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QCtQX馃惥
-
关注数: 0
粉丝数: 46
发帖数: 8,696
关注贴吧数: 0
漳河(<读史方舆纪要>) 漳河 府西北二十里。有新旧二河,俱自魏县流经府境。《志》云:旧漳河自魏县东南流经府城西南,入卫河。后徙,从魏县东北流经府北,下流至馆陶县界,入卫河,谓之新漳。《五代史》:梁开平五年,晋王存勖败梁兵,自赵州进围魏州。梁将杨师厚引军自磁、相赴救。晋解围去,师厚追之,逾漳水而还。宋时尝引漳水注雕马河,入府城,灌御河。又从东北陡门出,灌流沙河,复入漳河,以通漕运。今故渠已湮。《河渠考》:漳水流浊,最多决溢。明洪武初,漳水溢。三十一年,漳、卫并溢,郡城遂圮。自宣德以后,横流决啮,不可胜纪。其最甚者,莫如嘉靖三十六年,漳、卫横流,盘旋于元城、大名、南乐、魏、、内黄等县境,民至有攀木而栖者。盖漳盛而卫不能容,泛滥为灾也。又云漳、卫二河,并在府境。大抵卫常安流,漳善决啮。明初,漳水从魏县北,历西店东,注馆陶,合卫水。正德初,漳河决魏县阎家渡。又十年,决双井渡,皆合卫水,由艾家口东北经小滩镇,而入馆陶界。堤堰完固,环抱郡城,虽有决啮之害,补塞亦易。嘉靖三十六年,复决于魏县西南回隆镇。遂舍艾家口,经大名县南,分流汗漫,东至岔道村,始合旧河。公私皆以泛滥为病。隆庆三年,漳水大溢,大名县城垣、室庐,几至为墟。万历十九年,始自大名县西白水村至艾家口,开渠十一里,达漳河故道,复自艾家口导支流入府城壕。工甫毕,淫潦适至,赖二流分派,大名县得以无恙。因拟益为闸坝,以节宣之。自是水患差少。余详大川漳水。 漳河在县南。《志》云:旧漳水为浊漳,今自临漳县东流至县南十八里,又东流至府城西南,与御河合者是也。新漳水为清漳,自县南徙流而北,迫县之南关,东流数里,折而东北,经元城县北,入山东馆陶县界,与卫河合者是也。二漳水盖以堤岸相隔。按清、浊二漳已合于临漳县西,此所云旧漳者,盖沿漳水之旧名,新漳则据其分流入卫河者言之耳,非仍有二漳水也。欧阳曰:漳河过魏县,亦谓之魏河。唐建中三年,马燧等围田悦于魏州。朱滔、王武俊叛,援悦,燧败保魏县。滔等亦引兵营魏县东南,与官军隔水相拒。五代梁乾化五年,晋王存勖得魏州,梁将刘自洹水趣魏县。晋将史建瑭屯魏县拒之,晋王劳军至魏县,帅百骑循河而上,觇营。伏兵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王力斗得免。河曲,即漳河曲也。《河渠考》:漳水入县境,一遇雨潦,恒多决溢之患。成化十八年,水决县西,入城市。弘治二年,复自县西羊羔口,漫流害稼。十四年,复溢。明年,从县西北趣广平县东南,下流皆被其害。仍入馆陶,合卫河。嘉靖中,漳、卫屡溢。三十年,为患尤剧。三十六年,自县及元城、大名以南二三百里间,皆为巨浸。久之,患始息。万历二十年,复涨溢害稼。土人以漳水变迁不常,谓之神河。水退后,往往以填淤为利,故垫溺常不免。又旧有漳河堤,在县南,其南岸起自临漳,延袤八十里。北岸起自成安,延袤五十里。俱由县境抵元城县界。永乐八年,县令杨文亨创筑,后屡增修之。
(宋)何去非<魏论下> 言兵无若孙武,用兵无若韩信、曹公。武虽以兵为书,而不甚见于其所自用。韩信不自为书,曹公虽为而不见于后世。然而传称二人者之学皆出于武,是以能神于用而不穷。窃尝究之,武之十三篇,天下之学失者所通诵也。使其皆知所以用之,则天下孰不为韩、曹也?以韩、曹未有继于后世,则凡得武之书伏而读之者,未必皆能办于战也。武之书,韩、曹之术皆在焉。使武之书不传,则二人者之为兵固不戾乎。武之所欲言者,至其所以因事设奇,用而不穷者,虽武之言有所未能尽也。驱市人白徒而置之死地,惟韩信者然后能斩陈馀;遏其归师而与之死地,惟若曹公者然后能克张绣。此武之所以寓其妙,固有待乎韩、曹之俦也。谲众图胜,而人莫之能知;既胜而复谲以语人,人亦从而信之不疑。此韩信、曹公无穷之变诈不独用于敌,而亦自用于其军也。 盖军之所恃者将,将之所恃者气。以屡胜之将,持必胜之气以临三军,则三军之士气定而情安,虽有大敌,故尝吞而胜之。韩信以数万之众,当赵之二十万,非脆敌也,乃令裨将传食曰:“破赵而后会食。”信策赵为必败可也,而曰必破而后会食者,可预期哉?使诚有以破赵,虽食而战,未为失赵之败也。然而韩信为此者,以至寡而当至众,危道也。故示之以必胜之气,与夫至暇之情,所以宁士心而作之战也。曹公之征关中,马超、韩遂之所纠合以拒公者,皆剧贼也。每贼一部至,公辄有喜色。贼既破,诸将问其故,答曰:“关中长远,若贼各据险,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其皆集,可一举而灭之,是以喜耳。”袁绍追公于延津,公使登垒而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积多,步兵不可胜计。