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呀i5
桃子呀i5
关注数: 49
粉丝数: 125
发帖数: 4,322
关注贴吧数: 70
皇子内鬼啊 你放完R赶快把R的墙解除了啊,scout在里面出不来
这AD是个人? 最后一波红紫刀看麻了
为什么不把一部分五星做成四星? 现在剧情出这么慢,一部分原因是不能到新地图上卖老星球角色,那直接简单一点,直接把部分五星做成四星,这不就能继续剧情了?现在一点剧情不出,我都不知道玩什么?练角色?打什么?
这账号被误封真离谱 我真没想过我这种fps新手还能被封账号的,看看kda,高达0.9的kda,6.4的爆头率,什么垃圾挂能打这种战绩
求助,账号被误封怎么办? b服深空之眼被误封怎么办?去哪里找官方?当初4月左右周年庆的时候玩过一段时间退坑了,暑假上号突然发现被封十年…
子张学干禄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干,求,子张学习怎么求禄,也就是怎么当官,暗含怎么当好官的意思。 多闻阙疑,应该是多闻,阙疑。两步,第一步,你要当好官,要先“多闻”,要博学多闻,第二步,对于不知道的东西呢,要“阙疑”,把疑问空下来,留给知道疑问的人,不要自以为是,自己不懂装懂。虽然自己博学多闻,但遇到疑问的地方,还要记录下疑问。 慎言其余,把疑问空下来,那么剩下的就是自己认为自己明白的事情了,但是对于这部分事情,你还要慎言,慎重的说,因为这部分是你自己认为自己明白的,未必是真的明白了,所以还要慎言。 尤,过也,过失、。 后半句大体同义, 多见阙殆,殆,危也。你要广览多见,但看到有可能造成危险的事物,就先阙而不行。空下来先不干。 慎行其余,对于其余的,也就是不危险的事情,还要慎行,同上,还是因为这未必不危险 则寡悔,那么就很少会后悔的了 顺便,古史有“阙字”之法,就是古代史官在解释之前史书的时候遇到疑问就把那个字空出来等待知道这个字用法的人,(古之良史於書字有疑則闕之以待知者)*(卫灵公篇),阙,通缺,
求问, 杜甫 阁夜 夷歌数处起渔樵 ,这句话是想表达什么意思?(不会回答翻译,网上直接能搜到)
论语4.18 事父母几谏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几,微,隐,进而隐身为委婉 事父母 几谏,侍奉父母,委婉提建议 不违,并不是说的话都不违背,而是不违礼,,参见论语2.5, 孟懿子问孝,子告曰,无违,就是这里的无违, 孔子担心他不明白,专门告诉他的弟子说,生,事之以礼,也就是无违礼,而不是说的话都不违背。 劳,这里不应该理解为身体劳累,因为上下文都没出现会让身体劳累的事情,这里的解释应该是忧,心忧 诗经,实劳我心,之前在帖子里也说过,劳,忧,思,苦,勤都有忧的意思, 怨,怨恨 总的来说,这就话想表达的是,事父母,要委婉的提建议,发现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不被听从,也要恭敬对待父母,不违背应有的礼节,心中担心父母,却并不怨恨父母 f
孟子的“见牛而未见羊也”是不是伪善 这个之前看有个帖子讨论过,不过感觉没有说服我(可能是没看懂)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大意就是看到牛,觉得牛可怜,于是换成了羊,可是关键孟子说,这就是仁,那问题来了,这是不是伪善? (感觉这有点像儒家“亲亲”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不过在这里用牛羊来对比——如果是墨家肯定说牛羊一样不能换,儒家却说可以换,这是怎么解释的?)
问个问题 墨子提出了兼爱,与儒家“亲亲”的观念相违背,儒家的人是怎么反驳墨子的?具体是在哪一本书里哪一章节?
关于孔子没杀少正卯的又一证据 论语12.19,季康子问孔子,杀无道,就有道,怎么样?孔子说,子为政,焉用杀? 这时候孔子已经超过六十八岁了,人生已经几乎结束了,在人生的末年,还能说出为政不用杀的话。如果孔子为政杀了大夫,按照他的性格就不会这样说了(如果有一定会提一句) ps. 出名的一句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风,风也,像风一样吹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也有讽的意思,用委婉的话语劝谏。邹忌讽齐王 (昔年河畔,曾叨君子之风,今日囊中,复照圣人之典)最喜欢的古语之一
君子慎独 慎独应该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可我好像不理解,大家谈一下对慎独的理解是什么?
