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庄 黄老庄
关注数: 4 粉丝数: 42 发帖数: 6,531 关注贴吧数: 2
转一小段文给“东方神秘主义的东西应当淡化”的人们学习 教什么,是教育的关键所在;教育的内容,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机,因为教育它所承载的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因此,这个“爻”就是这个“教”文的关键之所在。       那么“爻”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由智到慧进行解析。《说文解字》中指出:“爻,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象征着《易经》中六爻的错综复杂变化,而且代表六爻中的头交,这就是“爻”。而且,“爻”是由上下两个“乂”组成,“乂”,是古文的五,二五又为天地之数。《易·系辞下》中也直接指出:“道有变动,故曰爻”。这就是说,教孩子这些内容,那才是真正的东方龙文化的教育。       由此可见,东方龙文化的教育,在社会离道失德还不严重,人们的仁性淳朴的时期,教育的主体内容和关键内容是道!证道,传道,将这个道的变化规律,告诉给后一代,传承给后一代。道的变化规律,是伏羲所开创的易道文化;用“易”、用《易经》,就能充分演示的文化,既简单,又明晰,是《易经》的开慧益智应用,是天地之数变化规律的把握,这才是东方龙文化教育的根本和不二法门。       中华民族的教育,一旦失去了伏羲开创的易道文化教育,整个民族就会跌进愚昧不明的时期,历史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在明代发生的“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说亡”时期,全国的儒生们和读书人所丢弃的,恰恰就是这本《易经》。这就把教育的“教”,把甲骨文“教”字形中孩子头上的这个“爻”彻底给消灭掉了,将儒生以读易为必修课加以抛弃以后,整个中华民族教育就完全剥离了慧性教育和真正东方龙文化的教育,使整个民族的创造力逐步下滑到地球村第三世界贫穷落后的水平。这贫穷,不是单指物质贫穷,而是精神创造力的贫乏。这是非常典型的根文化教育断裂,智能教育失误,文昧障蔽文明的健康发展。
实证科学受冲击 新的世界观正在出现(转帖) 实证科学受冲击 新的世界观正在出现(转帖)    一九八二年,法国物理学家艾伦?爱斯派克特(Alain Aspect)和他的小组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实验,证实了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叫作“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的关系[1]。在量子力学中,有共同来源的两个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某种纠缠关系,不管它们被分开多远,都一直保持着纠缠的关系,对一个粒子扰动,另一个粒子(不管相距多远)立即就知道了。量子纠缠已经被世界上许多试验室证实,许多科学家认为量子纠缠的实验证实是近几十年来科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虽然人们对其确切的含义目前还不太清楚,但是对哲学界、科学界和宗教界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西方科学的主流世界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一、宇宙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量子纠缠的实验证实表明,西方科学的主流世界观是有严重缺陷的。从笛卡儿、伽利略、牛顿以来,西方科学的主导世界观是,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机器,没有意识,没有目的,宇宙的组成部份相互独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时空的限制(即是局域化的),可以通过研究个体来认识整体,整体是个体之和。现代科学是实证科学。实证科学就是在这种世界观的前提下发展的,把物体分割成越来越小的个体,认为通过研究这些个体就可以认识整体。典型的例子是机械制造,一个机器的整体就是所有零件之和。实证科学甚至把人也当成象机器一样来处理,西医的“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量子纠缠证实了爱因斯坦不喜欢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in a distance)是存在的。