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空卖空二道贩
lzstry
关注数: 20
粉丝数: 223
发帖数: 27,168
关注贴吧数: 4
道是用来教化别人的吗,是用来标榜自己的吗 有些神棍,整日里嘴上念道,可是言语间意思竟是让别人信他的话,听他的教导。这是明目张胆的做白日梦啊。道是给自己用的啊,不是给别人用的。你认为什么样的道正确,你就自己去做,而不是让别人去做。张嘴闭嘴谈修道的人,是你自己去修,不是指导别人怎么去修。别人真要是追着你问了,你可以回答。别人没追着你问,你一天天的指导别人这样修,那样修,该不是你脑子出问题了吧。这年头真要找个答案,再不济,都知道DEEPSEEK一下。你在那拿个指挥棒,跟个交警似的指挥别人的方向,病的真不轻啊。
道的视角是天下,怎能舍弃佛,舍弃下士 可以为天地母。道之在天下,若小浴之与江海。道的视角不是道教圈子,而是天下,天地间一切万物。又怎会舍弃南部亚洲的佛教众生,又怎会舍弃不长心眼的下士。道既然无所不在,那么天下人无不有道。如《关尹子》所言——无一物非天,无一物非命,无一物非神,无一物非元。无一物非天,无一物非命,无一物非神,无一物非元。佛有佛道,下士有下士道。佛有八正道,下士有笑之道。
道学的概念与佛学概念的不同 佛学的概念,相对而言比较明细。只是随着年代的发展,不断增加了新的概念。而曾有的基本概念是没什么争议的。比如五蕴,无常,戒定慧,解脱,四圣谛,这些概念都有相对固定的解释。而道学不同,仅仅什么是道,从老子写下字之曰道,直至此时此刻,没有一个清晰固定的解释,这就好玩了。当然,这也是5000言的魅力所在,他一直是个矿,虽然不知道是最后能挖到,但都愿意一直挖下去。
谁会相面,看看这俩人长的哪里相似
佛教造出的新词 比如,妙有。这词听起来摸不着边际,百度解释为没有之有。
独立 这个词现代文解释,就是不依靠外部的力量而存在。可是在道德经里,独立不改,或者独立不亥,也是这样解释吗。有人解释成独一无二。看看《管子》对独立的定位,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也就是说,精是独的前提,明是独的效果。这似乎和不依靠外部力量,或者独一无二有着很大的不同了。
道道道,就说道 总是有人在问,道究竟是什么,说明之前出现的各种解释,对提问者来说,是不满意的。有人说,道就是路。可作者为什么不说,字之曰路,而说字之曰道。从字形字面意思来说,道包含了路的成分,但不仅仅是路。而是四通八达的大路。大路中间有人的头脑,说明是需要思维选择的路。也可以理解为大的交叉路口,按照意识进行选择的路。结合原文的解释,应该是通向万物,且有独立选择意识的状态。
和光同尘,要怎么和 和光同尘,错锐解纷。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家和万事兴。天地人和。和是个结果,可是方法是什么,该怎么和,这是一个技术活。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这是个绝活。以无为的方式去和,而不以有为的方式作为前提去和。
报怨,不是抱怨 报怨以德,不是抱怨以德。现代人讲的抱怨,是怀恨在心的意思。而5000言里的报怨以德,应该不是怀恨在心,还要违心包容对方,那是用刀捅自己。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在这个句子里,报怨以德,不是在提供方法,而是在陈述事实现象,当有人在以真诚换取了欺骗之后,该怎么对待以后的事情。是集中精力对付那个忘恩负义的怨人,还是经营好自己人品,作者提出了天问,安可以为善?——从哪个角度可以把事情继续做好。答案是,从自己的优势出发,继续发挥德的作用。曾经的怨就别去理会了,不要把精力时间浪费在过去的怨上。而是用德去开发新的朋友圈。
帛甲居然有标点! 帛甲1居然带有标点,虽然不全面,但大部分句子都有,这时才发现的现象。
孔子有句话也是挺牛的 论语中有个句子,孔子说的,无可无不可。这话也是挺牛的,已经很接近无为而无不为了。
这是什么品味 居然想日一个古代人,发现是现代人之后,反而没兴趣了。
自己的圆得自己画 如果把道比喻成自己的运行轨道,那么这个圆的大小,位置,都得自己画,谁也帮不了你。每个人就像一颗行星,有自己的运行轨道,这个轨道不是别人为你制定的,而是你自己动起来之后,一点一点描出来的。如庄子所说,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天,地,人,为什么叫三才 才,一般指能力。天,地,人作为三种能力放在一起说,有点不太理解。
