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宾尼 雪宾尼
关注数: 27 粉丝数: 1,366 发帖数: 64,138 关注贴吧数: 6
LACOSTE G80,白色 LACOSTE G80,一款基于1980年代的网球鞋制作的,复古休闲鞋。此类产品,在时间进入21世纪之后,逐渐增多。比如大名鼎鼎的NIKE公司旗下的AIR JORDAN 1,在诞生之初,是一款不折不扣的,赛场篮球鞋。随着运动鞋在制作工艺、制造设备、材料技术等方面的不断进步,当代的专项运动鞋,在整鞋轻量化、鞋面透气性、鞋底缓震性等各方面的机能表现,均发生了长足的进步。于是,这些曾经用来征战赛场的球鞋,便被各自的厂商,选取出一些鞋型,以复古休闲鞋的身份,进行所谓的经典再造,抢滩新的时代背景下的,鞋类细分市场。 鞋身主体,采用翻毛皮与透气织物结合的方式打造。鞋身纵向的底部,即最外方的边缘一圈,为翻毛皮。个人认为,此处若使用净面皮,更便于日常的擦拭与打理,实用更性强。鞋身纵向的中部,为透气织物,带来透气性与一定的轻量化表现。鞋身透气织物部分的横向中段,加盖一层梯形的翻毛皮材质,并顺延至鞋带孔的外方,提升了鞋身的侧面支撑与动态稳定性表现。所有反毛皮材质,均选取微微泛黄的米白色,好似纯白色的面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氧化后的样子,是许多复古休闲鞋款上,常用的细节处理方式。鞋身外方,设有LACOSTE鳄鱼形品牌标识。鞋身上肉眼可见的外露匝线,工艺细致、扎实,提升了整鞋的外观质感。 鞋舌上方,设有tennis字样,表明了其曾经网球鞋的身份。鞋带本体,为扁平状无内填充物式设置,简洁、轻盈,又表明了其在当代,是一款主要用于日常穿着的,复古休闲鞋。其中一只鞋的鞋带,由前向后数的第一排上,设有一个仅单边开孔的、带有品牌slogan的塑料铭牌,装饰鞋扣,也是近些年来,复古休闲鞋款上十分流行,一种细节设计。鞋舌及鞋尾,两处LACOSTE绿色的品牌字母标识附近,均设有一根暗红色的饰条,互为对比色的红与绿,带来了视觉效果上的活跃感与层次感。 鞋尾内里的上半部分,设有发泡棉填充,而下半部分,仅剩一层织物内衬。相较而言,还是在整个鞋尾区域的内里,均设有发泡棉填充的处理方式,更为实用。因为在鞋尾之处,若仅有一层织物内衬,在实际穿着的过程中,极易磨破,脚跟随即与鞋身皮料,直接接触。失去柔软的内里,当脚型与鞋型稍有不合,便会发生磨脚现象,整双鞋子,也就宣告报废了。若是整个鞋尾区域的内里,均设有发泡棉填充,在实际穿着的过程中,首先,受到具有弹性的发泡棉材质的缓冲,织物内衬不至与鞋身皮料发生过多的硬性接触,不易磨破;二来,即使织物内衬被磨破,依靠发泡棉材质本身对脚尾提供的缓冲,鞋子往往还能够再穿一段时间。鞋垫选取白、绿双色,通过色彩拼接,呈现出L字样,即LACOSTE品牌的首写字母。 中底采用高密度发泡塑料材质,质地较硬。与鞋身反毛皮材质一样,中底部分,选取微微泛黄的米白色,带来复古质感。中底内侧,设有两个圆形开孔,但并没有什么额外的缓震材料在此,或与鞋内打通,作为透气开孔,仅仅起到装饰作用。外底纹路,主要为一字型纹。外底尾部,设有一个LACOSTE品牌字母标识。
LACOSTE G80,白色 LACOSTE G80,一款基于1980年代的网球鞋制作的,复古休闲鞋。此类产品,在时间进入21世纪之后,逐渐增多。比如大名鼎鼎的NIKE公司旗下的AIR JORDAN 1,在诞生之初,是一款不折不扣的,赛场篮球鞋。随着运动鞋在制作工艺、制造设备、材料技术等方面的不断进步,当代的专项运动鞋,在整鞋轻量化、鞋面透气性、鞋底缓震性等各方面的机能表现,均发生了长足的进步。于是,这些曾经用来征战赛场的球鞋,便被各自的厂商,选取出一些鞋型,以复古休闲鞋的身份,进行所谓的经典再造,抢滩新的时代背景下的,鞋类细分市场。 鞋身主体,采用翻毛皮与透气织物结合的方式打造。鞋身纵向的底部,即最外方的边缘一圈,为翻毛皮。个人认为,此处若使用净面皮,更便于日常的擦拭与打理,实用更性强。鞋身纵向的中部,为透气织物,带来透气性与一定的轻量化表现。鞋身透气织物部分的横向中段,加盖一层梯形的翻毛皮材质,并顺延至鞋带孔的外方,提升了鞋身的侧面支撑与动态稳定性表现。所有反毛皮材质,均选取微微泛黄的米白色,好似纯白色的面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氧化后的样子,是许多复古休闲鞋款上,常用的细节处理方式。鞋身外方,设有LACOSTE鳄鱼形品牌标识。鞋身上肉眼可见的外露匝线,工艺细致、扎实,提升了整鞋的外观质感。 鞋舌上方,设有tennis字样,表明了其曾经网球鞋的身份。