Ke1don
睿陈321
祝你好运
关注数: 0
粉丝数: 72
发帖数: 5,393
关注贴吧数: 0
柏林山羊石雕 柏林新美术馆藏公元前十四世纪 新王国第18王朝 的巨大山羊石雕
博物馆学的价值标准 组织的正式目标不同于并掩饰着“真正”目标,在组织内外的利益群体的互动中,组织的正式目标被转化了。博物馆的“真正”目标是什么呢?换句话说,博物馆的真正目标不是有什么和做什么,而是选择“有什么”和决定“做什么”的价值标准。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藏公元三世纪的犍陀罗石雕 Garuda and nagini
底特律美术馆藏宋代的花草纹锦
河南驻马店市博物馆藏战国:平夜君成之用戈.1995年新蔡葛陵楚墓出土.墓主“平夜君”名“成”,是非常高阶的楚国贵族,大致在战国中期楚悼王时.墓葬在东汉时就被盗了,但仍出土重要的简牍等.墓葬还有7位少女人殉.周灭商后一大进步就是废除大规模人殉,但时代的进步是曲折的,偶尔还会倒退
翻书打卡。 和现代派先锋艺术家们追求没有作者的写作相类似,福柯的考古学试图架构一种没有个人主体的历史。和人们通常会由此得出的结论相反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把主体完全排除在历史之外;归根到底,福柯所谈论的是我们的历史。但考古学所强调的是,上演我们历史的舞台——以及大部分的演出脚本——独立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这是它和常规历史的区别之处,后者通常讲述个人主体在时间中的变迁。—— 加里·古廷著,王育平译:福柯
博物馆误区 博物馆传播有个误区,似乎科学知识就捆绑了一切,只要知道了科学知识,就是掌握了与之相关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如何让人们知道科学知识,讲故事似乎是有效的方法。
博物馆学的理论建设 博物馆学的“理论化陷阱”。博物馆学与博物馆实践的间断,越来越明显了。做博物馆实践,并不是为了博物馆学理论,而是为了实践的成效;做博物馆学理论,也更关注概念和“思想”,在概念和理论上做文章。这,可能也是博物馆学理论化陷阱吧?当然,这也是博物馆学为全行业人员认同和自觉应用必须迈过的坎。博物馆学从行业建设到专业建设,再到理论建设,需要全行业人员对概念和理论的认同,以及将专业实践与博物馆学理论建设自觉联系,在理论指导下以及对理论的优化和完善。当然,博物馆学也要把实践纳入博物馆学理论体系中。
博物馆底色 新中国博物馆向苏联学习,学了地志博物馆模式,学了业务规则,学了宣传鼓动,最重要的是学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陈列理念。几十年了,再看看,似乎都在,似乎都不在了。最可惜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陈列理念被忘记了。所谓头部的几家博物馆的陈列,还看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子么?其实,讲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历史唯物主义应该是底色
博物馆定义 国际博协修订该组织的“博物馆”定义了。对提交讨论的文本议论纷纷,是正常的必须的。博物馆定义大致包括两个部分,概念性部分和社会承诺部分。概念性部分说明博物馆的社会机构属性、博物馆功能、博物馆收藏内涵、博物馆存在意义及价值(博物馆目的);社会承诺部分扼要说明博物馆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和任务,博物馆与社区的关系,以及博物馆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郑重承诺。
美国的博物馆、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是被视为美国的“信息和教育基础设 美国的博物馆、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是被视为美国的“信息和教育基础设施”的。
