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空卖空二道贩
lzstry
关注数: 20
粉丝数: 223
发帖数: 27,169
关注贴吧数: 4
空间的整体性,与时间的整体性 在道德经里,似乎在阐述一种整体美,包括空间的整体美和时间的整体美。这种完整性,或者叫整体美,在古人看来是亘古不变的。所谓的永恒,就是时间的整体性,而不是突出某个时间点。任何一个时间点的存在形式都要消失,但这种表现会在别的时间点出现,也就是说,对于时间的整体而言,存在是永恒的。空间也是一样,局部空间的强大都不足以称为强大,因为终究被其他的形式取代,但有一种整体的强大,就是多数的个体向内聚合,形成的整体力量,这种强大永远存在。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每个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一个群体的合作才能出现最好,如果大家都争着做同样一件事情,那么群体的合作就是最糟糕的。对群体而言,没有某个是最好的,那么群体就是最好的。
万物之法 哲学的意义,就是帮助人们从认知范围里找到各种存在形式,并提供对这些存在形式的合理运用方式,以此改善人们的生活。前者可以算作世界观的内容,后者就算为方法论的内容。 古代经典提供了一种认知形式,叫万物。就是不以独立的个体作为认知目标,而以认知的所有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看做认知目标,从而提出一个针对这个整体的运用方式,这就是万物之法。比如,道德经说的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些都是在讲万物之法。还比如佛经,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人生若得正常,智慧则源源不断 智慧的根本,莫过于正常的内心,不急不躁,不攀不比,不上不下,不捧不杀。见一切来往,知一切如常。抓小放大,守内弃外。不拜佛,不求道。享受自我得意,内心松弛。千万别把自己整得像有些人一样,心里装着一堆敌人,要么是所谓的儒家,要么是什么佛家,要么是什么西方。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比啥都强。
一切道理都是临时道理 其实,无论佛学,还是道学,都指向一种观点,一切道理都是暂时的,针对具体事务的。并不存在一种道理能解决所有问题。这段话换一种方式说,就是所谓的真理,就是没有真理。
道德经自身其实存在一些问题 后人读道德经,最大的障碍来自于对它的定位过于高端,无法批判式的阅读。因为他压根就很难成就一个完整的观点。虽说司马迁给他起了道德经之名,但其实他所涉及的观点还是比较庞杂的,并没有那么纯粹。一会讲治国理念,一会讲做人原则,一会又讲自然现象。虽然说都知道讲自然现象是在做比喻,但问题这些自然现象很难说在比喻同一个道理。比如暴雨不终日,比喻做事不要执着。可是又说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重积德。比喻做事要不断的坚持积累。这些话虽说都有道理,但其实说的就不是同一个道理,或者说不是同一层面的道理。所以道德经是一个鸡汤套餐,不是一碗汤,是很多碗汤,后人总想统一到一个味道上,这其实就造成很大困扰。就比如消毒大侠就快被逼疯了,始终找不到统一的方式,最后只能怪罪儒家乱写。承认道德经的局限性,不完整性,不用太较真它的内在冲突,读起来就没那么费劲了。
面对任何概念,都应该提出这三个问题 比如大象无形,就应该提以下三个问题,什么是大象无形,为什么大象无形,怎么样大象无形。 比如道可道,非恒道。就应该提以下三个问题,什么是道可道非恒道,为什么道可道非恒道,怎么样道可道非恒道。
优质的生存环境 道其实就是优质的生存环境。生存资源丰富,个体间的伤害行为出现的几率低。所以从生命自身来说,到跟接近客观环境。而这一概念延伸之后,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道,比如智慧的存在生命内在环境,战争力量的存在环境,商业力量的存在环境,等等,就成为了兵道,商道。道之尊,在于其资源的丰富,有物混成。
德道的意义 声明:此文由买空卖空二道贩原创,复制转载不用标明出处,随便转载。 《德经在前的意义》
