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空卖空二道贩
lzstry
关注数: 20
粉丝数: 223
发帖数: 27,169
关注贴吧数: 4
造个无,再用无 如果把无当做一个器具,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相当于造了个无,称之无为。接着用无,无为而无不为。就是用这个无应对外界的一切事物。
老吧前前后后的狂人 老子吧的一大特点是上年龄的人占了相当的比重,本来年龄大的人脾气应该控制得更好一些。但好像恰恰相反,经常看到的是一点就着。几年前一堆这样的货色,现在还少了。比如有几个叫无字大学的家伙,神神叨叨,结果我把它们的贴一删,好家伙,像捅了马蜂窝,几个账号在一年时间里不停轰炸。还真把我整不会了。没见过那么狂的。不过好像最后也被镇压下去了。反正我看到他的贴就删,就封,其他不管,这伙人最后也没招了。再后来又有几个,好像其中一个叫琴墨韵香什么的,也是像狗皮膏药一样,不停地谩骂,最后依然被镇压了。后来还有几个,记不起名字了。总之,有那么些人,性格里大概含磷比较多,一点就着。现在这个夜壶也有这个趋势,喜欢用嘴喷粪。前面收拾过它,以为能收敛一点。但发现他根本没有改的可能。那就得给他戴上嚼子。
天地不仁,上德不德,是一回事吧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上德不德,感觉说的是一回事。天地和圣人所具备的德,应该都是上德。德和仁差别也不大,只是德的范畴更宽一点。那么是以有德,就相当于以万物为刍狗,以百姓为刍狗。
成功是母,失败是母,独立不亥为天地母 所谓的失败是成功母,就是从失败中找到教训,调整自我,继续前行。所谓成功是成功母,就是从小的成功里积累经验,不断增加信心,发挥更大的想象力。前进的动力,不会因失败一次,或成功一次有太大的改变。找到前进的动力,不为小的成功或失败而左右心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母。
夜壶这个蠢货碰上青邪这个病态,简直就是一对活宝 青蟹居士这个病态前两天发个帖子,说吧里发帖的总是那几只苍蝇,也没说所以然,我直接骂了他两句,然后就把那个帖子删了。想着他能知趣,收敛一下。没想到给脸不要脸。说是那个帖子是在骂我,没骂别人。还翻出了6月10号的那个帖子《英雄总被雨打风吹去》。他意思是,那个贴子里,也说了吧里总是那几只苍蝇。那我当时怎么没删他的内容,也没封他呢,很简单,我觉得第一他可能对谁有些小情绪,劝劝好好说好就算了。第二,他也是第一次这么说,谁能没个随意的时候。这次,就不同,感觉他好像总在蔑视某些吧友,但又不直接和别人杠。作为小吧,我就有点讨厌这种人了,你要觉得谁说的内容不合适,就去和他正面怼。你要觉得这个吧大部分人都是垃圾,你也就别来,怎么总是阴阳怪气恶心所有人似的。结果,删了他的贴,还不得了了,哭天抹泪。完了更有意思的是,夜壶这个蠢货还上来帮腔,说实在的,我一直认为,青蟹说的苍蝇,很大程度包含了夜壶。因为夜壶在吧里发帖还是比较勤快的。基本一天两贴。但是呢,夜壶对于我之前封他的号一直耿耿于怀,想着这次报仇的机会来了,顺手添把柴,跟着泄一下私愤。真是一对活宝。
万物一体的世界观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不改,可以为天地母。道德经的核心,就是给出了一种天地万物本自一体的世界观。在这一观念下,没有哪个地方是特别的神,没有哪个地方是特别的强。这个整体有强的一面,也有弱的一面。但这种强弱是存在于整体,而不是固定在某些个体下。 这一伟大的观念,比西方的神创造了人类高级到不知哪里。在道的前提下,一切都存在,一切都属于整体,不属于个体,个体只是暂时的承接表达整体特征的存在。
道学的目的是无不为,而不是无为 无为只是方法,要达到的目的不是无为,而是无不为。就像吃完饭必须洗碗,洗碗不是目的,目的是吃饭,而且能继续下一次吃饭。所以原文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才能实现万物一体的视角。
宗教的本质,是人类对知识表现出的贪婪与残忍 各类宗教包括在内,有一个算一个,表现出来的都是对知识的贪婪,甚至是残忍,就像FO教的密宗。什么拿人的颅盖骨做成法器,拿人皮做鼓。搞什么双修。SHAO林寺的那些秃驴各个肥头大耳,把贪婪相诠释的真真切切。耶教更不用说,牧师玩弄男童已经报道了很多起。犹太教的恶心成都就不用说了。道教圈子一大堆装神弄鬼的棍子。但这不是道德经的初衷,道德经本身是充满智慧与包容的。但被道教偷去做了幌子。学习传统文化,排斥宗教棍子,这两件事要做就得同时做。传统文化要学,但也要撤下宗教门口的各类幌子。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这句话表面很简单。但要细品这里的不自生,并没那么容易。什么是不自生,是自己不生,让别人生?还是生出来的不是自己,只是别的?首先,天地生出了万物,这一点不用怀疑,天地生出了万物,又说它不自生,那就是生出来的不是自己,而是别的,这些别的东西就是万物。所以说天地生万物,而不生天地。或者说,万物生,而天地不生。
