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QCtQX馃惥
-
关注数: 0
粉丝数: 46
发帖数: 8,696
关注贴吧数: 0
各位帮我点击一下这个链接好吗?点一下就行 http://bbs.gxsd.com.cn/?fromuid=25362 多谢
“啥子”的笑话 作者: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温溪镇第一小学五(1)班程耀慧 走进我的房间,正对着门的墙壁上挂着我和姥爷姥姥的合照。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放假期间在四川姥爷家度过的幸福生活,回忆起许多有趣的事情。特别是初到四川时,关于“啥子”这个词儿,还闹了不少笑话。去年放暑假期间,爸爸带我去四川姥爷家去度假。在去成都的火车上,就听到有人询问列车员:“啥子时候到成都?”“傻子”时候到成都?我听得一头雾水,想问问爸爸妈妈,可是他们正忙着放行李,只好作罢。火车到站了,来接我们的舅舅问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次来成都,都想玩些啥子,尽管跟舅舅说。”又是个“傻子”!舅舅的话,我没听懂,可又不好意思问,只好以笑作答。到了家里,姥姥搂着我问:“耀慧,你要吃啥子?”姥爷笑眯眯地说:“你想到啥子地方耍,姥爷就带你到啥子地方耍!”天哪,我一下子掉进了“傻子”的世界!好奇心促使我去请教爸爸,我把自己的疑惑一五一十的地告诉了爸爸。爸爸听了后哈哈大笑:“傻丫头,四川话‘啥子’是‘什么’的意思。”哦,我这才明白,原来“啥子”就是“什么”呀!
凌正○对履亩税公田判 〈渭南县履亩税,而御史劾之曰:“公田不善,恐乏军储。”〉 兵惟静难,食以聚兵,傥岁计之无虞,必军须之不继。县司以职其日给,科彼仓储。公田,嗟不登於晚岁;嗷嗷士卒,虑县罄於糗粮。厚敛之旨,岂坐於冉求?盍彻之税,已闻於有若,情非徇己,事或从权。请霁霜简之威,庶获雨田之稔。
成震○对税亩多于什一判 〈得县官税亩,多於什一。御史纠其擅赋敛。诉称:“尽供军旅,二犹不足。”〉 当官而行,必议徵敛,赋里以入,宜均有无。政或违於小康,税乃行於大桀。是以我疆我理,分上下之田;有国有家,建中正之术。不是过也,皆将取焉。伊惟县官,昧尔为政。诚合酌於古训,量其经入;使谷不过藉,人斯乐输。今乃将多徵於前,复重敛其後,所谓莫益或击,徒闻浚我以生。虽亿兆是谋,用给如貔之士;而徵求失道,宁忘《硕鼠》之诗?且九年之储,常闻富国;二犹不足,匪曰“能言”?请从避马之绳,庶叶《公羊》之训。
周针○登吴岳赋(以“崇峦险固,永镇西疆”为韵) 吾尝文战将北,羁游极西。睹吴岳之孤峭,计群山之莫齐。由是邈崖谷,遂樊跻,入�霭,出尘泥。既臻顶上,用视天倪,雁塞殊小,峨眉甚低。盖以气壮神扶,雄标国祚,揖白帝兮不见,抱皇城而自固。岚光拥翠,拓开霄汉之心;岫色横空,锁断戎夷之路。ゃや旁竦,上干,碧草春合,清风夏寒。遥瞻魏阙,迥立烟峦,疑超洞府,谓在天坛。中隐深溪,日月之光不到;外连层阜,龙蛇之势斯蟠。当其区宇正宁,氛埃初见,览造化之宏制,识乾坤之设险,水萦盈而线走,陇山{山列}{山施}而螺掩。西窥剑阁,霜地表之千镡;东瞰蓬莱,黛波间之数点。遐徵众岳,式并{山隆}崇,彼皆受封於百代,此独不视於三公。森┺立以削成,宁惭太华;黯云凝而化出,岂让维嵩?况乎万仞凌虚,千里倒影,虎踞华裔,鲸吞虏境。叠攒壁,回岩列屏,捍绝域以增隘,固中原之甚永。直使以礼宾九有,仁服八荒,臂贤以为辅弼,宅道以作封疆。亦须假我严卫,凭我巨防,迩藩垣於都邑,远隔阂於氐羌。吾唐重其功,崇其镇,爰升成德之号,用补极天之峻。小儒是以竟日兴感,抽毫赋韵,登咏毕兮岑,指长安而後进。
刘乾○招隐寺赋 其始穿竹田以行崎岖,诘曲十馀里而後至。草木幽异,猱猿下来,空谷无人,水流花开。寺门东向,趾古构新,茅茨接於碧瓦,画墙见乎苔侵,青山澹乎吾虑,潭影空乎人心。噫予何来之晚也!寺之东南,山气森肃。泉名“虎跑”,石泓万斛,色若渍蓝,声如戛玉。下注三坎,雷奔雪触,悬崖赴壑而不危,附川到海而气足。呜呼奇哉!古人之文,流出肝肺,混混而不竭者,甚有似於斯,而今也不在於仆。旧闻有昭明太子,此曾养晦,读书於此。安得起九原而与之言哉!忽然天风吹衣,林木清啸,仙邪鬼邪,万窍叫邪。客有五人者,携壶促子,披�上征,求所谓读书台而吊之。立孤峰以展眺,探古洞而搜异,拂藓文之半封,怅石章之灭既。�冉冉以闲飞,松 而晴吹,惊怪木之如龙,悦鸟语之禅味。悟我生之无始,卑佛书之揭谛,假使昭明之犹在,将谓此语之不易。彼既与未死而俱往,吾故乘元化而再至。台之上兮多月明,台之下兮古道不可行,茅山青兮练湖平,美人不复兮我心知萦。遂与客蹑�根,缘鸟道,踞磐石而坐焉。烟霞极目,其平如席,残阳一片,万屋露脊。参苍间赭,如画如织,阅大块之文章,叹斯游之奇迹。已而悲风凄其四起,暝色合乎寒城,客待予而俱返,别遣谢乎山灵。
赵励○秋鸿赋 若夫随阳之鸟,翩翩者鸿,高飞晴日,长鸣朔风。乘秋阴於迥塞,结阵影於遥空。观其羽翮联翩,出入寥廓,念江山而犹远,犯霜露而无托。昔年春去,爱洲渚之芳菲;今日秋来,值关山之摇落。借如良人远戍,贱妾孤居;帷屏旷望,意息空疏。路杳渺而无限,心婵娟而有馀,忆紫塞之年尽,怨青楼之夜虚。莫不闻之者愤惋,听之者涟如,罢回文之织锦,思系足之边书。若乃明月宵悬,黄�昼泄,牢落天地,苍茫溟碣。行宛转而初上,影参差而不绝,愁轻岱北之�,讶负辽西之雪。既而南游泽国,北别沙场,千里万里,怀稻怀粱。强能鸣以取爱,恐不才而见伤,所愿免虞人之缴,得狎君之池塘者也。
杜环○大食国经行记 一名“亚俱罗”,其大食王号“暮门都此处”。其士女瑰伟壮大,衣裳鲜洁,容止闲丽。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无问贵贱,一日五时礼天。食肉作斋,以杀生为功德。系银带,佩银刀,断饮酒,禁音乐。人相争者,不至殴击。又有礼堂,容数万人。每七日,王出礼拜,登高座,为众说法曰:“人生甚难,天道不易。奸非劫窃,细行谩言。安已危人,欺贫虐贱,有一於此,罪莫大焉。”凡有征战,为敌所戮,必得生天。杀其敌人,获福无量。率土禀化,从之如流,法唯从宽,葬唯从俭。郛郭之内,里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於市肆,驼马驴骡,充於街巷。刻石蜜(一作木)为庐舍,有似中国宝,每至节日,则献贵人。琉璃器皿,石瓶钵,盖不可算数。粳米白面,不异中华。其果有褊桃,又千年枣。其蔓菁根大,如斗而圆,味甚美。馀菜亦与诸国同。葡萄大者如鸡子。香油贵者有二:一名“耶塞蔓”,一名“没<囗丑>(女甲反)师”。香草贵者有二:一名“查塞{艹奉},(蒲孔反)”,一名“葜芦茇”。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Г,织络者河东人乐、吕礼。又以橐驼驾车。其马俗云西海滨龙与马交所产也。腹肚小脚腕长,善者日走千里。其驼小而紧背有孤峰,良者日驰千里。又有驼鸟,高四尺以上,脚似驼蹄,颈项胜得人骑行五六里,其卵大如三升。又有荠树实如夏枣,堪作油食除瘴。其气候温,土地无冰雪。人多疟痢,一年之内,十中五死。今吞灭四五十国,皆为所役属,多分其兵,镇守其境,尽於西海焉。 又云:米禄国在亚梅国西南七百馀里。胡姓米者,兹土人也。其城方十五里,用铁为城门,城中有盐池,又有两所佛寺。其境东西百四十里,南北百八十里,村栅连接,树木交映,四面合匝,总是流沙。南有大河流入其境,分渠数百,灌溉一川。其土沃饶,其人净洁。墙宇高厚,市廛平正。木既雕刻,土亦绘画。又有细软叠布,羔羊皮裘,估其上者直银钱数百。果有红桃、白柰遏、白黄李瓜。大者名“寻支”,十馀人餐一颗辄足。越瓜长四尺以上。菜有蔓菁、萝卜、长葱、颗葱、芸苔、胡芹、葛蓝、单达、茴香、英薤、瓠芦、尤多葡萄。又有黄牛、野马、水鸭、石鸡。其俗以五月为岁,每(一作首)岁以画缸相献。有打球节、秋千节。其大食东道使镇於此。从此至西海以来,大食波斯,参杂居止。其俗礼天,不食自死肉及宿肉,以香油涂�。又云:苦国在大食西界,周回数千里,造屋兼瓦,垒石为壁,米谷殊贱。有大川东流入亚俱罗,商客籴此粜彼,往来相继。人多魁梧,衣裳宽大,有似儒服。其苦国有五节度,有兵马一万以上,北接可萨突厥。可萨北有突厥,足似牛蹄,好啖人肉。
