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的八戒 诚实的八戒
关注数: 51 粉丝数: 128 发帖数: 5,742 关注贴吧数: 2
今日休息,说下对哼哼的看法 我今天休息,然后刚刚想看个电影就有人来跟我讨论作品,我就突然想到,吧里这么多“哼哼”,他们每天来这里是干什么的呢?大家都知道,这贴吧呢,是用来给大家交流经验的。其实你让我去评价一条哼哼,我实实在在的说,只能评价“好听”或者“不好听”。如果要挑毛病顶多就能说一下“拍子不对”,我甚至没有办法去说人家“音不对”,毕竟人家是“作曲”嘛,人家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但问题是。这样一来有啥好交流的呢?今儿你来给爷哼了一个,爷高兴就给你点个赞,不高兴吐你一脸口水,最后你要嘛开开心心的滚去睡了,要嘛就不爽的长篇发泄一下然后依然滚去睡了。区别就是睡眠质量好不好而已。这么折腾不累吗?如果你想展现自己的才华,你完全可以去给你们单位,或者学校哼哼,在这吧里哼一不加工资二不加分数,还经常挨骂,您觉得值得吗? 我其实挺想听听哼哼们的心声,到底是什么原因驱使一个人可以这么丧心病狂的自虐。您说您对音乐热爱吧,又不愿意踏踏实实去看下书,这是什么心态呢?哦对了,我还想起来,绝大多数哼哼的经历都差不多,就是某一天突然开始“尝试写作”,猫着胆子哼了一段“原创”,一听!“艾玛呀,哥们这天赋可不是一般银儿啊,哥们可能就是莫扎特转世啊.......”。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哼哼们说:“和声??你开什么玩笑?莫扎特6岁作曲,他懂什么是和声吗?这就是天赋,你懂吗?别跟我瞎比比,哥要去给奥巴马哼一部《安魂曲》了”。 纯属个人观点啊,我是坚决打击哼哼这种歪风邪气的,你可以先有一段好听的调子,但你不能说:“这是我的作品,我要编曲,我要找填词......”,除非这就是你的完整作品,你要想增加什么乐器就自己加,你就可以叫自己“作曲”。 还有我申明:“编曲”这种东西,最多停留在市场上交易,也就是说,它就是一个干活的形式。你给我钱,我给你干活没问题。但我绝壁不可能承认这种东西跟作曲有任何关系。如果我承认了编曲,就是变相的认可“哼哼”们就是“作曲”,也是变相的承认了“编曲者没有版权”。 我觉得大家有兴趣可以来讨论一下,哼哼们也可以来发表一下你们的反方意见。
音乐剧《夜缠》第一个唱段《绵》 这是序曲后的第一个唱段,可能效果也不太好,对不起听众,凑合听听吧。这大概一个古代书生与魑魅魍魉的故事。 《绵》 作词:择荇 作曲/编曲:本人 琵琶/东北馅饺子 二胡/永安 Bansuri/陆离 弦乐/N人 演唱/云の泣/齐栾/重小烟/凑诗 ------------------------------------------------------------------------------------------------------------------------- 1妖:来,逆旅者,请留下, 2妖:有什么,从流沙里幻化? 3妖:暗月的獠牙,今夜别害怕, 4妖:别害怕,升起绿磷 合唱:作火把。 1妖:我赤裸着双足,梳开了长发, 2妖:愿不愿接引 合唱:我回家? 3妖:我是你,最望眼欲穿的绿洲, 4妖:和触手可及的蜃楼 合唱:来靠近你脆弱的咽喉。 合唱:你是我, 最细腻缠身的丝绸, 和艳若胭脂的美酒,快做我唇舌下的情囚。 1妖:温泉水凝滑,玫瑰在开花, 2妖:在开花,汁液嫣红, 合唱:染指甲。 3妖:我束腰的璎珞,遮面的薄纱, 4妖:敢不敢,亲手 合:来摘下? 合唱:我是你,最望眼欲穿的绿洲, 和触手可及的蜃楼, 来换取你温柔的血肉。 你是我, 最细腻缠身的丝绸, 和艳若胭脂的美酒, ——快吻我皮囊下的骷髅。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C1yrFX2si70%2F&urlrefer=c969cd9fa4f07f498e4eb15ca0223b9d
简单阐述音乐剧 首先说音乐剧是个什么东西?有绝大多数的人在谈及音乐剧的时候,首先要提“百老汇”,也不知道是谁率先在中国朋友心中植入了这个概念,“百老汇=音乐剧”。关于音乐剧的发展我在这里不多讲,可以参考周小川,肖梦编著的《音乐剧之旅》这本书。 而音乐剧本身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标准和定义的,它只是一个很笼统的以音乐和表演来讲故事的一个混合产物,无论是音乐形式和表演形式都是多元化的,而百老汇的音乐剧大部分都比较有固定特征,但这不是百老汇有问题,而是它在以美国文化为传承的基础上形成的模式。这个跟英国,法国,德国......式的音乐剧有明显区别。因为不同的区域在新的一种艺术形式下,所承载的都是各自文化传承的东西,法国人永远也不可能做一台百老汇式的音乐剧,他没有必要,也做不出来。就像老外唱京剧,怎么唱都不可能唱得地道一样,(其实有这样的观念,主要原因还是看得少了)。 其次是,很多人认为音乐剧一定要“唱歌好听”,这个观念又是一个误区。