玥心璃 玥心璃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关注数: 5 粉丝数: 648 发帖数: 139,645 关注贴吧数: 1
大安法师:戒体、戒行、戒用之浅释   南山律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之一,它的开山祖师道宣大师曾以圆宗的理念建立戒学的体系,将戒学总结为戒相、戒体、戒行、戒用四种情况,既缜密又深广。我们沿用他的体系接着来讲五戒。 五戒戒相的具体内容,上篇已经谈过,接下来谈一下五戒的戒体、戒行和戒用。 一、戒体 五戒的体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它是借助于一种授受的羯磨法熏习而成的。 我们本来就有一颗清净之心,在这个基础之上,通过羯磨作法,到第三遍时,我们的阿赖耶识就会自动熏习成一颗种子,即心体上自然形成清净戒的德相,就称为“无作戒体”。 无作戒体又为什么被称为“无作”呢? “无作”即是无因缘的造作,是因为此戒体能够在我们未来的修行生活当中任运地止恶修善,虽然无形无相,却有功能作用,所以称之为无作戒体。 二、戒行 我们已经知道无作戒体是修行生活中任运地止恶修善戒行之因,由戒体称性而行就可称为戒行。 受戒之后,遇境逢缘,就得思惟自己受过五戒。就是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这五种行为规范,绝对不能去触犯。这叫止——就是不能去做。 三、戒用 通过得戒体,我们生起持戒的行为,任运地止恶修善,这就是持戒的作用。 我们持戒越精严,戒体发挥作用就越强;持戒越松弛,戒体发挥作用就越弱。如果我们不持戒了,行为上破戒了,戒体的作用也就没有了。 所以我们护持戒律,要如护持明珠,勿使其沾染灰尘。
广钦老和尚:最适合修行的地方   傍晚,老和尚在大殿外乘凉,一位年轻人上山,向老和尚闲聊些他家庭的事,人去后,老和尚便藉机对身边的弟子说:‘那些溺在父母身边的,终长不成人,而那些离开父母的宠溺,在外奔波的人,反却能炼成大人气魄。就像溺在母猴怀里的小猴,有时会被母猴抱得活活闷死,而那些独立跳跃在山林的小猴,反而活得很好。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环境,越是能修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环境。’ 心要怎么修 我们说出家修心,心要怎么修?就是没有分别心,心净则是佛。我们轮当执事人,与十方众人接触,就不能去分别对方,不论是俗家或出家,一律平等对待,不起分别心,我们度众生,就是以这无分别的心在度众。俗家人不晓得这道理,凡事论好论坏、分是非、别爱憎;而我们出家人,不论是对、是错、是好、是坏,表面但唯唯诺诺,应付应付,不管是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心不起分别,不去执着它,这就是心出家。出家人如果还一天到晚,说这个人好、那个人不好,论是论非的,这就是身出家,心没有出家。 冲破魔境 修行人就是要在这色、声、香、味、触、法的业识顺逆中求解脱,无魔不成道,成佛哪有那么便宜之事。不经苦行,不经魔障,如何去历练无明烦恼?修行人就是在修魔障,唯有冲破魔境中的无明烦恼,方能得到解脱;也唯有舍下色声香味触法,心无挂碍,才能得到清净解脱,才能显出菩提心来。所以,修行人不能怕魔障,不能贪图安定顺境,那样是不会进步的。 不怕别人批评 我们必须有不怕别人批评的气魄,只要心正,就不怕走歪,即使别人走歪,也不会受其影响。如果一个人做事畏首畏尾的,怕别人批评,见人私谈,心便不安而起猜疑,以为人家在说他什么,那是没有见识、没有出息的人。 如何得六根清净 我们修行,便是要修六根对六尘所起的分别烦恼,分别善恶、好音坏音种种等,这种分别就是六根不清净。修行就是要修这些分别烦恼,直至六根对六尘没有分别,才是六根清净,才能五蕴皆空。
广钦老和尚:摄心念佛的诀窍   一、 念佛也不是简单的,必得通身放下,内外各种纷扰,都要摒弃,一心清净称佛名号,然后才能相应。要能将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丝疑念,其他杂念自然消除,决定会证到一心不乱。 如果你们信我的话,老实念佛,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甚至在梦中都能把持得住,把一句佛号谨记在心,不为六根尘境侵扰,到了这种地步,自然心不贪恋,意不颠倒,等到功夫纯熟,西方极乐世界自然现前。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你们看,螟蛉无子,每次拣选小虫,放入黄土块中,天天对小虫嗡嗡价响,你们知道,它在说个什么?它在与小虫说:你要像我!你要像我!就这样把别人的小虫,化成自己的子嗣,一出块垒亦成螟蛉。我们念佛修行,当学螟蛉,专心一意,超凡入圣。每天摒绝根尘侵袭,天天念佛,念的是我要像佛!我要像佛!日后功大成熟,当来必定成佛! “念佛如有散乱心,怎么办?”——答:“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念,把全付精神投到六字洪名就对了!” 二、 1、念佛要发长远心,不可间断,如同小溪的水,不管水流大小,总是潺潺不断注入大海。念佛就像这样,不管念多少,都要持之以恒,天天念,一心念,念到阿弥陀佛的大誓海里,生西就有望。任何人只要肯念,成佛一半! 2、我们的心要如何转境呢?就是多念佛。常将阿弥陀佛念在心头。念佛法门普摄群机,不论上根或中下根的人都可以修,不识字的老太婆也可以修,但看信心如何!千万不要小看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大乘法,要念得好是不简单的。印光大师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若念得好,成佛有余。”不要烦恼没有时间修行,若能行住坐卧随时都在念佛,就是修行。 