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wx129
lwx129
关注数: 2
粉丝数: 82
发帖数: 5,462
关注贴吧数: 6
谈谈以太与相对论 有人说,狭义相对论是对以太的抛弃,其实不然,相对论是一个时空理论,是基于不同观察者的测量关系的理论,其本质是物理规律的协变性,所以它既没有肯定以太的存在,没有否定以太的存在。假如有以太的存在,那么狭义相对论要求以太满足洛仑兹协变性。我们仍然需要用狭义相对论去描述以太的物理性质与规律。狭义相对论与以太论不存在矛盾。 岂今为止,现有理论既不能证明以太的存在,也不能否定以太的存在。但真空介电常数与磁导率不为零本身似乎意味着以太的存在。解开真空介电常与磁导率之迷也许会为以太研究打开一条通道。
丘成桐_-_几何_-_魅力及应用
德布罗意物质波是纵波还是横波? 如题
电磁场有角动量吗? 我们知道电磁场有能量,有动量,电磁场有角动量吗?求解释
为什么只有一个普朗克常数? 粒子有很多种,光子,电子,质子,夸克。。。每种粒子的行为大不相同。为什么这些粒子的波函数只有相同普朗克常数?如果每种粒子的普朗克常数都不同,会出现怎么矛盾或问题?
e^(π√163)是整数吗? 拉马努金认为这个数是整数,不知本吧的数学帝742ip742是怎么态度。
为什么欧氏空间中,两点间距离最短的线是直线 虽然这个证明可能是多此一举,但思考也是一种乐趣,就当学习一下怎么解泛函积分问题,推导过程如有错误,请指正。 三维空间中的曲线方程为:
提问:能用矩阵力学解氢原子吗? 量子力学只知道一点皮毛,利用薛定锷方程,在极坐标下建立偏微分方程,氢原子模型就能解出来。不过解方程很复杂。那么用矩阵力学来做,如何下手?
【理论物理预备知识之综合应用】电磁场的统一 本贴要用到以下几个理论物理预备知识: 张量,外微分,协变与逆变 具体可到精品区查看
【理论物理预备知识】协变与逆变 解析几何中,我们平常用得最多的是笛卡尔坐标系,笛卡尔坐标系有一个特点,就是坐标轴是相互垂直的,某位移矢量可写成R=ai+bj+ck其中i,j,k是单位基矢,而a,b,c是数值,这样,任何一矢量R就可以用三个数字(a,b,c)来确定了。那么人们自然会想到, 假如,基矢量并不是相互垂直的,并且,基矢量的长度也并不等于1,情况会怎么样呢? 先做一个题目,以二维平面为例,设有两个基矢量:e₁=2i+3j ,e₂=5i-j,有一个矢量R=10i+12j,求R在基矢e₁,e₂中的坐标,即求R=αe₁+βe₂中的α和β的值。吧友们可以先计算一下
【理论物理预备知识】张量 一楼给百度
【理论物理预备知识】外微分 一楼给百度
讨论:电子周围有电磁场,那么反过来,光子周围是否有电子场和电子 如题
【理论物理预备知识】格林函数[转载] 上次,PiPi教授的贴子《匀角速度旋转的均匀带电圆环不辐射电磁波: 简单证明》用到了格林函数法,巧的时,吧友我是剑我是火焰早就为我们准备了一份格林函数的文章,转载如下:
讨论:为啥在相对论中,电场与磁场能和谐的统一? 谁能浅显的介绍一下其中的道理?另,凡是力(重力除外)是否都可以找到它的磁力?
