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红太狼1号 灰红太狼1号
灰红太狼1号,灰红太狼1号,灰红太狼1号,
关注数: 223 粉丝数: 1,086 发帖数: 36,332 关注贴吧数: 456
听别人的话与不听别人的话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可是还有很多人认为,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见。那么,到底是应该听别人的话,还是不听别人的话呢?   对此,我们可以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即:“别人说得对就听,别人说得不对就不听,长期实践是检验对与不对的唯一标准”。除了这个简单的答案之外,我们还要探究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听别人的话是出于什么目的?   如果我们听别人的话,是为了让别人以后夸自己,那这个目的就有问题了。我们会为了一时的虚荣,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心情、情绪都被别人牵引着,随着别人的看法起起伏伏,受人夸奖的快乐总是一闪而过,被人影响的痛苦却总是连绵不绝。要是让别有用心者知道自己爱听好话,还会在洋洋得意之际,不知不觉地上钩、受骗,正所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快活、自在和幸福,只有我们自己能知道,何必那么在乎别人怎么看呢?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明白自己最实际、最长久的需要,才能得到最长久、最实际的快乐。我们应当既不在意别人的讨好,也不为了私利特意去讨好别人,否则是害人害己的。   如果我们听别人的话,是为了以人为镜,更好地完善自己,那出于这种目的,听别人的话就对大家都有益。虚心聆听他人的意见、建议、指导、指教,不但不会有损尊严,还会使我们更加完美,更懂得自尊自爱。人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求耳朵舒服,只为心灵清凉。我们被别人夸,是因为做得好,若是太爱听夸奖,做得已经不好,就已经不配被别人夸了。   有的时候,别人是出于欲望、愚见,而做出批评。因此要决定到底听不听别人的话,必须好好观察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问题。如果真有,立马改正,不可拖延,也不能觉得来日方长、有的是时间;改正后避免反复。这个观察,不能仅是对行为、语言上的观察,不能仅仅想自己的行为和语言怎样才对,而是对心的观察,是观察自己心里有什么缺陷,是思考自己的认识有什么问题。   一旦懂得观心自己,不用等别人说话,听自己的话就能“行走万里路不错”了。
听别人的话与不听别人的话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可是还有很多人认为,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见。那么,到底是应该听别人的话,还是不听别人的话呢?   对此,我们可以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即:“别人说得对就听,别人说得不对就不听,长期实践是检验对与不对的唯一标准”。除了这个简单的答案之外,我们还要探究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听别人的话是出于什么目的?   如果我们听别人的话,是为了让别人以后夸自己,那这个目的就有问题了。我们会为了一时的虚荣,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心情、情绪都被别人牵引着,随着别人的看法起起伏伏,受人夸奖的快乐总是一闪而过,被人影响的痛苦却总是连绵不绝。要是让别有用心者知道自己爱听好话,还会在洋洋得意之际,不知不觉地上钩、受骗,正所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快活、自在和幸福,只有我们自己能知道,何必那么在乎别人怎么看呢?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明白自己最实际、最长久的需要,才能得到最长久、最实际的快乐。我们应当既不在意别人的讨好,也不为了私利特意去讨好别人,否则是害人害己的。   如果我们听别人的话,是为了以人为镜,更好地完善自己,那出于这种目的,听别人的话就对大家都有益。虚心聆听他人的意见、建议、指导、指教,不但不会有损尊严,还会使我们更加完美,更懂得自尊自爱。人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求耳朵舒服,只为心灵清凉。我们被别人夸,是因为做得好,若是太爱听夸奖,做得已经不好,就已经不配被别人夸了。   有的时候,别人是出于欲望、愚见,而做出批评。因此要决定到底听不听别人的话,必须好好观察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问题。如果真有,立马改正,不可拖延,也不能觉得来日方长、有的是时间;改正后避免反复。这个观察,不能仅是对行为、语言上的观察,不能仅仅想自己的行为和语言怎样才对,而是对心的观察,是观察自己心里有什么缺陷,是思考自己的认识有什么问题。   一旦懂得观心自己,不用等别人说话,听自己的话就能“行走万里路不错”了。
【原创】听别人的话与不听别人的话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可是还有很多人认为,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见。那么,到底是应该听别人的话,还是不听别人的话呢?   对此,我们可以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即:“别人说得对就听,别人说得不对就不听,长期实践是检验对与不对的唯一标准”。除了这个简单的答案之外,我们还要探究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听别人的话是出于什么目的?   如果我们听别人的话,是为了让别人以后夸自己,那这个目的就有问题了。我们会为了一时的虚荣,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心情、情绪都被别人牵引着,随着别人的看法起起伏伏,受人夸奖的快乐总是一闪而过,被人影响的痛苦却总是连绵不绝。要是让别有用心者知道自己爱听好话,还会在洋洋得意之际,不知不觉地上钩、受骗,正所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快活、自在和幸福,只有我们自己能知道,何必那么在乎别人怎么看呢?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明白自己最实际、最长久的需要,才能得到最长久、最实际的快乐。我们应当既不在意别人的讨好,也不为了私利特意去讨好别人,否则是害人害己的。   如果我们听别人的话,是为了以人为镜,更好地完善自己,那出于这种目的,听别人的话就对大家都有益。虚心聆听他人的意见、建议、指导、指教,不但不会有损尊严,还会使我们更加完美,更懂得自尊自爱。人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求耳朵舒服,只为心灵清凉。我们被别人夸,是因为做得好,若是太爱听夸奖,做得已经不好,就已经不配被别人夸了。   有的时候,别人是出于欲望、愚见,而做出批评。因此要决定到底听不听别人的话,必须好好观察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问题。如果真有,立马改正,不可拖延,也不能觉得来日方长、有的是时间;改正后避免反复。这个观察,不能仅是对行为、语言上的观察,不能仅仅想自己的行为和语言怎样才对,而是对心的观察,是观察自己心里有什么缺陷,是思考自己的认识有什么问题。   一旦懂得观心自己,不用等别人说话,听自己的话就能“行走万里路不错”了。
听别人的话与不听别人的话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可是还有很多人认为,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见。那么,到底是应该听别人的话,还是不听别人的话呢?   对此,我们可以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即:“别人说得对就听,别人说得不对就不听,长期实践是检验对与不对的唯一标准”。除了这个简单的答案之外,我们还要探究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听别人的话是出于什么目的?   如果我们听别人的话,是为了让别人以后夸自己,那这个目的就有问题了。我们会为了一时的虚荣,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心情、情绪都被别人牵引着,随着别人的看法起起伏伏,受人夸奖的快乐总是一闪而过,被人影响的痛苦却总是连绵不绝。要是让别有用心者知道自己爱听好话,还会在洋洋得意之际,不知不觉地上钩、受骗,正所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快活、自在和幸福,只有我们自己能知道,何必那么在乎别人怎么看呢?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明白自己最实际、最长久的需要,才能得到最长久、最实际的快乐。我们应当既不在意别人的讨好,也不为了私利特意去讨好别人,否则是害人害己的。   如果我们听别人的话,是为了以人为镜,更好地完善自己,那出于这种目的,听别人的话就对大家都有益。虚心聆听他人的意见、建议、指导、指教,不但不会有损尊严,还会使我们更加完美,更懂得自尊自爱。人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求耳朵舒服,只为心灵清凉。我们被别人夸,是因为做得好,若是太爱听夸奖,做得已经不好,就已经不配被别人夸了。   有的时候,别人是出于欲望、愚见,而做出批评。因此要决定到底听不听别人的话,必须好好观察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问题。如果真有,立马改正,不可拖延,也不能觉得来日方长、有的是时间;改正后避免反复。这个观察,不能仅是对行为、语言上的观察,不能仅仅想自己的行为和语言怎样才对,而是对心的观察,是观察自己心里有什么缺陷,是思考自己的认识有什么问题。   一旦懂得观心自己,不用等别人说话,听自己的话就能“行走万里路不错”了。