认知的是非不重要,重要的是认知从哪里来 一个人的认知在别人看来,有对错之分,但如果以庄子的观点看这个问题,其实认知无所谓对错,只需要知道这种认知因什么而起,从哪里来。对自己而言,别人的对错源于别人的处境,而自己的处境决定了自己的行为。
性格PH值偏小的一类人 化学上的PH值偏小,意味着液体浓度偏酸性。这里就借用这个概念,人的性格偏酸性,心胸狭隘。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当年的百家,他说起话来,十句有九句是算不溜溜的。不正面指责你,但你看他那讲话的姿态,就像站在离你不远的地方,脚下垫了两块砖头,斜着眼角看你,冷不丁冒上几个字,还挺酸。这种人往往有一些小聪明,但又似乎觉得现实中不是很得志,所以容易找机会以酸人自慰。这种人实实在在讲,是蛮可惜的一类人。基本是能力没被周围人发现认可,始终郁郁寡欢。
清修 现代社会,有一些人躲进深山,维持最低的生活消费,不信佛,不信道,不信基,只图个清静,好像终南山有为数不少的这类人。有人称之为清修。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不入门派,不依外法,不论其结果如何,我还是挺佩服这些人的信心。就图一个清净,一个舒坦。没那么多神鬼佛圣。善者有道,不善者以道。缺啥求啥,这是亘古不变的准则。
德信与缺心眼 道德经讲的德信,是源于自己内心的认知,而不是外界的说法。别人认为可信的,自己会相信,别人认为不可信的,自己仍然会去相信,这叫德信。信与不信,跟外界的评论无关,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认知。与德信相反的该怎么说呢,叫人信,别人信我就信,别人不信的我也不信。这其实就是俗称的缺心眼,随大流,跟着别人跑。在工作上,思想上,都有不少这样的缺心眼。他们乐衷于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乐衷于串联造势。缺心眼古代有,现代有,将来还会更多,因为媒体越来越发达,靠搜索建信的人会越来越多,羊群会越来越庞大。老子说,吾言甚易知,世人莫能知,以其不我知。所以这种局面,2000多年前就被抓到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世界观与人生观 通常讲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就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所谓的宗教,其实更侧重于关于人生观的学说,也就是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对世界的总看法,虽然也牵扯人类的意识,但是站在物质的角度,看与之对立的一些特征。而不是从完整的生命出发,去研究生命的整个过程,包括意识。因此,哲学属于非生命科学的近亲。而宗教,或者其他人生观的学说,才是生命学,人类学的同类。不要试图用非生命的研究成果去解释生命的各种现象。生命的,有情感,有喜恶,有遗传变异。而非生命没有这些,所以别动不动拿哲学糟蹋生命。
科学的幼稚与无知 看到大吧主和轮回多次提到贝叶斯这个鬼佬,我特意百度了一下此人,一个存在于18世纪的数学家,准确的说,是概率论方面的专家而已。只是而已罢了。说实在的,我本人对概率论这个数学分支就很不屑一顾,首先从精神层面看,概率论充其量就是个事后诸葛亮,其前提是先要存在大量的统计样本之后,做各种统计分析,主要应用领域在经济学和社会学,工程技术上相对而言比重较轻。最能反映概率论价值的,就是经济学家的各项研究,说的头头是道,可给市场带来灾难的却恰恰是那些经济学家的花样百出的观点。 我虽然也承认此类人物有一定的专业特长,但以其作为指导人类精神层面完善的方向,基本是南辕北辙。还是那话,科学的意义在不断探索发现新的存在。精神,或者叫灵魂,是不以任何存在形式为前提的人类意识,并以此发现存在,若以旧的存在发现新的存在,那等于是在博物馆里找新生儿。 科学包含了科学方法,和科学成果,这两项都根本不认识人类的精神与灵魂,然后再让他俩去甄别精神与灵魂的优劣,无异于问一个非洲黑人,广东人和河南人长相上有什么不同。