孔子真的是一个好老师 因材施教不是说说就好了,在回答完子路之后,再看看回答子贡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先不看最后一句, 子贡来请教老师,子贡是什么人?佞(有口才)人,辩士,适合作为使者,出使四方,所以孔子回答,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完全就是给他量身打造的 古代因材施教的年代挺令人向往的,当然也有不好,因材施教自然难以普及教育,(不谈)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出自论语第三章。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奥,内也,谓室内西南隅也,以其隐奥,故尊者居之。其处虽尊,而闲静无事,以喻近臣虽尊,不执政柄,无益於人也。就是说奥来隐喻代指君王周围的近臣 灶者,饮食之所由,虽处卑亵,为家之急用,以喻国之执政,位虽卑下,而执赏罚之柄,有益於人也。就是用来隐喻执政者。 王孙贾,可以理解为周王的子孙叫贾的人,当时在卫做官。有两种解释。第一,他对孔子说,有人说与其谄媚近臣,不如谄媚执政大臣,(如果我想保全自己) ,应该怎么办(谄媚谁)?孔子回答,不对,两者都不需要谄媚,如果获罪于君王,就没有人可以保佑你了。换而言之这是让他谄媚君王?可以能是不获罪于天,也就是正道直行 还有一种,说王孙贾就是卫执政大臣之一。想要孔子阿附自己,说我是执政大臣,你赶快来奉承我吧,孔子反驳说,如果获罪于君,谄媚你们就没什么用了。 那种解释更合适,天应该理解为君还就是天本身意思
简单谈一下器的意思。 看古文器大概就两大类意思。 其一,作为物(东西)来看,器皿,工具。成了一定形状的物都叫器。 第二种,是来形容人。能力,才能。(以下为复制) 百工,各以其器食之。《註》器,能也。《論語》及其使人也,器之。《疏》度人才器而官之。 又《論語》管仲之器小哉。《註》言其度量小也。 (其三为姓,不说) 所以我觉得理解跟器有关的还是从这两方面理解吧,一个器具一个才能
君子不器 昨天看到有人在讨论君子不器这句话,刚好看到有人有不同的观点,所以开个帖子,大家讨论下自己的看法,同时表达下自己是否认可这句话。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今天想到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祖述是怎么讲?宪章怎么讲?
早上读过秦论,又想了想最后一句话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国从微小起势,到最终奄有天下,再到最终灭亡,令人感慨,想说的是最后一句 而这里我认为是表示并列,指灭亡的原因有两个,一,不施仁义,二,攻守的形式改变了,从攻天下到守天下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论语微子篇“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易个人理解成治(也可以按改变,不过易两个意思都有),怃然,失意貌。滔滔,水大漫貌(貌是 的样子 的意思),前边都好理解,接下来就来说斯。 斯在这里有两种解释,其一,斯,语词(助词),无实意。解释成我非人之徒而谁与?就是不从这两个隐者。 其二,斯理解成此,我非此二人之徒而谁与?我不是这两个人的同类还是谁呢?天下有道,我不去治理。暗含意思是当今天下无道,所以我奔波天下,为求治理。 不过这样子解释的话鸟兽不可与同群就要解释麻烦点了,一说 这一段挺有语感的,读起来很不错
闲谈 ,古人名与字的关系 古人比我们现在多一个字,所以名和字就有了讲究,一般来说,名和字要协上。有的是同意义,有的相反,有的有关系。 冉有,字子求, 采采芣苡,薄言有之。有者,取也,求也。同意 陆游,字务观,秦观,字少游,游的一个意思就是观。 屈原,名平。 高平曰原, 礼曰;子生三月,父 亲名之。既冠而字之 又 三月之末,,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字,(现在的孩提中的还就是指小孩子的笑,古字咳) 又既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又曰,名,所以正形体,定心性也。字者,所以崇仁义,序长幼也(所以很多人名字有伯仲叔季),夫 人非名不荣,非字不彰,故子生,父思善应而名字之,以表其德,观其志也 所以古人的名与字大多都有关系,很有趣的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其实很简单,也很有道理。老子五千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庄子),闻在宥天下,未闻治天下。 先来解释这句话,在,悠闲自在,闲适,宥,宽宥,只听说过悠游自在而治好天下,没有听说过通过法令条文来治理好天下。 老子反反复复用许多人生的道理,各种例子,就是想说明不能把国家当成具体的东西来治理,也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求一份英文原版圣经电子版 万能的吧友啊,对圣经很感兴趣,来求一份英文圣经电子版……
小时候被忽悠的 以前学商鞅变法的时候,书上告诉我商鞅割了太子的鼻子,所以太子恨他,等太子上位后,抓住了商鞅。现在才发现自己被骗了,也是,一国太子怎么可能被处刑。 原文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黥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虑以下人 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史记) 似可为论语虑以下人的解释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孔子诛少正卯 见史记,孔子世家。 於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然而春秋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故一国大夫难杀另一大夫。故有疑。所以查了下字典 现代有。责罚:诛意(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讹定罪状)。口诛笔伐。 古代有《玉篇》罰也。《禮·曲禮》以足蹙路馬芻有誅,齒路馬有誅。《註》誅,罰也。 又《類篇》責也。《左傳·襄三十一年》誅求無時。《註》誅,責也。 所以孔子应该是责罚了少正卯,而不是杀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感慨贴 多少年前就有人明白了这个道理,近代多少人想反驳,最后还是时间证明了一切。还是这个道理
9.24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法语之言是什么意思? 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绎是什么意思?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论语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贡是怎么从夫子的回答之中得出夫子不为的结论的?
