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马洛Ω 大亚瑟王
勿以浮云遮望眼。
关注数: 242 粉丝数: 1,017 发帖数: 51,994 关注贴吧数: 48
云何“色身转化” 许多人误以为佛家修性,不修命(解决身体问题)。 佛家号称解脱痛苦烦恼,解脱生死轮回。 解决生死轮回,怎么会不解决“身体的问题”? 万法唯心,一切问题,皆为心的问题。 大乘佛法,解决心及心的问题。 色身,即五蕴身,“色受想行识”。 受,乃身体触受。 人的痛苦烦恼,有多少是由身体问题带来? 何况生死完全关乎色身肉体这问题。必须解决。 四大(肉身)不清净,五蕴如何清净?五蕴不清净,何来五蕴皆空?何来色身清净?色身不清净,心,如何安? 不少公案中说到“生龟剥壳”的问题,要明白这是在说啥?这是在说生死大限到了,色身因缘终结时,身体的难受如活剥龟壳一样,痛苦无比。 如果色身没转化,身体实在感不转化,莫说大限OV关难过,就是平时里一点小伤小痛,不搅得心烦意乱? 所谓定慧力,不解决色身执着,不转化色身实感,何来定慧力? 很多人说佛家修性不修命;道家修性又修命(身体问题)。 道家修了个什么命?不过通过禅修和一些锻练,使身体健康了,少病少殃罢了。道家断不了身见,自然是福尽还墮的三界轮回果报。 大乘法,究竟出离生死局。 大乘法,必须开悟入门,开悟即断身见。 悟后起真修,渐离五阴缠垢,转化色身(转化色身实在感),至达五蕴皆空。 只有五蕴色身转化,断身见,心(感知)才转化至空无掛碍。 了生脱死,不是一句空话! 转化色身,不是吹什么神秘鬼叨。 转化色身,就是一个渐离身体的实在感的过程。 《圆觉经》讲了“妄认四大为自身相”。 既然是妄认,就可以“离妄”。 离妄,则清净。 清净,则心无掛碍。 心无掛碍,必竟空:生死(因缘现象)如过眼云烟。
简单说说“识” 识,是大小乘中很重要的一个法说。 佛法不设概念,也不能设概念。 世间法是由概念组成,概念堆积形成世间法,各种体系、学科莫不如此。宗教、神学、哲学、社会学科、自然科学等等,莫不如此。 佛法,只有说,为说事(心及心的问题)而说。 佛法,不可立说。 立说则成窠𦥑,成知见(认知)桎梏。 立说,为“知见立”,是无明本。 立说,概念或概念化,即认知。 认知,即无明,亦称业或业力,说业报也行。 回到“识”,识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入而生心。 六入生心,又曰妄心攀缘,妄心缘法。 六入,各各有别,故说六识。其意识(第六识)具摄前五识的功效。前五识,一般都直呼“眼识、鼻识、舌识、耳识、身识”,“意识”则称“第六识”。 小乘法说,讲六识。 大乘,因说法需要,把第六识,再劈开来,设了具种子、记忆、存储性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又因第八识和第六识的衔接,再设一个具运作性的“第七识(末那识)”。 大乘玩八识说,非是有八个识类,只是把第六识延伸出两个分说而已。 简单讲,识就是识,即第六识,即意识。 小乘说第六识怎么回事,归于六根说六入,展开说十二处、十八界。 大乘说第六识,分说八识。说心及心的问题。 识,即识心,即妄心,即无明,即认知,为生死轮因根本因缘。 小乘法说识,并不破识,即没有“开悟”这道手续。 大乘法说识为破识,各种引导,皆为破识这唯一归旨。 破识即开悟,永断无明本! 破识,也称登圣,入圣流,圣证。 圣证不退。形容为“一灯照破千年暗”。 无明,形容呆在“识”的暗夜,枉受六道轮溺。 开悟,破无明,就是走出认知暗夜,解脱六道生死轮溺。 学习佛法,要逮到根本,就是如何解决识及识的问题。 解决识及识的问题,唯有佛道。 彻底究竟解决识,唯大乘:开悟。 开悟:体悟体证“离诸妄想”。 诸妄想:识。 诸妄想:认知。 诸妄想:无明。 诸妄想:三界六道。 诸妄想:生死轮溺。 诸妄想:痛苦烦恼。 离诸妄想:菩提。 离诸妄想:如来。 离诸妄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离诸妄想:无上正等正觉。 离诸妄想:正观。观。正觉。觉。如。照。显。清净觉。清净心。道人心。
