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我们暂时使用的历法》(转载)
汉复兴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2
《我们暂时使用的历法》作者:李航
注:“我们暂时使用的历法”指洋历。
2014年01月15日 14点01分 1
level 2
1. 奇妙的阴阳合历
19岁时,我正在读大学,这一年,我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因为这一年我的“阴历”生日和“阳历”生日恰好重合,我以为这是一个好兆头,这一年应该是一个好运之年。然而,这一年开始不久,在上一门物理课的时候,老师讲到了地球的运动。说到地球的运动,首先要遇到的肯定是“转动”:地球不停地绕着由南极到北极的轴旋转,其旋转周期是24小时,我们所熟知的日夜交替就源于地球的转动。然后,我们会遇到地球的“平动”:地球沿着一个椭圆形的轨道绕太阳运动,其运转周期是365天外加1/4天,我们所熟知的四季交替就源于地球的平动。一般的来讲我们只知道这两种运动,可是,就在19岁的这一年,老师告诉我们,地球还有一种运动:那是地球沿着太阳至地球的方向有规律的俯仰运动,有些像人在不停地点头。这种运动的幅度并不很大,使得西方天文学家一直到18世纪才发现。老师说:“地球的这个运动的周期是19年,而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这个规律,并将19年这个周期命名为‘章’。于是,为了纪念我们祖先的发现,地球的这个规律被命名为‘章动’”。还记得当时听课时的感觉,的确震惊:难道这一年我的“阴历”生日和“阳历”生日的重合是源于这个“章动”?下了课就往图书馆跑,翻越万年历,果然,我的“阴历”生日和“阳历”生日每19年重合一次。换句话说,所有人的“阴历”生日和“阳历”生日每19年重合一次。也就是说“阴历”和“阳历”每19年重合一次(有些年会有一天的误差,后来我才知道是“公历”中那个闰年在捣乱)。一霎那间,转过许多念头,最后归结为:原来,我们所轻视的那个“农历”、“阴历”可能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农业的,落后的历法。这件事一直藏在我心里,很长时间也没有机会去研究19年被称为“章”是怎么一回事,直到几年以后看到了《尚书》。
   《尚书》实际上是中国的上古史,孔子时代就已经成型,孔子也曾参与过修订。在《尚书》的第一卷的“尧典”中有这样一段话:
帝曰:“咨!汝义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尧帝说:“这才是
正确的
算法,一个周期有366天,要通过增插闰月来确定四季,从而成为一年”。这其中的“以闰月定四时”就是用闰月来调整由于月亮绕地球运转和地球绕太阳运转之间的差距,也可以说是调整“月亮历”和“太阳历”之间的差距。在朱熹所著的《书经集传》中对这句话有详尽的注解,由于注解太长,我就不引用了,直接写出朱熹注解的译文,由于注解中所采用的分数不好理解,我都转换成了小数。其注解如下: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365.25天(也就是太阳历),而月亮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是29.53天,如果一年有十二个月,则以月亮绕地球12圈为一年(也就是月亮历)的时间是354.37天。这样一来每年的太阳历和月亮历之间就相差10.88天,这样的差距积累3年就变成了32.64天,这时就要插闰月了,否则标志春天的正月就跑到冬天去了。但是,虽然在3年里增加了一个闰月,却只有30天,因此,3年增加一个闰月不够;而上述的那种差距如果积累到5年就变成了54.4天,就需要在5年里增加两个闰月。但是两个月是59天,因此,5年内增加两个闰月又过多。那么,有没有正好的增加整月的方法呢?有,那就是在19年里增加7个闰月,则太阳历和月亮历就正好重合。因此,这19年之数就被称为“一章”。
   关于19年增插7个闰月的说法并不是最早源于朱熹,如果查一查资料,可以上溯到秦朝前后并还有可能更早。从《尚书》中尧帝所说的“以闰月定四时”可以推测,自尧帝时期,我们的祖先可能就已经掌握了这个包含地球“章动”周期的19年增插7个闰月方法,要不然怎么会“以闰月定四时”呢?如此说来,中国人掌握地球“章动”周期的时间要上溯到距今4500年。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祖先所创造的这套历法中有“阳历”吗?在1911年以前,我们并不知道现在所使用的这套由1月1日到12月31日的“阳历”,那怎么来确定地球绕太阳一周的365天呢?当然,我们的这套历法中有“阳历”,那就是24节气。24节气实际上是对地球绕太阳一周的轨道进行24等分所得到的24个点。如果只是将1年365天进行24等分则并不稀奇,关键的是24节气是将地球轨道一周的360度进行角度等分的结果。而这种等分的方法产生许多奇妙的结果,比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点互成90度,同时又是太阳直射赤道、北回归线、再次赤道、南回归线的四个重要的标志点。另一个有趣的结果是,这样的等分为增插闰月提供了条件。