论礼说理   我认为,礼仪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因为很多人喜欢别人对他做出谦卑、忍让的姿态,喜欢别人向他做出优美好看的动作,然后别人为了与他交往,愿意去满足他,所以就有了礼仪存在的基础。又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形成地位的高低,人们认为地位高的人贡献大、满足位高者对自己有好处,所以对礼仪有了很多划分——越是位高权重者,越应该对其做出满足他视觉的举动。但视觉毕竟是一种感官刺激,如果对这种刺激过分执着,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从视觉上判断他人的品性,以貌取人,就会出现各种错谬。   当我们举止优雅、不放荡不粗鲁地接触别人时,我们就满足了别人视觉上的要求。满足了别人的要求,别人就会非常乐意地帮助我们。在社会交往中,目前不得不遵守礼仪规范。说到底,礼仪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应该在自己的行为上符合这些规范,心里却不要求别人也必须礼待自己。这样,既让自己融入社会,也不会对大家徒增负担。   假如一个人野蛮霸道、粗俗无礼,一点也不顾忌他在其他人眼中是什么形象,那就应当让他懂得爱别人,让他内心柔和、没有怨气,让他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硬要让他学习礼仪。若是表面上很有礼貌,内心霸气蛮横,危害则更大。管教会把人的野性压抑住,有朝一日压抑的野性爆发,会极具破坏力。   对越具体的事物着迷,麻烦越会随之增多。对礼仪推崇了,人们就会胡思乱想:今天甲为什么这样对自己,看来甲很尊重自己,甲是不是需要自己为他办事,自己是不是可以趁机要求他做些什么?昨天乙为什么那样对自己,看来乙很轻贱自己,既然如此,那就对他不客气了,尊重他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正所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有为之道的长盛不衰,会让人忽视根本、执着较劲,人们不去探索真正的强国之路,却希望别人对自己献媚奉承,久之必导致国力衰弱。人民决定了历史,顺应人民才能得到利益,而不是满足掌权者的欲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开始当家做主,可是有些好为人师者以及一些官员以“为人民做了很大贡献”为由,把自己当皇帝,喜欢听人拍马屁,造成僵化的形式主义,仿佛这是他为人民服务而应得的,这样就已经不是真正的顺应人民了。   既然我在文章开头说,礼仪是一种艺术,那么作为艺术的礼仪,一定能给世人带来情趣。生活中的情趣形成了文化。礼仪由此具备了文化欣赏的功能。只要我们真心爱世人,我们自然不会对世人轻举妄动,行为就会看起来很漂亮。这是真正的美,不是刻意雕琢出来的。
论礼说理   我认为,礼仪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因为很多人喜欢别人对他做出谦卑、忍让的姿态,喜欢别人向他做出优美好看的动作,然后别人为了与他交往,愿意去满足他,所以就有了礼仪存在的基础。又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形成地位的高低,人们认为地位高的人贡献大、满足位高者对自己有好处,所以对礼仪有了很多划分——越是位高权重者,越应该对其做出满足他视觉的举动。但视觉毕竟是一种感官刺激,如果对这种刺激过分执着,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从视觉上判断他人的品性,以貌取人,就会出现各种错谬。   当我们举止优雅、不放荡不粗鲁地接触别人时,我们就满足了别人视觉上的要求。满足了别人的要求,别人就会非常乐意地帮助我们。在社会交往中,目前不得不遵守礼仪规范。说到底,礼仪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应该在自己的行为上符合这些规范,心里却不要求别人也必须礼待自己。这样,既让自己融入社会,也不会对大家徒增负担。   假如一个人野蛮霸道、粗俗无礼,一点也不顾忌他在其他人眼中是什么形象,那就应当让他懂得爱别人,让他内心柔和、没有怨气,让他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硬要让他学习礼仪。若是表面上很有礼貌,内心霸气蛮横,危害则更大。管教会把人的野性压抑住,有朝一日压抑的野性爆发,会极具破坏力。   对越具体的事物着迷,麻烦越会随之增多。对礼仪推崇了,人们就会胡思乱想:今天甲为什么这样对自己,看来甲很尊重自己,甲是不是需要自己为他办事,自己是不是可以趁机要求他做些什么?昨天乙为什么那样对自己,看来乙很轻贱自己,既然如此,那就对他不客气了,尊重他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正所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有为之道的长盛不衰,会让人忽视根本、执着较劲,人们不去探索真正的强国之路,却希望别人对自己献媚奉承,久之必导致国力衰弱。人民决定了历史,顺应人民才能得到利益,而不是满足掌权者的欲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开始当家做主,可是有些好为人师者以及一些官员以“为人民做了很大贡献”为由,把自己当皇帝,喜欢听人拍马屁,造成僵化的形式主义,仿佛这是他为人民服务而应得的,这样就已经不是真正的顺应人民了。   既然我在文章开头说,礼仪是一种艺术,那么作为艺术的礼仪,一定能给世人带来情趣。生活中的情趣形成了文化。礼仪由此具备了文化欣赏的功能。只要我们真心爱世人,我们自然不会对世人轻举妄动,行为就会看起来很漂亮。这是真正的美,不是刻意雕琢出来的。
论礼说理   我认为,礼仪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因为很多人喜欢别人对他做出谦卑、忍让的姿态,喜欢别人向他做出优美好看的动作,然后别人为了与他交往,愿意去满足他,所以就有了礼仪存在的基础。又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形成地位的高低,人们认为地位高的人贡献大、满足位高者对自己有好处,所以对礼仪有了很多划分——越是位高权重者,越应该对其做出满足他视觉的举动。但视觉毕竟是一种感官刺激,如果对这种刺激过分执着,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从视觉上判断他人的品性,以貌取人,就会出现各种错谬。   当我们举止优雅、不放荡不粗鲁地接触别人时,我们就满足了别人视觉上的要求。满足了别人的要求,别人就会非常乐意地帮助我们。在社会交往中,目前不得不遵守礼仪规范。说到底,礼仪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应该在自己的行为上符合这些规范,心里却不要求别人也必须礼待自己。这样,既让自己融入社会,也不会对大家徒增负担。   假如一个人野蛮霸道、粗俗无礼,一点也不顾忌他在其他人眼中是什么形象,那就应当让他懂得爱别人,让他内心柔和、没有怨气,让他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硬要让他学习礼仪。若是表面上很有礼貌,内心霸气蛮横,危害则更大。管教会把人的野性压抑住,有朝一日压抑的野性爆发,会极具破坏力。   对越具体的事物着迷,麻烦越会随之增多。对礼仪推崇了,人们就会胡思乱想:今天甲为什么这样对自己,看来甲很尊重自己,甲是不是需要自己为他办事,自己是不是可以趁机要求他做些什么?昨天乙为什么那样对自己,看来乙很轻贱自己,既然如此,那就对他不客气了,尊重他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正所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有为之道的长盛不衰,会让人忽视根本、执着较劲,人们不去探索真正的强国之路,却希望别人对自己献媚奉承,久之必导致国力衰弱。人民决定了历史,顺应人民才能得到利益,而不是满足掌权者的欲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开始当家做主,可是有些好为人师者以及一些官员以“为人民做了很大贡献”为由,把自己当皇帝,喜欢听人拍马屁,造成僵化的形式主义,仿佛这是他为人民服务而应得的,这样就已经不是真正的顺应人民了。   既然我在文章开头说,礼仪是一种艺术,那么作为艺术的礼仪,一定能给世人带来情趣。生活中的情趣形成了文化。礼仪由此具备了文化欣赏的功能。只要我们真心爱世人,我们自然不会对世人轻举妄动,行为就会看起来很漂亮。这是真正的美,不是刻意雕琢出来的。
论礼说理   我认为,礼仪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因为很多人喜欢别人对他做出谦卑、忍让的姿态,喜欢别人向他做出优美好看的动作,然后别人为了与他交往,愿意去满足他,所以就有了礼仪存在的基础。又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形成地位的高低,人们认为地位高的人贡献大、满足位高者对自己有好处,所以对礼仪有了很多划分——越是位高权重者,越应该对其做出满足他视觉的举动。但视觉毕竟是一种感官刺激,如果对这种刺激过分执着,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从视觉上判断他人的品性,以貌取人,就会出现各种错谬。   当我们举止优雅、不放荡不粗鲁地接触别人时,我们就满足了别人视觉上的要求。满足了别人的要求,别人就会非常乐意地帮助我们。在社会交往中,目前不得不遵守礼仪规范。说到底,礼仪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应该在自己的行为上符合这些规范,心里却不要求别人也必须礼待自己。这样,既让自己融入社会,也不会对大家徒增负担。   假如一个人野蛮霸道、粗俗无礼,一点也不顾忌他在其他人眼中是什么形象,那就应当让他懂得爱别人,让他内心柔和、没有怨气,让他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硬要让他学习礼仪。若是表面上很有礼貌,内心霸气蛮横,危害则更大。管教会把人的野性压抑住,有朝一日压抑的野性爆发,会极具破坏力。   对越具体的事物着迷,麻烦越会随之增多。对礼仪推崇了,人们就会胡思乱想:今天甲为什么这样对自己,看来甲很尊重自己,甲是不是需要自己为他办事,自己是不是可以趁机要求他做些什么?昨天乙为什么那样对自己,看来乙很轻贱自己,既然如此,那就对他不客气了,尊重他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正所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有为之道的长盛不衰,会让人忽视根本、执着较劲,人们不去探索真正的强国之路,却希望别人对自己献媚奉承,久之必导致国力衰弱。人民决定了历史,顺应人民才能得到利益,而不是满足掌权者的欲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开始当家做主,可是有些好为人师者以及一些官员以“为人民做了很大贡献”为由,把自己当皇帝,喜欢听人拍马屁,造成僵化的形式主义,仿佛这是他为人民服务而应得的,这样就已经不是真正的顺应人民了。   既然我在文章开头说,礼仪是一种艺术,那么作为艺术的礼仪,一定能给世人带来情趣。生活中的情趣形成了文化。礼仪由此具备了文化欣赏的功能。只要我们真心爱世人,我们自然不会对世人轻举妄动,行为就会看起来很漂亮。这是真正的美,不是刻意雕琢出来的。
【原创】论礼说理   我认为,礼仪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因为很多人喜欢别人对他做出谦卑、忍让的姿态,喜欢别人向他做出优美好看的动作,然后别人为了与他交往,愿意去满足他,所以就有了礼仪存在的基础。又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形成地位的高低,人们认为地位高的人贡献大、满足位高者对自己有好处,所以对礼仪有了很多划分——越是位高权重者,越应该对其做出满足他视觉的举动。但视觉毕竟是一种感官刺激,如果对这种刺激过分执着,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从视觉上判断他人的品性,以貌取人,就会出现各种错谬。   当我们举止优雅、不放荡不粗鲁地接触别人时,我们就满足了别人视觉上的要求。满足了别人的要求,别人就会非常乐意地帮助我们。在社会交往中,目前不得不遵守礼仪规范。说到底,礼仪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应该在自己的行为上符合这些规范,心里却不要求别人也必须礼待自己。这样,既让自己融入社会,也不会对大家徒增负担。   假如一个人野蛮霸道、粗俗无礼,一点也不顾忌他在其他人眼中是什么形象,那就应当让他懂得爱别人,让他内心柔和、没有怨气,让他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硬要让他学习礼仪。若是表面上很有礼貌,内心霸气蛮横,危害则更大。管教会把人的野性压抑住,有朝一日压抑的野性爆发,会极具破坏力。   对越具体的事物着迷,麻烦越会随之增多。对礼仪推崇了,人们就会胡思乱想:今天甲为什么这样对自己,看来甲很尊重自己,甲是不是需要自己为他办事,自己是不是可以趁机要求他做些什么?昨天乙为什么那样对自己,看来乙很轻贱自己,既然如此,那就对他不客气了,尊重他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正所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有为之道的长盛不衰,会让人忽视根本、执着较劲,人们不去探索真正的强国之路,却希望别人对自己献媚奉承,久之必导致国力衰弱。人民决定了历史,顺应人民才能得到利益,而不是满足掌权者的欲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开始当家做主,可是有些好为人师者以及一些官员以“为人民做了很大贡献”为由,把自己当皇帝,喜欢听人拍马屁,造成僵化的形式主义,仿佛这是他为人民服务而应得的,这样就已经不是真正的顺应人民了。   既然我在文章开头说,礼仪是一种艺术,那么作为艺术的礼仪,一定能给世人带来情趣。生活中的情趣形成了文化。礼仪由此具备了文化欣赏的功能。只要我们真心爱世人,我们自然不会对世人轻举妄动,行为就会看起来很漂亮。这是真正的美,不是刻意雕琢出来的。