博物馆教育,是复合型的教育,即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复 博物馆教育,是复合型的教育,即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复合体,学校教育的结构化教学机制,社会教育的人际交往模式,家庭教育的环境营造。所以,博物馆教育是要“分众”的,在不同的教育体系条件下,发挥博物馆的特长。而不是去取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
基于实物的教学 基于实物的教学,这不是博物馆教育的专利,而是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要求。为什么要基于实物的教学?往远处说,是古希腊哲人传统;往近处说,是实验实证科学的统治位置,或者说,不信神不信鬼的社会意识的教育表达。只是东方教育文化的比兴和阐释传统,使得本土博物馆人认为学校是读经学史的地方。这,其实反映的是本土博物馆人虽身在博物馆中,观念还在东方传统中。这,也是博物馆学任重道远的条件,之一。
the power of museums. 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简单就词说词,po the power of museums. 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简单就词说词,power,能力;museums,复数的博物馆,或者说不同博物馆、具体博物馆的集合。在这个词组里,power 不是“权力”哈。
博物馆收藏分类与博物馆研究差了一个“知识型”,博物馆研究与时下 博物馆收藏分类与博物馆研究差了一个“知识型”,博物馆研究与时下科学研究又差着一个“知识型”。如何协调不同的“知识型”底色,这不仅是博物馆研究的挑战,也是博物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博物馆藏品(工作定义):博物馆以公示的标准,以规范的专业程序纳 博物馆藏品(工作定义):博物馆以公示的标准,以规范的专业程序纳入馆藏,管理并提供利用的物件。博物馆藏品一般还应包括与藏品本体有关的信息及资料。 博物馆藏品(学术定义):博物馆语境中表达客观真实的物。
庙堂”vs.“论坛”,博物馆学热词,之一。近来似乎随着“新”博物 庙堂”vs.“论坛”,博物馆学热词,之一。近来似乎随着“新”博物馆学的泛起,声量又提升了些。其实,做博物馆学研究,应该对这词的时代、社会、地域背景有了解的。如果脱离了时代、社会、地域背景而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不是做博物馆学研究的科学态度。换句话说,“庙堂”vs.“论坛”是英美“博物馆-俱乐部”模式的延伸和扩张,也是美国社会议事传统的博物馆化。
基于身份的博物馆体验 ——评约翰·福克“博物馆观众体验模型” 作者/巨洒洒 摘要 约翰·福克提出的“博物馆观众体验模型”是对观众研究一直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的回应。该研究形成于21世纪初美国博物馆观众人数减少的背景下,受休闲研究和动机研究影响。约翰·福克以基于“身份”的动机将观众分为七种类型,同时解释了“身份”与学习、记忆、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是对既往相关研究更深一步的探讨。该研究的局限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身份”相关的动机类型不具有普适性,二是类型划分并非固定不变。 从1916年吉尔曼发表《博物馆疲劳》(Museum Fatigue)第一次将观众作为研究对象开始,在之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观众研究作为博物馆学领域的重要门类,已经从最初关注观众行为变化,发展到从认知、营销、学习、情感、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探索。 然而,无论采用何种观点和方法,其最终目的是致力剖析和解答几个核心问题: 人们为什么参观博物馆? 他们在博物馆做什么? 这些参观经历又产生了什么意义? 约翰·福克(John H. Falk)提出了“博物馆观众体验模型”,试图回答以上问题。他从“身份”的视角解读观众的参观动机、过程中的行为轨迹以及参观形成的记忆与意义,并以此阐明博物馆观众参观是一种身份建构。