   前文中提到了,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这样一来,在一年之中地球就有时运行在距离太阳较近的一端,我们称之为近日点;而在另一些时候地球就运行在距离太阳较远的一端,我们称之为远日点。就北半球而言,冬天时,地球正好处在近日点,而夏天则处在远日点。我们先将这个椭圆的问题放一放,进行另一项工作:为了配合12个月,我们将24节气中每间隔一个的节气去掉,从而留下12个节气(如图)。
那么这12个节气就是对地球轨道进行角度12等分的结果,而这12个节气中相邻两个节气的时间间隔大约为30天。将这12个等分点与上述的椭圆轨道重合就会发现,在地球的远日点,也就是北半球的夏天,上述12节气中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距离就会大一些,时间间隔就长一些。例如,“夏至”到“大暑”之间的间隔就达到31天左右。相反,在地球的近日点,也就是北半球的冬天,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距离就会小一些,时间间隔就短一些。例如,“冬至”到“大寒”之间的间隔在29天左右。由于月亮绕地球转一周的时间是29.53天,这个周期间隔小于在北半球的夏天、地球的远日点、上述两个相邻节气之间的间隔。因此就存在这种可能,一个阴历月正好处于上述两个相邻节气之间,也就是说,这个月就不包含图中所示的12个节气中的任何一个,那么这个月就是闰月,这个月在几月之后就是闰几月。这样的巧合在19年中正好发生7次,于是,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在19年中增加7个闰月。而从上面的分析也可以得知,闰月只会发生在夏季或夏季前后,而不会发生在冬季,因此,我们不会发愁有什么闰正月或闰腊月来给春节捣乱。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了解了祖先所创立的这套历法大致状况。同时也会有这样的感觉:这套历法与天体运行规律密切相关,仅仅将其称之为“农历”有些不恰当;而这套历法中不仅包含了月亮的运动规律,也包含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仅仅将其称之为“阴历”也不完整,这套历法是一套“阴阳合历”。好在,我们的这套历法还有一个名字,由于自夏朝以来就使用它,因此它还被称为“夏历”,从这里开始,我将改用这个名字。
   那么如何来描述这套历法,也就是“夏历”呢?应该说,它是包含了太阳、地球、月亮三个天体运行规律;包括了地球所有的运动规律(转动、平动和章动)的历法。这是一套科学的历法。
----------------------------------------------
注:地球的章动周期是18.6年,夏历中19年阴阳历重合的周期是章动和岁差共同影响的结果。为了避免过多的观念干扰主题,文中只提到章动。当年,我听老师讲课时也只提到了章动。
-------------------------------------------------
2014年01月15日 14点01分 3
level 2
3. 选择哪一天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在了解了这两套历法的背景之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我们使用的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的这个1月1日科学吗?回答是否定的。这个1月1日完全是人随意指定的,没有任何天文学依据,实际上使用24节气中的任何一个节气作为一年的开始都比它科学。例如,我们可以定义“冬至”作为一年的开始,因为从这一天起,白天逐渐缩短的过程已经结束,白天的时间在这一天里达到最短,过了这一天,白天的时间将逐渐变长。当然在这里,我们选择的北半球的天象,南半球正好颠倒过来。我们也可以定义“春分”作为一年的开始,因为,这一天,白天,黑夜恰好平分,过了这一天,白天的时间将长于黑夜的时间。然而,最好的,作为一年开始的节气是“立春”。
   “立春”位于“冬至”后45天左右,当“冬至”到来的时候,太阳的日照时间最短,这一天过后便逐渐变长。但是由于地球大气的储存作用,对于太阳日照时间的变化而反映在气温上则有一定的滞后。也就是说当“冬至”过后,日照时间逐渐增加的时候,气温并没有跟随着逐渐上升,反而继续下降。那么什么时候,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环境才真正结束这样的下降,也就是结束冬天,而开始回升呢,这一点就是“立春”点。“立春”是万物复苏的起点,虽然在这一点上,有可能依然冰天雪地,但万物的复苏恰恰就是起始于最低点。因此选择“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似乎更有道理。
