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lingdababy lifelingdababy
关注数: 11 粉丝数: 10 发帖数: 2,368 关注贴吧数: 2
眼睛健康要“三养” 眼睛是人体最受累的器官之一,其精密性和对营养物质、氧气、血液的需求不比任何器官差。 那么,眼部该如何保养才不会受损生病呢? 食养 1.预防白内障:花青素可以促进眼睛视紫质的生成,提高眼部微血管的弹性,并促进血液循环。此外,花青素还可以减少自由基对眼睛的伤害。代表食物有蓝莓、黑莓、樱桃、紫米等。2.阻挡有害光:叶黄素能帮助阻挡伤害眼睛的蓝光,使视网膜黄斑部免于受到伤害,保持视觉灵敏与清晰。代表食物有菠菜、洋葱、红苋菜等。3.预防夜盲症:β-胡萝卜素可以在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维生素A是构成眼感光物质的重要原料。维生素A充足,可增加眼角膜的光洁度,使眼睛明亮有神。 水养 眼睛喜凉怕热,遇到心火、肝火过盛,就会长眼垢、发干、红肿乃至充血。可用流动的凉水(自来水)洗脸降温。用茶水熏眼对保护眼睛、恢复视力也有很大的帮助。熏时用手捂住杯口,以防热气过快散失。过热无法忍受时可稍事休息,但熏的时间最好在10分钟左右,并要经常坚持做,每天至少熏一次。 动养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挺胸站立,头稍仰。瞪大双眼,尽量使眼球不停转动(头不动),先从右向左转10次,再从左向右转10次。然后停止,放松肌肉。再重复上述运动,如此3遍。另外,平视远处的山峰、楼顶、绿色植物、河流等景物,也可调节眼肌和晶状体,减轻眼睛的疲劳,改善视力。
七个小动作赶走一天的疲劳 1、梳头 梳头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功能,增强分泌活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经常梳头,可使人的面容红润,精神焕发。此外,梳头还是治疗失眠、眩晕、心悸、中风后遗症和青少年白发的辅助手段。平时每天可梳头3~5次,每次不少于3~5分钟,晚上睡前最好梳头一次。 2、伸懒腰 伸懒腰可引起全身大部分肌肉的收缩,使瘀积的血液被"赶"回心脏,从而大大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   所以,常伸懒腰在促进人体肌肉收缩和舒张、增进肌肉本身血液流动的同时,还可带走肌肉中的代谢产物,起到消除疲劳的作用,使人感到全身舒展,精神爽快。 3、踮脚尖 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尤其是在久坐或久站后下肢酸胀、乏力时,可采用踮脚尖的方法健身。 人在踮脚时,由于双侧小腿后部肌肉的收缩挤压,可促进下肢血液的回流,加速血液循环,从而缓解下肢酸胀及防止下肢静脉曲张和皮肤色素沉着。具体做法:双足并拢着地,用力踮起脚跟,保持2~3秒,可重复多次。 4、深呼吸 深呼吸可以促进人的肺部排出浊气,增加肺活量和血液中的含氧量,加快血液循环。 5、叩齿 每日三餐前保持全身放松,口唇轻闭,然后上下齿有节律地轻轻叩击。每次叩4~下,可使牙齿坚固,并能预防牙病的发生。 6、转目 双目从左向右转14次,再从右向左转14次,然后紧闭片刻,再迅速睁开眼睛。常年坚持,可使眼睛运转灵活,去内障外翳,兼能矫正近视、远视。 7、搓足心 每天晚上洗脚后、上床之前搓足心20分钟,对健足强身十分有益。这是因为,搓足底涌泉穴有改善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能。
生活中的“十大”定律 1、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凡是可能出错的事就有很大几率会出错。 根据“墨菲定律”可以推出四条理论: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点评: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事故都会发生。 2、木桶定律 木桶定律: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 点评:若个人的某些方面是自己短板,那就要尽快把它补起来。若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块最短的木板”,那就应该迎头赶上,不要拉集体的后腿。 3、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世界80%的财富来自于20%的人。 二八法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家帕累托提出的。二八法则指在众多现象中,80%的结果,来自20%的原因;20%的努力,常产生80%的结果。这一法则在很多方面被广泛的应用:如80%的劳动成果取决于20%的前期努力、20%的人做了80%的工作等。 点评:一些关键的小的投入和努力,通常可以产生大多数的结果、产出或酬劳——提高效率就要抓住那20%的重点。 4、华盛顿合作规律 华盛顿合作规律: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 华盛顿合作规律强调的是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缺乏团队协作只会使得团队进度缓慢、甚至整个项目失败。团队只有建立明确的管理制度,明确个人的职责和分工,并且团队之间增强沟通与协调,这样才能使得效率提升、事半功倍。 