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4910😄 尚耕4910
爱好读书闲聊,地方历史探讨。
关注数: 210 粉丝数: 473 发帖数: 12,273 关注贴吧数: 50
泜字怎么读? 泜水读音辩 王运国   柏乡名士称“槐川”、“彭川”者,皆因水得。水所流经多有变迁,然所出之川从未变也。柏乡人今习惯称之“北沙河”、“南沙河”,学名乃“槐河”、“泜河”也。槐河古称泜水、泜河,商末周初有“軧国”、西汉有“袛侯国”、北齐有路众墓志铭所记“底河”为证,发音皆为“dì”。 今人,“北沙河”“槐河”的古名“泜水”的“泜”仍发“dì”的音;而不知何时“南沙河”“泜水”的“泜”却变成“zhī”了。 经查:“泜”发音“zhī”的依据是《新华字典》。 1979年12月修订的第5版《新华字典》“泜”字无载。2004年1月第10版《新华字典》第623页载:“泜 zhī 泜河,水名,在河北省邢台。”2012年12月的(第五版)《新编学生字典》第500页载:“泜 氵部 8画 zhī 泜河,水名,在河北。” 然而,1989年缩本《辞海》第1031页是这样记载的: 泜 ㈠(chí迟;又读dì帝)水名。见泜水②③。㈡(zhì雉)水名。见“泜水①”。 泜水 ①(zhì—)一名滍水,即今沙河。源出河南鲁山县西,东流经叶县北入汝河。《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晋阳处父侵蔡,楚子上救之,与晋师夹泜而军。”即此。②即今槐河。源出河北赞皇西南,东流经元氏南至宁晋南,折南入滏阳河。《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汉三年,“遣张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斩陈余泜水上”,即此;一说指今之泜河,误。③今名泜河。源出河北临城县西,东流至尧山镇西,故道折南至任县界入漳河,清康熙初改经镇北折南入南泊,近代又改经隆尧县北东至宁晋南入滏阳河。 由此可见:今之槐河,古之泜水的“泜”字,读音确实为“dì”。古、今之泜水的“泜”字亦当读作“dì”矣!
槐河古名泜水的“泜”的读音 泜水读音辩 王运国   柏乡名士称“槐川”、“彭川”者,皆因水得。水所流经多有变迁,然所出之川从未变也。柏乡人今习惯称之“北沙河”、“南沙河”,学名乃“槐河”、“泜河”也。槐河古称泜水、泜河,商末周初有“軧国”、西汉有“袛侯国”、北齐有路众墓志铭所记“底河”为证,发音皆为“dì”。 今人,“北沙河”“槐河”的古名“泜水”的“泜”仍发“dì”的音;而不知何时“南沙河”“泜水”的“泜”却变成“zhī”了。 经查:“泜”发音“zhī”的依据是《新华字典》。 1979年12月修订的第5版《新华字典》“泜”字无载。2004年1月第10版《新华字典》第623页载:“泜 zhī 泜河,水名,在河北省邢台。”2012年12月的(第五版)《新编学生字典》第500页载:“泜 氵部 8画 zhī 泜河,水名,在河北。” 然而,1989年缩本《辞海》第1031页是这样记载的: 泜 ㈠(chí迟;又读dì帝)水名。见泜水②③。㈡(zhì雉)水名。见“泜水①”。 泜水 ①(zhì—)一名滍水,即今沙河。源出河南鲁山县西,东流经叶县北入汝河。《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晋阳处父侵蔡,楚子上救之,与晋师夹泜而军。”即此。②即今槐河。源出河北赞皇西南,东流经元氏南至宁晋南,折南入滏阳河。《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汉三年,“遣张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斩陈余泜水上”,即此;一说指今之泜河,误。③今名泜河。源出河北临城县西,东流至尧山镇西,故道折南至任县界入漳河,清康熙初改经镇北折南入南泊,近代又改经隆尧县北东至宁晋南入滏阳河。 由此可见:今之槐河,古之泜水的“泜”字,读音确实为“dì”。古、今之泜水的“泜”字亦当读作“dì”矣!
一百多年前的十字歌谣 (摘自《柏乡县千年古村落》81、82楼) 柏乡县一百单八村 作者:营儿村刘荣翰 中华国,直隶省,赵洲柏乡, 县公署,巡警局,鼓楼大堂。 吏户礼,兵刑工,三班六房, 财政所,商务会,高等学堂。 邮政局,同善社,头皂二皂, 看守所,习艺所,大库兰房。 架阁库,游缉队,兵南兵北, 忠义祠,节孝祠,馆驿槐阳。 魁星阁,文昌宫,彭川古郡, 乡贤祠,名宦祠,倒塌可伤。 崇圣祠,明伦堂,大成宝殿, 古佛寺,城隍庙,实在凄凉。 东西街,南北关,条着大道, 北门内,路东的,天主圣堂。 把城内,要紧的,说个大概, 突然间,忘记了,模范学堂。 审判厅,并监狱,一齐補起, 咱往下,再说那,城外四乡。 营儿村,论沿革,年代久远, 在唐朝,原来叫,睢家古庄。 睢村营,原来是,朱朝名目, 到如今,营儿村,四外传扬。 姓刘的,站头牌,威威不动, 其余的,不过是,郭李闫张。 到二牌,四王姓,侯牛陈徐, 三牌里,罗与吴,范祁禹王。 四五牌,两郝家,总算大户, 再除了,姓薛的,才是崔常。 把营儿,表完了,再往外讲, 紧挨着,大西头,就是白阳。 北郝村,南郝村,相离不远, 三里舖,凌家桥,紧靠柏乡。 中疃村,十里舖,十五里舖, 神头村,卜海营,到了马庄。 龙华村,赵菅村,白楼小鲁, 再往西,就是那,韩村大汪。 南大江,北大江,一望之地, 耿家庄,上内步,不用着忙。 内步村,九道街,各有界限, 一节节,一段段,划了边疆。 除了那,刘家街,一姓不乱, 下余的,俱都是,异姓街坊。 刘先生,站北口,八街领袖, 讳翰卿,字文澜,四外名揚。 姓郭的,是大户,人物两个, 良佐君,印世珍,好比汾阳。 第二位,号聆音,官印有庆, 论履历,旧家风,世代书香。 东川君,印毓淇,前清拔貢, 老先生,是举人,姓字流芳, 讳锟峯,字镇乾,其人已古, 论姓氏,考譜系,厥字为梁。 还有那,马孟韩,冯龚赵李, 十二姓,共一村,添上张王。 有余社,并马村,俱近铁道, 往东拐,就到了,上京诸庄。 西上京,北上京,冯家上京, 有一个,新教友,名叫升堂。 刘上京,王上京,胡家上京, 有一个,杨毓准,办过新章。 