知足既然很重要,学习道德经是否也要知足 学习道德经这件事是否也要知足。祸莫大于不知足。对于学习道德经而言。怎样的态度才叫知足,哪些方式属于不知足呢。知足的表面意思,就是认为已经拥有的足够了,无须再多了。对于学习道德经的人士而言,好像大多数人都没有知足的时候。总是在不停的挖掘其中的奥义。这种学习态度,本身是否就与道德经所说的知足相悖。
对于道德经这部经典的不同态度 这部经典,作为2000多年前的文字作品,道出了一种宏伟的智慧思想。从自己出发,全面看待客观的一切事物,不要强调某个具体事物的重要性。将世间万物看做一个整体,从而简化自己的行为方式,以达到长久应变的效果。这种思想确实了不起,但究竟应该把这样的了不起的作品内容摆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合适呢,我觉得,如果和其他类似的作品比较,比如圣经,或者《论语》,或者阿含经这些经典相比,我觉得确实是应该摆在首位的。因为思想体系相对完整,统一。言简意赅。逻辑相对清晰。但是说,是否算是至高无上,有了它就不需要学习别的专业知识,就可以玩好天下所有的事物,我看到也未必。就拿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君王来说,比如,秦始皇,汉武帝,这些人要获得所谓的道德经善本,真传,也不是啥费劲的事,但他们的朝代也不过和其他朝代一样,逃不过兴衰的过程。所以,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文字,在现实面前,在真实的智慧面前,都不过是过眼云烟。 伟大的思想,终究抵不过面对现实的应对,后者才叫智慧。智慧从来都是根据现实而发生的,绝不是可以先拿个口袋装满一口袋,走到哪里都能掏出来的神器。换句话说,智慧高于思想。道德经在和自己的真实智慧相比,是排在后面的。 我想,这也是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的真实表达。
从海滨城市的气候看上善若水 所有的海滨城市,到了夏天虽然也有高温天,但比起内陆城市的高温天,还是要好很多。比如深圳,按道理靠近北回归线,应该很热,但实际上夏天最热,也就37,38度。而像西安,郑州,石家庄这样的北方城市,经常会出现40度的高温天气。这其中的缘由,大概是因为海滨城市的气候被大量的海水调节着,而海水的面积其实远远大于城市的土地面积,而且海水是流动的,其更深更远的出的海水,和城市周围的海水是一体的,所以散热的速度会很快。上善若水,大概也有一层意思,就是天下的水不论流到哪里,其实都是一体的。
圣人之不病的另一说 圣人之不病,不是说圣人病了还是没病,而是说学习圣人的教导而使得读者自己不病。因为这一章是在谈知识的正确结构,或者说如何正确看待学习的内容,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指如何看待学习圣人的教导。学习圣人的教导是为了获得新的知识,但要能以正确的心态才能真正的得到帮助,否则会适得其反,越学越僵化。所以既要有正确的学习心态,也要警惕盲目崇拜,厚古薄今。这种盲目崇拜,厚古薄今,就是病病。本来自己就不懂,听了一些圣人的说法,干脆就放弃自主探索的过程,一切按照圣人说的做,省心省力。这就是不知不知病矣。
这一句顶一万句 无名万物之始也—— 当坚定的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作者不知道思考了多少人世间的沧海桑田之变化,以及各种成功与失败。其实解道德经,真不需要解那么细致,而对一些看似简单,但却无法抓住准确内容的句子,只要突破一处,或许一切都豁然开朗。 先不说作者想通过这句表达什么意思,试问读者自己是否有某种体会,不知如何表达时,觉得用这句话来表达才正中下怀。我想这个时候再来谈这句话的含义,可能就不需要与谁争辩了。 这句话放在如此显眼的位置,他基本上是道德经的第一句肯定句。前面两句都是转折句。换句话说,在作者看来,道经要揭示的宗旨,就是这句为首的两句话,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后面所有的文字,都是从不同角度解释这两句。 作者的大胆与笃定,不是根据前人说过的什么话,顺嘴说出来的,而是作者自己深刻的体会。如作者在20章所述: 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禺人之心也,惷惷呵。