大 X 非 X 道德经有些句型大致是这样的结构,大 X 非 X,比如,大象无形,等同于大象非象,后面这个象是正常普通的象,是形的投影,而大象则不是。大音希声,正常的音是声的连续传播,声是音的源头,而大音没有具体源头,所以等于是大音非音。
多易必多难,圣人尤难之 放弃一件事情很容易,坚持干一件事情很难。看看厉害的人好像干什么都很容易成功,其实,是因为坚持干下去,克服了很多艰难,别人才会觉得那个人干什么都很容易。所以,一个人贵在坚持克服困难,不轻言放弃。
大乘佛教就是个中间商 大乘佛教推崇的缘起性空其实就是华夏道思想的翻版。他和原始佛教的因缘说还不是一回事。因缘说指的是人的痛苦根源从乐,行,取,有,以致老病死忧悲恼苦,这一系列的过程发生称之为因缘。也就是揭示了苦的来源。而缘起性空的缘起,指的是一切有形都是暂时的聚合,而没有固定的实体。他是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翻版。所以说,大乘佛教是穿着佛教的外衣,卖着道家的思想。
帛书与通行版对居功还是不居功的不同说法 通行版是,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究竟哪个说法更合理能,那就要结合后文。去,是要干什么,后文有,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说,圣人会远离外界的有形事物过于庞大的环境。那什么情况下,远离不了呢,或者说去不了呢,显然是因为自己就要呆在那里,不愿离开。这种情况不就是居吗。所以,夫唯居,是以弗去。更加符合前后文的逻辑。
道纪 什么是道纪,有吧友解释纪就是纪律和原则,或者秩序。这些说法其实有些望文生义,或者生搬硬套,就是把字典上的解释直接黏贴过来。纪的最本质意思,就是找出丝线的头并确定好。字典的说法叫,别丝也。道纪,就是把每个事物,以道作为开端掌握好。这就有点像栓钥匙的绳子,拴在钥匙把手上。这个绳子就叫道纪。这个钥匙就是今之有(物)。再直白的讲,就是用无形的道把有形的物拴在一起(统一在一起)。这就是道纪。
从名与字,看大与道的关系 道德经25章说,名之曰大,字之曰道。单从名和字的关系上看,一个人先有名,后有字。字是名的延伸,分化。照这个逻辑看,道是大的延伸,分化。先有大的意义,当大和具体的外部环境发生关联,才产生道的意义。有些人有名无字,那对应上来,有些情况有大的意义,无道的意义。所以大更具有普遍性,而道有相对性。也因此可以推断,不道,非恒道,是符合原文宗旨的。
价值观的真与假 当谈到价值观时,会有很多名词出现,什么XX主义核心价值观,年轻人应该有的正确的价值观,等等。但如果按照庄子的说法,价值观这种概念就是自己说了算,和别人无关。好与不好,对与不对,都是自己说了算。如果一旦以他人所谓的好与坏作为标准,那失去了自我,所谓自己认定的好与坏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就都是真的。让不同的人拥有同样的价值观,不管这种价值观是什么内容,那都是假的。
老粉与真理 当有吧友列出了老吧活跃分子,而且不到10名的时候,看了此贴恍然有些感慨。看起来每天挺热闹,也就那么几个人,每天像赶饭点一样,对着屏幕,敲敲键盘。这个时代,如果说为了凑热闹,有大把的直播,还有什么抖音,小红书之类。但是老子吧总有一种慢火靓汤的感觉。这些老粉在分享着一种内心的小波澜,这种对社会,生活,文化的慢慢变迁,对个人内心的一种把控,总想在前年传统文化中找到一线脉络,继而可以让生命永恒,让社会长久安定。可以说,聚集在老吧的老粉们,都在追寻一种让社会与人生更长久的真理。因为每个人找到的真理不同,而争吵,而怒骂,而辩论。这何尝不是迷你版的现代百家争鸣。
佛教的知识产权意识 本来所谓的人生大道理,对多数人而言,到一定年龄,有了一定的阅历,自然就会明白。但是喜欢和别人交流的人,就会把这样的心得讲给别人听,就像春秋战国时的门客。可是到了释迦牟尼这里,就有了知识产权意思,搞个团队,统一制度,统一说法,通过说法换取供养,这就是最早的知识产权意识。缘起,无常,四圣谛等等,这是我佛教的知识专利。别人要说这些内容,就得说成是源于佛教。 而老子没有知识产权意识,把道学说给尹喜,你爱换啥换啥,我不管了。 知识产权在当今是合理的,因为知识更新的太快,每个新的知识产生有效价值的时间很短,所以首创者要得到保护。但在2000多年前,就用这种意识换衣食,确实市俗的有点早了。