3、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是一句阿弥陀佛,要远离是非也是这句阿弥陀佛。随时静下来就要念佛,念到睡着也没有关系。就这一句阿弥陀佛能让我们横超三界,直到西方。所以在修行中遇到境界来时,要眼睛装作没看见,耳朵装作没听到,不作六尘,不被境转,一句阿弥陀佛老实念下去。 4、我们都是带业来受轮回的,所以病苦多的人,如果能明白这是业障的话,就应该从今以后不杀生,多念佛,业障自然会渐渐消除。 5、妄想来时不要怕,不理它就是。它是它,我还是阿弥陀佛一直念下去,妄想自然就少了。 6、行住坐卧都要念佛。如果我们定下心来念,便可察觉到我们的心几乎整天都在外头奔驰,攀缘外境,没有观照在阿弥陀佛上。如果没有收摄身心,被外境转走,必然是生死轮回了。 7、念佛才是真正清净、正当的一条路,是往生西方的路。大众同声念佛,一心专注在佛号上,就能到西方。不须买票搭飞机,西方法船是无色相的。 8、如果你们相信我的话,老实念佛,行住坐卧不离佛号,甚至梦中都能把持得住,把一句佛号谨记在心,到了这个时候,自然心不贪念,意不颠倒,西方极乐世界自然现前。这是关系生死大事,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明海大和尚:怎样参无门关   参“无”这个法门,我前面讲过,是要我们透过我们的分别心、意识活动,看到我们超越二元对立的那个心——你说它是佛心、自性、如来藏都可以——把被我们的分别念遮挡了的那个真心解放出来。 ——明海大和尚 本文选自明海大和尚《无门关夜话》。 讲到参“无”这个法门,当年有人问赵州和尚:“狗子还有佛性吗?”赵州和尚说:“无。”这个“无”字后面有什么?“无”字后面,赵州和尚是什么样的心? 我们通过静坐或者行、住、坐、卧四威仪,在心中连续不断地由这个“无”生起疑情。生起疑情要透过这个“无”,要用自心直接地明白,看到赵州和尚“无”字后面的居心何在。 今天有一位同修,说他找到一个答案,不知道对不对:“无”就是“有”,“有”就是“无”,所以赵州和尚的意思就是非有非无,非空非有,他在跟我们讲这样一个道理。这个不对。 我们参“无”,不是要你去找一个答案,也不是要你去猜一个谜底。“参”就是禅修,通过这样一种禅修,我们是要在心里直接地明白,而不是在概念、逻辑、思维、道理上明白。 因为道理我们已经知道得够多的了,随便拿一本佛经,道理多得是,但是我们明白了吗?我们真正在心地上明白佛心、祖师的心了吗?参禅的特殊性就在这里,要你明白、认识自己的心。 这个明白和认识,通过参究一个话头,要在身心上发生一场革命。当你真正明白的那一刹那,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飞跃式的突破,是对我们从过去生到现在一直以来起心动念、认识世界的模式有一个彻底的颠覆,把过去颠倒的东西扶正。 参究话头,不是让你用逻辑做推理,不是在理论上思考。如果你觉得你有突破的话,不用问我,很简单,只要睁开眼睛,看看你这个心在对境时,运作的机制有没有发生变化?当然,对于没有变化过的人,很难想象还会有什么变化——我这样很好啊! 上次我也讲了,从过去世到现在,生生世世我们都在井底,都在二元对立中生活。我们想象不出还能有什么变化,也想象不出我们的心跟这个世界的关系颠覆以后是什么感觉,这正是修行的要害。否则明白再多道理也不管用,遇见贪的时候你还是贪,嗔的时候你照样发火,仍然在颠倒梦想中,有什么用呢? 禅的精神,特别重视内心深处的这个革命,而不太在意你背会了多少知识,多少佛理,多少经。如果我们背了很多,知道了很多,却不能转化自己的心,古人比喻为“说食”、“数他人宝”,肚子很饿,你嘴里念:米饭,米饭,米饭,你还是饿;你很穷,你点别人的钞票,还是穷。 禅是要把饭送到自己嘴里,让自己饱,是让我们点自家的钞票,就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心里的问题,解决轮回中的问题。在学校、在书本里、在社会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道理、知识。我们的大脑从过去到现在,每天不停地活动。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地球上六十亿人,六十亿个大脑,一天 24 小时没有停过,在各种情绪的波动、思想的运作、概念的演绎、心里的盘算中,分别、执著、计较,这六十亿个大脑没有停过; 再往前追溯,地球上千万年以来,无数亿个人类的脑袋没有停止过这种分别、执著、判断、推理、想象,但是我们地球上的问题还是问题,这个世界还在相续中,众生的业力还在相续中。 禅要让我们每个人自己从这里走出去,从这样一个业力相续、分别心相续、贪嗔痴相续、苦报相续的世界里跳出去。跳出去了,你的脚还是踩在地球上,你还是那六十亿个脑袋中间的一个,但是你的心运作的模式变了,这就是参禅。 它究竟是要我们干什么?祖师们说开悟了,开悟究竟发生了什么?就是将我们颠倒了的东西扶正!这是心灵深处的革命,是我们的心认识世界模式的一个颠覆,一种转变。在生活中,对境遇缘,你的心念与活动转没转变?很简单,自己就能体验到。 参“无”这个法门,早在宋代就由大慧宗杲禅师、无门慧开禅师提倡。他们提倡通过参赵州和尚的“无”,悟明心地,打破疑团。关于怎样参这个“无”,大慧禅师有很多论述。他特别讲到,你不能把这个“无”当成是有无的“无”——当成有无的“无”,你就落到概念里去了;也不能当成虚无的“无”;也不能把心就停在这个“无”上。 古人有个词叫“凑泊”,是说你把心就停在这上面。参究不是叫那个心停顿,而是让那个心专注在目标上,有一种探究、观察的力量。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无”生起一种疑情,对祖师的心、对祖师说这个“无”字产生一种疑情——想弄明白,可是又不能通过知识、概念、逻辑、思维、判断,不能走这条路。 打个比方:一个人被关在屋子里,门上有锁,告诉你不要用钥匙,你还得出去,不用钥匙怎样出去?现在告诉你,参这个“无”,不要用你平时的思维、推理活动。 