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1don 睿陈321
祝你好运
关注数: 0 粉丝数: 72 发帖数: 5,393 关注贴吧数: 0
“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 | 山西忻州尹村遗址新发现夏代晚期人骨坑遗存 转载——王俊 王双 (文博中国)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尹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旭来街街道尹村西北约50米的云中河北岸台地上,该遗址南临云中河,北倚金银山。东南邻近尹村居民区,西北侧临近胡家垴流经岩口注入云中河的季节河。 该遗址是忻州地区重要的龙山至夏商时期遗址之一。现如今的分布面积约为50多万平方米。地表遗物丰富,遗址保存一般。2007年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入选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课题,对研究中华文明多元化有着重要意义。 1997年5~7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忻州文物管理处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发掘,面积为200余平方米。遗址内遗迹、遗物包含有少量的仰韶文化晚期、二里头时期、商代早期及战国时期等四个并不连续的考古学文化,尤其以二里头时期和商代早期最为典型,是1997年发掘最主要的收获。 2021年7~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忻州市考文物古研究所、忻府区文化和旅游局再次对尹村遗址进行发掘。此次发掘面积约750平方米。发掘灰坑46座,房址1座,墓葬9座。其中战国时期墓葬发掘6座,均为土坑竖穴墓,深3-3.5米,保存较好;有东西向和南北向之别,东西向一般随葬小件器物,如:带钩等;南北向一般随葬有陶器,有鬲、壶、豆等。金元时期墓葬发掘3座,均为砖室墓,火葬后的安葬骨灰遗存,破坏严重。 图:2021年发掘完成工地航拍(右为北)
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 来源——浙江考古所 《中国文物报》10月29日第6、7版 浙江地处祖国东南一隅,面向大海,钱塘江是这片土地的母亲河,虽然陆域面积仅10.55万平方公里,浙江却是中国岛屿最多、海岛海岸线最长的省份。从天目山到雁荡山,从太湖跨钱塘江到瓯江,布列着中低山丘陵、盆地平原,以及沿海半岛和岛屿等丰富地貌,历来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造就了浙江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和富于创造力的文化精神。 20世纪30年代,一批有识之士成立吴越史地研究会,为了打破“在人脑海中盘旋久了”的“江浙古无文化的传统思想”,开始组织研究吴越的古文化。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施昕更试掘良渚,1938年施昕更《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出版,“第一次准确无误地向学术界展示了长江下游的史前文化,在中国史前考古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良渚考古真正拉开了浙江考古的帷幕。 1950年3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浙江考古工作主要由设在南京博物院的华东文物工作队承担,1954年华东大区撤销后,开始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直接负责。1957年3月,《浙江省考古研究工作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制订出台,开始了有计划的考古工作,如良渚朱村斗(1955)、宁波铁路南站古墓群(1955)、吴兴钱山漾(1956、1958)、吴兴邱城(1957-1958)、嘉兴马家浜(1959),以及杭州乌龟山、龙泉大窑等瓷窑址考古。钱山漾遗址的重要发现直接促发了1959年夏鼐命名“良渚文化”。1962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浙江省博物馆合署办公,1973年震惊中外的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河姆渡文化的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领域,第一次证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197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成立(1986年更名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考古工作逐渐步入正轨。1985年杭州市文物考古所、1987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成立,地方考古力量逐渐加强。 浙江素有“文物之邦,人文荟萃之地”的美誉,是稻作、蚕丝、茶叶、漆作、瓷器的主要起源地,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实证地,全球最早或最早者之一的独木舟、水利设施的发明发现地。全省现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6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00余处、文物保护点8000余处。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全省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3943处,调查登录及新发现总数均居全国首位,是全国文物大省之一。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主导力量的全省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下,浙江考古为构建浙江大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更为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
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 (作者单位:曹建恩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张文平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刘扬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来源—文博中国 内蒙古地区的史前考古,除旧石器时代之外,还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按照考古学区系类型的理论,内蒙古地区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文化区,即东北大兴安岭地区、东南部辽西地区、中南部河套地区、燕山—阴山山脉以北北方草原地带、阿拉善沙漠地区。目前,东南部辽西地区、中南部河套地区的研究最为深入,文化发展谱系日趋清晰。 东南部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以赤峰市最为典型。自早到晚,赤峰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小河西文化(距今约8200年)、兴隆洼文化(距今8000~6500年)、赵宝沟文化(距今6800~6000年)、富河文化(距今6500~6000年)、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和小河沿文化(距今5000~4000年)。 