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马洛Ω
大亚瑟王
勿以浮云遮望眼。
关注数: 241
粉丝数: 1,011
发帖数: 51,796
关注贴吧数: 53
八识与身具灭 八识,与肉身具灭。 尽形寿,肉身消蚀,形寿尽的报身因缘各种元素,随之灰飞烟灭。 学佛者必须要有点科学精神,别TMD学得鬼怪日精,神叽吧叨叨。 什么前世是猪狗,后世又牛马,都是编给愚痴听的故事。 世间,一波波生命生灭不息,但世间的因缘,特别是精神(思想)却延绵不绝。 识,即认知相续,是精神传承现象,这种相续现象,靠物性工具,却并不是物性(比如物质不灭定律)延续。 极微析空,析个垂子。
别玩自证,玩互证 何以故与四叨狗熊互证对方是巴山的儿子。 它俩今堂可承认? 巴山早年喜逛花楼,也不知是不是有漏网蝌蚪成了***。
不负如来不负卿 菩萨道,即大乘佛法行持。 菩萨道,得持世间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菩萨并非是万人景仰之神,乃博地凡夫觉悟起行,纵横十法界。
沙皮说释某信能力很强 沙皮不知道一个事:站在风口上,猪也会飞。
三头犬是只沙皮 三头犬这沙皮,自以为是。 把了义说法,用来解释成“能所”。 这S狗R嘀,完嘟完个俅。
论“离心实有外境” 大乘“万法唯心、离心无法”,必须嘀。 一段时间,爷也只认为大乘“摒弃“物见”。 后来,爷才解决了“物”这个梗。 “离心实有外境”,这句话,不管是立,还是破,都会掉入“心外立法”陷阱。 《楞严经》已揭示的非常清楚:同分妄见:世界、世间、山河大地、你我他、等等“实有”。别业妄见:酸甜苦辣,各自感受。 如果,再去追问“离心有无实境”,这是妄想追思,即思维妄想。
云何“开悟” 入佛知见。 悟佛知见。 不入佛知见,不知开悟为何。 不悟佛知见,不明白开悟为何。
云何“开悟” 入佛知见。 悟佛知见。 不入佛知见,不知开悟为何。 不悟佛知见,不明白开悟为何。
这头沙比修嘀个啥鸡公 “金刚经是经王”这沙比一直吼自己金光…平时发言似乎这货也不象精分……啥鸡公回事。 修习圈神叽吧叨叨的不少,当然不缺这一位。 这货既然奉持《金刚经》,却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真是TMD缺德给它姥姥拜年,缺德到它姥姥家了。
万法唯心,三界唯识 当然,标题语也可以这么说:万法唯识。三界唯心。 一切问题皆是心的问题。 一切问题皆是认知问题。 若无一切法,则无一切心。 若无一切心,则无一切法。 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绝对:唯心。离心无法。 学法者,心中有法,心外有世界,学不了佛法。 佛法称解脱道,觉悟道。 解脱道,义指解脱生死(认知),解脱三界六道生死轮溺。 如果,执着于色身肉体“实有”,不知“万法唯心”,不契“离心无法”,如何解决肉体从生到死这个“自然现象”? 解脱,乃心解脱,或曰“慧”解脱。 心,乃一切问题(人生八苦)之源:因心立世界,因心立世间……三界六道,全为心之“(认)知”。 佛道从出世间法,揭示了“人生八苦”的根本,并解决它。
这头沙皮照见五蕴 一头俅不能腾的五蕴沙皮,居然吼“照见五蕴”。 照,见,会么?
扒扒道家皮 所谓道家,要分清楚道家与道教,通说道家是一种混称。 道教并非是老子创立,是东汉未年张道陵创正一道(天师道),俗称五斗米教,遵老子李耳为道祖,啸集信众。 再后王重阳(1112-1170)创全真教,也称道家。 道家自此以后,陆续又演变,有十派之说。 道家玩神仙故事,五花八门,哦哟,多俅得很。 道家玩法庞杂,并非唯身心修炼。 不能说那些玩法没用没道理不科学,都是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如巫医和中医一样。信则灵,信则有,都是因缘业力业果现象。 道家依师,非大乘讲究“依法不依人”,还得供祖师,所谓“法不轻传”。入门拜师,把徒儿弄得服服帖帖,才算自己人。徒儿必须信奉“祖师尝口饭吃”。 这片土地,寻常人能吃上一口饱饭的历史非常非常短。吃上一口饭都显得多么不容易。
佛经中的预言 世尊将要涅槃之时,魔王在其耳边低语‘在末法时代,我的魔子魔孙将穿上你的袈裟,混入的僧众,破坏你的佛法,他们会曲解你的经意,破坏你的戒律....’。世尊听后久久不语,两行热泪缓缓流下.最后佛对魔王说“于末法时代,正弟子会脱掉袈裟,走出寺庙,一世修成”。 爷看到过这个说法,但没考据过佛经原话。 僧团的全面堕落,并不只是在这个时代,由来已久,且,事实上堕落的更加彻底。
不明白引喻是德智问题 大乘说法,太多引喻。 看不明白引喻,搞不明白“到底在说什么”,是个人徳智的问题。 为什么扯上了“德”?爷这儿说的“德”,在认知上决定着,无德之人,不会有“德智果报”。 云天与蓝天,波与水,浪与海,迷与觉,都是借比喻例子来说“心及心的问题”。 认指为月,不但失月,亦亡其指。沙皮明白?
