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士 易道士128
愿世界充满爱!
关注数: 86 粉丝数: 946 发帖数: 71,098 关注贴吧数: 16
十三式手法起原图 杜元化的《太极拳正宗》一书中有“太极拳十三式手法起源图如上图。 此十三式为: 圆、上、下、开、合、进、退、出、入、领、落、迎、抵。 1,圆。一圆打基础。解释为画圆圈。 2,上下。上下求贯串。解释为一起贯穿。 3,进退。进退练步法。 4,开合。开合练身法。 5,出入。出入练渗透。 6,领落。领落练呼吸。 7,迎抵。迎抵练粘随。 以上为杜元化书中对十三式的解释。 这个手法起源图,在别家太极拳典籍中并未出现过。 其实,这个图是来自内家拳古谱,略有变化。 原谱中的图,并不是上下对称的,而是从下往上,到八卦为止,没有上半截。 在八卦末尾,坤卦画一条曲线,绕回到最下的”太极“,这样周而复始,循环不休。 而杜元化对此图的解释,也是大相径庭。 此图原名为”行功图”。就是和拳式动作紧密相连的。 每一个图式都对应一个(一套)动作。 一圆,即起势。氣沉丹田。 两仪:蹦起来完成动作。即天、地。(杜元化简化为上、下,有一定道理。古谱把蹦起来在空中完成的动作称为 天、落下了称为地)。 蹦起来在空中完成动作,也叫“凌空劲”。 四象:也是一套动作。包括太阴、少阳、少阴、太阳四个动作。 八卦:每一卦对应三个动作(三个爻)、有五种练法。 八卦重叠,为六十四卦、384爻。 与明初李浩《三迤随笔》中所记载的张三丰创周天太极拳、剑384式吻合。 杜元化的解释虽然有许多不符和错谬,但更容易理解、掌握。 不知是杜故意隐去真相, 还是到他那已经是传成这样了, 不得而知。
谁是正宗? 当然是杨家。 太极拳从楊露禅始,杨无敌英名至今。 杨家老谱三十二目,太极拳论,行功心解,犹如太极拳界的九阴真经 m。习太极而不参研这些经典,必是假大师。 但陈家沟不服了。 凭什么你杨家从我沟出去就功成名就? 况且我沟百十年耳濡目染也窥得一二。 于是乎陈鑫绞尽脑汁、耗费十年,弄出个草稿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虽是大半错谬,在太极拳界也有一席之地,而且比杨家32目更好唬人-谁也看不懂。 所以,太极图说犹如欧阳锋得到的九阴真经-哈虎文依、哈拉少托钵。。。颠倒阴阳、纠缠一团,名为缠丝,越缠越精。。。 书归正传。 太极拳传到今天,早已失真。 杨家偏于″知觉″、"乃文"。缺失"运动″、"乃武″。 以健身为主了。去年有一段傅钟文的发劲片段,那才是太极拳″乃武″的部分。还有杨家的八段锦也属此类。 我猜傅钟文是具备太极拳搏击能力的。 陈家偏于"乃武",但此武是外家拳之武,而不是杨家32目中的乃武。杨家32目承张三丰而来。 陈家的乃武,发力模式偏少林外家、扭臀曲腰。但近些年陈家也在向柔化转变。 几百年的文化,互相交融、互有渗透。 传至今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谁是正宗,已难说清。 假大师只会故意弄乱利于混水摸鱼,搞点钱花。 真练拳应该拨乱反正勇于探究真相,自身受益。