鞋带本体,为扁平状无内填充物式设置,简洁、轻盈,又表明了其在当代,是一款主要用于日常穿着的,复古休闲鞋。其中一只鞋的鞋带,由前向后数的第一排上,设有一个仅单边开孔的、带有品牌slogan的塑料铭牌,装饰鞋扣,也是近些年来,复古休闲鞋款上十分流行,一种细节设计。鞋舌及鞋尾,两处LACOSTE绿色的品牌字母标识附近,均设有一根暗红色的饰条,互为对比色的红与绿,带来了视觉效果上的活跃感与层次感。 鞋尾内里的上半部分,设有发泡棉填充,而下半部分,仅剩一层织物内衬。相较而言,还是在整个鞋尾区域的内里,均设有发泡棉填充的处理方式,更为实用。因为在鞋尾之处,若仅有一层织物内衬,在实际穿着的过程中,极易磨破,脚跟随即与鞋身皮料,直接接触。失去柔软的内里,当脚型与鞋型稍有不合,便会发生磨脚现象,整双鞋子,也就宣告报废了。若是整个鞋尾区域的内里,均设有发泡棉填充,在实际穿着的过程中,首先,受到具有弹性的发泡棉材质的缓冲,织物内衬不至与鞋身皮料发生过多的硬性接触,不易磨破;二来,即使织物内衬被磨破,依靠发泡棉材质本身对脚尾提供的缓冲,鞋子往往还能够再穿一段时间。鞋垫选取白、绿双色,通过色彩拼接,呈现出L字样,即LACOSTE品牌的首写字母。 中底采用高密度发泡塑料材质,质地较硬。与鞋身反毛皮材质一样,中底部分,选取微微泛黄的米白色,带来复古质感。中底内侧,设有两个圆形开孔,但并没有什么额外的缓震材料在此,或与鞋内打通,作为透气开孔,仅仅起到装饰作用。外底纹路,主要为一字型纹。外底尾部,设有一个LACOSTE品牌字母标识。
UT models 1:18 BMW E36 3 serie coupe,yellow 又是一台老模型新收,来自UT models的宝马E36代3系,双门版。宝马E36代3系,生产周期为1990年至2000年,是一台典型的20世纪90年代车型。说到20世纪80、90年代的国内汽车市场,大概总绕不开捷达、桑塔纳。外观上的典型时代特征,诸如车辆头尾金属保险杠本体外方的黑色塑料覆盖件,环绕车身外围一圈的黑色塑料件防擦条,扁平、方正的车身,方块形态的头尾灯组……在这台E36代的宝马3系上,均有所体现。 模型车灯上显著的黑点,是用于车灯组件与车身整体连接的柱状插件,在早期的汽车模型上,这种连接方式十分常见,放在今天来看,就略显粗糙了。宝马汽车家族式的双肾型前进气格栅,近些年来越做越大,甚至在民间,已经出现一些对此吐槽的声音,相较而言,这台E36时期的宝马3系的前进气格栅设置,就很含蓄了。 虽然是coupe版本,但该车型依然是基于宝马3系,一台标准的双排座中型轿车的车身进行设计的,所以两个车门,比同级距一般的四门双排座轿车要大,但是车侧,可以用于上下车的整个通道空间,又要比标准的四门双排座轿车要小。车门开口,延申至前排座椅椅背后方的再往后一点点位置。后排座椅,在模型上,没有看到安全头枕,查阅相关资料,在E36代宝马3系coupe版本的实车上,应该也是没有设置后排座椅安全头枕的。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前排为主的设置倾向性。 模型一侧车门,有明显的下沉性错位,检索模友们之前在网路上发布的该款模型的照片后发现,似乎是一个多发性问题。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模友,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能会自己进行一定的拆解修复动作,但毕竟人无完人,车无完车,对于这样一台老模型来说,我认为,还是不要再去大动干戈,保持原样,更为稳妥。车门上方,并没有以透明塑料件,营造出车窗玻璃的效果,是空的,这似乎是许多早期生产的汽车模型单品上,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模型内饰方面,以较为简单的大片纯色塑料件,辅以局部细节喷涂的方式刻画,但也不能归咎于模型制作粗糙,毕竟20世纪90年代的宝马3系实车内饰,以如今的汽车产品标准来看,本身也谈不上什么多功能、多细腻、多有科技感。内饰塑料件上的纹路,还是比较细密的,在视觉效果上,不会产生什么突兀感。方向盘中央的大方块式安全气囊盒,机械式手刹,旋钮调温式空调……简单、粗犷,但又何尝不是机械最为本质、原始的魅力所在呢。模型发动机舱盖的开启角度较小,不便于拍摄过多的内部细节,简单形容一下,就是制作标准同内饰,一样是以较为简单的大片纯色塑料件,辅以局部细节喷涂的方式进行刻画,没有什么太大的亮点。模型尾箱无法开启,该款模型,即俗称的三开式模型。 轮毂式样,为20世纪80、90年代宝马车型上常见的细条幅式设计,5颗固定螺丝,以同时期的中型车标准,属于良心之作。轮胎规格,放到今天来看,已经实在谈不上什么低扁平。同样的,小小的单边双出式排气管,简洁、内敛,不比如今的许多车型,动辄就是双边双出,双边四出,甚至纯粹为了造型的假排气管,看上去惹眼。