论语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矢,发誓言。厌,恶。 按史记,这里背景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珮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那么,予所不者中的不是什么意思? 子路在这里因为什么不悦?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 好吧,这两天冷静了下…… 如题,这里是不出,而不是不轻出,所以就迷了
论语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前半句,是说信接近于义,区别是义的言可以复。信是不欺骗他人,但义不必信。那按照古文习惯。后半句恭近于礼就是恭接近于礼,但礼比起恭,区别是礼可以远离耻辱? 然后就是最后半句该怎么逐字理解?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因为?沿袭?凭借?凭托?还是什么?不失其亲怎么理解?宗怎么理解?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如题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如题
论语 子路篇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这是想说明什么意思呢? 按儒家是有大义灭亲的。 (最近两天在读论语,应该会多问些)
论语 子罕篇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是双重否定句还是什么句?意必固我,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逐字解释的话应该怎么解释?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固字怎么理解?
违字以前没注意过的有趣的用法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以前一直以为违就是违反的意思,后来才发现违有离开的意思。邶风 中心有违,违,离也。 至,就是到。日月,一日来至,一月来至。。 意外发现夫子在有些地方挺幽默的,三月代指长时间。也有说法是三月为一时,天气一变,隐喻人心行善,亦多随时而变。唯有颜回,他不管经历多长时间,不改仁道。其余人呢?偶尔会有想到仁的时侯 颜回呢他的心长时间离不开仁,处于仁,其他人偶尔会想到仁。 突然想到现在,我每天都会告诉我明天要早起,却代表我每天都没有早起....... 会心一笑
询问一个问题 论语 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根据古代语法,前有为山,是堆山的意思。未成一篑,应该是差一筐土就成了。那么后边的止是什么意思?谁要停止的,还是应该停止的? 后半句平地根据上文为山,应该是把地变平的意思,那么虽覆一篑是什么意思?虽是即使,一篑还是一筐土,那么覆是什么意思?覆盖?倾覆?还是什么?
询问一个问题 论语 乡党 10.3 里边有一句, 趋近,翼如也, 看有的解释,翼解释为翅膀,觉得不太对劲,怎么会出现这个,求解释
一句我理解错了很长时间的话....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我曾经一直是这么理解的:“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说的孝道,是指可以养他人,然而人们可以养犬马,不孝,养父母和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看起来似乎很合理,不过以前我一直有个疑问,这句话对父母太不尊敬了吧?后来,当我看到东汉包咸注的时候,才明白了。 养,养活,犬以守御,马以代劳,皆养人者。这句话说的是,现代讲求孝的人,是指的仅仅是能养活。但是,就连犬马这些动物都能养活人,如果不懂得尊敬,你们这些子女和犬马这些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直接表达感情,对这些不知孝道的人的批判,讽刺子女不知敬父母,这才合理
里人篇第四 4.7 读有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这里只讨论前半句。(因为后半句没看懂......) 过,过失。党,集团,我认为可以看作身份。 我认为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人的过错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过错,而是相对意义上的过错。如以行刑为生的刽子手杀人并不是他的过错,而一个普通人杀人却需要承担过错。(极端例子) 正如梁皇侃所言:“犹如耕者不能耕,乃是其失,若不能书,则非耕夫之失也”,所以说明过失是因为一个人的身份,如学生不读书便是过失,大臣不治理国家是过失,而强求学生治理国家不能治理好就不是学生的过错。 所以才有曹刿乡人言“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后半句少说一点,仁,我比较认可韩愈“博爱之谓仁”,不过这样不怎么明白后半句,大概说的指的是观看一个人在自己身份下的过错,就可以明白他???(后边就不理解了)