[数学科普]人类对素数的探索 看到742ip742吧友这么热衷于对素数的研究。我就说说人类对素数分布的一些研究的史历吧。 素数,又称质数,就是指一个自然数除了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外,不能被任何其它自然数整除的数。早在古希腊,大数学家欧几里德就在他的《几何原本》中证明了素数有无穷多个。古希腊数学家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s,公元前284-194)首先发明了素数的“筛法”用于寻找自然数中的素数。这一古老的方法,一直没有重大进展,直到2000多年后的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仑才对“筛法”作了重要理论价值的改进。之后,苏联数学家林尼克在1942年取得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发明了“大筛法”,1947年,另一位美籍挪威数学家塞尔伯格(Atle Selberg,1917-)用求二次型极值的简单思想完成了又一次改进。借助于计算机,到了20世纪90年代,不大于104395301的素数已经有表可查。 另一个研究方向是寻找素数的分布规律。即,用π(x)来表示不大于x的素数的个数——例如,π(10)=4表示不大于10的素数是4个(2,3,5,7),这就是所谓的素数分布问题(注意这里的π是一个函数,不是圆周率哦)。自欧几里德以来的许多著名数学家都绞尽脑汁,但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到了1793年,德国数学家高斯由直觉看出了素数的分布的渐近分布定律:π(x)=∫dx/lnx,从2-x的积分。由“直觉”就能“看出”规律,这对高斯来说倒不是天方夜谭。
陶哲轩的博客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errytao.wordpress.com%2F&urlrefer=789f4627b12debabacc4f1727471b626
有想搞清楚,狭义相对论的四维形式的吗? 准备做这方面科普。顺便自己也学习一遍
[探讨]能量是什么 能量始终贯穿整个物理学。那么能量是什么?我觉得,能量是一种信息。信息的传递以波包形式,量子力学中,能量的传递也是波包。
【申请分类】申请将〖理论物理〗吧分类至 科教人文→学术学科 贴吧名称:理论物理 申请目录:科教人文→学术学科 现在目录:暂无 贴吧地址:http://tieba.baidu.com/f?kw=%C0%ED%C2%DB%CE%EF%C0%ED 理论物理吧汇聚了一群理论物理的爱好者。有民间的爱好者,也有大学教授,教师,更有广大的大学在校学生。理论物理吧为他们开创了良好的讨论平台,促进吧友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为谋求日后更好地发展,我代表理论物理吧向百度贴吧管理方先提出分类申请(上述)。 多次申请,请管理员予以批准!谢谢!
数学大师----伯努利兄弟 雅各布·伯努利(1654—1705 年)在两兄弟中居长,是一位天才的数 学家,他对微积分、无穷级数的求和,也许最重要的,是对概率论的形成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已知道,概率这一数学分支是如何在16 世纪经卡 尔达诺首先提出的,又是如何在17 世纪中叶经费马和帕斯卡的共同努力而 发展的。1713 年,雅各布死后出版的巨著《猜度术》为概率论的发展建立 了又一个里程碑。这部巨著不但巩固了前人的发现,而且还把概率论研究 提到了新的高度。这部巨著是雅各布·伯努利的名作。 同时,弟弟约翰(1667—1748 年)在数学上也自成一家。约翰·伯努 利以其坦诚的热情,承担起在欧洲传播莱布尼兹微积分的重任。约翰经常 与他的德国老师通信,在与牛顿派英国人的论争中随时准备捍卫莱布尼兹 的名望。我们可以回想一下,19 世纪中叶,托马斯·赫胥黎面对宗教界的 攻击,勇敢地保卫了伟大的博物学家达尔文的学说,并由此赢得了“达尔 文的斗牛犬”的称号,我们也可以出于同样的理由称约翰·伯努利为“莱 布尼兹的斗牛犬”。像赫胥黎一样,约翰有时也以一种近于惊人的执着支 持莱布尼兹;同样,他与赫胥黎一样,最终也完成了他的这一使命。
数学大师-李昂纳德·欧拉简介 通晓数学的大师 在漫长的数学史中,李昂纳德·欧拉的遗产是无与伦比的。他博大精 深和空前丰富的著述令人叹为观止。欧拉厚厚的70 多卷文选,如此深远地 改变了数学的面貌,足以证明这位谦和的瑞士人的非凡天才。实际上,面 对他数量奇多,质量极高的著述,人们的第一个感觉便是,他的故事似乎 是一部天方夜谭,而不是确凿的史实。 这位伟人于1707 年出生在瑞士的巴塞尔。毫不奇怪,他在年轻时即表 现出超人的天赋。欧拉的父亲是一个加尔文教派的牧师,他设法安排年轻 的李昂纳德师从著名的约翰·伯努利。欧拉后来常常回忆起与他的老师伯 努利在一起的这段时光。小欧拉经过一星期的学习准备,然后在每个星期 六下午的指定时间里,去向伯努利请教一些数学问题。伯努利并非总是仁 慈和蔼,最初常常为了学生的不足而发火;而欧拉则更加勤奋,尽可能不 以琐事去烦扰老师。 不论约翰·伯努利的脾气是否很坏,他很快就发现了他学生的非凡天 才。不久,欧拉就开始发表高质量的数学论文。19 岁时,欧拉以其对船上 安装桅杆的最佳位置的精彩分析而荣获了法国科学院颁发的奖金。(值得 注意的是,那时,欧拉还从未见过海船!)