现代公共博物馆 现代公共博物馆始于启蒙时代,或滥觞于文艺复兴,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这,是海外博物馆学者的基本共识。所以,建议本土博物馆学教学,还是要认真关注下国际博物馆学的研究成果。讲博物馆的发生,不是论证“最早”在哪里,还是要讲清楚为什么发生和得以成长的条件。
日本梅原末治旧藏的一件商晚期的鸮尊 商晚期的鸮尊,器腹部上的大凤鸟纹饰非常醒目.器盖鸮首很另类。黑白图片里的锈斑像鼻孔,搞得头像恐龙
博物馆学基础与博物馆学概论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是以经验和规范为基础的博物馆知识表达,《博物馆学概论》是以逻辑和推理为基础的博物馆知识表达。
中国博物馆发展置身百年大变局中,如何构建中国博物馆的话语,这是 中国博物馆发展置身百年大变局中,如何构建中国博物馆的话语,这是中国博物馆学人的历史责任。
博物馆和展览室要成为“为政治、为生产服务,推动中心工作的有力宣 博物馆和展览室要成为“为政治、为生产服务,推动中心工作的有力宣传鼓动工具,成为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场所,……成为技术革命文化革命的经验交流站,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所”。——当代中国的博物馆事业。
公众与博物馆 在历史博物馆和人类学博物馆中,研究员热衷于重建他们认为的藏品之前所处的原初情境,从而以一种编织出来的最初面貌来展示藏品。……但一般而言,策划展览本身并不被视为一种原创学术研究。/ 相比之下,艺术类博物馆的研究员和与他们关系紧密的艺术共同体都认为艺术展览本身就是一项“原创学术成果”,这是因为艺术品的挑选与展示过程代表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或专家所做出的、有见地的个人阐释。——Michael M. Ames编著,尹凯译:博物馆、公众与人类学 博物馆人类学论集
博物馆定义 博物馆内涵,或说定义,应该是多维多层次的。很多人的博物馆内涵,是自身体验的语词化,包括学习经验和自身体验;博物馆行业的博物馆内涵,是对行业合格参与主体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的规定;博物馆学的博物馆内涵,是在博物馆学学科框架中对客观存在现象本质的认知的表达,以及与博物馆学其它概念相互关系及作用的能力的表达;还有基于不同学科知识体系和个性诉求对博物馆内涵的表述。
德国博物馆 博物馆研究所(Ifm)的统计,德国2019年有6834家博物馆。这么多博物馆里都陈列着哪些展品呢?博物馆的主题分布一览: 43.5 % 当地史或地区史 15.1 % 文化史 12.6% 自然科学和/或技术 10.7% 艺术 7.7% 历史和/或考古 4% 自然科学 4% 宫殿和古堡
博物馆定义讨论 博物馆定义,2019年推迟表决的草稿,有些人认为是保守与变革之争,变革派步子太大,遂导致表决搁置。这,说的严重了。是“名实之争”,提议推迟表决的,多是“唯实论”,认为博物馆是客观存在:草案提交方,可以说是“唯名论”,也可以说是行动派,以博物馆之名,去做社会变革之事,或说以博物馆的特殊社会及文化语境规定博物馆的性质。两者都有自己的视角和对博物馆的理解,不过从博物馆学学理角度,做概念定义,还是“唯实论”更扎实些,即说明博物馆的本性和本质是什么。然后,再将博物馆置于特殊的社会、文化、政治语境中,讨论博物馆的任务和义务。
博物馆的力量。公共博物馆的力量,应该是科学知识的力量、理性思维 博物馆的力量。公共博物馆的力量,应该是科学知识的力量、理性思维的力量、探索创新的力量、多元可持续的力量。
欧洲本土不少国家的博物馆是现代国家制度的产物,这与英国博物馆的 欧洲本土不少国家的博物馆是现代国家制度的产物,这与英国博物馆的科学主义和法国博物馆的国家遗产的渊源不同。博物馆是国家的门面,有钱就场面些,没钱就想着用藏品变点现。现在变现的想法比较迫切,且看如何找理由吧。
苏东海先生注意到,二零世纪八零年代博物馆学的注意力从博物馆机构 苏东海先生注意到,二零世纪八零年代博物馆学的注意力从博物馆机构转移到博物馆功能的现象,原因是啥,他没说。想一想,应该是此前博物馆学更关注“博物馆是什么”的问题,六零年代原殖民地国家独立对博物馆功用的新定位,欧洲五月风暴对博物馆的批判,博物馆人开始认真想想“博物馆做什么”的问题了。从“博物馆是什么”到“博物馆做什么”,是博物馆学人回应博物馆外部条件变化的思考。其实,八零年代开始的新公共管理,博物馆又忙着思考“做什么”的标尺,即“博物馆有什么用”的问题。所以,博物馆学一直在忙活着应对外部条件变化的影响,一直在忙着赶时髦,一直在不自信中焦虑。那么,博物馆学是不是要帮着博物馆找到自己呢?认真回答“博物馆是什么”的问题,是博物馆自信的基础。