量子纠缠超越了我们人生活的四维时空,不受四维时空的约束,是非局域的(nonlocal),宇宙在冥冥之中存在深层次的内在联系。   量子非局域性表明物体具有整体性。简单地说,量子非局域性是指,属于一个系统中的两个物体(在物理模型中称为“粒子”),如果你把它们分开了,有一个粒子甲在这里,另一个粒子乙在非常非常遥远(比如说相距几千、几万光年)的地方。如果你对任何一个粒子扰动(假设粒子甲),那么瞬间粒子乙就能知道,就有相应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瞬时的,超越了我们的四维时空,不需要等到很久信号传递到那边。这边一动,那边不管有多遥远,立即就知道了,即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立即影响到很远的地方。这说明,看起来互不相干的、相距遥远的粒子甲和乙在冥冥之中存在着联系。   非局域性表明物体之间存在现代科学还认识不到的内在联系,所显示的整体性大于组成整体的个体之和,这和实证科学的假设相抵触。所以有个说法,现代科学是见点不见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中国传统哲学、科学、医学都具有整体性的观点。   量子纠缠表明了宇宙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物体在冥冥之中存在着联系,整体大于个体之和,这使得实证科学的基点是错误的,西方主流世界观有严重的缺陷。           作者:黄老庄    2009-3-15 15:21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实证科学受冲击 新的世界观正在出现(转帖)    二、意识是物质的一个基本特性   西方科学的世界观认为,宇宙的行为就象一台机器一样,生活在宇宙中的人与其它生命也象机器一样。具有意识的科学家们用机械世界观研究自然和宇宙,用几个世纪时间研究出来的结果和意识没有任何关系,不知道意识是什么。意识(consciousness)对西方科学来说仍然是个迷。  
实证科学受冲击 新的世界观正在出现(转帖) 一九八二年,法国物理学家艾伦?爱斯派克特(Alain Aspect)和他的小组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实验,证实了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叫作“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的关系[1]。在量子力学中,有共同来源的两个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某种纠缠关系,不管它们被分开多远,都一直保持着纠缠的关系,对一个粒子扰动,另一个粒子(不管相距多远)立即就知道了。量子纠缠已经被世界上许多试验室证实,许多科学家认为量子纠缠的实验证实是近几十年来科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虽然人们对其确切的含义目前还不太清楚,但是对哲学界、科学界和宗教界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西方科学的主流世界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一、宇宙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量子纠缠的实验证实表明,西方科学的主流世界观是有严重缺陷的。从笛卡儿、伽利略、牛顿以来,西方科学的主导世界观是,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机器,没有意识,没有目的,宇宙的组成部份相互独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时空的限制(即是局域化的),可以通过研究个体来认识整体,整体是个体之和。现代科学是实证科学。实证科学就是在这种世界观的前提下发展的,把物体分割成越来越小的个体,认为通过研究这些个体就可以认识整体。典型的例子是机械制造,一个机器的整体就是所有零件之和。实证科学甚至把人也当成象机器一样来处理,西医的“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量子纠缠证实了爱因斯坦不喜欢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in a distance)是存在的。量子纠缠超越了我们人生活的四维时空,不受四维时空的约束,是非局域的(nonlocal),宇宙在冥冥之中存在深层次的内在联系。  