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符救赵信陵军 窃符救赵信陵军
关注数: 2 粉丝数: 1,180 发帖数: 10,608 关注贴吧数: 34
嘲讽K签的,或许自己也是别人眼里的K签 全世界底层保守派,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日本,都一致反对外来者大量流入,因为担心会被抢工作机会和占女人。这种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往往确实是现实。 但世界总是往前发展的,这不以个人意愿为转移。因为你不去抢人才,人才就会流向其他国家,典型的如马斯克就是南非人。 但矛盾的是,只要放开流入的口子,就会陷入泥沙俱下的局面,甚至流入的很大部分都是泥沙。 比如之前在上海论坛里,有一张统计图经常被复制,也就是上海的犯罪率如果去除外来人口,那犯罪率就是全国最低,隐含的意思是上海犯罪的都是外来人口。 但这种隐含歧视再怎么发酵也无用,因为魔都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就是靠源源不断的外来人口,这不以个人意愿为转移。 要能理解,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在这点上,无论是京城的正黄旗大妈观念里的皇城人和外地蛮子的区分,还是上海老阿姨观念里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区分,乃至56个组成的中华民族,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甚至马克思提出,国家本质上也是虚幻的共同体。 而一旦正黄旗大妈或者魔都老阿姨能明白世界发展的趋势总是往前的,抢人是发展的正途,至于自己的观念认同只是人为定义出来的虚幻共同体,那或许就没有那么多怨言和嘲讽了。 -------K签当然也是如此,甚至那些嘲讽K签的,自身或许正是正黄旗大妈和魔都老阿姨眼里的K签。
一念正,一念魔 修行人总说,佛魔一念之间。一念痴是魔,一念明是佛。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 比如最近最热的话题,武大杨瑾圆事件就很典型。 事件的一开始,其实杨做的完全没问题。这个哪怕是男性也可以代入,比如有人对自己母亲或者女儿做猥琐动作,那上前去理论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这属于正义范畴。 接下来对方回复说你搞错了,并且给出一定证据时,你本人不太好判断,于是交给官方来裁断。这时候就谈不上正义,而是一个等待判断真假的普通人。 真正的问题出在官方给出了最终的判断,你却被内心执念蒙蔽,不去认错,却一意孤行继续一条路走到黑,就是典型的入魔了。最终被自己的魔念反噬。 其实类似一念入魔的例子很多,比如一个学生不服班级第一的同学,认为自己是学习最棒的,这种不服输的念头是好的。但这位学生却只把不服输放在嘴边,考试成绩却一直不如对方。这时候学生不找自己学习的弱点,踏踏实实提高成绩,却总是质疑考试的不公平,老师偏心,那这就开始入魔了。非但不能帮助提高成绩,反而起反作用。 同样的还有粉红赢学家(不能和右翼保守派混淆,虽然两者有部分重叠)。希望自己国家赢这是好的,但如果只靠嘴巴来赢有个毛线用处。明明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高,最发达地区浙江杭州打工的采茶女工几十人睡一个大通铺,天天吃清水挂面的事情就在前几个月。比亚迪在海外的生活水平对比国内其实不算太差,但在国外就是犯法的水准。不想着踏踏实实提高自己国家老百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却天天谣传隔壁中位数月收入一万三的邻居吃不上肉,以此来宣传赢学。这也是典型的执念入魔了,从开始的爱国变成典型的害国。