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蔡蔡,我独闷闷呵。 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一句无名万物之始也说出之后,作者一发不可收,道出了自然界的万象与人世间的变化无不起落有度,生灭共存的规律。 悟,一说到这个字,纵有时候被笑为神棍,但实话实说,我觉得经文这东西有时真的就得靠悟。因为这类经文要阐述的逻辑是不XX——才能XX.而不是要XX_才能XX.这个不XX,要如何把握,的确是个难题,因为一旦起了“把握”之心,就已经离开“不XX"的位置了。
大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毒鸡汤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前几年很畅销,年轻人张口就来这句。他表面上延续了孟子的良知的说法,把良知作为本知,然后一番骚操作,加了儒学,佛学,道学的各种添加剂,整出一个知行合一的怪物。 首先,知的最直接意思,就是知道外界某些事物的特性,外形,活动规律。所以道德经说,知其白,也就是知道事物表现出来的内容。知的大多数内容,是通过学习,实践,得到的经验和逻辑。行呢,就是实践,他一定是在知之前发生的。有些事情,行了就可以知,有些即使行了,也还是不知。所以这两者根本就无法和一。如果说行是知的根本,那倒是没问题。把行和知等同来看,而且知在前,行在后,就是十足胡说八道。
然这个字很难拿捏 然的结构包含了肉,狗,火,这三个构件。原始的意思是燃烧,烤肉。这两个意思怎么就拐到XX的样子这里,而且偏偏是烤狗肉,不是烤牛肉呢。汉字的进化真的有些难理解。有的解释是,人在烤肉,狗蹲在旁边守候,这也完全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吧,难道没个狗蹲旁边,烤肉吃着就不香吗。
以观 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天下观天下。以无欲观眇,以有欲观所噭。所以,所观,二者相关,又互不相同。所以是道,所观是物,是事。
为什么我们不看圣经,而看道德经 因为看道德经可以给自己带来内心的安定和共鸣,帝王派总说这是读者自己错位,生拉硬拽的,人家道德经完全没给你普通人试穿的想法。但事实是,从几千年的中医理论,到现在的职场新人,都或多或少的在用着这套理论所涉及的一些概念来处理各种关系和矛盾,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像有些帝王派说的那样,研究它只是为了研究其中文字的真相,并不想涉及应用,那你为什么不研究圣经。去探索一下上帝的真相。所以说,那些说不想用这个理论,只讨论文字真相的说法,完全是自欺欺人。
场外议论“天下有道” 这两天心灵家园一直在咀嚼这个话题,我也说说看法。这个话题他纠结在故知足之足,恒足。这个故,从何说起。如果没这个故,估计他也就同意多数人的看法,有道天下都是马,无道天下难见马。关键是马这件事怎么就和知足扯上了恋爱关系。这是他的疑问所在。我是这么认为的。首先,天下如何如何,肯定是说给掌管天下的人听的。掌管天下的人,如果贪得无厌,虽然没有直接去把所有的马匹抢光,但让百姓民不聊生,谁还有心思养马,谁还有信心养马,养着养着被征去打仗,就白养了。不如就养牛,毛驴来替代。到了国家真正需要抵抗外来入侵的时候,国家就真的征不到马匹了。所以,掌管天下的人平时的贪婪荒淫,虽然没有直接贪马,但毁坏了养马的环境。也可以说,毁坏了养马之道,毁坏了养马的基础。所以,掌管天下的人,首先做事要知足。所有的政令不能过度消耗百姓的生存基础。
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所为圣人的不病,就是该病的时候就应该病。那么不该病的时候也就不会病。不存在永远不病的人。 这个道理很简单,庄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可乎可,不可乎不可。一个人总有不知的时候,不知的时候,就会不断尝试,就会遭受失败。这一过程就是病病。不懂还要做,做了就失败,失败多了,就停下来不做了,这是一个正常的完整过程。聪明的人试了几次之后,发现自己不可能搞清楚这件事,于是停下来,不再折腾。这就是不病。所以先有病病,后有不病。有了病病,后面的不病才是真的。否则,所谓的不病都是假的。 那些所谓圣人天生就知道自己什么行,什么不行,会痛恨自己的各种缺点,所以圣人从不犯错误,这些说法都是胡扯,凭空想出来的。