量子非局域性表明物体具有整体性。简单地说,量子非局域性是指,属于一个系统中的两个物体(在物理模型中称为“粒子”),如果你把它们分开了,有一个粒子甲在这里,另一个粒子乙在非常非常遥远(比如说相距几千、几万光年)的地方。如果你对任何一个粒子扰动(假设粒子甲),那么瞬间粒子乙就能知道,就有相应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瞬时的,超越了我们的四维时空,不需要等到很久信号传递到那边。这边一动,那边不管有多遥远,立即就知道了,即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立即影响到很远的地方。这说明,看起来互不相干的、相距遥远的粒子甲和乙在冥冥之中存在着联系。  非局域性表明物体之间存在现代科学还认识不到的内在联系,所显示的整体性大于组成整体的个体之和,这和实证科学的假设相抵触。所以有个说法,现代科学是见点不见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中国传统哲学、科学、医学都具有整体性的观点。  量子纠缠表明了宇宙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物体在冥冥之中存在着联系,整体大于个体之和,这使得实证科学的基点是错误的,西方主流世界观有严重的缺陷。 
转个好看-----医人异事 (作者 池草) 医人异事  第1节  (作者 :池草) 转帖自天涯论坛 最近在翻看曾祖和祖父留下的医学笔记,有一本是专门记载他们亲身经历过的灵异之事,留给子孙作为日后临床的参考。原文都是用文言的,我抄录的时候尽量翻成白话,并且做适当的润色和注解,希望能为各位看官聊充笑谈。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鬼神,恐怕中医大夫是最能接近到鬼神的职业之一了。古代的“医”字,有一种写法下半部分就是“巫”。西方医学没有普及的时候,一个垂危的人,在半阴半阳之际、半生半死之间,是需要德高望重、医术高明的大夫来判断生死存亡的。如果大夫在一番诊察之后,摇摇头叹口气,说“不用开方了”,意思就是此人必死无疑了。如果大夫试过脉之后,写张方子说“不妨试试看”,就是还有能救活的可能。对生死情境已经司空见惯,恐怕对生与死的体验也会比别人多那么几番。这样的大夫每村每县都会有那么一两个,而我的祖父恰巧是他们中的一个。   一、鬼门贺   鬼门十三针是针灸术里最特别的一种,因为一般的针灸术都是用来治人,而这一种却是用来治鬼的。   这套针法在中医里面常用来治疗癫狂症,大概是西医讲的精神病一类。中医认为,这样的病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鬼魅妖物附身导致的。据说发明这套针法的是孙真人,至于这个孙真人是不是鼎鼎大名的药王孙思邈,现在已经无从查考了。   在北通州有一位姓贺的医生,和我的曾祖父相识。他们家是数代传承的鬼门针法,并且精通厌镇的法术,治疗癫狂这一类疾病百治百效,从无失手。到我曾祖的朋友已经是第五代传人,他这个人生性狂傲古怪,自恃掌握了诛杀鬼神的技巧,对灵异之事尤其无所忌惮。每次到病人家应诊的时候,指着病人的鼻子高声叫骂一通,本来胡言乱语狂躁不安的人立刻被他骂的低头不语,此时他拿出银针按照十三鬼门扎下去,病人昏睡半日,起床的时候就好了。   按照规矩,事情是不能做的这么绝的,鬼门要一门一门的慢慢往下扎,鬼被逼的受不了的时候,就会哀告针师,此时针师问清孽债前缘,在人鬼之间做个和事老,病家给鬼道做些功德帮助它们早早超生就是了。可是这个贺先生偏不信邪,他觉得人鬼应该互不干涉,既然鬼附身害人,就一定要赶尽杀绝,以免日后再次为祸。
中央科技频道正在播放湖北监利祖传蛇医许晓武                     /^\/^\                   _|__|  O|          \/     /~     \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_            \   \                    /     /           _-~      ~-_         |   |                   (      (        _-~    _--_    ~-_     _/   |                    \      ~-____-~    _-~    ~-_    ~-_-~    /                      ~-_           _-~          ~-_       _-~                            ~--______-~                ~-___-~