   但是,用“立春”作为一年的起点还有一定的问题。虽然,“立春”代表了复苏的起点,但这个起点的天象并不明显,也就是说,离开了天文学手段(对地球轨道的计算)我们可能无从知道哪一天是“立春”。如果我问你:“哪一天是立春?”十有八九的回答是:“2月4号”;如果继续追问:“哪一天是2月4号”,那该怎么回答,“5号的前一天”或者“回去看日历”,我还会多一种回答:“我女儿生日”。这些都没有解决问题,提问者实际上问的是天象。如果我们将“立春”当作一年开始的话,有什么明显的天象可以告诉我们那是哪一天吗?专家们或许会说:“有”,因为可以通过测量中午12点太阳影子的长度来确定。但是这样的方法太不大众化了,我们需要一个更加明显的天象。那么让我们来找一找,如果在“立春”这一天找不到,就扩大范围,在“立春”前后找一找。当这个范围扩大到“立春”前后一个节气,也就是前至“大寒”;后至“雨水”的时候,在“大寒”和“雨水”之间必然发生两个非常明显的天象:一次月圆,一次月黑。比较起来,月黑比月圆更适合。因为,要判断月圆,就要比较月亮饱满的程度,这样的比较就如同用100比99,很不好判断,我们不就经常争论到底是十五的月亮圆,还是十六的月亮圆吗;而判断月黑则容易、准确得多,因为,那是比较1和0;是比较有和无。因此,选择月黑作为一年的开始是科学的。我们的祖先就将这个“立春”前后,“大寒”和“雨水”之间必然发生的月黑作为一年的开始,这就是春节!!!
   每年在“大寒”节气过后,我们就可以关注月亮,等待它消失,因为那意味着春节的到来。今年的春节有些晚,原因是当“大寒”节气过后,我们在夜空中找到的是在傍晚的西方窄窄的一弯新月,这说明刚刚过去一个月黑夜。我们只好等下一个了,我们要看着这弯新月逐渐饱满,变为圆月,再由圆月变为残月。当我们在早晨的霞光中看到一弯残月一天、一天变窄的时候,心也在随之跃动,因为,我们知道,这弯残月变没了,消失了的那个夜晚,就是爆竹声声、辞旧迎新的时刻。今年的春节的确晚得可以,几乎就要到“雨水”了,但它一定会在“雨水”之前到来。新一年的序幕就是这样伴随着这明确、必然的天象而展开的,这样的一年的开始才不同寻常。也许,我们很羡慕纽约人民,他们可以在每年1月1日的零点,看着时代广场的大苹果徐徐落下,享受那苹果落下后鞭炮齐鸣的夜晚。然而,在我们的“夏历”里,却别有洞天,我们的电视台,是否可以考虑在春节到来前夕,每天播报晓风中的残月,这并不是为了寻找柳永那“今宵酒醒何处”的意境,而是为春节的到来做倒计时。与时代广场上的大苹果相比,“夏历”中所提供的这个倒计时钟是何等的恢宏。
-------------------------------------------------
注:此文写于2007年春节之前,也就是丁亥新年之前。文中所说的“今年的春节的确晚得可以”指的是07年的春节。
-------------------------------------------------
2014年01月15日 14点01分 6
level 2
5. “夏历”复杂吗?
虽然现在没有改变“公历”的迹象,但是,学习一下科学、理性的历法对我们来说是有益的。对“夏历”的质疑可能认为它太复杂,也不知道何时插闰月,每年的春节都在变换时间。但是,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都不是问题。“夏历”的规律可能会比现在使用的“公历”复杂一些,但也没有复杂多少,稍微多用些心是可以掌握的。
   实际上,复杂并不是问题。80年代,当个人电脑刚刚出现的时候,就有一股呼吁取消汉字的热潮,原因是在电脑上使用汉字非常困难,不仅输入速度很慢,而且汉字库要占据电脑的大部分存储空间。于是,一些人就在鼓吹汉字拼音化。可是,没过几年,当电脑发展到386水平的时候,所有汉字的问题,诸如输入速度、存储空间等等都消失了,原因是电脑的发展。如今,再也没有人说汉字拼音化了,汉字的收入速度甚至比西文还快。原来,不是汉字愚蠢,是当时的电脑愚蠢。电脑发展的结果使得它可以适应更加复杂的语言。
   体育竞技的发展也能说明问题,那些规则较为简单的竞技历史就悠久一些。早期的人们所喜欢的竞技相对简单,拉一根绳,谁先撞线谁赢;摆一根横杆,谁跳过去谁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喜欢规则复杂一些的竞技,例如体操、跳水。甚至,一些规则很复杂的项目一样能得到大众的喜爱,像司诺克台球,棒球等等。人们不仅可以欣赏运动员的竞技,也可以从复杂的规则中获得乐趣。
