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4910😄 尚耕4910
爱好读书闲聊,地方历史探讨。
关注数: 210 粉丝数: 473 发帖数: 12,273 关注贴吧数: 50
祀信陵平原用括难言智,公子封鄗亦暂闲。五霸功勋存赵魏,三千宾 祀信陵 平原用括难言智,公子封鄗亦暂闲。 五霸功勋存赵魏,三千宾客老乡关。 劝归毛薛谊偏厚,自刭侯生事更艰。 远害全身甘饮酒,至今俎豆大梁间。 这首诗的大意是:赵国的平原君任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带兵抗秦,结果兵败之后,四十万大军被秦国坑杀。无论怎样,都很难说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而信陵君利用魏王宠姬如姬窃得兵符,解救了赵国。赵国感恩,把鄗地封给他做汤沐邑,暂且闲居。窃符救赵一方面保住了魏国的联盟赵国,一方面成就了信陵君的贤名,可以说一举两得。而信陵君不过是暂且赋闲而已。相比之下,信陵君自然比平原君高出一筹。信陵君此举成就了赵国和魏国跻身五霸的功业,只可惜他门下的三千门客不得不在异地他乡老去。幸好有毛公和薛公劝说信陵君救魏,信陵君听从了,最终和魏王尽释前嫌,回到魏国。当初窃符救赵时,那听到信陵君已锤杀晋鄙就引颈自杀的谋士侯赢,恐怕料到了信陵君的出走魏国,却没有料到他又可以回到魏国。信陵君做到了保全自身,远离灾祸,到现在还在魏国的都城大梁享受着宗庙的祭祀。 原来固城店早在战国时期就是名城了,是赵王赐给魏国公子的汤沐邑了。读了这首诗,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作者长身立于鄗城之上的身影。他头上顶戴花领,身着麒麟官服,朝珠挂胸前,玉带飘腰间。他在灰砖的城墙上,临风远眺,思绪悠悠,吟出了这首诗。这诗里有对信陵君为保全大局,而窃符救赵的肯定;有对三千门客随信陵君投奔赵国后,远离家乡的同情;有对信陵君不计前嫌,回救祖国的赞叹;也有对“士为知己者死”的晋鄙的叹惋。想必那时这位耿直忠厚的才子宰相也不好评断这一出战国公案了。魏裔介是主张“诗言志”的。这诗的题目是祭祀信陵君,凭吊历史的。而这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也不过是作者隐喻心志的幌子。“远害全身甘饮酒,至今俎豆大梁间”,这是信陵君做人成功之处的证明,又何尝不是身居高位,侍奉君王的大清宰相对自己人生最后归宿的一种期待呢? 魏裔介的诗
东汉在固城店驻过的冀州州牧、刺史你知道吗? 在东汉近二百年期间,冀州治所(相当于省会)在固城店。史书和碑石可查到的曾在固城店驻任冀州牧、刺史的有28人: 1、庞萌,山阳人,更始政权时任冀州牧 2、窦融(周公),扶风平陵人,建武十三年任冀州牧 3、郅寿(孝伯,)汝南西平人,明帝时任 4、应顺(世叔),汝南南顿人,和帝时任 5、阮况,和帝时任 6、冯直,安帝时任 7、左雄,南阳涅阳人,安帝时任 8、苏章(儒文),扶风平陵人,顺帝时任 9、周举(宣光),汝南汝阳人,顺帝时任 10、郭旻min 《右漢丹陽太守郭旻碑》 11、朱穆(公穆),南阳宛县人,桓帝永兴元年(153年)任 12、第五种,桓帝时任,以司徒掾清诏使冀州13、范滂pang,桓帝时任,以清诏史案察冀州14、蔡衍(孟喜),汝南项县人,桓帝时任 15、王纯(伯敦),桓帝延熹四年(161年)卒官 16、杨弼(颖伯),桓、灵之际任 17、张方犍qian,为武阳人,盖灵帝初任 18、羊陟zhi(嗣祖),太山梁父人,灵帝时任19、王考(文祖),东平寿张人,灵帝时任 21、刘焉(郡郎),江夏竟陵人,灵帝时任 22、皇甫嵩(义真),安定朝那人,灵帝时任23、贾琮(孟坚),东郡聊城人,灵帝时任, 24、公孙度(升济),辽东襄平人,灵帝时任25、李邵,灵帝时任, 26、巫捷 巫氏,冀州刺史巫捷。 27、王闳 王闳(?-公元30年),王莽叔父王谭之子,为琅邪名士。王闳生性聪明,胸有谋略,有节操风骨。 28、韩馥(文节),颍川人,献帝初平元年(190年)任
东汉在固城店驻过的州牧、刺史你知道吗? 在东汉近二百年期间,冀州治所(相当于省会)在固城店。史书和碑石可查到的曾在固城店驻任冀州牧、刺史的有28人: 1、庞萌,山阳人,更始政权时任冀州牧 2、窦融(周公),扶风平陵人,建武十三年任冀州牧 3、郅寿(孝伯,)汝南西平人,明帝时任 4、应顺(世叔),汝南南顿人,和帝时任 5、阮况,和帝时任 6、冯直,安帝时任 7、左雄,南阳涅阳人,安帝时任 8、苏章(儒文),扶风平陵人,顺帝时任 9、周举(宣光),汝南汝阳人,顺帝时任 10、郭旻min 《右漢丹陽太守郭旻碑》 11、朱穆(公穆),南阳宛县人,桓帝永兴元年(153年)任 12、第五种,桓帝时任,以司徒掾清诏使冀州13、范滂pang,桓帝时任,以清诏史案察冀州14、蔡衍(孟喜),汝南项县人,桓帝时任 15、王纯(伯敦),桓帝延熹四年(161年)卒官 16、杨弼(颖伯),桓、灵之际任 17、张方犍qian,为武阳人,盖灵帝初任 18、羊陟zhi(嗣祖),太山梁父人,灵帝时任19、王考(文祖),东平寿张人,灵帝时任 21、刘焉(郡郎),江夏竟陵人,灵帝时任 22、皇甫嵩(义真),安定朝那人,灵帝时任23、贾琮(孟坚),东郡聊城人,灵帝时任, 24、公孙度(升济),辽东襄平人,灵帝时任25、李邵,灵帝时任, 26、巫捷 巫氏,冀州刺史巫捷。 27、王闳 王闳(?-公元30年),王莽叔父王谭之子,为琅邪名士。王闳生性聪明,胸有谋略,有节操风骨。 28、韩馥(文节),颍川人,献帝初平元年(190年)任