蔡家庄,路家庄,离城不远, 石家庄,侯家庄,围着柏乡。 西北角,说完了,再往回讲, 要表那,东北角,咱另开章。 东北乡,还须从,营儿说起, 从邢村,上常乐,到了城阳。 崔家庄,北天村,多着半里, 固城店,吕菅村,紧挨南江。 正元寺,王莽城,三十里舖, 有一个,老同学,叫武大郎。 东小京,北小京,贰村吊角, 在西苏,歇一歇,上了北江。 北马村,南马村,市中西马, 中黄泥,西黄泥,直上南黄。 走张村,过叩村,到了北滑, 往西拐,从北阳,上了南阳。 小南阳,西朶村,东则南滑, 北孙村,方鲁村,张路二庄。 东北角,表完了,再往南讲, 咱再把,东南乡,另编一章。 东南乡,南孙村,地面不大, 东刘村,西刘村,不过一望。 东文安,西文安,离着挺近, 往南走,不大远,就是西汪。 东里村,西里村,东西相对, 东南鲁,西南鲁,接连东汪。 连庆鐸,在贾庄,教着师范, 他也曾,在前清,进过文庠。 论中鲁,与北鲁,说话更硬, 东施庄,西施庄,分列两旁。 有一个,赵小英,号叫老冠, 自治局,预备会,当过同窗。 陈家庄,要进城,十来里地, 走寨里,过赵庄,到了柏乡。 表完了,东南角,又是一课, 再说说,西南角,一路村庄。 出西门,往外走,一望之地, 下了桥,就看见,刘家圃场。 杨家庄,任家庄,不大点地, 赵家庄,赵连芬,中过副榜。 东路村,西路村,条着大道, 府君庙,正南方,就是贾庄。 有一座,天主堂,地基广大, 堂里头,常立着,三座学房。 保守学,春三月,冬天三月, 初等学,师范学,年年如常。 堂里头,还站着,五位神父, 论祖国,两中华,三位西洋。 大法国,荷兰国,意大利国, 孟司鐸,在堂内,总管教纲。 闵神父,程神父,慕安神父, 分地基,去传教,下了四乡。 闵神父,传北方,槐河为界, 程神父,传东南,唐隆两方。 安神父,在贾庄,为的学话, 慕神父,传临城,兼管赞皇。 把贾庄,天主堂,说个大概, 回头来,再说说,那些村庄。 南张村,南营儿,到了驻驾, 有杨村,合赵村,颇近山岗。 王家庄,邻近村,南北瀑水, 小里村,小里舖,俱在南方。 正编着,忽然间,一人来混, 说几句,闲谈话,乱了心肠。 柏乡县,论村庄,一百八个, 又恐怕,遗漏了,缺儿不详。 把县图,拿出来,仔细查看, 没有写,那马村,巨鹿小庄。 补上了,这两个,还差四个, 不知道,野漏了,什么村庄。 手拿笔,正在那,想像之处, 张老甫,张老壁,忽进学房。 忙格下,手中笔,就把他问, 老壁说,我给你,仔细想想。 吸了烟,喝了水,他才说道, 三里舖,分前后,本是两庄。 还有个,驻驾舖,没有写上, 有一个,旧门生,本来姓张。 名林田,他现在,劝学所内, 南区里,劝学员,自在不忙。 还有个,中南鲁,一齐补上, 细查查,终不够,一百八庄。 要编全,除非是,找找县志, 放下笔,住了工,就算完章。 (完) 注: 1、本资料由白阳村魏增顺搜集发现手抄本。 2、2015年12月22日王运国根据照片原文整理打录。 3、本文写作准确时间待考(约在1920年以前)。
    千 金 渠      王运国 2018-6  千金渠     千 金 渠       王运国 2018-6   千金渠是柏乡人民人工开挖的一条古代渠道。起自今北瀑水和南瀑水两村中间的“龙王庙”,经过南张村、穿过东西路村、从今检察院西、越过今建设路、沿“李家沟”、到达今“水岸城邦”小区,过“玉皇阁”前的“虹桥”向东而去。全长十数华里。 进入隋唐,“小冰河”时期结束,气温升高,雨水偏多。进入盛唐,多有水利工程建设。据《河北简史》和《柏乡县志》记载:柏乡县为解决县境南部常受小里岗沥水之害,唐开元年间,时任柏乡县令的王佐带领民众开挖了这条“千金渠”,“以疏积潦”,并主要用于“灌溉农田”,还在其旁筑“万金堰”。“千金渠”,顾名思义,一是开挖时费用颇高,投资“千金”。二是工程效益好,每年减灾增效,价值“千金”,民众获利最丰。明朝隆庆年间年久夷灭,千金渠淤积,几近废止。明万历年间柏乡县知县张延庭组织民众重新疏浚河道,使千金渠恢复功能,并在虹桥之西形成十数亩荷塘景色。直到1958年,人民政府组织全县人民整修午河后,千金渠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历史名词。 千金渠创造了历史,是柏乡县开发最早、民众受益最大、受益时间最长的人工水利工程。柏乡历史名人多有诗词赞誉千金渠。邑人都御史魏谦吉诗曰:“瀑布西山落,清流接壤平。郑渠余灌溉,倪课胜规程。沟井由人废,堤封入版明。刘令今作宰,安定志留成。”魏裔仍作千金渠诗曰:“渠塘蓄浅灌天畴,先令图为百姓谋。飞阁直开银汉裹,虹桥双锁碧溪头。一湾莲叶含金露,十亩泓波搂素秋。当日棠阴何处觅,只今遗泽自风流。”魏裔京“前题”詩曰:“十亩方塘一镜明,秋禾灌溉阜群生。烟拖岸柳清风至,香满河渠白露横。云抱昔阳迷远岫,鸦归晚浦人荒城。昔贤闲波存遗制,民到于今有颂声。” 顺治年间,柏乡知县董柴愚重修虹桥,建桥二,以杀水势,就是魏裔仍“虹桥双锁碧溪头”的写真。“虹桥秋涨”成为“槐阳八景”之一。
魏氏祖源 魏氏祖源之我见         王运国 柏乡魏氏,望族也。横跨明清两朝近三百年间,柏乡魏氏名士辈出,贡生、举人近百,进士十三人。十三人中有魏裔讷、魏勰、魏世泰祖孙三代“一门三进士”,又有中国北方罕见的魏廷祚、魏翱、魏肇高的“一门一科三进士”(1783年乾隆癸卯科);柏乡魏氏名人著作者众,载入史册的有25人、著述104部、332卷;柏乡魏氏与《柏乡县志》渊源颇深,《柏乡县志》自嘉靖二十五年创修至今,八部《柏乡县志》,多为魏氏编纂,或有魏氏参与编修。魏氏高官魏謙吉、魏裔介等各类书报多载,此不赘述。 魏氏家谱为柏乡绪修最早的家谱之一。据魏氏家谱记载:魏氏始祖寒腊,元代末居柏乡城西南之圣德村(路村)。经永乐年间孝廉魏进,数传至六世魏寿,又经谦光、纯粹,传十二世魏裔介,至今已传至二十八世、今存世魏氏族人达数千人矣。魏氏家譜存世有二,一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魏延绪等所撰修的《魏氏家乘》六卷九册;二是民國八年魏元庆等撰修的《魏氏家乘》六卷十一册。致于乾隆以前譜牒,知柏祥曽修家谱,然今不得見。魏裔介《兼济堂文集》收入的《魏氏先莹记》中对寒腊以下十数世清楚有记,然对寒腊以上世系不得而知。只是笼统记曰:“魏之得姓久矣,肇于周,封于晋,大于战国,盛于汉、唐、宋,其支派不可得考矣。”