《茶的真实历史》以时间变迁为经线,以全球的地域传布为纬线,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茶史全图。既有中国茶饮的历史,中国茶叶向外传布的不同途径,亦涉及日本、印度、锡兰(斯里兰卡)等东方各国的茶饮历史,以及茶叶在西方世界的轨迹。作者梅维恒、郝也麟以社会、宗教、文化、历史、经济、文学、科学、语言等多种视角,串联起散落在历史长河中、遍及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与茶相关的大小事件,解读茶在人类社会中具有的真实面貌,讲述一个关于茶的真实的故事。
本土博物馆藏品等同“文物”的认知,将物置于制度和规则的框架中, 本土博物馆藏品等同“文物”的认知,将物置于制度和规则的框架中,物以证史,物以化人,从积极方面说,这是对物的文化意涵的关照,从消极方面说,这是把物从客观的属地剥离出来,文化思想的重视,掩盖了认知的缺失。这,可能也是本土博物馆科研薄弱的认识论原因。
多样化的博物馆知识内容表述样式,帮助博物馆与不同知识背景和知识 多样化的博物馆知识内容表述样式,帮助博物馆与不同知识背景和知识体验需求的公众建立知识分享关系,有助于博物馆社会影响力的扩展。新的传播媒介及围绕该媒介形成的传播模式,使得博物馆兼具了“知识构建者”和“内容生产者”的身份。
法国博物馆学者André Desvallées & François Mairesse: "museol 法国博物馆学者André Desvallées & François Mairesse: "museology covers a much wider field comprising all the efforts at theorisa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out the museal field. In other words, the common denominator of this field could be defined as a specific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reality, which is expressed by documenting that which is real and can be grasped through direct sensory contact. "博物馆学涵盖更广泛的领域,包括所有关于博物馆领域的理论化和批判性思考。换言之,博物馆领域的共同点可以定义为人与现实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关系表达为对真实且可通过直接感官接触被理解的记录。”(André Desvallées & François Mairesse,2009)
本土博物馆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是不是回归公共文化服务,如何 本土博物馆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是不是回归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做好公共文化的公平获取,特别是基层民众的可及,真还是个挑战。对策之一是博物馆藏品概念的普及。为嘛呢,藏品是支持支撑博物馆业务活动以实现博物馆目标的因素。在当前文物娱乐化的状况下,藏品可能让人们关注博物馆的特质和藏品的科学文化内涵。
博物馆,不是因为“物”的存在而存在的。博物馆是为了认识物,并透 博物馆,不是因为“物”的存在而存在的。博物馆是为了认识物,并透过物的认识而认识自我而存在的
自然知识,是依赖人的体验,人人皆可生产自然知识;宗教知识,是依 自然知识,是依赖人的体验,人人皆可生产自然知识;宗教知识,是依赖人的信仰,人人皆可获得宗教知识;科学知识,是依赖实验实证的方法和客观逻辑的智识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划定了科学知识的边界,也造成了科学知识的“精英色彩”。作为科学知识构建和传播的博物馆,精英标签是TA的logo,也是TA最受攻击的软肋。