乌云密布不是真正的天空 如果,把乌云密布的天空,当成“这就是天空”,只能说其德智低下。 用乌云密布(天空)形容妄心,非常贴切。 乌云现象,只是因缘现象,云聚云散,缘生缘灭,与真正的天空没有半毛钱的逻辑关系。 杠精会说“没有天哪来云”,更甚者持“没有云就没有天空”这种沙比认知。 拉回大乘说真妄上: 妄心,如乌云密布天空,乌云就是各种心(心意意识)念,因缘聚散生灭。 心念充斥的心,非清净心,非真心。 乌云散去的湛蓝天空,才是真正的天空。 杠精又说“天为什么要蓝?未必真的是蓝色…. ”遇到这种货,只有闭口不言了。 通过乌云天空与真正的天空,贴切形容妄心与真心,是学人比较容易理解,甚至契入大乘心法的一个得体理路。 正如,用波与水,用浮沤与海的关系(因缘现象)来形容“妄心”与“真心”一样。都是形容引指大乘法义。 大乘说法,玄奥难懂,多以引喻说标指法义。 世人习惯于思想,习惯于思维,故,对大乘法要引导的“离思维妄想”,难以“契”。找不到方法。 人们学任何东西,都习惯以方法入手,唯独大乘以“离一切法(相)”来“契”,德智低下者,难信难入。 人们学法,往往钻进名相作解中去,而不是去“明白到底在说什么”。 第一义“真”,若靠名相理解,见永堕“知解”,难以证悟“如来真实义”。 大乘真义,唯证乃明。 妄的问题,相较(真)比较让人容易明白,这部分内容,就是大家切身所感知的东西(事理、物相、现象与过程,佛法称因缘或因缘现象,即法、相、法相、心相、妄、妄心等说法)。 明白妄(心),是大乘法初步基础:明心。 “明心”,明晰身心感知。 有了明心的基本功,才会有进一步契证大乘的可能性。 明心,是“明心见性”的充要条件。 充要条件具备,机缘成熟,刹那悟明“如来真实义”,即明心见性,即开悟,即登地,即入圣流。 悟后起真修:无为法(离心意意识)行持,歇心息虑,渐离五阴染垢,至达五蕴皆空。
乌云密布不是真正的天空 如果,把乌云密布的天空,当成“这就是天空”,只能说不是傻就是坏,或傻坏兼之。 用乌云密布(天空)形容妄心,非常贴切。 乌云现象,只是因缘现象,云聚云散,缘生缘灭,与真正的天空没有半毛钱的逻辑关系。 杠精会说“没有天哪来云”,更甚者如干面团“没有云就没有天空”这种沙比认知。 拉回大乘说真妄上: 妄心,如乌云密布天空,乌云就是各种心(心意意识)念。心念充斥的心,非清净心,非真心。 乌云散去的湛蓝天空,才是真正的天空。 杠精又说天为什么要蓝?未必真的是蓝色…. 遇到这种货,直接草它白勺女良得了。
干面团的天空 “万法唯心。离心无法”。这是大乘法说的边际问题。 如果,不明白“大乘佛法为心法,解决心及心的问题”,乱七八糟扯入世间法的概念争论,毫无意义。 学数学就遵循数学那一套。学物理就去明白物理学到底在研究什么。同理,学任何学科,都有它的边际问题。 佛道、外道有共说的内容,但这不是佛道要玩的东西,只是佛道离不开世间因缘,如何厘清佛道外道不共特质,不得不说到的一些问题,而非去研究“心以外的问题”。 比如山河、大地、世界、世间问题,纳入佛说法,全是在说“于心取相”的“心相”问题,而不是要去研究“世界怎么样,世间如何”的如其它学科一样扯概念。 心法:妄心计度(亦说妄心计着),是大乘佛法要解决的问题。 大乘说真妄,也是为解决妄,不是有真妄二个问题。离妄,即真。离妄,假名“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一法可得。 妄,不可得。真,亦不可得。
佛法解决心及心的问题 佛法解决心及心的问题。 尤其是大乘佛法,绝对唯心:万法唯心。离心无法。 学法人,必须夯实这一根本见。
爷说说“自性”一词 爷,初入学场,网上听看法师们的讲说,基本上就是讲“法无自性”,即,没有恒常不变之法或法性。这对爷的学法过程帮助极大。 正如《金刚经》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让爷受用无穷。 同样的一句话,因个人的业识认知,每个人会得出自己的各种解(经云:佛示摩尼宝,五天王各见显色),又生成自己的业识种子。 自性,在当初爷的懵懂认知中,就是说的“没有一个什么玩意叫“自性”。 所谓真理,即没有真理。 大乘万法唯心,揭示并解决心及心的问题。万法皆在生灭因缘中。 