究其因,《魏贞庵先生年谱》给出答案“谱牒失传,莫可稽考”,可考者只有“元未寒腊”了。 《魏氏先莹记》中尽管有“魏之得姓久矣,肇于周,封于晋,大于战国,盛于汉、唐、宋”、《魏贞庵先生年谱》中尽管有魏氏“本出姬姓,发源毕公,衍于文侯,豪于信陵,代有闻人”之记载,但由于“谱牒失传”,寒腊“来自那里?”一直缭绕魏氏后人心头。魏氏本族内对于祖源的探讨从未停止过。加上柏乡魏氏多名士的名人效应,柏乡民间对魏氏祖源的探讨也未停止。 寒腊来自哪里?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魏氏系金兀术之后,当为金的完颜氏改姓魏氏。此传说之理由在于,北方之少数民族“聪明”,故魏氏名士颇多;亦或属于民族偏见,认为魏裔介依附满清,故有北方游牧民族后裔之嫌。然而此说提供不出任何完颜氏改魏姓的证据,哪怕蛛丝马迹。第二种传说是寒腊来自于巨鹿,可能是认为魏征是巨鹿人之故,似有攀附魏征之嫌。也有传说来自魏裔介的《墓志铭》。经查,此传说见于《魏氏家谱》上手书之眉批。亦或是书写者本人曾见到魏谦吉、魏裔介的墓志铭所述己见,亦或是受“巨鹿说”之影响。再查《墓志铭》,魏谦吉的墓志铭的确有“至唐文贞公起钜鹿相太宗子孙家焉”之字样。魏裔介墓志铭有“公姓魏氏,魏万之后,分有晋国,子孙以国为氏。世有显人,其尤著者汉高平宪侯相、唐郑文贞公征;谱牒失传,莫能详其世次。”也就是说,魏谦吉、魏裔介好似承认柏乡魏氏系魏征之后裔。 2018年1月7日,湖北孝感的魏中联给魏裔介十二世嫡孙魏国静先生发来魏氏《世谱》7页,又有1页手写的世系图表。应魏国静之邀,笔者对该《世谱》进行初步探讨。笔者认为该谱中魏万的71世裔、建炎四年(1130年)复居柏乡的宗华就是今柏乡的魏氏之祖。更具体的说宗华就是寒腊之祖。 该《世谱》载明:魏宫始之魏姓,出自姬姓。毕高在成王时封侯,传十四世裔毕万因功封大夫,仍得食邑于魏。赐子犨(chou)从其国名以为氏,(故后人将魏万作为赐姓之第一世)。魏万历十七传秦灌,至洹水公(十九世),传至第二十六世魏桂。魏桂于元康4年(公元前62年)重修赐姓谱志。 其后经: 霦(天凤公元14—19时人)、戬(西晋武帝265—274时人)、鍾(梁天监502—519人)、德深(隋仁寿三年603年居晋州)、畴(唐武德618—625时人),到唐朝名相魏徵,其后传承是:叔玉、敏(梁乾化三年913年之乱避居平阳之鄗)、和衷(宋建隆辛酉961年去太行复业。柏乡次子宙开宝间968--975官金华居蒲江)、宣、揆、绶(六十七世)。魏绶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重修魏氏家谱。 再后是:念汾(元丰二年1079年筑恒山)、果、宗华(建炎四年1130年复居鄗南之千金渠)、炳(宗华次子,绍兴三十年1160年出官平江,卒,葬长州相城里,子遂家)、传19世至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秋,洹水六十二世裔永川(今重庆市永川区)魏江序定族谱。其它“后派衍纷繁,时异地,殊殆不可纪”。 根据以上记载可知: 1、自公元前636年毕万封大夫,后人将魏万作为赐魏姓之第一世,经魏征、叔玉、直到第67世魏绶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重修魏氏家谱,其载汉唐以来世系次第及其里居犁然。(犁然:犹言释然,分解清楚的意思。) 2、从魏绶1024年修谱、念汾1079年筑恒山看,其间似还有一世,故宗华当是魏万之71世裔。 3、敏于913年“避居平阳之鄗”、和衷961年“去太行复业”、柏乡次子宙“官金华居浦江等说明,1130年宗华“复居鄗南之千金渠”是魏氏“又一次”居柏乡。 这里的关键是:魏宗华复居的“鄗南之千金渠”是什么地方? 笔者曾经过查找资料、实地查勘写有《千金渠》一文,对“千金渠”的修建、走向、重修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对天禧二年(1018年)石幢所记载柏乡县的“路村”(包括北小路、坊路村、南小路村)村名进行过探讨,写有《千年路村今何在?》一文。笔者认为“鄗南千金渠”就是今柏乡县城西南的路村、魏裔介《魏氏先莹记》中的路村、魏裔介年谱中的“圣德村”。 此谱为什么不记路村、不记“圣德村”,而记“鄗南之千金渠”?1126年柏乡地已经属金,1130年宗华“复居”,其次子炳1160年即到平江做官。此谱系炳之后所修,在炳的后世的心目中,小小的村名远不及对“千金渠”印象深刻,况且宗华以前先祖居柏乡也有以“鄗”记的先例和习惯。再者“千金渠”系名渠,与村民息息相关,印象深刻,远走他乡的后裔记“鄗南千金渠”亦就不怪了。 宗华之子(或长子或三子、四子)生活在1160年左右;元末的寒腊,生活在1350年左右,其间大约190年约七代。仅凭居住在同一村难道就能断定是祖裔关系吗? 首先要说的是,此期间魏氏传人是否曾离开柏乡又“复居”,是否还有其它支系传人在此不做讨论。关键的证据是:孝感发来洪武二十一年的《世谱》最后有一段“注”,或者叫“说明”,或者叫“备忘录”,有58个字,对解答本题关系极大。今原文录之:“乙未阅柏乡谱志炳公出任平江以前皆吾楚旧谱所同比旋里检视之字迹颇多残缺悔出都选东鲁未便携谱证勘姑照原本發文復过柏乡查补”(没有断句)。 “乙未”年是哪一年?修谱的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前后有两个“乙未”年,一是元代至正15年即公元1355年,二是明永乐13年即1415年。显然是前者。“阅柏乡谱志”说明1355年柏乡魏氏家谱尚存,作注者看到了。而后把柏乡的家谱与“楚旧谱”做了对比,并且证实1160年以前的两部家谱相同。也就是说至1355年,宗华柏乡的儿子下传约七代的传人,与宗华的次子炳下传的传人,经过对比家谱证实:居住鄗南千金渠的宗华是他们的共同的祖宗。并且宗华以上的家谱相同。 笔者认为:1355年柏乡的寒腊可能已经在世,亦或“復过柏乡查补”的时候一定在世。结合1355年的家谱“字迹颇多残缺”和《魏裔介年谱》所说“谱牒失传,莫可稽考”。可以确定:宗华的儿子就是寒腊断绪约7代之祖、寒腊是魏万的79世孙。 另:关于桂系魏万26世孙和魏绶系67世孙的依据,来自洪武二十一年戊辰秋洹水六十二世裔永川江序定的《世谱》。原文是:右图自毕万一世至二十六世,本汉(康末)諱桂公重修赐姓譜志以为援居,自二十七世至六十七世,本宋(天圣甲子)諱绶公续修家谱。其载汉唐以来世系次第里其里居犁然,毕具厥后派衍纷繁,时异地,殊殆不可纪 。--------谨按历传世系,循先代之次第贵成一图。俾后之子孙知所接续云。 以上所说本一己之见,乃有“班門弄斧”之嫌。错误之处敬请魏氏族人批評指正。