运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看到有小吧在呼吁要保护公信力就有趣。 玩键郑的都明白,越是缺什么,就越是呼吁什么。 保守主义的运势从2015年开始起来,在我的印象里到了2018年就已经是波涛澎湃(发姐被封时,我就很惊讶这点事情居然会被抓住不放)。 而到2020年发展到了顶峰,特别在武汉之后,疫情全世界扩散而中国安稳,保守主义达到了巅峰。当时在网上不要说一个药丸党都看不到,哪怕是理客中意见也很难存活。 以许可馨事件为标志,当时知乎有个帖子“为什么许可馨辱国辱民,却没有处理结果?”,观察从2020年到今天这个帖子的高赞变化其实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对许的评价从2020年的辱国辱民,到今天高赞一片赞誉勇敢的说出大实话,可以看出这五年里的舆论变化。 古人一直认为三十年风水轮流转,保守主义的运势到了顶峰,那走下坡路也就是必然的。 这五年来,类似许可馨这样的回旋镖数不胜数。 从防疫的严防死守,到突然放开。从一小时二十二分钟拿下乌,到今天的陷入持久战泥潭。从飞机降台就打,到提打就是1450。从东航737一片质疑飞机,到今天的报告不公开。。。。。。。。 乃至于从去年质疑农夫山全瓶盖赞扬宗老爱国,到今天的宗老变老宗。回旋镖一个接一个,几乎是目不暇接。 所以说保守主义的公信力已经消失了很大一部分,这不是靠小巴呼吁保护就能维护的。就像当年运起的时候也不是靠激励就激励起来的,运去的时候自然就会流失。 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下坡路应该还会继续一段时间,才能和药丸当形成新的平衡。
随着社会固化,未来鸡娃的情况或许会有所下降 前几天的知乎热搜话题:为何星二代扎堆出道。再之前的热搜是医二代。 其实这些阶层固化的现象一直存在,只是高速发展的时候是隐形的。比如不断新建医院,那底层医生就有机会上来。可一旦发展停滞,很多事情就从隐形变成显形。 也就是说随着发展的变缓,未来普通人的发展上限的口子会逐渐缩小。 但同时,我们也已经站到了普通发达国家的入口了,或许再发展个十年就能进去了。 发达国家基本都有一些共性,比如普通人会有托底下限,不用发愁会没饭吃。普通蓝领和白领之间的收入也相差无几。 在这种上下限都差不多的环境里,鸡娃就变成了一种性价比极低的行为了。 就以魔都为例,魔都算是最接近发达国家的地区之一。前二十年,可以说是鸡娃成风,各种兴趣班,各种课外补习,哪家每月不花个几千给孩子补课,那简直就不是当父母的。哪怕魔都高考相对名额多,一样拼命卷高考。 但这几年正悄悄发生变化,中本一贯通开始逐渐走红。比如这两年最好的中本学校分数(中考670),这中考分数差不多能上魔都的市重点(普通市重点的高考一般有90%的本科率,60%的一本率)。 也就是说有很多家长不希望孩子再去卷高考了,哪怕上市重点能考的更高,但无论是对孩子还是父母都太辛苦了。老老实实读个中本也挺好。毕竟就算卷了,上限也就那样,而下限魔都父母往往都能托底。 当然以上是在魔都,各地域的发展程度不同。有些或许鸡娃正鸡的激烈,有些或许才刚刚起步。但只要中国逐渐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未来趋势大概率会让鸡娃变成一种性价比极低的行为。
