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心灵170 我是心灵170
签名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129 粉丝数: 108 发帖数: 5,952 关注贴吧数: 18
《 赏读(奉和中书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唐.岑参)》 《 赏读(奉和中书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唐.岑参)》 2023-11-14 《奉和中书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音难。 【解析】 清晨的鸡鸣声响彻了京城的大道,曙光中微带着寒意,京城里的黄莺婉转地鸣唱 仿佛在诉说着春天就要过去。金銮殿上的钟声开始敲响,宫廷里的千门万户便同时开启,宫殿里的阶石下,卫队戒备森严地排起仪仗,簇拥着成千的官员上殿。一路上鲜花迎着佩带的宝剑,天上稀疏的晨星渐渐隐没,杨柳的树枝拂着旌旗,而柳树上的露水还没有干。只有站在凤凰池畔的诗人,他做的诗,犹如阳春曲一般的个雅,别人实在难以唱和呢! 在首岑参创作的七言诗是首和诗,首联以宏大开篇,展示了皇宫之富丽,暗示兴旺繁荣景象,也是诗人渴望的中兴心情,以景寓情,极力渲染上朝时的盛况情景,使盛唐景象跃然纸上。在结尾处又点出了酬和之题,谦卑的恭维对方又不失礼仪的典雅。 全诗对仗工整,辞藻华丽,有浓烈的宫廷诗风格,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春天,当时岑参与诗人贾至,杜甫,王维为同僚。贾至先作了一首《早朝大明宫呈两僚友》 杜甫,王维,岑参都作了和诗,岑参即以此诗为和诗。
《 赏读(寄左省杜拾遗.唐.岑参) 》 《 赏读(寄左省杜拾遗.唐.岑参) 》 2023-11-4 《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解析】 我和你一同到天子宫殿的阶石上,依着官职的分别,你在左省衙门,我在右省衙门,一东一西,中间隔着紫薇省。早上跟着天子的仪仗走进宫门,傍晚车子染了御炉的香气回转。我悲伤着年纪已老,头上的白发像花朵一样的掉落。你青云直上正是得意的时候,使我羡慕你像鸟儿一样高飞在青云端。在这个圣明的时代,朝廷没有阙事可诉,所以劝谏的表章自然就稀少了。 这首诗是唐朝天宝年间诗人岑参所写,他是南阳(今日河南新野)人在天宝元年中进士,几度出塞戎边,对边境征战生活和边疆风光有深刻的了解和感受,因而写了不少歌咏边战的诗,被誉为“边塞诗人”。后又任嘉洲刺史,晚年入蜀,卒于蜀地,享年五十六岁,著有《岑嘉州诗集》八卷。 诗中的“杜拾遗”即杜甫,他和杜甫同朝为官。在诗中诗人直叙胸臆,吐露了内心的愤慨,是诗的高潮所作。他用委婉而讽刺的诗语,采用了曲折隐晦的写作手法,感叹着身世遭遇,发泄着对朝庭的愤慨之情,名为赞朝廷无谏之事,实为深隐讽刺。诗句深贬于褒,绵里藏针,读来又有寻思不尽之妙。
《 雅 》 《 雅 》 2023-10-21 雅,是种因情趣而产生的移情的天成韵致,不可执着,却可倾心。 古人把“雅”解释为个人修为后的情趣,它无论人的贵贱,皆是性情的自我归属和心的所向,它让人在庸忙之中脱离俗念,哪怕是暂时的脱离,也会起到调理心境的作用。 早在魏晋南北朝的战后混乱时期,王羲之和友人们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就是风雅意境的千古典范,虽是暂得而已,但这种尽情尽性的潇洒向上的作为就是心灵归真的人性底色,因为人性在追求雅意生活中是希望自己有种与众不同的效果和惬意及满足,正所谓是俗中透雅,雅中泛俗。 而闹市里产生的雅意是感知美好的细腻沉淀,尽管这种精致的情怀在我们瞬息万变的当今已不可能达到古人的那种心境和洞察力,而生活还在继续,我们需要古人所提倡的雅事;“酌酒”,“听雨”,“莳花”,“焚香”,“对弈 ”,“品茗”,“读书”,“候月”,“寻幽”,我们更需要静坐,插花,书法,美食...