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4910😄 尚耕4910
爱好读书闲聊,地方历史探讨。
关注数: 210 粉丝数: 473 发帖数: 12,273 关注贴吧数: 50
王朴生:鄗记 鄗之为鄗,起于殷商。本名曰高,出乎青阳。人聚而成邑,鄗遂生焉。其雄踞于太行之东麓,更临乎大陆之苍茫。地当界首,曾引天下之豪杰;名播宇内,又号嘉禾之廪倉。其事遥遥,尔来三千余年矣。 后鄗成晋国大邑,赵家北疆。又为军事重镇,将星重光。以廉颇之勇,栗腹授首;推韩信之术,陈余落荒。古往今来,为将能建殊功者,岂无地灵之助哉!非独武将,高士亦然。 魏公子访毛公于博徒,寻薛公于卖浆。平原君耻之,是平原君不求士也。二公何出于鄗,非地灵者欤?故地灵与人杰,互为表里,阙一则否,吾由此而知之也。 齐桓乃五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欲行封禅。而管仲以“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今麟凤不来,嘉禾不生”为谏,桓公止之,此管仲之贤,齐桓之明也。有此明君贤相,天下安得不治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封禅亦祀也。无鄗上之黍,北里之禾,竟不能成其礼,此鄗之重也。 赵武灵王继立,即效胡服骑射,革华夏兵车丈戈,长袍肥袖作战之弊。代之以单骑短衣,便于机动迴环,首战即雪中山夺鄗之耻,而收镇下改革之功。由此兵威大振,赵国贵戚咸服,诸侯争而效之。胡服骑射,乃划时代之军事变革,对华夏而言意义既重且大,其初自鄗启之矣,吾人不可以不知。此鄗之显也。
柏 乡 名 人 转发柏乡县 柏 乡 名 人 转发柏乡县文联5月15日 柏乡县,历史久,人杰地灵, 仕官多,名显赫,悉说您听。 亘古来,名人中,首推妇妌, 做大妃,力铺佐,商王武丁。 永拼搏,拓疆土,功劳卓著, 事农耕,有鄗黍,天下扬名。 祭神祀,善动脑,历法精准, 用天干,配地支,记日高功。 自彼时,至今日,一天不差, 论年数,三千三,廿八又增。 齐管仲,说桓公,典数鄗黍, 古封禅,占其中,商王武丁。 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 随父母,居鄗地,卫国边陲。 出宿泲,践行祢,家人相送, 嫁许国,路途远,常思家亲。 当得知,狄灭卫,心急如焚, 写诗词,名邶风,传留后人。 战国时,鄗城有,毛薛二公, 虽博徒,卖浆人,大义申明。 信陵君,听其劝,成就大业, 毛薛公,两千年,留有芳名。 汉冯唐,敢直言,文帝敬重, 有韬略,拜车骑,浩恩皇封。 路博德,汉大将,咸阳太守, 带大军,征越南,威名保留。 其后裔,封居于,柏乡鄗地, 路二丑,墓志铭,铁证可求。 汉坚镡,随光武,建功立业, 菅村墓,有封名,二十八宿。 魏眭夸,原籍贯,柏乡营儿, 三十岁,父去世,悲痛不已。 一夜间,白了头,高尚不仕, 受称赞,讲孝道,无人可比。 李挺者,县志载,东魏大将, 籍何村,好似是,县城以南。 李元忠,任侍中,位重权大, 以职务,命村名,籍贯市中。 宋以前,赵万安,《环宇记》载: 汉光武,登基处,下有其冢。 刘知远,出生地,就在柏乡, 李三娘,咬脐郎,故事流芳。 《井台记》,著名的,元代大戏 原故事,发生在,琉璃井旁。 金王琛,居龙华,八百余年, 守孝道,双鹤舞,代代传言。 衍子孙,至今日,三十余代, 分布广,人口众,万数增添。
神头•神东•神仙王运国 神头,村名,柏乡县龙华镇所属 神头•神东•神仙 王运国 神头,村名,柏乡县龙华镇所属也。“神头”何以成为村名?《柏乡县志》载:神头村,元代是个大村,东西有三里之长。因战乱元末明初只剩村西头两户人家,遂更村名“剩头”,后改“圣头”,再改村名“神头”。“剩头”之说虽显牵强,但明元之前神头村是个大村是确实的。村民传说从今神头村向东数里,地下多瓦砾,可证原村庄之大。 那么,神头村明代之前叫什么呢? 隆尧县文保所保存着一块金代沃州隆平县乡管村崇福院的石碑,人们称之“勑赐崇福院记”碑。此碑建于金大定十年(1170年),碑阴刻记有六个县参与修建者的村名和姓名。柏乡县有17个村的村民参与,其中就有“神东村”的李俊。“勑赐崇福院记”碑明明白白告诉我们金代柏乡县有一个“神东村”。这不禁使我想起天禧二年的石幢上刻记的村名中有一个“0 东村”,我打开2013年8月22日拍摄的照片核对,原来这个没有辨认出的字,原来是个“神“字。