因缘生。因缘灭。即生即灭。。。本无生灭。 不要小瞧了这么几句“根本见”,足以支撑整个学法过程而受用,且最终身心透出业识迷障重围,得证“如来真实义”。 六祖坛经,把“自性”一词当作第一义名相用语,是欠严瑾的。故,有人批驳禅宗就是“真常”宗。造成种种误解,例子太多。 学法,必然接触经说,与文字打交道,如果不能充分理解经说之义,偏好文字作解,则绝无成就的可能。 同样的用语,意思大相径庭,甚至相悖,这在学大乘法上,尤其明显。 要解如来真实义。 千说万说,标指之义绝无二解,所有说法,义指必须是“如来真实义”。 (实相)第一义不在言说。言说不代表第一义(实相)。言说、妄想展转相依,不代表第一义(清净心)。 第一义(实相),唯证乃明。 实相:真如。如来。如来藏。清净心。清净觉。正观。。。
三头犬这牲口 六祖何处怎么说“诸法有自性”? 这头牲口,总喜欢扯几把淡。
四叨狗熊智力低 象四叨狗熊这种蠢东西,最好别碰大乘玩奥义。 大乘法,若以世间法的思维去学习,毛也捞不上一根不说,还落得个谤佛谤法的地狱鬼报。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四叨狗熊这蠢货知道在说什么?) 说有佛,谤佛! 说无佛,谤佛! 佛:离心意意识。 佛,不在有无上。。。唯证乃明! 只能在意识心打转转的,如四叨狗熊这种货,妄想佛义。。。真是愚蠢之极!
真如不在寻处 铃卿说到“‘...大多数人都在找真如......”,缘起。 真如,不在寻处。 真如:无分别心当下。
关注心理健康 关注心理健康
关注心理健康 抑郁、焦虑、双相是不良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纠结、纠缠的心理现象。 走出抑焦、双相的不良心理陷阱,彻底解决病根。 患友要警觉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警觉自己的不良情绪,警觉不良心念纠缠。 心理纠结、纠缠是抑焦、双相的病根,必须解决。 及时警觉,则不良的心理状态不再相续发展。 不再相续陷在不良心理状态上,身心健康自然会向良性方向转化,直至完全恢复身心健康。 抑焦、双相的根本原因,是因长久多思多虑、忧思忧虑的不良心理习惯造成。 多思忧思,即心理纠缠,这是这个病的心理陷阱,也是根本原因。 长久陷在不良的心理状态上,会慢慢的,严重的伤害身心健康。 维护身心健康是一生最重要的事,维护心理健康(不落纠结纠缠)即维护身心健康。 少纠结,不纠结,警觉不良心理状态和习惯,改变、转化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及时止歇不良的心念纠结、纠缠,让身心运行在良好健康的状态中。 不良的心理习惯,完全可以转化,完全可以彻底改变而走出不良的心理陷阱。 给一个小窍门方法,训练注意力专注,将注意力轻松自然的放在左或右大脚趾,注意不要太用意,若即若离,轻松自然一点,不论任何时间,即便是在工作、学习中一样坚持。发觉注意力走失了大脚趾,又开始专注于脚趾,这样就行了,坚持。效果自己慢慢体验。 正视自己的抑焦、双相问题,这个病并非是不治之症,一定要有信心战胜它,要积极对待和正确面对病况,不必被它吓倒,它就是自己以前不注意心理健康造成,只要改变了“不注意心理健康”的坏习惯,从此就开始了逆转不良心理习惯,从而重获健康的身心状态。 中重度抑郁焦虑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调理(保护神经系统),不必忌医讳药。一定要及时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切不可自己胡乱主张造成病情的加重。 走出抑焦、双相的关键,是一定要坚定信心战胜它,任何药物的力量都没有强大的信心给力(必须用药保护神经系统),从心理上彻底无视它,断掉抑焦、双相病根。 只要断了病根,恢复身体健康就完全不成问题。 断掉心理纠缠的病根,身心健康慢慢逆转,直至完全彻底的恢复。 恢复过程中,可能有身体症状的反复,完全不必担心,彻底恢复身心健康是一定的! 祝患友早日走出抑郁焦虑的不良心理陷阱,早日恢复身心健康!