白鹦鹉赋(以“容日上饰,孤飞色媚”为韵) 珍禽生矣,於彼南域,禀离宫之淳精,得金方之正色。明而且慧,聪而多识,虽羽族之殊流,与人智而同德。懿其霜毛雪毳,鲜襟皓臆,明眸珠朗,修趾饰。理翮整翰,仰�路而翻飞;自迩陟遐,托风林以栖息。及夫出层峤,集高松,刷劲翼,端丽容,遇天网之四掩,献君门於九重。用能辞群别类,重译而至,闭以雕笼,处之丹地。夫违忤则伤性,常顺旨以从人,乖背则丧生,不贪荣以求媚。爰游上都,只影长孤,怀好音而愿语,每称名而自呼。当其逾山越嶂,万里遐旷,常恐微躯,毁全无妄。岂知承曲成之惠渥,奉君子之嘉贶,朝食琅之实,夜宿画梁之上而已哉!顾慕多违,自惜容辉,梦乡山而欲恋,思恩波而不飞。独有邈乎长想,忻然志逸,效彼珍宝,瑞我帝室。坐使素乌恶彩,白鹇惭质,若炎渊之愁雾,嘉长安之圣日。信能言之见知,接莺谷而同出。
陈谟:夹谷同知画像赞 烈烈神彩,堂堂粹容。廉以律身,而坚守勿易。勤以莅政,而允得其中。宽裕不遗于细务,严明一出于至公。暂淹留乎贰守,实简在于宸聪。轼乎宜刺史之雄,马乎宜御史之聪。蔚蔚乎古名臣之风。(《海桑集》卷十)
陈谟:夹谷同知画像赞 烈烈神彩,堂堂粹容。廉以律身,而坚守勿易。勤以莅政,而允得其中。宽裕不遗于细务,严明一出于至公。暂淹留乎贰守,实简在于宸聪。轼乎宜刺史之雄,马乎宜御史之聪。蔚蔚乎古名臣之风。(《海桑集》卷十)
郭武【江南怀古】 隔断中原数百年,囊沙堪笑况投鞭。 桓温不合留王猛,安石终能举谢玄。 日落暮云斜度鸟,雪消春水远连天。 子山空有《江南赋》,北府凄凉最可怜。
陈循【沛县】 汉祖歌风处,荒台宿草迷。 野云连砀北,溪雨过丰西。 人自殊方至,书因去客题。 鸰原千里隔,落笔数行啼。
王祎:《鸣道集说》序 古者立言之君子,皆卓然有所自见,其学术不苟同于众人,而惟道之是合,故其言足以自成一家,有托以不朽。是故圣人没,道术为天下裂,诸子者出,言人人殊,然要其指归,未始不合乎道。夫苟合于道矣,而其言有不传者,未之有也。嗟乎,君子之立言难矣。若屏山先生李公者,其庶几古之立言者乎?先生讳之纯,字纯甫,弘州人。金章宗承安间进士,仕至尚书右司都事。资识英迈,天下书无不读,其于庄周、列御寇、左氏、战国策为尤长,文亦略能似之。三十岁後遍观佛书,既而取道学诸家之书读之。一旦有会于其心,乃合三家为一,取先儒之说笺其不相合者,著为成书,所谓《鸣道集说》也。观其为说,前无古人,诚卓然有所自见,学术不苟同于众人,而惟道之是合者也。遗山元公尝以中原豪杰称之,谓其庶几古者立言之君子,岂不信乎?嗟乎,立言之难久矣,世之学者知守经以笃信,而不知会通以求道,故有以一人之见而决千载之是非者,鲜不群疑而众骇之。先生是书,其雄辩闳论,以一人之见决千载之是非者,往往而是。予故窃论其大旨,著于篇端,使览者得详焉。(《王忠文公集》卷七)
王祎:《鸣道集说》序 古者立言之君子,皆卓然有所自见,其学术不苟同于众人,而惟道之是合,故其言足以自成一家,有托以不朽。是故圣人没,道术为天下裂,诸子者出,言人人殊,然要其指归,未始不合乎道。夫苟合于道矣,而其言有不传者,未之有也。嗟乎,君子之立言难矣。若屏山先生李公者,其庶几古之立言者乎?先生讳之纯,字纯甫,弘州人。金章宗承安间进士,仕至尚书右司都事。资识英迈,天下书无不读,其于庄周、列御寇、左氏、战国策为尤长,文亦略能似之。三十岁後遍观佛书,既而取道学诸家之书读之。一旦有会于其心,乃合三家为一,取先儒之说笺其不相合者,著为成书,所谓《鸣道集说》也。观其为说,前无古人,诚卓然有所自见,学术不苟同于众人,而惟道之是合者也。遗山元公尝以中原豪杰称之,谓其庶几古者立言之君子,岂不信乎?嗟乎,立言之难久矣,世之学者知守经以笃信,而不知会通以求道,故有以一人之见而决千载之是非者,鲜不群疑而众骇之。先生是书,其雄辩闳论,以一人之见决千载之是非者,往往而是。予故窃论其大旨,著于篇端,使览者得详焉。(《王忠文公集》卷七)
王祎:《鸣道集说》序 古者立言之君子,皆卓然有所自见,其学术不苟同于众人,而惟道之是合,故其言足以自成一家,有托以不朽。是故圣人没,道术为天下裂,诸子者出,言人人殊,然要其指归,未始不合乎道。夫苟合于道矣,而其言有不传者,未之有也。嗟乎,君子之立言难矣。若屏山先生李公者,其庶几古之立言者乎?先生讳之纯,字纯甫,弘州人。金章宗承安间进士,仕至尚书右司都事。资识英迈,天下书无不读,其于庄周、列御寇、左氏、战国策为尤长,文亦略能似之。三十岁後遍观佛书,既而取道学诸家之书读之。一旦有会于其心,乃合三家为一,取先儒之说笺其不相合者,著为成书,所谓《鸣道集说》也。观其为说,前无古人,诚卓然有所自见,学术不苟同于众人,而惟道之是合者也。遗山元公尝以中原豪杰称之,谓其庶几古者立言之君子,岂不信乎?嗟乎,立言之难久矣,世之学者知守经以笃信,而不知会通以求道,故有以一人之见而决千载之是非者,鲜不群疑而众骇之。先生是书,其雄辩闳论,以一人之见决千载之是非者,往往而是。予故窃论其大旨,著于篇端,使览者得详焉。(《王忠文公集》卷七)
郑元佑:题魏钟繇《荐季直表》 成侯在魏,铭功五熟釜,为魏宗室,岂独勋业为不可及,其楷法传于世者亦不可企及,若《戎路表》是也。此卷《荐季直表》,其法度与《戎辂表》无少异,汉季楷法全是隶,其古雅可见,于后二王为翰墨宗匠,顾岂能外此哉?分湖陆隐君酷嗜古,今浙右法书名画多出于其家,此卷尤隐君所宝者,更五六十年而复归于隐君,信神物去来真有神护云。遂昌郑元佑。(《御定书画谱》卷七十)
李习:翠麓亭记 古人所以重登临而增感慨,非计台榭之兴废也。绮牖刻桷,化而为榛墟蔓场者,不知其几矣。芳名馨德,苟在天壤间,断不与陈迹俱腐没。予尝登凌歊遗址,而想宋武基兆之新;访姑孰水亭,而怀谪仙觞咏之乐。经于湖玩鞭之楼,而追慨晋明勇于折奸逆之气,而亦幸脱虎口,风流至今犹足称者。彼奸雄逆孽,露消霜释,而故营败垒,过者犹睨而唾之。然则区区废兴,果足计哉。(康熙《繁昌县志》卷十三)
李习:翠麓亭记 古人所以重登临而增感慨,非计台榭之兴废也。绮牖刻桷,化而为榛墟蔓场者,不知其几矣。芳名馨德,苟在天壤间,断不与陈迹俱腐没。予尝登凌歊遗址,而想宋武基兆之新;访姑孰水亭,而怀谪仙觞咏之乐。经于湖玩鞭之楼,而追慨晋明勇于折奸逆之气,而亦幸脱虎口,风流至今犹足称者。彼奸雄逆孽,露消霜释,而故营败垒,过者犹睨而唾之。然则区区废兴,果足计哉。(康熙《繁昌县志》卷十三)
李习:翠麓亭记 古人所以重登临而增感慨,非计台榭之兴废也。绮牖刻桷,化而为榛墟蔓场者,不知其几矣。芳名馨德,苟在天壤间,断不与陈迹俱腐没。予尝登凌歊遗址,而想宋武基兆之新;访姑孰水亭,而怀谪仙觞咏之乐。经于湖玩鞭之楼,而追慨晋明勇于折奸逆之气,而亦幸脱虎口,风流至今犹足称者。彼奸雄逆孽,露消霜释,而故营败垒,过者犹睨而唾之。然则区区废兴,果足计哉。(康熙《繁昌县志》卷十三)