论礼说理   我认为,礼仪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因为很多人喜欢别人对他做出谦卑、忍让的姿态,喜欢别人向他做出优美好看的动作,然后别人为了与他交往,愿意去满足他,所以就有了礼仪存在的基础。又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形成地位的高低,人们认为地位高的人贡献大、满足位高者对自己有好处,所以对礼仪有了很多划分——越是位高权重者,越应该对其做出满足他视觉的举动。但视觉毕竟是一种感官刺激,如果对这种刺激过分执着,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从视觉上判断他人的品性,以貌取人,就会出现各种错谬。   当我们举止优雅、不放荡不粗鲁地接触别人时,我们就满足了别人视觉上的要求。满足了别人的要求,别人就会非常乐意地帮助我们。在社会交往中,目前不得不遵守礼仪规范。说到底,礼仪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应该在自己的行为上符合这些规范,心里却不要求别人也必须礼待自己。这样,既让自己融入社会,也不会对大家徒增负担。   假如一个人野蛮霸道、粗俗无礼,一点也不顾忌他在其他人眼中是什么形象,那就应当让他懂得爱别人,让他内心柔和、没有怨气,让他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硬要让他学习礼仪。若是表面上很有礼貌,内心霸气蛮横,危害则更大。管教会把人的野性压抑住,有朝一日压抑的野性爆发,会极具破坏力。   对越具体的事物着迷,麻烦越会随之增多。对礼仪推崇了,人们就会胡思乱想:今天甲为什么这样对自己,看来甲很尊重自己,甲是不是需要自己为他办事,自己是不是可以趁机要求他做些什么?昨天乙为什么那样对自己,看来乙很轻贱自己,既然如此,那就对他不客气了,尊重他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正所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有为之道的长盛不衰,会让人忽视根本、执着较劲,人们不去探索真正的强国之路,却希望别人对自己献媚奉承,久之必导致国力衰弱。人民决定了历史,顺应人民才能得到利益,而不是满足掌权者的欲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开始当家做主,可是有些好为人师者以及一些官员以“为人民做了很大贡献”为由,把自己当皇帝,喜欢听人拍马屁,造成僵化的形式主义,仿佛这是他为人民服务而应得的,这样就已经不是真正的顺应人民了。   既然我在文章开头说,礼仪是一种艺术,那么作为艺术的礼仪,一定能给世人带来情趣。生活中的情趣形成了文化。礼仪由此具备了文化欣赏的功能。只要我们真心爱世人,我们自然不会对世人轻举妄动,行为就会看起来很漂亮。这是真正的美,不是刻意雕琢出来的。
【原创】慈·慧   修炼,提高的是我们的身心状态。这当中心灵的作用尤为重要,每时每刻发的是什么心,决定了命运的微小细节。随着逐步提升,可以做到心中越来越纯粹博大。比如真心、爱心、感恩心等等,都非常重要。我这篇文要主讲的,是慈心和慧心。   慈心,既此心同彼心,愿别人获得快乐。慧心,既能游戏诸多变幻,轻松驾驭一切。慈悲与智慧,是检验一个人成果的经常使用的标准。按理说,我们是为化解自己烦恼,才有慧心,是为帮助别人,才有慈心。不过,想帮助别人,自然会有慧心,因为别人的痛苦需要智慧来解决,想解脱自己,自然会有慈心,因为自己的问题通常跟这整个世界相关。   智慧跟知识不是同义词,也不是具体的操作技能。深远的智慧,能够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牵引。这种慧心经常会退失,因为按照直觉,一件事就是一个原因导致的,人们经常认为知道这个原因等于对这件事了解了,不会继续探究。修炼能让我们有时候看到更深的原因,但那种时刻比较短暂,总会很快过去,思维就变得跟一般人差不多了。这时就会想,眼前的东西是如此实实在在,根本没发现有什么更深的法理,一切本来就是这样了。等到有问题,才措手不及。所以在看不到深层次因果的情况下,我们得忆念,曾经出现过的感召。   宇宙中有很多法则,例如[url]http://一的法则[/url]、镜子法则、[url]http://吸引力法则[/url]等等。我发现了一个法则,我将其命名为: 反而法则。想要得到某物,贪欲心让人反而得不到;想消灭某势力,反而助长人家威风。根据此反而法则,我们相信混沌的处事智慧,反而更好掌握具体的操作能力,这样生活就很得心应手了。但若把眼光放在具体的技能上,为了掌握这些技能才去相信深层次规律,又根据反而法则,反而掌握不好那些技能了,因为心中被带跑了,不是真的有慧心。可是若担心被带跑,不是真的有慧心的话呢,就会很勉强,反而不能真的有慧心。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大多数人是不能有那么高慧心的,所以不笑不足以为道,别听一般人怎么说。他们本身就有很多迷茫,自己的痛苦都解决不了。这个世界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如上下、高低、大小,没有了一般人,也就没有了修炼人,所以是慧心低的人成就了慧心高的人,不能鄙视、瞧不起任何众生。有人凸,有人凹,才有形状。孤阴不长,独阳不生。   慧心不发起,一切平平常常,没有什么感觉。如果发起了,会很快乐。发起后一切又平平常常。这时要是退失,会有很艰难的事发生,不会像根本没发起那样平平常常了。故不能退失慧心,还应升华。   慈心的培养也是关键之一,其范围越大越好。广大的慈悲,能够让人做事行动很勇敢,因为可以了解别人,行事都为了别人。这种慈心经常会退失,因为按照魔性,一个人过得好就很不容易了,别人的感受自己是无法体会的——这种观点虽然不怎么对,但是我们自己痛苦时却可以想,自己的感受别人是无法体会的,何必那么在意——修炼能让我们有时候体会别人的苦难,但那种时刻比较短暂,总会很快过去,思维就变得跟一般人差不多了。这时就会想,眼下过得很不错,有吃喝有穿衣,应该好好享乐,别人也不会为了我,我也没必要为别人。等到有磨难,才哭天喊地。所以在想不到别人境况时,我们得谨记,曾经发过的誓愿。   根据反而法则,我们心中有他人的幸福,反而会使自己更幸福,这样生活就很值得感恩了。但若把目标放在个人的命运上,为了改善个人命运才发起救度众生的大愿,又根据反而法则,反而改善不大了。可是若担心自己是为了个人,不是真的有慈心的话呢,就会很勉强,反而不能真的有慈心。   大多数人是只考虑个人的,不能有那么高慈心,所以别管一般人怎么想。他们本身就很脆弱,自己都需要别人帮助。没有了慈心低的人便无法成就慈心高的人,如果对他们傲慢,这不是有慈心的表现,也不是爱护一切众生了。发起救度一切众生的心愿,本身需要很大智慧、很高眼界、很大决心、很多思考,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决定这么做的,所以能发起这个心就很有福气了,如果付诸行动则更好。即便暂时帮不了大家,那也是现在没机缘;就算是为了个人利益不得不伤害别人,也是无奈的迂回策略,最终我是要利益大家的。   慈悲不是同情怜悯。同情是与别人同样的情感,是被感染啦。慈悲放在心中,看着冷漠,实际感染周围。虽然不着急,但这跟真正的冷漠不一样,真正的冷漠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同情、慈悲、冷漠这三种心,有着很微妙的区别。在爱护别人的方面,同情与慈悲有共同性;在心理冷静的方面,慈悲与冷漠有共同性。但同情、冷漠是具破坏性的,慈悲则有建设性。真正为别人好,包括但不一定是具体的帮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善行不求为人所知,不为名利最妙,是为阴德。还有一点,如果老是为了别人,会让别人不好意思,给别人添加负担。不执著,自在,真正感觉助人为快乐之本,才自自然然。   慈心不发起,一切平平常常,没有什么感觉。如果发起了,会很舒服。发起后一切又平平常常。这时要是退失,会有很挫折的事发生,不会像根本没发起那样平平常常了。故不能退失慈心,还应升华。   在修炼中运用慈慧,是不需要太多词汇,阴阳一体自化。
【原创】慈·慧   修炼,提高的是我们的身心状态。这当中心灵的作用尤为重要,每时每刻发的是什么心,决定了命运的微小细节。随着逐步提升,可以做到心中越来越纯粹博大。比如真心、爱心、感恩心等等,都非常重要。我这篇文要主讲的,是慈心和慧心。   慈心,既此心同彼心,愿别人获得快乐。慧心,既能游戏诸多变幻,轻松驾驭一切。慈悲与智慧,是检验一个人成果的经常使用的标准。按理说,我们是为化解自己烦恼,才有慧心,是为帮助别人,才有慈心。不过,想帮助别人,自然会有慧心,因为别人的痛苦需要智慧来解决,想解脱自己,自然会有慈心,因为自己的问题通常跟这整个世界相关。   智慧跟知识不是同义词,也不是具体的操作技能。深远的智慧,能够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牵引。这种慧心经常会退失,因为按照直觉,一件事就是一个原因导致的,人们经常认为知道这个原因等于对这件事了解了,不会继续探究。修炼能让我们有时候看到更深的原因,但那种时刻比较短暂,总会很快过去,思维就变得跟一般人差不多了。这时就会想,眼前的东西是如此实实在在,根本没发现有什么更深的法理,一切本来就是这样了。等到有问题,才措手不及。所以在看不到深层次因果的情况下,我们得忆念,曾经出现过的感召。   宇宙中有很多法则,例如一的法则、镜子法则、吸引力法则等等。我发现了一个法则,我将其命名为: 反而法则。想要得到某物,贪欲心让人反而得不到;想消灭某势力,反而助长人家威风。根据此反而法则,我们相信混沌的处事智慧,反而更好掌握具体的操作能力,这样生活就很得心应手了。但若把眼光放在具体的技能上,为了掌握这些技能才去相信深层次规律,又根据反而法则,反而掌握不好那些技能了,因为心中被带跑了,不是真的有慧心。可是若担心被带跑,不是真的有慧心的话呢,就会很勉强,反而不能真的有慧心。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大多数人是不能有那么高慧心的,所以不笑不足以为道,别听一般人怎么说。他们本身就有很多迷茫,自己的痛苦都解决不了。这个世界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如上下、高低、大小,没有了一般人,也就没有了修炼人,所以是慧心低的人成就了慧心高的人,不能鄙视、瞧不起任何众生。有人凸,有人凹,才有形状。孤阴不长,独阳不生。   慧心不发起,一切平平常常,没有什么感觉。如果发起了,会很快乐。发起后一切又平平常常。这时要是退失,会有很艰难的事发生,不会像根本没发起那样平平常常了。故不能退失慧心,还应升华。   