柏乡历史名渠     千 金 渠       王运国 2018-6   千金渠是柏乡人民人工开挖的一条古代渠道。起自今北瀑水和南瀑水两村中间的“龙王庙”,经过南张村、穿过东西路村、从今检察院西、越过今建设路、沿“李家沟”、到达今“水岸城邦”小区,过“玉皇阁”前的“虹桥”向东而去。全长十数华里。 进入隋唐,“小冰河”时期结束,气温升高,雨水偏多。进入盛唐,多有水利工程建设。据《河北简史》和《柏乡县志》记载:柏乡县为解决县境南部常受小里岗沥水之害,唐开元年间,时任柏乡县令的王佐带领民众开挖了这条“千金渠”,“以疏积潦”,并主要用于“灌溉农田”,还在其旁筑“万金堰”。“千金渠”,顾名思义,一是开挖时费用颇高,投资“千金”。二是工程效益好,每年减灾增效,价值“千金”,民众获利最丰。明朝隆庆年间年久夷灭,千金渠淤积,几近废止。明万历年间柏乡县知县张延庭组织民众重新疏浚河道,使千金渠恢复功能,并在虹桥之西形成十数亩荷塘景色。直到1958年,人民政府组织全县人民整修午河后,千金渠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历史名词。 千金渠创造了历史,是柏乡县开发最早、民众受益最大、受益时间最长的人工水利工程。柏乡历史名人多有诗词赞誉千金渠。邑人都御史魏谦吉诗曰:“瀑布西山落,清流接壤平。郑渠余灌溉,倪课胜规程。沟井由人废,堤封入版明。刘令今作宰,安定志留成。”魏裔仍作千金渠诗曰:“渠塘蓄浅灌天畴,先令图为百姓谋。飞阁直开银汉裹,虹桥双锁碧溪头。一湾莲叶含金露,十亩泓波搂素秋。当日棠阴何处觅,只今遗泽自风流。”魏裔京“前题”詩曰:“十亩方塘一镜明,秋禾灌溉阜群生。烟拖岸柳清风至,香满河渠白露横。云抱昔阳迷远岫,鸦归晚浦人荒城。昔贤闲波存遗制,民到于今有颂声。” 顺治年间,柏乡知县董柴愚重修虹桥,建桥二,以杀水势,就是魏裔仍“虹桥双锁碧溪头”的写真。“虹桥秋涨”成为“槐阳八景”之一。
路村何时建村 千年“路村”今何在? 柏乡县文保所在汉光武登基处发现一天禧二年(1018年)铭石幢,上面刻记有当时17个村参与捐资修建祭祀设施信士的姓名。在这17个村子中,有北小路村、南小路村和坊路村三个“路村”。由此可定这三个村都是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老村庄了。然而查今柏乡县村庄表三村皆无。是村庄消失?还是村名改变? 一、关于“北小路村” 从字面看,千年前的“北小路村”好似是今“小鲁村”。查《柏乡县志》小鲁村条:“元末明初,此地战乱频繁,村寨稀落,本村无人居住。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姓路的在此重新立庄,故得名路村,因村庄很小,人称小路村。后村中儒生嫌村名不雅,认为四书产生在鲁国,路不如鲁,于是改名‘小鲁村’。”其前“无人居住”的村是“北小路村”吗?约十年前在今小鲁村西南方向发现一通唐朝咸通年间的《郑府君墓铭志》,清楚记有其东北方向有一“小路村”。按方位、距离可断定,一千一百多年前的这个“小路村”,就是今天的“小鲁村”。为什么宋代加了一个“北”字叫“北小路村”?笔者认为,只能是因为在唐咸通年间——宋天禧二年这段时间里,在它的南边又出现了一个“南小路”之故。由唐宋两块石刻和《柏乡县志》的记载可定,今天的小鲁村就是唐代的“小路村”、宋代的“北小路村”,是个一千多年的古村落。 二、关于坊路村 “坊路村”是今天的“方鲁村”村吗? 《柏乡县志》载: 方鲁村“是燕王(朱棣)扫北前的村庄,古时,此村只居住方、鲁两家,故村名方鲁村。”《柏乡县志》自康熙版始,村庄表就记作“方鲁村”了,但并没有以姓立村的记载。“以姓立村”的说法来源于1984年的《柏乡县地名志》。从天禧二年石刻可知:所记17个村中,有六个村中有路姓村民,可见当时路姓分布之广。然今该村“方、鲁二姓皆无”。倒是和“路”改为“鲁”的小鲁村一样至今仍有“路”姓存在。笔者认为方鲁村系由“路”改“鲁”,比鲁姓立村说更有说服力。也就是说,千年前的“坊路村”就是今天的“方鲁村”。 三、关于南小路村 由“小鲁村”村名探讨可知:在唐咸通年间至天禧二年这一百多年时间里,小路村的前边加上了一个“北”字。故笔者断定:南小路村在这一百多年期间立村。 1962年在西刘村村南发现一块北齐时期的墓志铭,名曰《路众墓志铭》。由墓志可知:路众字二丑,在高邑(今固城店)当官,天平(534—537)年当赵郡太守、武定(543—550年)中任殷州刺史,由于“广施不吝,积善之功”,活了一百岁。再看他的祖上:其先汉大将路博德;博德的七世孙路温舒汉代大儒因封巨鹿;从路温舒的五世孙,也就是路二丑的高祖开始,因封赵郡就开始居住在高邑(治固城店)县了。路二丑的曾祖任永郡主薄、他的祖父慎护元氏、他的父亲任咸阳太守。由此可知,南北朝时期在今柏乡这块土地上,路氏家族当为望族。进入隋唐后,其后人应有一定数量,进入宋代,柏乡路姓仍有增加之势。在此期间,路姓新立村庄具有人口基础条件。
路村的历史 千年“路村”今何在? 柏乡县文保所在汉光武登基处发现一天禧二年(1018年)铭石幢,上面刻记有当时17个村参与捐资修建祭祀设施信士的姓名。在这17个村子中,有北小路村、南小路村和坊路村三个“路村”。由此可定这三个村都是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老村庄了。然而查今柏乡县村庄表三村皆无。是村庄消失?还是村名改变? 一、关于“北小路村” 从字面看,千年前的“北小路村”好似是今“小鲁村”。查《柏乡县志》小鲁村条:“元末明初,此地战乱频繁,村寨稀落,本村无人居住。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姓路的在此重新立庄,故得名路村,因村庄很小,人称小路村。后村中儒生嫌村名不雅,认为四书产生在鲁国,路不如鲁,于是改名‘小鲁村’。”其前“无人居住”的村是“北小路村”吗?