与lovemoon911探讨洛仑兹变换的推导 十九世纪未,伽利略变换和麦克斯韦方程不兼容是人神共知的事情了。在不同的惯性系中,用伽利略变换公式代入,便得出不同的麦克斯韦方程的形式。但是,这是任何实验都没办法检测到的。我们没有理由怀疑麦克斯韦方程。但是,我们也没有理由怀疑伽利略变换,在当时,这是最难选择的一步。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只有等待天才的出现。爱因斯坦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现了,只有改变伽略变换,这条路可以走。后来,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都推出了洛仑兹变换公式。按历史顺序排列的话有,比较有名的有:洛仑兹,爱因斯坦,法兰克,路撒,Whitehead,Pars,爱丁顿,Mimura,Iwatsuki,惠特,Temple,McCrea,Stiegler.等。可以说,虽然他们的推导方式不同, 角度不同,但最后都殊途同归,即得出自然界惯性系之间的变换应该是洛仑兹变换,伽利略变换只是洛仑兹变换的特殊形式。
什么是物理学 在早期的亚里士多德时代,没有物理学,只有自然哲学。自从牛顿学习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后,试图将自然哲学纳入数学分析的体系之下,沿着这样的信念。牛顿一直走下去,最终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本划时代的著作标志着物理学的诞生。所以,物理学是什么?物理学实际上就是研究物质的运动规律的一门学问。运动规律的精确化就是数学。即要用数学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这才是物理~! 物理学当然也试图在探索物质的本质是什么,但是只有在对运动规律当中去寻求对物质本质才是相对客观的。现在很多民科的文章,一上来就是扬言发现了物质的本质。实现了大统一。绝对时空观,以太论等。这些都是猜测。并不是真正的物理学,物理学注重数学形式的表述。并且利用你的数学公式去计算实验的结果。 在本吧中,能这样做的民科,我看到有,肖军、雪鹰J、特古力、lovemoon911
物理学接近尾声了吗? 从普朗克的导师,到玻恩,到费因曼,到今天的许许多多著名物理学家,他们一次次地宣告物理学即将接近尾声,然而物理学家一次又一次成为火凤凰,从涅般中再生。然而当前困扰着物理学和物理学家的是普遍存在的悲观论调。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家卡达诺1992年发表了一篇题为《艰难岁月》的文章,该文为物理学的未来勾画了一幅暗淡的景象。他写道:“我们所做的一切,看来都不足以抑制物理学在总体上,在社会支持或社会价值上的衰退趋势。今日世界的基础,更多的是构筑那些似乎早已变成上古历史的事件上:诞生于二战时期的核武器和雷达,二战稍后时期的硅和激光技术。” 2000年,杨振宁在访问北京时说道:“你如果看20世纪的物理,我想20世纪的理论物理的黄金时代是20年代。大家知道那时候的大数学家希尔伯物对年轻人说,你们去做量子力学,那可是遍地黄金呀,如果再说在20世纪哪个时候是第二个黄金时代,那我想就是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我很幸运恰巧在那个时候变成一个年轻的理论物理学者。那个时候不敢讲是遍地黄金,不过我想讲遍地白银是有道理的。你随便到里头搞个什么,因为是得风气之先,就容易成功,今天我想理论物理就不会那么容易成功了。……假如说20世纪是物理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生物学的世纪,这里头花样多得不得了。”
最后问一句,相对论到底错在哪里? 如题
[学术科普]洛仑兹变换的矢量形式 我们知道,最简单的洛仑兹变换是将两参照系的x轴,y轴,z轴方向一致,并且设x轴方向就是速度方向,初始是刻两系相互重合。这样有最简单的洛仑兹变换形式:
[讨论]惯性定律是否存在循环论证问题 先摘录清华大学物理系李复、高炳坤的文章:
[科普范文]洛仑兹变换导出的真相 十九世纪后期,光的波动理论由于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的联系而愈来愈明确。然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波动方程并未涉及到光源的速度,这很自然地表明光速应该与光源的速度无关。这一点与观察所得到的结果相符合。例如,存在着一定的由两个星球组成,并沿围绕它们共同重心的轨道运动的“双星”。在轨道的一点,一个星球向着地球运行;与此同时,在另一点,另一个星球反着地球运行。假设双星的重心离地球的距离为L,则光在发出后需要经过一段L/c的时间才能到达地球,其中c为光速。若星球的运动会影响光的速度。则对于光速c的任何微小变化Δc,星球上的光到达地球的时间变化Δt=-(h/c^2)Δc。这种变化在双星的运动中将产生显著的畸变。由于在观察中并未看到这样的畸变,因此我们只能断定光速与光源速度无关。 然而,光速与光源速度无关的假设,又提出了测量c的坐标系的问题。在声学理论中,也产生了类似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因为声速是相对于静止空气而测得的。在十九世纪,对光的情形提供类似的解答似乎是合理的。这就需要假定一个观察不到,到处渗入的介质-----以太,而波动即在以太内进行。假设以太之后所引起的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是否可能发现地球相对于以太的运动。迈克耳1881年进行了一项如今通称为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这一实验巧妙地利用沿着两条互成直角的光路组成一个干涉仪,若地球相对以太有一速度,则,当转动干涉仪时,必出现干涉条纹的移动。但是,迈克尔逊并未观察到干涉条纹的移动。之后许多人做过类似的实验,均未观察到干涉条纹的移动,直到密勒(Miller)于1925年声称发现了这样的移动。并计算出地球相对以太的速度为10公量/秒。狄本区和海温司(Ditchburn & Heavens)在1952年进行了同样的实验,但得到零移动结果。随后,兴克莱、麦克寇斯开、里翁内和库尔斯蒂(Shankland、McCuskey、Leone & Kuerti 1955)讨论了密勒的结果,并且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存在着明显的干涉条纹的移动。
宇宙可以理解吗? 爱因斯坦说过,宇宙最不可理解的地方就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宇宙真的可以理解吗?人类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但人类的行为确完全无法预料。意识是一种量子效应,随机性才应该是宇宙的本质吧
中国专家对霍金“穿越时空”假说持迥异观点 中新江苏网南京5月6日电 (朱晓颖 徐锐 杨萍)近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撰文探讨利用“虫洞”穿越时空可能性,对此,中国多位天文界、物理界专家6日向记者表达了迥异观点:有学者认为假说具备一定科学依据,有学者认为不确定,另一些专家则表示猜想前提就是错的,穿越时空根本不可能。 霍金在文中提及诸多科学界热点问题,比如“时间旅行”是否可行、人类能否打开通往过去和未来的“大门”、人类能否利用自然法则成为时间的主导者等等。他认为有这么一种可能性:时间旅行实质是穿越四维空间,管道是“虫洞”,最佳“交通工具”是黑洞,旅行关键是光速。 “他的猜想具备一定科学依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认为,在实验室中,相对论得到一定程度验证,因此,假设未来地球有一艘速度为光速的飞船飞往其他星球,100年后再回到地球,地球上的时间已过去100年,而由于飞船速度非常快,它所在的时间变慢,也许飞船驾驶者回到地球后其子孙都已去世,而他自己还非常年轻。“也就是说,这也许是另一种到达未来的方式”。 “‘虫洞’和过去‘时光机器’一样,只是一种概念”。南京师范大学物科院老师狄云松认为,目前学术界对时空关系尚无严格定论,一个理论提出后需要工程实现、科学论证,而人类与该假想工程实现、科学论证的距离太过遥远。 而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教授卞保民却认为,无论是穿越时空,还是制造“时光机器”都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霍金假设的前提根本就不存在。“现实中的时间、空间并不是数学形式,而是建立在人能够感受‘信号’的基础上,‘信号’是可感观、可计量的,而猜想没有把‘信号’作为基本出发点”。(完)