慈心的培养也是关键之一,其范围越大越好。广大的慈悲,能够让人做事行动很勇敢,因为可以了解别人,行事都为了别人。这种慈心经常会退失,因为按照魔性,一个人过得好就很不容易了,别人的感受自己是无法体会的——这种观点虽然不怎么对,但是我们自己痛苦时却可以想,自己的感受别人是无法体会的,何必那么在意——修炼能让我们有时候体会别人的苦难,但那种时刻比较短暂,总会很快过去,思维就变得跟一般人差不多了。这时就会想,眼下过得很不错,有吃喝有穿衣,应该好好享乐,别人也不会为了我,我也没必要为别人。等到有磨难,才哭天喊地。所以在想不到别人境况时,我们得谨记,曾经发过的誓愿。   根据反而法则,我们心中有他人的幸福,反而会使自己更幸福,这样生活就很值得感恩了。但若把目标放在个人的命运上,为了改善个人命运才发起救度众生的大愿,又根据反而法则,反而改善不大了。可是若担心自己是为了个人,不是真的有慈心的话呢,就会很勉强,反而不能真的有慈心。   大多数人是只考虑个人的,不能有那么高慈心,所以别管一般人怎么想。他们本身就很脆弱,自己都需要别人帮助。没有了慈心低的人便无法成就慈心高的人,如果对他们傲慢,这不是有慈心的表现,也不是爱护一切众生了。发起救度一切众生的心愿,本身需要很大智慧、很高眼界、很大决心、很多思考,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决定这么做的,所以能发起这个心就很有福气了,如果付诸行动则更好。即便暂时帮不了大家,那也是现在没机缘;就算是为了个人利益不得不伤害别人,也是无奈的迂回策略,最终我是要利益大家的。   慈悲不是同情怜悯。同情是与别人同样的情感,是被感染啦。慈悲放在心中,看着冷漠,实际感染周围。虽然不着急,但这跟真正的冷漠不一样,真正的冷漠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同情、慈悲、冷漠这三种心,有着很微妙的区别。在爱护别人的方面,同情与慈悲有共同性;在心理冷静的方面,慈悲与冷漠有共同性。但同情、冷漠是具破坏性的,慈悲则有建设性。真正为别人好,包括但不一定是具体的帮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善行不求为人所知,不为名利最妙,是为阴德。还有一点,如果老是为了别人,会让别人不好意思,给别人添加负担。不执著,自在,真正感觉助人为快乐之本,才自自然然。   慈心不发起,一切平平常常,没有什么感觉。如果发起了,会很舒服。发起后一切又平平常常。这时要是退失,会有很挫折的事发生,不会像根本没发起那样平平常常了。故不能退失慈心,还应升华。   在修炼中运用慈慧,是不需要太多词汇,阴阳一体自化。
慈·慧   修炼,提高的是我们的身心状态。这当中心灵的作用尤为重要,每时每刻发的是什么心,决定了命运的微小细节。随着逐步提升,可以做到心中越来越纯粹博大。比如真心、爱心、感恩心等等,都非常重要。我这篇文要主讲的,是慈心和慧心。   慈心,既此心同彼心,愿别人获得快乐。慧心,既能游戏诸多变幻,轻松驾驭一切。慈悲与智慧,是检验一个人成果的经常使用的标准。按理说,我们是为化解自己烦恼,才有慧心,是为帮助别人,才有慈心。不过,想帮助别人,自然会有慧心,因为别人的痛苦需要智慧来解决,想解脱自己,自然会有慈心,因为自己的问题通常跟这整个世界相关。   智慧跟知识不是同义词,也不是具体的操作技能。深远的智慧,能够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牵引。这种慧心经常会退失,因为按照直觉,一件事就是一个原因导致的,人们经常认为知道这个原因等于对这件事了解了,不会继续探究。修炼能让我们有时候看到更深的原因,但那种时刻比较短暂,总会很快过去,思维就变得跟一般人差不多了。这时就会想,眼前的东西是如此实实在在,根本没发现有什么更深的法理,一切本来就是这样了。等到有问题,才措手不及。所以在看不到深层次因果的情况下,我们得忆念,曾经出现过的感召。   宇宙中有很多法则,例如一的法则、镜子法则、吸引力法则等等。我发现了一个法则,我将其命名为: 反而法则。想要得到某物,贪欲心让人反而得不到;想消灭某势力,反而助长人家威风。根据此反而法则,我们相信混沌的处事智慧,反而更好掌握具体的操作能力,这样生活就很得心应手了。但若把眼光放在具体的技能上,为了掌握这些技能才去相信深层次规律,又根据反而法则,反而掌握不好那些技能了,因为心中被带跑了,不是真的有慧心。可是若担心被带跑,不是真的有慧心的话呢,就会很勉强,反而不能真的有慧心。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大多数人是不能有那么高慧心的,所以不笑不足以为道,别听一般人怎么说。他们本身就有很多迷茫,自己的痛苦都解决不了。这个世界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如上下、高低、大小,没有了一般人,也就没有了修炼人,所以是慧心低的人成就了慧心高的人,不能鄙视、瞧不起任何众生。有人凸,有人凹,才有形状。孤阴不长,独阳不生。   慧心不发起,一切平平常常,没有什么感觉。如果发起了,会很快乐。发起后一切又平平常常。这时要是退失,会有很艰难的事发生,不会像根本没发起那样平平常常了。故不能退失慧心,还应升华。   慈心的培养也是关键之一,其范围越大越好。广大的慈悲,能够让人做事行动很勇敢,因为可以了解别人,行事都为了别人。这种慈心经常会退失,因为按照魔性,一个人过得好就很不容易了,别人的感受自己是无法体会的——这种观点虽然不怎么对,但是我们自己痛苦时却可以想,自己的感受别人是无法体会的,何必那么在意——修炼能让我们有时候体会别人的苦难,但那种时刻比较短暂,总会很快过去,思维就变得跟一般人差不多了。这时就会想,眼下过得很不错,有吃喝有穿衣,应该好好享乐,别人也不会为了我,我也没必要为别人。等到有磨难,才哭天喊地。所以在想不到别人境况时,我们得谨记,曾经发过的誓愿。   根据反而法则,我们心中有他人的幸福,反而会使自己更幸福,这样生活就很值得感恩了。但若把目标放在个人的命运上,为了改善个人命运才发起救度众生的大愿,又根据反而法则,反而改善不大了。可是若担心自己是为了个人,不是真的有慈心的话呢,就会很勉强,反而不能真的有慈心。   大多数人是只考虑个人的,不能有那么高慈心,所以别管一般人怎么想。他们本身就很脆弱,自己都需要别人帮助。没有了慈心低的人便无法成就慈心高的人,如果对他们傲慢,这不是有慈心的表现,也不是爱护一切众生了。发起救度一切众生的心愿,本身需要很大智慧、很高眼界、很大决心、很多思考,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决定这么做的,所以能发起这个心就很有福气了,如果付诸行动则更好。即便暂时帮不了大家,那也是现在没机缘;就算是为了个人利益不得不伤害别人,也是无奈的迂回策略,最终我是要利益大家的。   慈悲不是同情怜悯。同情是与别人同样的情感,是被感染啦。慈悲放在心中,看着冷漠,实际感染周围。虽然不着急,但这跟真正的冷漠不一样,真正的冷漠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同情、慈悲、冷漠这三种心,有着很微妙的区别。在爱护别人的方面,同情与慈悲有共同性;在心理冷静的方面,慈悲与冷漠有共同性。但同情、冷漠是具破坏性的,慈悲则有建设性。真正为别人好,包括但不一定是具体的帮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善行不求为人所知,不为名利最妙,是为阴德。还有一点,如果老是为了别人,会让别人不好意思,给别人添加负担。不执著,自在,真正感觉助人为快乐之本,才自自然然。   慈心不发起,一切平平常常,没有什么感觉。如果发起了,会很舒服。发起后一切又平平常常。这时要是退失,会有很挫折的事发生,不会像根本没发起那样平平常常了。故不能退失慈心,还应升华。   在修炼中运用慈慧,是不需要太多词汇,阴阳一体自化。
慈·慧   修炼,提高的是我们的身心状态。这当中心灵的作用尤为重要,每时每刻发的是什么心,决定了命运的微小细节。随着逐步提升,可以做到心中越来越纯粹博大。比如真心、爱心、感恩心等等,都非常重要。我这篇文要主讲的,是慈心和慧心。   慈心,既此心同彼心,愿别人获得快乐。慧心,既能游戏诸多变幻,轻松驾驭一切。慈悲与智慧,是检验一个人成果的经常使用的标准。按理说,我们是为化解自己烦恼,才有慧心,是为帮助别人,才有慈心。不过,想帮助别人,自然会有慧心,因为别人的痛苦需要智慧来解决,想解脱自己,自然会有慈心,因为自己的问题通常跟这整个世界相关。   智慧跟知识不是同义词,也不是具体的操作技能。深远的智慧,能够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牵引。这种慧心经常会退失,因为按照直觉,一件事就是一个原因导致的,人们经常认为知道这个原因等于对这件事了解了,不会继续探究。修炼能让我们有时候看到更深的原因,但那种时刻比较短暂,总会很快过去,思维就变得跟一般人差不多了。这时就会想,眼前的东西是如此实实在在,根本没发现有什么更深的法理,一切本来就是这样了。等到有问题,才措手不及。所以在看不到深层次因果的情况下,我们得忆念,曾经出现过的感召。   宇宙中有很多法则,例如一的法则、镜子法则、吸引力法则等等。我发现了一个法则,我将其命名为: 反而法则。想要得到某物,贪欲心让人反而得不到;想消灭某势力,反而助长人家威风。根据此反而法则,我们相信混沌的处事智慧,反而更好掌握具体的操作能力,这样生活就很得心应手了。但若把眼光放在具体的技能上,为了掌握这些技能才去相信深层次规律,又根据反而法则,反而掌握不好那些技能了,因为心中被带跑了,不是真的有慧心。可是若担心被带跑,不是真的有慧心的话呢,就会很勉强,反而不能真的有慧心。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大多数人是不能有那么高慧心的,所以不笑不足以为道,别听一般人怎么说。他们本身就有很多迷茫,自己的痛苦都解决不了。这个世界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如上下、高低、大小,没有了一般人,也就没有了修炼人,所以是慧心低的人成就了慧心高的人,不能鄙视、瞧不起任何众生。有人凸,有人凹,才有形状。孤阴不长,独阳不生。   慧心不发起,一切平平常常,没有什么感觉。如果发起了,会很快乐。发起后一切又平平常常。这时要是退失,会有很艰难的事发生,不会像根本没发起那样平平常常了。故不能退失慧心,还应升华。   慈心的培养也是关键之一,其范围越大越好。广大的慈悲,能够让人做事行动很勇敢,因为可以了解别人,行事都为了别人。这种慈心经常会退失,因为按照魔性,一个人过得好就很不容易了,别人的感受自己是无法体会的——这种观点虽然不怎么对,但是我们自己痛苦时却可以想,自己的感受别人是无法体会的,何必那么在意——修炼能让我们有时候体会别人的苦难,但那种时刻比较短暂,总会很快过去,思维就变得跟一般人差不多了。这时就会想,眼下过得很不错,有吃喝有穿衣,应该好好享乐,别人也不会为了我,我也没必要为别人。等到有磨难,才哭天喊地。所以在想不到别人境况时,我们得谨记,曾经发过的誓愿。   根据反而法则,我们心中有他人的幸福,反而会使自己更幸福,这样生活就很值得感恩了。但若把目标放在个人的命运上,为了改善个人命运才发起救度众生的大愿,又根据反而法则,反而改善不大了。可是若担心自己是为了个人,不是真的有慈心的话呢,就会很勉强,反而不能真的有慈心。   大多数人是只考虑个人的,不能有那么高慈心,所以别管一般人怎么想。他们本身就很脆弱,自己都需要别人帮助。没有了慈心低的人便无法成就慈心高的人,如果对他们傲慢,这不是有慈心的表现,也不是爱护一切众生了。发起救度一切众生的心愿,本身需要很大智慧、很高眼界、很大决心、很多思考,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决定这么做的,所以能发起这个心就很有福气了,如果付诸行动则更好。即便暂时帮不了大家,那也是现在没机缘;就算是为了个人利益不得不伤害别人,也是无奈的迂回策略,最终我是要利益大家的。   慈悲不是同情怜悯。同情是与别人同样的情感,是被感染啦。慈悲放在心中,看着冷漠,实际感染周围。虽然不着急,但这跟真正的冷漠不一样,真正的冷漠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同情、慈悲、冷漠这三种心,有着很微妙的区别。在爱护别人的方面,同情与慈悲有共同性;在心理冷静的方面,慈悲与冷漠有共同性。但同情、冷漠是具破坏性的,慈悲则有建设性。真正为别人好,包括但不一定是具体的帮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善行不求为人所知,不为名利最妙,是为阴德。还有一点,如果老是为了别人,会让别人不好意思,给别人添加负担。不执著,自在,真正感觉助人为快乐之本,才自自然然。   慈心不发起,一切平平常常,没有什么感觉。如果发起了,会很舒服。发起后一切又平平常常。这时要是退失,会有很挫折的事发生,不会像根本没发起那样平平常常了。故不能退失慈心,还应升华。   在修炼中运用慈慧,是不需要太多词汇,阴阳一体自化。