约十年前在今小鲁村西南方向发现一通唐朝咸通年间的《郑府君墓铭志》,清楚记有其东北方向有一“小路村”。按方位、距离可断定,一千一百多年前的这个“小路村”,就是今天的“小鲁村”。为什么宋代加了一个“北”字叫“北小路村”?笔者认为,只能是因为在唐咸通年间——宋天禧二年这段时间里,在它的南边又出现了一个“南小路”之故。由唐宋两块石刻和《柏乡县志》的记载可定,今天的小鲁村就是唐代的“小路村”、宋代的“北小路村”,是个一千多年的古村落。 二、关于坊路村 “坊路村”是今天的“方鲁村”村吗? 《柏乡县志》载: 方鲁村“是燕王(朱棣)扫北前的村庄,古时,此村只居住方、鲁两家,故村名方鲁村。”《柏乡县志》自康熙版始,村庄表就记作“方鲁村”了,但并没有以姓立村的记载。“以姓立村”的说法来源于1984年的《柏乡县地名志》。从天禧二年石刻可知:所记17个村中,有六个村中有路姓村民,可见当时路姓分布之广。然今该村“方、鲁二姓皆无”。倒是和“路”改为“鲁”的小鲁村一样至今仍有“路”姓存在。笔者认为方鲁村系由“路”改“鲁”,比鲁姓立村说更有说服力。也就是说,千年前的“坊路村”就是今天的“方鲁村”。 三、关于南小路村 由“小鲁村”村名探讨可知:在唐咸通年间至天禧二年这一百多年时间里,小路村的前边加上了一个“北”字。故笔者断定:南小路村在这一百多年期间立村。 1962年在西刘村村南发现一块北齐时期的墓志铭,名曰《路众墓志铭》。由墓志可知:路众字二丑,在高邑(今固城店)当官,天平(534—537)年当赵郡太守、武定(543—550年)中任殷州刺史,由于“广施不吝,积善之功”,活了一百岁。再看他的祖上:其先汉大将路博德;博德的七世孙路温舒汉代大儒因封巨鹿;从路温舒的五世孙,也就是路二丑的高祖开始,因封赵郡就开始居住在高邑(治固城店)县了。路二丑的曾祖任永郡主薄、他的祖父慎护元氏、他的父亲任咸阳太守。由此可知,南北朝时期在今柏乡这块土地上,路氏家族当为望族。进入隋唐后,其后人应有一定数量,进入宋代,柏乡路姓仍有增加之势。在此期间,路姓新立村庄具有人口基础条件。
柏乡魏氏著作 王运国搜集整理 柏乡魏氏著作 王运国搜集整理 柏乡县魏氏,望族也。横跨明清两朝近三百年间,柏乡魏氏名士辈出,贡生、举人近百,进士十三人。十三人中有魏裔讷、魏勰、魏世泰祖孙三代“一门三进士”,又有中国北方罕见的魏廷祚、魏翱、魏肇高的“一门一科三进士”(1783年 乾隆癸卯科);柏乡魏氏名人著作者众,载入史册的有25人、著述104部、332卷;柏乡魏氏与《柏乡县志》渊源颇深,《柏乡县志》自嘉靖二十五年创修至今,八部《柏乡县志》,多为魏氏编纂,或有魏氏参与编修。谨将柏乡魏氏编著人及其著作名称列于下,备参考焉。 1、魏谦光:《四书周易备采》、《五经大学又摘》。 2、魏谦吉: 《三边奏议》、《春秋大旨》十卷、《春秋备览》二卷、《周礼集略》、五经类语》、《大学衍义摘要》、《槐川文集》。3、魏纯粹:《阳武攻略》、《永城荒政》、《嘉言类抄》、《开荒十二政》一卷、《隆德堂诗文集》二卷、《事神人语》。 4、魏大成:《养生论》、《乐吾文集》、《养生、弗佛二论》一卷、《乐吾文集》。 5、魏柏祥:《元昌诗选》四卷、《四书目录》、《读史綮言》、《李杜苏诗选》、《朴园诗集》。(《读史綮言》魏裔介序云:余先人弱冠留心史学,中年以后益加研究,以温公通鉴、紫阳纲目、参二十一史,每有阐发,考之详核。) 6、魏韶锳:《晋吟》、《南游诗草》。 7、魏裔鲁:《蜀道吟》、《曦庵诗集》、清陶梁编《国朝畿辅诗传》收其《谒禹王庙》、《入蜀》、《马道》、《高村》、《白草桥》、《龙州》等诗17首。 8、魏裔介:主要有《魏文毅公奏议》3卷、《兼济堂文集》20卷、《昆林小品集》3卷、《昆林外集》、《柏乡魏氏传家录》2卷、《家约》1卷、《希贤录》10卷、《劝世恒言》1卷、《多识集》12卷、《雅说集》19卷、《孝经注义》1卷、《四书全义汇解》58卷、《鉴语经世编》27卷、《圣学知统录》2卷、《致知格物解》2卷、《巡城条约》1卷、《风宪禁约》1卷、《牛戒续抄》3卷、《薛文清读书录纂要》、《易经大全纂要》、《知统翼录》2卷、《屿舫集》等。 {王运国注:以下著作按经、史、子、集分为四类,与魏裔介墓志铭记载略同,有的书名可能已经编入以上书集之中,本括號内的内容仅作参考。一、经部:《四书大全纂要》、《四书精义汇解》、《四书简捷解》、《圣学知统翼录》二卷、《鉴学经世编》二十七卷、《教民恒言》一卷、《周程张朱正脉》、《论性书》二卷、《约言录》二卷、《易经大全纂要》、《薛文清读书录纂要》、《惺心篇捷解》、学规汇编》、《乡塾全书》、《黄石公素书注解》、《太上感应篇注解》、《女孝经》、《女论语》、《女诫》。二、史部:《左国欣赏集》、《战国欣赏集》、《两汉欣赏集》、《六朝欣赏集》、《唐文欣赏集》、《宋文欣赏集》、《家语纂要》、《酒史续编》、《蝶庵忆记》、《尺牍存余》。三、子部:《樗林三笔》五卷、《雅说集》十九卷、《佳言玉屑》一卷、《牛戒续抄》三卷、《资麈新闻》七卷,。四、集部:《希贤录》十卷、《林下集》、《屿舫近草》、《昆林小品》三卷、《昆林外集》、《溯洄集》十卷、《今文溯洄集》十卷、《唐诗清览集》、《古文欣赏集》、《古文分体大观》、《明百家说》三卷、《琼琚佩语》、《燕台文选》、《观始集》、为7部书作序(1、南宫连佳樗(字克昌)撰修《南宫连氏族谱》作序。2、正定梁清标(字玉立,号蕉林、苍岩)撰《蕉林诗文集》十八卷,《棠村随笔》,《棠村词》,作序。3、邯郸(一说永年)赵湛(字秋水)撰《玉晖堂诗集》六卷,作序。4、柏乡方玠(字方玉,号无为)撰《我佚堂诗文集》作序,5、南和周矫(字茗柯)撰《葭里集》十七卷作序, 6、蔚州(今蔚县)武之烈(字承之)撰《动忍斋小言》作序。7、冀州(今冀县)耿德曙(字维馨)撰《维馨诗草》作序)}。{王运国注:以下著作按经、史、子、集分为四类,与魏裔介墓志铭记载略同,有的书名可能已经编入以上书集之中,本括號内的内容仅作参考。一、经部:《四书大全纂要》、《四书精义汇解》、《四书简捷解》、《圣学知统翼录》二卷、《鉴学经世编》二十七卷、《教民恒言》一卷、《周程张朱正脉》、《论性书》二卷、《约言录》二卷、《易经大全纂要》、《薛文清读书录纂要》、《惺心篇捷解》、学规汇编》、《乡塾全书》、《黄石公素书注解》、《太上感应篇注解》、《女孝经》、《女论语》、《女诫》。二、史部:《左国欣赏集》、《战国欣赏集》、《两汉欣赏集》、《六朝欣赏集》、《唐文欣赏集》、《宋文欣赏集》、《家语纂要》、《酒史续编》、《蝶庵忆记》、《尺牍存余》。