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1don
睿陈321
祝你好运
关注数: 0
粉丝数: 72
发帖数: 5,393
关注贴吧数: 0
博物馆做展览,应该是知识构建和知识体验的事情,是科学研究的大 博物馆做展览,应该是知识构建和知识体验的事情,是科学研究的大范畴。当下的做博物馆展览,似乎成了工业流水线的零件和产品,似乎成了某些概念和样本的翻版,还美其名曰“创意”。博物馆学要做的,是思考博物馆做展览从知识向“创意”的转变的“为什么”。
战国嵌绿松石嵌玉鎏金龙纹带钩
战国彩绘纠缠蟠龙纹樽
耶鲁大学美术馆收藏的极其罕见的战国彩绘场景图漆圆盒. 车马人物服饰细节很多!
“正是通过经验和理论之间的一系列不断的矛盾和对立,(知识)才 “正是通过经验和理论之间的一系列不断的矛盾和对立,(知识)才能找到其发展的必要条件。” ——保罗·朗之万(1872.01.23-1946.12.19),法国🇫🇷物理学家
博物馆发展,“社会”想的是奠定社会存续的认知基础,即博物馆本 博物馆发展,“社会”想的是奠定社会存续的认知基础,即博物馆本性;社会治理机构想的是社会的平稳环境,即博物馆效益;社会成员想的是素质的养成和提升,即博物馆体验。博物馆自己需要在三者的纠缠和博弈中寻求坚持、保持和优化自身的本性,在现代社会演变的情境中,发挥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发展的功效。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公元前8世纪的古代伊朗地区制作的彩陶山羊形来通杯
文博爱好者交流群q966104244 考研日常交流 应大家要求 开个交流群吧 不要进来买卖资料 q群966104244 仅供交流
19世纪波斯寓言细密画,熊和主人一起出门,看到有苍蝇落到主人头上,好心的熊就举起大石头砸向苍蝇
波士顿美术馆藏战国的透雕神兽纹玉璧. 玉质风化得有点差了,但工还是非常好的
“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 | 山西忻州尹村遗址新发现夏代晚期人骨坑遗存 转载——王俊 王双 (文博中国)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尹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旭来街街道尹村西北约50米的云中河北岸台地上,该遗址南临云中河,北倚金银山。东南邻近尹村居民区,西北侧临近胡家垴流经岩口注入云中河的季节河。 该遗址是忻州地区重要的龙山至夏商时期遗址之一。现如今的分布面积约为50多万平方米。地表遗物丰富,遗址保存一般。2007年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入选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课题,对研究中华文明多元化有着重要意义。 1997年5~7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忻州文物管理处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发掘,面积为200余平方米。遗址内遗迹、遗物包含有少量的仰韶文化晚期、二里头时期、商代早期及战国时期等四个并不连续的考古学文化,尤其以二里头时期和商代早期最为典型,是1997年发掘最主要的收获。 2021年7~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忻州市考文物古研究所、忻府区文化和旅游局再次对尹村遗址进行发掘。此次发掘面积约750平方米。发掘灰坑46座,房址1座,墓葬9座。其中战国时期墓葬发掘6座,均为土坑竖穴墓,深3-3.5米,保存较好;有东西向和南北向之别,东西向一般随葬小件器物,如:带钩等;南北向一般随葬有陶器,有鬲、壶、豆等。金元时期墓葬发掘3座,均为砖室墓,火葬后的安葬骨灰遗存,破坏严重。 图:2021年发掘完成工地航拍(右为北)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藏唐三彩的蓝釉马
2022年国际博协大会在捷克布拉格举办,有个很有哲理的主题, 2022年国际博协大会在捷克布拉格举办,有个很有哲理的主题,博物馆的力量。此power,非机械之力,非洪荒之力,非智识之力,而是创造世界的力量。这是把博物馆放在“元宇宙”的位置上了。不由得想起思考“博物馆性”的博物馆哲学家就是捷克人氏。
国际博协26届全体大会主题,国际博协新闻说, “The Fu 国际博协26届全体大会主题,国际博协新闻说, “The Future of Museums”,布拉格大会网站说,“The Power of Museums”。国际博协网站这是把今年2021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移植到布拉格大会了
半个世纪前的“新博物馆学”,不应该是博物馆学的突变,应该是博 半个世纪前的“新博物馆学”,不应该是博物馆学的突变,应该是博物馆学的“分叉”,一条路线是深描,一条路线是自反。深描者,将新博物馆学对博物馆目的、博物馆藏品内涵、博物馆陈列解读整合进博物馆学系统,丰富了博物馆学的层次和维度;自反者,秉持新博物馆学的分野态度,今天的博物馆学是对昨天博物馆的批判和解构。尽管研究的议题是同一的,但态度的不同,激发了博物馆学的内部张力和活力和变革意识。这,都挺好,只是各条路线还是要关注下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辩证法是个好方法。