点评:团队一定要有合适的团队协助方式,而作为一名团队成员,我们要积极参与团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分工合作,共同取得成果。 5、酒与污水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酒与污水定律和木桶定律的区别在于,木桶定律中一个组织里差的组员将限制整个组织的成果,但这个成员是组织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只有提高他的水平才能使组织整体进步;而酒与污水定律中一个组织里差的组员将破坏整个组织团结及结果,这个成员不但不贡献,反而像污水一样影响他人,所以要立即剔除“破坏者”才能保证其他人不受到影响且仍然发挥其效能。 点评:对于坏的组员或东西,要在其开始破坏之前及时处理掉。 6、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 挪威的渔民为了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点评:适当引入外部竞争者有利于激活内部人员活力;人要有忧患意识,不要一味地追求稳定。 7、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能导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一件小事都有可能引起周围事物的相应变化。“蝴蝶效应”存在于我们人生历程中各个角落:一次大胆的尝试,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习惯性的动作,一种积极的态度和真诚的服务,都可以触发生命中意想不到的契机,它能带来远远不止于一点点喜悦和表面上的报酬。 点评:防微杜渐,不能忽视小的漏洞和差错,以免造成大祸。 8、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 马太效应对于领先者来说就是一种优势的累计,当你已经取得一定成功后,那就更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功。强者总会更强,弱者反而更弱。所以你不想在任何所在的领域被打败的话,你就要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头羊,并且不断地扩大。当你成为领头羊后,即便你的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地获得比弱小同行更大的收益。 点评: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当目标领域有强大对手的情况下,就要另辟蹊径,找准对手的弱项和自己的优势。 9、刺猬理念 刺猬理念:狐狸知道很多事,但是刺猬知道最重要的事。 狐狸是一种狡猾的动物,它能够设计无数复杂的策略,偷偷向刺猬发动进攻,但每一次刺猬都蜷缩成一个圆球,浑身的尖刺指向四面八方。狐狸行动迅速,阴险狡猾,看上去准是赢家,而刺猬则毫不起眼。尽管狐狸比刺猬聪明,但是在实际中屡战屡胜的却是刺猬。 点评:专注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不去轻易分散自己的精力和资源。 10、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表现了人类共有的一种从众心理。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点评:对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
孩子经常熬夜皮肤变得越来越差,多吃美容菜,美容养颜皮肤嫩 转眼间处暑就已经到来,温度开始下降。高温燥热也开始离开我们。但是刚刚进入处暑的时候,还是会有“秋燥”的出现。还有,处暑刚刚到来要注意早晚凉,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孩子出去玩很容易感觉疲劳。这个时候孩子就要多吃吃一些清淡并且滋阴润燥的食物,有利于拥有好体质,还可以增强体质、拥有好睡眠。让我们在秋天到来的时候也可以拥有好身体。今天介绍的这道菜就是葱烧兔肉,简单易学,色泽艳丽味道棒,补脑益智身体强,一起来看看吧! 兔子肉是许多人爱吃的美味,它的营养也不容小觑,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对大脑和各个器官组织都是非常有利的,孩子在生长发育的时候就可以经常吃点兔肉,有利开发大脑,变得更聪明,学习更轻松,成绩更好。 广告这家火遍全国的养生加盟需要多少钱?健康养生小火锅更受欢迎!大观 经常吃兔子肉还可以有效活血,对人的血管壁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效避免血栓的形成,可以有效预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等。孩子经常吃兔肉可以提升免疫力,增强体质,预防各种常见疾病,对皮肤也有一定的滋养作用。“小坏蛋,别磨磨蹭蹭快进去”婶子拉着我急匆匆说道广告 女性平时生活中如果常吃兔肉可以有效美容养颜,因为兔肉中的脂肪和胆固醇相比较其他肉类要少很多,而不饱和脂肪酸却含量丰富。女性即使吃很多的兔肉也不会变胖,反而会使身体越来越苗条,兔肉素有“美容肉”的美称。“怎么弄得哪里都是,我又要收拾半天!”小姨嗔声道广告 处暑到来,天气转凉孩子要注意出门的好时机。多吃一些暖身暖胃的食物,有利于强健身体暖身暖胃拥有好体质!