民科,一个不能忽视的群体 民科,一个不能忽视的群体 民科一般是指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及科学训练的一批做学术研究的群体,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某个问题,却得不到学术界的支持和承认。内心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聚往往让他们走上极端。最近,校园砍杀事件接连发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社会不公现象导致一部分人出现仇视社会,报复社会的心理。民科含辛茹苦,几十年的研究得不到承认,又有谁会料到他们不会有这样的心理出现? 下面有几个事件说明这些: 事件一、李三清砸门事件,2009年底,湖南天门市民科,怀揣着他几十年来思考大统一理认所总结出来的一篇论文<公理化体>,来到北京中科院。试图与中科院院长论理,对质。试图强迫他们承认自己的观点。被拒绝,后采取极手端,砸中科院的门牌。后经过理论所的几位负责人劝说,答应会审核其论文的条件下离开中科院。2010年3月份左右,中科院用电子邮件发来审核意见,再次否定了他的理论。遂再次上京,砸中科院门牌。最终被警察带走。后经劝告,返乡。 事件二、米龙创造在反相吧发贴,选择在2010年1月4日发传单抗议,之所以选择1月4号,是取其谐语“要死”之意。是否真的去过,现还不得而知。 事件三、柏青山老先生于09年底前往中科院在地上摆上彩喷的挑战书(陈述传统观点的三大危害)、宣传材料及我的文章,身披“清处传统观点 让我科技腾飞”的标语、头戴民科帽,开始宣传。期间还前往清华大学散发传单,柏老扬言,这是一场生死较量,要拿命去拼。
[连载]天才引导的历程 一楼级百度
[搞笑]让老师吐血的几幅图
[转]以太理论的兴衰及其启示 一、机械以太假说 “ 以太” 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 最初见于一则神话传说暗神伊利波斯与夜神尼长丝结合,生出个精灵气旺的宙斯神来, 这就是以太。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指出“ 因此地在水中, 水在空气里, 空气在以太里, 以太在宇宙里。但宇宙再不能在别的事物里了。”因此以太最初被指为青夭和上层大气, 在古宇宙学中有时又用以太来表示占据天体的空间的物质。世纪初文艺复兴时代,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最先将以太引入科学, 并赋予它力学性质。他否认超距作用的存在, 并从机械论的立场出发, 认为物体之间只有直接接触时才能发生相互作用他认为以太是无所不在的物质, 能够传递力和施加于“ 浸在” 其中的物体之上;地球之所以绕太阳转, 是因为它卷入了太阳周围的以太旋涡之中。过了100年,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提出了另一种以太设想:他假设星际间有以太存在。对于一个天体来说, 离开这个夭体越远, 以太的压力越大。因此, 以太压力就把物体压向天体。这就是万有引力的原因。可是, 不管是旋涡以太说还是压力以太说, 都经不起数学推敲和实验验证, 不久便没有人再提起它们了。以太理论所以能在其后二百余年间发展起来, 并非由于其自身的原因, 而是由于世纪末科学家们为了寻找一种力学模型来解释光学现象所导致的结果。
中国民间牛人
今天才看到,仰观苍穹思寰宇的《聊聊狭义相对论》出版了,可喜可贺 仰观苍穹思寰宇是相对论吧的老牌吧友,当时,我们都在相对论吧混,他的贴子《聊聊狭义相对论》在不断的更新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现在终于出书了。李淼老师还亲自为他作了序,正如李淼老师所说,这本书的出现,也许会对矫正“民间”的误解作出很大贡献,至少会帮助缩水进入反相对论“俱乐部”的新人群....