小雅 鹿鸣之什 常棣 (今天读了之后的一点感伤) 里边有一句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友生,即友人,观后文,不似写兄弟感情不如友生,引毛传“兄弟尚恩怡怡然,朋友以义切切然”,似可理解为朋友相助以义,若事后以礼宴饮朋友,那么朋友会觉得你在侮辱他,所以会给你发火(春秋之前尚义)。兄弟则不一样,兄弟尚恩,故而事后应该在一起宴饮,以加深兄弟感情。 如此观之常棣此篇就很好理解了。我从毛传,认为此篇为描写燕乐兄弟之情,哀闵周朝初年管蔡失道造反,和周王兄弟关系破裂。 开篇“常棣之华,鄂不韡韡”,以常棣的花与花萼相互称托起兴,花为花萼增添美好,花萼给花增添依托,自然而然的让人想起兄弟的美好感情,自然引起下句,“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世界上兄弟感情最亲近。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威,畏也,害怕。孔,甚,大。怀,思也。死丧,大的坏事。言当遇到大的坏事的时候,兄弟之间会十分担心。下句“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言兄弟就像自然中的原隰聚到一起。(原指平原,隰指高的地方) 鹡鸰在原,兄弟急难,大概是指兄弟在有危难的时候相互救援?(这里提一句,古代兄弟不像现代只要同父同母称兄弟,而是一个大一些的概念,同一个家族内,大概是有相同血脉的同辈人?) 每有良朋,况也永叹。每,雖也,同下句的雖,可能是发语词无义,也可能是表示句子进一步说。況,兹也,永,长也。同道曰朋。当急难的时候,虽然自己有善良的同门过来帮助,但因为不是自己的亲人,终究有些地方不好帮助。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最出名的一句话了。兄弟虽然在家中可能有所争斗,但在面对外事的时候可以携起手来,共抗外敌。“每有良朋,烝也无戎”,烝,填,按说文解字指时间长,戎,相也,帮助,指当遇到危难的时候,时间长了不会再有帮助自己的(暗含兄弟会长期帮助自己)。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丧乱结束后,即…且…,又…又…,和平又安宁,兄弟的感情,不像朋友那么见外(详细解释看文章开头)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傧,陈列,尔,无实意,饫,私宴,古代不脱鞋到堂上叫做饫。私,就是表示不那么正式。 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和乐,不是我们现在的和乐的意思,要分开解释。和,古代九族会叫和(会指见面,九族,从自己往上到高祖,往下到玄孙的亲人)孺字暗含礼制。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妻子,妻子儿女。好合,志意合也。 宜尔室家,乐尔妻孥,是究是图,亶其然乎?最后以和乐的场景收尾,反问管蔡两人,你们费劲心思图谋,最后有这样的场景欢乐吗? 这首诗描写了兄弟共抗外敌与之后的宴饮之乐,哀闵管蔡两人失道,至使不能最终一起享受欢乐,基调是有一点悲伤的,读完之后,有些伤心。(附一个喜欢的人物……)
看魔女之旅偶尔会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第九卷第五章写了使魔的故事,原来我以为故事已经结束了,没想到作者在后记中加了一句话“请各位自行领悟卡莲没有爸爸的原因。” 再想到故事中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卡莲爸爸,我怕了......
千恋万花吐槽 这几天推了千恋万花,刚刚推到丛雨线,只想过来吐槽一下男主。 这男主在第三视角看也太惨了吧?在家里过的好好的突然被母亲叫回老家打工(帮忙外祖父看店),然后就意外的卷入了可能导致自己生命危险的事情(指崇神),然后就突然被告诉你不能在你呆了四年以上的城市里住了,要回到四年没回过的老家???当时我看到这一脸懵,不是,你父母朋友学校都在城里你什么都不说直接跑了?然后男主尽心尽力帮神主那边清楚崇神,可以说经过了很困难的努力,才最终打败了(你可以自己想想自己天天练剑会有多辛苦),然后我刚进丛雨线,外公直接给我来一句可以把男主当成男仆。???我舍弃一切就为了帮助你们结果最后把我当成个仆人? 然后就是我最敬佩的男主的地方了,经历了这些心中竟然没有什么怨气(至少游戏里没表现出来),我都想把他称为圣人了 所以就来吐槽了…… (个人还是很喜欢这个故事的,丛雨酱太萌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