兴隆洼文化以林西县白音长汗和敖汉旗兴隆洼、兴隆沟第一地点等遗址为代表,存续时间在距今8000~6500年之间。该文化的分布地域以辽西地区为中心,外延甚为广大。兴隆洼文化以原始农业、用玉习俗、猪首龙形态等三个方面文化因素的出现,确立了在东北文化区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经全面揭露的兴隆洼遗址,为一处有围沟环绕的原始聚落,清理房址180余座,有“华夏第一村”之誉。 赤峰市郊的红山,是红山文化的命名地;赤峰地区经正式发掘的红山文化遗址,主要有红山区魏家窝铺遗址。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300~5000年)进入“红山古国”时代,这是红山文化中期遗存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生碰撞后所迸发出的耀眼“火花”。红山文化的彩陶龙纹(鳞纹)图案与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玫瑰花图案相结合,在红山文化晚期遗址的出土陶器上出现了“龙与花”一体的彩陶装饰,这可以看作是以龙和华(花)为象征的两个不同文化传统共同体的结合,从而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根基,这也是在整个东亚大陆升起的第一缕文明曙光。 东南部辽西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主要有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年代范围大致在公元前2000~1500年之间,分布地域遍及整个辽西区,其中赤峰市西拉木伦河南侧和老哈河的主要支流沿岸遗址分布非常密集,形成了许多石城址群,俨然一派城邦林立的态势,已进入“方国”阶段。经发掘的遗址有敖汉旗大甸子、松山区三座店和红山区二道井子等,其中大甸子遗址贵族墓葬中出土的陶鬶、陶爵,与二里头遗址的同类器类似,表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方国”与夏王朝之间具有了非同一般的礼仪往来。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年代大致在晚商至春秋中期,发掘的遗址有克什克腾旗龙头山、宁城县南山根和小黑石沟等。一般认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族属为山戎,与中原地区的燕国、齐国交往密切。小黑石沟墓群出土鼎、簋、尊、匜、壶、盉、盘等青铜礼器组合,受中原礼制影响强烈。 中南部河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最早属于仰韶文化的组成部分。仰韶文化以黄河中游地区为核心,年代跨度在距今7000~5000年之间,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分布地域最广、史前影响最深远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也是黄河文化的根脉所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农业居民在距今6800年左右,开始大规模地向北方地区迁徙垦殖,来到了岱海盆地、南流黄河两岸地区。到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尤其是距今5300年前后,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在仰韶文化的核心区诞生了“仰韶古国”,而这一时期中南部河套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的分布范围和数量都达到了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顶峰,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地方类型——海生不浪类型。 大约距今4500~3800年之间,原仰韶文化分布区及其周围山东、江汉和甘青等地区进入了龙山时代。中南部河套地区在这一时期兴起了独立的老虎山文化,发现了大量石城址,以乌兰察布市凉城县老虎山、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后城咀等遗址为代表。老虎山文化以约距今430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已进入初级文明社会或者早期国家阶段。
发现小河墓地早期人群遗传谱系 小河墓地早期人群究竟是谁?10月27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自然》)线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给出了答案:由古北亚和古东亚成分组成的人群。 (这一重要发现否定了此前的假设,即这些干尸来自从现今西伯利亚、阿富汗北部或中亚山区迁徙而来的人群后代) 这一研究成果重塑了考古学界对中国新疆以及欧亚草原的人群演化过程的认识,为更加全面系统地还原古人类的起源与进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证据;实证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欧亚大陆上多文化交流融合的并存之地,展示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之绚烂多彩。 这篇名为《青铜时代塔里木盆地古人类的基因组起源》的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崔银秋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在小河墓地获取的由古北亚和古东亚成分组成的古老遗传谱系极为珍贵,因为现代人群中它早已不再独立存在。此谱系与青铜时代欧亚草原人群及中亚绿洲农业人群都没有直接的遗传联系,数据也没有显示出它与任何全新世人群混合的迹象。 “我们判断是塔里木盆地独特的沙漠环境形成了天然遗传屏障,进而造成塔里木盆地古代人群长期的遗传隔离。”崔银秋说,但是研究人员采用古蛋白质组技术,在干尸的牙结石中发现了小河人群长期食用奶制品的证据,加上墓葬中小米、小麦等遗存,说明长时间遗传隔离并未阻断小河人群与外界的文化和贸易往来。 崔银秋教授团队与国外合作者利用最新的古基因组技术,获得了小河墓地底层距今4000至3800年前的古人类高质量基因组数据,并通过对基因组数据进行大数据建模分析,发现了这支距今约9000年前广泛存在于欧亚草原中部、东部区域的古老遗传谱系。“自2005年起我的导师周慧和朱泓教授,就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研究这个项目,历经三代人的努力、两代技术的更迭,终于有了收获。”崔银秋说。 小河墓地的主要发掘者、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说:“小河墓地的发掘为新疆史前考古文化、史前社会发展研究提供了丰厚资料。它的研究成果对阐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过程,探究欧亚大陆早期文化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它而进行的多学科研究,也为增强中国学者在国际欧亚考古研究领域的话语权、提升国际影响力创造了契机。” 小河墓地位于若羌县,出土了大量保存完整的干尸,还有木棺、木尸、染织服饰、铜饰、小麦、动物遗骸等,是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今年10月又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小河人群的起源此前并无定论,曾有过“草原起源假说”“绿洲起源假说”等。(新疆日报 银璐)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