闲来逛寺刹 爷这地头也有寺耍。
走出抑焦、双相的不良心理陷阱 抑郁、焦虑、双相是不良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纠结、纠缠的心理现象。 走出抑焦、双相的不良心理陷阱,彻底解决病根。 患友要警觉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警觉自己的不良情绪,警觉不良心念纠缠。 心理纠结、纠缠是抑焦、双相的病根,必须解决。 及时警觉,则不良的心理状态不再相续发展。不再相续陷在不良心理状态上,身心健康自然会向良性方向转化,直至完全恢复身心健康。 抑焦、双相的根本原因,是因长久多思多虑、忧思忧虑的不良心理习惯造成。 多思忧思,即心理纠缠,这是这个病的心理陷阱,也是根本原因。 长久陷在不良的心理状态上,会慢慢的,严重的伤害身心健康。 维护身心健康是一生最重要的事,维护心理健康(不落纠结纠缠)即维护身心健康。 少纠结,不纠结,警觉不良心理状态和习惯,改变、转化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及时止歇不良的心念纠结、纠缠,让身心运行在良好健康的状态中。 不良的心理习惯,完全可以转化,完全可以彻底改变而走出不良的心理陷阱。 给一个小窍门方法,训练注意力专注,将注意力轻松自然的放在左或右大脚趾,注意不要太用意,若即若离,轻松自然一点,不论任何时间,即便是在工作、学习中一样坚持。发觉注意力走失了大脚趾,又开始专注于脚趾,这样就行了,坚持。效果自己慢慢体验。 正视自己的抑焦、双相问题,这个病并非是不治之症,一定要有信心战胜它,要积极对待和正确面对病况,不必被它吓倒,它就是自己以前不注意心理健康造成,只要改变了“不注意心理健康”的坏习惯,从此就开始了逆转不良心理习惯,从而重获健康的身心状态。 中重度抑郁焦虑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调理(保护神经系统),不必忌医讳药。一定要及时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切不可自己胡乱主张造成病情的加重。 走出抑焦、双相的关键,是一定要坚定信心战胜它,任何药物的力量都没有强大的信心给力(必须用药保护神经系统),从心理上彻底无视它,断掉抑焦、双相病根。 只要断了病恨,恢复身体健康就完全不成问题。 断掉心理纠缠的病根,身心健康慢慢逆转,直至完全彻底的恢复。恢复过程中,可能有身体症状的反复,完全不必担心,彻底恢复身心健康是一定的! 祝患友早日走出抑郁焦虑的不良心理陷阱,早日恢复身心健康!
云何“万法唯心” 大乘:万法唯心,离心无法,法不它求。 学习大乘,必须厘清“世间法”与大乘法说的语境。 世间法,无一不是在“相对”上立说。即,有主、客二观的认知,任何的说法,不离主观、客观。 大乘,又称一心之法。 一心法,不说主观,不说客观,解决能所相对问题。 大乘解决心及心的问题。 一切问题,皆为心的问题。 故,学大乘,必须入前提基础:明心。 明心,即明白“(大乘)心”到底义指什么。 简单说,大乘说的心:身心感知。 一切问题,由身心感知决定! 微尘,十方法界,不都是一念心? 一念微尘。一念十方法界。都是一念(心)问题。 学法多年,如果“万法唯心”也无法明白,是不是冤大种到家了。 凡夫由于无始劫来的无明认知(业识),总是习惯于用思维妄想,妄心安立种种法:世界,世间,山河大地,你我他,等等。 大乘揭示妄心虚妄不实,给出了“离妄归真”的无上道:离诸妄想。 一切问题皆是心的问题,妄心计度的问题。 一切问题皆是身心感知问题。 心生,种种法生,一切问题随之而出。 若无一切心,则无一切法。 身心感知,带来种种问题,简单直接归为“人生八苦”。 人生八苦: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生、老、病、死。五阴炽盛。 人生八苦,全是心的问题,全是身心感知问题。 解决身心感知问题,就是大乘无上道。 解决身心感知问题,则离人生八苦困局。 解决身心感知问题,无我,无法,游戏三昧,游戏大觉海。 解决身心感知问题,即菩萨道行。 解决身心感知问题,必须“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透脱身心感知,人无我,法无我,契三昧正受。 明心见性: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云何“万法唯心” 大乘:万法唯心,离心无法,法不它求。 学习大乘,必须厘清“世间法”与大乘法说的语境。 世间法,无一不是在“相对”上立说。即,有主、客二观的认知,任何的说法,不离主观、客观。 大乘,又称一心之法。 大乘解决心及心的问题。 一切问题,皆为心的问题。 故,学大乘,必须入前提基础:明心。 明心,即明白“(大乘)心”到底义指什么。 简单说,大乘说的心:身心感知。 一切问题,由身心感知决定!
