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马洛Ω 大亚瑟王
勿以浮云遮望眼。
关注数: 241 粉丝数: 1,012 发帖数: 51,797 关注贴吧数: 53
云何“三昧正受” 公案说“痛中有个不痛的在…”,这是在说什么? 痛,是因缘法相。 法相因缘,可以依他起,可以遍计执,也可以无中生有(妄想最典型)。 感知到痛,痛这个法相,因缘显现。 凡夫着法相因缘,相牵境转,故感同身受。因感同身受,又形成认知,痛就是身体问题。如此,状如茭芦,“身”与“痛”纠缠不已。 大乘揭示了“(肉)身”乃“四大假合”,执着有“身体”,是感知,是认知,大乘揭示:(属)妄觉。 妄觉,换个说法,即:心意意识。 妄觉虚幻不实,可离。这就需要“体悟体证”:离心意意识。 拉回来说,身体属心意意识范畴。 身体、痛,为因缘法相。因缘法相属妄觉,妄觉如虚空华,如目生华翳,如病目空华,病者妄执。 大乘凭什么这么说? 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大乘奥义:第一义。 因妄想而不证得:众生的问题就是妄想执着。 场景切回来:痛,如前所说,如幻(只是现象、过程,无实可据),属妄觉。 离妄归真。 妄不真实,痛非真实。 那么,接下来会怎么样? 正觉(喻真):知(痛)。不着痛(无受)。 知,不立知(如是观)。 如是观,即三昧。 三昧正受:不受而受。受而无受。 不受:正觉(佛)。 而受:菩萨不违因缘果。 菩萨兼五阴身因缘:受。 菩萨具如来智慧德相:不受。
爷又得揍三头犬耍 这货居然看到公案说“痛中有个不痛的在…”,结果当然不会意外,三头犬这渣货必须是一脸懵逼。 痛,是因缘法相。 法相因缘,可以依他起,可以遍计执,也可以无中生有(妄想最典型)。 当感知到痛,是痛这个法相,因缘显现。 凡夫着法相因缘,相牵境转,故感同身受。因感同身受,又形成认知,痛就是身体问题。如此,状如茭芦,“身”与“痛”纠缠不已。 大乘揭示了“(肉)身”乃“四大假合”,执着有“身体”是感知,是认知,属妄觉。 妄觉,换个说法,即:心意意识。 妄觉虚幻不实,可离。这就需要“体悟体证”:离心意意识。 拉回来说,身体属心意意识范畴。 身体、痛,为因缘法相。 因缘法相属妄觉,妄觉如虚空华,如目生华翳,如病目空华,病者妄执。 大乘凭什么这么说? 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 这,就是大乘奥义:第一义。 因妄想而不证得:众生的问题就是妄想执着。 场景切回来:痛,如前所说,如幻(只是现象、过程,无实可据),属妄觉。 离妄归真。 妄不真实,痛非真实。 那么,接下来会怎么样? 正觉(喻真):知(痛)。不着痛(无受)。知,不立知(如是观)。 如是观,即三昧。 三昧正受:不受而受。受而无受。 不受:正觉(佛)。 而受:菩萨不违因缘果。 菩萨兼五阴身因缘:受。 菩萨具如来智慧德相:不受。 哎呀……小杂毛必须懵逼!