汪世显(附汪德臣、汪良臣、汪惟正) 汪世显汪世显(1195—1243),字仲明,汪古部人。汪古本阴山(今内蒙大青山)部族,为金朝属部,隶西京路,故元人称汪氏出于“山西将种”;有一支汪古人徙居巩州盐川(今甘肃陇西),世显先人世为其长,因取汉姓汪氏①。金贞佑二年(1214),世显以军功擢千夫长。巩州为金边防要地,置元帅府统军戍守。正大二年(1225),元帅田瑞反,陕西行省讨之,世显时为巩州门将,开城纳行省军,遂平田瑞。转官,先后授领同知平凉府事、领陇州防御使。六年,改兼巩昌府(巩州升)治中,转同知,兼参议帅府机务,佐知府兼总帅、巩昌行省(正大八年加授)完颜仲德招集陇右诸州散亡士卒数万,移巩昌府治于石门山,依险坚壁备御蒙古。天兴元年(1232),汴京危急,完颜仲德奉旨率部赴援,承制授世显便宜总帅,代统军队留镇巩昌。三年初,金亡,秦州(今甘肃天水)元帅粘葛完展自称行省,假造蜡丸诏书,欲兼制巩昌,世显不服,攻杀完展,并其军,成为秦、巩最强大的势力,但仍奉金朝正朔①。又数次遣使向南宋四川制置使赵彦呐请求“内附”(《宋史·赵彦呐传》)。明年(1235),蒙古太子阔端经略秦、巩,兵临巩昌,遣汪古人按竺迩谕降,十月四日,世显献所统诸城军民归降蒙古,阔端赐以蒙古章服,令仍任其旧官职。世显降蒙后,随即被派遣领本部兵从征南宋,进攻大安军(今陕西宁强西北)境,为宋兵所阻,退回。1236年,复从阔端攻蜀,为前锋,进至大安,击溃南宋调来的思、播(今贵州北部)田氏、杨氏援军(苗军);在阳平关与宋边防主力曹友闻军激战中,单骑突阵,及与后军会合,大败宋军,曹友闻战死,蒙古军冲破了四川门户,遂长驱而入。1237年春,世显出其不意率部夜取遂宁(武信城),尽得其府库。接着进兵攻掠普州(今安岳)、资州(今资中)。1238年,从都元帅塔海绀卜再入四川,军至葭萌之南,宋守将阻山为栅,世显选精骑夺栅而入,乘胜攻占资州,进掠嘉定、峨眉等地而还。1239年秋,复隶塔海麾下攻蜀,破开州,进抵万州。宋军列阵万州长江南岸,世显乘夜伏兵上游,而于北岸布舟为疑阵,及战,率伏兵乘革舟顺流而下,袭破宋舟师,追击于夔州(今奉节),过巫山,为宋京湖制置使孟珙援军所阻。次年春,蒙古军回师挟江两岸西进,至涪州(今涪陵),世显奉命于江面架浮桥以渡军队,两日而成。继而分领南道之军围攻重庆,宋守军顽强抗击,不能克,以天气暑热退兵。其年秋,赴和林入觐,太宗嘉奖其功,赐金符。1240年,世显与其他蒙古军帅再度率部入蜀。时宋四川制置使陈隆之置司于成都,修完城池,坚壁守御,并向蒙古军下了战书;十月,蒙古军围攻成都多日,有宋将田都统(名显)约下城出降被发觉,世显急指挥将卒架梯攻城以救之,田开此门内应,蒙古军遂攻陷成都,俘陈隆之。世显随即率精锐五百为前锋驰攻汉州(今广汉),三日后,诸军皆至,又攻三日,守将王夔驱火牛突围走,城陷。十三年春,阔端召世显入见,论功,授为巩昌便宜都总帅,赐虎符,统领秦、巩、定西、金(今榆中)、兰、洮(今临洮)、会(今会宁)、环、陇、庆阳、平凉、德顺(今隆德)、镇戎(今固原)、原(今镇原)、阶(今武都)、成、岷、叠(今迭部)、西和等二十余府州①,军民财赋皆听其裁决。巩昌便宜都总帅府辖土之广,为各地汉人世侯所不及,汪氏成为在蒙古卵翼下专制一方的最大地方势力。不久,世显病死。中统三年(1262),追封陇西公;延佑七年(1320),加封陇右王。有子七人。汪德臣汪德臣(1222—1259),字舜辅,世显次子。十四岁入质于阔端,赐名田哥,常从狩猎,以善射得到赏识。世显死(1243),阔端命其袭父职为巩昌便宜都总帅。其年秋,领兵入蜀,接援攻打泸州等处的蒙古军退还。时宋四川制置使余玠备御有方,蒙古军进展不利。1245年,德臣率部为前锋,攻掠了东川的忠州、涪州(今涪陵)等地。次年,蒙古分兵四路攻蜀,德臣等攻打蓬州运山城(在今蓬安东南,余玠所建,移州治于此),地势险峻,督步兵攻之,守军以擂石阻击,毙其坐骑,其弟直臣也在攻拔外城战斗中丧生,进攻受挫,乃退兵。1251年夏,余玠统领大军围攻兴元(汉中,蒙古占领后于此设官置守,立兴元行省),蒙古急发各路军救援,德臣集属下诸州兵昼夜兼程赶至兴元。余玠见蒙古援兵大至,即撤围南还。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卒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日。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韩岩村人。他是700多年前我国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 元好问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他的祖先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后随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并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亡后,落籍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五代时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他的高祖元谊,在北来晚期徽宗宣和年间(1119-1225年)官忻州神武(虎)军使。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县)团练使,又从平定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父亲元德明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平时诗酒自娱,著有《东岩集》。 元好问出生后七个月,即过继给他的任县令的二叔父元格(后元好问称他为陇城府君)。 元好问生活的时代,正是金元兴替之际,金朝由盛而衰被蒙古灭亡,蒙古本是金的臣属,崛起后征伐四方而灭掉金国。在这样的大战乱大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元好问也经历着国破家亡,流离逃难的痛苦煎熬。大致来说,他的一生可以分成这样几个大的阶段:21岁前,他过的是学生和公子哥儿的优裕生活。这20来年,随着他的过继父元格,转徙于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的县令任上,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显露出文学才华,8岁即因作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虽然初次参加科举未能魁名高中,但因多遇名人指教,学问大为长进,打下了做诗为文的深厚根基。太原王中立(字汤臣)、翰林学土路铎(字宣叔)、名儒郝天挺(字晋卿)等都对元好问有过指教师授的功劳。另一方面,丰厚的物质生活和科场失意的打击,使元好问养成了嗜酒的不良癖好。