分享个人减肥心得(独家秘诀) 减肥七八年,减了四十斤,现在BMI一直控制在21,维持好几年了。所以算对减肥算是有一些心得。 个人的总结就是,减肥和戒毒在某个层面有相通之处。简单说就是如何改变多巴胺的来源。 仔细观察过顽固型胖子(我)和顽固型瘦子(我老婆)的行为模式。 比如对所谓喝水也会胖的人来讲,每天获取多巴胺的模式是这样的: 今天没啥事------喝点小酒搞几个下酒菜放松放松。 昨天工作累了--------要吃点好的补补。 遇到闹矛盾有冲突了-------太气人了,晚上吃点好的换换心情。 和老婆吵架了--------不是为了这个家就离了,出去约朋友同事吃个宵夜顺顺气。 反之,观察那些顽固性瘦(如我老婆)的就会发现,他们的生活习惯完全相反。 今天感觉不舒服------少吃点。 遇到闹矛盾有冲突了-----太气人了,吃不下。 和老公吵架了-------我不吃你也别想吃!!! 所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顽固型胖或者瘦只是幌子,奥密其实在于生活习惯的点点滴滴上。 一个人获取多巴胺是刚需,否则就抑郁了。 顽固型瘦子的多巴胺获取途径并不和饮食挂钩,这才是他们瘦的真正秘诀。而胖子的习惯相反,所以胖子不胖谁胖? 所以从多巴胺的角度出发看,减肥和戒毒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如果只把视角放在如何节食断食上面,哪怕一时减下来了,多巴胺也会让你不由自主的恢复老习惯,大幅反弹就是必然。 因此胖的人想减肥并且不反弹,真正的途径就是要寻找新的多巴胺获取渠道,从而改变整个生活习惯。 比如我现在: 今天没啥事------去滨江步道溜达溜达听听小说,放松放松。 工作累了--------去公园散步听听小说,放松放松。 和老婆吵架了--------不是为了这个家就离了。出去马路上看看大熊美女,目测谁的熊是真材实料,谁的是垫的,以此放松放松。
为了忘却的纪念,回忆三年前的一些片段 前几天吧里的帖子又勾起了三年前封在家两个月的记忆,有些记忆不吐不快。 之前听过一个讲座,说人类大脑天然会把接触到的信息串联。 比如接收到:要彩礼,发生关系后报警,膜完整内部无检测DNA。当你只接收到这些信息时,大脑自然而然会把这些片段信息串联起来,然后拼凑出一个诬告含冤的结论。但如果后续又加入更多的信息时,就会发现之前拼凑出的结论并不一定为真。 同样的,看之前帖子的回复,三年前一个局外人接受到的,魔都封城扔菜事件的信息可能是:外地大批物质援助,冷藏运到上海边界,交接时有录像为证,最后这些菜被居委扔掉同样有视频为证。那这些信息串联起来,自然就拼凑出小区为了卖高价菜,所以把好好的菜都扔掉。 但作为亲历者,必须要加入自己的一手信息。那就是在事发的四月十几日的时候,我们家里也收到援助蔬菜包,整个蔬菜包里都是湿漉漉黏糊糊的,各种蔬菜堆叠在一起,土豆芽隐约可见,卷心菜部分外表有发烂的迹象。我家的收拾收拾还能勉强吃,小区群里有说收到的东西更糟糕,有去投诉的。 另外一个信息就是,当时四月十几号的时候,上海的气温反常的高,最高到过接近三十度。 所以如果作为一个当事人,把能接触到的信息串联起来是这样的。外地援助物资冷藏到上海边界,完成交接。但上海接收方混乱一片,没有对接冷链。并且中转了好几天才到小区这一级。在三十度的温度里,一个湿漉漉各种蔬菜堆叠在一起的蔬菜包(蔬菜包的潮湿程度可以见上海边界交接时的视频),到居民手里时发生了变质。 当然以上只是本人小区的信息串联,其他区域不知道。 另外就是一提到魔都封闭的那几个月的供应,看到很多回复都会说:哼,资本。 但经历过的明眼人都会说:哼,董小姐 封闭后,人需要吃饭,这点容易理解。但一刀切把所有渠道都断了,真正的资本,如京东,拼汐汐们根本进不来。能进来的无非都是董小姐们。 而董小姐其实只是小董,后面还有大董,大大董。 整个链条就是大大董,大董,小董,最后是露在表面的团长们。 到事后,却把屎盆子却都是扣在了资本和团长头上。 而大大大董们,比如最大的那个主持人,都升调了。 当然大大董们严格说起来也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也就是管聊垄断资本,算是资本里最坏的那一种。