UT models 1:18 BMW E36 3 serie coupe,yellow 又是一台老模型新收,来自UT models的宝马E36代3系,双门版。宝马E36代3系,生产周期为1990年至2000年,是一台典型的20世纪90年代车型。说到20世纪80、90年代的国内汽车市场,大概总绕不开捷达、桑塔纳。外观上的典型时代特征,诸如车辆头尾金属保险杠本体外方的黑色塑料覆盖件,环绕车身外围一圈的黑色塑料件防擦条,扁平、方正的车身,方块形态的头尾灯组……在这台E36代的宝马3系上,均有所体现。 模型车灯上显著的黑点,是用于车灯组件与车身整体连接的柱状插件,在早期的汽车模型上,这种连接方式十分常见,放在今天来看,就略显粗糙了。宝马汽车家族式的双肾型前进气格栅,近些年来越做越大,甚至在民间,已经出现一些对此吐槽的声音,相较而言,这台E36时期的宝马3系的前进气格栅设置,就很含蓄了。 虽然是coupe版本,但该车型依然是基于宝马3系,一台标准的双排座中型轿车的车身进行设计的,所以两个车门,比同级距一般的四门双排座轿车要大,但是车侧,可以用于上下车的整个通道空间,又要比标准的四门双排座轿车要小。车门开口,延申至前排座椅椅背后方的再往后一点点位置。后排座椅,在模型上,没有看到安全头枕,查阅相关资料,在E36代宝马3系coupe版本的实车上,应该也是没有设置后排座椅安全头枕的。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前排为主的设置倾向性。 模型一侧车门,有明显的下沉性错位,检索模友们之前在网路上发布的该款模型的照片后发现,似乎是一个多发性问题。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模友,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能会自己进行一定的拆解修复动作,但毕竟人无完人,车无完车,对于这样一台老模型来说,我认为,还是不要再去大动干戈,保持原样,更为稳妥。车门上方,并没有以透明塑料件,营造出车窗玻璃的效果,是空的,这似乎是许多早期生产的汽车模型单品上,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模型内饰方面,以较为简单的大片纯色塑料件,辅以局部细节喷涂的方式刻画,但也不能归咎于模型制作粗糙,毕竟20世纪90年代的宝马3系实车内饰,以如今的汽车产品标准来看,本身也谈不上什么多功能、多细腻、多有科技感。内饰塑料件上的纹路,还是比较细密的,在视觉效果上,不会产生什么突兀感。方向盘中央的大方块式安全气囊盒,机械式手刹,旋钮调温式空调……简单、粗犷,但又何尝不是机械最为本质、原始的魅力所在呢。模型发动机舱盖的开启角度较小,不便于拍摄过多的内部细节,简单形容一下,就是制作标准同内饰,一样是以较为简单的大片纯色塑料件,辅以局部细节喷涂的方式进行刻画,没有什么太大的亮点。模型尾箱无法开启,该款模型,即俗称的三开式模型。 轮毂式样,为20世纪80、90年代宝马车型上常见的细条幅式设计,5颗固定螺丝,以同时期的中型车标准,属于良心之作。轮胎规格,放到今天来看,已经实在谈不上什么低扁平。同样的,小小的单边双出式排气管,简洁、内敛,不比如今的许多车型,动辄就是双边双出,双边四出,甚至纯粹为了造型的假排气管,看上去惹眼。
UT models 1:18 BMW E36 3 serie coupe,yellow 又是一台老模型新收,来自UT models的宝马E36代3系,双门版。宝马E36代3系,生产周期为1990年至2000年,是一台典型的20世纪90年代车型。说到20世纪80、90年代的国内汽车市场,大概总绕不开捷达、桑塔纳。外观上的典型时代特征,诸如车辆头尾金属保险杠本体外方的黑色塑料覆盖件,环绕车身外围一圈的黑色塑料件防擦条,扁平、方正的车身,方块形态的头尾灯组……在这台E36代的宝马3系上,均有所体现。 模型车灯上显著的黑点,是用于车灯组件与车身整体连接的柱状插件,在早期的汽车模型上,这种连接方式十分常见,放在今天来看,就略显粗糙了。宝马汽车家族式的双肾型前进气格栅,近些年来越做越大,甚至在民间,已经出现一些对此吐槽的声音,相较而言,这台E36时期的宝马3系的前进气格栅设置,就很含蓄了。 虽然是coupe版本,但该车型依然是基于宝马3系,一台标准的双排座中型轿车的车身进行设计的,所以两个车门,比同级距一般的四门双排座轿车要大,但是车侧,可以用于上下车的整个通道空间,又要比标准的四门双排座轿车要小。