因为这个层面的活动就像我前面讲的,不管是人类的全体还是众生的个人,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你站在里面想,想几天几夜,编很多答案,都没用,这条路不通,可是你一定又想弄明白它——就是这个状态。 现在你怎么办呢?你用自己全部的身体去撞这个门。参“无”这个话头,不许你在思想、知识层面上找一条路、找一条捷径,你只有把全部的生命力量、全部的身心能量贯注到这个“无”上,就像我们用身体撞门一样,整个地撞过去,孤注一掷,是这个味道。 用几个比喻帮助大家理解这个法门的特点。 参“无”这个法门,我前面讲过,是要我们透过我们的分别心、意识活动,看到我们超越二元对立的那个心——你说它是佛心、自性、如来藏都可以——把被我们的分别念遮挡了的那个真心解放出来。 “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我们的这个分别心、这个以“我执”为出发点、根本背景、基本立场所发生的一切意识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后果把我们遮住了,使我们看不到生命原来还有一个更广阔的天地——超越一切对立。这个“我执”以及二元对立的意识活动就像绳索一样,把我们那个佛心捆住而不能显现。 参“无”相当于什么?我们打个比喻:有一个人被绳索上下全部捆住了,但他的身体可以动,可以靠近一块石头,去磨、蹭,磨磨磨……终于,绳子磨断了,他自己解放了! 这块磨断我们绳索的石头就是那个“无”字,而这条绳索恰恰就是 “我执”,就是我们的分别心、分别念。我们就是要通过“无”字这块石头把分别心、分别念磨得绷断了。 大慧禅师说,你参这个“无”,在心中放不下,全部注意力贯注在上面,但又想不出个道理,所以觉得没滋味。什么叫滋味?我们无量劫以来思考、判断、分别,就是我们的滋味,把“无”放在心里,当然就没滋味了。 这个没滋味的“无”在心中又放不下,慢慢地,我们心里的恶知恶觉——就是我们的分别心,“我执”作用,慢慢地荡尽,相当于磨到不起作用,歇下来了。这很枯燥,没滋味,但是磨来磨去,绳索一旦绷断了的时候,你就得到自在了。大家可以想一想,这种方法多么直接!这是第一个比喻。 第二个比喻是古人讲过的,我们在用功的时候,心的状态就像猫在老鼠洞前等候老鼠。那是什么状态呢? 它不能睡着,睡着了,老鼠出来跑了;它也不能东张西望,东张西望老鼠会趁机溜走;也不能直接往洞里钻,因为老鼠洞猫钻不进去;它也不能不断地进攻那个洞口,因为会惊动老鼠,老鼠躲在里面不出来…… 猫既要守候在洞口,把它全部的注意力贯注在洞口,同时又要随时准备出击,总是处在要出击的状态。全神贯注地盯着洞口,比喻我们的注意力专注在话头上,但只是专注;同时密切地注意动向,随时准备出击,比喻我们的心有一种探究的力量,想进攻,想探究。我们参话头时,心就是这个状态。 第三个比喻古人也用过。母鸡孵小鸡的时候,坐在鸡蛋上不能够离开,因为它一离开,那个鸡蛋就凉了,孵不出小鸡来;它不能出去转一转,然后再回来坐,坐会儿又转。不行。它必须要一直坐在鸡蛋上,直到里面的小鸡成熟了,母鸡再把蛋壳啄破,小鸡就出来了。 用这个比喻我们参禅,我们专注于话头,相当于母鸡不放弃、不动,专注在鸡蛋上。在心中长时间酝酿话头,直到把心中的分别念都磨掉,都歇下来——全部歇下,相当于功夫打成一片,这时候外面再有一个力量凿破,小鸡就出来了。 外面这个力量是什么呢?从古人的经历来说,就是外面的机缘,磕着碰着,可能是听见一个声音,可能是看见花开、听见鸟叫,可能是师父打他一下,杯子掉在地上……所有这样的机缘,一触即发,那只智慧的小鸡就出来了!这是参话头法门的关键所在,大家可以用功体验。
大安法师:美   我们现代人谈美也许都觉得是一种奢侈。当我们违远了我们的真如、我们的道的时候,谈这个美真的觉得太奢侈了。 但实际上,美是我们生命自在快乐的源泉。 一个人的人生应该是审美化的人生,我们外在的环境、生态,我们的行住坐卧,我们的服饰工艺,都应该具有美的形态。 这个美是自然而然显现出来的。你有真和善,外在的表现形态就一定是美,这叫“诚于中而形于外”。 美不仅仅是靠外面的造作,它也是从里面流现出来的,自然具有。 柏拉图说过:当我们在欣赏一种美好的景物或者一种善的状态之时,你在瞬间就好像有一种东西被激活了。 就是通过外在的一个因缘,激活我们内在潜伏良久的一种东西,这种东西给我们震撼、崇高、美好,给我们极高的审美愉悦,高峰体验。 这种愉悦一旦产生,是超越了功利、对待的。往往就是在现量当中,你感受到的这种美极大。 东林寺有一次在开禅茶会的时候,有韩国的、日本的、台湾的人过来,我在会上也谈了一下东林净土茶的“美”的理念。 一般现在都是谈禅茶,现在我们则推出净土茶。茶有茶道,它的过程是非常美好、细微、心性的,不同素质的人可能会对它作出种种不同的诠释。 在世俗的生活中,有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居其一。茶能解渴生津,有利身体健康。 旧时的文人雅士也钟情于七件雅事,即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同样居其一。所谓“雅”,就是赋予了茶审美性的价值。 在非常幽静的环境,配上美好的音乐,茶几、茶具、茶水各方面都是非常地雅致,这种情调难以用语言表达。 然而上升到茶道,对此有修行的人,就把茶作为修道的一种工具。 道就是真如自性,通过茶这个媒介可以直通到真如自性海。 所以我在会上谈到一个概念——这个茶就是我们自性的清净光明,自性的清净就是无量寿,自性的光明就是无量光,这个无量光寿是我们众生本具的。 但怎么透过一种形态、一种程序把众生本具的无量光寿显发出来呢?茶就是这么一个神物,它能够有效地把它显发出来。 我看到韩国的一些茶道表演,先要皈依三宝,非常庄严,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着至极的恭敬心。 当他用恭敬心走这个过程的时候,茶就被赋予了特定的超越意向,水就具有它内在的德能,就好比我们讲的八功德水,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 所以净土茶,我把它概述为微妙香洁,这是一切众生本具的。