转贴]现代针灸经络的七大误区 [转贴]现代针灸经络的七大误区 本文总结论述了目前针灸经络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中的七大误区。电针不是针刺,是电刺激;现在的经脉循行图与古典经脉图严重不符,其原因在于穴位归类的错误;经络本来包括可以看见的血管,看不见的经络是皮肤中的卫气运行途径;针刺调气应当注重刺激皮肤,而不是深部组织;针刺得气,重在针者的感受,而不是病人的感受;针刺的最佳适应症是急性病,而今只能治疗少数慢性病;针刺结束后的身体效应才是特异的针刺效应。总之,现在的针灸经络基础和临床皆远离古典理论和技术,面临危机。 第一误区 电针和手针   当初把电针引入到针灸领域来,使得刺激方法可以量化,有利于严密的科学研究。但随之而来便混淆了两大问题,一是针刺镇痛就等于电针镇痛,二是电针镇痛机制就等于针刺镇痛机制。经皮电刺激产生镇痛效应,国外早就在研究和使用。现在国人把电接在毫针上,于是就成了电针。由此可见,电针的提法很有问题,它只不过是把刺激电极从表皮移到了深部,毫针只起到深部电极的作用,与是否是毫针并无关系。 电针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电针与穴位无关 虽然电针时也进行了选穴,也把毫针插入了穴位,但电针刺并不能局限于穴位,而是个很大的范围,无法区分出穴位与非穴位的差别来。在常用的实验动物大鼠身上可以看到,电针足三里时,整个下肢甚到整个身上的肌肉都在紧张收缩颤抖;同样,在人的足三里电刺激时,整个下肢肌肉几乎都在节律性地收缩。如果把这样广泛的反应称之为穴位刺激,确实牵强附会。 1.2 电针机制非针刺机制 本来很多研究者并不会针刺,有了电针仪后许多人都研究起针刺镇痛机制了,并且得到了大量的结果。即针刺镇痛的机制是通过激活C类纤维及A类纤维传入中枢产生的,中枢的作用机制包括释放内源阿片肽等。这类研究的人数之多,内容之广及结果之一致是空前的。可是,稍稍想一想就会发现,其实什么结果也没有得到,更不用说解决了针刺镇痛的传入机制问题。电刺激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相信每个人都会对这个常识问题做出明确的判断――麻。电刺激作用于什么组织细胞?身体内的可兴奋组织为神经和肌肉,电针刺当然是作用于这两类组织。电刺激时的肌肉收缩就是其典型的表现,同样容易兴奋的神经组织虽然看不见,但根据基本的生理学原理,电刺激外周的神经纤维(包括神经干)肯定兴奋并产生大量的神经冲动沿感觉纤维传向中枢。由于C类细纤维比A类粗纤维的兴奋阈值高,当电针刺强度较低时,优先兴奋的必然是A类纤维,这就是那么多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必然存在的结果,并以之解释针刺镇痛效应。针刺的本身是一种伤害性刺激,后者是通过C类纤维传入中枢的,当一些研究者得到上述结果后,C类纤维竟然由原来的传入痛觉的纤维变成了传递镇痛信号的纤维。这种违背生理学基本常识的做法,岂能不令国内外生物、医学科学工作者反感。而在国内,这又成了否定经络存在的依据,甚至否定针刺效应的其它机制的依据。因为,按照《黄帝内经》,针刺信号必先沿经络传导,然后气至病所产生针刺效应。1.3 电针效果有限 我们研究针刺效应或针刺镇痛效应,都是先针刺5-10min,移去毫针,然后测量效应,其效应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而电针者竟然是一边电针刺,一边测痛阈,刺激结束就停止测量。也有刺激结束后还继续测量者,但称之为后效应,因为后者已经相当弱了。我们很难想象,当通电的大鼠整个身体都在颤抖或强直收缩时,在其尾部的痛阈会是正常值。而且其痛阈升高是非常有限的,远不如手法针刺的效果。 电刺激为什么能镇痛,这又牵涉到一些生活常识。当我们的手被烫伤时,本能的反应是不断地甩手,以减轻疼痛。以运动来缓解疼痛是人们公认的有效方式,其机制在于肌肉运动产生大量感觉传入信号,这些信号可以对疼痛信号产生竞争性抑制,从而降低意识领域对疼痛的反应。因为大脑总是趋向于对一种信号产生反应时,对别的信号产生侧向抑制。电刺激时,大量肌肉持续紧张收缩,其作用强于主动的运动,必然会降低机体对疼痛的反应,表现为痛阈升高。停止电刺激,镇痛作用随之就明显减弱。同时,电刺激本身的麻木感也会抑制机体对局部及全身的疼痛反应。此外,紧张也会抑制疼痛。作为典型的反应,就是战士在战场上被子弹击中,自己可能毫无察觉;作为一般性常识,我们常常不知道手上的皮肤小伤口是什么时候划破的。 i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zt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对东西方科学的一种解读           严火其           自然界的事物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西方科学的显著特点是区别事物,找寻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规定性;中国科学的重要特色是求同,探寻自然事物共同具有的气阴阳规律。