道家那点玩意 道家玩境界: 阳神,牛吧? 金丹,牛逼吧? 天地之根。玄牝之门。。。哦哟。。不得了。 在爷这儿,就是碰碰车,好玩儿嘀玩具。 不过,道家最后句“自然而然”,虽不达“了生脱死”之功效,还是蛮不错嘀世间高亮之色。
什么见?什么知? 见、知为大乘法最常见之名相,在说什么? 见、知,当然是义指第一义。 见,不是不见;见不能及,也就是“不着具体物(事)之见”。若着具体一物或事之见,则落相见(见法),这种“着见”为凡夫“见到”。 见到什么什么,就是相见,着相。喻头上安头。 同义,了义上“知”,也一样,不是不知,是不可“着知”…..
又又又喜得佳品:一把扇 朋友书画室开业。
爷,堪比地藏王 天天在这似地狱的地方捶小妖儿耍。
说说“念起即觉” 有了观察念生念灭的功夫,“念起即觉”,此处,亦只在“门头光影”,并未登堂入室。 念念分明,(心)不逐念,为正念。方为“自觉圣智”。即正观。 正观,必须有个前提:明心见性。即开悟。
学法解决相对 学法解决相对
归元性无二 归元性无二
学法要解决“相对” 瞎驴宣讲的缘起、无常、无我、空性。不离心物、能所相对,实是歪解佛法。 万法唯心,离心无法,法不外求。 大乘法唯心,绝对唯心。 凡夫不离六入心见,处相对境。 大乘法否心物、能所的二元相对。 所谓的物、事、现象、过程,不过是迷人于心取相,是心相、法尘执着问题。 习惯了世间法思维的迷人,很难转化心物、能所相对的认识,莫不认为这个世界、世间、人生、你我他都是历历在目的真实存在。 不知佛法唯心,不解万法唯心,妄谈、妄解什么“缘起、无常、无我、一切物事终是要空的。。”这纯是瞎货扯谈。 小乘法不破识心,残留心境,以有为法的观空,解决认识上的心物执着、能所二元相对问题。所以,小乘法不算究竟。 大乘法则先解决“明心”,再“明心见性”破识心(破能所相对)。 入大乘法必须明心见悟 ,必须体悟体证“如来真实义”。 开悟,彻底解决心物、能所二元相对的问题。
归元性无二 归元性无二… 归元,即离妄。 离妄,即(归)真。 真=元。元=真。 为啥归元性无二? 真识(楞伽整了一个“真识”玩),即一合相。 一合相,无法相分别:尽乾坤,沙门一只眼。 只一眼,无多识,无分别识。又称:六合具照。
色身转化在说啥 色身转化在说啥
云何“色身转化” 许多人误以为佛家修性,不修命(解决身体问题)。 佛家号称解脱痛苦烦恼,解脱生死轮回。 解决生死轮回,怎么会不解决“身体的问题”? 万法唯心,一切问题,皆为心的问题。 大乘佛法,解决心及心的问题。 色身,即五蕴身,“色受想行识”。 受,乃身体触受。 人的痛苦烦恼,有多少是由身体问题带来? 何况生死完全关乎色身肉体这问题。必须解决。 四大(肉身)不清净,五蕴如何清净?五蕴不清净,何来五蕴皆空?何来色身清净?色身不清净,心,如何安? 不少公案中说到“生龟剥壳”的问题,要明白这是在说啥?这是在说生死大限到了,色身因缘终结时,身体的难受如活剥龟壳一样,痛苦无比。 如果色身没转化,身体实在感不转化,莫说大限OV关难过,就是平时里一点小伤小痛,不搅得心烦意乱? 所谓定慧力,不解决色身执着,不转化色身实感,何来定慧力? 很多人说佛家修性不修命;道家修性又修命(身体问题)。 道家修了个什么命?不过通过禅修和一些锻练,使身体健康了,少病少殃罢了。道家断不了身见,自然是福尽还墮的三界轮回果报。 大乘法,究竟出离生死局。 大乘法,必须开悟入门,开悟即断身见。 悟后起真修,渐离五阴缠垢,转化色身(转化色身实在感),至达五蕴皆空。 只有五蕴色身转化,断身见,心(感知)才转化至空无掛碍。 了生脱死,不是一句空话! 转化色身,不是吹什么神秘鬼叨。 转化色身,就是一个渐离身体的实在感的过程。 《圆觉经》讲了“妄认四大为自身相”。 既然是妄认,就可以“离妄”。 离妄,则清净。 清净,则心无掛碍。 心无掛碍,必竟空:生死(因缘现象)如过眼云烟。
不转化色身修了个毛 何以故和蚊秽这无知两沙比,敢嘲笑爷“转化色身”。 色身,即五蕴身,“色受想行识”。 受,乃身体触受。人的痛苦烦恼,有多少是由身体问题带来?四大净净,五蕴如何清净?心,如何安? 两头沙比!