讨论---光速和普朗克常量之间的关系 我总隐约地感到觉,光速和普朗克常量之间必有某种联系。他们之间是否有一个公式可以相连?即,通过光速,导出普朗克常量,或相反。即,这两个常量不是独立的。
民科眼中的LHC 2008年3月21日,西班牙人Luis Sancho和美国夏威夷的Walter Wanger向夏威夷地方法院提交了一份诉讼,要求CERN、美国能源部、美国科学基金会和费米实验室(也就是美国的主要资金提供方)在未能证明LHC不会对地球安全产生威胁之前不得启动LHC。 这是怎么回事呢?控诉方认为,LHC将会模拟大爆炸之后十亿分之一秒时的物理条件,这个能量条件下将会产生“杀手奇异子”、“迷你黑洞”等会吞并整个地球的粒子,或者会触发“额外维”引发空间畸变,影响地球安全。诉状引经据典,言之凿凿,仿佛LHC一旦启动,地球末日即将到来。 首先,所谓“奇异子”只是其夸克构成与质子、中子有所差异而已,此前的高能实验室中已经产生很多奇异子,地球依然安然存在。LHC的能量比此前的实验都要高得多,但与“宇宙实验室”来比又逊色不少,粒子物理学家们早就发现,我们其实一直在遭受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轰击,能量高达1024eV,比LHC要高得没谱,大气层帮助人类抵挡了它们。但月球一直受到赤裸裸的攻击,几十亿年来,也没有产生“杀手奇异子”或者“迷你黑洞”、触发“额外维”,月亮依旧照耀着人间的夜晚。 另外,粒子物理学家的计算表明,即使会产生这样的黑洞,根据霍金的黑洞理论,它也会立刻蒸发,不会稳定存在。起诉者仅仅引用了黑洞的产生,却不顾及同一套理论的“蒸发”,有些太可笑。退一步讲,即使这样的黑洞能够稳定存在,其直径也非常小,与地球(实际是地球上的原子的原子核)几乎没有碰撞,即使发生碰撞,对黑洞的改变也微乎其微(理论上产生的黑洞的质量是质子的14000倍,体积只是原子的百万分之一,用物理名词来说,碰撞截面非常小)。这些黑洞只会像穿过真空一样飘然而去。 而所谓的“触发额外维”,也只有在额外维理论成立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但这些理论目前仅仅是理论学家的数学玩具而已。从月球依旧安然存在的现实来看,这些理论只能是理论而已。 因此布朗大学的粒子物理学家Greg Landsberg表示,这起荒唐的诉讼案“is totally miniscule(不值一提)”。
[讨论]真空会膨胀吗? 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容器,空间真的会膨胀吗?可以把这个容器可以当作物质吗?如查真空膨胀了,以什么来衡量其膨胀大小?即,又要定义出一个装真空的真空。这是一个真空“罗素悖论”
[资料]常用积分表
好吧,我们在这里继续学习微分几何和广相 这里清静,是个学习的好地方
【集合论探讨用贴】关于紧致的疑问 梁的书上说,任何一个闭区间,都是紧致的,即可以用有限个开覆盖即可盖住,而开区间则不能,我觉得开区间也可以用有限个开覆盖盖住呀?感觉搞不懂他在说什么
电子自旋 量子力学中,电子有自旋,且据说是电子的固有特性,并不是电子在旋转造成的。然后Dirac方程可以自然导出自旋,但后来,又说,Dircac方程的假设已经考虑了电子的自旋。电子自旋并不是Dirac方程的推论。电子自旋可以产生磁距,其自旋角动量满足J×J=ihJ,又是一个叉乘,不过这个叉乘不满足右手旋定则。而是一种对易关系。轨道角动量也满足这种关系。 量子力学中,电子自旋的本质是什么?