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博物馆学的研究主力是头部博物馆的专家,他 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博物馆学的研究主力是头部博物馆的专家,他们的知识、目的和对博物馆学的理解是“博物馆实务的专业化”,所以,博物馆学体系是以专业化为基调;二十世纪末,高校教师进入博物馆学研究队伍,逐渐开始了“博物馆实务理论化”的转变,博物馆学基调向学科知识过渡;随着博物馆学“理论化”色彩的加深,高校教师渐渐成为中国博物馆学研究的主力,博物馆学研究也把博物馆实务批判作为构建博物馆学理论的路径,而对“空心化”的博物馆实务的批判,会不会引发博物馆学的“空心化”,这是需要警惕的。
博物馆学研究,要紧跟学术前沿,但,也要警惕“标题党”。现在, 博物馆学研究,要紧跟学术前沿,但,也要警惕“标题党”。现在,众星捧月,皓月当空,咋赞美呢,咋脱颖而出呢?一众公众号的“标题”很是吸睛,认为是在引领行业发展和学术前沿,很多博物馆人也把公众号标题作为“学术“”前沿话题。于是,博物馆学的“学术”议题与新媒体标题的越来越贴合,也是一道风景。
半个世纪前的“新博物馆学”,不应该是博物馆学的突变,应该是博 半个世纪前的“新博物馆学”,不应该是博物馆学的突变,应该是博物馆学的“分叉”,一条路线是深描,一条路线是自反。深描者,将新博物馆学对博物馆目的、博物馆藏品内涵、博物馆陈列解读整合进博物馆学系统,丰富了博物馆学的层次和维度;自反者,秉持新博物馆学的分野态度,今天的博物馆学是对昨天博物馆的批判和解构。尽管研究的议题是同一的,但态度的不同,激发了博物馆学的内部张力和活力和变革意识。这,都挺好,只是各条路线还是要关注下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辩证法是个好方法。
说到生态博物馆的意象。里维埃用五个意象描述生态博物馆,工具、 说到生态博物馆的意象。里维埃用五个意象描述生态博物馆,工具、镜子、实验室、保护中心、学校。人们常常用这五个意象的具象样式来理解生态博物馆。应该说,这在尚不知生态博物馆为何物的时候,具象的类推还是能帮助人们认知和构建生态博物馆的。半个甲子之后,再琢磨下这文字,再换个思路,里维埃应该是用的“比喻”修辞法吧。所以,用“比喻”的思路再理解下里维埃的意思,应该比具象的推演要丰富和深刻和有趣的多。试一试,等到2025年,这个演化中的定义发布的不惑之期,再来开个学术研讨会,应该会对生态博物馆,更要紧的是对博物馆的理解,会更推进一大步吧。
通过观看复制品来假装“了解”过去,这样会贬低历史学,并让观众 通过观看复制品来假装“了解”过去,这样会贬低历史学,并让观众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形成一种不切实际的信念。 -卢德米拉·乔丹诺娃 “知识的对象:博物馆的历史回顾” 彼得·弗格著,王颖译,《新博物馆学》
研究博物馆,有些人是在拆博物馆的东墙,补自家学问的西墙。博物 研究博物馆,有些人是在拆博物馆的东墙,补自家学问的西墙。博物馆学研究从业者,应该是博物馆学的参与者和建造者,拆了自家的东墙,还是要补到自家的西墙上,或者是重建自家的东墙。博物馆学研究,应该不是整体拆迁,似乎更是在原地的增建、改扩建、翻建,用东方话语,落架大修,在博物馆学大厦中徜徉,还是可以看到早期的精华、中期的精彩和当下的风采,更重要的是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和谐的关联,即便是对比,是并置,但也是因对手的存在而获得意义。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过来参观一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过来参观一下
博物馆学研究,聚焦点在哪里呢?现在的趋势是“陈列”,据说因为 博物馆学研究,聚焦点在哪里呢?现在的趋势是“陈列”,据说因为陈列是博物馆的主要产品,不过,说好的“以人为本”呢?陈列似乎是以实物、空间、议题、知识为主,似乎没有把观众作为陈列的主体,所以不要空讲“以人为本”,还是要想想怎么做好博物馆自己的专业事情。
博物馆文章常常从博物馆定义立论,然后批评下当下博物馆的种种不 博物馆文章常常从博物馆定义立论,然后批评下当下博物馆的种种不如意,然后再根据博物馆定义归因,批判下经典博物馆的惰性和精英性,然后再根据博物馆定义提出解决办法,确定这是完美的面向未来的博物馆发展路径。
博物馆类型,有多种分类思路和标准。底层分类标准是学科知识,这 博物馆类型,有多种分类思路和标准。底层分类标准是学科知识,这是体现的是人对世界的认知和知识构建的要求,这其实也是现代博物馆发生并存在的社会基础。表层分类是为观察行业的发展状况,于是将功能、题材、目标观众、地域、管理者等具象因素作为分类主导因素,这应该是博物馆与现实社会短时段需求的反映。底层分类和表层分类,都具有博物馆学意义,重要的是要明白不同分类思路和标准的目的和价值,只要不混淆不独大不排斥就好。当然,建立底层分类与表层分类的逻辑关系,也是博物馆分类研究的重要课题。
