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马洛Ω 大亚瑟王
勿以浮云遮望眼。
关注数: 242 粉丝数: 1,017 发帖数: 51,994 关注贴吧数: 48
开悟,必须破认知 认知,决定众生生态。 人,活在认知上。 认知,即“知见立”。 知见立,(知见)即无明本。 人,习惯于学习。学习就是认知的堆砌过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通过学习,反复夯实各种认知,坚固我执(执着于认知)。 认知,在大乘佛法中,称业识。 业识,是六道生死轮溺的根本。什么样的业识,决定了处什么道(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六种心态)。 学习,没有问题。问题在:通过学习,建立了坚固的认知,这个是障道因缘。 认知不破除,道心不显。 学法为契道行:从凡夫心(相牵境转)转化为道人心(无所住心)。 比如,通过所谓科学知识学习,会“知道”我们这个世界称宇宙,宇宙有一个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这种共同的认知,《楞严经》告诉我们:同分妄见。 大乘揭示:宇宙只是一念(心相,亦称法相、法)。地球也只是一念(心相)。并且,这一念还是妄念,(心相)虚幻不实,如虚空华,目眚华翳。 那么,学法人如何转换这两截然不同的认知? 由世间法的知识(认知),转化入大乘说法(佛知见),这就是开悟的难点所在。 也就是学法人如何转化过去已经习惯的认知习惯:思维(建相依相缘的相对认知)。 思维的动因是思想种子(满脑子概念)。 概念,在大乘称“阿赖耶识(第八识)。 很多说法称“阿赖耶识是生死轮回的主体”,这是错误说法,轮回只是现象,大乘中无任何主体概念,“佛亦不可立”。 佛,不能当什么体,什么性来认识。有“体说”或“性说”,但要明白,一切说法,皆在方便说事,无实指,无实义。 思维,在大乘法中属意根问题。思维也称思维心,思维(心)的此起彼伏,为妄想,颠倒妄想。 《心经》: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儿应翻译为:远离颠倒妄想,究竟涅槃。 明白大乘到底在说什么,结合自己身语意的“如实了知”,明晰身心状态。 身心状态即(身心)感知状态。 感知,即大乘说法“心”。 万法唯心。 一切问题皆是心的问题,皆是(身心)感知问题。 将思维习惯,转化到明晰身心感知状态,这是契入大乘第一步:明心。 解决好“明心”这一步,再待机缘成熟,明心见性(开悟)。 开悟,又称体悟,或体证。开悟一刹,身心透脱思维习惯,透脱感知执着。 感知的透脱,离相对境,即“如来”。 如来:知、见、如、观、显、照、不生不灭…无分别(心)。 如来,不属身心(状态)范畴,尽法界(离实指,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唯证乃明。
观自心现量 先搞清楚自心现量:身心感知。 身心感知:不单指肉身(眼耳鼻舌身)感知、思维意识,还包括“于心取相”,即常说的主观、客观、非主观、非客观。。。等等,一包在内。一句话,表达出来的,表达不出来的,意识得到与意识不到(比如所谓潜意识)。。都算在内。 金刚经: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这些玩意,全是于心取相。即自心现量。 观自心现量:离一切诸相,见相非相,莫认取。。。 观:离心意意识。无取无舍。不即不离。平常心。清净心。清净觉。正遍知。知。见。显。如。照。。。 观:正观。如是观。观,即知,即见,即如。。。。莫认取。 知,非知道。知道,为知上立知(知、见立),即头上安头,骑驴找驴。 观自心现量:了知当下因缘(主要为身心状态),不起意识心分别、取舍、判断。。。 凡夫不知身心状态,常处昏沉、散乱、放逸。 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当下因缘的“感知”,这个为现量。 当下身心感知状态,是否明晰。 心意意识上捣腾的属颠倒妄想,别将意识上的东西拿来折腾。 意识上乱转,乃妄想,曰非量。 凡夫,未破识心(明心见性),契不了正观,但可以通过禅定修习,契反观:明晰身心状态。 反观与正观啥不同? 反观,在识心上:比如,禅定中,身心俱寂,似乎“进入一种空寂的无我意识状态。。。”,因识心未破,开始妄认这境界,甚至以为自己“证空”。 曾,一位法友,他说他有一次似乎进入了很深很深的一个水下面(无呼吸状态),周围一片静寂,他一直坚信这是他“证空”的体证。 反观带来的问题,就是当事者若不察,妄认境界事,遇到任何境界,都会去识别。然后,胡说八道。。。而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正观:离一切诸相。见相非相。不会去识别、判断、结论。 正观:即知(正遍知),无取无舍,不即不离。