打造自身的能力 读道德经,一般人获得的结论是,道是唯一的根本。以道为准则,以道为方法。但是细品下来,会发现,其实道德经围绕道这一概念,在表达两个概念。一个是运用道,实现外部的成功。一个是成就自身的能力,让自己的能力成为一切事情的基础,让自身的能力更长久。而后者在原文里以德记之,比如玄德,上德,孔德。这或许也是有人提出德道经的一个理由。也就是帛书把德经放在道经的前面。因为上德不德,所以可道非恒道。恒只能从德体现出来。而道的功能化表现其实不会长久。只有德的建设可以长久,也就是自身的能力存在可以长久。
谁稀罕那些所谓的道德经翻译,尤其还整个原创,拒绝评论 看到有些人动不动标榜个什么原创的译文,还设置了禁止评论,禁止转载。就感觉这些人像是就穿了个底裤,还担心别人在超市里偷他的东西,很搞笑。也不想想看,这年头能逛老子吧的,有几个是缺思想的,大部分都是脑袋里思想太多,装不下快溢出了,才到老子吧闲逛。谁会去偷思想。这种扭捏之人,其实是吧里最幼稚的逛三。自毁正常。
生而不有 这句话阐释了一个思想,就是自己可以造出来,但不要对造出来的结果抓着不放。功而弗居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其目的是把内心的关注不要放在结果上,而要放在能力上。现代人太关注结果,不在意能力。
道思想其实是优秀的农业文明 治人事天莫若嗇。农业文明讲的是抓基础。丰收只是一个结果,不用强调。而工业文化强调市场份额,宣传力度,影响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知名度,品牌效应。
对道德经成书初期的一些猜想 看看楚简,再看看帛书,就会发现,在战国末期,道德经的内容并没有那么丰满,而到了汉朝一下子长大了一倍。从秦以前的出土青铜器来看,并没有发现可在青铜器上的道德经字句。也就可以大胆揣测一下,道德经的主要成长期,是在战国以后,汉朝初期,也就是秦末汉初。这就好理解了。始皇帝废除了分封制,实现了集中制,有种说法是,汉的建立,其实是战国时各诸侯国的贵族们的联合结果。这也就体现出道的思想本质是反始皇帝集中的思想。
道可以看做德的升级版 德可以比喻为一个人的私宅,道就可以比喻成一家旅馆。德只能固定给几个住,而道可以给任何人住。所以管子有个说法,遍流万物,无所位仵,谓之道。舍之谓之德。道与德无间。
道德经的字面是有BUG的 虽然说道德经有着深邃的思想,超常的智慧,但也是存在文字上的BUG的,比如,按原文的定义,名之曰大,字之曰道。也就是说,道和大本是一回事,说一个概念大,也就可以称这个概念为道,但不能说道也大,因为这样一来就变成了大也大,这其实就成为一句废话。原文有,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这其实就是一句不符合自身逻辑的句子。
道德经中说的母,究竟是什么意思 比如,万物之母,天下之母,知其母。按照现代文理解,母就是母亲,母体的意思,生出了后来的东西。但如果说,生出了天下,或者生出了天地,其实是感觉有点怪的。所以,文中提到的母,未必是现代文理解的母亲的意思。按照文中多次提到的另一个字,主,可能是最接近母的意思。万物归焉而弗为主。这个主有领导,王,君的意思。就是今天说的领导者,引领者。
究竟是人法自然,还是道法自然。 网上很早就有一种奇怪断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觉得这种断句也很有内涵,意思是人学这学那,最终要学着找回自己。
从道德经内容看,道更像是德的升级版 比如,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这就有点像计算机传统的数据库和现在的大数据概念,大数据是数据库的升级版。孔德也好,上德也好,都是德上德,德之德。不仅有存蓄功能,更有覆盖功能。物能够注入进来,他还能让物流走。
行深般若波罗蜜 《心经》开始的两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很喜欢这两句。放到学习国学这件事上,学那些诸子百家的思想,目的是要以此解除自己内心的困惑。而不是用来标榜自己的智力水平的。就像老毒物,他学道德经,是为了让别人接受他的观点,从而称赞他,我不去揣测他的内心最根本的想法,执着也好,迷失也罢。总之,他不是用来为自己解惑的。他是为了当群主的。
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看问题,就得跳出问题本身,站在没有问题的角度看问题。就像如何看学生的学习压力,既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一味的强调压力,也不能站在家长老师的角度反复强调学习与前途的利害关系。而是要看具体的学生究竟承受了多大压力,是否在他的能力范围内。 解决问题,就得有灵活多样的手段,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解决问题之后,要能从问题中把自己脱离出来。