悟后“抛经高稳坐” 爷,需要经,看看佛说了些啥,有哪些说法。必竟爷与佛境界还有些距离,常常比对下,有好远的距离… 爷,亦可不需啃经,经说只为引导“开悟”,悟了即可“离知见窠𦥑”,任运身心,是爷嘀事,不干佛经啥事。 常观自心现量,爷渐次转身,离五蕴缠垢(身心纠缠),究竟报化身,随如来身。
说“识破不了”都是杂毛 杂毛,自以为是。 识,乃分别心。分别心,于凡夫,乃不自觉的陷入分别、取舍,生贪嗔痴。 开悟一刹,即体悟体证“识心不起(能所双泯)”。 自此一悟,即明了“一切问题皆是心及心的问题”。 自此一悟,即明了“一切问题皆因识心遮障真如”。 自此一悟,自觉圣智:离诸妄想(五阴缠垢),渐次转身,至五蕴皆空….
简单说说“识” 识,是大小乘中很重要的一个法说。 佛法不设概念,也不能设概念。 世间法是由概念组成,概念堆积形成世间法,各种体系、学科莫不如此。宗教、神学、哲学、社会学科、自然科学等等,莫不如此。 佛法,只有说,为说事(心及心的问题)而说。 佛法,不可立说。 立说则成窠𦥑,成知见(认知)桎梏。 立说,为“知见立”,是无明本。 立说,概念或概念化,即认知。 认知,即无明,亦称业或业力,说业报也行。 回到“识”,识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入而生心。 六入生心,又曰妄心攀缘,妄心缘法。 六入,各各有别,故说六识。其意识(第六识)具摄前五识的功效。前五识,一般都直呼“眼识、鼻识、舌识、耳识、身识”,“意识”则称“第六识”。 小乘法说,讲六识。 大乘,因说法需要,把第六识,再劈开来,设了具种子、记忆、存储性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又因第八识和第六识的衔接,再设一个具运作性的“第七识(末那识)”。 大乘玩八识说,非是有八个识类,只是把第六识延伸出两个分说而已。 简单讲,识就是识,即第六识,即意识。 小乘说第六识怎么回事,归于六根说六入,展开说十二处、十八界。 大乘说第六识,分说八识。说心及心的问题。 识,即识心,即妄心,即无明,即认知,为生死轮因根本因缘。 小乘法说识,并不破识,即没有“开悟”这道手续。 大乘法说识为破识,各种引导,皆为破识这唯一归旨。 破识即开悟,永断无明本! 破识,也称登圣,入圣流,圣证。 圣证不退。形容为“一灯照破千年暗”。 无明,形容呆在“识”的暗夜,枉受六道轮溺。 开悟,破无明,就是走出认知暗夜,解脱六道生死轮溺。 学习佛法,要逮到根本,就是如何解决识及识的问题。 解决识及识的问题,唯有佛道。 彻底究竟解决识,唯大乘:开悟。 开悟:体悟体证“离诸妄想”。 诸妄想:识。 诸妄想:认知。 诸妄想:无明。 诸妄想:三界六道。 诸妄想:生死轮溺。 诸妄想:痛苦烦恼。 离诸妄想:菩提。 离诸妄想:如来。 离诸妄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离诸妄想:无上正等正觉。 离诸妄想:正观。观。正觉。觉。如。照。显。清净觉。清净心。道人心。
简单说说“识” 识,是大小乘中很重要的一个法说。 佛法不设概念,也不能设概念。世间法是由概念组成,概念堆积形成世间法,各种体系、学科莫不如此。 佛法,只有说,为说事(心及心的问题)而说。 佛法,不可立说。立说则成窠𦥑,成知见桎梏。 立说,为“知见立”,是无明本。 立说,概念或概念化,即认知。 认知,即无明,亦称业或业力,说业报也行。 回到“识”,识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入而生心。 六入生心,又曰妄心攀缘,妄心缘法。 六入,各各有别,故说六识,其意识(第六识)具摄前五识的功效。 前五识,一般都直呼“眼识、鼻识、舌识、耳识、身识”,“意识”则称“第六识”。 小乘法说,讲六识。 大乘,因说法需要,把第六识,再劈开来,设了具种子、记忆、存储性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又因第八识和第六识的衔接,再设一个具运作性的“第七识(末那识)”。 大乘玩八识说,非是有八个识类,只是把第六识延伸出两个分说而已。 简单讲,识就是识,第六识,即意识。 小乘说第六识怎么回事,归于六根说六入,展开说十二处、十八界。 大乘说第六识,分说八识。说心及心的问题。 识,即识心,即妄心,即无明,即认知,为生死轮因根本因缘。 小乘法说识,并不破识,即没有“开悟”这道手续。 大乘法说识为破识,各种引导,皆为破识这唯一归旨。 破识即开悟,永断无明本! 破识,也称登圣,入圣流,圣证。 圣证不退。形容为“一照即破千年暗”。 无明,就是呆在“识”的暗夜,枉受六道轮溺。
了了见,无一见 会么?