在净土一法当中,我们是通过佛号把它显发出来,单刀直入,显得更为直接,更为干脆。 我们念佛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把我们自性本具的无量光、无量寿显发出来。 佛号是已经成就的果觉。我们要透过这个本质境来带起我们自性本具的性德,这个道理是非常奇妙深邃的。 美要简单才好,不能搞得太复杂。上个世纪的爱因斯坦,包括那些前卫的科学家,他们探讨科学,探讨一种科学方程式是不是真的,提出的方法就是看它是不是美。 是美的东西一定会有真,这个角度是很奇特的。一种公式如果非常简单,非常具有审美的价值,那直觉就告诉我们,它一定是真的,具有真理的含量。 简单美好莫过于一句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
大安法师:助念中途,亡者家属杀猪办酒席怎么办?   信众:请法师开示,亡者的家属请求助念,在助念中途,其他主要家属杀猪办席,遇到这种情况怎 么办? 大安法师: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助念中途他们就开始杀猪了,这是比较有问题的。 所以,为什么助念时善巧开导这么重要?不仅是对病人本身的开导,还要对他的家亲眷属进 行开导。 前期的铺垫一定要做得充分,要使亡者的家属,对助念高度重视,使助念符合佛教的法义、 礼仪。 要让他知道,杀猪对亡者极为不利,对他自己也极为不利,开始就要把这个利害关系跟他说清楚。 如果他还要坚持杀猪,办什么酒席,你可以说,如果这个样子我们就助念不下去了,来终止他这种行为。 或者他的家属当中有些有力量的人,找到支持力量把这个事情给它终止。 这就提醒你碰到事情,尤其这样不好的事情,你得要想办法,善巧方便地给它停下来。因为这还是在助念中途,怎么能办这个事呢? 杀猪这个事情,至少中途不能做。等助念完了之后,再来商量。你要善巧方便地给它这样按住。 这就是看这个助念者,带头的人,福德智慧够不够。福德智慧够的话,就能按得住;福德智慧不够,阻止不了,不听你的。最好下次,要换一个更有福德智慧的人当带头人,自己要荐贤了。
大安法师:念佛不回向发愿,可以往生吗?   信众:既然“心作心是”,念佛成佛,念菩萨成菩萨,都在一念之间,那又何必发愿与回向呢?弟子虽然经常念佛菩萨圣号,但从来也没有发愿和回向,这样是否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大安法师:“心作心是”这四个字意义非常深广,这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两句经文的写。 一心具足十法界,这个“作”就是“造作”,就是你心性系缘在什么地方。 如果当下这个心是在作佛(念佛的名号、观想佛的相好),那么当下你念佛的心就是佛。 但是,如果你的心不是在想慈悲相好的佛,而是想悭贪自私或其他更不好的事情,那这句话同时也是在说:是心作**,是心是**;是心作地狱,是心是地狱;是心作人,是心是人。 所以,这个心性确实要把握它落在哪一界里面。 正像维摩居士所说,诸佛解脱当从何求?诸佛解脱当从众生心行处求。 众生的心,念念相续行个不停,行就是它在造作嘛。因为众生不可能做到无念,他都是有念,有念就要落在十法界的其中一界。 众生的心行就是三个境界。 一个是善的境界。行在善境界当中,像五戒十善,或者声闻的四谛、缘觉的十二因缘、菩萨的六度万行,都属于善境界。 还有一种是不善境界。不善境界就是贪瞋痴三毒烦恼所造作的十恶业,那就是生命的堕落了。 再就是无记的境界——不善不恶。 我们当下这一念是在念佛的名号,这就是至善的境界。所以,平时多念佛号就是在实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这个基本原则。 一般念完佛都有回向了,念佛的目的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按善导大师的一个更直捷的诠释,“南无”这两个字就包含着回向在里面。 但这是针对摄论派的学者而言的。现在我们每天念佛菩萨名号,还是要有一个回向为好,要厌离娑婆,求生极乐。 没有回向,仅仅是念佛的名号,如果里面没有求往生的愿,那可能你的修行还会转为人天福报。
大安法师:不设城府无有机心   真正的贤人君子一定会真诚待人,不用机心,不设城府。 但是现在这种人越来越少了,因为大家都感觉到,人和人之间你如果不防备一手那是要吃大亏的,叫做防人之心不可无,所以就设了很多城府,设了很多的保护机制。 这种保护机制越来越多,这种机心越来越重,修道就很困难,仁爱心也就很难显发出来。 但如果有不设城府的光明坦荡之心,即使像吴、越这样千古以来相互仇恨、敌对的国家,都可以在风雨来临时相互帮助,同舟共济。 当我们心中设防而不能容纳别人之时,必定会跟对方计较、斗争。而且在斗争时一定会指责对方:“你这样做不对,你那样做不对!” 如果能够容纳他,不跟他计较,也不指责他,让他自己慢慢地感觉到惭愧,他就能够逐渐地减少过失。 古人云:老是见别人的不是,一切恶的大门就打开了;总是能见到自己的不是,一切善的门就打开了。 一定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孟子说,对方跟你计较,不听你的话,这说明你真诚心感化人的力量还不够,不要去指责对方,要反求诸己。 就好像射箭,射不中靶心,不能去怪这个弓箭不好,也不要怪那个靶子挂歪了,一定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如果有“容人之过”的心态、胸怀,我想我们的人际关系将会和谐很多。 一般人碰到一些矛盾斗争时,总是指责对方,很少有指责自己的,当你指责自己的时候,问题就会摆平很多。 好事给他人,坏事留自己:遇到责任的时候你担待起来,功劳、好的东西给别人。 这样去做,慢慢子你就会走向一个道人这样的品质。