22岁至35岁,是元好问科场多次挫折和遭受战祸、家破人亡,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时期。其间,他备尝了人生的痛苦艰辛。不过,通过应试汴梁,他得以与朝中名人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交接结好,不仅在学问上受到高明的指点,诗文大为进步,而且为以后的仕途进退也打下了重要基础。自35岁中博学宏词科入选翰林院,到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二年(1233年)汴京城破被蒙古兵俘虏,是他宦海浮沉和仕途最终结束时期。这一时期,他因不满史馆的冷官生活,很快辞官回豫西登封家中闲居。后被荐举出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再调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经历蒙古围城、崔立叛降、汴京城破、被俘囚押的饥饿忧愁、流血流泪、生离死别等恶梦般的生活。自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被蒙古兵俘虏,押赴聊城羁管软禁,到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八月49岁结束羁系生活,他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之间,并逐渐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和自由。这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奸贼的误国,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则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从窝阔台十一年(1239年)秋他50岁时返回故乡忻州,到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他68岁时在获鹿寓舍逝世,是他的遗民不仕和为金史编纂四处奔忙搜求有关资料时期。这期间,他的交游范围更广、作诗为文更多,对蒙古国的态度也逐渐转变。 元好问是一位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对当时所有的文学形式除金院本之类的戏曲作品未见流传至今的实证或记载传说之外,其他的几乎都有,如:诗、词、歌、曲、赋、小说,传统的论、记、表、疏、碑、铭、赞、志、碣、序、引、颂、书、说、跋、状、青词,以及官府公文诏、制、诰、露布等,均掌握熟练、运用自如。
心学图说后序 苏伯衡金华坦溪之上,有隐君子曰郑君彦渊,宋川陕置制忠愍公之六世孙也。始余得其《葬书注释》读之,固意彦渊儒者,乃今读其《心学图说》,信彦渊之为儒者无疑矣。夫尧舜禹之相授受也,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万世正学于是乎出焉。商周继之,其间圣贤焉不学,而亦焉有外此以学者哉!逮乎周衰,圣人不作,异端并起,其所以为学者,大抵非帝王之学。汉兴,群儒掇拾遗经于秦火之余,往往溺于训诂而不知反求诸心,则既失矣。后千数百年,濂洛诸大儒出,当宋世相与倡明圣学而论著焉,子贡之徒所不得闻于仲尼者,昭然若揭日月。天下学士,始知不知道不可以言学,不明心不足以为学。夫何积习既久,虽有豪杰之材,亦皆笃惟先儒之成言是诵,莫肯以精力自致,而今为甚。譬如侏儒之观场,人抵掌亦抵掌,人揶揄亦揶揄,其目且犹无见也,其心况有得乎?则其失愈远矣。 夫千古帝王之学,固因濂洛诸大儒而复明。至于天地事物之伦理,性命道德之精微,诸大儒又岂敢自谓其言尽矣备矣,后之学者无所容心、无所容喙也乎哉!此彦渊之书所以作也。 彦渊优游事外,于凡圣经贤传,旁及释老之书,靡所不览,而未尝阿以为同,冥思而默体,深造而自得。得其说,直欲逾濂洛,涉洙泗,窥先天之秘。推其用心,可谓劳矣,非儒者,而能与于斯乎!惜夫是书出于三百年之下,而诸大儒莫之知而莫之取也。向令彦渊与诸大儒并时而生,从而就正焉,其有不传信乎?而顾使余得而读之,岂知言哉! 唐许胤宗,国医也,而不欲著书,以为脉之候幽而难明,吾意所解,口不能宣,得吾之所言而不得吾所不言,则于脉有不能明,而且妄投药矣。於戏!医家之说,万一失之,其祸止于伤人。吾儒家之说,万一失之,其祸遂至于乱世。然则儒者著书,视医者著书,岂不愈难乎!故余平生为学,不敢笃信成言,亦不敢轻出臆说。观彦渊之超诣独得,多所发挥,宁无慨然者乎!图与说所不能尽者,彦渊尚终有以教我哉?
某贴. 关于宋代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所处地位的考察宋元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长期以来受到我国广大史学研究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因为它的正确解决,不仅有助于探索我国封建社会的总规律和总特点,而且有助于深入认识历史上的许多具体事物和现象。目前,围绕这个问题的分歧意见还很多,对宋代社会的认识便是其中之一。当论及宋代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时,多数研究者都将它与唐代相比较,普遍地认为,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峰,它政治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而洎乎宋代,则开始走下坡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阶段。具体说来,宋代在政治上是守内虚外、屈辱求和、割地赔款、长期偏安。在经济上是赋税繁多,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因而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化,农民起义提出“均贫富、等贵贱”的口号,这可说是封建社会进入后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文化上,虽有举世闻名的三大发明出现,但又产生了理学,理学是这时期地主阶级思想的代表,它的出现,完全是历史的反动。如有的研究者认为,宋代的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儒教的主导作用就是为处于停滞僵化状态的封建社会注射强心剂,禁锢人们的思想。有的研究者认为,唐末农民大起义把我国向封建社会后期推进,面对江河日下的现实,理学要挽狂澜于既倒,从世界观高度论证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统治的合理性,等等。