最优秀的互联网平台,非老吧莫属 这还真不是吹捧。第一,老吧的吧友比较纯粹。不论持有什么样的观点,但主旨是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做有利于社会和和自身的事。不考虑害人害己的事,这一点已经高出其它平台无数倍了。第二,都有着丰富的逻辑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每个人都把一些经典反复揣摩很多遍,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点和当下的追逐人潮的风气截然不同,也彰显非同一般的气质。第三,人才济济,学道的,炒股的,搞科研的,学佛的,搞文学的,研究历史文化的,镶牙的,各行各业人才汇聚在一起,话题丰富,思想活跃,永远充满活力。
价值在人,不在物 这个观点源于读过庄子之后的感受。《齐物论》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又说,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大致意思是,是与非不是物的是与非,是因为人(彼)才有了是与非。人如果是了(对了),那么一切都是了(对了),人如果非了(不对),那么一切都非了(不对)。
看看原始的佛经是什么风格 《杂阿含经》第一卷,第一篇是这样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比丘。 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每次走过这间咖啡屋 看到媒体报道原台湾籍歌手千百惠去世,挺惊讶的。才62岁。一直感觉她是个挺阳光挺健康的人,上学那会第一次听到了她的歌声,就是《每次走过这间咖啡屋》,声音委婉而透亮,饱满且灵动。当时还在学校的电声教室录了一盘她的磁带,放了寒假就带回家慢慢听。几十年过去,歌犹在,人已去。生命的小船有时太经不起风浪了。让逝者安息,让歌声永驻。缅怀这位善良而美好的歌手。
一个美国篮球运动员对道的感悟
道德经中,X 不 X能适用的地方有多广 比如被作者肯定的有,学不学,欲不欲,德不德。 那么,道不道,能否成立呢
放下曾经的拥有,与完整的拥有,说的是一回事 把佛学道学的精华,用大白话概括,其实就是放下曾经的拥有,与完整的拥有,两者是一回事。放下是法,完整的拥有是名。这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真正意义,更是道的真正内涵。
信不足,案有不信 德信,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可是对有些人来说,要信就要一直信,做不到信一部分,不信一部分。为什么?信不足。所相信的信息不够充分,这种人抓着一个所谓的高人的说法,就永远不会撒手,因为撒手之后,会感觉无所依靠。
德信,是怎样的去信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也。对一个人或一件物,相信他的某些特征存在,就称作对他相信。不相信一些特征的存在,仍然是称作对他的相信,这其实是对他德的相信。如果解释成大白话,相信他这次能行是对他的信任,但相信他不可能一直能这么行下去,也是对他的信任。因为任何真实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有行的时候,一定有不行的时候。
先天地生,这个天地该怎么解释 这个天地应该用易经里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才是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天地最合理的解释。
互不侵扰,各自安好 不同地域,不同历史,不同的文化背景,谁也别劝谁去改变别人的生存方式。当然,谁要觉得自己实力足够强大,那就按森林法则,真干,别打着意识形态的旗子。
思想的本质,就是制造各种概念 世界上本没有思想,好事者硬是制造了各种概念,形成了所谓的思想。他们把世界上的各种行为过程进行截取拼接,形成各种概念,变成各种经文,摧残他人耳目,俘虏他人的内心。每个人自有的只是自我反省和调整,并不存在一个不变的称之为思想的内容。
真相到底重不重要 先看一个标题。