简单说说“识” 识,是大小乘中很重要的一个法说。 佛法不设概念,也不能设概念。世间法是由概念组成,概念堆积形成世间法,各种体系、学科莫不如此。 佛法,只有说,为说事(心及心的问题)而说。 佛法,不可立说。立说则成窠𦥑,成知见桎梏。 立说,为“知见立”,是无明本。 立说,概念或概念化,即认知。 认知,即无明,亦称业或业力,说业报也行。 回到“识”,识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入而生心。 六入生心,又曰妄心攀缘,妄心缘法。 六入,各各有别,故说六识,其意识(第六识)具摄前五识的功效。 前五识,一般都直呼“眼识、鼻识、舌识、耳识、身识”,“意识”则称“第六识”。 小乘法说,讲六识。 大乘,因说法需要,把第六识,再劈开来,设了具种子、记忆、存储性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又因第八识和第六识的衔接,再设一个具运作性的“第七识(末那识)”。 大乘玩八识说,非是有八个识类,只是把第六识延伸出两个分说而已。 简单讲,识就是识,第六识,即意识。 小乘说第六识怎么回事,归于六根说六入,展开说十二处、十八界。 大乘说第六识,分说八识。说心及心的问题。 识,即识心,即妄心,即无明,即认知,为生死轮因根本因缘。 小乘法说识,并不破识,即没有“开悟”这道手续。 大乘法说识为破识,各种引导,皆为破识这唯一归旨。 破识即开悟,永断无明本! 破识,也称登圣,入圣流,圣证。 圣证不退。形容为“一照即破千年暗”。 无明,就是呆在“识”的暗夜,枉受六道轮溺。
迅捷了解大乘 大乘佛法,其义玄奥,让人难窥堂奥。 究其原由,学习大乘佛法的人,摆脱不了世间法的认知思维习惯,难契入大乘佛法理路行路:唯心。 学习修证大乘,唯唯心:万法唯心。离心无法。法不外求。 唯心,乃入大乘佛法基础功夫。 大乘“心”,即感知。 先,学人由习惯性的妄想思维身心状态,切换到身心感知。 由(身心)感知,体验身心状态,明晰身心状态。 待,机缘成熟,透脱身心状态,契入“法界身”,三昧行持。 唯心,待机缘成熟,体悟体证“如来”,悟后契真修:离心意意识,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大乘佛法,解决心及心的问题。解决心的妄想执着问题。 修证大乘佛法,必须解决的入门问题: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即体悟体证“如来真实义”。 如来真实义,也称第一义。 所有大乘了义佛经,皆为引导学人明了“第一义”。 所有大乘了义佛经,以各种说法,阐释“第一义”。 这儿,有个最大的问题,即:第一义不在言说。言说不代表第一义。言说、妄想展转相依,不代表第一义。 故,所有关于“第一义”的言说,喻“标月指”。 明了“第一义”,但从学入,不从学得。 第一义,必须体悟(亦称体证),即开悟。 若从浩繁的经论入手求解,反而让学人落入“知识”的窠臼,乃至终生不得其解,白头浩首不得悟。 学习“佛法”,是不得已而为之,学习佛法“知识”,喻理入。学习,只是一个引入“契证大乘”条件。 前面说了,把习惯性的思维妄想身心状态,转换为身心感知状态,明晰身心感知,这一步是契证大乘法的基础,曰明心。 先,明心。 再,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即开悟。 开悟,才算入得道门,才算大乘修证起步。 悟后起真修:渐离五阴缠垢,至达五蕴皆空。真修,即菩萨初地至八地的过程。 大乘佛法第一义,唯证乃明。 禅宗公案是祖师大德示现大乘佛法的最佳范本,公案是帮助契证大乘佛法的最佳助缘,学人反复详参公案,不在多,择二、三十个公案反复把玩,反复参详,直至明了。 各公案参悟明了个七七八八,再结合经义佐证。可迅捷契入大乘佛法。 佛经太多,不建议啥经都去钻,解决不了明心见性,学习再多的经也是白搭。 推荐从禅宗七经(心经、金刚经、圆觉经、楞严经、坛经、维摩诘经、楞伽经)入手,足矣。 论虽为三藏组成部分,但论的足限性和存在的问题非常大,三大论系(中观、唯识、真常)无一例外都是坑。 不建议学人学习论。 初入学人,学习经,只过目持诵,不可以思维心去理解(理解的全是妄想),不以思维去作推论、演绎。 佛所说法为”真语、实语、如语“,为佛所说自证圣智境界。如果把经文当成了学习知识,反落于知识窠臼难以自拔。 理入、行入,是学习、修证大乘之正道。