你知道哪些出伏换季的养生知识呢? 〖 出伏 〗 你知道哪些出伏换季的养生知识?出伏意味着三伏天结束,潮湿、闷热、气温较高的时间段已经过去,人们会感受到气温的明显变化,天气越来越凉爽,尤其在北方地区的早晚,要适当增加衣物,避免寒气入侵。2021年的三伏天一共持续了40天,其中初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 “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度,气候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而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因此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 01 防“秋乏”,睡觉早一点 出伏以后人容易感到疲乏,就是大家常说的“秋乏”。出伏之后一直到秋分节气,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健康专家说,要减缓“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最好比平时多增加1小时左右。 02 少发霉,通风勤一点 出伏以后,温度会逐渐降下来,虽然不明显,但是却给了霉菌的适宜 繁殖温度,而且出伏以后的雨水会逐渐增多,只要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便会在媒介物上生菌。 霉菌的活力很强,一般温度在25—30摄氏度、湿度在80%以上,并有充足的氧气时,它们便会生长繁殖。专家支招,人们在出伏以后要注意通风勤一点,准备换秋装的朋友,应把衣物从箱中取出,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 03 出伏后要防寒 出伏之后,虽然短期内气温不会降的太低,但是比起之前的高温,气温还是会有所下降,尤其是早晚会比较凉,一定要适当增加衣物,防止受风受寒。 04 出伏后要进补 出伏之后,天气逐渐凉爽,人的食欲也逐渐恢复,此时正是进补的好时机,即可以弥补“苦夏”后身体的损失,又可以为入冬抗寒作准备。医学 理论 1.不能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即增加开支,又损害自身 2.不能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分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 3.不能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补品,会引起腹胀、不思饮食等。 换季是养生的关键节点,出伏后到秋分这一个月由夏转秋,节气更迭,气温波动较大,昼夜温差加大,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肠胃炎、感冒等疾病。
纾解家长的焦虑,还需要再加把劲 看到“双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意见出台,北京学生家长窦静马上把它转发到朋友圈里,并配上发自内心的感慨:“太棒了!培训班,真的不想上了!” “这些学科类培训班只适合有特长的孩子,因为总在拔高。我家这样的普通娃,能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就可以了。”“双减”意见让窦静如释重负。▲在河北内丘县文化馆,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剪纸。新华社发 课外培训班,报还是不报?这是“双减”意见出台之前,长期困扰家长们的一个两难命题。就像在天平两端做选择,明知报班的弊端,但随着“报”的那端越来越沉,“不报”渐渐成了另类。而无论“报”与“不报”,焦虑都在家长心中不断蔓延。这样的焦虑,被半戏谑地称为“妈妈们的焦虑”,背后,是家长深深的无奈感与无力感。而这一次,“双减”意见出台,“校外培训热”退潮,学校及社会各界的举措与努力很快跟上,这一切,都让大家看到了新的转机与希望。 兴奋 这下好了,我和孩子都解放了 尽管女儿豆豆才上三年级,但上学期一开学,窦静还是给她报了数学、语文、英语三个校外培训班,“看到别人都在上,感觉自家孩子不上也不行”。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被裹挟”的感觉,一步紧似一步。 女儿刚上一年级的时候,窦静以为把她送进小学,自己可以安心工作了。可没想到,这只是“更忙了”的开始。▲在福建福州市乌山小学,课后古琴兴趣班的老师在指导学生练琴。新华社发 第一次英语测试,豆豆就“露馅”了。老师没有公布成绩,只是在家长群里发了一条通知:满分同学共有10位,50分以下孩子的家长,请单独跟我联系。豆豆就是50分以下的学生之一。 豆豆是“零基础”入学,在全班属于极少数。随后豆豆发现,她的同学们都很忙。放学后,校门口总有举着“××培训班”牌子的老师把他们接走。 之后,窦静和孩子穿梭在各个培训班里,风雨无阻,休息日变成了最不能休息的日子。校内上完课,校外再拔高。可这样一来的结果却是:校内知识来不及巩固,校外提高变得“半生不熟”。 既如此,为什么不能停下来? “看到别人都在上,自己哪能不上!万一落下了,考不了高分不说,还会影响孩子的自信。”窦静说。 “这下好了,我和孩子都解放了。”