虽然“神”字的右半残缺,但还是可以断定!也就是说在宋代的天禧二年(1018年)柏乡县“神东村”就有路姓村民居住。金、宋两块石刻可证神头村在明代以前叫神东村。 所剩两户住在村西头,明代后得村名“神头”;明代以前叫“神东村”,都与“神”有关,又都带有方位词。这个“神”在什么地方呢?柏乡县文保所曾经从神头村发现一石佛造像,佛头被盗,佛身尚存,今保存在“汉牡丹园”“神花苑”内。柏乡县文保所赵献堂先生认为:“该佛像头部缺失应与早年毁佛(魏武)有关(佛前两个洞应为修复佛像所为),因头部缺失无法断定确切年代,只是从衣纹分析,仍有南北朝至唐代时期衣服轻薄贴身,如曹衣出水之遗风。”据是推断:在今神头村东部,原神东村西边有一座神庙,里边供奉着一位“神”,尽管“神庙”早已不见踪影,但是石佛造像和村名还是保留了这座神庙的信息。  内丘县“神头村”有神医扁鹊;新河县“神首村”有光武帝的“二十八宿”。柏乡县的神头村的庙里供奉的又是哪位神仙呢?民国版《柏乡县志》卷十“轶闻”记载有“商丘子胥”条,记述了《列仙传》里的“商丘子胥”。一是认为《列仙传》为魏、晋人所撰。二是柏乡县志及高邑县志向未载商丘子胥。但还是“兹特补录于此,备参考焉”。 今余又查得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对《列仙传》有较详考证,谓“此书已盛行于东汉,”盖明帝以后,顺帝以前人之所作。而本书托于刘向。由此可知:《列仙传》中的“商丘子胥”“高邑人”指的是治所于固城店的“高邑县”人。神头村距固城店数里,时隶属高邑县,“商丘子胥”具体籍贯是神头村,或者这个村是“商丘子胥”的祭祀、供奉地是可能的。由此观之这个“神庙”里供奉的就是“商丘子胥”。 高邑县赵振国先生的编著《高邑记忆》一书,所提神话人物凡“高邑人”者,绝大多数都记有具体的村名。比如“奇闻轶事”中的“徐神翁插笔成树”的徐神翁是“高邑县徐家庄”、“释大造化修塔成佛”中的姓关的僧人释大是“高邑县东丘村”、“水潼仙姑传奇”姓李的“水潼仙姑”是“高邑县西马闲村”、飞毛腿张七中的张七是“高邑县岗头村”、大力士张慕中的张慕是高邑县蒲底村等等。可“商丘子胥”没有记明具体籍贯、村名。这也可反证“商丘子胥”的具体籍贯不在今高邑县辖区。 “商丘子胥食草成仙”的故事,《列仙传》记:商丘子胥者,高邑人也,好牧豕(shi)吹芋(古代的管乐器)。年七十不娶妇,而不老。邑 人多奇之,从受到,问其要。言但食术、菖蒲根,饮水,不饥不老如此。传世见之,三百余年。贵戚富室闻之,取而服之,不能终岁辄止,慢矣。谓将复有匿术也。商丘幽栖,韫椟妙术。渴饮寒泉,饥茹蒲术。吹芋牧豕,卓荦(luo明显,分明)奇出。道足无求,乐兹永日。 据《河北简史》记载,古鄗城南汉代有河。今神头村北和常乐村之间有大片的沙地;顺之向西北有北天之北、南江的大片沙地;向东南方向有西马与营儿之间的大片沙地。此当为古河道遗迹,神头村古代正处于古河旁边,在这里居住者具备“饥茹蒲术”的客观条件。那么,高邑县的神仙的名字为什么取名“商丘子胥”呢?这不能说不与古老的“鄗”地有关。柏乡县志记载:鄗地商的“遗民尚存”其意是,进入周代以后鄗地还留有“商”的遗民。即“商民”。我们知道商之先祖“契”封于河南商丘,故人称“商契”。契助禹王治水,从商丘来到今宁晋县的“蕃”地。其后,契之子,也就是商的第二代先王昭明“居砥石”,这里的砥石即指鄗、高邑。此即鄗地商之“遗民尚存”之由来,也即“商丘子胥”名字所取之故。 清代高邑县文人李核(李标之弟)曾作诗: 咏商丘子胥: 神仙不必跃天衢,驻马长年岁月殊。 混迹尘寰聊牧豕,漫成天籁自吹竽。 饥餐菖术颜逾妙,老乏妻孥道不孤。 秘诀何人参悟得,别寻大药起丹炉。 赵兴邦《商丘子胥》五言诗一首: 吾闻商丘子,七十无鸣弦。 猪芋聊寄意,色好想都捐。 岂复有饥渴,采水掬寒泉。 何时方羽化,驻世三百年。 嗟哉食肉人,信道多不坚。 未能守淡泊,而谓无神仙。 老死营口腹,性命良可怜。 这说明,“商丘子胥食草成仙”的故事在高邑县传播很久,并有一定影响。而在柏乡,由于战乱“神头村”几近泯灭,故村名、故事失传,加之人们对“神仙”之类不屑一顾,皆不知所踪矣。 再说,两千年前的子胥,“饭食术菖蒲根”,“饮水不饥,不老”,还活了三百多岁。或许对今人亦有可借鉴之处。这不正是今之“素食主义”者所主张的吗! 以上所说,本一己之见。但愿有关心柏乡历史的智者提供证据,肯定或否定之。丢失的遗事,才能愈来愈明。 (2019-3-31)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