略说河图、洛书 诗云:"轩辕黄帝战蚩尤, 逐鹿经年苦未休。 偶梦天神授符诀, 登坛致祭谨虔修。 神龙负图出洛水, 彩风衔书碧云里, 因命风后演成文, 遁甲奇门从此始。 一千八百当时制, 太公删成七十二。 殆于汉代张子房, 一十八局为精益。″ 黄帝是中国人始祖。 大洪水之后,地球生命全被抹去。只有挪亚一家乘宇宙飞船而去,得以留存。 洪水怎么可能把生命全部抹去的? 水中生物、飞禽,按常理推算应该可以存活一些。 但,确实是全抹去了,因为不是普通洪水,是外星科学家发射核弹,引发的大洪水。洪水肯定是高温,高速,高空。比地球上最高的山还要高。 洪水之后,又重新创造生命和人。 女娲、伏羲即是此次的人祖(猜测不是亚当夏娃的那个第一次创世时的人祖)。 黄帝便是那时的中国人人王。 河图洛书,即是创世初期外星科学家向被创造物传授天文地理、四季气候变化规律的一套学科。 人们掌握了这个知识,就能在耕种、人事活动、军事活动等方面大大提升效率。 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现在的阴阳五行、八卦体系。 中国现有历法,是世界上最长的,没有中断过的历法。 历法在人类生存中至关重要,什么时候迁徙,什么时候耕耘、什么时候打猎、什么时候收获。。。。 到今天,反倒是最源本的河图、洛书没有人能说清楚了。 到后来,修炼界圣贤以此理论为框架,创造出内家拳、剑,薪火代延,流传不绝。 河图十数,演万物生成之理。 洛书九数。推万物变化之极。
薛颠的三种呼吸 1.努力呼吸 努力呼吸与自然呼吸,并无大异,唯呼息吸息稍微用力于下腹部耳。开始行功之时,须将身体立正,面微仰,目斜上视,先从口中念『呵』字(念时切莫有声,有声反损心气),然後再用鼻子吸入空中新鲜清气,使肺中十分充满,则横膈膜向下,以意力向下腹用力,徐徐送至丹田,时间停止少许,谓之停息。嗣後将腹内之气,从鼻中微微呼出,使横膈膜次第向上,而胸部肺底之浊气可以排泄而出。以上呼息吸息二法,循环为之,其呼吸机能顺通,乃移于丹田神意呼吸,偈曰:一呼一吸,通乎气机,一动一静,通乎造化,正是此意也。 解析:此应为武艺练法。即充丹田、沉丹田、固丹田,只是这里没有披露放丹田之法。 2.丹田呼吸 丹田呼吸,此法与前努力呼吸所异者,呼息气下入丹田,而谓之源;吸息气闭而上昇谓之开,又谓阴阳相交。易曰: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即明心见性。呼息下贯丹田,吸息上至心脑,谓之水火既济,以心意而存于心肾,使气上下而往返,则精气透泥丸。偈曰:三田(泥丸,黄庭,土釜)往返调生息,混元二气造化机,神不离气,气不离神,呼吸往来通乎二源,久行此功,则丹田气充而精凝,精凝则性灵,性灵则神合一,呼吸之息如无呼吸状态,功夫至此然後可进论体呼吸法矣。 解析:吸息氣上升至上腹。此应为努力呼吸中的内容。 3.体呼吸 体呼吸者,乃呼吸最上乘法。前两步呼吸,不过为达此步之途径,虽由丹田呼吸渐进而至体呼吸,但体呼吸乃是周天之呼吸,此呼吸全不赖呼吸器而出气息,从全体八万四千毛孔云蒸雾起而为呼吸。然此呼吸,实为呼吸最终之目的,最上乘之法门。故习此道者,不可不恒心努力达此境域,盖真要充实气力于下腹,以意在内换气,呼吸从尾闾,上昇透脊骨,过玉枕,入泥丸,而至下鹘桥,度重楼,过黄庭至丹田,而谓之一周天。转以意力,由脐轮向左从小而大,再向右转脐轮,由大而小,由中达外,中全外,由外至中归无极。此节功夫,乃是精神真正呼吸,非有真传难入其道,非有恒心难达其境,学道者,勉力为之,以期达此境域是为至盼。 解析:此为真正进入道艺的修丹层次。 总之,呼吸的练法,薛颠的著作中阐述的比较混乱,包括武艺、道艺的练法、划分,也是含糊不清。 包括徐骏峰的<高术莫用》,也是没有解析清楚。 可能薛颠并没有学到完整的练法。 这里总结一下道家的息氣: 1,鼻吸满,到上腹。(一次不够就连吸几次直到吸满)(配以出手阴劲) 2,短暂闭息、放松小腹令氣下。(阴中之阳) 3,鼻徐徐出气发哼音、使丹田更坚固。(阳中之阴) 4,口急发嘿嘿之音(配以出手阳劲。)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