帛书与楚简的最大不同,帛书提出了一的概念 这一点是通过反复比较以后得出的。关于希夷微三者定为一,还有圣人执一为天下牧,道生一,等等这些和一有关的句子,楚简都没有。所以说,一的提出,应该是道德经一次巨大变化。早期是没有一这个概念的。
上士勤行,下士大笑,该怎么看 一般的解读是,下士智商低,能力差,看不懂道的意义,所以闻道之后不当回事,哈哈大笑。而上士则不同,脑子聪明,知道所谓道的意义,于是马上付诸行动。表面上看,似乎也说得过去,但后文紧跟着来了一句,弗大笑不足以为道。一般人认为,这个弗大笑,专指下士弗大笑。可是,原文没说若非下士大笑,这就有可能说,其他为道者,包括上士,都应该大笑。
宠辱,大梡 和胃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胃宠辱若惊。 上面这段话很多解释基本都说了,就是不要把别人的态度看的那么重要。本质是,别人拿你只是当了一块菜板,防止更重要的东西滑落。而你却把当菜板的荣誉看的跟命一样重要,甚至以此来换取生命。也不想想,连命都没了,别人还怎么拿你当菜板。所以,要好好的爱护自己,才能有机会当菜板。能用心关心天下安危的,才能当好一块大菜板。
万物一心 如果说看了这么多年道德经有什么感悟的话,我自己觉得莫过于万物一心这四个字。以心为用,应对万物。心不随物转,不随物行,不随物变。这样说起来,确实有点庄子的味道。但好像也想不出别的什么感悟。
有些话真的就是时代的产物 比如道德经的句子,独立不亥,可以为天地母。佛经有另一句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无上正等正觉。这两句话先不说那里相似,单单就气势而言,基本差不多。一个是独立,为天地母,另一个是无上,广泛正确,广泛觉悟。这样的句子,出现在差不多的时代,所以这种句子只有在那个时代才能产生。
下德不失德,失者同于失 有吧友深入分析了失字的来源,并以此剖析失者同于失,德者同于德。我觉得,这段话的宗旨其实还是在继续描述道的存在形式。道是大的字,大是道的名,这一宗旨必须贯穿全文。道用在德上,就是大德,或者说德之大。用在失上,就是大失,或者叫失之大。这段话里,德与失是两个相反的形式描述。以道观之,德有德道,失有失道。而不是说,只有德才算到,失就不存在道。这一点,从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就可以看出,有德者可以失德,不失德者无德。换句话说,失同样可以表现为有道。失表现为有道的形式,就是道亦失之。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到了该放下的时候,连所谓的成事之道也一同放下,这才是真正的有道,有道者不执道。这也刚好呼应了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各种区域产业链 国内很多地区,都形成了规模化的产业链,比如珠三角的通信和电子消费产业链,长三角的的互联网产业链和家电产业链,福建莆田的医疗产业链,江西的家居产业链,安徽某地区的中药材产业链。释驴信的老家,安徽颍上,好像是佛教方丈产业链。我记得之前报道了几个出问题的寺庙住持,方丈,都是这个地方的人。看来这地方对佛教文化已经玩的很熟练了,都得如何融入时代阵营,产生商业价值。
释驴信迟早要出问题 网上最近又有消息说,释驴信被带走调查,这事不知道是真是假。但好像隔上一年半载,就会有他被带走的消息,说明他一直游走在出问题的边缘,网上也有大量的个人问题报道。照这个趋势下去,驴信出事是迟早的。
仔细想想,最可恶的就是虚假的 真正害人的东西,是那些本来有害,但却被虚假宣传说成是好东西的那些。害虫有害,比如蚊子,苍蝇,人们会坚决的想办法去对付,所以实际上造成不了什么伤害。可是碳酸饮料,各种乱七八糟的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实际是有害的,但却被宣传成基本无害,让很多人无意识的长期摄入,最后造成身体伤害。还比如各种短视频,实际对人的大脑,尤其青少年,长期接触伤害很大,但却没有权威站出来阻止这些东西的无条件传播。 不知常,妄作凶。一个人如果不能了解正常的是什么,不正常的是什么,把假的当真的一直用下去。这些假东西就会要人命。