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所为圣人的不病,就是该病的时候就应该病。那么不该病的时候也就不会病。不存在永远不病的人。 这个道理很简单,庄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可乎可,不可乎不可。一个人总有不知的时候,不知的时候,就会不断尝试,就会遭受失败。这一过程就是病病。不懂还要做,做了就失败。可是聪明的人试了几次之后,发现自己不可能搞清楚这件事,于是停下来,不再折腾。这就是不病。所以先有病病,后有不病。有了病病,后面的不病才是真的。否则,所谓的不病都是假的。 那些所谓圣人天生就知道自己什么行,什么不行,就会痛恨自己的各种缺点,所以圣人从不犯错误,这些说法都是胡扯,凭空想出来的。
恒足,就是恒有足,而无所足 一个人吃了两碗米饭,说吃饱了,这个饱了,不是说因为两碗米饭才饱,如果换成两个大馒头,或者两碗麦仁,或者两碗青稞,就不会饱。也不是说,不论谁,吃了两碗米饭都会饱。饱不饱,和食材无关,和吃饭的人有关。
道法自然,这个自然的自,该如何面对 所有对道学认可的人,都认可道法自然这句话。但是该如何面对这个自然的自,是个关键。比如说,道这个概念,如果指的是自身以外的道,别人的道,或者叫客观的道,天道,等等,反正根不在自己这里,能不能算自然之道。再比如,无名万物之始,如果这个始不是源于自己的始,而是外界的什么始,算不算自然之始。源于自己的自然之道,还需不需要名。有人说,天地之道,对应的自然就是天地本身。那也就是说,天地之道完全有天地决定,和人无关。人之道,完全由人决定,和其他无关。
无名,万物之始。无,名万物之始。哪个更合理 这两种断句的争论由来已久,今天说说我个人的理解。如果一个不规则的土石与其他杂物的混合体放在眼前,一般人都不会知道他应该叫什么,这时候,这个混合体无名。它能叫做万物之始吗?显然不行。类似这种无名的事物很多,可以说,大多数新鲜事物刚出现,都是无名的状况。但好像不能称这些无名的新鲜事物叫万物之始。同理,绝大多数被熟知的事物都是有名的,也不能称这些熟知的事物叫万物之母。 因此,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应该是正确的断句。意思是无XX,是在有XX出现的很早之前就发生了。而有XX,指的是有多样化,并重复出现的XX的母体(主体)。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这是伟人提过的理个口号。这个观念,其实也是在道德经里出现过的,所谓的以万物,以百姓,就是这个观念,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做事情要把资源做大,问题变小。这才是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内涵。
有叛逆的心,没叛逆的才能 发现读了道德经之后,大多数人会产生叛逆的情绪,开始试着反对过去被大家认可的观念和理论,这点是共同的效应。但大多数人又是不知道该反对什么,该坚持什么,一直在摇摆不定的状态中。因为,人一定是有所坚持,有所抛弃的。道德经总体的观点是教会人们放弃一些可知的概念,可是让人们去坚持一种无的状态,对多数人来说,是无法理解并接受的。所以,大多数读了道德经之后,长期处于一种自我挑剔,自我否定,自我膨胀的怪圈当中。稍微理性一些的读者,会限定道思想的应用范畴,把它局限在治国,军事等某一相对较窄的领域。而一旦奉为个人思想底层逻辑,便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怪兽性格。所以,学习经典,真的要慎重。
有叛逆的心,没叛逆的才能 发现读了道德经之后,大多数人会产生叛逆的情绪,开始试着反对过去被大家认可的观念和理论,这点是共同的效应。但大多数人又是不知道该反对什么,该坚持什么,一直在摇摆不定的状态中。因为,人一定是有所坚持,有所抛弃的。道德经总体的观点是教会人们放弃一些可知的概念,可是让人们去坚持一种无的状态,对多数人来说,是无法理解并接受的。所以,大多数读了道德经之后,长期处于一种自我挑剔,自我否定,自我膨胀的怪圈当中。稍微理性一些的读者,会限定道思想的应用范畴,把它局限在治国,军事等某一相对较窄的领域。而一旦奉为个人思想底层逻辑,便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怪兽性格。所以,学习经典,真的要慎重。
唯物与唯心的关系,相当于物质与空间的关系 唯物讲的是物质决定意识,唯心讲的是意识决定物质。其实物与心谁是根本,相当于说物质与空间谁是根本。从现代物理学的一些前沿理论看,似乎空间才是根本,任何粒子都会湮灭。 哲学上的唯物唯心的分法是极其不合理的,极其原始的分类方法。唯心,唯物说起来都是错的,就像说物质决定了空间,还是空间决定了物质,空间与物质是并存的。 那么对于道学的归类应该怎么说呢,我认为叫万物一体论,或者叫唯整体论。道学始终将万物看做一个整体,而将这个整体看做世界的根本,不是哪一个局部叫做根本。任何一个局部叫根本都是错的。道的本质是方法论,世界观就是万物一体。