车门开口,延申至前排座椅椅背后方的再往后一点点位置。后排座椅,在模型上,没有看到安全头枕,查阅相关资料,在E36代宝马3系coupe版本的实车上,应该也是没有设置后排座椅安全头枕的。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前排为主的设置倾向性。 模型一侧车门,有明显的下沉性错位,检索模友们之前在网路上发布的该款模型的照片后发现,似乎是一个多发性问题。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模友,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能会自己进行一定的拆解修复动作,但毕竟人无完人,车无完车,对于这样一台老模型来说,我认为,还是不要再去大动干戈,保持原样,更为稳妥。车门上方,并没有以透明塑料件,营造出车窗玻璃的效果,是空的,这似乎是许多早期生产的汽车模型单品上,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模型内饰方面,以较为简单的大片纯色塑料件,辅以局部细节喷涂的方式刻画,但也不能归咎于模型制作粗糙,毕竟20世纪90年代的宝马3系实车内饰,以如今的汽车产品标准来看,本身也谈不上什么多功能、多细腻、多有科技感。内饰塑料件上的纹路,还是比较细密的,在视觉效果上,不会产生什么突兀感。方向盘中央的大方块式安全气囊盒,机械式手刹,旋钮调温式空调……简单、粗犷,但又何尝不是机械最为本质、原始的魅力所在呢。模型发动机舱盖的开启角度较小,不便于拍摄过多的内部细节,简单形容一下,就是制作标准同内饰,一样是以较为简单的大片纯色塑料件,辅以局部细节喷涂的方式进行刻画,没有什么太大的亮点。模型尾箱无法开启,该款模型,即俗称的三开式模型。 轮毂式样,为20世纪80、90年代宝马车型上常见的细条幅式设计,5颗固定螺丝,以同时期的中型车标准,属于良心之作。轮胎规格,放到今天来看,已经实在谈不上什么低扁平。同样的,小小的单边双出式排气管,简洁、内敛,不比如今的许多车型,动辄就是双边双出,双边四出,甚至纯粹为了造型的假排气管,看上去惹眼。
Autoart 1:18 Chevrolet Corvette C4 1986,Red 当今的汽车模型大厂Autoart,于多年前,收购了曾经在汽车模型圈享有良好口碑的UT models,因此两者在众多产品线路上,都颇具渊源,甚至可以说,是具有传承性的。UT品牌的汽车模型,主要生产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因此,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所有UT品牌的汽车模型,基本上,都已经超过了20岁。由于本人之前已经分享、讨论过数款UT时期的科尔维特模型,因此今天的这篇文章,主要是从细节差异之处,聊聊这台AA出品的科尔维特模型。 UT时期出品的科尔维特模型,车身前后主标,均以贴纸形式刻画,在这台AA出品的模型上,前后主标,均已升级为立体的软塑胶件。UT时期出品的老科尔维特车型上颇具时代特征的翻灯,仅为在车灯位置处,刻画出线条,无法实际翻开,在AA时期,翻灯,已设置成为真实可动的独立零部件。除翻灯之外,其余位置车灯上的纹路刻画,也变得更加细腻,锐度明显提升。 在绝大多数真实的汽车上,发动机舱盖打开之后,均能看到一至两根发动机舱盖顶杆。UT时期生产的科尔维特模型,这处细节被忽略了,同时发动机舱盖与车身主体的衔接,依靠的是老式模型上的狗腿结构,在这台AA时期出品的科尔维特模型上,过分粗壮的狗腿不见了,同时,还以二折式的机械结构,明确的刻画出了发动机舱盖顶杆。机舱内的刻画,虽然算不上细腻,但在立体感上,有所增强,透过发动机与车身主体之间的空隙,可以清晰的看到地面,发动机体,具有切实的独立感与空间感。相较而言,UT时期的机舱内刻画,还是具有明显的塑料片感。 车门与车身主体的衔接,由狗腿式改为合页式,同时车门内里的细节程度,有所提升。车门上方,设置有以透明塑料件打造的车窗,在UT models及许多相同时期生产的汽车模型上,这处细节,往往是被省略的,车门上方的一块,空空荡荡。 UT时期出品的科尔维特模型,若是设有可拆卸顶棚的,均以卡槽形式,与车身固定,在顶棚拆装的过程中,较易发生折损。在这台AA出品的科尔维特模型上,可拆卸式顶棚,相当于直接放置在车身框架之上,据说在衔接处,集成有吸铁石,辅助固定,但在实际拆卸时,几乎感觉不到任何吸力。只要倒置模型,顶棚即随重力自然脱落。虽然不会发生卡槽损坏的情况,但在运输或把玩之时,若未提前做好固定,顶棚又极易掉落,也成为可能导致模型损坏的原因。两种设置方案,可谓各有千秋,不分孰优孰劣吧。 不同年款的科尔维特车型,有些尾厢,的确为封闭式设计。但不论实车的尾厢是封闭式的,还是可开启式的,在UT时期出品的模型上,均无法打开,也就是所谓的三开式模型。在这台AA时期出品的科尔维特模型上,尾箱盖,已经改进成为可开启的活动组件。由于该款克尔维特车型的尾窗即是尾厢盖,在模型上,以透明塑料件打造,该处透明塑料件,质地有些过于轻薄,在开闭的过程中,即便小心翼翼,也会看到,其随着手劲,会发生明显的形变,给人一种不扎实、不牢固的感觉,算是一点小遗憾吧。