一秒钟分辨自己是左翼还是右翼 看吧有友问,如何分辨“左翼”“右翼” 其实我发现一个很简单的分辨方式。就是在前年,当听说俄打了乌克兰,然后你下意识(注意一定是下意识)是站在俄罗斯一边,还是下意识站在乌克兰这边。下意识站在俄罗斯这边的一定是右翼。 但反过来站乌克兰的却不一定是左翼,还要看如何看待内塔尼亚胡的,如果站乌克兰同时反感内塔(不是站在哈马斯这边,而是反内塔,这是两回事情),那左翼妥妥的。否则不一定。 这个分辨法的原理在于,你下意识站俄罗斯,出发点无非是俄貌似和我们一个阵营的,所以在帮亲不帮理的潜意识的驱动下让你站俄。说白了就是利益(包括民族或者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而这个是和左翼的价值观冲突的。 举个左翼的例子就容易明白。 比如去年,美国有十余大学发起了激烈的反内塔散步活动,有数百人被逮捕。 值得注意的是,看报道,参与反内塔的甚至有在美的左翼犹太人团体,一同谴责内塔在加沙地区的行动。 以上左翼犹太人的行为,在右翼是打破脑袋都想不明白的---------不以民族国家利益为主导,而是是价值观为主导的行为,突破了右翼保守派的理解极限。 当然以上所谓民族国家利益是右翼来定义的,往往是抢占别人土地,比如乌克兰,冰岛,戈兰高地,澳大利亚等等。或者是骑在别国头上占便宜,拉屎拉尿。 而左翼并不是不追求利益,而是下意识反感右翼所谓的利益,并且认为建立更文明进步的价值观才是全人类的利益。
俄乌战争的问题对照朝鲜战争就比较清楚了 另外俄乌的问题,对照朝鲜战争就可以知道了。 一开始北棒试图统一朝鲜,一路打的很顺手,然后美军来了,北棒一路败退。美军一开始也打的很顺手,试图统一朝鲜,然后北棒在我们支援下,在三八线来回拉锯了好几年。 我们可以说北棒在美军参与的时候已经是阶段性失败,而美军的战略目标在五次战役后也算是失败了。至于在三八线来回拉扯其实只是垃圾时间而已。------这时候的北棒在后半场反而算是胜了。 俄乌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乌方一开始(22年前)统一乌东也很顺手,但俄军直接打过来时就已经阶段性失败了。这时的俄军和美军一样胃口大的很,是打算一口把乌全部吞下。但一小时22分钟以后,就像当年经历了五次战役后的美军一样,俄最初的战略目标就已经失败了。 而当年的美国有前后两个战略目标,一个是统一朝鲜,后一个是保住南棒。美国虽然在前一个目标上失败,但算是保住了第二个目标。 对比俄也一样,俄同样是前后两个目标,先是一口吞下乌,震慑四方。后一个是保住占领的乌东。 现在俄在前者已经是彻底失败了,唯一有疑问的是后者。 对乌克兰(北棒)也是一样,免于被俄(美)一口吞下这点已经赢了,接下来就看能不能统一全国了。 毕竟现在的俄已经元气大伤,只要乌能坚持持久战,俄肯定是拖不住太久的。 当年的北棒失败了,是因为他们纯靠中国出兵。如果现在的乌是靠美国出兵那现在也就和北棒一样了。 所谓人必先自助而后天助之,哪怕失去美援只要乌能独立支撑一段时间不崩(就像2022年初),那欧洲的援助必然会来。