博物馆学研究要做博物馆发展的参与者和护航者,如果能规划航线更 博物馆学研究要做博物馆发展的参与者和护航者,如果能规划航线更好,但不能拆船,不能忽悠博物馆去撞冰山。这,应该是博物馆学研究的伦理吧?
旧博物馆,如同一艘满载的货船。新博物馆学说,你走的太慢,且不 旧博物馆,如同一艘满载的货船。新博物馆学说,你走的太慢,且不知方向。于是,拆了旧货船,造了新快船,高挂“NEW MUSEOLOGY”旗帜,轻装上阵劈波斩浪勇立潮头。货,不见了;船,还是旧材料。这,是新博物馆学快船的囧状。
燕海鸣《遗产研究的社会学路径:共情与体察》:自《世界遗产公约 燕海鸣《遗产研究的社会学路径:共情与体察》:自《世界遗产公约》诞生以来,世界遗产逐渐成为一个超越其事务性特征的学术议题,并由此衍生出对其所代表的“西方中心主义”甚至“文化霸权主义”的深刻检讨。 但我们需要避免将“西方”“权威”这些概念简单化,将世界遗产官方文本、出自建筑、保护和规划专业人士之手的规划文件,简单视作“权威化”的结果,而忽略了其作为知识生产过程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有些研究者并不了解中国的文物保护和世界遗产的修缮、规划等基本运行模式,而将一切与《世界遗产公约》体系相类似的方法视作“西方中心主义”的渗透和影响,这一简单化的视角忽视了中国文物保护的本土实践脉络。如果过度强调中国传统历史价值在西方权威化遗产话语体系中被淡化和压制的话,有将世界遗产在中国的实践脸谱化的嫌疑,也忽略了我国不断完善文物保护体系的价值。
“一个人能在鼠疫和生活的赌博中所赢得的全部东西,就是知识和记忆” ————加缪《鼠疫》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 来源——浙江考古所 《中国文物报》10月29日第6、7版 浙江地处祖国东南一隅,面向大海,钱塘江是这片土地的母亲河,虽然陆域面积仅10.55万平方公里,浙江却是中国岛屿最多、海岛海岸线最长的省份。从天目山到雁荡山,从太湖跨钱塘江到瓯江,布列着中低山丘陵、盆地平原,以及沿海半岛和岛屿等丰富地貌,历来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造就了浙江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和富于创造力的文化精神。 20世纪30年代,一批有识之士成立吴越史地研究会,为了打破“在人脑海中盘旋久了”的“江浙古无文化的传统思想”,开始组织研究吴越的古文化。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施昕更试掘良渚,1938年施昕更《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出版,“第一次准确无误地向学术界展示了长江下游的史前文化,在中国史前考古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良渚考古真正拉开了浙江考古的帷幕。 1950年3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浙江考古工作主要由设在南京博物院的华东文物工作队承担,1954年华东大区撤销后,开始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直接负责。1957年3月,《浙江省考古研究工作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制订出台,开始了有计划的考古工作,如良渚朱村斗(1955)、宁波铁路南站古墓群(1955)、吴兴钱山漾(1956、1958)、吴兴邱城(1957-1958)、嘉兴马家浜(1959),以及杭州乌龟山、龙泉大窑等瓷窑址考古。钱山漾遗址的重要发现直接促发了1959年夏鼐命名“良渚文化”。1962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浙江省博物馆合署办公,1973年震惊中外的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河姆渡文化的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领域,第一次证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197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成立(1986年更名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考古工作逐渐步入正轨。1985年杭州市文物考古所、1987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成立,地方考古力量逐渐加强。 浙江素有“文物之邦,人文荟萃之地”的美誉,是稻作、蚕丝、茶叶、漆作、瓷器的主要起源地,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实证地,全球最早或最早者之一的独木舟、水利设施的发明发现地。