【童颜梦话】爱在此心中   我有一个绿色的追求。这个追求诞生在神奇的中华大地。在荆棘密布的丛林中,人该何去何从呢?工具除不尽障碍,语言道不出方向,静下心,一种爱就在此心中了。   这绿色的追求,是那样混混沌沌、模模糊糊,人们不相信,人们轻贱,可卑贱里的高贵,朴实里的华美,永远在任何一个地方存在,不管你看不看得见,万事万物变化的依据在根源存在,谁不尊其为父,哪个不认其为母呢?在有与无、阴与阳的统一平衡中,一切生生不息、万物并作。天地都要感动的爱,在此心中。   我这绿色的追求呀,带给我多少轻松,多少快乐。这追求让我返璞归真,这追求使我清瀞无忧。静默,朴素,好深远,好寂然,湛湛清清,平平淡淡。说是平平淡淡,却又生机勃勃。说是热热闹闹,却又无一物可寻。当我自由自在,我的心就这样活着。   我有一个金色的领悟。这个领悟创立在可叹可敬的印度。在池水内的淤泥中,花能盛开绽放吗?贪欲不能得到想要的,嗔恨无法灭掉不想要的,拂拭心,一种爱就在此心中了。   这金色的领悟,是那样不可思议、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人们不理解,人们的思维还有太多局限,可超越世俗的境界,穿越时空的洞察,无不让人感到精密细致,以至于肉眼都无能为力,仪器都要佩服,真乃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在烦恼与解脱、迷惑与开悟的斗争中,一切本性具足、得以彰显。众生都要感动的爱,在此心中。   我这金色的领悟呀,带给我多少愉悦,多少享受。这领悟让我涅盘寂静,这领悟使我清净无碍。顿悟,觉知,好纯粹,好舒服,甘露妙药,法喜禅悦。品味法喜禅悦,似蜜一般美味。说是香甜美食,却又无一物可执。当我入定体会,我的心就这样乐着。   我有一个红色的理想。这个理想发端在哲思无数的欧洲。在长夜难明的天空中,路可通向远方不?国王贵族不会放弃特权,资本家做不到仁慈,燃烧心,一种爱就在此心中了。   这红色的理想,是那样光芒万丈、光明无限,人们不接受,人们怀疑,可浩浩荡荡的大势,风起云涌的潮流,不可抗拒地袭来,每个人都会因此精神振奋,就算有些时候会恐惧,但那不过是心虚的表现,权力的金字塔好像智慧的坟墓,压制更会换回地覆天翻,久藏的愿望必然要实现。在正道沧桑、赴汤蹈火中,一切强暴毁灭、阴暗消逝。人民都要感动的爱,在此心中。   我这红色的理想呀,带给我多少激励,多少鼓舞。这理想让我胸怀天下,这理想使我勇敢无畏。激情,热情,好喜欢,好感慨,轰轰烈烈,踏踏实实。眼前踏踏实实,目标无比高大。说是美丽未来,却又无一时可怠慢。当我倾注鲜血,我的心就这样热着。   我绿色的追求、金色的领悟、红色的理想,是爱在此心中。
爱在此心中   我有一个绿色的追求。这个追求诞生在神奇的中华大地。在荆棘密布的丛林中,人该何去何从呢?工具除不尽障碍,语言道不出方向,静下心,一种爱就在此心中了。   这绿色的追求,是那样混混沌沌、模模糊糊,人们不相信,人们轻贱,可卑贱里的高贵,朴实里的华美,永远在任何一个地方存在,不管你看不看得见,万事万物变化的依据在根源存在,谁不尊其为父,哪个不认其为母呢?在有与无、阴与阳的统一平衡中,一切生生不息、万物并作。天地都要感动的爱,在此心中。   我这绿色的追求呀,带给我多少轻松,多少快乐。这追求让我返璞归真,这追求使我清瀞无忧。静默,朴素,好深远,好寂然,湛湛清清,平平淡淡。说是平平淡淡,却又生机勃勃。说是热热闹闹,却又无一物可寻。当我自由自在,我的心就这样活着。   我有一个金色的领悟。这个领悟创立在可叹可敬的印度。在池水内的淤泥中,花能盛开绽放吗?贪欲不能得到想要的,嗔恨无法灭掉不想要的,拂拭心,一种爱就在此心中了。   这金色的领悟,是那样不可思议、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人们不理解,人们的思维还有太多局限,可超越世俗的境界,穿越时空的洞察,无不让人感到精密细致,以至于肉眼都无能为力,仪器都要佩服,真乃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在烦恼与解脱、迷惑与开悟的斗争中,一切本性具足、得以彰显。众生都要感动的爱,在此心中。   我这金色的领悟呀,带给我多少愉悦,多少享受。这领悟让我涅盘寂静,这领悟使我清净无碍。顿悟,觉知,好纯粹,好舒服,甘露妙药,法喜禅悦。品味法喜禅悦,似蜜一般美味。说是香甜美食,却又无一物可执。当我入定体会,我的心就这样乐着。   我有一个红色的理想。这个理想发端在哲思无数的欧洲。在长夜难明的天空中,路可通向远方不?国王贵族不会放弃特权,资本家做不到仁慈,燃烧心,一种爱就在此心中了。   这红色的理想,是那样光芒万丈、光明无限,人们不接受,人们怀疑,可浩浩荡荡的大势,风起云涌的潮流,不可抗拒地袭来,每个人都会因此精神振奋,就算有些时候会恐惧,但那不过是心虚的表现,权力的金字塔好像智慧的坟墓,压制更会换回地覆天翻,久藏的愿望必然要实现。在正道沧桑、赴汤蹈火中,一切强暴毁灭、阴暗消逝。人民都要感动的爱,在此心中。   我这红色的理想呀,带给我多少激励,多少鼓舞。这理想让我胸怀天下,这理想使我勇敢无畏。激情,热情,好喜欢,好感慨,轰轰烈烈,踏踏实实。眼前踏踏实实,目标无比高大。说是美丽未来,却又无一时可怠慢。当我倾注鲜血,我的心就这样热着。   我绿色的追求、金色的领悟、红色的理想,是爱在此心中。
【助产】原创诗歌《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悄悄滑上我的肌肤, 将我这懵懂的女孩安抚。 一瞬间,只觉得爽爽朗朗, 是通透的力量吹开了窗户。 因此我微微了解到,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不断摇晃林海翠竹, 邀我这幸运的女孩共赴。 一念间,便感觉轻轻松松, 是甚深的智慧化解了愁苦。 因此我总能想起来,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空中见证千舟争渡, 给我这聪明的女孩鼓舞。 你知道,我不能够没有你, 就像久旱的心地必得甘露。 因此我非常喜欢听,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深爱中华山野空谷, 催我这热血的女孩付出。 你明白,我的坚定源自你, 就像瀞水潺潺往江海流入。 因此我满怀希望说,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不会演奏悲曲梁祝, 可我这柔弱的女孩痛哭。 这现实,一切必然在发展, 终曲定是喜庆的金蛇狂舞。 因此我不会放弃想,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吹遍世界每幅版图, 让我这和平的女孩幸福。 你懂得,黑夜过去黎明来, 就像你我在那里怎样相遇。 因此我自豪告大家,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不教美好心愿辜负, 使我这成长的女孩领悟。 我决绝,这道路虽远而长, 改变已发生在我的皮肉骨。 因此我还得继续念,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宁静深邃难以捕捉, 令我这觉悟的女孩舒服。 道太大,哪还怕穷尽一生, 身未动也踏上旅程与征途。 因此我默默地写一句, 你的名字是什么。 因此我感恩地写一首, 你的名字是什么。
【金蛇狂舞】原创诗歌《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悄悄滑上我的肌肤, 将我这懵懂的女孩安抚。 一瞬间,只觉得爽爽朗朗, 是通透的力量吹开了窗户。 因此我微微了解到,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不断摇晃林海翠竹, 邀我这幸运的女孩共赴。 一念间,便感觉轻轻松松, 是甚深的智慧化解了愁苦。 因此我总能想起来,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空中见证千舟争渡, 给我这聪明的女孩鼓舞。 你知道,我不能够没有你, 就像久旱的心地必得甘露。 因此我非常喜欢听,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深爱中华山野空谷, 催我这热血的女孩付出。 你明白,我的坚定源自你, 就像瀞水潺潺往江海流入。 因此我满怀希望说,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不会演奏悲曲梁祝, 可我这柔弱的女孩痛哭。 这现实,一切必然在发展, 终曲定是喜庆的金蛇狂舞。 因此我不会放弃想,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吹遍世界每幅版图, 让我这和平的女孩幸福。 你懂得,黑夜过去黎明来, 就像你我在那里怎样相遇。 因此我自豪告大家,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不教美好心愿辜负, 使我这成长的女孩领悟。 我决绝,这道路虽远而长, 改变已发生在我的皮肉骨。 因此我还得继续念,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宁静深邃难以捕捉, 令我这觉悟的女孩舒服。 道太大,哪还怕穷尽一生, 身未动也踏上旅程与征途。 因此我默默地写一句, 你的名字是什么。 因此我感恩地写一首, 你的名字是什么。
原创诗歌《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悄悄滑上我的肌肤, 将我这懵懂的女孩安抚。 一瞬间,只觉得爽爽朗朗, 是通透的力量吹开了窗户。 因此我微微了解到,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不断摇晃林海翠竹, 邀我这幸运的女孩共赴。 一念间,便感觉轻轻松松, 是甚深的智慧化解了愁苦。 因此我总能想起来,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空中见证千舟争渡, 给我这聪明的女孩鼓舞。 你知道,我不能够没有你, 就像久旱的心地必得甘露。 因此我非常喜欢听,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深爱中华山野空谷, 催我这热血的女孩付出。 你明白,我的坚定源自你, 就像瀞水潺潺往江海流入。 因此我满怀希望说,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不会演奏悲曲梁祝, 可我这柔弱的女孩痛哭。 这现实,一切必然在发展, 终曲定是喜庆的金蛇狂舞。 因此我不会放弃想,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吹遍世界每幅版图, 让我这和平的女孩幸福。 你懂得,黑夜过去黎明来, 就像你我在那里怎样相遇。 因此我自豪告大家,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不教美好心愿辜负, 使我这成长的女孩领悟。 我决绝,这道路虽远而长, 改变已发生在我的皮肉骨。 因此我还得继续念,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宁静深邃难以捕捉, 令我这觉悟的女孩舒服。 道太大,哪还怕穷尽一生, 身未动也踏上旅程与征途。 因此我默默地写一句, 你的名字是什么。 因此我感恩地写一首, 你的名字是什么。