帛书与通行版的殊胜 我一直以来也赞同帛书的意境更加接近第一作者的原意,但看过关键的两处,却发现这个结论有些草率。有两处其实是帛书的短板。天地,天下,万物。这三个概念在通行版里是有分别的。但在帛书里好像有些模糊。比如第一章,通行版,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而帛书是,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再比如,二十五章里,通行版是可以为天下母。而帛书是可以为天地母。楚简是,可以为天下母。道德经的思想,基本是无为天地,可为天下。比如,将欲取天下,恒无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地和人心的方向是一致的。所以说,如果以楚简为参照,通行版更直接。帛书关键点有偏差。不过,从语言特征上看,帛书更早一些,通行版更多了些乐府诗的味道。所以结合着看,初见应该是在南方流传的版本。通行版应该是在北方流行的版本,有可能是老子的嫡系在后来的解读版本。
道,一言以蔽之 道,一言以蔽之,向天地生,为天下事。就这么简单。
道,一言以蔽之 道,一言以蔽之,向天地生,为天下事。就这么简单。
道德经的智慧,为中华精神的殿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道思想,重在生。在各种环境下得以生存,不依靠外界的力量生存,而是依靠自身的能量生存,这就是道思想的魂。我们可以利用外部的一切资源,这属于德。但永远不会被外界的形式束缚。正因为如此,中华文化才得以一直延续至今,保持自身的文化核心不变,自强,自立。
解释老子的“无为”,必须这么来 解释道德经里的无为,应该用道德经里的原话,否则永远没有标准。无为是对道这一概念的进一步说明,那么解释无为,就应该从道的定义出发来解释。二十五章就是对道的定义。那么其中能用来解释无为的,就四个字,蜀立不亥,或者叫独立不改。这个不字,对应的就是无为的无字。
道生之,德蓄之 字面意思,道是生出的能力,德是积蓄的能力。对道而言,无为而无不为。对德而言,无为而无以为。这两句如果对应到第一章,那么道就是万物之母,上德就是万物之始。因为无不为,才可以成就万物。而无以为,只能是无不为的前提条件,所以叫万物之始。因此,上德,就是德上德,其总体效果可以叫德之道,也就是无不德。换句话说,上德,是德之道,是德的基础,可以使德长久。下德,是德的影子,是萎缩后的德,衰减后的德,下德不可长久。
第一章可以这样说 道经第一章有点像诗歌,句式成对偶样式,语义跳跃。这样的句子,一般来说,常常是在强调某个意思。如果要拿一个词来表达强调的内容,该用哪个词呢,我想了想,应该是万物。 只有万物,可以解释到非恒,只有万物,可以解释到玄之又玄。
玄眇之门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这扇门很奇特,有两个名字,既是玄门,又是眇门。玄代表了有,眇代表了无。那中间这道门算是有,还是无呢。
打油诗一小首 不坐东来不坐西, 万般皆空最牛鼻。 佛道只是商业行, 落下钱财开心地。 强人争胜弱者疑, 千年留下圣俗谛。 若能一笑断念行, 正是天下长久记。
点亮内心的灯 古人说的明,其实就是内心的灯,以此照亮外部世界。当人的内心灯盏点亮之后,可以看到山水风光,可以看到四季美景。当圣人说出这个道理之后,世人在意的不是自己内心的那盏灯,而是圣人说的那些被看到的山水和四季景色应该是什么样的。这就有点南辕北辙的意思了。
古始,为什么要去了解它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也许在老子看来,当时的社会已经很多成熟的思想方法供人们参考,可是天下仍然大乱。那古代圣人治理天下的时候,没有那么多可参考的经验,为什么能找到那么多好的办法,把天下治理的祥和安定,他们的做事基础就叫古始。后人如果也能找到类似的基础,那就不用学哪个圣人了,自己就知道怎么做。
学习古人的的哪些方面 古人的很多技法已经失传了,再去研究古时的那些做事的方法已经没多大意义了。比如候风地动仪。比如各种占卜的手法。但是古人的有些观念可以学习,比如将天地人看做一个整体系统。这种宏观看问题的态度,在任何时代都有意义。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也有这个意义,我们没办法去深入理解老子要表达的治国用兵的方法,但是可以学习全面看待强弱,大小,先后的理念。