Autoart 1:18 Chevrolet Corvette C4 1986,Red 当今的汽车模型大厂Autoart,于多年前,收购了曾经在汽车模型圈享有良好口碑的UT models,因此两者在众多产品线路上,都颇具渊源,甚至可以说,是具有传承性的。UT品牌的汽车模型,主要生产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因此,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所有UT品牌的汽车模型,基本上,都已经超过了20岁。由于本人之前已经分享、讨论过数款UT时期的科尔维特模型,因此今天的这篇文章,主要是从细节差异之处,聊聊这台AA出品的科尔维特模型。 UT时期出品的科尔维特模型,车身前后主标,均以贴纸形式刻画,在这台AA出品的模型上,前后主标,均已升级为立体的软塑胶件。UT时期出品的老科尔维特车型上颇具时代特征的翻灯,仅为在车灯位置处,刻画出线条,无法实际翻开,在AA时期,翻灯,已设置成为真实可动的独立零部件。除翻灯之外,其余位置车灯上的纹路刻画,也变得更加细腻,锐度明显提升。 在绝大多数真实的汽车上,发动机舱盖打开之后,均能看到一至两根发动机舱盖顶杆。UT时期生产的科尔维特模型,这处细节被忽略了,同时发动机舱盖与车身主体的衔接,依靠的是老式模型上的狗腿结构,在这台AA时期出品的科尔维特模型上,过分粗壮的狗腿不见了,同时,还以二折式的机械结构,明确的刻画出了发动机舱盖顶杆。机舱内的刻画,虽然算不上细腻,但在立体感上,有所增强,透过发动机与车身主体之间的空隙,可以清晰的看到地面,发动机体,具有切实的独立感与空间感。相较而言,UT时期的机舱内刻画,还是具有明显的塑料片感。 车门与车身主体的衔接,由狗腿式改为合页式,同时车门内里的细节程度,有所提升。车门上方,设置有以透明塑料件打造的车窗,在UT models及许多相同时期生产的汽车模型上,这处细节,往往是被省略的,车门上方的一块,空空荡荡。 UT时期出品的科尔维特模型,若是设有可拆卸顶棚的,均以卡槽形式,与车身固定,在顶棚拆装的过程中,较易发生折损。在这台AA出品的科尔维特模型上,可拆卸式顶棚,相当于直接放置在车身框架之上,据说在衔接处,集成有吸铁石,辅助固定,但在实际拆卸时,几乎感觉不到任何吸力。只要倒置模型,顶棚即随重力自然脱落。虽然不会发生卡槽损坏的情况,但在运输或把玩之时,若未提前做好固定,顶棚又极易掉落,也成为可能导致模型损坏的原因。两种设置方案,可谓各有千秋,不分孰优孰劣吧。 不同年款的科尔维特车型,有些尾厢,的确为封闭式设计。但不论实车的尾厢是封闭式的,还是可开启式的,在UT时期出品的模型上,均无法打开,也就是所谓的三开式模型。在这台AA时期出品的科尔维特模型上,尾箱盖,已经改进成为可开启的活动组件。由于该款克尔维特车型的尾窗即是尾厢盖,在模型上,以透明塑料件打造,该处透明塑料件,质地有些过于轻薄,在开闭的过程中,即便小心翼翼,也会看到,其随着手劲,会发生明显的形变,给人一种不扎实、不牢固的感觉,算是一点小遗憾吧。
Autoart 1:18 Chevrolet Corvette C4 1986,Red 当今的汽车模型大厂Autoart,于多年前,收购了曾经在汽车模型圈享有良好口碑的UT models,因此两者在众多产品线路上,都颇具渊源,甚至可以说,是具有传承性的。UT品牌的汽车模型,主要生产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因此,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所有UT品牌的汽车模型,基本上,都已经超过了20岁。由于本人之前已经分享、讨论过数款UT时期的科尔维特模型,因此今天的这篇文章,主要是从细节差异之处,聊聊这台AA出品的科尔维特模型。 UT时期出品的科尔维特模型,车身前后主标,均以贴纸形式刻画,在这台AA出品的模型上,前后主标,均已升级为立体的软塑胶件。UT时期出品的老科尔维特车型上颇具时代特征的翻灯,仅为在车灯位置处,刻画出线条,无法实际翻开,在AA时期,翻灯,已设置成为真实可动的独立零部件。