原创诗歌《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悄悄滑上我的肌肤, 将我这懵懂的女孩安抚。 一瞬间,只觉得爽爽朗朗, 是通透的力量吹开了窗户。 因此我微微了解到,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不断摇晃林海翠竹, 邀我这幸运的女孩共赴。 一念间,便感觉轻轻松松, 是甚深的智慧化解了愁苦。 因此我总能想起来,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空中见证千舟争渡, 给我这聪明的女孩鼓舞。 你知道,我不能够没有你, 就像久旱的心地必得甘露。 因此我非常喜欢听,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深爱中华山野空谷, 催我这热血的女孩付出。 你明白,我的坚定源自你, 就像瀞水潺潺往江海流入。 因此我满怀希望说,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不会演奏悲曲梁祝, 可我这柔弱的女孩痛哭。 这现实,一切必然在发展, 终曲定是喜庆的金蛇狂舞。 因此我不会放弃想,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吹遍世界每幅版图, 让我这和平的女孩幸福。 你懂得,黑夜过去黎明来, 就像你我在那里怎样相遇。 因此我自豪告大家,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不教美好心愿辜负, 使我这成长的女孩领悟。 我决绝,这道路虽远而长, 改变已发生在我的皮肉骨。 因此我还得继续念,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宁静深邃难以捕捉, 令我这觉悟的女孩舒服。 道太大,哪还怕穷尽一生, 身未动也踏上旅程与征途。 因此我默默地写一句, 你的名字是什么。 因此我感恩地写一首, 你的名字是什么。
原创诗歌《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悄悄滑上我的肌肤, 将我这懵懂的女孩安抚。 一瞬间,只觉得爽爽朗朗, 是通透的力量吹开了窗户。 因此我微微了解到,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不断摇晃林海翠竹, 邀我这幸运的女孩共赴。 一念间,便感觉轻轻松松, 是甚深的智慧化解了愁苦。 因此我总能想起来,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空中见证千舟争渡, 给我这聪明的女孩鼓舞。 你知道,我不能够没有你, 就像久旱的心地必得甘露。 因此我非常喜欢听,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深爱中华山野空谷, 催我这热血的女孩付出。 你明白,我的坚定源自你, 就像瀞水潺潺往江海流入。 因此我满怀希望说,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不会演奏悲曲梁祝, 可我这柔弱的女孩痛哭。 这现实,一切必然在发展, 终曲定是喜庆的金蛇狂舞。 因此我不会放弃想,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吹遍世界每幅版图, 让我这和平的女孩幸福。 你懂得,黑夜过去黎明来, 就像你我在那里怎样相遇。 因此我自豪告大家,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不教美好心愿辜负, 使我这成长的女孩领悟。 我决绝,这道路虽远而长, 改变已发生在我的皮肉骨。 因此我还得继续念,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宁静深邃难以捕捉, 令我这觉悟的女孩舒服。 道太大,哪还怕穷尽一生, 身未动也踏上旅程与征途。 因此我默默地写一句, 你的名字是什么。 因此我感恩地写一首, 你的名字是什么。
【巴啦啦小魔仙】原创诗歌《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悄悄滑上我的肌肤, 将我这懵懂的女孩安抚。 一瞬间,只觉得爽爽朗朗, 是通透的力量吹开了窗户。 因此我微微了解到,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不断摇晃林海翠竹, 邀我这幸运的女孩共赴。 一念间,便感觉轻轻松松, 是甚深的智慧化解了愁苦。 因此我总能想起来,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空中见证千舟争渡, 给我这聪明的女孩鼓舞。 你知道,我不能够没有你, 就像久旱的心地必得甘露。 因此我非常喜欢听,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深爱中华山野空谷, 催我这热血的女孩付出。 你明白,我的坚定源自你, 就像瀞水潺潺往江海流入。 因此我满怀希望说,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不会演奏悲曲梁祝, 可我这柔弱的女孩痛哭。 这现实,一切必然在发展, 终曲定是喜庆的金蛇狂舞。 因此我不会放弃想,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吹遍世界每幅版图, 让我这和平的女孩幸福。 你懂得,黑夜过去黎明来, 就像你我在那里怎样相遇。 因此我自豪告大家,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不教美好心愿辜负, 使我这成长的女孩领悟。 我决绝,这道路虽远而长, 改变已发生在我的皮肉骨。 因此我还得继续念,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宁静深邃难以捕捉, 令我这觉悟的女孩舒服。 道太大,哪还怕穷尽一生, 身未动也踏上旅程与征途。 因此我默默地写一句, 你的名字是什么。 因此我感恩地写一首, 你的名字是什么。
原创诗歌《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悄悄滑上我的肌肤, 将我这懵懂的女孩安抚。 一瞬间,只觉得爽爽朗朗, 是通透的力量吹开了窗户。 因此我微微了解到,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不断摇晃林海翠竹, 邀我这幸运的女孩共赴。 一念间,便感觉轻轻松松, 是甚深的智慧化解了愁苦。 因此我总能想起来,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空中见证千舟争渡, 给我这聪明的女孩鼓舞。 你知道,我不能够没有你, 就像久旱的心地必得甘露。 因此我非常喜欢听,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深爱中华山野空谷, 催我这热血的女孩付出。 你明白,我的坚定源自你, 就像瀞水潺潺往江海流入。 因此我满怀希望说,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不会演奏悲曲梁祝, 可我这柔弱的女孩痛哭。 这现实,一切必然在发展, 终曲定是喜庆的金蛇狂舞。 因此我不会放弃想,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吹遍世界每幅版图, 让我这和平的女孩幸福。 你懂得,黑夜过去黎明来, 就像你我在那里怎样相遇。 因此我自豪告大家,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不教美好心愿辜负, 使我这成长的女孩领悟。 我决绝,这道路虽远而长, 改变已发生在我的皮肉骨。 因此我还得继续念, 你的名字是什么。 清风宁静深邃难以捕捉, 令我这觉悟的女孩舒服。 道太大,哪还怕穷尽一生, 身未动也踏上旅程与征途。 因此我默默地写一句, 你的名字是什么。 因此我感恩地写一首, 你的名字是什么。
三种因果   提起因果,相信不会有人感到陌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我们从小便明白的道理。一切事情都得有个原因。我这个文就是论述因果的,我起名为《三种因果》。这有两种解读:一是我认为存在着三种因果,本文就是介绍这三种因果的;二是把“三”这个字理解为无穷多,把“种”读成四声,就成了种植的种,这样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成了无数次的种下因果。我们本来就无穷多地种植着因果。如果大家愿意,把本文称之为“三种因果文”也可以。   如果称其“三种因果文”,就容易想到另一篇赫赫有名的介绍因果的文《三世因果文》。这个文因为将因果叙述得过于简单,且很多具体的报应情况在佛经中没有依据,所以很多佛教徒不认为这是佛经。但作为民间善书,则有的人愿意流通。而我个人对这个文的看法,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初我刚开始接触因果理论,感觉这理论特别好,所以非常喜欢这个文,再加上我喜欢押韵的东西、作诗,喜欢完美的结构编排,就更愿意传播它了;后来,对因果琢磨深了,就觉得这个文太简单、太死板、太具体,会让人产生对形式的执着,让人不自在,所以开始瞧不起它;现在,我就觉得没必要刻意传播,也没必要瞧不起,既然大自然让它存在,它就肯定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就有存在的道理。如果人们有极高的智慧,有很好的吸收能力,则这个文就不会使人们执着。能够让人们执着的,只有人们自己。如果佛教徒们一定要认为它是伪经,一定要进行批判,也并无不可,因为它本来就没有佛经的那种智慧。不过,我们亦可轻松对待,将其理解为“中国佛经”。因为它是中国一般人在接触佛教后,产生的对因果的最朴素理解,是一种本能反应,充分说明了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而文中开头的几句话,“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佛教徒也不能否认。   我不是佛教徒,也不信仰任何宗教。这篇“三种因果文”,也不能当成佛经传播,否则就会引起佛教徒对上面提到的那个文的反应。我的这篇文跟上面提到的那个文,有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的是,都介绍因果,都不是佛经,都受到佛教启发。不同的是,我的这篇文不会太具体,而是表达一些概念,这些概念都是我通过观察和亲历,总结出来的。不是简单地劝人向善,而是清晰地总结规律。我不写粗糙的善恶报应,简陋的因果对应,而是认为,存在着三种因果,用我发明的话说,三种因果分别是: 皮因果、肉因果、骨因果。