全省现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6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00余处、文物保护点8000余处。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全省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3943处,调查登录及新发现总数均居全国首位,是全国文物大省之一。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主导力量的全省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下,浙江考古为构建浙江大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更为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
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 (作者单位:曹建恩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张文平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刘扬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来源—文博中国 内蒙古地区的史前考古,除旧石器时代之外,还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按照考古学区系类型的理论,内蒙古地区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文化区,即东北大兴安岭地区、东南部辽西地区、中南部河套地区、燕山—阴山山脉以北北方草原地带、阿拉善沙漠地区。目前,东南部辽西地区、中南部河套地区的研究最为深入,文化发展谱系日趋清晰。 东南部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以赤峰市最为典型。自早到晚,赤峰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小河西文化(距今约8200年)、兴隆洼文化(距今8000~6500年)、赵宝沟文化(距今6800~6000年)、富河文化(距今6500~6000年)、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和小河沿文化(距今5000~4000年)。 兴隆洼文化以林西县白音长汗和敖汉旗兴隆洼、兴隆沟第一地点等遗址为代表,存续时间在距今8000~6500年之间。该文化的分布地域以辽西地区为中心,外延甚为广大。兴隆洼文化以原始农业、用玉习俗、猪首龙形态等三个方面文化因素的出现,确立了在东北文化区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经全面揭露的兴隆洼遗址,为一处有围沟环绕的原始聚落,清理房址180余座,有“华夏第一村”之誉。 赤峰市郊的红山,是红山文化的命名地;赤峰地区经正式发掘的红山文化遗址,主要有红山区魏家窝铺遗址。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300~5000年)进入“红山古国”时代,这是红山文化中期遗存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生碰撞后所迸发出的耀眼“火花”。红山文化的彩陶龙纹(鳞纹)图案与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玫瑰花图案相结合,在红山文化晚期遗址的出土陶器上出现了“龙与花”一体的彩陶装饰,这可以看作是以龙和华(花)为象征的两个不同文化传统共同体的结合,从而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根基,这也是在整个东亚大陆升起的第一缕文明曙光。 东南部辽西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主要有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年代范围大致在公元前2000~1500年之间,分布地域遍及整个辽西区,其中赤峰市西拉木伦河南侧和老哈河的主要支流沿岸遗址分布非常密集,形成了许多石城址群,俨然一派城邦林立的态势,已进入“方国”阶段。经发掘的遗址有敖汉旗大甸子、松山区三座店和红山区二道井子等,其中大甸子遗址贵族墓葬中出土的陶鬶、陶爵,与二里头遗址的同类器类似,表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方国”与夏王朝之间具有了非同一般的礼仪往来。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年代大致在晚商至春秋中期,发掘的遗址有克什克腾旗龙头山、宁城县南山根和小黑石沟等。一般认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族属为山戎,与中原地区的燕国、齐国交往密切。