一直以来,我们称呼台上的人叫“音乐剧演员”,而不叫“音乐剧歌手”,从称呼上我们就不难看出,音乐剧明显是“演”大于“唱”,道理很简单,这是一台“剧”,不是“音乐会”。那么对于一台剧,在挑选演员的时候,一定是看他的“形”与“声”是否符合剧本中的角色需要。而不是“谁唱功好谁就来演”。那么我们单说声音,音乐剧对于演员声音的需求,是“是否有诠释角色的能力”。这个跟单纯声乐中“声线好不好”是有很大区别的。在这点上,音乐剧跟古典歌剧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歌剧中的唱段,是由音乐家设定好的,只要你是这个声线,这个腔(比如,抒情女高音),你就可以来唱。而对于扮相的要求也没有那么严。比方说《夜后》咏叹调,在你看过N个版本以后,你会发现根本就是一大群年龄外貌相差巨大的花腔女高音在自己唱自己。每个人在情绪的划分上也风格迥异,让你完全找不到一个很明显的标准来定位这个人物的性格,(至少是这个时候所展现出来的姿态和心情),那么最后这个人物真正的塑造,就交给了观众,观众只能众说纷纭的去定义他们心目中的这个角色是怎样怎样.....但这些歌手有个共同点就是“声音好”。而音乐剧就不是这样,加西莫多的声音真心不好听,唱摇滚是把好嗓子,但就这个嗓子在你心中明确的勾勒出了这个人物的特征(其实这个比喻还不算恰当,因为巴黎圣母院是改编作品,对于人物形象,在看过书的观众心目中是有很大不同的。),但总的来说,这就是音乐剧演员的不同之处。 今天先写这些,随便交流交流。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想法。可以加深一些音乐剧的概念。
关于学琴 很久没有来小提琴吧了,不说两句,好像不太对得住这里的朋友。今天进来看到的很多都是生面孔,而且感觉发帖的朋友年纪都比较小。似乎这里依旧是初学者的天堂。让我想到每年都会有不少的孩子加入到学琴的行列,尤其是钢琴和小提琴。越来越多的家长也更加注重自己孩子在艺术方面的培养,这是一件不错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学琴之前和之后的一些事吧。 以往有许多家长最喜欢对我说:“你看我的孩子学点什么乐器好?我还是希望他学小提琴”,通常我会反问他们:“你有没有问过你的孩子喜欢什么”?然后有一部分家长摇头表示茫然,也有一部分家长辩解道:“我们现在替他选这条路是为他好”,虽然每个家长都是这么想的,但是往往最终的结果十有八九都是事与愿违。因此,事实证明了,至少音乐,或者艺术这种东西,从一开始都是由你自己选择的,别人替你做不了主。艺术是存在于每个人感知深处的东西,它无法用理性的思维来进行调整和判断。你也无法掌控它最终的形态。所以特别是家长能做的,只能是尊重它,尊重自己孩子的意愿。因为这种意愿是他本能中存在的,也可以形容为“天赋”。他的天赋在哪里,不是由你来决定的,而是由他自己去感知的。 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学者,特别是超过16岁,在选择音乐上可能会偏向“喜好”多一些。因为一个人的天赋展现时间,是在10岁以前(实际年纪会更小一些)。然后人的大脑会逐渐开始分化,删除那些日常用得少的“天赋”,增加那些日常用得多的天赋。因此每个小孩其实可以做许多大人干不了的事(这是作为一个幼儿音乐教育的老师,应该明白的东西),这也可以解读小孩和年龄较大的音乐学者的区别。尽管我们常常会说“无论年龄大小的人都能学音乐”,但事实上从优化角度来讲,幼儿学者会比大龄学者的拓展空间更大。因为幼儿展现的是本能,而大龄学者倾向的是客观的喜好。这也有本质的区别。 那么在学琴以后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幼儿学琴在技法上会占绝对优势,但音乐修为上就未必是绝对。我历来认为一个人的修为来自于不断的积累。换句话说,一天两天,是成不了什么事的。你可以在2周内拉一个新曲,但你无法在2个月之内把自己的艺术修为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因此,特别是较大的学者,对音乐的聆听和思考,其必要性要远远高于技法的练习。因为在你已经没有那么多时间提升技法的时候,你应该明智的做出一个选择。以便在将来你所累积的东西能够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当然我们所讲的都是精神上的价值,而非物质)我们在儿童时期会对一首曲子有一种直观本能的解读,但是这种解读很模糊,因为我们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极其有限,但当我们成年以后,再倒回去听同样一首曲子的时候,能够有更为清晰的理解,因此,成年人在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上,和幼儿学琴者相差不大。所以,成年人学琴也未尝不可,只是看你的“兴奋点”在什么位置。 综合上述,无论家长还是大龄学者,都可以做一个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要在学琴前,或者学琴后感觉一片茫然。 脑子不是很清晰,有不明之处望谅解!