南怀瑾:文字般若是什么意思   我们晓得,文字本身就具备了智慧,文字也就是言语;因为把我们言语记录下来,就变成了文字。中国人的言语思想符号就叫做中文,英语系统人的言语思想符号就是英文,其他法文、德文、俄文,都是代表他们的思想、言语的记号。文字有它的境界,我们大家都读过书,都认得字,可是很少有人变成真正的文学家;因为优美的句子出不来,没有文字的般若。有的人出语成章,话一讲出来就是文章,每一句话都很优美,很漂亮,因为他有文学的境界,有文字般若。 金刚经在中国,为什么那么吃得开呢?是鸠摩罗什的文字般若所造成。他翻译了很多经典,其中金刚经以及法华经,影响中国文化极大。尤其它文字的格调,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优美、感人的佛教文学。此外还有维摩经的文字,也都很特别,是另创一格的文字意境。后来玄奘法师等人的翻译,在文学境界上,始终没有办法超过鸠摩罗什,这就是文字般若不同的缘故。 所以同样的读书学文字,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文学家。同样的修道,有些只能够成为修行人,而不能够成佛,这与文字般若是绝对相关的。清朝有位历史学家赵翼,也是大诗人,大文豪,他晚年写了三首有名的诗,其中有一首说: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他说,年轻的时侯学讲话,讲不圆满,自己以为学问功夫还没有到家。到年纪老了才知道,学死了也没有用,因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不过这是指普通人而言,据我所知所见,有几位大和尚,并没有读过书,也没有上过一天学,一个字也不认识,悟道以后,诗好、文好、样样都好,那真是不可想像。 八十年前我的老师见过一个和尚,本来是一个剃头师傅,挑个担子在乡下到处走,在满清的时侯,剃头的孩子不准参加考试,限制极严。可是这位剃头的大禅师悟了道,什么都懂,无所不知。他也有一个庙子,是方丈圆寂时侯,护法给他的。有人叫他杨和尚,有人叫他杨剃头。一般读书人去考他:杨和尚我有句话忘掉了,你看是出在那本书里?他说:这在第几页那一本书嘛!我老师年轻的时侯很调皮,故意去问他红楼梦上一句话,他都能回答得不错,那怪极了。有一个很有钱的人抽鸦#,想戒也戒不掉,后来只有去求这个杨和尚,杨师父啊,你来帮我剃个头。剃头的时侯鸦#烟瘾发了,鼻涕、眼泪直流,很痛苦,这位杨剃头在他背上拍了一下说:‘脱了!’就是解脱,头也帮他剃好了。从此以后,这个人也再不抽鸦#了。 这些是讲文字般若,在悟道以后自然发生,不是凭我们的聪明来的。聪明是想出来的,想出来的没有用。悟了道的人,他的记忆力也特别高,不光是年轻的事想得起来,前一辈子读的书都知道。这个话,你们诸位听了,大概觉得很稀奇,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所以苏东坡有一首诗说:‘书到今生读已迟’。要读书要早读,这一辈子的书是为来生读的。悟道的时侯,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会搬出来,就是因为般若智慧都出来了。学问好的人记忆力强,一目十行;不会读书的人,一个字一个字抠。有人看书,眼睛一瞄,这一页就过去了,一目十行,日记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记忆力更强。当然,这必须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这就是文字般若。
大安法师:佛经背后的故事   佛法流到我们中国,是很不容易的。 一方面有天竺西域的三藏法师过来,另一方面我们中土的法师去天竺求法的历程也开始了,早期有朱士行法师、法显法师,到了唐代有玄奘、义净等这些大德法师。 这些去求法的比丘们,那真是重法如山,轻身似尘,不惜身命。 义净法师曾作过一首《求法感赋》,用八句诗来传达求法的艰难。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蔽日力疲殚。   后人若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古时候到印度去求法,真是九死一生。没有现代交通工具,要穿过茫茫的戈壁沙滩、白雪皑皑的葱岭。而且路上有很多强盗,坏人的加害。 有时候要爬山的时候,没有路,爬不过去啊,那就在岩缝里面打木楔子,打一个木楔踏一步,再将另外一个木楔子打上去,就这么上去。 有时候过悬崖峭壁就是一根绳,一根绳怎么过得去?稍不小心就万丈深渊哪! 如果碰到没有水,那就干渴着。玄奘大师就遇到没有水的情况,五天没有喝一口水。 幸好可能观世音菩萨在保佑他,在他走路都走不动,在地上爬的时候,终于看到一泓清水,他赶紧爬到那水里、滚到那水里面喝水呀。 那就是宁可向前而死,也不退后而生“求法忘躯”的一种表现啊! 很多求法的人中途生病,也没办法治疗,只能等死;或碰到强盗要他的命,有一个法师就遇到这种情况,在被害时他就面对着西方念佛。 那真是去的时候有几百个人,回来的时候就是几个人了。求法的道路上留下了他们的皑皑白骨啊! 所以我们后人读到佛经的时候,我们是很难知道求法者的那种艰辛,那种困难,那种付出了生命也不退步而生的这种气概,他们是用生命作赌注来求佛法的。