原创童话《绿叶观心》   绿叶生长着,静静地享受雨水的滋润、万物的陪伴。若是渴了,那暴风骤雨的洗礼就是最好的甘泉;若是没精神了,那炎热暴晒的试炼就能使其更为完善。这样的日复一日,这样的年复一年,它见过了无数苦痛与快乐。   那一日,一如往常。那一夜,绿叶依然在观察着这世界。只是,有些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些什么原来没听过的声音。沙,沙,沙,那是尘土被扬起来了。咚,咚,咚,那是大地被踏响了。呜,呜,呜,那是一个小女孩儿的哭声。   小女孩儿名为琵丝。她匆匆地奔跑着,不顾一切,尽管已身心俱疲,无比劳累,但对于现在的她来说,跑,只有跑,才能让她得以生存,获取重生的无限可能。   “轰隆——”远处的炮声再一次地响起了,震动了森林,也吓得琵丝一个趔趄,坐在了泥土之中。那红色的小连衣裙被染上了几个小黄点,琵丝正不自主地伸手擦拭着她心爱的小红裙,一阵大风又呼呼地吹来,强劲的风吹起的声音,好像敌人阴险而得意的笑声一般刺耳,琵丝的黑亮亮的马尾辫就这样被吹散了。   披头散发的琵丝漫无目的地走在深深的森林中,她的头发从来没有像今天看起来这样长过。深一脚,浅一脚,她警惕虎豹在不经意间出没,将她吞噬;她害怕豺狼在不注意时出现,把她袭击。低下头,路是那样的长啊,不知要通向何方。抬起头,天是这样的黑啊,好似在把人压迫,不给予人任何自由。望着如此深沉的夜,如此孤寂的黑,她绝望了,她想放弃了,难道说只有白白地等死才是自己的归宿吗?虽然不想,也只好认输了。   她高高地伸出自己的右手,想自己亲手摸一摸那似乎遥不可及的、皎洁明亮又可爱动人的月亮。这从小仰望、从小喜爱的月亮啊,曾给过她多少喜悦和激励,如今在她苦难之时,却高高在上不肯向她施以援手。漆黑的夜让她无力抗争了,她缓缓地收回手臂,疲惫地倒在地上。就这样,睡去吧,死去吧,什么也不用想,什么也不必想了。   不!等死不是人生的目的!蜡烛虽终将燃尽,但燃尽不是蜡烛存在的目的,照亮周围才是蜡烛存在的目的。人虽终将逝去,但等死不是人生的目的,活得精彩、改变世界才是人存在的目的。只有心怀希望,希望才能永驻人心。   这不,为了这永不放弃的姑娘,奇迹发生了,这大森林里的万物,像蜡烛一样焕发出了光辉,粉红的花朵,添上了一层粉红色的光辉;绿色的小草,添上了一层绿色的光辉;棕棕的大树皮,也添上了一层棕棕的光辉。这里变得神秘而可爱起来了。   最为耀眼的,是那白白净净的月光,此刻分外有力量。刺进琵丝的眼睛,琵丝睁开了沉睡的眼,在极深的黑夜中觉醒,她攥紧小手揉了揉双眼,定睛一看。不敢相信!在高高的天空上,在圆圆的月亮前,悬浮着一位美丽高大的月光女神。月光女神,把琵丝唤醒了。   月光女神慢慢下降,变得只比琵丝高一点点了,不过还是悬空的。她向前俯身,对琵丝说:“我是月光女神墨莱特。知道你有困难,特意来告诉你:永不放弃。”   “哇!……”琵丝感到惊呆了,她欣喜极了,仿佛一下子从地狱升入天堂,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你觉得无力抗争吗?”墨莱特问。   琵丝一听,点了点头。“恩。敌人太过强大,我已与我的亲朋好友失散了。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寻回我爱的人们,我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打败那些霸道的‘强盗’,我还不知道要跑到哪里去,我更不知道要怎么面对这一切。”琵丝如实地把她的想法说了出来。   “好的。我已经有所了解。我会给予你帮助的。”墨莱特说。   琵丝想,月亮还是打算向她施以援手的,要不怎么会化身成月光女神来见她呢?   墨莱特甩动她那金黄色的齐腰的长发,琵丝的红连衣裙就自然重新干净了、马尾辫也自然重新扎好了。墨莱特用她那洁白的大连衣裙扫过树上的绿叶,绿叶枯黄了,落下了。看到此情此景,琵丝心里一阵阵地难过。   “琵丝,你恨你的敌人吗?”墨莱特问。   “当然。”琵丝很肯定地回答,眼底闪过一丝倔强。   “你为什么恨他们?”   “因为他们侵略了我的家园。他们霸占了本不该属于他们的一切。“   “琵丝,”墨莱特语调温柔地说,似乎要抚慰琵丝那满是伤痕而又弱小的心,“在这个世界上,有阴就有阳,有阳光之神就有我月光女神,有朋友就有敌人。”   “说得没错。”琵丝倒是同意墨莱特的部分观点,“所以我就该原谅他们吗?就该宽宏大量吗?”   听到琵丝的话,墨莱特微闭了双眸,睁开眼,看向那些枯黄凋零的叶子。“琵丝,你知道你的敌人为什么会伤害你吗?因为他们的心中有很多贪欲、嗔恨和愚痴。”墨莱特边说边伸手接过那些叶子,“那,你知道这些叶子为什么会变得枯黄吗?因为你的心中也有很多贪欲、嗔恨和愚痴。”   “你是说我其实跟我的敌人一样吗?”琵丝问道。   看来琵丝真的是个挺聪明的姑娘呢,墨莱特为她的领悟能力感到很是佩服,于是接着说:“你有没有为了赢得糖果,而在游戏中作弊呢?如果有,就证明你心中有贪欲。你有没有因为得不到糖果,而生气呢?如果有,就证明你心中有嗔恨。而这贪欲和嗔恨,都来自于你心中的愚痴。”   “所以说,我的敌人为了得到资源,而发动战争,也是因为他们心中的贪欲?他们因我们的反抗,而报复我们,也是因为他们心中的嗔恨?而这贪欲和嗔恨,都来自于他们心中的愚痴?”琵丝顺势说出她的猜测。不过她还是有疑问:“若是要这么说的话,我确实跟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是我毕竟不会杀人,不会放火,不会去做那么多坏事。”   “因为你没有权力,你自然就无法得到做坏事的机会。而这也意味着,你不必付出巨大的代价来偿还,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恨你。为此,你应该心怀感恩。”墨莱特说,“至于你现在遭受到的苦难,无一不是缘自你心中的贪欲、嗔恨和愚痴,虽然你只是微微地伤害了你的小伙伴,但你若不经历现在的磨难,你就无法明白你的过错,甚至还会犯下更大的过错。现在受了苦,苦就会终结;现在不受苦,苦就会没完。”   琵丝突然想,如果自己在敌人的位置上,也许会把事情做得更过分吧。   “我愿意让自己成为能够不断化解贪欲、嗔恨和愚痴的人。”琵丝真诚地说。   “遣除欲望,达到清瀞,就会感觉心没有了,形体没有了,物体也没有了,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墨莱特耐心地解答,“观啊,这些由你心化现的叶子们,变成什么样了?”   干瘪的叶子,被一点点地滋润,变得包含水分,鲜嫩可人;枯黄的叶子,被一点点得染绿,变得明亮美丽,养目宁神。而显得神奇的还不止这些呢,周围的万物光辉扩大,小动物们都从窝中探出脑袋,植物们随风欢乐地舞蹈着,飞花飞叶飘飘摇摇尽展风姿,一切各有其妙、各有其美,大家都闪着光,带着自己的颜色飞起来了,而风声,而那风声,也不再似狂妄的笑声,变成琵丝开心时的笑声,变成琵丝亲人朋友玩耍时欢乐的笑声,变成琵丝敌人悔改后与人们融为一体时欣慰的笑声,变成所有人为自己生活开怀的笑声。眼前如梦如幻的画面,让琵丝从心底的最深处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这个奇妙的夜晚啊,带给琵丝多少快乐和力量。   那叶子,观照着琵丝的心,随心而化,随心而现,渐美渐绿。   “我愿让自己懂得清瀞和感恩,不断化解贪欲、嗔恨和愚痴,无所畏惧,改变自己的命运,维护世界和平。”琵丝说。   “恩。”墨莱特点了点头,“只有化解心中潜藏的贪欲、嗔恨和愚痴,一切才能越来越好,不然不管你多么希望世界和平,多么心疼别人,都只是充满杂质的好心肠而已。”   琵丝也点了点头。“那,我现在该怎样做呢?我应该认为敌人都是对的吗?”琵丝问。   墨莱特不想琵丝走入另一个极端,便道:“你应该意识到敌人的错误,也应该反抗他们的压迫,只是心中不要有仇恨。你应无所畏惧,你应永不放弃!”   “恩!我要回去,保卫我的家园,保卫和平!”琵丝说。   墨莱特用双手轻抚琵丝的脸颊,周遭的世界不断变幻旋转着。“绿叶观察着你的心,困难时绿叶能让你渡过难关。”墨莱特说,“命运,自会有出路的。”   童话的世界在此刻凝固了,所有迷茫和所有美好都留在了这里,留存于此刻。   现实,还要面对。   清晨的露珠积攒在绿叶子上,这天的第一缕阳光终是照在了琵丝的身上、脸上。睡过一夜的琵丝面对白昼,她打算回去,她打算拯救人们。跑,还是跑,只不过这一次是往回跑了。   沿着熟悉的道路往回走,奔跑的脚步声更加坚定。密密的丛林在眼前身边掠过,让人很是爽朗。怎么……怎么,会有一面白旗在招展呢?难道这么快就已经要投降了吗?   原来,那是敌人的白旗,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已经悔改并与人们和谐共处了。   琵丝轻松地吹了一口绿叶,在风中飘荡着的,就正是那经过静心守候、漫长沉淀的绿叶。
【巴啦啦小魔仙】原创童话《绿叶观心》   绿叶生长着,静静地享受雨水的滋润、万物的陪伴。若是渴了,那暴风骤雨的洗礼就是最好的甘泉;若是没精神了,那炎热暴晒的试炼就能使其更为完善。这样的日复一日,这样的年复一年,它见过了无数苦痛与快乐。   那一日,一如往常。那一夜,绿叶依然在观察着这世界。只是,有些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些什么原来没听过的声音。沙,沙,沙,那是尘土被扬起来了。咚,咚,咚,那是大地被踏响了。呜,呜,呜,那是一个小女孩儿的哭声。   小女孩儿名为琵丝。她匆匆地奔跑着,不顾一切,尽管已身心俱疲,无比劳累,但对于现在的她来说,跑,只有跑,才能让她得以生存,获取重生的无限可能。   “轰隆——”远处的炮声再一次地响起了,震动了森林,也吓得琵丝一个趔趄,坐在了泥土之中。那红色的小连衣裙被染上了几个小黄点,琵丝正不自主地伸手擦拭着她心爱的小红裙,一阵大风又呼呼地吹来,强劲的风吹起的声音,好像敌人阴险而得意的笑声一般刺耳,琵丝的黑亮亮的马尾辫就这样被吹散了。   披头散发的琵丝漫无目的地走在深深的森林中,她的头发从来没有像今天看起来这样长过。深一脚,浅一脚,她警惕虎豹在不经意间出没,将她吞噬;她害怕豺狼在不注意时出现,把她袭击。低下头,路是那样的长啊,不知要通向何方。抬起头,天是这样的黑啊,好似在把人压迫,不给予人任何自由。望着如此深沉的夜,如此孤寂的黑,她绝望了,她想放弃了,难道说只有白白地等死才是自己的归宿吗?虽然不想,也只好认输了。   她高高地伸出自己的右手,想自己亲手摸一摸那似乎遥不可及的、皎洁明亮又可爱动人的月亮。这从小仰望、从小喜爱的月亮啊,曾给过她多少喜悦和激励,如今在她苦难之时,却高高在上不肯向她施以援手。漆黑的夜让她无力抗争了,她缓缓地收回手臂,疲惫地倒在地上。就这样,睡去吧,死去吧,什么也不用想,什么也不必想了。   不!等死不是人生的目的!蜡烛虽终将燃尽,但燃尽不是蜡烛存在的目的,照亮周围才是蜡烛存在的目的。人虽终将逝去,但等死不是人生的目的,活得精彩、改变世界才是人存在的目的。只有心怀希望,希望才能永驻人心。   这不,为了这永不放弃的姑娘,奇迹发生了,这大森林里的万物,像蜡烛一样焕发出了光辉,粉红的花朵,添上了一层粉红色的光辉;绿色的小草,添上了一层绿色的光辉;棕棕的大树皮,也添上了一层棕棕的光辉。这里变得神秘而可爱起来了。   最为耀眼的,是那白白净净的月光,此刻分外有力量。刺进琵丝的眼睛,琵丝睁开了沉睡的眼,在极深的黑夜中觉醒,她攥紧小手揉了揉双眼,定睛一看。不敢相信!在高高的天空上,在圆圆的月亮前,悬浮着一位美丽高大的月光女神。月光女神,把琵丝唤醒了。   月光女神慢慢下降,变得只比琵丝高一点点了,不过还是悬空的。她向前俯身,对琵丝说:“我是月光女神墨莱特。知道你有困难,特意来告诉你:永不放弃。”   “哇!……”琵丝感到惊呆了,她欣喜极了,仿佛一下子从地狱升入天堂,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你觉得无力抗争吗?”墨莱特问。   琵丝一听,点了点头。“恩。敌人太过强大,我已与我的亲朋好友失散了。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寻回我爱的人们,我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打败那些霸道的‘强盗’,我还不知道要跑到哪里去,我更不知道要怎么面对这一切。”琵丝如实地把她的想法说了出来。   “好的。我已经有所了解。我会给予你帮助的。”墨莱特说。   琵丝想,月亮还是打算向她施以援手的,要不怎么会化身成月光女神来见她呢?   墨莱特甩动她那金黄色的齐腰的长发,琵丝的红连衣裙就自然重新干净了、马尾辫也自然重新扎好了。墨莱特用她那洁白的大连衣裙扫过树上的绿叶,绿叶枯黄了,落下了。看到此情此景,琵丝心里一阵阵地难过。   “琵丝,你恨你的敌人吗?”墨莱特问。   “当然。”琵丝很肯定地回答,眼底闪过一丝倔强。   “你为什么恨他们?”   “因为他们侵略了我的家园。他们霸占了本不该属于他们的一切。“   “琵丝,”墨莱特语调温柔地说,似乎要抚慰琵丝那满是伤痕而又弱小的心,“在这个世界上,有阴就有阳,有阳光之神就有我月光女神,有朋友就有敌人。”   “说得没错。”琵丝倒是同意墨莱特的部分观点,“所以我就该原谅他们吗?就该宽宏大量吗?”   听到琵丝的话,墨莱特微闭了双眸,睁开眼,看向那些枯黄凋零的叶子。“琵丝,你知道你的敌人为什么会伤害你吗?因为他们的心中有很多贪欲、嗔恨和愚痴。”墨莱特边说边伸手接过那些叶子,“那,你知道这些叶子为什么会变得枯黄吗?因为你的心中也有很多贪欲、嗔恨和愚痴。”   “你是说我其实跟我的敌人一样吗?”琵丝问道。   看来琵丝真的是个挺聪明的姑娘呢,墨莱特为她的领悟能力感到很是佩服,于是接着说:“你有没有为了赢得糖果,而在游戏中作弊呢?如果有,就证明你心中有贪欲。你有没有因为得不到糖果,而生气呢?如果有,就证明你心中有嗔恨。而这贪欲和嗔恨,都来自于你心中的愚痴。”   “所以说,我的敌人为了得到资源,而发动战争,也是因为他们心中的贪欲?他们因我们的反抗,而报复我们,也是因为他们心中的嗔恨?而这贪欲和嗔恨,都来自于他们心中的愚痴?”