佛教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个人看来,佛教的问题根本在于夸大佛祖,和尚,上师等一系列这些佛教圈子里的专职人士的地位和影响力,轻视了觉悟的能力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自觉。夸大了佛教的教义和绝对精神,忽略了世俗的累积文明是一切文化的来源这一基本事实。总之,刻意夸大,刻意自夸,对恶劣的圈内专职人士缺乏惩罚力度。很多欺骗的案子最后都不了了之。
无言甚易知,是以不我知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 ——上面这段话里的不我知,为什么不说成不吾知。《庄子》里为什么是吾丧我,为什么不是我丧吾。难道我只能在当时作宾语,好像也不是。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里的我就是主语。 看来,古汉语真没那么简单。
体用,名字 体用,体是指所谓的本体,讨论一种属性,能力,状态,指的是什么,这一主体就是所谓的体。用,就是这个主体对外表现的各种特征。 名字,名是指定的某一具体人或物,一个人一出生,就被赋予了一个名,其人其名,其名其人。而一个人到了成年,有了追求,爱好,习惯,这些与内在心理相关的特征成为了对这个人的动态描述,这个描述就是字。这个字的描述更多的是偏向主体的自我感受。 名对应的是体,字对应的是用,而且是明显的用,容易重复的用。
跑到我的帖子里回复,完了还把我禁言 那个叫@青云XMA的货,跑到我帖子里回复我,说我断章取义,完了我想回复他吧,结果他还把我禁言了,这是不是有病。你要不想跟我聊,就别进我的帖子,进来了吧,还不让我回复,这得是多扭曲的人格。所以干脆就把他的回复也删了,并在此正告@青云XMA,以后别进我的帖子。
上,增上,无上 上德,上善,这里的上究竟是指什么,是指上等的,最好的,最优的,还是说最普世的,最广泛的,很难确定。在佛经里,有两个词频繁出现,一个是增上,一个是无上。增上表示不断累加的,无上表示最顶端的,没有比它更好的了。对应道德经的原文,上大概和社会地位相关,指的是贵族阶级所具有的,或者所谓的上士等有才能的人具备的。
如果说佛教更唯物,你信吗 经常看到有网友说,佛教是唯心的。表面上看,好像挺有道理,佛教讲心外无物,本自具足。可是这些禅宗的说法,并不是佛学的基本概念。从较原始的佛经《阿含经》的开篇来看,好像佛学的基础是唯物的。开篇原文是这样的, ——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看到没有,这段意思是说,只有先观察到色无常,才能逐步实现心解脱。而并不是一上来,心自己就懂得解脱。妥妥的客观决定主观,物质决定意识。 再来看道德经,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胃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是胃忽望。隋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纪。 这里的一者,就是道。不能用眼睛看到,无法用耳朵听到,无法用肢体触碰到。但是他存在。换句话说,无法从物质世界里找到,但他的确存在。那能存在于哪里呢,精神世界。 这样一对比,是不是佛教更唯物。
病病之不病 这个话题前面聊过,我始终认为,这章的目的,是要打破常人对圣人的崇拜。常人看到的是圣人这也明白,那也明白,殊不知圣人在成为圣人之前,也是犯了各种各样的错误。有人说,在道德经的逻辑里,圣人是不会犯错误的。理由是圣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墉见天道。这是个误解。圣人不是说从娘胎里一出来就是圣人,他也是不断实践总结调整之后,从凡人变成了圣人。所以圣人的无所不知的境界源于前面的大量尝试,大量的实践。
佛教的问题出在哪
圣人为腹不为目 五色使人目眀,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罢耳此。 这段话里的为腹不为目,可以解释成用内心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不是用眼睛来指导。这两个为,表示使用,而不是成为。那么可以为天地母,应该也是使用天地间的万物。而不应该翻译成,可以成为天地的生母。或者说,生出天地。或者作为以动用法,以天地为母。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