对于这些见解,过去已有一些历史学家陆续提出过不同的看法,可惜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也感到,如何全面地认识宋代社会的发展程度,辨明它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如何评价宋代社会里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是一个有必要重新加以考虑的课题。故不揣浅陋,献疑于下,冀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 宋代社会的全貌,较为复杂,但就主导趋势而言,我认为并不是在走下坡路或处于停滞僵化状态,而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还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兹胪举几项标志性特征,稍加申说。首先,地主阶级继续更新,品官地主代替了门阀地主。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是剥削、统治阶级,它的状况与作用如何,直接影响着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特别是地主阶级中居于支配地位的阶层,作用尤关紧要。因为在中国,皇帝及其家庭拥有最高的政治权力,固然是最高等级的地主。不过在皇权以下,还有一个最有势力,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最能施加影响的地主等级。这一等级,在不同的历史朝代是不相同的,它们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农民战争的扫荡以及地主阶级内部权力的再分配而有所更迭。所谓地主阶级内部的更新,也主要是指这一等级。譬如,秦汉时期是世家地主,魏晋以后是门阀地主。自唐中叶起,新旧门阀势力又开始削弱,至宋代则有品官地主的完全兴起。何谓品官地主?它的特征是什么?白寿彝同志说:“品官,是因为他们的官阶有一品至九品的区别而得名。品官地主,宋代又称官户。他们占有的土地,因官阶的高下,被规定为五十顷至五顷。在限定范围内的土地占有,可以不承担田税和差役。”[①]虽然,品官地主和门阀地主一样,也有政治身份和特权,也兼并土地。但二者间存在着重大差别。品官地主没有门阀地主那种世袭特权,他们的土地来源不是像门阀地主那样领受永业田或职分田,而主要是靠自己购买而得(当然也不排除侵占)。品官地主的主要来源不是靠世袭而是靠科举。大凡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不拘门第、乡里,若科考试中,便可获得不同品级的官职,参与掌管各级政府的政治、军事、财政事务。就竭力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而言,这个等级的地主和其他地主完全一致,而且其中不乏衣冠禽兽、虐政害民之徒。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从宋代品官地主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人,他们博学多识,通达干练,对社会现实有较切身的认识,富有变革和创造精神,要求在施政中照顾更多等级人的利益,以从根本上维持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他们往往和只顾私家或地方利益的形势户、豪强、富商发生剧烈地冲突,对推动历史前进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譬如,秉公执法、蔑视权贵的包拯,提倡改革、善于理财的范仲淹、王安石,进行深沉之思、独树一帜的朱熹、陈亮等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品官地主的出现,无异给地主阶级的最高等级注入了新的血液,是地主阶级内部进行新陈代谢、仍具有相当生命力的表现。隋唐时期的门阀地主,曾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有某种积极作用,后来才转为腐巧。现在,宋代的品官地主又开始了同样的历程,它促使社会呈现新的活力而不是停滞或衰落。
关于韩愈的两个问题 孙机 一、“载道”与排佛 韩愈主张“因文明道”。早在青年时代,他已经把自己的作品称作是:“皆约六经之旨以成文,抑邪与正,辨时俗之所惑”(《上宰相书》)。后来他又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词。通其词者,本乎志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词后》)。其所谓道,就是他标榜的:“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杨雄所传之道也”(《答张籍书》)。他并且提出道统的问题:“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原道》)。其实不言而喻,韩愈正是以孟轲的传人自居的。他甚至说:“天不欲使兹人有知乎?则吾之命不可期;如使兹人有知乎?非我其谁哉”(《重答张籍书》)。然而尽管标榜道统,标榜孟轲,但韩愈的思想和孟子实在差得太远。《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又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即所谓人人可得而为尧舜。韩愈的《原道》却认为:“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既然人性有这种先天的区别,那么性上品的统治阶级对性下品的劳动人民进行统治和剥削,也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了。他于是说:“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命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在《圬者王承福传》里,他描述了一位被认为最安分守己的劳动者,通过这个人的口,宣称:“故君者,理我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唯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这位“不敢一日舍镘”的劳动者,穷得连妻子都娶不起。韩愈却让他解释道:“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可有之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能也。”这是多么十足的奴隶哲学。倘使不安于这种命运,那就是“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就要“丧其身”、“则诛”了。