世界十大物理难题 物理学家们挑选出10个最匪夷所思的物理学问题,解答这些问题足够 让他们忙上100年。尽管没有任何悬赏,不过,对任何一个问题的解答差 不多都能获得诺贝尔奖
世界七大数学难题 难题的提出 20世纪是数学大发展的一个世纪。数学的许多重大难题得到完满解决, 如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有限单群分类工作的完成等, 从而使数学的基本理论得到空前发展。 2000年初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的科学顾问委员会选定了七个“千年大奖问题”,克雷数学研究所的董事会决定建立七百万美元的大奖基金,每个“千年大奖问题”的解决都可获得百万美元的奖励。克雷数学研究所“千年大奖问题”的选定,其目的不是为了形成新世纪数学发展的新方向, 而是集中在对数学发展具有中心意义、数学家们梦寐以求而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这七个“千年大奖问题”是: NP完全问题、霍奇猜想、庞加莱猜想、黎曼假设、杨-米尔斯理论、纳卫尔-斯托可方程、BSD猜想。
[转贴]物理学的方法和科学态度 现代的物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高度结合的精确科学。物理学中有一套获得知识、组织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有效步骤和方法,其要点可概括为: (1)提出命题 命题一般是从新的观测事实或实验事实中提炼出来的有原理中推演出来的。 (2)推测答案 答案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建立唯象的物理模型;用已知原理和推测对现象作定性的解释;根据现有理论进行逻辑推理和数学演算*以便对现象作出定量的解释;当新事实与旧理论不符时,提出新的假说和原理去说明它,等等。 (3)理论预言 作为一个科学的论断,新的理论必须提出能够为实验所证伪的预言。这是真、伪科学的分野。为什么说“证伪”而不说“证实”?因为多少个正面的事例也不能保证今后不出现反例,但一个反例就足以否定它,所以理论是不能完全被证实的。为什么要求能用实验来证伪?假如有人宣称:在我们中间存在着一种不可探知的外来生灵。你怎么驳倒他?对这种论断,你既不能说它正确,又不能说它错误。我们只能说它不能用实验来证伪,所以不是科学的论断。
请高手解释超导迈斯纳效应 利用伦敦方程第一方程,即超导的零电阻率,无法解释迈斯效应,必须要用伦郭第二方程来说明,它里面的计算变化来变化去,看得头晕,没有直观可言,谁能比较形象,直观地科普一下迈斯纳效应
哈哈,第1000个主题贴子被我抢到了
真空介电常数与磁导率的变化所引发的惨案 真空介电常数与磁导率变了,光速变了;光速变了,狭相变了;狭相变了,广相变了;广相变了,引力变了;引力变了,质量变了;质量变了,能量变了;能量变了,电磁场变了;电磁场变了,真空介电常数变了;真空介电常数变了,与原来的抵消掉了,所以真空介电常数不会变。光速不变,证毕。
请雪鹰J用牛顿三定律解释一下杠杆原理 如题,杠杆原理是一个原理还是一个定理?大家不妨参与讨论
哪位高手讲讲泛函积分 量子场论中也出现了大量的类似的没有严格定义的连续积分。这就向数学家提出了建立路径积分的严格的数学基础的要求。它是泛函积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近40年中,人们利用解析开拓、广义函数、复值测度和振荡积分等各种手段去进行研究,但至今尚未解决。