独与蜀 第二十五章,楚简写的是蜀立不亥,而其他版本是独立不(王亥),或者独立不改。这其实差别还是挺大的。整片文章中,强调独立的句子并不多,有个独异于人,独若遗。而强调始的句子就相对较多。蜀有始的意思。
道的本质,越来越像张祥前说的空间运动 张祥前说,一切的物质运动都源于空间本身的运动。空间运动是螺旋式向四周发散的运动。因为空间的运动,才产生了万有引力,电磁力。
时间与空间 关于时间的本质,有些物理学理论认为时间本质是不存在的,认为时间是一种虚幻。是相对运动造成的错觉。就连最近的民科代表张祥前也是持这种观点。他认为空间是宇宙的本质。但在道德经里,似乎没这种概念。道讲的是永恒,永恒本身就是个时间概念。
民科人物张祥前的思想 张祥前这个人最近很火,以一个初中学历成功挑战了牛顿,爱因斯坦,杨振宁等一众物理学大卡。他提出了自己的统一场理论,并著书立说,以一些简单实验逐步论证其理论的可行性。这个人的思想很伟大,第一,他不信邪,不崇拜前人,第二,有胆识,敢想敢干,敢突破自己。他的思想很契合道思想。他认为宇宙无始无终,所有的力都是相互能转化的。
马戏团的猴子 看马戏团的猴子表演,简直比人还聪明。训练员每一个暗示,他都领会的精准到位。学人走路,骑单车,装死,各种动作惟妙惟肖。可是,他的生存能力比起山里的大多数野猴,估计好不到哪里。他已经习惯了看饲养员的颜色,通过表演获得食物,如果回归大自然,他可能已经不习惯自己寻找食物了。现代人类也存在这种情况,太依赖于前人的知识总结。如果把前人总结的知识比喻成一锅馒头,现代人恨不得把掉在水里的面渣都捞出来吃掉,就是不愿意自己和面蒸馒头。而且还会衍生出捞面渣的技巧,谁捞的干净谁牛掰。
道德经究竟有没有可能存在一个终极的全文解释 暂且不论这些古今中外的的各种翻译谁对谁错,首先终极的全文翻译有没有可能出现,如果逻辑上存在,那再去讨论哪个翻译的好。如果根本不可能存在,再去比较就毫无意义。 首先,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就很大,究竟谁先谁后根本无法说清,因为既不能按出土时间论先后,也不能按字数多少论本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其次,道本身是个抽象概念,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基础要素的一种比喻,他并不针对具体的事物。所以没办法从现有的客观现象中找到唯一真正的标准。因此对于2000多年前提出的这一概念,今天的读者要消化理解,必定是以自己的经历加以分析解读,而不可能回到2000多年前的社会生活中去解析。所谓的解读,都是按照现在的认知去猜测古人的意图。所以,不同的读者给出不同的解读是在正常不过的了。 既然是这样的情况,再去追求唯一正确解释,只能说是海市蜃楼。
道德经的作者,可以叫自然王 这个说法在原文中有两个线索,一个是17章——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这里的我可能就是作者自己。 第二个线索是25章——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可能指的是对王的能力认知。一个真正的王,应该是自然之王。
病不病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圣人不病,以其病病。这段话,究竟在表达什么意思。一般的翻译是,告诫人们每个人要懂得自己的认知不可能达到完备,绝对,总会有盲区。我觉得,这段话的关键,在于以其病病。病病,就是多次的病出现。那么,圣人也会有病病的状况。也就是说,圣人并不是天生就懂很多知识道理,他也是一次次从无知变成有知,从不懂到懂。所以每个人都不要怕尝试新的事物,其实每个人一开始都是不懂的。一个人不断地从不懂到懂,就接近圣人了。
不去理会,并不是说他错了 这是庄子的思想,不去关注别人对以往事情的评论。不去关注,不是因为他评论的对与错,而是因为他的评论与我无关,他为什么那么评论,出发点我是不知道的,他如果评论那样那个是错的,那他认为哪样是对的呢?我也不知道。反之,也是这样,他评论那是对的,那他认为的错的是怎样的呢,我还是不知道。所以,只能说不用管他人的评论。 他庄子举例说,瞿鹊子问长梧子,说孔子说过,圣人是怎样怎样的,你觉得孔子说的对不对。长梧子说,孔子夸圣人的话,恐怕连黄帝听了也会蒙逼。好比你今天看见个鸡蛋,你就在那里说,他成为大公鸡以后,每天要怎么打鸣。这个蛋以后怎样,你是不可能知道的。孔子评价圣人的观念,你评价孔子的观念,我评价你的观念,这些做法,都叫吊诡。