乌云密布不是真正的天空 如果,把乌云密布的天空,当成“这就是天空”,只能说其德智低下。 用乌云密布(天空)形容妄心,非常贴切。 乌云现象,只是因缘现象,云聚云散,缘生缘灭,与真正的天空没有半毛钱的逻辑关系。 杠精会说“没有天哪来云”,更甚者持“没有云就没有天空”这种沙比认知。 拉回大乘说真妄上: 妄心,如乌云密布天空,乌云就是各种心(心意意识)念,因缘聚散生灭。 心念充斥的心,非清净心,非真心。 乌云散去的湛蓝天空,才是真正的天空。 杠精又说“天为什么要蓝?未必真的是蓝色…. ”遇到这种货,只有闭口不言了。 通过乌云天空与真正的天空,贴切形容妄心与真心,是学人比较容易理解,甚至契入大乘心法的一个得体理路。 正如,用波与水,用浮沤与海的关系(因缘现象)来形容“妄心”与“真心”一样。都是形容引指大乘法义。 大乘说法,玄奥难懂,多以引喻说标指法义。 世人习惯于思想,习惯于思维,故,对大乘法要引导的“离思维妄想”,难以“契”。找不到方法。 人们学任何东西,都习惯以方法入手,唯独大乘以“离一切法(相)”来“契”,德智低下者,难信难入。 人们学法,往往钻进名相作解中去,而不是去“明白到底在说什么”。 第一义“真”,若靠名相理解,见永堕“知解”,难以证悟“如来真实义”。 大乘真义,唯证乃明。 妄的问题,相较(真)比较让人容易明白,这部分内容,就是大家切身所感知的东西(事理、物相、现象与过程,佛法称因缘或因缘现象,即法、相、法相、心相、妄、妄心等说法)。 明白妄(心),是大乘法初步基础:明心。 “明心”,明晰身心感知。 有了明心的基本功,才会有进一步契证大乘的可能性。 明心,是“明心见性”的充要条件。 充要条件具备,机缘成熟,刹那悟明“如来真实义”,即明心见性,即开悟,即登地,即入圣流。 悟后起真修:无为法(离心意意识)行持,歇心息虑,渐离五阴染垢,至达五蕴皆空。
爷说说“自性”一词 爷,初入学场,网上听看法师们的讲说,基本上就是讲“法无自性”,即,没有恒常不变之法或法性。这对爷的学法过程帮助极大。 正如《金刚经》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让爷受用无穷。 同样的一句话,因个人的业识认知,每个人会得出自己的各种解(经云:佛示摩尼宝,五天王各见显色),又生成自己的业识种子。 自性,在当初爷的懵懂认知中,就是说的“没有一个什么玩意叫“自性”。 所谓真理,即没有真理。 大乘万法唯心,揭示并解决心及心的问题。万法皆在生灭因缘中。 因缘生。因缘灭。即生即灭。。。本无生灭。 不要小瞧了这么几句“根本见”,足以支撑整个学法过程而受用,且最终身心透出业识迷障重围,得证“如来真实义”。 六祖坛经,把“自性”一词当作第一义名相用语,是欠严瑾的。故,有人批驳禅宗就是“真常”宗。造成种种误解,例子太多。 学法,必然接触经说,与文字打交道,如果不能充分理解经说之义,偏好文字作解,则绝无成就的可能。 同样的用语,意思大相径庭,甚至相悖,这在学大乘法上,尤其明显。 要解如来真实义。 千说万说,标指之义绝无二解,所有说法,义指必须是“如来真实义”。 (实相)第一义不在言说。言说不代表第一义(实相)。言说、妄想展转相依,不代表第一义(清净心)。 第一义(实相),唯证乃明。 实相:真如。如来。如来藏。清净心。清净觉。正观。。。
关注心理健康 抑郁、焦虑、双相是不良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纠结、纠缠的心理现象。 走出抑焦、双相的不良心理陷阱,彻底解决病根。 患友要警觉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警觉自己的不良情绪,警觉不良心念纠缠。 心理纠结、纠缠是抑焦、双相的病根,必须解决。 及时警觉,则不良的心理状态不再相续发展。 不再相续陷在不良心理状态上,身心健康自然会向良性方向转化,直至完全恢复身心健康。 抑焦、双相的根本原因,是因长久多思多虑、忧思忧虑的不良心理习惯造成。 多思忧思,即心理纠缠,这是这个病的心理陷阱,也是根本原因。 长久陷在不良的心理状态上,会慢慢的,严重的伤害身心健康。 维护身心健康是一生最重要的事,维护心理健康(不落纠结纠缠)即维护身心健康。 少纠结,不纠结,警觉不良心理状态和习惯,改变、转化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及时止歇不良的心念纠结、纠缠,让身心运行在良好健康的状态中。 不良的心理习惯,完全可以转化,完全可以彻底改变而走出不良的心理陷阱。 给一个小窍门方法,训练注意力专注,将注意力轻松自然的放在左或右大脚趾,注意不要太用意,若即若离,轻松自然一点,不论任何时间,即便是在工作、学习中一样坚持。发觉注意力走失了大脚趾,又开始专注于脚趾,这样就行了,坚持。效果自己慢慢体验。 正视自己的抑焦、双相问题,这个病并非是不治之症,一定要有信心战胜它,要积极对待和正确面对病况,不必被它吓倒,它就是自己以前不注意心理健康造成,只要改变了“不注意心理健康”的坏习惯,从此就开始了逆转不良心理习惯,从而重获健康的身心状态。 中重度抑郁焦虑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调理(保护神经系统),不必忌医讳药。一定要及时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切不可自己胡乱主张造成病情的加重。 走出抑焦、双相的关键,是一定要坚定信心战胜它,任何药物的力量都没有强大的信心给力(必须用药保护神经系统),从心理上彻底无视它,断掉抑焦、双相病根。 只要断了病根,恢复身体健康就完全不成问题。 断掉心理纠缠的病根,身心健康慢慢逆转,直至完全彻底的恢复。 恢复过程中,可能有身体症状的反复,完全不必担心,彻底恢复身心健康是一定的! 祝患友早日走出抑郁焦虑的不良心理陷阱,早日恢复身心健康!