三、子部:《樗林三笔》五卷、《雅说集》十九卷、《佳言玉屑》一卷、《牛戒续抄》三卷、《资麈新闻》七卷,。四、集部:《希贤录》十卷、《林下集》、《屿舫近草》、《昆林小品》三卷、《昆林外集》、《溯洄集》十卷、《今文溯洄集》十卷、《唐诗清览集》、《古文欣赏集》、《古文分体大观》、《明百家说》三卷、《琼琚佩语》、《燕台文选》、《观始集》、为7部书作序(1、南宫连佳樗(字克昌)撰修《南宫连氏族谱》作序。2、正定梁清标(字玉立,号蕉林、苍岩)撰《蕉林诗文集》十八卷,《棠村随笔》,《棠村词》,作序。3、邯郸(一说永年)赵湛(字秋水)撰《玉晖堂诗集》六卷,作序。4、柏乡方玠(字方玉,号无为)撰《我佚堂诗文集》作序,5、南和周矫(字茗柯)撰《葭里集》十七卷作序, 6、蔚州(今蔚县)武之烈(字承之)撰《动忍斋小言》作序。7、冀州(今冀县)耿德曙(字维馨)撰《维馨诗草》作序)}。
柏乡魏氏祖源考证 魏氏祖源之我见         王运国 柏乡魏氏,望族也。横跨明清两朝近三百年间,柏乡魏氏名士辈出,贡生、举人近百,进士十三人。十三人中有魏裔讷、魏勰、魏世泰祖孙三代“一门三进士”,又有中国北方罕见的魏廷祚、魏翱、魏肇高的“一门一科三进士”(1783年乾隆癸卯科);柏乡魏氏名人著作者众,载入史册的有25人、著述104部、332卷;柏乡魏氏与《柏乡县志》渊源颇深,《柏乡县志》自嘉靖二十五年创修至今,八部《柏乡县志》,多为魏氏编纂,或有魏氏参与编修。魏氏高官魏謙吉、魏裔介等各类书报多载,此不赘述。 魏氏家谱为柏乡绪修最早的家谱之一。据魏氏家谱记载:魏氏始祖寒腊,元代末居柏乡城西南之圣德村(路村)。经永乐年间孝廉魏进,数传至六世魏寿,又经谦光、纯粹,传十二世魏裔介,至今已传至二十八世、今存世魏氏族人达数千人矣。魏氏家譜存世有二,一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魏延绪等所撰修的《魏氏家乘》六卷九册;二是民國八年魏元庆等撰修的《魏氏家乘》六卷十一册。致于乾隆以前譜牒,知柏祥曽修家谱,然今不得見。魏裔介《兼济堂文集》收入的《魏氏先莹记》中对寒腊以下十数世清楚有记,然对寒腊以上世系不得而知。只是笼统记曰:“魏之得姓久矣,肇于周,封于晋,大于战国,盛于汉、唐、宋,其支派不可得考矣。”究其因,《魏贞庵先生年谱》给出答案“谱牒失传,莫可稽考”,可考者只有“元未寒腊”了。 《魏氏先莹记》中尽管有“魏之得姓久矣,肇于周,封于晋,大于战国,盛于汉、唐、宋”、《魏贞庵先生年谱》中尽管有魏氏“本出姬姓,发源毕公,衍于文侯,豪于信陵,代有闻人”之记载,但由于“谱牒失传”,寒腊“来自那里?”一直缭绕魏氏后人心头。魏氏本族内对于祖源的探讨从未停止过。加上柏乡魏氏多名士的名人效应,柏乡民间对魏氏祖源的探讨也未停止。 寒腊来自哪里?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魏氏系金兀术之后,当为金的完颜氏改姓魏氏。此传说之理由在于,北方之少数民族“聪明”,故魏氏名士颇多;亦或属于民族偏见,认为魏裔介依附满清,故有北方游牧民族后裔之嫌。然而此说提供不出任何完颜氏改魏姓的证据,哪怕蛛丝马迹。第二种传说是寒腊来自于巨鹿,可能是认为魏征是巨鹿人之故,似有攀附魏征之嫌。也有传说来自魏裔介的《墓志铭》。经查,此传说见于《魏氏家谱》上手书之眉批。亦或是书写者本人曾见到魏谦吉、魏裔介的墓志铭所述己见,亦或是受“巨鹿说”之影响。再查《墓志铭》,魏谦吉的墓志铭的确有“至唐文贞公起钜鹿相太宗子孙家焉”之字样。魏裔介墓志铭有“公姓魏氏,魏万之后,分有晋国,子孙以国为氏。世有显人,其尤著者汉高平宪侯相、唐郑文贞公征;谱牒失传,莫能详其世次。”也就是说,魏谦吉、魏裔介好似承认柏乡魏氏系魏征之后裔。 2018年1月7日,湖北孝感的魏中联给魏裔介十二世嫡孙魏国静先生发来魏氏《世谱》7页,又有1页手写的世系图表。应魏国静之邀,笔者对该《世谱》进行初步探讨。笔者认为该谱中魏万的71世裔、建炎四年(1130年)复居柏乡的宗华就是今柏乡的魏氏之祖。更具体的说宗华就是寒腊之祖。 该《世谱》载明:魏宫始之魏姓,出自姬姓。毕高在成王时封侯,传十四世裔毕万因功封大夫,仍得食邑于魏。赐子犨(chou)从其国名以为氏,(故后人将魏万作为赐姓之第一世)。魏万历十七传秦灌,至洹水公(十九世),传至第二十六世魏桂。魏桂于元康4年(公元前62年)重修赐姓谱志。 其后经: 霦(天凤公元14—19时人)、戬(西晋武帝265—274时人)、鍾(梁天监502—519人)、德深(隋仁寿三年603年居晋州)、畴(唐武德618—625时人),到唐朝名相魏徵,其后传承是:叔玉、敏(梁乾化三年913年之乱避居平阳之鄗)、和衷(宋建隆辛酉961年去太行复业。柏乡次子宙开宝间968--975官金华居蒲江)、宣、揆、绶(六十七世)。魏绶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重修魏氏家谱。 再后是:念汾(元丰二年1079年筑恒山)、果、宗华(建炎四年1130年复居鄗南之千金渠)、炳(宗华次子,绍兴三十年1160年出官平江,卒,葬长州相城里,子遂家)、传19世至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秋,洹水六十二世裔永川(今重庆市永川区)魏江序定族谱。其它“后派衍纷繁,时异地,殊殆不可纪”。 根据以上记载可知: 1、自公元前636年毕万封大夫,后人将魏万作为赐魏姓之第一世,经魏征、叔玉、直到第67世魏绶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重修魏氏家谱,其载汉唐以来世系次第及其里居犁然。(犁然:犹言释然,分解清楚的意思。) 2、从魏绶1024年修谱、念汾1079年筑恒山看,其间似还有一世,故宗华当是魏万之71世裔。 3、敏于913年“避居平阳之鄗”、和衷961年“去太行复业”、柏乡次子宙“官金华居浦江等说明,1130年宗华“复居鄗南之千金渠”是魏氏“又一次”居柏乡。 这里的关键是:魏宗华复居的“鄗南之千金渠”是什么地方? 