学习道德经的意义在于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其实不单单是道德经,其他的经典也是如此,后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内心状态。而不是说要和谁一样。如果因为学了一些文字,变得冷漠,暴躁,极端,情绪化严重,就算是把古今圣贤都叫到你家喝茶,那又有个屌用。学习老子思想是为了校正自己的错误认知,学习经文的字句,是为了增进对古汉语的了解。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怎么样都不应该像某些人那些如狗护食一般暴躁。
道,如果用今天的话来做比喻 道就是在人的内心筑建一个四通八达的意识通道,这个通道如同天地间的空间一样,一切可以自上而下的流动,或者自下而上的虚化,中间绝不会长期驻留什么事物。这样的方式从拥有的角度看,可以拥有一切。这种状态我不知道怎么说清楚,只能凭自己的感受,就叫做道吧。
庄子的道与德 关于道,有这样一段: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勘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关于德,有这样一段: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循。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循,是恒物之大情也。
一切即一 这是《坛经》里的句子,汉语的神奇也体现在这句话里。一切和一有啥区别呢,我觉得,一切是对外部众多个体合在一起的总称。一,指的是自我,或者某个曾经的个体完整性的表述。所以,这两个概念描述的是两个过程的存在,一是事物的起点,是没有分化的存在形式。一切是分化后的存在。一,可以说是一种世界观,代表了对世界根本认知,有个完整的存在概念。而一切指的是方法论,把所有的事物放在一个角度统一看待。
物有两生,心有两行 音声之相和,高下之相倾,这是外部的本末现象,也就是标题里说的物有两生。而对于人的行为而言,有前后之相随,难易之相成,也就是心有两行的意思。正者为取,反着为归。取时,所取是取,所不取还是取,都是取的行为产生的后果。不取时,可取的不取,不可取的也不取,都无所取,居无为,行不言。道,就是向着万物和,心自归的方向落定。 道更倾向于回归万物大同的一种方法。
接着毒老来说说“玄” 毒老执着于完成5000言的最正确解读。以“玄”为解密的大门,付之以二进制,正负电荷等现代概念,让“玄”长出了隐形的翅膀。其实这个字,本来没那么胖,结果被毒老一顿付能,现在已经长成了巨人。成为了道的内核,宇宙的基因,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拿楚简看看就知道,玄在早期的版本中,只有一个玄同出现,再没别的玄。到了后来版本,又有了玄德,玄之又玄这两个词组。但出现的机会也算不上多。甚至比不上恒字出现的机会多。所以说,把这么一个字捧为男一号,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汉朝是个信息迅速扩散的时代 很多古文献,成书在战国前,可是真正被外界熟知,却是到了汉朝。汉朝是一个个人私藏品广泛外传的时代。 《黄帝内经》就是个例子。
佛说一切,道说虚 佛道的差异,佛学,尤其是大乘的般若学说,强调的是一切法,如同《坛经》里六祖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时候,说自性能含万法是大。又说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道学,强调的有无的统一,有无合在一起叫做虚。虚而不屈,动之愈出。
浅说佛与道 以前经常喜欢比较佛与道的优劣,后来觉得没有答案,就不再比较了。最近忽然感觉,两者的早期出发点是基本一样的,只是到了后期的运用领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佛学被越来越多的人用于打磨人心,而道学被越来越多的人用来治理社会,操控群体。这有点像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关系,在后人看来,两者水火不容,但实际上,基础是一样的。