继续完成绩效,刷贴完成今天的KPI 看到很多吧友喜欢热议欧美的问题。但总感觉讨论不到点上。 其实欧美的问题或许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中国人并不是真的机器人。 这二十多年的欧美底层运行逻辑其实很清楚,就把中国人当成机器人,利用产业链的上下游剪刀差带来的利润差(生产一件飞机就能换回八亿件衬衫),让欧美的十多亿人口支撑起以三产和消费为主导的模式。 但中国人并不是真的机器人,通过这几十年的追赶,已经慢慢摸到了产业链的中上游。这导致剪刀差带来的利润越来越难维持欧美的消费模式了。 无论是欧美的物价问题,经济停滞,还是左右翼的纷争,根本原因还在于目前的消费模式如何运行下去。毕竟如果能扩大利润差,用沙子做点芯片,设计点包包,拍个电影就能换回几千几万倍的物资,那稳定物价拉高经济碾压政敌还是事情吗? 面对挑战,右翼保守派的看法当然是选择保守。把机器人都打压下去,并且让产业回流,让部分欧美人也回到几十年前的模式当机器人,自然所有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而左翼的看法就五花八门了,一般常规操作是输出理念,让机器人变成人,那正常人就不会去生产八亿件衬衫,反而加入消费者模式。至于中低产业链可以扩散到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未来还会有真正的机器人和AI,找替代还是很容易的。 目前看来右翼的观点在欧美受到更多青睐。
最近的燕冬萍离婚案可以看做传统家庭解体的第一步 看到有吧友持有朴素的保守派情怀,推崇极右头头普金的竞选词:“希望将来只有一个父亲和母亲,父母的词汇不会引起歧义”。 我个人在感情上倒是能理解这种朴素的保守情怀,但现实总是在不断往前进,并不以个人意愿为转移。 燕冬萍离婚案最近很热,但很少有人理解这其实是一场传统家庭解体的模板。 传统家庭说白了就是男女双方组成一个互助组,男方是赚钱养家的主力,女方负责生育和家务外加赚钱补贴不足。组成这样的互助组可以更稳固的抵御外来的侵袭和内部的发展。 中国至少有几亿家庭是男人出外打工,女方在家带孩子照顾老人。 而目前这样的互助组形式面临全方面的崩解。从燕冬萍离婚案可以算是一个明显的节点。 稍微推演一下就知道,女方可以让在外打工的丈夫净身出户,那未来肯定会有更多的男方不愿意把钱交给女方。这样的化那女方结婚又获得什么利益了呢?免费当男方的佣人和生孩子工具?这逼迫女方必须自己去职场打拼,而不是去依靠男人。 未来越来越多的不依靠男人的独立女性出现是可以预见的,现在很多人烦恼的彩礼,上缴工资等等,逐渐会边缘化。------不太可能一下消失,毕竟想吃两头占便宜的人永远是不缺的。 一旦真的形成一大批真正独立的女性群体,那她们的利益述求就不再是金钱,而是情绪价值,或者说爽。自然就是爽了就在一起,不爽了就分开。还想着传统的“只有一个父亲和母亲”,那就是想多了。
智驾是走雷视混合路线还是纯视觉路线 这类问题很多人是单独割裂的看,认为汽车行业不缺那点雷达的钱。走雷视混合路线最稳妥。 可一旦统一到智能机器人的框架里来,这个想法就不成立了。 一切还是成本问题,和回收火箭是一个思路。 因为这并不是智驾的问题,而是一揽子智能机器人要走的道路问题。 机器人靠视觉算法来识别和运行,没有啥其他好处,就是便宜。 特别是机器人并不光是驾驶,而是要干各种活计,雷达在其他用途上就没有通用性了。 大自然发展了几亿年,就一个蝙蝠是靠雷达来识别运行,而其他99.99%是靠视觉。所以只要AI算法能跟上,哪一种发展路线会更普世是一目了然的。 只要搞定了视觉算法,那包括智驾在内的所有自动机器人问题都可以得到最低成本的解决。 而雷达模式在未来的中低端机器人(包括智能汽车也可以视为机器人)行业里只会是过度阶段,也没有其他原因,就是一个成本问题。 毕竟智能机器人想真正普及到各家各户,成本是最基本要解决的问题。 其实问一下自己,如果在眼盲和耳聋里非要二选一,哪一种对你的影响更大,就会得出答案。 目前大家的起步路线还差不太多,选对路线是应该仔细考虑衡量的,不能因为国内雷达路线更成熟就下意识有了偏向。 明明我们的体量大,不是应该解放思想,做更多的不同尝试吗?