再说法身之义 法身之说,只是强说,无实指,乃形容,为标指。 法身之说,大乘佛经用了各种言说义指。用各种言说义指,旨在不落概念。 法身说,亦大乘佛法第一义。 “第一义不在言说。言说不代表第一义。言说、妄想展转相依,不代表第一义。”(楞伽经) 法身之义,唯证乃明。 法身之义,无法靠言语说个明白,要悟才明白。 法身又名见性: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 学大乘佛法,必须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又称体悟,或体证。 法身之义,悟了,就明白了。 如咖啡的味道,不在言说文字上明白,只有亲口尝到了,就明白了。 法身用言语义指:无量无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本自具足。这些说法,旨在引导学人参悟明了“第一义”。 法身又名正遍知。 正遍知乃佛具十名号之一。 法身无受(不生不灭),知,见,如,观…. 义说形容。 比如,当疼痛这个法相升起,法身不会痛,(但)知(痛这个法相)。 法身名正遍知。知,不是知道,知道是立知。 如何来说这个“知”,也是第一义不在言说的一个麻烦,还是可以强说。 知,如镜性显照,显照一切(法相)。 法身如镜性,唯显,唯照,亦喻观,见,知。 法身显照因缘(法相)当下。 显照当下(一合相),即法身。 知道哪是哪,叫立知。 立知,即认知,乃无明。 知为圣量。立知入无明。 无明,入认知而取舍,执有执无,色受想行识,入六道轮溺。 明心见性,破迷开悟。 开悟即破无明,脱离认知桎梏,契法身(如来)。
法身之义… 法身之说,只是强说,标指。法身之说,大乘佛经用了各种言说义指,用各种言说义指,旨在不落概念。 法身说,亦大乘佛法第一义。 第一义不在言说。言说不代表第一义。言说、妄想展转相依,不代表第一义。(楞伽经) 法身之义,唯证乃明。法身之义,无法靠言语说个明白,要悟才明白。 法身又名见性: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 学大乘佛法,必须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又称体悟,或体证。 法身之义,悟了,就明白了。 如咖啡的味道,不在言说文字上明白,只有亲口尝到了,就明白了。 法身用言语义指:无量无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本自具足。这些说法,旨在引导学人参悟明了“第一义”。 法身又名正遍知。正遍知乃佛具十名号之一。 法身无受(不生不灭),知。 比如,当疼痛这个法相升起,法身不会痛,(但)知(痛这个法相)。 法身名正遍知。知,不是知道,知道是立知。如何来说这个“知”,也是第一义不在言说的麻烦,还是可以强说。知,如镜性显照,显照一切(法相)。 法身如镜性,唯显唯照,亦喻观。 法身显照因缘(法相)当下。 法身显照当下(一合相)。 知道哪是哪,叫立知。立知,即认知,曰无明。 知为圣量。 立知乃无明。 无明,执有执无,色受想行识,入六道轮溺。 明心见性,破迷开悟。 开悟即破无明,脱离认知桎梏,契法身(如来)。
要解如来真实义 大乘佛法,唯此唯要:解如来真实义。 如来真实义,即:明心见性(必须是体悟)。 见性即真,亦说性,亦说空,亦名佛。周遍法界,不生不灭,无量无相,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众生本自具足。 道(见性)不属修,本自具足,悟得(明心见性),即一灯照明千年暗,不再迷惑。 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见性具足,不假任何有为功用而具足,此功德不从修得。 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见性):识心染垢真如(如来),识心遮障真如;识心所起,病目空华,空实无华,病者妄执;是故枉受生死轮溺。识心为业力根本源,表现在五阴执受;破五阴为修,至达五蕴皆空获大自在(菩萨摩诃萨)。 因妄(心)而迷,破迷离幻,离幻即觉。 一切心意意识趣向造作皆为染垢。破迷离染离垢,即离心意意识(趣向造作)。 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凡圣只在幻执与离幻。 