外化而内不化 这是庄子的说法,用这个说法解释虚比较贴切。外在的现象有各种不同变化,但对内而言,一直是平等安定的状态。
楚简的逻辑似乎更严谨 看看下面这段楚简内容,逻辑似乎更家严谨缜密。 ——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 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勥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道德经里的那些基础性关键字 有,无,母,始,天地,万物,一。这些关键字究竟在指什么,他们在文中所指的含义是否和今天我们理解的意思是一样的。这是一个问题。比如,天地,今天的人看到这个词,就是简单理解为最大的生存空间。但在原文里是否是这个意思,我看不一定。比如可以为天地母,天地如果是最大的生存空间,那天地母就不应该成立。再比如说母,今天指的就是成年女性,而且是有了后代的女性。但在原文当中,似乎已经延伸到了其他意思,那具体是什么意思,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猜测,比如有名万物之母也,这个母,无论指的是有名,还是有这个状态,都不足以把他和生育后代联系到一起。所以,道德经这篇文章在解读之前,先要解决的的是这些基础性关键字的含义。
吴声无声,难道真的一去不返了 老吴是真诚的,曾经耗时数月,将佛道思想融为一体,写进了他的《道德经实用解》,但由于他的思想过于超前,一下没得到广大吧友们的认可。劳务又是个较真的人,他觉得见大家不认可,那他就退出江湖,不再发表个人的观点,于是真的就含恨隐退,至今杳无音讯。这是件很遗憾的事,因为如此优秀的创作吧友,着实已经不多了。
从金刚经的出现,看道德经的变迁 金刚经的内容,很多地方和道德经的第一章很像。而阿含经里,并没有金刚经的那些内容。楚简道德经也没有后来道经的第一章那样的内容。鸠摩罗什出现在公元300多年。帛书出现在公元前180年左右。两者相距不到500年。看看楚简的道经内容,其实很少,德经内容相对占得比重大一些。可以猜想一下,道德经由官学流传到民间以后,德经部分逐渐被弱化,那些退隐江湖的政治高手,开始偏重于琢磨更加普世的方法论内容,渐渐形成了所谓的大乘般若思想。所谓的龙树菩萨说他的佛经是龙宫里得到的,谁都知道,龙是华夏民族的古老图腾。所以,龙树的思想和古老华夏的道思想有着说不清的渊源。 道经的内容很可能是秦朝时期,民间的道学内容被汇集在了一起,形成了后来的道经。这部分思想同时向南传播,形成了大乘佛教的般若。后来被龙树发扬。
说说阴符经 记得之前有个帖子,好像是二笨吧主发的,关于对阴符经的价值评述,我当时好像也倾向于不堪入流的口水文字。但今天好像以下读懂了7,8成。这位作者是真懂了道学精髓。而且没有第二位。
阅读能力 一段母语文字,读懂它的基本意思,应该并不难。比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不论这句说的是什么场景,但是不是应该能明确一点,天地比万物要早,比万物要显得更重要。 独立不亥,可以为天地母,是不是能说明独立不亥比天地还要早,还要重要。
原文对道的直接描述 所谓的直接描述,就是明确说了道如何怎么样,而不是天地怎样,万物怎样。 大道沨兮,其可左右。 道生一。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对自己的正确定位 人法地,大概意思是,人的正确定位是依据地理环境的因素而建立的。环境变了,人就得换地方,环境一直不错,就没必要变动。大地在养育人类,人以大地为养母。
天地之中,地为先 人法地,地法天。说明对人来说,地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人在地上可以生存,但不能在天上生存。天代表了动态,地代表了安静。人先要能安静,然后才能动。
以我为中,行于万物 道的金文字形,中间是个人首,外围是个行字,合在一起,就是以我为中,行于万物。
万物与道 万物与道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很多人说,道是世界的本源,也就是万物的本源。但这个说法总有点不能让人信服口服,凭啥万物一定有一个共同的本源。原文也并没有就这个观点做太多的论述。在原文当中,万物出现的次数和道出现的次数差不多一样频繁。反倒觉得有一种可能,道就是指万物合在一起的一种效果。道是藏在万物中的一种行动轨迹。这种轨迹一直在延展,没头没尾。人对万物的认知过程,如同在万物中不断的行走。