即是“文化”。物为载体,见其形与质,亦当见其人与社会,更当见其 即是“文化”。物为载体,见其形与质,亦当见其人与社会,更当见其精神,是为继承与开新,流传。
博物馆,不是因为“物”的存在而存在的。博物馆是为了认识物,并透 博物馆,不是因为“物”的存在而存在的。博物馆是为了认识物,并透过物的认识而认识自我而存在的。
1981年,西安半坡博物馆对石峁遗址进行了试掘,带队的是姜寨遗址的发掘者巩启明先生。发现房址、灰坑、石棺葬、瓮棺葬等遗迹,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采集器物包括玉、石、骨、陶器等类。发掘者认为,石峁遗址存在两种不同时期的文化类型,早段与客省庄二期文化同时,晚段与内蒙古大口二期文化同时,而石棺葬中出土的玉器当属于后段。此次发掘对明确石峁遗址的文化内涵与性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博物馆学学习,好像看中国山水画。初到,平远,好美好看好耍;深入 博物馆学学习,好像看中国山水画。初到,平远,好美好看好耍;深入,深远,好累好艰辛好幽静,好像还暗藏危险;再继续,高远,置身山外,高山仰止,远近浓淡各不同。
性质讨论 说起博物馆人类学。人类学方法是必须的,人类学话题也是必须的,最要紧之处是博物馆的“人格化”。博物馆不再是物的堆叠,而是活的有个性的有社会网络的。于此,可以区分出博物馆学的分支学科,博物馆人类学。
冲突问题 说世界博物馆发展。世纪之交,一些人以“文明冲突”解读西方国家谋取地缘政治利益的行为。这两年,他们换了个词儿,“价值观冲突”,看起来还是道德高地,骨子里仍是利益。这,博物馆人做展览时要留心的
博物馆学学习经验,初学者可以从三点入手:基本事实、基本概念、 博物馆学学习经验,初学者可以从三点入手: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主导逻辑。基本事实是博物馆发展和博物馆事务的主要事件,基本概念是基本事实抽象泛化的概念或术语,主导逻辑是将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串联起来并赋予其专业意义的主导线索或知识主干。基本事实是可以听到看到的,基本概念是可以听到但要自己领会的,主导逻辑或知识主干也是可以听到看到但要自己选择的。体验、记忆、领会、选择、认同,是博物馆学学习的方法。
遗产收藏,博物馆人给博物馆发生和存在找的理由。问题来了,遗产 遗产收藏,博物馆人给博物馆发生和存在找的理由。问题来了,遗产,是继承人获得使用的,还是保存起来不用的;如果收藏起来不用,岂不是缺失了遗产的意义。如果收藏起来使用,且变换了遗产的使用价值,岂不是丧失了遗产的价值?所以,博物馆真不是“遗产收藏”的机构,从学理上讲。
博物馆定义是行业或博物馆学对“博物馆”的特性的描述或规定。对 博物馆定义是行业或博物馆学对“博物馆”的特性的描述或规定。对客观实存的博物馆客观要素结构功能的描述;对社会背景中的博物馆价值、意义的共识;对博物馆行业边界的厘清;对博物馆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方向的规划;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荀子·大略》
河南省商丘市博物馆藏永城芒山石料厂出土西汉嵌宝石金羊头,金狮头. 应该都是附近的西汉梁王墓群被盗后散落到附近的.永城的西汉梁王墓群规模庞大.梁王是西汉诸侯王中封地最好, 实力最强.但22座大墓均被盗干干净净,曹操就“贡献”了很多...
河南省商丘市博物馆藏永城芒山石料厂出土西汉嵌宝石金羊头,金狮头. 应该都是附近的西汉梁王墓群被盗后散落到附近的.永城的西汉梁王墓群规模庞大.梁王是西汉诸侯王中封地最好, 实力最强.但22座大墓均被盗干干净净,曹操就“贡献”了很多...
安徽亳州市博物馆藏东汉奔马画像砖. 亳州市谯城区曹嵩墓出土. 就是曹操老爹的墓. 附近还有多座曹氏宗族墓葬. 2011年复旦大学提取了此处曹氏宗族墓元宝坑一号墓(曹操叔祖父曹鼎墓)出土的两颗牙齿的DNA, 并对国内多支宣称是曹操后人的族群进行了DNA比对, 目前确认了至少9支家族是曹操后人.
河南省考古所藏三国.魏,银饰片。2008年河南省安阳市“曹操高陵”出土。
重庆三峡博物馆藏1982年重庆江北区聚贤岩采集到的东汉龟钮“偏将军印章”. 三国时期关羽就曾被曹操授予“偏将军”职位.