叉乘与外乘的区别 基于我的那个“与雪鹰J探讨矢量叉乘的意义”被三清大师和雪鹰J成为探讨陀螺的地方了,所以另开一贴,说说叉乘与外乘 其实外乘和叉乘还是有区别的。叉乘一般是在三维空间中使用,比如三个矢量,a,b,c其叉乘a×b×c得到一个矢量,这个矢量仍然是三维空间中的一个矢量,特别地,当a,b,c相互垂直时,结果为零。外乘就不同了,a∧b∧c,已经不是这三维空间中的矢量了,它是第四维空间的矢量。也就是说,利用外积,可以定义出第四维,a∧b∧c是一个体积,这个体积在第四维上也有正反面,是一个有向体积,就如二维平面在三维空间中有正反面一样。当a,b,c相互垂直时,外乘a∧b∧c一般不等于零。 具体可以参看glassman代数。这也是外乘和叉乘要用不同符号的原因。
和雪鹰J探讨矢量叉乘的意义 我们知道两个矢量的叉乘A×B可以得到另一个矢量。实际上这个叉乘的定义是从现实中总结出来的,不是无缘无故冒出来的。叉乘又叫外积,我想叉乘和积分的计算是分不开的,比如一个二从积分∬f(x,y)dxdy,我们知道,dxdy就是一个微面积,这个微面积不是dxdy的简单乘积,而是一个外积,即应该是dx∧dy,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还得从重积分的换元说起,如果二重积分中dxdy是简单的乘积,那么将坐标换成极坐标时,我们有: x=rcosθ ,y=rsinθ 那么 dx=cosθdr-rsinθdθ,dy=sinθdr+rcosθdθ 则 dxdy=(cosθdr-rsinθdθ)(sinθdr+rcosθdθ)=cosθsinθdr²+r(cosθ²-sinθ²)drdθ-r²sinθcosθdθ² 但是正确的结果应该是dxdy=rdrdθ, 所以上面的结果显然是不正确的。 所以要另外定义一种乘积,应该把dx,dy看作是矢量,这个乘积dxdy应该是微面积,是矢量dx与dy所组成的面积,我们定义这样的乘积为dx∧dy同样,dr与dθ与应该是矢量,那么显然dr∧dr=0,dθ∧dθ=0,则有: dx∧dy=(cosθdr-rsinθdθ)∧(sinθdr+rcosθdθ) =cosθsinθdr∧dr+rcosθ²dr∧dθ-sinθ²dθ∧dr-r²sinθcosθdθ∧dθ =rcosθ²dr∧dθ-rsinθ²dθ∧dr 显然,如果这里定义dr∧dθ=-dθ∧dr,则上式即可化为r(cosθ²+sinθ²)dr∧dθ=rdrd∧dθ简单写为rdrdθ。所以dr∧dθ=-dθ∧dr这样的定义,就是要求有右手或左手的螺旋法则了。
这个年过完了,开始学习量子力学了吧? 想学的,在此报名~!
这个年过完了,开始学习广相了吧? 教材,梁灿彬的《微分几何入门与广义相对论》上,中,下册,想要一起学的来报个名~
厉风一天花在贴吧里的时间是多少? 吧里到处都是厉风的贴子,或短小精干,或长篇大论,或复杂计算,或精美配图,我很讷闷,厉风是不是一个人。
请教 兰景宽先生又生子问题 相对论中在对非惯性系的弟弟来说,他对哥哥的描述与哥哥对他的描述不同,但我想非惯性系与惯性系应该完全等价。那么差距从何而来?
拉哥朗日量或哈密顿量的本质是什么? 拉氏量一般是等于动量减势能,L=mv^2/2-V,其本质应该是什么?
反相的,都不懂逻辑学,不懂公理化体系,建议你们向李三清大师学习 如题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