从美大选两边的宣传片看左右翼的观点分歧 民主党这边的宣传片,并不是说民主党这边主张有多好多好,而是从一个未来人的角度描述:因为大家不满民主党在面对疫情的处置,对以哈战争的纵容无作为,等等一系列的无所作为,导致投票给川普,于是美国未来就进入了灾难。灾难的具体描述参照描述我们这边,比如堵嘴不能说话,打头的能一直干下去不换人,女性失去权力,移那个名被圈禁驱逐,低收入者得不到最低收入,环境遭到毁灭,马斯克搞AI获得永生。。。。 片子的视觉效果不错,抖音就有,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川普这边的宣传片也是类似,不说自己有多好多好,而是说对面是瞎搞一气:对未成人宣传LGBT,不男不女的人参加运动会获得金牌,企业负担过重不得不跑路。。。。。 可以说只要不抱有阴谋论,那这次大选就是围绕着左右翼的观点进行的一次对决。现在对决结果也出来了,美国多数人支持右翼的观点。 当然哪怕站在完全中立的角度看,美国人支持右翼才是正常的选择,因为美国的左翼确实过头了。 比如在LGBT问题上,美国左右翼争论的并不是应不应该宣传LGBT,而是应不应该对未成年人宣传。一个人不反对宣传LGBT,但反对向未成年人宣传,那这个人在美国就算是右翼了。-------是的,像金星这样在面向成人的演出宣传LGBT,在美国是没有超过右翼的范畴。而左右翼的分界点是否支持对未成年人宣传。 分配和移那个名问题也是一样,最近有名的金牌讲师就是典型。一个外来黑户,黄种人,文盲(以美国标准),死也不肯工作的懒汉,却能在美国被供养起来,免费分配电梯双人标间,天天大鱼大肉吃的比我都好,还挑食浪费粮食。大家交税的用途是否正确,也是左右翼的分歧焦点。 另外就是女权。分歧焦点在于是否应该给予女性弱势群体更多的照顾(特权)。一个人如果支持男女平权,但反对给予女性特权,那这个人在美国没有超过右翼范畴。------是的,既然“头发长,见识短”这句话已经说了几千年,那杨笠回怼一句普信,还是在平权范畴内,符合寇可往我亦可往的平权范畴。而左右翼的分界点是否支持给予女性更多的特殊照顾。 从以上的这些分歧基本可以看出,美国的左翼确实激进过头了,方向盘应该向右偏一点才正常。也符合两条腿走路的惯例。--------当然也可以对比出我们确实太偏右翼保守了,适当向左偏一点或许才更健康。
看到吧里还是对疫情的发展有忧虑 其实以史为鉴,就基本可以判断未来几十年的疫情走势。 而一百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是最直白的镜子。 西班牙大流感从1918年到1920年。据说在这场流感中过世的人数在三千万到一亿。当时全球人口才18亿,。换算一下相当于今天过世了1.2亿到4亿,从致死率来讲和新冠是同一级别的,可能更高。并且H1N1同样有一大堆厉害的后遗症。 1920年全球疫情结束,但H1N1病毒从未消失,病毒不断变异,从大流行级别的病毒演变成了季节性流感病毒株,可以说每年都会来几次。并且在传播变异过程中,经常会变的很危险。 如1957年H1N1与H2N2禽流感交换了基因,而后1968年又变异成H3N2。而后还有H5N1。。。。等等等等,每次大扩散都会带走几十乃至上百万性命。 直到今年年初的热搜:1月31日疾控局通报,浙江省发现一例H3N2与H10N5混合感染病例。 但虽然我们一直在和H1N1以及其变种生活在一起,一般普通人却很少有人对此会发生忧虑。哪怕是新冠忧虑症患者。 未来的新冠也必然和一百年前的模式是相同的,病毒不断变异,逐渐成为季节性流感病毒株,每过一段时间就可能大扩散一次。但未来的新一代不会对新冠再有什么感觉,就像我们今天不会对H1N1有什么感觉一样。 所以新冠忧虑症患者还是应该以史为鉴,放下不必要的忧虑。当然该有的卫生习惯还是要保持好,只是不要对此抱有太高希望。毕竟22年底时,路上所有人都戴口罩,卫生习惯在当时可以说是拉满了,但该流行还是会流行。现在所有人都有了一定的抗体,很多人以为没症状就是没阳,其实只是无症状而已。