仔细揣摩了“双减”意见,窦静坚信,自己和孩子都是政策的受益者。 反思 刷那么多题,是对孩子学习能力的伤害 和窦静一样,对于“双减”意见出台,家长刘依的第一感觉,也是“长舒一口气”,焦虑情绪缓解了很多。 刘依的孩子虽然刚上小学,却“少年老成”,一会儿指挥刘依报班,一会儿督促她买校外题。 “孩子经常带回来同学上培训班、做补习题的消息。每次看着她一脸认真的样子,我都感觉好笑又心疼。”刘依说。▲贵州贵阳市南明区望城街道绿苑社区“假日课堂”上,小朋友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素描石膏头像写生。赵松摄/光明图片 “不要跟风报不适合的班”,这个道理是北京家长李岩花了数万元才领悟到的。从“幼小衔接班”开始,她的儿子几乎所有“上班”的机会都没落下。她检查作业时发现,刚上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奥数中经典的“鸡兔同笼”“过河”等问题了。 李岩发现,孩子做题总是很快,且方法简单,有时候只用一步就解出来了,她都不太想得明白。 “鸡和兔子一个两只脚,一个四只脚,吹一声哨让它们各抬起一只脚,吹两声哨鸡就没脚站着了嘛,剩下的脚都是兔子的。”儿子给她讲得头头是道。 起初,看到儿子竟然会用奥数方法解题,李岩特别开心。但她很快发现,把鸡和兔子换成另外两种动物,儿子就不会做了。 “‘过河问题’也是,如果题目里有船夫,他就不会了。”李岩回忆说,“当时,培训班给我的解释是:还是题目做得少。他们甚至反问我,‘1+1’他为什么不会忘?还说,只要做多了,自然就记住了。”▲湖南邵东市青山村,留守儿童在展示制作的手工作品。毛辉摄/光明图片 然而,培训班的回答却让她感到害怕,想到“题海”浩瀚,孩子以后要在其中浮浮沉沉,就觉得“眼前都是迷雾,找不到出口”。 渐渐地,李岩开始留意并反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套路化”学习。“这不是学习,而是在‘练手艺’,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太多事实证明,过度培训、重复操练、机械刷题,既违背基本教育规律,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习要有思考,是知识不断内化的过程。做那么多习题,上那么多课,把知识变成‘肌肉记忆’,这是对孩子学习能力的伤害。”李岩说。 矛盾 心中升腾起新希望,但真正“安心”尚待时日 “双减”政策出台后,各地纷纷制定具体措施、拿出切实行动。家长们发现,以前“只能盼、不敢想”的很多愿望正在逐渐走向现实。 8月17日,北京市举行新闻发布会,为新学期“双减”政策落地制定了详细“计划表”。一方面紧抓“校外”,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并严格控制学科类培训时间,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强化经营活动监管,严禁资本化运作,加强校外培训广告管理;一方面发力“校内”,要求学校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并准备拿出真招实策缩小校际差异、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浙江长兴县太湖街道晨光社区儿童之家外,社区志愿者在课后托管时带领孩子们户外玩游戏。新华社发 此外,河南省集中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不公平格式条款,规范其经营行为;太原市暂停全市面向中小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线下培训活动……为孩子减轻负担、还童年快乐本色的努力,在全国各地积极开展。 在这样的“阳光”之下,带着孩子去公园踢球、玩游戏,尽享假日美好,成了很多家长的选择。 但是,更多的考虑仍然存在。 家长李岩表示,不想完全放弃课外培训班。孩子英语方面有特长,学校的课程对她来说“吃不饱”。只要孩子乐意,假期结束后,还想让她继续上英语培训班,“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去,找合规的培训班。既不像以前那样占孩子太多时间,也做一些有益的知识补充”。 犹豫再三,家长郑芸也决定,继续让小孩在培训班学下去。她的孩子从3岁开始学英语和数学,今年9月进入小学,正在参加“小早培”考试。“孩子前期基础已经打得很好,相当于三年级上册的学生水平。现在放弃,实在可惜。” “鸡娃群”里的一场风波,也让窦静的喜悦打了些折扣。 “培训班都退费了,可以享受快乐童年了。”窦静在群里发出这些文字后,一位妈妈给她发来私信,劝她“长点心”:“只要高考还在,以后总会有人上清华北大,有人上‘蓝翔’。”还有一位妈妈说:“这个群还是以孩子上培训班的为主,不想参加的就自动退出吧。” 更多家长虽然也像窦静一样欢欣期待,却在群里道出了自己的疑虑——自家孩子停止刷题,如果别人家的继续刷,自家孩子岂不是要被落下?校外培训机构明着不让补课了,家长却收到了“名师上门一对一”电话和“私人定制辅导”短信,更加激烈的“内卷”会不会从公开走向隐秘?没有培训机构“助力”,普通校的孩子是不是会被重点校的孩子越落越远? “双减”意见来了,与心中升腾的新希望相伴随,“妈妈们的焦虑”暂时还没有彻底消除。 将“双减”意见落到实处,让“妈妈们”真正安下心来,需要全社会都来加把劲儿。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