见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凡圣皆具足见性(禅宗说的本来面目:佛)。凡夫见性与贤圣见性无二无别,同一体性,同体大悲。 识心迷障见性为凡夫。破迷离幻即贤圣。由凡入圣的过程,是破五阴缠垢的真修过程,至达五蕴皆空。 说三藏十二部经,不解如来真实义,则同魔说。 要解如来真实义,必须证法(明心见性)。菩萨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佛家修行如何对待身体 佛家修习中,有无气脉境界这些,说这个问题,得先明白境界是怎么来的:于心取相。 佛家修行是要离相,所以,佛家不于境界事展开说法:不住色声香味触法。 说什么,即着什么。即,说到什么,那一定是在什么境界上。 佛家修行不是没有境界和过程,是历境不入境,不住境。 那么,对于身体在修证中的问题,佛家是否就完全没有个说法呢?不是。 佛家把身体称之为“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圆觉经)”,既然身体是相上妄认,相又是缘起法相,缘起则性空。也就是说,身体现象问题,可以入第一义解决掉,在佛家叫断身见,或说空身。 如法修习,身心转化过程,如是体验,是非常美妙(不可思议)和复杂的过程,如人饮水冷暧自知。 所谓藏传喇嘛教有三脉七轮的修法,道家有丹道等的修法,这些都是着相修习,非佛家正修。 佛家修习一定是见相离相,不入境,不住境,见相非相。 特别说明下,时下,乃至很长的时间,很多人把藏传喇嘛当成是佛家传承,甚至认为藏传喇嘛教才是大乘正宗,是密宗。这是十分错误的。喇嘛教非佛传,是莲花生利用印度后期的大乘佛教一些说法,结合了印度教、性力派,乃至中上道教的一些乱七八糟玩意杂糅出所谓的密宗,是典型的附佛外道,甚至可以说是附佛邪道,其有无上瑜珈的男女双修法是非常邪门的邪淫玩法,这种玩法是上师为满足个人淫欲而忽悠信众。 解脱生死是佛法的根本讲究,爱欲是生死轮回的因,如果淫欲都离不了,怎么可能解脱生死。 一切相分上作派的玩法,全是外道。
学法人难以逾越的梗 凡夫认为世界世间真实客观,看得见,摸得着,这个认知(业识),是横亘在学法人面前一一个难以逾越的梗。凡夫总是“物”、“相”傻傻的拎不清。 物,于心才称之为相,亦称法相,或法。 法相,非物! 万法唯心。离心无法。 若无一切心,则无一切法(相)! 无心则不显(法相)。 物事(人、动植物、事、现象、过程等),只是心之所缘。 物非心。 心非物。 心、(法)相则不一不异。 宇宙深处,物,多去了…. 若无心显,有什么意义? 凡夫任凭思维妄想,纵始想得肝脑涂地,也想不出多少宇宙亿万万万之“物”的亿万万万分之一。所以,思维心于法界(感知)来讲,是极其狭獈的妄心。 心(感知)之所及,即见法相。 心(感知)不及处,思维妄想,无有是处。 凡夫不离思维妄想,喻妄想执着,造无明业,堕痛苦烦恼,入生死业海。 离一切诸相,见无所见(见无所见不是不见,是不落所见),即名诸佛:尽乾坤沙门一只眼(如来藏)。 大乘佛经中佛说法为什么不这样说“物非心。心非物”? 大乘佛法就是要彻底究竟的将迷途众生,从心物相对中解脱出来。 佛所说法,摒弃物见,《楞严经》以同分妄见、别业妄见,整合心物;《圆觉经》以“病目空华”、“目眚华翳”直接摒弃“物见”。等。 心外有物,即心外立法。这是大乘佛法严厉斥责的“外道见”。 学习大乘佛法,要彻底摒弃物质概念,是非常艰难的问题,甚至是不可能的事。 为什么一千余年来,看不到证法者资料,这种“心、物”概念无一是最直接的原因。 且看那些所谓的大师,一不小心就会表露出“宇宙观”、“世界观”、乃至“人生观”这些“不如法”的谬误。 于凡夫,世界、世间皆真实不虚。 凡夫没有资格说“本来无一物”。 于修证行人,开悟一刹,彻底究竟脱离认知,透脱认知的桎梏,开启身心如幻,诸法如幻的真修道行。 开悟,透脱了凡夫思维妄想,契:万法唯心,离心无法。 修证行人介乎凡夫与佛之间的过程,(无为法)转化凡夫思维用心的业习,脱离六识实有感,渐离如幻身心感知,至究竟如如不动:心无挂碍。 “本来无一物”为佛境界,凡夫不明白什么意思,也没资格说这话。 六祖吼出“本来无一物”,却留下一具干尸橛让后人膜拜。他否定物质了吗?明显没有! “本无无一物”是相对于凡夫执实世界世间的思维妄想,说的“离思维妄想”:清净觉(佛)。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