除翻灯之外,其余位置车灯上的纹路刻画,也变得更加细腻,锐度明显提升。 在绝大多数真实的汽车上,发动机舱盖打开之后,均能看到一至两根发动机舱盖顶杆。UT时期生产的科尔维特模型,这处细节被忽略了,同时发动机舱盖与车身主体的衔接,依靠的是老式模型上的狗腿结构,在这台AA时期出品的科尔维特模型上,过分粗壮的狗腿不见了,同时,还以二折式的机械结构,明确的刻画出了发动机舱盖顶杆。机舱内的刻画,虽然算不上细腻,但在立体感上,有所增强,透过发动机与车身主体之间的空隙,可以清晰的看到地面,发动机体,具有切实的独立感与空间感。相较而言,UT时期的机舱内刻画,还是具有明显的塑料片感。 车门与车身主体的衔接,由狗腿式改为合页式,同时车门内里的细节程度,有所提升。车门上方,设置有以透明塑料件打造的车窗,在UT models及许多相同时期生产的汽车模型上,这处细节,往往是被省略的,车门上方的一块,空空荡荡。 UT时期出品的科尔维特模型,若是设有可拆卸顶棚的,均以卡槽形式,与车身固定,在顶棚拆装的过程中,较易发生折损。在这台AA出品的科尔维特模型上,可拆卸式顶棚,相当于直接放置在车身框架之上,据说在衔接处,集成有吸铁石,辅助固定,但在实际拆卸时,几乎感觉不到任何吸力。只要倒置模型,顶棚即随重力自然脱落。虽然不会发生卡槽损坏的情况,但在运输或把玩之时,若未提前做好固定,顶棚又极易掉落,也成为可能导致模型损坏的原因。两种设置方案,可谓各有千秋,不分孰优孰劣吧。 不同年款的科尔维特车型,有些尾厢,的确为封闭式设计。但不论实车的尾厢是封闭式的,还是可开启式的,在UT时期出品的模型上,均无法打开,也就是所谓的三开式模型。在这台AA时期出品的科尔维特模型上,尾箱盖,已经改进成为可开启的活动组件。由于该款克尔维特车型的尾窗即是尾厢盖,在模型上,以透明塑料件打造,该处透明塑料件,质地有些过于轻薄,在开闭的过程中,即便小心翼翼,也会看到,其随着手劲,会发生明显的形变,给人一种不扎实、不牢固的感觉,算是一点小遗憾吧。
AIR JORDAN 11 CMFT LOW 黑+白+红色,赏析 基于NIKE AIR JORDAN系列正代鞋款AIR JORDAN 11衍生而来的新派鞋款——AIR JORDAN 11 CMFT LOW,本次我所购买的,为黑+白+红配色。CMFT,即Comfort——舒适版的意思,减去了原有篮球鞋属性上的部分功能性配置与加强性结构,更为简洁化与轻量化,适宜日常穿着。LOW,即低帮版。 AIR JORDAN 11,首次发售于1996年,相较许多当代功能性运动鞋上,大量应用高强度合成材料,打造的极致轻薄,甚至采用镂空式材料偷轻的鞋身相比,以传统漆皮+净面皮为主打造的鞋身,更为简洁、自然——这一点,在AIR JORDAN 11 CMFT LOW上,也被基本保留。当然,AIR JORDAN 11 CMFT LOW在鞋身局部区域,也采用有单层的织物面料;同时,在皮质鞋面区域之上,也设置有透气打孔,不至像传统篮球鞋一般闷热。 鞋舌部分,采用织物面料,内设发泡棉填充,并且在鞋舌之上,还设有数个如手机闪光灯般大小的圆形开孔,可以使人清晰的看到鞋舌内填充物的纵向剖面,是该鞋款上一处很有意思的小细节。鞋舌上方,设有红色的AIR JORDAN jumpman型logo。鞋带部分,为无内填充物的织物编织、圆形设置。鞋带孔,则采用了现代化的解决方案——独立于鞋身整体之外的、复合型高强度材料打造。 鞋身内里,取消了原有专项篮球鞋属性上的内靴,但是在鞋舌与鞋底之间,设置有弹性材料固定带,可提供一定的动态包覆性表现。鞋尾内里,设置有少量的发泡棉填充。鞋尾外方,亦设有红色的AIR JORDAN jumpman型logo。两只鞋垫上,分别印有jumpman型logo,以及CMFT字样,表明鞋款身份。 中底及外底之上,印刻有CUSHLON及ZOOM AIR字样,表明其中底部分,采用了CUSHLON发泡塑料,及ZOOM AIR气垫两大缓震技术。外底橡胶,分为前后两片,鞋底中部,无鞋底橡胶,发泡塑料材质的中底直接暴露在外,虽然因此导致该鞋鞋底部分的整体强度可能稍有下降,但势必会更加轻盈,适宜日常穿着。鞋底纹路,主要为波浪纹。同时,在ZOOM AIR气垫所在处,设有鞋底开窗,可以使人直观的看到气垫的所在。