以察异为特点的科学是累积性的,并且是按指数规律发展的;以察同为特色的科学则是相对静止的。察同和察异都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某种努力,它们从不同的方面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共同深化了对自然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传统科学、西方科学传统、李约瑟难题     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当然有自己的对自然的系统认识,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当然有科学。但这一科学确实和西方科学显著不同,甚至格格不入。因此,有必要讨论东西方科学的特点和本质,以此深化对我国传统文明的理解。本文认为,东西方科学的本质不同,在于对自然认识“察同”和“察异”选择的不同。     西方科学或近代科学的源头在古代希腊。古代希腊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术思想,是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基础。“要明白一种事情的本质,最好研究他的起源”,因此,西方科学的本质应该而且必须在古代希腊的哲学和科学中寻找。     对古代希腊人来说,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探索自然界的原理与原因。在对自然的认识方面,“有一门学术,它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以及‘实是由于本性所应有的秉赋’。这与任何所谓专门学术不同;那些专门学术没有一门普遍地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它们把实是切下一段来,研究这一段的质性;例如数学就在这样做。”[①]显然,在亚里多德的考察中,“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以及实是由于本性所应有的秉赋”的学术,相当于今天的哲学;而他所谓的“专门学术”,则相当于今天的科学。由于把实是“切下一段”的一段可以是一个一个的大段,从而有一个一个的大的学科,如物理,数学,生物学等。一个大段还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小段,甚至个别的种类,从而得到一系列小的学科,如植物学,动物学,昆虫学等。“每一级事物出于一类感觉,为之建立一门学术”,各个专门学术的任务就是“分别研究实是的各个品种。”[②] 显然,古代希腊的科学以自然界存在的事物为研究对象,并且主张对自然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     对古代希腊人来说,研究工作要有具体的对象,没有明确的对象,也就不能进行有效的研究。这个对象是通过定义确定的。定义从自然界中分离出一类事物,这类事物具有某种共同的本质,从而把这类事物与其它的事物区别开来,成为我们具体的研究对象。定义的作出显然是以对事物一定的认识为基础的,同时它又是我们进一步认识的前提条件。学术的深入需要在了解这类事物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类事物的特点和各种各样的规定性。     定义的基本形式是“种+属差”。定义的本质是把握事物之间的差异。正是差异把一类事物与其它的事物区别开来。随着学术的深入,我们必将在差异中进求其差异,从而深化对自然的认识。“例如‘有脚’是动物科属的一个差异,而‘有脚动物’还得当作一科属,再进而求其差异。……我们应该再把脚区分为有蹄与无蹄;因为蹄式之别才是脚式的差异。这种分类过程继续进行直至无可再分为止。这样有多少差异就有多少脚种,而有脚动物的分类数目也相等于这种差异的数目。……于是,假如逐级进求差异中的差异,达到了最后一级差异——这就是形式与本体。”[③]形式与本体正是事物的本质,是我们认识的主要对象和主要目的。显然,古代希腊科学的显著特点是求异,是寻求这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差异。     “在一方面讲,脱离个别,事物就没什么可以存在,而个别事物则为数无尽,那么这又怎能于无尽数的个别事物获取认识?实际上总是因为事物有某些相同而普遍的性质,我们才得以认识一切事物。”[④]人们对个别的认识并不排斥普遍。人们并不是要认识这匹马,那匹马,这匹马与那匹马的区别。而是要认识“马”作为一个类,它的特点。研究马与牛,与昆虫的差异。说西方科学是求异的,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