琵丝顺势说出她的猜测。不过她还是有疑问:“若是要这么说的话,我确实跟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是我毕竟不会杀人,不会放火,不会去做那么多坏事。”   “因为你没有权力,你自然就无法得到做坏事的机会。而这也意味着,你不必付出巨大的代价来偿还,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恨你。为此,你应该心怀感恩。”墨莱特说,“至于你现在遭受到的苦难,无一不是缘自你心中的贪欲、嗔恨和愚痴,虽然你只是微微地伤害了你的小伙伴,但你若不经历现在的磨难,你就无法明白你的过错,甚至还会犯下更大的过错。现在受了苦,苦就会终结;现在不受苦,苦就会没完。”   琵丝突然想,如果自己在敌人的位置上,也许会把事情做得更过分吧。   “我愿意让自己成为能够不断化解贪欲、嗔恨和愚痴的人。”琵丝真诚地说。   “遣除欲望,达到清瀞,就会感觉心没有了,形体没有了,物体也没有了,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墨莱特耐心地解答,“观啊,这些由你心化现的叶子们,变成什么样了?”   干瘪的叶子,被一点点地滋润,变得包含水分,鲜嫩可人;枯黄的叶子,被一点点得染绿,变得明亮美丽,养目宁神。而显得神奇的还不止这些呢,周围的万物光辉扩大,小动物们都从窝中探出脑袋,植物们随风欢乐地舞蹈着,飞花飞叶飘飘摇摇尽展风姿,一切各有其妙、各有其美,大家都闪着光,带着自己的颜色飞起来了,而风声,而那风声,也不再似狂妄的笑声,变成琵丝开心时的笑声,变成琵丝亲人朋友玩耍时欢乐的笑声,变成琵丝敌人悔改后与人们融为一体时欣慰的笑声,变成所有人为自己生活开怀的笑声。眼前如梦如幻的画面,让琵丝从心底的最深处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这个奇妙的夜晚啊,带给琵丝多少快乐和力量。   那叶子,观照着琵丝的心,随心而化,随心而现,渐美渐绿。   “我愿让自己懂得清瀞和感恩,不断化解贪欲、嗔恨和愚痴,无所畏惧,改变自己的命运,维护世界和平。”琵丝说。   “恩。”墨莱特点了点头,“只有化解心中潜藏的贪欲、嗔恨和愚痴,一切才能越来越好,不然不管你多么希望世界和平,多么心疼别人,都只是充满杂质的好心肠而已。”   琵丝也点了点头。“那,我现在该怎样做呢?我应该认为敌人都是对的吗?”琵丝问。   墨莱特不想琵丝走入另一个极端,便道:“你应该意识到敌人的错误,也应该反抗他们的压迫,只是心中不要有仇恨。你应无所畏惧,你应永不放弃!”   “恩!我要回去,保卫我的家园,保卫和平!”琵丝说。   墨莱特用双手轻抚琵丝的脸颊,周遭的世界不断变幻旋转着。“绿叶观察着你的心,困难时绿叶能让你渡过难关。”墨莱特说,“命运,自会有出路的。”   童话的世界在此刻凝固了,所有迷茫和所有美好都留在了这里,留存于此刻。   现实,还要面对。   清晨的露珠积攒在绿叶子上,这天的第一缕阳光终是照在了琵丝的身上、脸上。睡过一夜的琵丝面对白昼,她打算回去,她打算拯救人们。跑,还是跑,只不过这一次是往回跑了。   沿着熟悉的道路往回走,奔跑的脚步声更加坚定。密密的丛林在眼前身边掠过,让人很是爽朗。怎么……怎么,会有一面白旗在招展呢?难道这么快就已经要投降了吗?   原来,那是敌人的白旗,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已经悔改并与人们和谐共处了。   琵丝轻松地吹了一口绿叶,在风中飘荡着的,就正是那经过静心守候、漫长沉淀的绿叶。
原创童话《绿叶观心》   绿叶生长着,静静地享受雨水的滋润、万物的陪伴。若是渴了,那暴风骤雨的洗礼就是最好的甘泉;若是没精神了,那炎热暴晒的试炼就能使其更为完善。这样的日复一日,这样的年复一年,它见过了无数苦痛与快乐。   那一日,一如往常。那一夜,绿叶依然在观察着这世界。只是,有些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些什么原来没听过的声音。沙,沙,沙,那是尘土被扬起来了。咚,咚,咚,那是大地被踏响了。呜,呜,呜,那是一个小女孩儿的哭声。   小女孩儿名为琵丝。她匆匆地奔跑着,不顾一切,尽管已身心俱疲,无比劳累,但对于现在的她来说,跑,只有跑,才能让她得以生存,获取重生的无限可能。   “轰隆——”远处的炮声再一次地响起了,震动了森林,也吓得琵丝一个趔趄,坐在了泥土之中。那红色的小连衣裙被染上了几个小黄点,琵丝正不自主地伸手擦拭着她心爱的小红裙,一阵大风又呼呼地吹来,强劲的风吹起的声音,好像敌人阴险而得意的笑声一般刺耳,琵丝的黑亮亮的马尾辫就这样被吹散了。   披头散发的琵丝漫无目的地走在深深的森林中,她的头发从来没有像今天看起来这样长过。深一脚,浅一脚,她警惕虎豹在不经意间出没,将她吞噬;她害怕豺狼在不注意时出现,把她袭击。低下头,路是那样的长啊,不知要通向何方。抬起头,天是这样的黑啊,好似在把人压迫,不给予人任何自由。望着如此深沉的夜,如此孤寂的黑,她绝望了,她想放弃了,难道说只有白白地等死才是自己的归宿吗?虽然不想,也只好认输了。   她高高地伸出自己的右手,想自己亲手摸一摸那似乎遥不可及的、皎洁明亮又可爱动人的月亮。这从小仰望、从小喜爱的月亮啊,曾给过她多少喜悦和激励,如今在她苦难之时,却高高在上不肯向她施以援手。漆黑的夜让她无力抗争了,她缓缓地收回手臂,疲惫地倒在地上。就这样,睡去吧,死去吧,什么也不用想,什么也不必想了。   不!等死不是人生的目的!蜡烛虽终将燃尽,但燃尽不是蜡烛存在的目的,照亮周围才是蜡烛存在的目的。人虽终将逝去,但等死不是人生的目的,活得精彩、改变世界才是人存在的目的。只有心怀希望,希望才能永驻人心。   这不,为了这永不放弃的姑娘,奇迹发生了,这大森林里的万物,像蜡烛一样焕发出了光辉,粉红的花朵,添上了一层粉红色的光辉;绿色的小草,添上了一层绿色的光辉;棕棕的大树皮,也添上了一层棕棕的光辉。这里变得神秘而可爱起来了。   最为耀眼的,是那白白净净的月光,此刻分外有力量。刺进琵丝的眼睛,琵丝睁开了沉睡的眼,在极深的黑夜中觉醒,她攥紧小手揉了揉双眼,定睛一看。不敢相信!在高高的天空上,在圆圆的月亮前,悬浮着一位美丽高大的月光女神。月光女神,把琵丝唤醒了。   月光女神慢慢下降,变得只比琵丝高一点点了,不过还是悬空的。她向前俯身,对琵丝说:“我是月光女神墨莱特。知道你有困难,特意来告诉你:永不放弃。”   “哇!……”琵丝感到惊呆了,她欣喜极了,仿佛一下子从地狱升入天堂,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你觉得无力抗争吗?”墨莱特问。   琵丝一听,点了点头。“恩。敌人太过强大,我已与我的亲朋好友失散了。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寻回我爱的人们,我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打败那些霸道的‘强盗’,我还不知道要跑到哪里去,我更不知道要怎么面对这一切。”琵丝如实地把她的想法说了出来。   “好的。我已经有所了解。我会给予你帮助的。”墨莱特说。   琵丝想,月亮还是打算向她施以援手的,要不怎么会化身成月光女神来见她呢?   墨莱特甩动她那金黄色的齐腰的长发,琵丝的红连衣裙就自然重新干净了、马尾辫也自然重新扎好了。墨莱特用她那洁白的大连衣裙扫过树上的绿叶,绿叶枯黄了,落下了。看到此情此景,琵丝心里一阵阵地难过。   “琵丝,你恨你的敌人吗?”墨莱特问。   “当然。”琵丝很肯定地回答,眼底闪过一丝倔强。   “你为什么恨他们?”   “因为他们侵略了我的家园。他们霸占了本不该属于他们的一切。“   “琵丝,”墨莱特语调温柔地说,似乎要抚慰琵丝那满是伤痕而又弱小的心,“在这个世界上,有阴就有阳,有阳光之神就有我月光女神,有朋友就有敌人。”   “说得没错。”琵丝倒是同意墨莱特的部分观点,“所以我就该原谅他们吗?就该宽宏大量吗?”   听到琵丝的话,墨莱特微闭了双眸,睁开眼,看向那些枯黄凋零的叶子。“琵丝,你知道你的敌人为什么会伤害你吗?因为他们的心中有很多贪欲、嗔恨和愚痴。”墨莱特边说边伸手接过那些叶子,“那,你知道这些叶子为什么会变得枯黄吗?因为你的心中也有很多贪欲、嗔恨和愚痴。”   “你是说我其实跟我的敌人一样吗?”琵丝问道。   看来琵丝真的是个挺聪明的姑娘呢,墨莱特为她的领悟能力感到很是佩服,于是接着说:“你有没有为了赢得糖果,而在游戏中作弊呢?如果有,就证明你心中有贪欲。你有没有因为得不到糖果,而生气呢?如果有,就证明你心中有嗔恨。而这贪欲和嗔恨,都来自于你心中的愚痴。”   “所以说,我的敌人为了得到资源,而发动战争,也是因为他们心中的贪欲?他们因我们的反抗,而报复我们,也是因为他们心中的嗔恨?而这贪欲和嗔恨,都来自于他们心中的愚痴?”琵丝顺势说出她的猜测。不过她还是有疑问:“若是要这么说的话,我确实跟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是我毕竟不会杀人,不会放火,不会去做那么多坏事。”   “因为你没有权力,你自然就无法得到做坏事的机会。而这也意味着,你不必付出巨大的代价来偿还,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恨你。为此,你应该心怀感恩。”墨莱特说,“至于你现在遭受到的苦难,无一不是缘自你心中的贪欲、嗔恨和愚痴,虽然你只是微微地伤害了你的小伙伴,但你若不经历现在的磨难,你就无法明白你的过错,甚至还会犯下更大的过错。现在受了苦,苦就会终结;现在不受苦,苦就会没完。”   琵丝突然想,如果自己在敌人的位置上,也许会把事情做得更过分吧。   “我愿意让自己成为能够不断化解贪欲、嗔恨和愚痴的人。”琵丝真诚地说。   “遣除欲望,达到清瀞,就会感觉心没有了,形体没有了,物体也没有了,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墨莱特耐心地解答,“观啊,这些由你心化现的叶子们,变成什么样了?”   干瘪的叶子,被一点点地滋润,变得包含水分,鲜嫩可人;枯黄的叶子,被一点点得染绿,变得明亮美丽,养目宁神。而显得神奇的还不止这些呢,周围的万物光辉扩大,小动物们都从窝中探出脑袋,植物们随风欢乐地舞蹈着,飞花飞叶飘飘摇摇尽展风姿,一切各有其妙、各有其美,大家都闪着光,带着自己的颜色飞起来了,而风声,而那风声,也不再似狂妄的笑声,变成琵丝开心时的笑声,变成琵丝亲人朋友玩耍时欢乐的笑声,变成琵丝敌人悔改后与人们融为一体时欣慰的笑声,变成所有人为自己生活开怀的笑声。眼前如梦如幻的画面,让琵丝从心底的最深处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这个奇妙的夜晚啊,带给琵丝多少快乐和力量。   那叶子,观照着琵丝的心,随心而化,随心而现,渐美渐绿。   “我愿让自己懂得清瀞和感恩,不断化解贪欲、嗔恨和愚痴,无所畏惧,改变自己的命运,维护世界和平。”琵丝说。   “恩。”墨莱特点了点头,“只有化解心中潜藏的贪欲、嗔恨和愚痴,一切才能越来越好,不然不管你多么希望世界和平,多么心疼别人,都只是充满杂质的好心肠而已。”   琵丝也点了点头。“那,我现在该怎样做呢?我应该认为敌人都是对的吗?”琵丝问。   墨莱特不想琵丝走入另一个极端,便道:“你应该意识到敌人的错误,也应该反抗他们的压迫,只是心中不要有仇恨。你应无所畏惧,你应永不放弃!”   “恩!我要回去,保卫我的家园,保卫和平!”琵丝说。   墨莱特用双手轻抚琵丝的脸颊,周遭的世界不断变幻旋转着。“绿叶观察着你的心,困难时绿叶能让你渡过难关。”墨莱特说,“命运,自会有出路的。”   童话的世界在此刻凝固了,所有迷茫和所有美好都留在了这里,留存于此刻。   现实,还要面对。   清晨的露珠积攒在绿叶子上,这天的第一缕阳光终是照在了琵丝的身上、脸上。睡过一夜的琵丝面对白昼,她打算回去,她打算拯救人们。跑,还是跑,只不过这一次是往回跑了。   沿着熟悉的道路往回走,奔跑的脚步声更加坚定。密密的丛林在眼前身边掠过,让人很是爽朗。怎么……怎么,会有一面白旗在招展呢?难道这么快就已经要投降了吗?   原来,那是敌人的白旗,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已经悔改并与人们和谐共处了。   琵丝轻松地吹了一口绿叶,在风中飘荡着的,就正是那经过静心守候、漫长沉淀的绿叶。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