大安法师:极乐世界的往生者有重量吗? 信众:佛经中有描述,极乐世界的地面有落花,诸上善人踩上去会微微下陷。极乐世界诸菩萨的身体与我们娑婆世界众生四大假合之身完全不同,难道他们也是有重量存在的吗? 法师:这些都是你妄加分别。 经上描述,诸上善人踩在落花上有点下陷,你就说怎么会有重量呢?如果描述踩下去一点都没动,你又说怎么会没有重量,难道他们就像空气一样吗?还是他们有一个人的形体呢?那你的疑问就没完没了。 极乐世界的殊胜情景是超越三界的,非思量分别所能知。所以昙鸾大师说:“极乐世界非三界。” 非三界就不是三界里面的情形。他用了三句话来解释:“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无色界。” “无欲,故非欲界。”极乐世界没有男女的欲望,没有财、色、名、食、睡的欲望,没有欲界众生因贪心生出来的种种欲望,没有欲望,就是非欲界。 “地居,故非色界。”什么叫非色界呢?就是极乐世界有地居,有地面居住的就不是色界。色界在欲界之上,我们世间人修禅定而得生于此处,它依据的是空。 欲界的第三天从夜摩天开始,都没有地居,都是依虚空而住的。极乐世界有地面的宫殿,也有虚空的宫殿,所以极乐世界就不叫色界。 “有形色,故非无色界。”无色界没有物质、没有形体、没有处所,而极乐世界有形体,所以它就不是无色界。 三界的特质在极乐世界都没有,所以极乐世界就叫非三界。 佛经上介绍极乐世界地面的体性是七宝,上面的落花很柔软,踩上去会下陷四寸,说明这个花极为柔软;但是这个花又有弹性,你的脚一抬起来,地面又平复如初。 等这些花枯萎了,地面就裂开,依次化灭。之后,风又会吹来新鲜的花覆盖在地面上,过一段时间,枯萎的花又化灭于地。 这花落、花灭的过程,每天有六次(昼夜六返),所以这些花也是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的。极乐世界呈现的是这么一种奇特的情景。 极乐世界的这些往生者,你问他是什么材质构成的? 他的果报体不是地水火风四大构成的,但是他有如来的身体,如来身体是无量功德合成的; 你说他没有血肉之躯,但是他又有五蕴的情形;你说他又像光和磁的总和,但他又是金刚那罗延身。 总之,说极乐世界的天人有重量或无重量,可能都不是我们所能够去讨论的,你若到了极乐世界自然就会知道了。 当然,《无量寿经》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其诸声闻、菩萨、天、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你可以去想象一下“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的含义。
大安法师:父母要我放弃病重的妻子,该怎么办? 信众:法师您好!我跟妻子结婚快四年了,第二年妻子就生了一场大病——尿毒症,到现在做透析治疗两年了。家人一直催我放弃这段婚姻,重新组建家庭。我不知道如何是好,不想对不起妻子,但也不想对不起父母,求开解。 法师:这个问题要注意了。女人嫁丈夫,就是想找一个终生依靠,尤其是在她有病、衰老、没有美貌的时候,是最需要来依靠丈夫的。 现在你妻子生大病,正是她要依靠你的时候,此时谈离婚是雪上加霜,是不道德的行为,就一点慈悲心都没有了,是不可以的。 这样落井下石,没有慈悲心,不道德的心态,是有因果的,会使得你未来组建的家庭也很难幸福。 所以,你应该要以慈悲心帮助妻子去治疗好疾病。对这些业障病,不能光靠医药,还要帮她念佛,消除业障。 古人很强调这方面的道德。比如北宋刘廷式与一位邻家女子订下了婚约,后来他进入太学,几年后又考取了进士。当他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乡准备成亲时,那个女子却因为父母双亡而哭瞎了眼睛。 邻家女子觉得自己配不上刘廷式,就不愿与他成亲。 如果是自私的人,遇见这种情况就乐得顺水推舟:哎呀,一个瞎女人,今后怎么一起生活啊?你不愿成亲,我正好求之不得,免得旁人说我是负心汉! 但是刘廷式没有这样想,更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决然地与未婚妻组建了家庭,夫妻恩爱,至死不渝。 刘廷式与盲妻养育了两个很有出息的儿子,参加科举考试都登第了。这里面就有很微妙的因果关系,确实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呀! 你想想,在你妻子最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跟她走过最坎坷、最风霜的这段时间,一旦她的大病好了,她终生都会对你感激,你们的婚姻基础才彻底地牢固。 如果你不这样做,而是放弃这段你认为有负担的婚姻,那就等于放弃了你的道德责任。等你重新组建家庭时,一旦你忽然得了尿毒症,那你第二任妻子就会把你抛弃了——这就是因果,一报还一报。 所以,你父母、家人有这个想法,你要做通他们的工作,要勇敢地承担起道德的责任、义务,这样才能得到心灵的平静与真正的幸福。
  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兄弟,于佛陀回国传教之时剃发出家,加入了僧团。提婆达多为人机智聪明,富有才干,但却一直怀有野心,想取代佛陀,出任僧团的领袖。当佛陀年近老迈的时候,提婆达多提出建议,劝佛陀退休,由他掌管僧团,遭到佛陀的拒绝。 那时,摩揭陀国的政治大权掌握在频毗婆罗王手中。他有一个儿子,叫阿阇世,也是一个野心极大的人物。提婆达多与他是好友。提婆达多的要求遭到佛陀拒绝后,便设计了一个政治阴谋,想借助阿阇世王子的力量,达到自己篡夺僧团领导权的目的。其计划的第一步是设法使阿阇世王子迅速即位,因为唯有如此,提婆达多才会有自己的政治靠山。因此,提婆达多煽动阿阇世说:「佛陀已经老了,却还把持大权不放。我真想把他杀死,接过他手中的权力,一展宏图壮志。你现在的境况也不比我好。频毗婆罗王也已上了年纪,却迟迟不放权,让你空等王位。我想,咱们与其等他们放权,还不如自己主动争取。如你同意,我们可以达成协议。我助你杀死频毗婆罗王,让你早日登基。你助我杀死佛陀,让我早日掌管教团。」久思王位的阿阇世听后立即同意了。二人便开始网罗羽翼,着手刺杀皇帝的阴谋行动,但被频毗婆罗的大臣们挫败了。 频毗婆罗知道了这件事后,非常伤心,不但没有惩处阿阇世,反而立即让位了。这样,阿阇世的阴谋虽未成功,却同样迅速得到了王位。 提婆达多看到阿阇世已成功登基,便要求他帮忙对付佛陀。阿阇世王遵守协议,就派刺客去刺杀佛陀,但没有成功,刺客被佛陀感化,皈依佛门了。提婆达多便打算亲自动手。有一回,他在一处山坡上瞄准佛陀,滚下一块巨石,却被佛陀闪身躲过,只伤了脚。后来,他又在佛陀行走经过的路上,埋伏了二头疯象,准备用象杀害佛陀。但当象冲向佛陀时,却被佛陀制伏了。 