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why快乐 whywhy快乐
关注数: 141 粉丝数: 374 发帖数: 32,074 关注贴吧数: 95
对联的要求 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 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 对联的要求如下: ·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 对联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平-仄平 上联中的“窗”和下联中的“门”是平对平,“西”与“东”是仄对仄。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集句【转】   集句 集句,就是把他人的诗词、文章中符合联句特点、意思连贯的现成句子,组成一副对联。集句是对联和一种特殊创作方法。 原句,对于作者来说,只是一种备用材料。作者根据自己的主题需要,经过思考、选择,把两个不相干的句子配成对联。这也是一种创作。 集句主要有五种: 1、整联集句 风定花犹落(王安石)  鸟鸣山更幽(王籍) 举杯邀明月;(李白)  放眼看青山。(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 2、半联集句 一副联有半联是集句,半联是自己新创作的,如: 三顾频烦天下计;(杜甫句)  一番晤对古今情。(董必武题隆中武候祠)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陶行知题晓庄学校) 3、半截集句式  对联有半截是集诗句或典故,大部分是自己创作。 如:北京通县河楼,昔日清人程德润一联: 高处不胜寒,溯沙鸟风帆,七十二沽丁字水; 夕阳无限好,对燕去蓟树,百千万叠米家山。 “高处不胜寒”出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夕阳无限好”出于李商隐《乐游源》诗。 4、改字集句 改动原诗句中的个别字,而不损旧意或反生新意,这种方式叫改字集句式。如: 莫愁前路无知已; 西出阳关多故人。 此联集唐代高适《别懂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句。下联出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把“无”字改为“多”。这一字之改,其妙无穷。 5、漏字集句 漏字集句,故意把原句的某些字漏掉,如: 醉翁之意不在; 君子之交淡如; 这副联上联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故意把“酒”字漏掉。下联出自《庄子?山水》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故意把“水”漏掉。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