趣聊大乘、禅宗 大乘究竟处:佛亦不可立。 禅宗云:末后句,无不句;再入轮回作众生。 “沩山灵佑禅师后世作牛(好像也有别的公案说某某禅师作牛)”。 千万别错会祖师意。 大乘,以“空义”为究竟义。 学人如果不明究竟,逮着“空”字把自己弄坠空茫,妄作一切无有意义想。 如果学法学成了“一切无有意义”这个结果,怪大乘?还是怪自己? 禅宗为大乘最上乘行门:破三关,至达五蕴皆空….. 人、我、众生、寿者相,即五蕴。 五蕴皆空,既无四相,又落何处? 问六祖再来否?六祖还是装了个逼:来时无口。言下之意,他“佛”了。 如果灵佑禅师说了“他后世作牛”,则喻“再入轮回作众生”。喻其“不离世间”。 登徒子依文解读,就当灵佑后世作了牛马。这鸡公蛋扯嘀!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不管这些禅宗大佬口说什么,切记:都不会否定“生生不息的世间”。并开示“离苦得乐”的佛道。 别会错意!!! 人世间太苦。对嘀,人世间苦。 为什么苦? 不正是自己心有千千纠结,万万不舍造成么? 认清“苦”从何来,如何解决苦的问题,不就是佛道么。 解决世间苦,离佛道无旁道。佛道外道的问题,自己可以依法前行而明白。 佛道离苦之法,并非逃离,而是逮到苦的根本“妄心计度”去解决,这就是“五蕴皆空”之道行实践。 至于,这玩意是否有用,是否可行,当然只能自己践行,以证真伪了。 若福徳具足,机缘成熟,证得“如幻三昧”,当知:佛言不虚。
今日案例分享 陈:《觉自在》摘录:什么是心,什么是事呢?用最简单的话说,我就是“心”, 非我的一切,我全部把它们归为“事”。我在课上讲明心时,就把心和事表达为“我”和“我的”。 “我”不是“我的”,“我的”也不是“我”。我的身体是“我的”, 这不是“我”,是事。人要认识“我”,就要把不是“我” 的东西一层一层都剥掉。什么不是“我”呢?凡是我能感觉到的,我能认识到的, 我能想到的,都不是“我”,都是事。从“心事两边”来说,它们都在心的对面,全是非我, 全属于事。事的层次太丰富了,我用“事”这一个字,就概括了我们一般所说的一切存在了。但在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存在里,关键是“我”在。“我”若不在,还谈什么一切存在呢? 所以一切存在都好认识,最难认识的是“我”。我讲“心事两边”,就把我们存在的两边都讲到了。 两边都全,我的存在,在认知上就完整了。所以要认识自己, 既要认识心,也要认识事,因为这是存在的规律。 陈:老师这段话对吗? 马洛:于外道说法,这个叙述很简洁。但要入佛道则不行。佛法为“不二”法。不会先这么“两分相对”去深入(佛法)。 马洛:相对,在大乘佛法引导过程,必须是“破”。 马洛:只破不立。待机缘成熟,悟出“如来真实义”。 马洛:大乘法,彻底改变(转化)认知习惯,这对人们是非常非常难的一道坎。更莫说后面要“体悟”这回事 马洛:人们习惯了思维认知,或说“认知思维”,也就是“依他起而遍什执”。大乘玩法为“当下”。学人先玩上“当下感知”,已非易事。 马洛:玩“当下感知”就是大乘佛法资粮道、加行与见道位要解决的“明心”。学人契入这一步,才算有了点大乘法基础。真正契大乘,则必须开悟(明心见性)。悟后起真修:渐离五阴缠垢(初地至八地)。
但从学入,不从学得 人活在认知上,认知决定着人活的状态。 大乘了义佛经,无一不是引导学法人“脱离认知”。 脱离认知,很多人无法理解,更难明白。为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可以把“脱离认知”视为“脱离认知执着”。俟自己证量上去了,就明白“脱离认知”。 有人诘:“脱离认知”,不就是“认知”? 你先人板板。 如果学人,钻牛角尖,转换不了认知执着习惯,就别妄想学大乘佛法了。 认知,为大乘法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无明。 破无明,即开悟,即明心见性。即彻底打破认知桎梏:知见脱落。 认知,可以简单的看作大乘语素中的阿赖耶识。认知的内涵远不及阿赖耶识。 大乘指出众生枉受生死轮溺,根源在无明(无明就是认知问题)。 认知的执着,就是阿赖耶识,也称业识。 大乘:但从学入,不从学得。 凡所有学科知识,那一门不是从学习中得?就算是哲学、神学,这样“非客观”科属,仍然是从前(人)至后(人)的一个知识传𠄘,即认知传承。 