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马洛Ω 大亚瑟王
勿以浮云遮望眼。
关注数: 235 粉丝数: 996 发帖数: 50,515 关注贴吧数: 50
今日案例分享 陈:《觉自在》摘录:什么是心,什么是事呢?用最简单的话说,我就是“心”, 非我的一切,我全部把它们归为“事”。我在课上讲明心时,就把心和事表达为“我”和“我的”。 “我”不是“我的”,“我的”也不是“我”。我的身体是“我的”, 这不是“我”,是事。人要认识“我”,就要把不是“我” 的东西一层一层都剥掉。什么不是“我”呢?凡是我能感觉到的,我能认识到的, 我能想到的,都不是“我”,都是事。从“心事两边”来说,它们都在心的对面,全是非我, 全属于事。事的层次太丰富了,我用“事”这一个字,就概括了我们一般所说的一切存在了。但在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存在里,关键是“我”在。“我”若不在,还谈什么一切存在呢? 所以一切存在都好认识,最难认识的是“我”。我讲“心事两边”,就把我们存在的两边都讲到了。 两边都全,我的存在,在认知上就完整了。所以要认识自己, 既要认识心,也要认识事,因为这是存在的规律。 陈:老师这段话对吗? 马洛:于外道说法,这个叙述很简洁。但要入佛道则不行。佛法为“不二”法。不会先这么“两分相对”去深入(佛法)。 马洛:相对,在大乘佛法引导过程,必须是“破”。 马洛:只破不立。待机缘成熟,悟出“如来真实义”。 马洛:大乘法,彻底改变(转化)认知习惯,这对人们是非常非常难的一道坎。更莫说后面要“体悟”这回事 马洛:人们习惯了思维认知,或说“认知思维”,也就是“依他起而遍什执”。大乘玩法为“当下”。学人先玩上“当下感知”,已非易事。 马洛:玩“当下感知”就是大乘佛法资粮道、加行与见道位要解决的“明心”。学人契入这一步,才算有了点大乘法基础。真正契大乘,则必须开悟(明心见性)。悟后起真修:渐离五阴缠垢(初地至八地)。
但从学入,不从学得 人活在认知上,认知决定着人活的状态。 大乘了义佛经,无一不是引导学法人“脱离认知”。 脱离认知,很多人无法理解,更难明白。为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可以把“脱离认知”视为“脱离认知执着”。俟自己证量上去了,就明白“脱离认知”。 有人诘:“脱离认知”,不就是“认知”? 你先人板板。 如果学人,钻牛角尖,转换不了认知执着习惯,就别妄想学大乘佛法了。 认知,为大乘法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无明。 破无明,即开悟,即明心见性。即彻底打破认知桎梏:知见脱落。 认知,可以简单的看作大乘语素中的阿赖耶识。认知的内涵远不及阿赖耶识。 大乘指出众生枉受生死轮溺,根源在无明(无明就是认知问题)。 认知的执着,就是阿赖耶识,也称业识。 大乘:但从学入,不从学得。 凡所有学科知识,那一门不是从学习中得?就算是哲学、神学,这样“非客观”科属,仍然是从前(人)至后(人)的一个知识传𠄘,即认知传承。 这些认知的传承,就是大乘法说指出的“世间法”。 世间法不离“心意意识”,全是心意意识的结晶。 而大乘旨归:离心意意识。 《楞伽经》:离心意意识,非外道、声闻、缘觉可至达境界。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学人)开悟,明心见性(喻体悟或体证),离心意意识,始彰显“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 一切众生本来面目,不在心意意识,喻真,喻道,强名曰佛、如来等。 本来面目,表现于众生“本具”:知、见、观、显、照、如、觉…. 见性。 开悟起真修,坐如来地,随顺一切因缘,无取无舍,不即不离,即用舍用,自觉离五阴染垢(喻无为法)。从初地至八地,至达五蕴皆空。
禅宗与大乘 禅宗,以大乘佛教精髓“大乘法”为其唯一要务,少了大乘佛教玩“宗教”似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表面上,大乘佛教也是传播“大乘佛法”,但实际上,大乘佛教更多的是在利用“佛、菩萨”的名头诱骗供养。 就算大乘佛教某些人自诩是践行“佛道”。然而,大乘佛法的特质证明,除了禅宗“二入四行”紧扣大乘精髓,大乘佛教的其他各宗门事实上就是玩了“披着佛教、佛法外衣”,鲜能鲜有契证“大乘”者。 为什么说禅宗独耀大乘? 最有说服力的现象就是,那些所谓的大师大德几乎都在自己身上标注“禅宗第某代传人”,比如那个啥云,看看他的名头就清楚了。 特别恶劣的是当下乃至很长时间以来,整个大乘佛教的全面彻底堕落,唯忽悠“西方极乐世界”,以所谓的“念佛往生”忽悠信众以及大众。 大乘不是宗教,与宗教性质有质的不同。所有宗教都有不可冒犯的神祗。 大乘无上至尊“佛”,并非凌驾于众生的东东,反而是“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宗教玩高下排位,甚至是高者不可企及,不可质疑,更不可反抗。 大乘“佛”,无所安立,谤毁与否不在根本教义中,只是自身“业力(业识认知)”问题。 禅宗虽为大乘精髓,但仍是践行大乘佛法,所行佛道“二入四行”,并非离大乘之别样行头。 因大乘特质,禅宗自宋以来也是法脉断续,宗门虽有文字记载的传人,但无“证法”资料佐证其成就,不过就是寻常凡夫。 禅宗的高光时段,也是汉地大乘高光时刻,六祖时代“花开五叶”,约二百余年,踊跃出大批“证法者”,成就并证明了大乘佛法真实不虚(佛言不虚)。