这和《孟子》所主张的“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是多么针锋相对。孟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在韩愈这里已被阉割殆尽。孟子反对“独夫”,主张“民贵君轻”。他指责当时贫富悬殊、剥削无度的现象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杜甫最扣人心弦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与之实一脉相承。而按照韩愈的逻辑,这些饿莩却都应归入不能出粟米以事其上的当诛之列了。《孟子》说:“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而对于这同一位纣,韩愈在他以周文王的口吻写的《拘幽操》中,却是:“鸣呼!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天王指谁?一夫纣也。可见韩愈对内提倡的是绝对的君主专制主义。对外,韩愈提倡的则是狭隘的文化闭关主义。他在《原道》中,除了泛泛地以儒家的入世精神批判了佛教的清静寂灭之说以外,主要论点还是归到“夷夏之大防”上去。他说:“《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他的《赠译经僧》一诗云:“万里休言道路赊,有谁教汝度流沙?只今中国方多事,不用无端更乱华。”连一个译经的和尚,也使他推拒而惶恐。可见他主张的实际上是盲目的排外。但他却仿效孟子的辟杨、墨,而把释老和杨墨列在一起同加排斥。从而,古文、道统与排佛三者被紧密地联系起来,自命为道统继承者的韩愈就成了当代的孟轲,他的文化闭关主义就穿上了体面的外衣,他自己也就登上了“正人心,息邪说”的一代宗师的位置。
关于北京地区地方志编修的概说 谭烈飞地方志,有称之为“方志”,是记述一个特定地域的文献资料,方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如:地志、地记、图经、图考、图说、志、记、录、乘、传等等,方志学家认为志出于史,也就是说“志”与“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就其类别而言,有按行政区划分的一统志、省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乡土志、乡镇志等,有按记事范围分,有通志、专志、杂志;按体例分,有编年体、门类体、纪传体等等。北京以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古都而不断延续着她的辉煌。古往今来,编史修志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史志不仅担负着传承历史文明的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长治久安。如果说北京从3000多年以前周封召公奭于燕,也就是成为燕国的都城,开始算起,已经有了如此长的建城史,如果从938年辽升幽州为其南京算起,已经有了1000多年的建都史,如果从1279北京作为元大都算起,其作为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已经有了近800年,历史的继承和发展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城市,在这里中国多民族的融合与开发,创造了不同凡响的独特文化内涵。用什么诠释北京文化的魅力所在究竟在那里?是寂静幽深的胡同四合院?是散发着油墨书香的琉璃厂?是天桥把式一招一式?是凸字形中间的红墙金瓦?其实北京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诠释着,然而,作为北京的方志,不仅担负着诠释的作用,而且一直为古往今来的人们从各个角度来诠释北京提供着难以比拟的资料。作为世界著名的科技史学者,英国人李约瑟说过:“古代罗马,乃至近代英国,都没有与中国地方志相比拟的文献”。北京地区的地方志是丰富多彩的,是北京的独特历史地位造就了她,她也同时把北京的历史轨迹认真地记录下来。一、 清代以前的北京地方志。 志书一般都视之为官书,旧时为官者为标榜其德政,树碑立传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以志书的形式来表现。北京官修的志书,起修于何时,是何志,已难以确切考证。缪荃孙等所纂《光绪顺天府志》在《纪录顺天事之书》中记载有:“纪录顺天事见于史书者以《燕十事》为始”。但《燕十事》为何书?著录云:“《燕十事》十篇,佚。见《汉志》法家类,不著撰人。沈钦韩《汉书疏证》云《燕十事》疑是燕王定国狱事”。也许这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官修志书,至于书中所及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已无法得知。这以后散佚的志书,或者近似于志书形式的有《四库全书总目》提到的《燕丹子》;有北齐阳休之《幽州人物志》、有隋《幽州图经》和《幽都记》。可惜此三书都已不传。到元代,列有书目名称的有《大都图册》、《大都志》和《析津志典》。《大都图册》为元人所撰,已佚,但后来的一些典籍提到此书,在只言片语中可以得知此书是以图册为其特点的典籍,这也许也是志书的一种形式。大都乃元代的北京无疑,因此可以断定属专记北京的官修之书。而《析津志典》,在北京方志编纂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作者熊自得,字梦祥的,丰城人,崇文监丞。此书明杨士奇在《文渊阁书目》即有著录。《析津志典》即《析津志》,也就是《燕京志》,据说此书的编修是在今门头沟的宅堂镇。这部志书在北京的方志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特别是经过整理以后,我们不仅可以得到元代重要的历史资料,而且,我们还可以探寻他的治学精神,学习他的对方志的理解。 明代以后,已散佚而只闻其名的志书有:《洪武北平图经》、《北平图志》、《北平志》、《北平府图志》等,究竟明代北京地区修过多少志书,以无从查考。明永乐六年(1408年)修成的《永乐大典》从卷四千六百四十四至四千六百六十三,在“顺天府”下收录了府志二十卷。所幸的是,有心人从中辑录了有关文字,形成《永乐大典》所存的《顺天府志》抄本。即:缪荃孙艺风堂抄本《顺天府志》,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再有就是现存台湾“中央”图书馆藏大典辑本《顺天府志》二卷。国家图书馆馆存显微胶卷。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顺天府府尹谢杰、沈应文,府丞谭希思及大兴县丞张元芳等修纂《顺天府志》。这是现存明代最完整的一部北京地区的府志。1959年中国书店据原刻本进行了影印。