这些认知的传承,就是大乘法说指出的“世间法”。 世间法不离“心意意识”,全是心意意识的结晶。 而大乘旨归:离心意意识。 《楞伽经》:离心意意识,非外道、声闻、缘觉可至达境界。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学人)开悟,明心见性(喻体悟或体证),离心意意识,始彰显“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 一切众生本来面目,不在心意意识,喻真,喻道,强名曰佛、如来等。 本来面目,表现于众生“本具”:知、见、观、显、照、如、觉…. 见性。 开悟起真修,坐如来地,随顺一切因缘,无取无舍,不即不离,即用舍用,自觉离五阴染垢(喻无为法)。从初地至八地,至达五蕴皆空。
禅宗与大乘 禅宗,以大乘佛教精髓“大乘法”为其唯一要务,少了大乘佛教玩“宗教”似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表面上,大乘佛教也是传播“大乘佛法”,但实际上,大乘佛教更多的是在利用“佛、菩萨”的名头诱骗供养。 就算大乘佛教某些人自诩是践行“佛道”。然而,大乘佛法的特质证明,除了禅宗“二入四行”紧扣大乘精髓,大乘佛教的其他各宗门事实上就是玩了“披着佛教、佛法外衣”,鲜能鲜有契证“大乘”者。 为什么说禅宗独耀大乘? 最有说服力的现象就是,那些所谓的大师大德几乎都在自己身上标注“禅宗第某代传人”,比如那个啥云,看看他的名头就清楚了。 特别恶劣的是当下乃至很长时间以来,整个大乘佛教的全面彻底堕落,唯忽悠“西方极乐世界”,以所谓的“念佛往生”忽悠信众以及大众。 大乘不是宗教,与宗教性质有质的不同。所有宗教都有不可冒犯的神祗。 大乘无上至尊“佛”,并非凌驾于众生的东东,反而是“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宗教玩高下排位,甚至是高者不可企及,不可质疑,更不可反抗。 大乘“佛”,无所安立,谤毁与否不在根本教义中,只是自身“业力(业识认知)”问题。 禅宗虽为大乘精髓,但仍是践行大乘佛法,所行佛道“二入四行”,并非离大乘之别样行头。 因大乘特质,禅宗自宋以来也是法脉断续,宗门虽有文字记载的传人,但无“证法”资料佐证其成就,不过就是寻常凡夫。 禅宗的高光时段,也是汉地大乘高光时刻,六祖时代“花开五叶”,约二百余年,踊跃出大批“证法者”,成就并证明了大乘佛法真实不虚(佛言不虚)。
禅宗与大乘 禅宗,以大乘佛教精髓“大乘法”为其唯一要务,少了大乘佛教玩“宗教”似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表面上,大乘佛教也是传播“大乘佛法”,但实际上,大乘佛教更多的是在利用“佛、菩萨”的名头诱骗供养。 就算大乘佛教某些人自诩是践行“佛道”。然而,大乘佛法的特质证明,除了禅宗“二入四行”紧扣大乘精髓,大乘佛教的其他各宗门事实上就是玩了“披着佛教、佛法外衣”,鲜能鲜有契证“大乘”者。 为什么说禅宗独耀大乘? 最有说服力的现象就是,那些所谓的大师大德几乎都在自己身上标注“禅宗第某代传人”,比如那个啥云,看看他的名头就清楚了。 特别恶劣的是当下乃至很长时间以来,整个大乘佛教的全面彻底堕落,唯忽悠“西方极乐世界”,以所谓的“念佛往生”忽悠信众以及大众。 大乘不是宗教,与宗教性质有质的不同。所有宗教都有不可冒犯的神祗, 大乘无上至尊“佛”,并非凌驾于众生的东东,反而是“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宗教玩高下排位,甚至是高者不可企及,不可质疑,更不可反抗。 大乘“佛”,无所安立,谤毁与否不在根本教义中,只是自身“业力(业识认知)”问题。 禅宗虽为大乘精髓,但仍是践行大乘佛法,所行佛道“二入四行”,并非离大乘之别样行头。 因大乘特质,禅宗自宋以来也是法脉断续,宗门虽有文字记载的传人,但无“证法”资料佐证其成就,不过就是寻常凡夫。 禅宗的高光时段,也是汉地大乘高光时刻,六祖时代“花开五叶”,约二百余年,踊跃出大批“证法者”,成就并证明了大乘佛法真实不虚(佛言不虚)。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