一小麒麟 河南博物馆
缪斯信仰vs.博物信仰。同是博物馆,有些说源自“缪斯”,有些 缪斯信仰vs.博物信仰。同是博物馆,有些说源自“缪斯”,有些说源自“收藏”。缪斯源起说多是早期博物馆的知识分子们,收藏源起说多是之后的博物馆工作者们。其实,近现代公共博物馆应是缪斯信仰的延续和革新。首先,缪斯信仰是对欧洲天主教信仰的反抗,是文艺复兴的标识,更是启蒙思想的支撑。欧洲缪斯信仰应该是父权社会的产物,是自然信仰的延续。缪斯们先是借酒传达云山雾罩的神谕,然后是借音乐传达时空的秩序,然后在苏格拉底的自我证明中,完成了从神到人的转变。缪斯神庙从聆听神谕的圣地,到运用修辞技巧验证神谕的地方,到运用逻辑阐发自然安排的哲学之所。缪斯神庙在人的智识能力和方法发展的进程中发生了质的蜕变。博物信仰,起初也是对“博学之士”的推崇,应该是明代“长物”和“物理”的双重冲击下,博物完成了从人到物的转变,而物也成了人的身份和意趣的标识。
博物馆化,应该是在博物馆情境中,人与物质世界自然世界客观世界 博物馆化,应该是在博物馆情境中,人与物质世界自然世界客观世界的直接接触,是在认知物质世界自然世界客观世界的目的下与物的接触互动和智识活动。
博物馆展品“标签(label)”。早年间,博物馆陈列是知识研 博物馆展品“标签(label)”。早年间,博物馆陈列是知识研究型的,把标本摆出来,供研究者观察、比较、归纳、抽象、阐释。所以,展品标签如同标本标签,标明标本的产地和采集时间和采集人,以验明标本的正身,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诗向博物馆学,政治向博物馆学。似乎政治向博物馆学理论和方法更 诗向博物馆学,政治向博物馆学。似乎政治向博物馆学理论和方法更受青睐,这是在海外博物馆学界。为什么呢?政治向博物馆学言论多取现实批判立场,所谓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传统。于是,政治正确哦,于是政治向博物馆学理论和方法被用来批判本土博物馆实践,或者说把本土博物馆实践视为普世博物馆学指导下的实践而自然成为政治向博物馆学批判的对象。海外政治向博物馆学是把基于西方博物馆实践的欧美博物馆知识和制度视为资本主义文化现象而批判,那么,本土政治向博物馆学把本土博物馆实践视为何种主义的文化现象呢?
博物馆展览的“焦点”。当博物馆致力科学研究的时候,展览的焦点 博物馆展览的“焦点”。当博物馆致力科学研究的时候,展览的焦点在实物标本上;当博物馆注重知识教学的时候,展览的焦点在说明牌上,实物成了证物;当博物馆的知识被批判“知识权力”的时候,展览的焦点又回到展品上,不过展品成了信息载体和欣赏对象,视觉传播占据了中心;当博物馆展览被作为“文创产品”的时候,配合着数字技术,虚拟图像和触摸屏成了热点,换句话说,展示技术成了焦点。实物、知识、信息、技术,四梁备,四美俱,四者的均衡重心,应该才是展览的焦点吧。
清华大学美术馆藏 乾隆清华四足盉 图二天津博物馆 清华大学美术馆藏 乾隆清华四足盉 图二天津博物馆
公共博物馆,是社会现象,还是社会结构性实存,这,也是博物馆学 公共博物馆,是社会现象,还是社会结构性实存,这,也是博物馆学要讨论的事儿。从人之由来的角度,博物馆是人的特殊心理和行为的外推,所以博物馆可以是与世无涉的现象;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博物馆是特定社会的结构性成份,是历史性的社会实存。所以,博物馆的永久性,不是博物馆物的物质性永存,应该是社会发展演变吸纳重构的新基因。这可能是大流行给博物馆学的启发。健康社会肌体的新基因,公共博物馆。所以,公共博物馆可以是现代社会为人类社会贡献的新基因。当然,有些后现代的博物馆学学人致力解构博物馆,将博物馆与现代社会的原罪划等号,很好,砸自己的饭碗没人会管,但,把博物馆从现代社会的基因中切割出去,把奴隶封建迷信的基因再链接上,这可能就要说道说道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