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马洛Ω 大亚瑟王
勿以浮云遮望眼。
关注数: 241 粉丝数: 1,014 发帖数: 51,797 关注贴吧数: 53
“唯识无境”之谬 《成唯识论》:云何应知。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实我实法不可得故。如何实我不可得耶。诸所执我略有三种。一者执我体常周遍。量同虚空。随处造业受苦乐故。二者执我其体虽常而量不定。随身大小有卷舒故。三者执我体常。至细如一极微。潜转身中作事业故。初且非理。所以者何。执我常遍量同虚空。应不随身受苦乐等。又常遍故应无动转。如何随身能造诸业。闲来无事,厘厘“唯识无境”这个谬说问题。好奇:唯识无境,是否就是“万法唯心,离心无法”的一个逻辑假设。却不知被哪个所谓的妖儿菩萨给整成“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玄奘这夯货却拣此谬说,胡弄一部《成唯识论》坑害学人。早前撰文关于三套语境问题的开导,正好戮谬续真。 语言立论不能离开逻辑假设,如果立论的基础逻辑就是错谬,其论必然是错上加错。 唯识论把识的逻辑锚点建在“阿赖耶识”,论说:一切识变,皆依阿赖耶识。 问题来了:阿赖耶识怎么来的?阿赖耶识自己不也是识么?怎么成了“识”的基础(母体?第一因?)? 以阿耶赖识作为辩识的基础,不正是掉入鸡和蛋的循环论证? 是个正常人都知道,也明白,这世界、世间、山河大地、你我他,如何实无? 不明白大乘佛法“万法唯心,离心无法”的逻辑基础,妄想学法? 若不明白一切法,皆“于心取相”,“知、见立(知)”,又如何契入大乘法学习之门? 所以,凡夫学法,契证无上道,必须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即外境与法相的转换:明心。 别楞不楞嘀就来一个“外境实无”…. 神经病! 既在谈“实无”,又胡扯什么“随身…”,“身”是有是无?唯识论的一系列逻辑混乱,为害丛林日久,是该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再说相以觉 相似觉,外道称玄关:识边际。 识边际,即心意意识至达极限,佛家曰相似觉,非正觉。 大乘佛法离心意意识:正觉。 外道止步于相似觉,称玄关。 玄关,被外道吹得神乎其神。其实,只是身心状态的一种特殊状态而已。 相似觉为佛道与外道的分水岭。 外道修习,追求身心的各种状态,比如四禅八定各阶次,皆是身心状态的各种状态。对于喜欢修习的人来讲也没什么不对。 但是,要明白一点,这些对身心状态的追求,在大乘佛法里一律称之为“着相”。 《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任何的身心状态,皆如过眼云烟。就算一时如繁花似锦,最终一样会凋零枯萎。 因为,色身肉体终究会OV,再好再妙的身心状态也随之灰飞烟灭。 玄关即相似觉,至识边际,喻识心不起的身心状态。 识心不起,但未破识心,故称相似觉,非正觉。 所有外道修习法皆止步于相似觉。 哲学贤哲穷究心识问题,也可至达于此。 大乘佛法开悟,破识心,突破相似觉,至正觉:离心意意识。 正觉:如来。亦称如来地。升悟即登(如来)地。正觉(佛,亦喻见性):了生脱死。不受三界拘系。不受六道轮溺。 外道止步相似觉,未破识心,仍囿于三界。 玄关之说,也是众说纷云。一些说某处是玄关,一些说某境界是。一些说在身上,一些又说不关身体的事。 明确告诉你,真正说的玄关为识心不起的特殊身心状态,多在禅定中得之。身心状态在这,虽识心不起,因识心未破,未悟如来真实义,其身心状态仍囿于“识”,非大乘法“如如不动”。 万法唯心。三界唯识。 识心不破,三界不得出。 玄关,为外道所依重,因为“玄关开了”,似乎进入了一个“上帝视角”,似乎可以不只局限在身心意念思维上。 实则,仍然在意识心中,因为识心(觉知)未破。 外道的阴神,阳神说法,也是一种意识出窍(感觉意识脱离了身躯)的身心五蕴状态。 五蕴为身心状态换个说法。 修大乘法,仍然有这些七七八八的身心状态体验过程。只是大乘佛法必须讲究“不着相”,不对这些身心五蕴状态产生任何执着。 所以,大乘佛法对修习过程中的这些现象一律忽视:安住其心。降伏其心。如如不动。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