来注入我们的生活,用一个“雅”字来丰富有质感的精致细节,以保持生活的无尽魅力和温情的力量,这些都是寻常人家的平常事。精致而不做作的“雅”是人的本性始然,是修身养性的追求,是忠于内心的所现,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只有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细心观察美感,犹如先闻得暗香后才能踏雪寻梅;犹如在袅袅的茶香中才能在奉盏拿起放下;犹如在花间才能感知四季的美好。“雅”可让人性获得温润与静谧。 其实,追求高品位的现代人就是在追求雅意的生活质量,这是种无与伦比的忠于内心的自身气质;谈吐的得体,举止的大方,仪表的端庄...雅意把“尊重”二字化为了温柔的影子,它无处不在。
《 赏读(乌衣巷.唐.刘禹锡) 》 《 赏读(乌衣巷.唐.刘禹锡) 》 2023-10-15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今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析】 朱雀桥旁长满了闲花野草,乌衣巷口晚来的夕阳斜照着。以前王导和谢安两家厅堂上的燕子,如今都飞到了普通百姓的家里去了。 刘禹锡在途径金陵时写下了这篇《乌衣巷》,他以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手法,来缅怀对六朝古都的憧憬。乌衣巷是东晋时期高门士族的聚居区,也是当时开国元勋王导和谢安的居住地,诗人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这符合了历史的真实性,也唤起了对历史的联想,他用一个“野”字来增添荒僻和衰败的气氛,对比起曾经的车水马龙情景,用“斜”字烘托出日薄时的惨淡情景,用一抹斜晖渲染了寂寥的氛围,紧接着,诗人又一转笔锋,转向了乌衣巷上空的飞燕,它们曾经是在“旧时”权贵人家栖息的,如今都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种转换是诗人对世事转换所发出的无限感叹,看似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的是凝聚了诗人高超的语境设计和极为丰富的匠心想像,虽然燕子不可能是几百年前的燕子,但诗人以燕子有栖息旧巢的特征,这就唤起了读者贴切的想象力,虽为寻常物景,看似言浅,却蕰藉了含蓄的对时代盛衰变化的感叹。 今日读来令人对这种话题也感到了十分敏感。
《 赏读(西塞山怀古_唐_刘禹锡) 》 《 赏读(西塞山怀古_唐_刘禹锡) 》 2023-10-9 《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解析】 晋武帝征伐东吴时,大将军王浚率着舰队从益洲一直驶下,金陵地方的帝王气象顿时被消灭的黯淡无光。当时东吴用八千尺长的锁链沉在江低防御敌船,结果仍然被晋军用火炬破坏了。吴王孙皓只得在石头城上挂出了降旗。如今世人间一次次的战乱,只能徒然地使后人回忆伤心而已。而这座西塞山却依旧屹立在寒冷的江边。到了今日天下统一,四海为家,而那些残破的营垒已被埋没在萧萧的芦苇荒野里。 这唐诗是诗人刘禹锡所作的咏叹兴亡的怀古诗作。西塞山是长江边上有名的六朝军事要塞。刘禹锡对这座见证了各个朝代兴衰成败的军事要塞感触颇深,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三国末期晉朝打败东吴的历史,感叹千万。在金陵建都的各个王朝都先后灭了,而西塞山依旧,寒流滚滚的长江在天下归一的统治下的今日,只剩下故垒萧萧秋荻瑟瑟迎秋风。刘禹锡巧妙的将历史,现实和个人情感相融于一首诗里,读来仿佛那一段烽火硝烟的激战就在眼前铺展开来,在虚实相间中感受着意境的苍凉,叙事的沉郁,境界的宏达,这样用文字组合的诗境是足以让人在读后就有着无限的回味和思考。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