走出抑焦、双相的不良心理陷阱 抑郁、焦虑、双相是不良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纠结、纠缠的心理现象。 走出抑焦、双相的不良心理陷阱,彻底解决病根。 患友要警觉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警觉自己的不良情绪,警觉不良心念纠缠。 心理纠结、纠缠是抑焦、双相的病根,必须解决。 及时警觉,则不良的心理状态不再相续发展。不再相续陷在不良心理状态上,身心健康自然会向良性方向转化,直至完全恢复身心健康。 抑焦、双相的根本原因,是因长久多思多虑、忧思忧虑的不良心理习惯造成。 多思忧思,即心理纠缠,这是这个病的心理陷阱,也是根本原因。 长久陷在不良的心理状态上,会慢慢的,严重的伤害身心健康。 维护身心健康是一生最重要的事,维护心理健康(不落纠结纠缠)即维护身心健康。 少纠结,不纠结,警觉不良心理状态和习惯,改变、转化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及时止歇不良的心念纠结、纠缠,让身心运行在良好健康的状态中。 不良的心理习惯,完全可以转化,完全可以彻底改变而走出不良的心理陷阱。 给一个小窍门方法,训练注意力专注,将注意力轻松自然的放在左或右大脚趾,注意不要太用意,若即若离,轻松自然一点,不论任何时间,即便是在工作、学习中一样坚持。发觉注意力走失了大脚趾,又开始专注于脚趾,这样就行了,坚持。效果自己慢慢体验。 正视自己的抑焦、双相问题,这个病并非是不治之症,一定要有信心战胜它,要积极对待和正确面对病况,不必被它吓倒,它就是自己以前不注意心理健康造成,只要改变了“不注意心理健康”的坏习惯,从此就开始了逆转不良心理习惯,从而重获健康的身心状态。 中重度抑郁焦虑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调理(保护神经系统),不必忌医讳药。一定要及时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切不可自己胡乱主张造成病情的加重。 走出抑焦、双相的关键,是一定要坚定信心战胜它,任何药物的力量都没有强大的信心给力(必须用药保护神经系统),从心理上彻底无视它,断掉抑焦、双相病根。 只要断了病恨,恢复身体健康就完全不成问题。 断掉心理纠缠的病根,身心健康慢慢逆转,直至完全彻底的恢复。恢复过程中,可能有身体症状的反复,完全不必担心,彻底恢复身心健康是一定的! 祝患友早日走出抑郁焦虑的不良心理陷阱,早日恢复身心健康!
云何“万法唯心” 大乘:万法唯心,离心无法,法不它求。 学习大乘,必须厘清“世间法”与大乘法说的语境。 世间法,无一不是在“相对”上立说。即,有主、客二观的认知,任何的说法,不离主观、客观。 大乘,又称一心之法。 一心法,不说主观,不说客观,解决能所相对问题。 大乘解决心及心的问题。 一切问题,皆为心的问题。 故,学大乘,必须入前提基础:明心。 明心,即明白“(大乘)心”到底义指什么。 简单说,大乘说的心:身心感知。 一切问题,由身心感知决定! 微尘,十方法界,不都是一念心? 一念微尘。一念十方法界。都是一念(心)问题。 学法多年,如果“万法唯心”也无法明白,是不是冤大种到家了。 凡夫由于无始劫来的无明认知(业识),总是习惯于用思维妄想,妄心安立种种法:世界,世间,山河大地,你我他,等等。 大乘揭示妄心虚妄不实,给出了“离妄归真”的无上道:离诸妄想。 一切问题皆是心的问题,妄心计度的问题。 一切问题皆是身心感知问题。 心生,种种法生,一切问题随之而出。 若无一切心,则无一切法。 身心感知,带来种种问题,简单直接归为“人生八苦”。 人生八苦: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生、老、病、死。五阴炽盛。 人生八苦,全是心的问题,全是身心感知问题。 解决身心感知问题,就是大乘无上道。 解决身心感知问题,则离人生八苦困局。 解决身心感知问题,无我,无法,游戏三昧,游戏大觉海。 解决身心感知问题,即菩萨道行。 解决身心感知问题,必须“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透脱身心感知,人无我,法无我,契三昧正受。 明心见性: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