禅宗与大乘 禅宗,以大乘佛教精髓“大乘法”为其唯一要务,少了大乘佛教玩“宗教”似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表面上,大乘佛教也是传播“大乘佛法”,但实际上,大乘佛教更多的是在利用“佛、菩萨”的名头诱骗供养。 就算大乘佛教某些人自诩是践行“佛道”。然而,大乘佛法的特质证明,除了禅宗“二入四行”紧扣大乘精髓,大乘佛教的其他各宗门事实上就是玩了“披着佛教、佛法外衣”,鲜能鲜有契证“大乘”者。 为什么说禅宗独耀大乘? 最有说服力的现象就是,那些所谓的大师大德几乎都在自己身上标注“禅宗第某代传人”,比如那个啥云,看看他的名头就清楚了。 特别恶劣的是当下乃至很长时间以来,整个大乘佛教的全面彻底堕落,唯忽悠“西方极乐世界”,以所谓的“念佛往生”忽悠信众以及大众。 大乘不是宗教,与宗教性质有质的不同。所有宗教都有不可冒犯的神祗, 大乘无上至尊“佛”,并非凌驾于众生的东东,反而是“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宗教玩高下排位,甚至是高者不可企及,不可质疑,更不可反抗。 大乘“佛”,无所安立,谤毁与否不在根本教义中,只是自身“业力(业识认知)”问题。 禅宗虽为大乘精髓,但仍是践行大乘佛法,所行佛道“二入四行”,并非离大乘之别样行头。 因大乘特质,禅宗自宋以来也是法脉断续,宗门虽有文字记载的传人,但无“证法”资料佐证其成就,不过就是寻常凡夫。 禅宗的高光时段,也是汉地大乘高光时刻,六祖时代“花开五叶”,约二百余年,踊跃出大批“证法者”,成就并证明了大乘佛法真实不虚(佛言不虚)。
云何“三昧正受” 公案说“痛中有个不痛的在…”,这是在说什么? 痛,是因缘法相。 法相因缘,可以依他起,可以遍计执,也可以无中生有(妄想最典型)。 感知到痛,痛这个法相,因缘显现。 凡夫着法相因缘,相牵境转,故感同身受。因感同身受,又形成认知,痛就是身体问题。如此,状如茭芦,“身”与“痛”纠缠不已。 大乘揭示了“(肉)身”乃“四大假合”,执着有“身体”,是感知,是认知,大乘揭示:(属)妄觉。 妄觉,换个说法,即:心意意识。 妄觉虚幻不实,可离。这就需要“体悟体证”:离心意意识。 拉回来说,身体属心意意识范畴。 身体、痛,为因缘法相。因缘法相属妄觉,妄觉如虚空华,如目生华翳,如病目空华,病者妄执。 大乘凭什么这么说? 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大乘奥义:第一义。 因妄想而不证得:众生的问题就是妄想执着。 场景切回来:痛,如前所说,如幻(只是现象、过程,无实可据),属妄觉。 离妄归真。 妄不真实,痛非真实。 那么,接下来会怎么样? 正觉(喻真):知(痛)。不着痛(无受)。 知,不立知(如是观)。 如是观,即三昧。 三昧正受:不受而受。受而无受。 不受:正觉(佛)。 而受:菩萨不违因缘果。 菩萨兼五阴身因缘:受。 菩萨具如来智慧德相:不受。
爷又得揍三头犬耍 这货居然看到公案说“痛中有个不痛的在…”,结果当然不会意外,三头犬这渣货必须是一脸懵逼。 痛,是因缘法相。 法相因缘,可以依他起,可以遍计执,也可以无中生有(妄想最典型)。 当感知到痛,是痛这个法相,因缘显现。 凡夫着法相因缘,相牵境转,故感同身受。因感同身受,又形成认知,痛就是身体问题。如此,状如茭芦,“身”与“痛”纠缠不已。 大乘揭示了“(肉)身”乃“四大假合”,执着有“身体”是感知,是认知,属妄觉。 妄觉,换个说法,即:心意意识。 妄觉虚幻不实,可离。这就需要“体悟体证”:离心意意识。 拉回来说,身体属心意意识范畴。 身体、痛,为因缘法相。 因缘法相属妄觉,妄觉如虚空华,如目生华翳,如病目空华,病者妄执。 大乘凭什么这么说? 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 这,就是大乘奥义:第一义。 因妄想而不证得:众生的问题就是妄想执着。 场景切回来:痛,如前所说,如幻(只是现象、过程,无实可据),属妄觉。 离妄归真。 妄不真实,痛非真实。 那么,接下来会怎么样? 正觉(喻真):知(痛)。不着痛(无受)。知,不立知(如是观)。 如是观,即三昧。 三昧正受:不受而受。受而无受。 不受:正觉(佛)。 而受:菩萨不违因缘果。 菩萨兼五阴身因缘:受。 菩萨具如来智慧德相:不受。 哎呀……小杂毛必须懵逼!