笔者曾经过查找资料、实地查勘写有《千金渠》一文,对“千金渠”的修建、走向、重修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对天禧二年(1018年)石幢所记载柏乡县的“路村”(包括北小路、坊路村、南小路村)村名进行过探讨,写有《千年路村今何在?》一文。笔者认为“鄗南千金渠”就是今柏乡县城西南的路村、魏裔介《魏氏先莹记》中的路村、魏裔介年谱中的“圣德村”。 此谱为什么不记路村、不记“圣德村”,而记“鄗南之千金渠”?1126年柏乡地已经属金,1130年宗华“复居”,其次子炳1160年即到平江做官。此谱系炳之后所修,在炳的后世的心目中,小小的村名远不及对“千金渠”印象深刻,况且宗华以前先祖居柏乡也有以“鄗”记的先例和习惯。再者“千金渠”系名渠,与村民息息相关,印象深刻,远走他乡的后裔记“鄗南千金渠”亦就不怪了。 宗华之子(或长子或三子、四子)生活在1160年左右;元末的寒腊,生活在1350年左右,其间大约190年约七代。仅凭居住在同一村难道就能断定是祖裔关系吗? 首先要说的是,此期间魏氏传人是否曾离开柏乡又“复居”,是否还有其它支系传人在此不做讨论。关键的证据是:孝感发来洪武二十一年的《世谱》最后有一段“注”,或者叫“说明”,或者叫“备忘录”,有58个字,对解答本题关系极大。今原文录之:“乙未阅柏乡谱志炳公出任平江以前皆吾楚旧谱所同比旋里检视之字迹颇多残缺悔出都选东鲁未便携谱证勘姑照原本發文復过柏乡查补”(没有断句)。 “乙未”年是哪一年?修谱的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前后有两个“乙未”年,一是元代至正15年即公元1355年,二是明永乐13年即1415年。显然是前者。“阅柏乡谱志”说明1355年柏乡魏氏家谱尚存,作注者看到了。而后把柏乡的家谱与“楚旧谱”做了对比,并且证实1160年以前的两部家谱相同。也就是说至1355年,宗华柏乡的儿子下传约七代的传人,与宗华的次子炳下传的传人,经过对比家谱证实:居住鄗南千金渠的宗华是他们的共同的祖宗。并且宗华以上的家谱相同。 笔者认为:1355年柏乡的寒腊可能已经在世,亦或“復过柏乡查补”的时候一定在世。结合1355年的家谱“字迹颇多残缺”和《魏裔介年谱》所说“谱牒失传,莫可稽考”。可以确定:宗华的儿子就是寒腊断绪约7代之祖、寒腊是魏万的79世孙。 另:关于桂系魏万26世孙和魏绶系67世孙的依据,来自洪武二十一年戊辰秋洹水六十二世裔永川江序定的《世谱》。原文是:右图自毕万一世至二十六世,本汉(康末)諱桂公重修赐姓譜志以为援居,自二十七世至六十七世,本宋(天圣甲子)諱绶公续修家谱。其载汉唐以来世系次第里其里居犁然,毕具厥后派衍纷繁,时异地,殊殆不可纪 。--------谨按历传世系,循先代之次第贵成一图。俾后之子孙知所接续云。 以上所说本一己之见,乃有“班門弄斧”之嫌。错误之处敬请魏氏族人批評指正。
柏乡历史名渠     千 金 渠       王运国 2018-6   千金渠是柏乡人民人工开挖的一条古代渠道。起自今北瀑水和南瀑水两村中间的“龙王庙”,经过南张村、穿过东西路村、从今检察院西、越过今建设路、沿“李家沟”、到达今“水岸城邦”小区,过“玉皇阁”前的“虹桥”向东而去。全长十数华里。 进入隋唐,“小冰河”时期结束,气温升高,雨水偏多。进入盛唐,多有水利工程建设。据《河北简史》和《柏乡县志》记载:柏乡县为解决县境南部常受小里岗沥水之害,唐开元年间,时任柏乡县令的王佐带领民众开挖了这条“千金渠”,“以疏积潦”,并主要用于“灌溉农田”,还在其旁筑“万金堰”。“千金渠”,顾名思义,一是开挖时费用颇高,投资“千金”。二是工程效益好,每年减灾增效,价值“千金”,民众获利最丰。明朝隆庆年间年久夷灭,千金渠淤积,几近废止。明万历年间柏乡县知县张延庭组织民众重新疏浚河道,使千金渠恢复功能,并在虹桥之西形成十数亩荷塘景色。直到1958年,人民政府组织全县人民整修午河后,千金渠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历史名词。 千金渠创造了历史,是柏乡县开发最早、民众受益最大、受益时间最长的人工水利工程。柏乡历史名人多有诗词赞誉千金渠。邑人都御史魏谦吉诗曰:“瀑布西山落,清流接壤平。郑渠余灌溉,倪课胜规程。沟井由人废,堤封入版明。刘令今作宰,安定志留成。”魏裔仍作千金渠诗曰:“渠塘蓄浅灌天畴,先令图为百姓谋。飞阁直开银汉裹,虹桥双锁碧溪头。一湾莲叶含金露,十亩泓波搂素秋。当日棠阴何处觅,只今遗泽自风流。”魏裔京“前题”詩曰:“十亩方塘一镜明,秋禾灌溉阜群生。烟拖岸柳清风至,香满河渠白露横。云抱昔阳迷远岫,鸦归晚浦人荒城。昔贤闲波存遗制,民到于今有颂声。” 顺治年间,柏乡知县董柴愚重修虹桥,建桥二,以杀水势,就是魏裔仍“虹桥双锁碧溪头”的写真。“虹桥秋涨”成为“槐阳八景”之一。
路村何时建村 千年“路村”今何在? 柏乡县文保所在汉光武登基处发现一天禧二年(1018年)铭石幢,上面刻记有当时17个村参与捐资修建祭祀设施信士的姓名。在这17个村子中,有北小路村、南小路村和坊路村三个“路村”。由此可定这三个村都是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老村庄了。然而查今柏乡县村庄表三村皆无。是村庄消失?还是村名改变? 一、关于“北小路村” 从字面看,千年前的“北小路村”好似是今“小鲁村”。查《柏乡县志》小鲁村条:“元末明初,此地战乱频繁,村寨稀落,本村无人居住。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姓路的在此重新立庄,故得名路村,因村庄很小,人称小路村。后村中儒生嫌村名不雅,认为四书产生在鲁国,路不如鲁,于是改名‘小鲁村’。”其前“无人居住”的村是“北小路村”吗?约十年前在今小鲁村西南方向发现一通唐朝咸通年间的《郑府君墓铭志》,清楚记有其东北方向有一“小路村”。按方位、距离可断定,一千一百多年前的这个“小路村”,就是今天的“小鲁村”。为什么宋代加了一个“北”字叫“北小路村”?笔者认为,只能是因为在唐咸通年间——宋天禧二年这段时间里,在它的南边又出现了一个“南小路”之故。由唐宋两块石刻和《柏乡县志》的记载可定,今天的小鲁村就是唐代的“小路村”、宋代的“北小路村”,是个一千多年的古村落。 二、关于坊路村 “坊路村”是今天的“方鲁村”村吗? 《柏乡县志》载: 方鲁村“是燕王(朱棣)扫北前的村庄,古时,此村只居住方、鲁两家,故村名方鲁村。”