简谱好还是五线谱好 今天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他说这个问题争论了很久了,我还真没有关注过,然后我大致查了一下,关于“简谱好还是五线谱好”这个问题,还确实有不少人争论。没事大家也可以来讨论讨论。 简谱,至少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是纳入了音乐课教材的(不知道现在的小孩学不学习五线谱),也就是说,一般的朋友从小接受的是简谱概念。当然,其中也有很多被坑爹的送去学乐器的孩子,他们在学校以外的音乐学习,接受的一定是五线谱概念。我也是被坑的其中一个。那么我就以我个人的角度来聊一下这个东西。 我学五线谱的时间,要早于学简谱,我并不记得幼儿园有老师在教我们“12345...”这样的东西。而且最开始上乐器课都是大课,同班其他的孩子也跟着老师学,黑板上的五根线,分别朝右上方延伸出8个‘豆芽’,然后你就开始边数边唱,当然,这是笨办法,之后都会迅速的熟悉谱面,其实每个小孩子的印象记忆功能都好过大人。越小的孩子越强,这是人类生长过程中机能的发展与退化的规律。因此关于“小孩子学五线谱很难”的说法绝对是扯淡。我个人认为,不识数或者刚识数的小孩学五线谱肯定要比简谱快。 关于简谱,我觉得对于一般成年后开始学唱歌的朋友,会容易接受一些。首先大众对他有概念,7个阿拉伯数字谁都认识,这样可以“省很多事”,但是对于学器乐,恐怕就hold不住了。首先它可以记录的音区很窄,当然,你可以说简谱脑袋上和屁股上的点可以无限制的增加,但这么做,它就不用叫“简谱”了,五线谱也不用设置高音谱号以外的谱号了。其次没有调号,至少我个人不认同“1=G”“1=F”这样的标记也算是"调号"(参照基础乐理的音名与唱名法部分)。再者,简谱写不了总谱,当然,我也不认为2个声部的重唱谱等于“总谱”。 乐意度娘的朋友可以查到,简谱诞生与16世纪欧洲的一位传教士之手,(并非一些“砖家”所称的'中国制造"或者“中国通用”),而实际公布则是一本名为《学习素歌和音乐的新方法》的册子,这个册子当然我没有看过,但是从名称来看,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简谱是针对素歌(一种教会祈祷形式的歌--)学习而诞生的。尽管普及性强,但适用范围却很小。只能针对歌手和一些演奏技法简单的乐器适用。而后面有一句话---“那时西方人极注重发明创造和版权等个人成绩,才被即载入史册”,这个话,我自己的理解是,这个东西在当时也是不起眼的,只是西方人为了展现他们“注重文化”,才勉强充数被载入史册----说白点,就是搞宣传政绩之类的。事实上简谱也是在2个世纪后被翻出来整理并流传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简谱一无是处,因为每一种产物的诞生都是有一定价值的。对于过去简谱的流传,普及,这样那样的好处,我们不用多说,只说一点,假如你现在在外面旅游,想写一条旋律,而你手上只有一张纸,一支笔来记录一条旋律。或者你急于要记录一条旋律,身边没有谱纸的时候,简谱就充分的展现它的优势,出门带谱纸,或者现划线,都是不现实的。仅凭这一点,简谱就有它的价值。 五线谱的诞生就要比简谱早得多,而且上面说了,适用性很强,所有乐器都可以记录,而且五线谱应该算是“象形记录法”,一般读五线谱熟的朋友就知道,看谱其实不是看音,而是看位置,特别高速演奏法中,音符上下波动就让你第一时间区分音高以及所在位置。而简谱即使你再熟,你的大脑都会有一个“翻译过程”。因此用来记录高技巧的乐器演奏很不现实。但是五线谱在一个范围内记录的便利上又不及简谱。所以简谱跟五线谱虽然都是谱,但是各自有自己的优势,也不能一概而论。就像话筒一样,很多“电容控”在诉说电容麦的好处的时候,就要把动圈话筒说得一钱不值,这是不厚道的。再说现在一般很多歌手,特别是非专业的流行歌手,很多都不认识五线谱,这样简谱可以让你节约很多时间。 以上基本上是我对五线谱与简谱的看法,各位也可以来讨论下你们的看法。也许各自接触的音乐范畴不同,看法肯定会有分歧,但辩论始终是好事,只是禁止冒充砖家,这样可能引发辩论外的口水仗。谢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