AIR JORDAN 11 CMFT LOW 黑+白+红色,赏析 基于NIKE AIR JORDAN系列正代鞋款AIR JORDAN 11衍生而来的新派鞋款——AIR JORDAN 11 CMFT LOW,本次我所购买的,为黑+白+红配色。CMFT,即Comfort——舒适版的意思,减去了原有篮球鞋属性上的部分功能性配置与加强性结构,更为简洁化与轻量化,适宜日常穿着。LOW,即低帮版。 AIR JORDAN 11,首次发售于1996年,相较许多当代功能性运动鞋上,大量应用高强度合成材料,打造的极致轻薄,甚至采用镂空式材料偷轻的鞋身相比,以传统漆皮+净面皮为主打造的鞋身,更为简洁、自然——这一点,在AIR JORDAN 11 CMFT LOW上,也被基本保留。当然,AIR JORDAN 11 CMFT LOW在鞋身局部区域,也采用有单层的织物面料;同时,在皮质鞋面区域之上,也设置有透气打孔,不至像传统篮球鞋一般闷热。 鞋舌部分,采用织物面料,内设发泡棉填充,并且在鞋舌之上,还设有数个如手机闪光灯般大小的圆形开孔,可以使人清晰的看到鞋舌内填充物的纵向剖面,是该鞋款上一处很有意思的小细节。鞋舌上方,设有红色的AIR JORDAN jumpman型logo。鞋带部分,为无内填充物的织物编织、圆形设置。鞋带孔,则采用了现代化的解决方案——独立于鞋身整体之外的、复合型高强度材料打造。 鞋身内里,取消了原有专项篮球鞋属性上的内靴,但是在鞋舌与鞋底之间,设置有弹性材料固定带,可提供一定的动态包覆性表现。鞋尾内里,设置有少量的发泡棉填充。鞋尾外方,亦设有红色的AIR JORDAN jumpman型logo。两只鞋垫上,分别印有jumpman型logo,以及CMFT字样,表明鞋款身份。 中底及外底之上,印刻有CUSHLON及ZOOM AIR字样,表明其中底部分,采用了CUSHLON发泡塑料,及ZOOM AIR气垫两大缓震技术。外底橡胶,分为前后两片,鞋底中部,无鞋底橡胶,发泡塑料材质的中底直接暴露在外,虽然因此导致该鞋鞋底部分的整体强度可能稍有下降,但势必会更加轻盈,适宜日常穿着。鞋底纹路,主要为波浪纹。同时,在ZOOM AIR气垫所在处,设有鞋底开窗,可以使人直观的看到气垫的所在。
Autoart 1:18 Aston Martin Rapide S,red 如同生产大型超豪华汽车的代表品牌——宾利,如今能见度最高的,是宾利欧陆一样。品牌几经波折的阿斯顿马丁,已将车型重心,放置于双门GT。在实际生活中,可能目前唯一还能见到的、可以称为当代车型的四门阿斯顿马丁,也就剩下一个Rapide。 阿斯顿马丁Rapide,车长5019毫米,轴距不到3米,综合考量而言,的确是一款D级车,但是与当今汽车市场上的主流品牌车型相比,它的车长与轴距表现,甚至还不及许多C级车。 前脸部分,标准的阿斯顿马丁家族式“大嘴”前进气格栅,引人瞩目。当然,也会被许多人开玩笑说——这很福特。毕竟阿斯顿马丁与福特,有着剪不断理还乱、足够深厚的渊源。 门上采用无框式车窗。虽然有关于无框式车窗,在实用性上,有许多槽点,但毕竟这是一台已将“运动”二字强力注入品牌基因的阿斯顿马丁,以无框式车窗为整车的运动质感加成,倒也顺理成章。围绕侧窗边沿,采用镀铬风格件包边装饰。近乎占满车身弧度的车轮与明显低扁平比的轮胎,为整车性能加持,同时在视觉效果上,也带来了满满的运动张力。刹车卡钳,亦是运动质感强烈的、明艳的红色。前舱及前门侧方,以粗壮的条形镀铬风格件装饰,在捷豹、宾利等英伦系品牌的车型上,亦能看到这种设计。当然,还有同属于福特系的汽车品牌——林肯。车外门把手,采用由电机驱动伸缩的隐藏式设计。 车尾灯组,为左右对称的各半个“回”字形,是Rapide车型在产时期,阿斯顿马丁旗下车型上广泛应用的一种家族式设计。车身后方采用小溜背式设计,后备箱的开口较小,但后窗是随后备箱整体开启的,就像MPV或瓦罐车型一样,同时原车自带后备箱分区收纳藏板,对于一台运动型轿车而言,已属实用性较强。 打孔式的发动机舱盖,6.0L V12发动机,粗壮的发动机舱内稳定加强拉杆,无不彰显其充沛的动力储备。中控部分,为生产于2015年前后的众多车款上主流的上车载荧幕+下实体按键式布局,相较越来越多近两年出品的新车型上,平板电脑一般的中控台,我是更喜欢这种局部带有实体按键操作的,更为简洁、直观、明快。 虽为一台大型四门豪华轿车,但走运动风格的阿斯顿马丁,并未特别强调Rapide的后排空间。于车侧观察,可以明显发现,它的后门长度明显小于前门。但双独立式的后排座椅设置,整车薄型运动椅背,整车运动型带有侧翼包覆的座椅,都能切实的为后排乘客的动态乘坐质感加分。 车尾排气管,采用双边单出共两根式设计。底盘平整度极高,车下结构,尽包覆于底板之内,可使行进过程中的车辆下方气流顺畅流过,带来优异的动态表现。