古代四川文化的兴衰 杨倩描 在中国古代的地域文化中,古代四川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说“四川的文化兼备了文治武功的伟大性”也许言过其实,但“历代文人产生于蜀中者往往擅名天下”(柳定生:《四川历史》,国立浙江大学史地教育研究室编辑(1940)。)却是事实仅就文学而言,明人何宇度就曾赞叹:“蜀之文人才士每出,皆表仪一代,领袖百家。汉如扬雄,王褒,司马相如,唐如陈子昂,李白,宋如苏家父子,元如虞集,岂他方所能比拟!”[何宇度:《益部谈资》卷上。]但是,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价值的创造,而且也是价值的积累。价值的积累是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是起伏不定的。古代四川文化也不例外。我们只要对古代四川文化的发展历程做一整体考察,不难发现,它的发展过程是呈“马鞍型”的,从先秦到明清,前后经历了两次大起大落。一 古代四川文化的第一次起落从先秦延及南北朝,而两汉则是其辉煌的顶峰。 古代四川文化源远流长。从考学文化的角度看,它同中原文化,海岱文化,楚文化一样,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生发展的最早类型之一。近年来所发现的三堆等文化遗迹即为明证。但是,在秦统一之前,它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因此在文化分析上,缺比较的条件,显得十分沉寂。《华阳国志序》说:“……及国之末,服事于秦,首为郡县。……故《蜀纪》曰大人之乡,方大之国也。至于汉兴,反而荒服而无书学乎?《汉书》‘郡国之有文学,因文翁始’。若然,翁以鲁当无文学哉?……[引自《蜀中广记》卷96]对汉以古代四川文化的沉寂现象提出了怀疑和诘难。元人费著在《元成都志序》中,将这种怀疑和诘难进一步发挥。其云:“……谓三代而下,秦惠伐蜀而后得与中国通,文翁兴学于成都而后得于齐鲁比,不端本于夫子删定之经,惟迁史之言是信,亦学者之过也。若曰周衰而诸候叛,蜀据阻自安,职贡废而文教驰,秦惠伐之而后道路通,文翁(兴)学而后风化复,斯可矣。舍《诗》,《书》,断自秦汉以论属则未可以也。……[引自《属中广记》卷96。] 这种怀疑和诘难尽管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事实上却难以成立。张岱年先生认为:“思想意识必须实物化,表现在实际的事物上。哲学家一定要有著作或语录。没有这些,一个哲学家在历史上也就起不了什么作用。著作就是思想的表现。文学家要有自己的作品,诗人要写诗,画家要画画,也就是说,思想观念一定要表现在实物上。这是文化的重要内容。”[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析》,载《理论月刊》1986年7期。]因此,我们考察古代四川文化的第一个起落时,不得不从它的高峰点——两汉时期着眼,而对这以前的古代四川文化,只能从逻辑上判定它存在着一个由低到的上升过程。沿着这种上升轨迹,到里汉文帝以后,四川的古代文化勃然而兴,人文蔚然。唐人卢求说:“自汉兴至哀,平,……英伟命代之士,其出如林。玺书束帛,交聘于梁益之地矣。虽鲁之洙泗,齐之积下,未足多也。”[卢求:《成都记序》,引自《蜀中广记》卷96。]卢求的话,是基本接近实际的。 当时,在文学领域内,“司马唱成都,嗣音得王扬” [王安石:《送与可通判邛州》,引自《丹渊集》附录《诸公书翰诗文》。——司马相如,王褒,扬雄相继而出,宛如三颗巨星,辉映汉赋的世界,“其辞其道,皆为天下之所宗式”[田况:《进士题名记》,引自《四川通志》卷41《艺文三》。特别是司马相如,更是“表仪一代”的人物。他所创立的汉赋,不仅创造了新的审美表现形式,为中国的文学园地提供了新的品种,而且真正开始了对自然事物正面的、对象化的审美观照,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视野由社会生活向外部自然环境的拓展。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具有开创性和座标性的。[参见黄广华、刘振东:《从审美角度看司马相如的赋》。载《文史哲》987年3期。 在天文历史律领域内,以阆中为中心,产生了一个著名天文学历律家群。其中,落下宏、任文公,扬进宣、张叔、周舒、周群、周臣都以长于历律灾异而名闻于世。特别是落下宏,他不仅与唐都、邓下平等人制订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太初历》,而且还与耿寿昌合作,创制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台较完备的天文仪器——浑仪。另外,在测算日食周期、推算五大行星的会合周期上,他也创立了世界天文史上的奇迹。
佳人看看这个吧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D4%BD%B7%E7&rs2=0&myselectvalue=1&word=%D4%BD%B7%E7&submit=%B0%D9%B6%C8%CB%D1%CB%F7&tb=on
吧主呢
李穑:观鱼台小赋 说明中韩两国文化渊源极为深厚,乍一涉猎,使人亦有“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之感。“中韩文化”网页刚刚开通之际,在文献整理方面,首先排录了古代韩国士人的一组散文。李穑(1328-1396年),字颖叔,号牧隐。出身名门,师承大儒李齐贤。1349年作使臣来中国元朝,应科举及第,于国子监学朱子之学,三年后归国,任成均馆大司成,改革学制,传播儒学,弟子甚众,如郑梦周、权近等,皆知名。著有《牧隐集》五十五卷。李穑生年尚早于李滉,在中韩哲学史及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洛阳中韩文化交流促进会小羊 整理排录观鱼台在宁海府,临东海,石崖下游鱼可数,故以名之。府,吾外家也,为作小赋,庶几传之中原耳。丹阳东崖,日本西涯,洪涛淼淼,莫知其他。其动也,如山之颓;其静也,如镜之磨。风伯之所橐錀,海若之所室家。长鲸群戏,而势摇大空;鸷鸟孤飞,而影接落霞。有台俯焉,目中无地,上有一天,下有一水,茫茫其间,千里万里。惟台之下,波伏不起,俯见群鱼,有同有异,圉圉洋洋,各得其志。任公之饵夸矣,非吾之所敢拟;太公之钓直矣,非吾之所敢冀。嗟夫!我人万物之灵,忘吾形以乐其乐,乐其乐以殁吾宁。物我一心,古今殁想,于牣而难跂。使夫子而乘桴,亦必有乐于此。惟鱼跃之断章,乃中庸之大旨。庶沈潜以终身,幸抠衣于子思子。