赵郡李氏 名人辈出,史书记载都有谁? 后汉书 卷六十七 李膺 卷六十三 李固 魏书 卷三十六李顺 卷四十九李灵 卷五十三 李孝伯 卷八十四 李同轨 卷九十李谧 北齐书 第二十二卷李元忠李义深 第二十九卷 李浑(子湛 浑弟绘 族子公绪) 第四十三卷 李稚廉 北史 卷三十三 李徽伯 李概 隋书 列传第七 李德林 列传第十一 李子雄 列传第二十二 李孝贞 列传第三十一 李谔 列传第三十七 李德饶 列传第四十二 李士谦 旧唐书 列传第二十二 李百药 李守素 列传第三十一 李敬玄 列传第四十 李怀远 列传第四十四 李峤 列传第五十一 李乂 列传第六十五 李承 列传第七十三 李巽 列传第八十七 李纾 列传第九十八 李吉甫 李藩 列传第一百七 李鄘 子拭 拭子磎 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李端 李虞仲 列传第一百一十四 李绛 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李绅 李珏 李固言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李德裕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李善 李玄植 列传第一百四十 李邕 列传第一百四十 李华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李嗣真 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二十李知本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李至远 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李端 述书赋 李阳冰 唐才子传 李颀 李嘉祐 李端 陇西李氏 晋书 卷八十七 李暠 魏书 卷三十九 李宝 卷五十三 李冲 卷八十二 李琰之 北史 卷一百 北齐书 卷二十九 李玙(弟瑾 族弟晓) 隋书 卷五十 李礼成 旧唐书 卷七十二 李玄道 卷八十一 李义琰 卷一百九十下 李白 李商隐 李拯 李巨川 卷五十九 李袭志(弟袭誉 子怀俨) 卷六十二 李大亮(族孙迥秀) 卷六十七 李靖(客师 令问 彦芳) 卷七十三 李延寿 卷一百二十六 李揆 卷一百三十三 李晟(子愿 愬 听 宪凭 恕 惎) 卷一百三十七 李益 李贺 卷一百六 李翱 卷一百六十七 李逢吉 李程 卷一百七十八 李蔚 旧五代史 卷九十三 李专美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赵郡李氏东祖房 赵郡李氏西祖房 赵郡李氏南祖房 赵郡李氏辽东房 赵郡李氏江夏房 赵郡李氏汉中房
赵郡李氏名人辈出。史书记载都有谁? 后汉书 卷六十七 李膺 卷六十三 李固 魏书 卷三十六李顺 卷四十九李灵 卷五十三 李孝伯 卷八十四 李同轨 卷九十李谧 北齐书 第二十二卷李元忠李义深 第二十九卷 李浑(子湛 浑弟绘 族子公绪) 第四十三卷 李稚廉 北史 卷三十三 李徽伯 李概 隋书 列传第七 李德林 列传第十一 李子雄 列传第二十二 李孝贞 列传第三十一 李谔 列传第三十七 李德饶 列传第四十二 李士谦 旧唐书 列传第二十二 李百药 李守素 列传第三十一 李敬玄 列传第四十 李怀远 列传第四十四 李峤 列传第五十一 李乂 列传第六十五 李承 列传第七十三 李巽 列传第八十七 李纾 列传第九十八 李吉甫 李藩 列传第一百七 李鄘 子拭 拭子磎 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李端 李虞仲 列传第一百一十四 李绛 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李绅 李珏 李固言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李德裕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李善 李玄植 列传第一百四十 李邕 列传第一百四十 李华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李嗣真 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二十李知本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李至远 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李端 述书赋 李阳冰 唐才子传 李颀 李嘉祐 李端 陇西李氏 晋书 卷八十七 李暠 魏书 卷三十九 李宝 卷五十三 李冲 卷八十二 李琰之 北史 卷一百 北齐书 卷二十九 李玙(弟瑾 族弟晓) 隋书 卷五十 李礼成 旧唐书 卷七十二 李玄道 卷八十一 李义琰 卷一百九十下 李白 李商隐 李拯 李巨川 卷五十九 李袭志(弟袭誉 子怀俨) 卷六十二 李大亮(族孙迥秀) 卷六十七 李靖(客师 令问 彦芳) 卷七十三 李延寿 卷一百二十六 李揆 卷一百三十三 李晟(子愿 愬 听 宪凭 恕 惎) 卷一百三十七 李益 李贺 卷一百六 李翱 卷一百六十七 李逢吉 李程 卷一百七十八 李蔚 旧五代史 卷九十三 李专美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赵郡李氏东祖房 赵郡李氏西祖房 赵郡李氏南祖房 赵郡李氏辽东房 赵郡李氏江夏房 赵郡李氏汉中房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