Autoart 1:18 Aston Martin Rapide S,red 如同生产大型超豪华汽车的代表品牌——宾利,如今能见度最高的,是宾利欧陆一样。品牌几经波折的阿斯顿马丁,已将车型重心,放置于双门GT。在实际生活中,可能目前唯一还能见到的、可以称为当代车型的四门阿斯顿马丁,也就剩下一个Rapide。 阿斯顿马丁Rapide,车长5019毫米,轴距不到3米,综合考量而言,的确是一款D级车,但是与当今汽车市场上的主流品牌车型相比,它的车长与轴距表现,甚至还不及许多C级车。 前脸部分,标准的阿斯顿马丁家族式“大嘴”前进气格栅,引人瞩目。当然,也会被许多人开玩笑说——这很福特。毕竟阿斯顿马丁与福特,有着剪不断理还乱、足够深厚的渊源。 门上采用无框式车窗。虽然有关于无框式车窗,在实用性上,有许多槽点,但毕竟这是一台已将“运动”二字强力注入品牌基因的阿斯顿马丁,以无框式车窗为整车的运动质感加成,倒也顺理成章。围绕侧窗边沿,采用镀铬风格件包边装饰。近乎占满车身弧度的车轮与明显低扁平比的轮胎,为整车性能加持,同时在视觉效果上,也带来了满满的运动张力。刹车卡钳,亦是运动质感强烈的、明艳的红色。前舱及前门侧方,以粗壮的条形镀铬风格件装饰,在捷豹、宾利等英伦系品牌的车型上,亦能看到这种设计。当然,还有同属于福特系的汽车品牌——林肯。车外门把手,采用由电机驱动伸缩的隐藏式设计。 车尾灯组,为左右对称的各半个“回”字形,是Rapide车型在产时期,阿斯顿马丁旗下车型上广泛应用的一种家族式设计。车身后方采用小溜背式设计,后备箱的开口较小,但后窗是随后备箱整体开启的,就像MPV或瓦罐车型一样,同时原车自带后备箱分区收纳藏板,对于一台运动型轿车而言,已属实用性较强。 打孔式的发动机舱盖,6.0L V12发动机,粗壮的发动机舱内稳定加强拉杆,无不彰显其充沛的动力储备。中控部分,为生产于2015年前后的众多车款上主流的上车载荧幕+下实体按键式布局,相较越来越多近两年出品的新车型上,平板电脑一般的中控台,我是更喜欢这种局部带有实体按键操作的,更为简洁、直观、明快。 虽为一台大型四门豪华轿车,但走运动风格的阿斯顿马丁,并未特别强调Rapide的后排空间。于车侧观察,可以明显发现,它的后门长度明显小于前门。但双独立式的后排座椅设置,整车薄型运动椅背,整车运动型带有侧翼包覆的座椅,都能切实的为后排乘客的动态乘坐质感加分。 车尾排气管,采用双边单出共两根式设计。底盘平整度极高,车下结构,尽包覆于底板之内,可使行进过程中的车辆下方气流顺畅流过,带来优异的动态表现。
Autoart 1:18 Aston Martin Rapide S,red 如同生产大型超豪华汽车的代表品牌——宾利,如今能见度最高的,是宾利欧陆一样。品牌几经波折的阿斯顿马丁,已将车型重心,放置于双门GT。在实际生活中,可能目前唯一还能见到的、可以称为当代车型的四门阿斯顿马丁,也就剩下一个Rapide。 阿斯顿马丁Rapide,车长5019毫米,轴距不到3米,综合考量而言,的确是一款D级车,但是与当今汽车市场上的主流品牌车型相比,它的车长与轴距表现,甚至还不及许多C级车。 前脸部分,标准的阿斯顿马丁家族式“大嘴”前进气格栅,引人瞩目。当然,也会被许多人开玩笑说——这很福特。毕竟阿斯顿马丁与福特,有着剪不断理还乱、足够深厚的渊源。 门上采用无框式车窗。虽然有关于无框式车窗,在实用性上,有许多槽点,但毕竟这是一台已将“运动”二字强力注入品牌基因的阿斯顿马丁,以无框式车窗为整车的运动质感加成,倒也顺理成章。围绕侧窗边沿,采用镀铬风格件包边装饰。近乎占满车身弧度的车轮与明显低扁平比的轮胎,为整车性能加持,同时在视觉效果上,也带来了满满的运动张力。刹车卡钳,亦是运动质感强烈的、明艳的红色。前舱及前门侧方,以粗壮的条形镀铬风格件装饰,在捷豹、宾利等英伦系品牌的车型上,亦能看到这种设计。当然,还有同属于福特系的汽车品牌——林肯。车外门把手,采用由电机驱动伸缩的隐藏式设计。 车尾灯组,为左右对称的各半个“回”字形,是Rapide车型在产时期,阿斯顿马丁旗下车型上广泛应用的一种家族式设计。车身后方采用小溜背式设计,后备箱的开口较小,但后窗是随后备箱整体开启的,就像MPV或瓦罐车型一样,同时原车自带后备箱分区收纳藏板,对于一台运动型轿车而言,已属实用性较强。 打孔式的发动机舱盖,6.0L V12发动机,粗壮的发动机舱内稳定加强拉杆,无不彰显其充沛的动力储备。中控部分,为生产于2015年前后的众多车款上主流的上车载荧幕+下实体按键式布局,相较越来越多近两年出品的新车型上,平板电脑一般的中控台,我是更喜欢这种局部带有实体按键操作的,更为简洁、直观、明快。 虽为一台大型四门豪华轿车,但走运动风格的阿斯顿马丁,并未特别强调Rapide的后排空间。于车侧观察,可以明显发现,它的后门长度明显小于前门。但双独立式的后排座椅设置,整车薄型运动椅背,整车运动型带有侧翼包覆的座椅,都能切实的为后排乘客的动态乘坐质感加分。 车尾排气管,采用双边单出共两根式设计。底盘平整度极高,车下结构,尽包覆于底板之内,可使行进过程中的车辆下方气流顺畅流过,带来优异的动态表现。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