小黑石沟墓群出土鼎、簋、尊、匜、壶、盉、盘等青铜礼器组合,受中原礼制影响强烈。 中南部河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最早属于仰韶文化的组成部分。仰韶文化以黄河中游地区为核心,年代跨度在距今7000~5000年之间,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分布地域最广、史前影响最深远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也是黄河文化的根脉所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农业居民在距今6800年左右,开始大规模地向北方地区迁徙垦殖,来到了岱海盆地、南流黄河两岸地区。到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尤其是距今5300年前后,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在仰韶文化的核心区诞生了“仰韶古国”,而这一时期中南部河套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的分布范围和数量都达到了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顶峰,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地方类型——海生不浪类型。 大约距今4500~3800年之间,原仰韶文化分布区及其周围山东、江汉和甘青等地区进入了龙山时代。中南部河套地区在这一时期兴起了独立的老虎山文化,发现了大量石城址,以乌兰察布市凉城县老虎山、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后城咀等遗址为代表。老虎山文化以约距今430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已进入初级文明社会或者早期国家阶段。
发现小河墓地早期人群遗传谱系 小河墓地早期人群究竟是谁?10月27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自然》)线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给出了答案:由古北亚和古东亚成分组成的人群。 (这一重要发现否定了此前的假设,即这些干尸来自从现今西伯利亚、阿富汗北部或中亚山区迁徙而来的人群后代) 这一研究成果重塑了考古学界对中国新疆以及欧亚草原的人群演化过程的认识,为更加全面系统地还原古人类的起源与进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证据;实证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欧亚大陆上多文化交流融合的并存之地,展示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之绚烂多彩。 这篇名为《青铜时代塔里木盆地古人类的基因组起源》的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崔银秋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在小河墓地获取的由古北亚和古东亚成分组成的古老遗传谱系极为珍贵,因为现代人群中它早已不再独立存在。此谱系与青铜时代欧亚草原人群及中亚绿洲农业人群都没有直接的遗传联系,数据也没有显示出它与任何全新世人群混合的迹象。 “我们判断是塔里木盆地独特的沙漠环境形成了天然遗传屏障,进而造成塔里木盆地古代人群长期的遗传隔离。”崔银秋说,但是研究人员采用古蛋白质组技术,在干尸的牙结石中发现了小河人群长期食用奶制品的证据,加上墓葬中小米、小麦等遗存,说明长时间遗传隔离并未阻断小河人群与外界的文化和贸易往来。 崔银秋教授团队与国外合作者利用最新的古基因组技术,获得了小河墓地底层距今4000至3800年前的古人类高质量基因组数据,并通过对基因组数据进行大数据建模分析,发现了这支距今约9000年前广泛存在于欧亚草原中部、东部区域的古老遗传谱系。“自2005年起我的导师周慧和朱泓教授,就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研究这个项目,历经三代人的努力、两代技术的更迭,终于有了收获。”崔银秋说。 小河墓地的主要发掘者、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说:“小河墓地的发掘为新疆史前考古文化、史前社会发展研究提供了丰厚资料。它的研究成果对阐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过程,探究欧亚大陆早期文化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它而进行的多学科研究,也为增强中国学者在国际欧亚考古研究领域的话语权、提升国际影响力创造了契机。” 小河墓地位于若羌县,出土了大量保存完整的干尸,还有木棺、木尸、染织服饰、铜饰、小麦、动物遗骸等,是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今年10月又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小河人群的起源此前并无定论,曾有过“草原起源假说”“绿洲起源假说”等。(新疆日报 银璐)
