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士 易道士128
愿世界充满爱!
关注数: 86 粉丝数: 947 发帖数: 71,050 关注贴吧数: 16
太极拳首次出现的地理位置 “‘前明有父女从云南至山西,住汾州府汾河小王庄,将拳棒传与王氏(王宗岳)。河南温东刘村蒋姓得其传,人称仆夫(蒋仆夫)。此事容或有之” 太极拳首次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是始于云南。 云南-山西-河南-河北-北京_名扬天下。 为什么是云南这个偏远山区? 蒋仆夫明时人为什么到清中叶太极拳之名才显露? 种种疑问,你看了明初人李浩的巜三迤随笔》就明白了。 张三丰创周天太极拳、剑384式,为了暗护建文帝出逃云南,教了云南大理段氏、杨氏、张氏三家子弟太极拳、剑功夫。并嘱咐″不得树碑立传,以免遭灭门之祸。″ 故有明一代,太极拳只是口口相传而流传于世。 直到明末,才有文武大家黄宗羲落于文字。 这就是为什么落入俗世的太极拳起点在云南大理的原因。 而道门内还有其他的分支流传,比如松溪派、子午派、三丰派,不一而足。 此事由明初西平侯沐英帐下幕僚李浩以笔记形式记录下来了。 建文帝为什么远遁大理? 因为彼时大理是沐英的独立王国。 沐英和建文帝的父亲朱标是拜把子兄弟,沐英又是老朱义子。 所以,朱元璋才留下锦盒妙计,为建文出逃云南准备停当一切。 小小太极拳,竟然是和国家大事息息相关。 这也是后来为什么永乐一生苦苦寻找三丰真人的原因。 偷了人家的东西,食不甘味啊。 永乐偷了建文帝的江山, 谁偷了杨露禅的太极拳?
十三势手法起源图 【图片】杜元化的《太极拳正宗》一书中有“太极拳十三式手法起源图如图。 此十三式为: 圆、上、下、开、合、进、退、出、入、领、落、迎、抵。 1,圆。一圆打基础。解释为画圆圈。 2,上下。上下求贯串。解释为一起贯穿。 3,进退。进退练步法。 4,开合。开合练身法。 5,出入。出入练渗透。 6,领落。领落练呼吸。 7,迎抵。迎抵练粘随。 以上为杜元化书中对十三式的解释。 这个手法起源图,在别家太极拳典籍中并未出现过。 其实,这个图是来自内家拳古谱,略有变化。 原谱中的图,并不是上下对称的,而是从下往上,到八卦为止,没有上半截。 在八卦末尾,坤卦画一条曲线,绕回到最下的”太极“,这样周而复始,循环不休。 而杜元化对此图的解释,也是大相径庭。 此图原名为”行功图”。就是和拳式动作紧密相连的。 每一个图式都对应一个(一套)动作。 一圆,即起势。氣沉丹田。 两仪:蹦起来完成动作。即天、地。(杜元化简化为上、下,有一定道理。古谱把蹦起来在空中完成的动作称为 天、落下了称为地)。 蹦起来在空中完成动作,也叫“凌空劲”。 四象:也是一套动作。包括太阴、少阳、少阴、太阳四个动作。 八卦:每一卦对应三个动作(三个爻)、有五种练法。 八卦重叠,为六十四卦、384爻。 与明初李浩《三迤随笔》中所记载的张三丰创周天太极拳、剑384式吻合。 杜元化的解释虽然有许多不符和错谬,但更容易理解、掌握。 不知是杜故意隐去真相, 还是到他那已经是传成这样了, 不得而知。
十三式手法起原图 杜元化的《太极拳正宗》一书中有“太极拳十三式手法起源图如上图。 此十三式为: 圆、上、下、开、合、进、退、出、入、领、落、迎、抵。 1,圆。一圆打基础。解释为画圆圈。 2,上下。上下求贯串。解释为一起贯穿。 3,进退。进退练步法。 4,开合。开合练身法。 5,出入。出入练渗透。 6,领落。领落练呼吸。 7,迎抵。迎抵练粘随。 以上为杜元化书中对十三式的解释。 这个手法起源图,在别家太极拳典籍中并未出现过。 其实,这个图是来自内家拳古谱,略有变化。 原谱中的图,并不是上下对称的,而是从下往上,到八卦为止,没有上半截。 在八卦末尾,坤卦画一条曲线,绕回到最下的”太极“,这样周而复始,循环不休。 而杜元化对此图的解释,也是大相径庭。 此图原名为”行功图”。就是和拳式动作紧密相连的。 每一个图式都对应一个(一套)动作。 一圆,即起势。氣沉丹田。 两仪:蹦起来完成动作。即天、地。(杜元化简化为上、下,有一定道理。古谱把蹦起来在空中完成的动作称为 天、落下了称为地)。 蹦起来在空中完成动作,也叫“凌空劲”。 四象:也是一套动作。包括太阴、少阳、少阴、太阳四个动作。 八卦:每一卦对应三个动作(三个爻)、有五种练法。 八卦重叠,为六十四卦、384爻。 与明初李浩《三迤随笔》中所记载的张三丰创周天太极拳、剑384式吻合。 杜元化的解释虽然有许多不符和错谬,但更容易理解、掌握。 不知是杜故意隐去真相, 还是到他那已经是传成这样了, 不得而知。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