明眼人不是学者 所谓学者,喻知识广博,具专业。 大乘佛法明眼人,为证悟“如来真实义”。 两者,不在知识上相较。
叫叫驴除了乱叫,叫毛 叫叫驴又几把乱叫。 智,不得有无(论)。 叫叫驴咋知道为什么。
空,非无… 空,并非无。 空:心无掛碍。 什么心无掛碍? 当然是五蕴玩意“色受想行识”喽。 历其境,经其事,这是报身因缘。 如何处理好报身因缘,就是化身问题。 法身,不需要考虑。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如果认为有法身可得,大妄语。 凡夫纠缠在报化身,枉受六道轮溺。 报、化身皆为因缘酬报,如幻,一样不可得。 但凡夫不明白这点。 因缘虽不可得,却实实在在的带给“人生八苦”。 人生八苦,每个活物那是必须嘀。 道人虽也呈活物,承人生因缘。但道人透脱了“身心”,故身心之“五蕴”于道人“如幻非实” ,喻“三昧正受”。 说多了都是废话,了不可得,唯证乃明。
爷又要开示佬 一空到底,一无到底,一样么? 空,并非无。 空:心无掛碍。 什么心无掛碍?当然是五蕴玩意“色受想行识”喽。 历其境,经其事,这是报身因缘。如何处理好报身因缘,就是化身问题。 法身,不需要考虑。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如果认为有法身可得,大妄语。 凡夫纠缠在报化身,枉受六道轮溺。 报、化身皆为因缘酬报,如幻,一样不可得。但凡夫不明白这点。 因缘虽不可得,却实实在在的带给“人生八苦”。 人生八苦,每个活物那是必须嘀。 道人虽也呈活物,承人生因缘。但道人透脱了“身心”,故身心之“五蕴”于道人“如幻非实” ,喻“三昧正受”。 说多了都是废话,了不可得,唯证乃明。
补坛经之憾 小杂毛读不明白《坛经》,却敢拿《坛经》唬人。 爷改此句,以善其义: 何期自性,尽显万法。 若爷不认可坛经,才不俅干这事。
沙皮有多恐怖 有图有真相
从坛经说起 坛经,几乎是认得字的人都看得了的书。 坛经在说什么? 所有佛经,特别是了义佛经,一定是引导学人“解决心及心的问题”。 坛经,为中国本土编撰佛经,有一些“瑕不掩瑜”的问题。 当然,文字阐述“佛法”本来就存在局限性。 所以,看佛经,不但要看到底在说什么。还要去照着其引导“解决心及心的问题”。 心有什么问题:妄想执着。痛苦烦恼。生死轮溺。
外道渣三头犬 这牲口,自称“楞二”,却说出“见,那是眼看见哈,说心有见,那是没有道理的哈”。 这牲口真读过《楞严经》?
迅捷了解大乘佛法 迅捷了解大乘佛法
云何“当下” 狂心顿歇。 歇即菩提。 菩提:当下。 当下:清净觉。如。显。照。观。觉。。。 当下,即刹土。 刹土即佛土。 佛土也称如来地。 大乘法的任何涉及第一义的语句,言者无证,即妄语:未证言证。 第一义用语,称圣言量:真语、实语、如语。 一个修习者,如果连“观念(观念了知)”的功夫也没有,不可能明得了当下。 了知念头生灭,明了当下状态。这是禅定功夫。 圣量,前提得圣证(开悟)。 未证者,即使明了当下一念,仍脱离不了识境(识心)。 识心(心意意识)不破,即使心念不起,仍在心境;凡夫于当下,识心随入,遮覆真如,喻无明。 心意意识不脱,不会契证“当下”。
云何“当下” 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回归清净觉,如:当下。 当下,即刹土。刹土即佛土。佛土也称如来地。 大乘法的任何涉及第一义的语句,言者无证,即妄语:未证言证。 第一义用语,称圣言量:真语、实语、如语。 一个修习者,如果连“观念(观念了知)”的功夫也没有,不可能明得了当下。 了知念头生灭,明了当下状态,圣量前提是圣证(开悟)。 未证者,即使明了当下一念,脱离不了识境(识心)。 心意意识不脱,不会契证“当下”。