博物馆青年聊博物馆,宗教仪轨可以被应用于博物馆日常,惊世骇俗 博物馆青年聊博物馆,宗教仪轨可以被应用于博物馆日常,惊世骇俗之语哦。这是以科学的语言异化科学,说者难道不知道,近现代公共博物馆的设立,就是要把宗教教义从科学领域清除出去么?博物馆制度和博物馆伦理规定了博物馆、博物馆空间、博物馆物的功用,不得用于宗教教义传播,不得用于反社会的用途。(悄悄说一句,以博物馆学的名义消解博物馆的思想、社会、文化基础,想想还是蛮可悲的。)
英国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博物馆,通常被博物馆学界作为近现代公共博物馆的发生的标志。不过,在介绍1683年的阿什莫林博物馆时,希望用左侧的图片。右边的图片,是1840年建的博物馆馆舍,现在冠名阿什莫林博物馆。
博物馆陈列,五感沉浸vs.置身物外。五感者,情趣也;物外者, 博物馆陈列,五感沉浸vs.置身物外。五感者,情趣也;物外者,智识也。好奇,应该是探究学习的开始,而不是结束。因好奇而结束的探究,就如喜好问“为什么”的稚童,敏而好探,不究答案。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说博物馆陈列,在中文传统,陈列是很严肃认真讲规则的事,是要体 说博物馆陈列,在中文传统,陈列是很严肃认真讲规则的事,是要体现陈列者的品味追求自律的事。所以,博物馆基本陈列或常设展览叫“陈列”。
“物”转换为“博物馆物”,也是从自然态到自主态的转换。成为博 “物”转换为“博物馆物”,也是从自然态到自主态的转换。成为博物馆物,其自然态成为其成为博物馆物的条件和前提,博物馆物的自主态,是博物馆强制赋予的必须保有其自然态的被动责任,同时,博物馆业务的很大力量也投入到认知和维护博物馆物自然态的活动中,从而体现和强化了博物馆物的自主态。
赖钰匀著:端方与晚清展示文化
历史上看,由于博物馆的职能是收集和保存文化工具,人们可以利用它们开展研究,并把它们展示出来,教育社会公众,因此人工制品始终在展陈情境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瑞典] 埃娃·戴维松,安德斯·雅各布 编,郑旭东,王婷译,“解读科学中心与博物馆中的互动——走向社会文化视角”
景观就是逃脱人类活动的那个东西,它摆脱了人类对事业的重新考虑 景观就是逃脱人类活动的那个东西,它摆脱了人类对事业的重新考虑和修正。它是对话的反面。——居伊·德波著,张新木译,“景观社会”
考古与历史,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和话语:论证与呈现,是两种不同的 考古与历史,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和话语:论证与呈现,是两种不同的逻辑和结构。某一考古学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的内向和个性述说,与在长时段和广域空间背景中的外向和共性述说,似乎是有不同的。本土博物馆做考古学文化展览或社会发展史展览,需要清楚其主要区别之所在。
曾经有个人说,“无墙”的美术馆,其实,人家的本意是艺术史的构 曾经有个人说,“无墙”的美术馆,其实,人家的本意是艺术史的构建不能局限于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的藏品,还要把亚非拉和底层民众的艺术表达也纳入艺术史研究对象和述说文本。呵呵,现在本土的一些美术馆人和艺术专业的学生,把“无墙”美术馆理解为“拆墙”美术馆,拆掉美术馆的墙,把社会变成美术馆。这,似乎又是海外术语本土化啦。这,难道不是美术馆的外溢,或说美术馆对社会的“强暴”,借用美术策展人的说法。
在叙事文学中,也有批评家们所谓的“展示”(show)与“演述”(tell)之间的区别,前者没有作者的声音,后者有作者的声音。——浦安迪,“中国叙事学”。(挪用到博物馆陈列,似乎也可表达display与exhibition的区别,前者没有“策展人”的声音,后者有“策展人”的声音,或者说,前者是单纯的展示展品,后者是表达展览组织者的意愿或意图或阐释。另,这是西方文化传统的叙事,中国文化传统似乎是“夹叙夹议”。
许多欧洲历史博物馆),它们存在的目的都是为了展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习俗、品味,甚至于社会治理方式,皆为历史发展自然和不可避免的结果。——伊恩·布鲁玛著,倪韬译: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
观众导向,博物馆热词,之一。还有个配套的词儿,估计博物馆没学 观众导向,博物馆热词,之一。还有个配套的词儿,估计博物馆没学会,“服务就是管理”。看明白了没,目标是“管理”。管理,不是当下的事儿,当下的事儿是服务。管理,是管理“预期”,是对观众心理预期和行为模式的管理。认识到了这点,博物馆服务水准会有很大提升,服务质量和满意度也会有真实的改进。当然,博物馆的社会效用也会有更好的实现。