始,母,道,这三个概念的内在关联 始,母,道,这三个概念在原文中都多次提及,似乎想通,但又似乎有着些许差别。 执今之道,以知古始。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潚呵,始万物之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始或存。 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 独立不亥,可以为天地母。字之曰道。 除了上面举例,还有很多句子,都是 把这三个概念放在一起说明。 通览全文,会发现始用在母之前,也就是先始后母。比如第一章,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母是成为道的真正意义,或者真正内涵。也就是先母后道。生养了万物,然后才具备道的头衔。
道德经的一个字面矛盾 生而不有,为而弗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有名万物之母也。这两句话,一个是说要生而不有。而后者又说,有是万物之母。母就是生万物并有万物。那一个说要有,一个说不有。这是不是矛盾。
道,观察事物整体性的一个自我定位 道,始终和万物紧密结合在一起,但他又不是万物本身。他又和无为基本可以画上等号,所以可以理解成观察万物整体性的一个自我定位。用庄子的话说,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可左可右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这句话大概是说,所谓的大道之大,是说大道的指向总是包含了对立的两个方向,有了左,必然还有右。这句话其实也就是另一句话的解释,反也者道之动。 还有一句,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也就是所谓的小,指的是内在的特征,什么都不是,既不是左,也不是右。所以也叫中。
把曼说成晚的通假,简直就是放屁 古文有没有通假,当然有。但能不能说一遇到不懂的字,就能用通假蒙混过关,显然不行。比如大器曼成。这个曼显然不能通晚。庄子里有个说法,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大器曼成,就是曼衍而成,其意境有点类似曲则全,枉则正的意思。别张口闭口无为无不为,壶吹者真以为道德经是口香糖,吹一下一个泡,在吹一下又一个泡。**蠢壶。
始,一,蜀,这三个字的关系 原文14章: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胃忽望。隋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纪。 这段话说明了所谓的一,就是无形之物。其特性就是无头无尾的存在,也是被称作道的内涵。他的另一个叫法,就是古始。 换句话说,一就是古始,简称就是始。 蜀,可以解释为一,所以蜀立,就是始立。 如果这点简单逻辑还不能理解,那就趁早回家喝酸奶吧,别瞎耽误功夫了。 对,就说你呢,整天通行本通行本的,通行本那么好,咋不让你老婆也变成通行本。
为什么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这句话一直沿用到今天,在讲到法律威严的时候,常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可是只其中的逻辑是什么,天网看不见,但却被作者认为是真的存在,而且网格很严谨,不会有漏掉的。这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究竟是蜀立不亥,还是独立不改 楚简是蜀立不亥,通行版是独立不改。蜀的意思,有个解释叫一。一又表示开始,亥表示终点,结束,有始一终亥的说法。所以,蜀立不亥,可以为天下母。可以解释为以始为天下母,不以终为天下母。这样解释就可以与其他章节呼应上。可是独立不改,就有些别扭,独是谁独?不改又是不改什么?总之很难呼应到其他章节。
以完整性作为基础和工具 道生一,这个一,其实就是一种对完整性的描述。道就是对完整性的一个称谓,天地也是一种对完整性的称谓。所谓的完整性,包括了空间完整性,和时间的完整性。空间上,可以应对四面八方。时间上,可以指向过去,现在,未来。
道的最简明表达的语言形式,就是两者同出异名 两者同出异名,这是第一章的说法,也是对道的表达语言的一个总结。比如,为无为,事无事,行不行,功而弗居。这种句子前后相反,但表达的是一种内在的持续存在的一种力量。