迅捷了解大乘 大乘佛法,其义玄奥,让人难窥堂奥。 究其原由,学习大乘佛法的人,摆脱不了世间法的认知思维习惯,难契入大乘佛法理路行路:唯心。 学习修证大乘,唯唯心:万法唯心。离心无法。法不外求。 唯心,乃入大乘佛法基础功夫。 大乘“心”,即感知。 先,学人由习惯性的妄想思维身心状态,切换到身心感知。 由(身心)感知,体验身心状态,明晰身心状态。 待,机缘成熟,透脱身心状态,契入“法界身”,三昧行持。 唯心,待机缘成熟,体悟体证“如来”,悟后契真修:离心意意识,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大乘佛法,解决心及心的问题。解决心的妄想执着问题。 修证大乘佛法,必须解决的入门问题: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即体悟体证“如来真实义”。 如来真实义,也称第一义。 所有大乘了义佛经,皆为引导学人明了“第一义”。 所有大乘了义佛经,以各种说法,阐释“第一义”。 这儿,有个最大的问题,即:第一义不在言说。言说不代表第一义。言说、妄想展转相依,不代表第一义。 故,所有关于“第一义”的言说,喻“标月指”。 明了“第一义”,但从学入,不从学得。 第一义,必须体悟(亦称体证),即开悟。 若从浩繁的经论入手求解,反而让学人落入“知识”的窠臼,乃至终生不得其解,白头浩首不得悟。 学习“佛法”,是不得已而为之,学习佛法“知识”,喻理入。学习,只是一个引入“契证大乘”条件。 前面说了,把习惯性的思维妄想身心状态,转换为身心感知状态,明晰身心感知,这一步是契证大乘法的基础,曰明心。 先,明心。 再,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即开悟。 开悟,才算入得道门,才算大乘修证起步。 悟后起真修:渐离五阴缠垢,至达五蕴皆空。真修,即菩萨初地至八地的过程。 大乘佛法第一义,唯证乃明。 禅宗公案是祖师大德示现大乘佛法的最佳范本,公案是帮助契证大乘佛法的最佳助缘,学人反复详参公案,不在多,择二、三十个公案反复把玩,反复参详,直至明了。 各公案参悟明了个七七八八,再结合经义佐证。可迅捷契入大乘佛法。 佛经太多,不建议啥经都去钻,解决不了明心见性,学习再多的经也是白搭。 推荐从禅宗七经(心经、金刚经、圆觉经、楞严经、坛经、维摩诘经、楞伽经)入手,足矣。 论虽为三藏组成部分,但论的足限性和存在的问题非常大,三大论系(中观、唯识、真常)无一例外都是坑。 不建议学人学习论。 初入学人,学习经,只过目持诵,不可以思维心去理解(理解的全是妄想),不以思维去作推论、演绎。 佛所说法为”真语、实语、如语“,为佛所说自证圣智境界。如果把经文当成了学习知识,反落于知识窠臼难以自拔。 理入、行入,是学习、修证大乘之正道。
大乘、禅宗 大乘、禅宗
趣聊大乘、禅宗 大乘究竟处:佛亦不可立。 禅宗云:末后句,无不句;再入轮回作众生。 “沩山灵佑禅师后世作牛(好像也有别的公案说某某禅师作牛)”。 千万别错会祖师意。 大乘,以“空义”为究竟义。 学人如果不明究竟,逮着“空”字把自己弄坠空茫,妄作一切无有意义想。 如果学法学成了“一切无有意义”这个结果,怪大乘?还是怪自己? 禅宗为大乘最上乘行门:破三关,至达五蕴皆空….. 人、我、众生、寿者相,即五蕴。 五蕴皆空,既无四相,又落何处? 问六祖再来否?六祖还是装了个逼:来时无口。言下之意,他“佛”了。 如果灵佑禅师说了“他后世作牛”,则喻“再入轮回作众生”。喻其“不离世间”。 登徒子依文解读,就当灵佑后世作了牛马。这鸡公蛋扯嘀!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不管这些禅宗大佬口说什么,切记:都不会否定“生生不息的世间”。并开示“离苦得乐”的佛道。 别会错意!!! 人世间太苦。对嘀,人世间苦。 为什么苦? 不正是自己心有千千纠结,万万不舍造成么? 认清“苦”从何来,如何解决苦的问题,不就是佛道么。 解决世间苦,离佛道无旁道。佛道外道的问题,自己可以依法前行而明白。 佛道离苦之法,并非逃离,而是逮到苦的根本“妄心计度”去解决,这就是“五蕴皆空”之道行实践。 至于,这玩意是否有用,是否可行,当然只能自己践行,以证真伪了。 若福徳具足,机缘成熟,证得“如幻三昧”,当知:佛言不虚。
大乘、禅宗 大乘究竟处:佛亦不可立。 禅宗:末后句,无不句;再入轮回作众生。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