曾经有个人说,“无墙”的美术馆,其实,人家的本意是艺术史的构 曾经有个人说,“无墙”的美术馆,其实,人家的本意是艺术史的构建不能局限于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的藏品,还要把亚非拉和底层民众的艺术表达也纳入艺术史研究对象和述说文本。呵呵,现在本土的一些美术馆人和艺术专业的学生,把“无墙”美术馆理解为“拆墙”美术馆,拆掉美术馆的墙,把社会变成美术馆。这,似乎又是海外术语本土化啦。这,难道不是美术馆的外溢,或说美术馆对社会的“强暴”,借用美术策展人的说法。
curating,策展,动名词。博物馆社会化的标识,之一。这 curating,策展,动名词。博物馆社会化的标识,之一。这词儿,以前在博物馆里真没有,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社会化或“社会”博物馆化而发生而时尚而散播。其实,这就是把博物馆把未知或探究之物纳入知识体系的方法移植到非博物馆活动中,或者借博物馆“非营利”公益行为的名号给商务活动披上件亮眼的外套。所以,在博物馆之外的curating真不是博物馆专业行为,博物馆人也不要因为curation改换为curating而沾沾自喜,还是要坚守自己的curation,即curator的专属业务内容和业务逻辑和业务规则,当然,还要坚守博物馆业务的行业伦理。
吕济民:走进前苏联博物馆。(苏东海先生说,新中国博物馆事业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是学习的前苏联博物馆。吕济民先生的书很好的做了事实的说明。所以,欲了解新中国博物馆的“来处”,这本书很有价值。当然,前苏联博物馆的很多观点和做法已进入历史了。)
说到现代社会的殖民者对殖民地住民思想的洗脑,以及殖民地与原属 说到现代社会的殖民者对殖民地住民思想的洗脑,以及殖民地与原属国文化的切割,以及对原属国治理者的污名化,这对殖民地住民在摆脱殖民统治后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对殖民主义的批判,不应仅停留在土地与资源掠夺上,也要关注殖民者对殖民地住民文化的改变,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政治观权力观经济观民族观道德观的灌输。
当下的博物馆热词,沉浸式展览。沉浸,进入一个封闭的场景空间, 当下的博物馆热词,沉浸式展览。沉浸,进入一个封闭的场景空间,就是沉浸了。其实,沉浸,还是用泳池的比喻更好些,浸泡在水里,感受到水的浮力,感受到水的温度,感受到水波的冲击。当然,更重要的是人与水的关系,站在水里,浮在水中,击水而进,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还有不同的心情,初入水的激灵,适应水后的愉悦,出水时的沉重,初学者的畏惧,这应该是沉浸吧。所以,沉浸式展览,不是把观众扔到空的泳池中,而是要让观众感受到展览的景象和气氛和温度,更重要的是建立与展览的物件、内容和空间场景的关联。
博物馆做南宋历史文化展,总喜欢说“宋韵”,总喜欢说“哀婉”。 博物馆做南宋历史文化展,总喜欢说“宋韵”,总喜欢说“哀婉”。读读陆游的“示儿”,可以体会下当时老百姓的心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公元1210年。(悄悄说一句,海峡对岸的博物馆喜欢南宋的偏安和中兴,大陆的博物馆似乎不应呼应这种情绪。)
如何评价
博物馆的两条路线,一条是自然科学知识,一条是艺术。两条路线的 博物馆的两条路线,一条是自然科学知识,一条是艺术。两条路线的交汇点是“人”,科学是人的理性,艺术是人的想象力,在被宗教和皇权压制和时候,理性和想象力是有束缚的。当理性和想象力可以自由发展的时候,很容易落入无限制的陷阱。这,可能也是一些博物馆人认为博物馆无所不能包打天下的思维惯性。科学路线的副产品是知识霸权,艺术路线的副产品是政治权力。所以,博物馆学要支持博物馆发展,也要勒紧理性和想象的缰绳,思辨和批判是保持博物馆人清醒的工具。
大英博物馆中央大厅地板上镌刻着的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Lord Alfred Tennyson)的诗句。试着翻译下:“让你的双脚,在此后的千百年里,都站在知识中间”。
博物馆的两条路线,一条是自然科学知识,一条是艺术。两条路线的 博物馆的两条路线,一条是自然科学知识,一条是艺术。两条路线的交汇点是“人”,科学是人的理性,艺术是人的想象力,在被宗教和皇权压制和时候,理性和想象力是有束缚的。当理性和想象力可以自由发展的时候,很容易落入无限制的陷阱。这,可能也是一些博物馆人认为博物馆无所不能包打天下的思维惯性。科学路线的副产品是知识霸权,艺术路线的副产品是政治权力。所以,博物馆学要支持博物馆发展,也要勒紧理性和想象的缰绳,思辨和批判是保持博物馆人清醒的工具。
从博物馆外面看,博物馆是物质的。从博物馆内部看,博物馆是业务 从博物馆外面看,博物馆是物质的。从博物馆内部看,博物馆是业务的。从博物馆学维度看,博物馆是结构的。从其他学科角度看,博物馆是工具性的。从资本角度看,博物馆是具有“剩余价值”的。从历史维度看,博物馆是现代的,以及必须被后现代的。所以,博物馆人的定力和锚碇是什么?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