绝大多数键盘霞上网都是来寻求休闲快感的,或者说多巴胺 作为一个普通人,小时候一直泯然众人,很难体会到优越感和自豪感这类感觉。二十多年前我还在读中学的时候接触到一本叫”中国可以说不“的小册子,当把自己代入书里宏观的大视角,油然而生一股自豪和优越感。都快过了三十年,我还记得一段结尾的话:中国从来不怕和美国开战,不要忘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没有胜利的战争,奉陪者是中国大兵。(大意) 小时候读这类激情四溢的文字时,真的会热泪盈眶,这些都是做不了假的。或者说一旦能读到这类文字,多巴胺就会大量分泌。而人是抗拒不了多巴胺的。 还记得十多年前混贴吧的日子,看到有和中国有关的正面评价,就会从生理上感觉舒服。一旦看到负面的讽刺类话语,各种阴阳怪气,就会很不舒服,借用一个词语就是会产生“致郁性”,忍不住就会去查资料来反击。 为了寻求快乐,会主动去寻找各种中国的发展进步的新闻和评论,转帖到常去的贴吧。看到有一群吧友来一起称赞,就会感觉快乐加倍。而看到有阴阳怪气的,就会一起去反击。 当时真的以为是因为爱国所以才会这么干,从来没意识到其实是多巴胺在控制我的行为。 可惜世事无常,一直听说挨了铁拳就会角变分只是传闻,没想到有轮到自己的一天。 并且自己亲身经历过才知道,这种转变是生理上的。也就是说你无法再在之前的帖子里获取快感了。无法再把自己代入宏观大视角,就算勉强代入了也失去了之前的感受。 反之,在转变的一开始,你会发现一旦看到了阴阳怪气的评论时,你的快感就突然又回来了。 幸好从小读毛选,才能一直保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直觉。反思从来是优良传统,不知道何时成为负面词语。一旦迷茫了就要回到原点去反思。 既然一切都是从获取多巴胺起头,也是就为了自身利益。那作为一个不会出国发展的普通人来讲,只有中国发展的好,或者至少不太坏,个人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所以期望中国变坏是没有道理的。但如何才能让中国变好(不变坏)呢? 普通人能做的其实往往是拿起批判的武器。 类似普通父母的常见行为,天天在那边唠叨,你这孩子这里不行那里不行,隔壁王二麻子家的小明天天考第一,你再这样下去这辈子就要完啦。-----这类行为用心是好的,但在孩子眼里就是仇人。因为你剥夺了孩子的多巴胺。有人命名为“致郁性”,评论的还是非常准确的。 从给予孩子多巴胺这点,有人做的非常好。典型的比如司马老师。最近一直在看司马南老师的视频,司马老师的口才很好,讲话贴近生活,很接地气。并且大部分时候前后逻辑都是通顺的。 问题主要出在司马老师拿出的论据很多都是谬误的,或者只是事实的一个面,不是全部。而一旦从一个错误(至少有问题)的论据去进行推论,那答案肯定是离开现实十万八千里。而司马老师的受众基本都是不会去查询论据是否真实全面,毕竟他们只是为了多巴胺而来的。 按我个人的分类,大多数份红键盘霞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被多巴胺控制的层次。第二层是破除多巴胺控制,已经知道自己的利益何在而努力。第三层是熟练掌握控制大众多巴胺的方法,并且把这种控制能力用在了有益于国家的方面。------真正达到第三层的在革命时代还是不少的,比如鲁迅,比如毛。至于今天有没有人能达到我还没发现。
从北上的高考难度可以知道古代科举其实难度不太高 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科举和高考一样,都是选优类考试。 也就是说录取名额是大致固定的,考试的作用是用来在一群人里选优。 看到昏哨吧友说,他几十年前高考那时候,他们班有个帝都的比他们当地最低分数线还低了一百多分。这应该是事实。那为何当年的帝都高考这么容易呢?无非就是人少萝卜多呗。也就是说参加高考的人数少,而录取名额相对多,那在一场选优类考试中,自然就相对容易(注意是相对)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知道其实古代科举难度其实不大。 虽然一个县几万人里可能不过就十位数的秀才,看上去竞争很激烈,导致很多人误以为水平很高。但一个县能脱产读书(是脱产读书而不是识字)的其实也就那么几百人,作为一个择优考试来讲,不会比中考考上重点中学更难了。 至于举人,进士什么的其实也一样,只要明白了择优考试的本质,就不会再去关注有几个人能考上,而是会去关注有多少人参与考试。古时候全国也不过几十万甚至只有几万的全职读书人。在谈论考进士的难度时都有误解,以为考进士比考清北难。事实上进士无非在几十万考生里选出上百个人,而高考如果想考清北需要在一千万人选出几千个,和考进士的难度等级基本是一样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