也说“知足” 今天的人说“知足”,基本用意就是不要贪,差不多够了就撤。但在道德经里大概率不是这个意思。看看他出现的前后句子就知道,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段话的大概逻辑,是比较两个概念哪个是根本,名与身哪个是根本,身与货哪个是根本。那么知足就很显然是要知道根本。足是行走的根本,支撑身体的根本。所以知足,应该是要懂得把握好根本,而不要去抓末梢。
超浓缩精华,就8个字 先天地生,独立不亥。 毫无疑问,这是最可靠的精髓,不因版本而删减,直接说出道的来源。
道学就是基础学 如果要对道学下个现代人容易理解的定义,那么就是基础学。 这个基础不是什么世界的根本,而是针对不同的事物所谈论的各种各样的基础。人的生命有个体生命的基础,学习工作有这些事业的基础,自然环境有自然环境的基础。道,就是从各项事物发展的后期阶段,再回到基础。守护好基础,是道学的宗旨。
开天辟地解释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帛书)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王弼版) ——开篇名句被解释了一万种不止,但没有一个得到公认,为什么,因为没有根据,基本都是个人的猜测。 今天,本吧另辟蹊径,从句法上找到可信的根据,然后给出解释。 首先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是恒道,恒名。或者叫常道,常名。这个答案绝不是想怎么说就能怎么说,而是一定要有根据。在第46章有个句子,知足之足,恒足矣。通行版是,知足之足,常足矣。看到没有,两个版本的差异,都是把恒变为了常。知足之足,就恒足。那么知道之道,就是恒道。知名之名,就是恒名。这是原文句法的套用,不会有任何问题。 接下来,知足的之足,恒足矣。究竟该怎么解释,可以参考楚简的这一句。楚简多了个字,知足之为足,恒足矣。这句解释就容易多了。所谓的足,不是客观上的多与少,而是自己懂得够用。 所以通过楚简的修正,应该是,知道之为道,恒道矣。知名之为名,恒名矣。 上面这个句子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对了,知美之为美,恶矣。这个恶矣,说的就是恒美,恶矣。
今道,古始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这是帛书的句子。通行版是古之道。从原文来看,字之曰道,是作者写书时才有的说法。以前没人把这种概念叫道,否则就不会说,吾未知其名。所以,道的说法,站在作者当时的角度看,只能叫做今之道。过去的古代,应该是称之为始。所以也叫古始。古始就是作者当时说的道,其作用就是御万物之有。
道的价值说 道更像是一种价值认定,他没有指具体的物,而是指某些物在某个时段具有道的意义。这种意义在于成为众多行为的发生基础。这种价值无法从具体的物上给予认定,就像无法把年轻这个词放到哪一个人身上。因为每个人都有过年轻,但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永远年轻。
道与止 一直以来,因为道德经这三个字被一代又一代人传递,倒似乎不容置疑的成为了传统思想的根本。但如果仔细阅读,其实很难说,真正的根本是道,还是止。比如,知止不殆。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因为止这个字似乎太容易理解,所以大家都觉得它不配当老大,道最神秘,应该才有当老大的份。 道生之,道的意义在于生出各种新鲜概念。所为根本的的意义在于长久,而不殆的意思就是长久。所以真正的根本是知止,或者叫止。
执大象,天下往 执大象,就是面对万物,面对众人,而不是面对一人一物。当一个人能面对众人万物的时候,就可以自由的行走。
齐物论所透露的价值观 庄子的齐物论透露的价值观很奇怪,否定了一切,那么在肯定什么。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我觉得庄子推出的价值观叫时间价值观,也就是说,是与非在时间的分布上。而不在个体分布上,或者叫空间分布上。到了对的时候,你看万物都是对的。到了错的时候,你看万物都是错的。所以庄子说,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朝三暮四。价值是时间分裂的体现,时间被割裂就体现出价值。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