《柏乡县志》自康熙版始,村庄表就记作“方鲁村”了,但并没有以姓立村的记载。“以姓立村”的说法来源于1984年的《柏乡县地名志》。从天禧二年石刻可知:所记17个村中,有六个村中有路姓村民,可见当时路姓分布之广。然今该村“方、鲁二姓皆无”。倒是和“路”改为“鲁”的小鲁村一样至今仍有“路”姓存在。笔者认为方鲁村系由“路”改“鲁”,比鲁姓立村说更有说服力。也就是说,千年前的“坊路村”就是今天的“方鲁村”。 三、关于南小路村 由“小鲁村”村名探讨可知:在唐咸通年间至天禧二年这一百多年时间里,小路村的前边加上了一个“北”字。故笔者断定:南小路村在这一百多年期间立村。 1962年在西刘村村南发现一块北齐时期的墓志铭,名曰《路众墓志铭》。由墓志可知:路众字二丑,在高邑(今固城店)当官,天平(534—537)年当赵郡太守、武定(543—550年)中任殷州刺史,由于“广施不吝,积善之功”,活了一百岁。再看他的祖上:其先汉大将路博德;博德的七世孙路温舒汉代大儒因封巨鹿;从路温舒的五世孙,也就是路二丑的高祖开始,因封赵郡就开始居住在高邑(治固城店)县了。路二丑的曾祖任永郡主薄、他的祖父慎护元氏、他的父亲任咸阳太守。由此可知,南北朝时期在今柏乡这块土地上,路氏家族当为望族。进入隋唐后,其后人应有一定数量,进入宋代,柏乡路姓仍有增加之势。在此期间,路姓新立村庄具有人口基础条件。
柏乡魏氏传家录 柏乡魏氏传家录卷二 男勷熏沐敬辑 易理之妙无穷说统之书亦备极苦心者所谓合众 腋而为裘也但非明眼未易轻言去取适偶阅一颐 卦而养德养身养贤与养天下其义备焉即仙佛之 功亦寓如灵龟二字是也仙佛不过善息以养其气 而已圣人游戏中吐露之世人好求奇书奇莫如易 也一卦另钞不必相连尔兄弟潜心于此学可成矣 古之学者守其一经足以鸣于世x家也如周易一 乾字为天则能悉天之所以为天如二十八宿周天 三百六十五度左旋右旋旋即此一字可讲求半载今则不能姑明讲意能为举业而已。 昔 高祖衡山公以易起家明经为湖广衡山县令 至于余五世矣彼木工瓦师犹能世其业尔小子何 可忍也诸子侄之庸惰吾甚恶之以后不与之言尔 看易从今日起有不明者来问期于三月初毕功也 易经疑问乌城程姚子所著迥然与诸家不同竟可与 程子之传朱子之本义x看何义案头有此佳书耶 尔其详观之 谦卦六爻皆吉昔吾 祖家世学易以此命名而大 吾宗盖德业尽贵于虚心若有满足之意便止于 此矣乃居身涉世第一义 嘉孚考回尔可督其看易经大全蒙引选易文百篇 尔亦趁此闲暇用此一番功夫此书香正脉百世箕 裘也失时不学悔何及哉勉(旆xx)自爱 读书真实义惟以四子之书为根本字字明晰章章融会不知圣贤为我我之为圣贤也则学问人品一 以贯之至于举业必须精熟墨卷时文而采取其机 局华藻酿花为蜜蜜成而不见花,x麯为酒酒成而 不见麯须计日为之 蒙引发挥平实与存疑同功非浅说之所以可望也尔等且将要者观之他日全览自非俗学所可及 观浅说学庸自是大儒细心体贴有本学问及观论 语何其浮薄而无深味之可xx也其为儒託者之所 补明矣然学庸精细之极实为诸说之所不及尔等 闲中另抄而细玩之学自有进其论孟不必观可也
(转帖) 邢台新河·元代脱氏墓 脱氏墓地位于新河县城东南8公里处东董村正东100米处,南北长80米,东西宽58米,面积为4640平方米。墓基高于地面约2米,尚存原貌,上有6棵柏树(3棵枯死)。墓地发现4块墓碑,其一:“元太师右丞相脱公子周彬故里碑”,仅存碑身,有首、座之榫,现仰卧于地,高240厘米、宽78厘米、厚25厘米,边线几何图形纹饰,碑阴不详。其二:“脱氏墓川故处士东野脱公墓碑”,青石质,首身为一体,身底部有榫无座,体高246厘米、宽76厘米、厚25厘米,碑首圆形,碑额线刻浮云花卉,碑文16行,满行76字,共988字,但不少字体残损。碑刻于隆庆元年二月望日(1567年),为东昌府同知脱镐立。因碑俯卧于地,故碑阳不详。其三:“明敕封承德郎脱公讳神道”碑,碑质青石,仰卧于墓地东侧,上部残,底部有榫,无座。碑留残文,“伍年岁次丁亥春叁月拾伍日立”,边线杜刻丹花文饰。其四为“脱镐墓碑”,埋于地下,只有碑身边暴露于外。碑为青石质,身首一体,碑首为大抹角方形,无座。碑全貌不详。 另外,在墓地前还埋一碑首一碑座,很少边沿露于外,判碑首为六龙盘顶式,碑座为龟形,当地说法为脱公子周彬碑的首和座,待查。此墓群确系元脱脱丞相之后裔,所立之碑年代均较久远,被定为邢台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具体位置:位于邢台市新河县城东南8公里处东董村正东100米处 交通:在新河县乘坐公交车可直达 脱氏墓碑
千年古村63 千年古村63 (来自baixiang吧) 有一段,没有能,继续接续, 今兴来,说一说,古村营儿 要说那,营儿村,历史久远, 民国初,有歌谣,村内流传。 作者是,老秀才,刘姓荣翰, 在这里,仅作记,原文照搬: “营儿村,论沿革,年代久远, 在唐朝,原来叫,睢家古庄。 睢村营,原来是,朱朝名目, 到如今,营儿村,四外传扬。 姓刘的,站头牌,威威不动, 其余的,不过是,郭李闫张。 到二牌,四王姓,侯牛陈徐, 三牌里,罗与吴,范祁禹王。 四五牌,两郝家,总算大户, 再除了,姓薛的,才是崔常。” 考村名,新证据,又有发现, 眭村名,出现在,天禧二年(1018年)。 仅有这,宋石刻,尚且不算, 柏林寺,金代碑,大定七年(1167年)。 碑记眭,口传睢,何一得见? 两个字,是通假,证据又添: 眭夸籍,史书记,赵郡高邑, 那时侯,高邑治,居鄗无疑。 高邑的,村庄中,眭村唯一, 况且有,古墓地,圪塔古迹。 以此据,可得知,眭村历史, 最起码,北魏前,没有问题。 眭村前,赵大夫,被封眭邑, 这眭村,是眭邑,是可能地。 民谣传,明代初,眭村加营, 自此后,营儿名,四方传扬。 新发现,明石刻,营儿名现, 可实证,民谣歌,并非虚传。 营儿村,风水好,名士多见, 眭夸家,大名传,近两千年。 今又有,郝林海,新人涌现, 挤身于,省部级,宁夏名传。 营儿村,今又出,尚氏金锁, 管粮食,成绩著,誉满全国。 APEC ,专题会,报告发言, 和时宜,惊动了,各国高官, 列出了,大拇指,ok 称赞, 起旋风,都来学,“柏乡经验”。 古眭村,今营儿,宁静致远, 文化牌,打出去,力量倍添。 我来了,我来了,威风再现, 出国门,闯世界,顺风杨帆。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