再说法身之义 法身之说,只是强说,无实指,乃形容,为标指。 法身之说,大乘佛经用了各种言说义指。用各种言说义指,旨在不落概念。 法身说,亦大乘佛法第一义。 “第一义不在言说。言说不代表第一义。言说、妄想展转相依,不代表第一义。”(楞伽经) 法身之义,唯证乃明。 法身之义,无法靠言语说个明白,要悟才明白。 法身又名见性: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 学大乘佛法,必须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又称体悟,或体证。 法身之义,悟了,就明白了。 如咖啡的味道,不在言说文字上明白,只有亲口尝到了,就明白了。 法身用言语义指:无量无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本自具足。这些说法,旨在引导学人参悟明了“第一义”。 法身又名正遍知。 正遍知乃佛具十名号之一。 法身无受(不生不灭),知,见,如,观…. 义说形容。 比如,当疼痛这个法相升起,法身不会痛,(但)知(痛这个法相)。 法身名正遍知。知,不是知道,知道是立知。 如何来说这个“知”,也是第一义不在言说的一个麻烦,还是可以强说。 知,如镜性显照,显照一切(法相)。 法身如镜性,唯显,唯照,亦喻观,见,知。 法身显照因缘(法相)当下。 显照当下(一合相),即法身。 知道哪是哪,叫立知。 立知,即认知,乃无明。 知为圣量。立知入无明。 无明,入认知而取舍,执有执无,色受想行识,入六道轮溺。 明心见性,破迷开悟。 开悟即破无明,脱离认知桎梏,契法身(如来)。
法身之义… 法身之说,只是强说,标指。法身之说,大乘佛经用了各种言说义指,用各种言说义指,旨在不落概念。 法身说,亦大乘佛法第一义。 第一义不在言说。言说不代表第一义。言说、妄想展转相依,不代表第一义。(楞伽经) 法身之义,唯证乃明。法身之义,无法靠言语说个明白,要悟才明白。 法身又名见性: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 学大乘佛法,必须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又称体悟,或体证。 法身之义,悟了,就明白了。 如咖啡的味道,不在言说文字上明白,只有亲口尝到了,就明白了。 法身用言语义指:无量无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本自具足。这些说法,旨在引导学人参悟明了“第一义”。 法身又名正遍知。正遍知乃佛具十名号之一。 法身无受(不生不灭),知。 比如,当疼痛这个法相升起,法身不会痛,(但)知(痛这个法相)。 法身名正遍知。知,不是知道,知道是立知。如何来说这个“知”,也是第一义不在言说的麻烦,还是可以强说。知,如镜性显照,显照一切(法相)。 法身如镜性,唯显唯照,亦喻观。 法身显照因缘(法相)当下。 法身显照当下(一合相)。 知道哪是哪,叫立知。立知,即认知,曰无明。 知为圣量。 立知乃无明。 无明,执有执无,色受想行识,入六道轮溺。 明心见性,破迷开悟。 开悟即破无明,脱离认知桎梏,契法身(如来)。
要解如来真实义 大乘佛法,唯此唯要:解如来真实义。 如来真实义,即:明心见性(必须是体悟)。 见性即真,亦说性,亦说空,亦名佛。周遍法界,不生不灭,无量无相,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众生本自具足。 道(见性)不属修,本自具足,悟得(明心见性),即一灯照明千年暗,不再迷惑。 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见性具足,不假任何有为功用而具足,此功德不从修得。 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见性):识心染垢真如(如来),识心遮障真如;识心所起,病目空华,空实无华,病者妄执;是故枉受生死轮溺。识心为业力根本源,表现在五阴执受;破五阴为修,至达五蕴皆空获大自在(菩萨摩诃萨)。 因妄(心)而迷,破迷离幻,离幻即觉。 一切心意意识趣向造作皆为染垢。破迷离染离垢,即离心意意识(趣向造作)。 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凡圣只在幻执与离幻。 见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凡圣皆具足见性(禅宗说的本来面目:佛)。凡夫见性与贤圣见性无二无别,同一体性,同体大悲。 识心迷障见性为凡夫。破迷离幻即贤圣。由凡入圣的过程,是破五阴缠垢的真修过程,至达五蕴皆空。 说三藏十二部经,不解如来真实义,则同魔说。 要解如来真实义,必须证法(明心见性)。菩萨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