   我们真的有那么愚蠢吗,还不如早被扔进垃圾箱里的286电脑;我们有那么弱智吗?以至于看丁俊辉打球的时候不知道该打哪一个。“夏历”的复杂程度是很有限的,比起学习微积分要容易得多。当我们奋不顾身冲上去学习这一生都有可能用不着的微积分的时候,又有谁想过复杂?何况,了解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这个宝藏,会使人终身受益。科学、理性的历法对学习科学知识肯定是有帮助的。掌握“夏历”最直接的好处是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太阳系。如果我们知道日食必然发生在初一,月食一定发生在十五或十六,潮汐也是发生在十五左右,那么,这些各自分离的知识就关联起来。对日月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一步认识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了解地外行星和地内行星在我们看来的差别,当我们从望远镜里看到的金星呈月牙状,也就不会惊奇;当水星凌日到来的时候,我们也不会生疏。太阳系是了解宇宙必需要经历的步骤,了解宇宙是建立正确宇宙观的基础。因此,太阳系的认识对人的一生具有着深远的影响,了解太阳系远比了解微积分更为重要。对于学习太阳系,“公历”所能提供的帮助不大。
   “夏历”的价值不仅仅限于科学方面。由于月亮运行规律的使用,使得月亮成为人的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就像一个挂在天上的日历。不时抬眼望天,无论是弯月还是圆月都包含着日期的信息。当我们知道残月一定会出现在早上,并代表二十几号的时候,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定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而傍晚所出现的新月和它所指示的“初几”的信息使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有了确切的时间背景。“夏历”的使用会使我们关注月亮,长期对月亮的关注,使得我们民族关于月的作品千古流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有我们这样多咏月的诗篇,而这些诗篇跨越千年,还在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在本文的最后,我想重申,我们祖先自4500年前创立的,包括日月地三者相对运动规律的,科学的历法,将不会在我们手上终结,它将永远有益于人类,直至地老天荒。
李航 写于 丁亥年春节前夕
2014年01月15日 14点01分 8
level 2
关于这篇文章的一些评论: 这个文章在网上流传很广,作者是李航先生。
这篇文章讲了公历和农历的关系,也讲了历法知识,它的大部分观点是正确的,特别是在农历为什么选取正月初一为新年的论点上很精辟,很形象。
现代人对月相的不了解是由于现代教育体系中天文历法知识很少造成的,农历也没有纳入到现行教育中去,可以说现在的学生把大部分精力全放在英语中去了(是事实,绝不是夸大其辞),对天文观注就更少了。
在西亚伊期兰国家设有“国家月相肉眼观察委员会”,专门是用肉眼观察月相以授时的,他们对月相是何等重视,因为月相和他们的文化有密切关系。
其我们的文化和农历(含节气)也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内核之一,所以和太阳,月亮及五星都有关系。
李航先生的建议非常好,在中国农历中气大寒过后,中国电视台就可以播放一下每天的月相的图片,作月相预报,直到农历新年以后结束。
保住农历,保住我们的中华文化,保住的我们的未来的精神家园。
这篇文字包含一些错误,为了既尊重作者又不误导大家,特加注,纠正原文中的错误。
注:
①在农历历法中,满月是农历定望代名词,它有一个发生时刻,农历的望的发生时刻大多数情况出现在农历十五或十六,但是有少数可能会出现在十四或十七;作者可能是指每到十五就会月圆的情况,但不是完全圆的情况,事实上如果借助天文望远镜,月圆的程度达到90%以上肉眼就难以分辨了是否达到天文学上的完全圆的情况(农历定望时刻)。
文章有错误,并不是每个月的十五都是满月,有一部分在十六,更有极少数在十七。
这篇文章也有少数不准确的地方,但是为了尊重原作者,所以全文转发,但是为了不误导大家,所以这里留下这段评注。
农历的望的确可能会出现在农历十四至十七的这几天里,这主要是月球近地点的位置不同,而月球转过的速率也不同的原因。
农历是天文历,根据尽可能精确的天文数据来提高生产效率
是中国五千年先进生产力的一种表现
2014年01月15日 14点01分 9
level 9
非常感谢楼主,这个贴子可以纠正很多人对华夏历法的看法,加精了。还望楼主能再发一些有意义的贴子
2014年01月18日 03点01分 11
level 6
2015年05月17日 12点05分 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