公曰:“勿复白。”乃令解鞍纵马待焉。有顷,纵兵击之,遂大破绍,斩其二将。夫敌多而惧者,人之情也。以曹公之勇,而形之以惧,则其下震矣,故以伪喜、伪安示之。众恃公之所喜与安也,则畏心不生,而勇亦自倍,此所以胜之也。故用兵之妙,不独以诈敌,而又以愚吾士卒之耳目也。 昔者创业造邦之君,盖莫盛于汉之高皇。考其平日之智勇,实无以逮其良、平、信、越之佐。然其崛起,曾不累年诛秦、覆楚,遂奄天下而王之。曹公之资机警,挟汉以令天下,其行兵用师、决机合变,当日无与其俪也。然卒老于军,不能平一吴、蜀,此其故何也?议者以其持法严忍,诸将计画有出于己右者,皆以法夷之,故人旧怨无一免者,此所以不济。嗟夫!曹公残刻少恩,必报睚眦之怨,真有之矣。至若谋夫策士,收揽听任,固亦不遗,未尝深负之也。盖尝自诡以帝王之志业,期有以欺眩后世。然稽其才,盖亦韩信之等夷。而其遇天下之变,无以异于刘、项之际。刘备、孙权皆以人豪,因时乘变,保据一隅,而公之诸将皆非其敌。至于鞭笞中原,以基大业,皆公自为之。而老期迫矣,此其为烈与汉异也.
相州(引自<文献通考>) 殷王河甲居相,即其地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後属赵。秦为邯郸郡地。两汉为魏郡。魏武王建都於此(魏都在邺县)。晋亦为魏郡。後赵石虎、前燕慕容俊并都之(皆都邺)。後魏道武置相州,取河甲居相之义。东魏静帝初迁都於此,改置魏尹及置司州牧。北齐又都焉,改为清都郡,置尹。後周置相州及魏郡(自故邺移治安阳城)。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魏郡。自北齐之灭,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伎巧商贩及乐户移实郡郭,由是人情险讠皮,至今好讼。唐为相州,或为邺郡。属河北道(宋同)。领县十一(安阳、尧城、洹水、滏阳、邺、内黄汤阴、林虑、临河、成安、临漳)。梁为昭德军节度。後唐降为军事。晋为彰德节度,後以内黄、成安、洹水三县属大名府。宋因之。靖康二年,陷於金。贡暗花牡丹花纱、知母、胡粉、绢。领县六,治安阳。安阳(即纣都之地。隋县。有铜雀台、西河、洹水)邺(汉县。东魏、北齐所都。有漳水、紫陌桥、西门渠、三台、凤阳门。熙宁五年,省为镇入临漳)汤阴(古里城,文王被囚之所。汉汤阴县。有水、荡水。宣和初,以县隶州,寻复之)永定(唐县。梁改长平,後唐复)临漳(西门豹为令,造十二渠,决漳水溉民田。东魏县)林虑(後魏县。有隆虑山、洹水、漳水)。
(唐)张说《邺都引》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旁高冢多贵臣,娥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可能是气质使然,我历来读诗一直最喜欢怀古的。多年前读诗,此首最动我情。
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正义括地志云:“按:横渠首接漳水,盖西门豹、史起所凿之渠也。左思魏都赋云‘西门溉其前,史起濯其後’也。”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後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十二渠经绝驰道,到汉之立,而长吏以为十二渠桥绝驰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邺民人父老不肯听长吏,以为西门君所为也,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长吏终听置之。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後世,无绝已时,几可谓非贤大夫哉!<史记滑稽列传>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有令名。至文侯曾孙襄王时,与群臣饮酒,王为群臣祝曰:“令吾臣皆如西门豹之为人臣也!”史起进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漳水在其旁,西门豹不知用,是不智也。知而不兴,是不仁也。仁智豹未之尽,何足法也!”于是以史起为邺令,遂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民歌之曰:“邺有贤令兮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舄卤兮生稻梁”。<汉书沟洫志>
警察的首要任务是为民除害还是为政府除害?!