几次谋害不成,提婆达多便开始在教团内制造分裂,故意提出更为严格的戒律,主张僧众只能居住森林,不能居住村镇;只能穿破烂敝衣,不能接受衣物馈赠;只能托钵行乞「不能应邀到百姓家中就餐;只能素食,不能吃荤。 提婆达多的建议得到了僧团中部分比丘的支援,大约有五百名比丘追随他,从佛陀的教团中分裂出去了,组成了独立的团体。这一团体一直存在了几百年,当法显、玄奘等人留学印度时,就见过提婆达多一系的僧侣。 提婆达多的分裂对佛教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我们看出,这次分裂实际上反映了两种不同宗教文化之间的差异。佛教产生的时期,印度婆罗门教的苦行主义已经发展成熟,受这一文化影响的人们显然认定,只有苦行才是宗教生活的正道。佛教标新立异,反对苦行,提倡中道,与婆罗门教发生了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到佛教内部,就是一部分人支援佛陀的中道精神,而另一部分人希望严格戒律,使佛教回复到苦行主义的传统中去。提婆达多是后一种人的代表,他所提出的五条戒律,实际上都是以苦行主义为精神的。因而,提婆达多分裂事件是两种不同文化冲突的产物,是历史的必然。 佛教徒显然非常痛恨提婆达多,他们把这一罪行归罪于提婆达多的野心,并相信,他应该为自己的罪行负责。有些后来出现的佛教文献记载,提婆达多要出家时,佛陀就已看出他心术不正,将不利于教团,因而没有接受。提婆达多气忿之余,自己剃发出家,当了和尚。文献又说,提婆达多因犯了分裂教团的严重罪行,被打入地狱之中,被大山镇住,烈焰焚烧,受尽种种痛苦,经一大劫才能转生天上,跳出苦海,这就是提婆达多所得的业报。这已超出故事之外,转而宣扬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了。
优填造像(优填王) 佛像是佛教徒信仰的主要对象之一,但佛像产生的时代,在史学家的眼中是相当晚的。原因是,佛教最初是反对偶像崇拜的。然而在佛教徒看来,佛像的出现并不晚,在佛陀活着的时候就有了。 相传,佛陀有一次受释提桓因天神之请,上天宫中为久已逝去的母亲说法。因为看到人间的信徒已有懈怠之心,对佛法的学习和修行不太热心了,离去之前便没有对弟子们明说,想让信徒们着急一番,加强对佛法的渴望之心。 果然,人们见不到佛陀的身影后,便着急起来。而最着急的人则是优填王和波斯匿王,他们找到佛陀的服侍弟子阿难,问:「佛陀到哪里去了?为何这么长时间不见踪影?」阿难也在着急,回答说:「我们也正在找呢!可谁也不知道佛陀去哪儿了?」优填王、波斯匿王心中愈发焦急,如被火烧一般,眼看就要病倒了。 一天,优填王突然想起一条巧计,立即发布文告,诏请国内的能工巧匠速集京师,制造佛的雕像,以解相思之苦。不久,工匠们以梅檀木为原料,按佛陀本人的身高尺寸,造成了几尊活灵活现的佛像来。佛教认为这便是佛像出现之始。据说,波斯匿王后来听到了优填王造佛像的事,也依样画葫芦,制造了佛像,唯一不同的是,波斯匿王使用了紫色的纯金作原料,制的是金佛。 如果这则故事确实的话,那么佛教造像艺术可谓是历史悠久。然而,在佛教典籍中,往往随着岁月迁延而日渐增加虚构的成分。到现在为止,人们已经很难区别出哪些内容反映了历史,哪些内容又是佛陀的后继者们杜撰的了。所以,佛教史学家们大都不敢相信优填王造像的故事,而宁可将佛像的出现推后几个世纪。然而,这则故事与早期中国佛教有着不解之缘。据《魏书.释老志》等记载,东汉明帝派蔡愔等人西行求法,不仅请来了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而且得到了大批佛经和佛陀的雕像、画像。其中的雕像,据说就是优填王所造的佛像之一,取回中国后,被安置在中国第一座寺院——洛阳白马寺之中。由于上述的记载,优填王造像的故事在我国佛教界是比较流行的,成了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宗性法师:人生三重境界 谁搞清楚谁受益 在社会上,拥有财富的是多数人还是少数人?少数人。也就是说,只有少数拥有财富的人有成就、有价值。如果这种价值观是正确的,那我们这些没有财富的人是什么?没成就?没价值?只能忽略不计?只能去跳河?说不通嘛!但是今天的人,恰恰就是用这个作为价值观。 现在的人,数钱的时候最高兴。多么可爱的Money呀!数钱的滋味是很美妙的!你们数过钱没有?一叠一叠地堆在一起,特别是拿着崭新钞票的时候,真让人觉得舒服。但是,舒服过后呢?钱拥有得多就有成就、有价值吗? 我在北京读书的时候,认识一个开餐馆的老太太,她很会做生意。八十年代初就开了个小餐馆,赚了很多钱。后来她不开餐馆,整天往庙子里跑。她跟我讲:“师父,你不知道数钱的滋味,舒服得很!”我说:“是什么滋味呀?”她说:“我八十年代开餐馆的时候,土豆丝五块,回锅肉十块。那时候,吃饭的人川流不息,生意好。一打烊,我就在家里数钱。每天都有几千块钱进账,很有感觉呢!”我说:“什么感觉呢?”她说:“不可言,不可言。”还跟我玩玄的。 听她讲了数钱的滋味以后,有一次我去为公家取钱,回来也数了一下,感觉像在飘。我后来领会,钱是个好东西,但又不是好东西。关键看你怎么掌控内心的开关。 古人常讲,人在世上生活,如果仅仅为了财富和金钱,这样的人生看似高贵,却很低贱。 今天,不少人也拥有很多的财富。关起门来,就在家里数钱。数到最后,我只能送给他一句话:财富的奴隶。因为拥有的财富再多,内心也是贫穷的。所以,佛法告诉我们“有”,有“有”的过法;“没有”,有“没有”的过法。关键看你的心态。 当代人的价值观,除了有钱有财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组成方面——身份。比如,要穿得西装革履,觉得这样有风度。可这哪里是西装革履?就是个“油光水滑”。头上抹点油、身上喷点水,不就是“油光水滑”吗?好像那几个地方很亮,走出去就很有自豪感,就可以昂首挺胸一样。 要是这样叫做有成就、有价值,我这个光头怎么办呢?我抹不了油,也穿不了西装,只能穿僧服。难道我这样就没有价值,没有成就了? 人们普遍觉得拥有的东西越多、外表越富丽堂皇,好像就越有价值;穿得好,天天手里有钱数,好像就很骄傲、很自豪。