道,就是一种全方位的视角与方法 有物昆成,或者叫有物混成,说的就是道的意义或者道的价值。就是能触及到一切外部资源,利用一切外部资源,或者说全方位认知外部资源。而这种视角或方法依托的是内在的力量,而不是外在的形式。
周行不殆在说什么 25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这两句在帛书版里只有前面一句,没有周行不殆。很显然,这句是到了汉朝以后补上去的。什么是周行,原来我以为是周而复始的变化。可是突然我觉得周行和天行健应该有些联系。表示全方位到达,没有死角。周的本意也有密集的意思。原文里表达这层意思的句子还有,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先天地生的独门解释 总有人把先天地生解释成,道生出了很早很早的天和地。这个解释很显然属于不知所云。因为不管是谁,早期的天和地谁也没见过,怎么可能知道谁生了这些。天和地的含义可以从易经,和楚简老子里获悉。易经里有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是自我建设的能力,地是承载外物的能力。另外,楚简老子里说,上气也,谓之天。下土也,谓之地。。。。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这段话意思意思,天地,是圣人做事方式的一种形象比喻。在上,像气一样全面而无形。在下,像地一样厚重。基本上和易经是一个意思。那么道德经里的先天地生,生出来的就是一种内在品质。
可字的独门解释 可由“口”和“丂”组成。口表示生出,也即是从没有到有,类似的用法在后,司都一样。丂表示吹的乐器之类,这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应该是变化的声音,类似箫,笛之类的。所以可字的最原始含义,应该是能在变化的过程中出现。而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下出现。
从数理方法的角度剖析第一章 资深道学爱好者喜欢掰扯第一章,今天从另一个角度来试着掰一下。传统的对事物的分类方法是从空间的角度去分别,比如某个东西在哪里,某个人在哪里,你从哪里来的,他往哪里去。可以这种空间分类的方法会没头没尾。而第一章提出了另一种分类方法,时间分类的方法。所有的事物在什么时间出现什么状态。不再考虑空间的区别,而注重时间上的不同。时间上看,就两个关键点,始,母。
摆脱网络垃圾信息的困扰是件大事 现在的自媒体高度发达,有好也有坏。好的是任何事可以快速获得相关资讯,不好的是垃圾信息太多,很容易填满人的大脑,并因此而困扰。看看那些短视频里的嘴脸,一会儿说少吃肉多吃素,然后又有人说,蔬菜不要多吃,现在的蔬菜没啥营养,好像过去的蔬菜才有营养似的。说这种话的人也不过是个80后,有啥资格谈生命的长久,自己都还是个毛娃子。还有年轻人在那里吹嘘说,要每天喝多少亚麻籽油,天呐,真是疯了。这种为了流量而信口开河的主播,实际上各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只是没人去统计罢了。所以只能自己提醒自己,远离网络垃圾信息。
以正确的方式才能生出正确的结果 老话说得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很多事情也像财富一样,要以正确的方式得到,或者呈现,才能是真正的好结果。否则,不能叫做好结果,虽然在别人看来,结果很好,但不能长久。好的思想,好的知识也是如此,需要正确的方式得到。对于思想而言,什么叫正确,就是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后的思想。而不是道听途说的思想。传统文化也是如此,道学,佛学,这些东西有他的历史地位,但放到今天,要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内容,才能评价他的好与不好,而不是拿他人的评论,或者古人的评论来界定其对错。
学道德经的群体貌似有些精神问题 从老子吧近来的一些帖子看,现在热衷于道德经的这群人越来越显示出自我陶醉,自我优越,不顾现实,这种纯粹的精神亢奋的状态。这种现象有点奇怪,也有点可怕,不知道是有了精神问题以后的人喜欢道德经,还是说喜欢上道德经以后,开始出现精神问题,反正这个现象值得警惕。
不,敢为天下先 敢于把“不”作为个人的行为原则,别人都是要,都说可以,而有人敢于说不要,不可以,这样的人才能把事情做得长久。
无情却是最有情 看看老子吧的几位大师,忽然觉得有智慧的人太痛苦了,基本无法解脱。看个金刚经,要弄明白佛祖究竟说了啥。看个道德经,想弄明白哪句是老子本人说的,哪句是后人说的。大师们太累了。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