做中国农民:冤深似海恨难平。
有官员公然在电视里说农村父母养子女到18岁就行了,但城市父母 还应供子女上大学。在他看来农民的子女就不配上大学?!
一个其内部没有起码的公正的群体不可能团结。
我的一点疑惑: 土地是国家的,钱是银行的,楼是工程队盖的,生意是摊主经营的,开发商却坐收租税!
为何不按店铺的资产多少来课税? 按营业额根本做不到,没几个顾客会索要发票的。
中国的《美国人权报告》引用的材料多出自美国出版的书。 在中国这样自揭其丑的著作根本就别想出版。
“国家”和“人民”是不是一回事?
请问为何过去东北的酒厂又叫“烧锅”?
陈垣、吕思勉、钱穆皆靠自学成为史学名家,今天还有这种可能吗?
各位说一下住处好吗? 我在胶合板厂南宿舍。
长春钢厂的红色烟雾太牛逼了,方圆数里内皆可见到。 算是本市一景吧。
李白葬于此地。
讨论一下国企倒台有何罪过?凭什麽给我删了?
各位对元代诗文有何评价?
哪位讲讲真德秀与魏了翁?
宋比明更接近现代社会吗?
近来有人说《古文尚书》不伪,各位怎麽看?
东汉与羌的战争,清与缅甸的战争,过错在哪一边?
读后感应写自己的感想,不应看别人的。
我想问问吧主,你凭什麽给中国人民放血?
唐朝时韦氏很厉害啊,以后就不行了。
如果主人雇了一个管家为他管理家业, 管家却总向主人抱怨:唉呀,你这麽做不方便我管理了,你那麽做也不方便我管理了......那麽是否要解雇他呢?
政治到底是正道还是诡道?
唐有农民起义领袖裘甫。
历史文化名城啊。
长春市政府有钱建一座宾馆当会议楼,没钱给民众修路。
东站以北的地方就建不成繁华城区吗?! 每当我站在这里遥望伊通河以西一座座高楼大厦,反观周围满眼荒凉,总禁不住慨叹。
不少长春人一骂人就说:“你是不是四平来的?”意为你是精神病。 这也太不尊重四平人了吧?!
伊通河东岸有大片空地,为何宁可让它堆垃圾也不利用?
唐朝裴姓名人多,唐以后则少。崔也是。
此姓以廉颇最有名。
有人说埃及不产铁,是真的吗?
陕西的水土流失严重吗?
听说甘肃一少年因偷电被电业局的半夜拖进山谷打死了。有何下文吗?
为何江南西路变成了江西,江南东路却取消了?
科尔沁的沙化严重吗?
各位觉得骂来骂去的挺有意思吗?
精英人士大谈的“城市文化”没多大意义。 他们是自由的。普通人呢?我说我不喜欢甲城的文化了,我想搬到乙城去。警察给我改户口吗?
1959至1961年国家从农民手里征走的粮食到底占总产量的百分之多少?
知青们写文章嘲笑农民,可他们对农民干了什麽? 有一个知青向农民要大酱,农民没给,此人就把死猫扔进农民的酱缸里。
对频烦修路的不解: 主干道已经够平整宽阔了,还一遍遍的刨个什麽?怎麽不把土道修成柏油路?
农业的出路何在? 怀德的一个农民跟我说,种苞米去了种子化肥钱,就挣个零花而已。可是美国的苞米种植量比中国还大,为何人家能发财?
听说湖北省政府搞地方保护,严禁双汇肉进入湖北。真这麽猖狂吗?
苏、黄确实给诗风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张戒、严羽都曾言之。
今人若写类似《兵车行》的作品,根本变不成印刷品。
有人说唐人学杜甫成功的只有李商隐,请问是怎麽体现的?
婺源人现在还有安徽情结吗?
我爷爷祖上是枣庄人,后来闯关东到了吉林扶余(今松原)。
此姓当以蔺相如最有名。《将相和》在舞台上也常见。
泉州是宋元时期的世界第一大港吗?
我有个姓杜的同学,总跟我吹他和杜甫之间的关系。 可他连杜甫的诗都没读过几首。
薄一波应是此姓中最有名的了。愿他长寿。
有这麽一则逸事 唐朝一大官有女国色,欲将其嫁给诗人戎昱,却嫌其姓不好,劝他改了。戎昱回敬道:千金未必能改姓,一诺从来许杀身。我挺喜欢戎昱的诗,虽存世不多,但都是精品。谁知道还有哪些戎姓名人?
古人为何多认为荀子不如孟子?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