可是,世界上有满多有钱的人,有满多穿得好的人。你觉得他们真正快乐吗?真正幸福吗? 按照传统文化,以及佛教的观念来讲,一个人的富有,不在于财富的多少。有些人的财富再多,就像刚才讲的,他是空虚、麻木的。 你可能会想,怎么今天人的价值观都是颠倒的?这个世界没希望了!其实古人也是这样,不是今天才有的。从古至今,一直有人在这个问题上迷失方向。 过去有个人去到金山寺,老和尚就陪他到处参观。金山寺的下面有条运河,河上有很多往返的船只。过去没有飞机,做生意的都是靠水路和陆路来运输。参观的人就问老和尚:“师父,你每天都在这里,数过这条河上有多少只船往来吗?”老和尚说:“我倒是没数,但我知道只有两只船。”参观的人问:“河上明明有很多船,为什么你说只有两只船呢?”老和尚讲:“这河上往返的船,一艘船是为名的,当官的要去上任;一艘船是为利的,就是做生意的。除了‘名船’和‘利船’之外,没有别的船。” 由于很多人迷失了方向,无所适从,所以我们需要开始对人生有所思考。因此,我提出了“人生三重境”——生存、生活、生命。要是把这三重境搞清楚了,你的人生可能就会有点方向,有点价值了。 本文摘自宗性法师著《感悟人生三重境》
界定法师:人分成四种 测测您属于哪种人 老梁说,可以把人分成四种:懒惰的聪明人、勤快的聪明人、懒惰的笨蛋、勤快的笨蛋。 第一种叫“懒惰的聪明人”。这种人很懒惰,凡事不愿亲为,但是他有办法,知道怎么使唤人。 第二种叫“勤快的聪明人”。这种人执行力强,能给领导当副手和参谋。领导无需出面的或不方便出面的,都由这种人搞定。 第三种叫“懒惰的笨蛋”。这种人既懒又笨,你让他干嘛他就干嘛,多一点都不干,少一点也不干,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第四种叫“勤快的笨蛋”。这种人想法多,执行力强,十分勤快,可是这种人想的都是歪招儿。这种人除非不做事,一做事就搅局。 既然有四种人,那么当领导的,最喜欢哪种人? 第一种,“懒惰的聪明人”。这种人,懒惰,架子大,一般人使唤不动。他管全局称职,但小事不愿干(也不会干,当然也干不好)。对于这种人,大多数领导都看不上眼,除非是伯乐型领导。 第二种,“勤快的聪明人”。这种人执行力强,领悟能力快。领导对这种人,未必真心喜欢,可归纳为既“用”也“防”,一不留神就把自己给顶了。 第三种,“懒惰的笨蛋”。这种人没想法,四肢发达,严格按领导意图办事,又不会给领导惹事儿。这种人,对于领导是有利无弊,故属于领导的“最爱”。 第四种,“勤快的笨蛋”。对于这种人,领导可谓“爱恨交加”。怎么理解呢?因为这种人可迅速替领导把事办妥摆平,很受领导待见;“恨”呢?一旦放手让这种人去做,他在执行过程中又产生了自己的想法,结果一不留神就捅出大篓子,让领导很是头疼。 在日常管理中,我们都想在“制度”(如“清规戒律”)与“情感”(如“信仰道心”)之间取得平衡,可结果却是事与愿违。因此总能听到这种声音:呜呼,天下之大,无人可用啊! 诸位不妨给自己作个评估:第一,您是属于哪种人?第二,您最喜欢哪种人?
星云大师:做人失败的十大原因 值得每个人慎思 朋友好心对我们说:“你做人非常失败”,我们听了不必生气,应该自我检讨:我做人是成功呢?是失败呢?甚至失败在那里呢?以下兹举“做人十败”,提供参考: 一、爱慕虚荣者败 一个人好爱慕虚荣,例如:一再诉说自己过去的伟大,一再标榜自我的成就,一再炫耀自己的西装、皮鞋、金戒指、金牙齿等,其实这样只会让人觉得你油头粉面,一点也不觉得羡慕。一个不讲求实际,说话、做事都不务实的人,能不失败者,少矣。 二、遇事懒惰者败 “勤有功,戏无益”,懒惰的人最为人所不耻。一个人贫穷,只要你勤奋,也有人尊敬;反之,富甲一方,但是奢侈浪费,也让人不喜。所以做人千万不能懒惰,懒惰是最大的罪恶。 三、做人骄慢者败 “周公辅佐成王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日身先死,他人岂能辨忠奸?”做人要有自信,但不可骄慢,尤其在公众之间谈判事情,只要一显露骄慢,只会让人看出“他不过如此而已”,所以一个人的身教、身价,不是用骄慢来表现的,谦虚、幽默,所谓智能的语言最为重要。 四、性格暴戾者败 每个人都有性格,有的人性格慈悲,能成就慈悲的事业;性格豪放的人,能成就豪放的事情;性格暴戾的人,只有失败的下场。性格里凡事专横、自私、刚愎、虚伪,不用多所研究,都是离失败不远矣。 五、待人悭吝者败 所谓做人,就是心中要有别人,也就是要讲究待人之道。待人自私,待人小气,待人悭吝,怎么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呢?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古以来讲究待人者,都要宽厚、谦虚、礼貌、诚恳、大方,这都是成功的待人之道。 六、事业私心者败 朋友共同创业,如果存有私心、私念,就难以合作,如此不拆伙也难。所以与人创业,要肯把利益多多分享他人,如此不管走到那里,都能受人欢迎。 七、立身无信者败 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人无信则不立;人无信,则如行尸走肉,家人也会看不起。一个家庭里,夫妻无信,兄弟无信,父母无信,另一方也不会喜爱,所以立身社会,信誉最为重要。 八、信仰邪执者败 人要有信仰,但是要正信,信仰中如果带着不正的邪执,迷信非法,别说不能得到信仰的利益,甚而反受其害,所以不能不慎。 九、不忠不义者败 做人,当我们听到那个人对长辈不忠,对朋友不义,我们还会喜欢与他来往吗?所以不忠不义的人,自己卸除武装,空手入刀林,能不败者几兮。 十、说谎妄语者败 “狼来了”说一次,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幽王为博取褒姒一笑,以烽火台戏弄诸侯,国家就这样被他败坏了,所以戏言、妄语,都是败事的最大根本原因。有心向上,重视事业、做人的人,不能不慎。 以上十事,都是做人失败的原因,值得慎思。 本文摘自星云大师著《人生万事》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