关于性善情恶说. 广性情说 【明】杨慎 《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情也;道心,性也。精一执中,约情之偏而合性之中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象谓之物,法谓之则,五性出于五行,金神曰义,木神曰仁,水神曰知,火神曰礼,土神曰信,是五性之物之则也。六情出于六气,好生于阳,恶生于阴,喜生于风,怒生于雨,乐生于明,哀生于晦,是六情之物之则也。《礼》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情之欲也。”天静曰性,欲动曰情。李概曰:“人之性静,欲实汩之。”性也者,所禀于天,神识是也,故为形骸之主。情也者,所受于性,嗜欲是也,故为形骸之役。周子曰:“诚,无为。几,善恶。”诚,性也。几,情也。性则根柢,情其旁荣侧秀。性其枝干,情其窭数寄生也。孟子曰人之性善,言性也未及情而言之也。荀子曰人之性恶,言情也未及性而言之也。扬子曰人之性善恶混、韩子曰性有三品,杂性情而为言也。必若孔子之言而后备,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合性情言之也,而诸子之说在其中矣。宋儒析性情为义理、气质之分,似也。而曰孔子之论性,乃气质之性,孟子之论性,乃义理之性,力主孟子而阴若不足孔子者,非也。 或曰:“若子之论性固善矣,则是尧舜无情、桀纣无性也。”曰:善哉子之问!吾尽谕子:尧舜非无情,性其情也。桀纣非无性,情其性矣。吾非善子之问为是也,得子之问,吾说益明,是以善之也。
heng 【概述】遂平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南邻驻马店市,距武汉市250公里;北距省会郑州市180公里;西枕伏牛山脉,东监黄淮平原。总面积122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为212平方公里,耕地101万亩,辖18个乡镇区,228个行政村,总人口59.8万。遂平县地处亚热带向温暖带过度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宜各种作物生长。 遂平物化天宝,资源丰富,农副产品种类繁多,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芝麻、油菜、西瓜、烟叶、香椿等。西部山区蕴藏着丰富的铁、铀、磷、钴、锂、大理石、花岗岩、石灰石、麦饭石等矿产资源。位于县城西部的嵖岈山风景区为省级风景旅游区,景色秀丽,享有“中原盆景”之美称,独有“奇、险、奥、幽”之风貌,吸引海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高峰期日接待游客达万余人次。 【建置沿革】汉代于此置吴房县,属汝南郡,南朝宋齐间一度省,后魏复置日遂宁县,隋大业初复旧,仍日吴房。唐贞观初又一度废,八年(634)复置。元和十二年(817)平吴元济之乱后始改曰遂平县,属蔡州。元初省人汝阳,大德八年(1304)复置,明清两代不再变,属汝宁府。 【历届修志】此县于明正德前已有志书,后毁于正德五年(1510)之兵火,嘉靖三十二年(1553)欲修未果。(据万历《志》王致和序)万历十四年(1586)山西忻州(今忻县)恩贡王致和来任知县,市莅职即纂修新志,历时仅三月而书成,《澹生堂藏书目》著录《遂平县志》一种,二册,为此书无疑,书佚而王致和序尚保存于清代之志书中。清代顺治、乾隆两朝各一修,书均存。 明清两朝共修志四种:明代二种佚,清代二种存。
谢启昆的西魏书如何
看看 http://post.baidu.com/f?kz=176035315
看看 恶竹应须斩万竿 2007年02月24日 星期六 21:54 怎麽都这麽逼我人怎麽都这麽样? 12 恶竹应须斩万竿 2007年02月24日 星期六 21:49 哼大不了我走人了.. 11 恶竹应须斩万竿 2007年02月24日 星期六 21:48 你怎麽回事这麽憋着我啊 10 恶竹应须斩万竿 2007年02月24日 星期六 21:47 我被撵出吧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9 恶竹应须斩万竿 2007年02月24日 星期六 21:46 怎麽着 要撵人你明说啊 暗挤我干啥 8 恶竹应须斩万竿 2007年02月24日 星期六 21:45 你到底还想怎麽整我? 7 恶竹应须斩万竿 2007年02月24日 星期六 21:45 你够阴啊 你想治我是不? 6 恶竹应须斩万竿 2007年02月24日 星期六 21:44 你把号跟他共享,叫他随便删我贴啊 你牛啊 5 恶竹应须斩万竿 2007年02月24日 星期六 21:43 真闹心.难道我就该认这样的命? 4 恶竹应须斩万竿 2007年02月24日 星期六 21:42 你怎麽不回我话? 3 恶竹应须斩万竿 2007年02月24日 星期六 21:41 你干什麽啊?你想逼我走A?你太险恶了吧? 2 恶竹应须斩万竿 2007年02月24日 星期六 21:40 你把帐号交给别人了?
最痛恨方言分子那发疯的叫骂 他们最低俗 他们不配使用文化这个词
最痛恨方言分子那发疯的叫骂 他们最低俗 他们不配使用文化这个词
最恨你们方言分子那发泼的叫骂 你们最低俗 你们不配使文化这个词
只许那些使用方言的人疯狂谩骂我们使普通话的人,不许我回骂他们 怎麽不把这群狂热的方言傻尻们一个个的的全都砍了脑袋拿他们的尸体喂猪
嘿嘿嘿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kw=%B2%BB%C2%E4%BB%C6%C6%EC&rs2=0&myselectvalue=1&word=%B2%BB%C2%E4%BB%C6%C6%EC&submit=%B0%D9%B6%C8%CB%D1%CB%F7&tb=on
城主新年好啊:)
请注意:某些人表面上是反儒,实际却是在制造地域仇恨,想分裂中国 我查过这些人的IP地址,全都是陕西的.这帮人总是把反儒和反东部捆绑在一起,大肆叫嚣说只有反儒的秦国文化才是中国的正统,而崇儒的东部各省则是中国的民族败类.叫嚣什麽让西部领导中国 东部人都是废柴 只配听命于西部 各位一定要警惕这帮人 打着反儒的幌子分裂中国
请注意:某些人表面上是反儒,实际却是在制造地域仇恨,想分裂中国 我查过这些人的IP地址,全都是陕西的.这帮人总是把反儒和反东部捆绑在一起,大肆叫嚣说只有反儒的秦国文化才是中国的正统,而崇儒的东部各省则是中国的民族败类.叫嚣什麽让西部领导中国 东部人都是废柴 只配听命于西部 各位一定要警惕这帮人 打着反儒的幌子分裂中国
请注意:某些人表面上是反儒,实际却是在制造地域仇恨,想分裂中国 我查过这些人的IP地址,全都是陕西的.这帮人总是把反儒和反东部捆绑在一起,大肆叫嚣说只有反儒的秦国文化才是中国的正统,而崇儒的东部各省则是中国的民族败类.叫嚣什麽让西部领导中国 东部人都是废柴 只配听命于西部 各位一定要警惕这帮人 打着反儒的幌子分裂中国
请注意:某些人表面上是反儒,实际却是在制造地域仇恨,想分裂中国 我查过这些人的IP地址,全都是陕西的.这帮人总是把反儒和反东部捆绑在一起,大肆叫嚣说只有反儒的秦国文化才是中国的正统,而崇儒的东部各省则是中国的民族败类.叫嚣什麽让西部领导中国 东部人都是废柴 只配听命于西部 各位一定要警惕这帮人 打着反儒的幌子分裂中国
请注意:某些人表面上是反儒,实际却是在制造地域仇恨,想分裂中国 我查过这些人的IP地址,全都是陕西的.这帮人总是把反儒和反东部捆绑在一起,大肆叫嚣说只有反儒的秦国文化才是中国的正统,而崇儒的东部各省则是中国的民族败类.叫嚣什麽让西部领导中国 东部人都是废柴 只配听命于西部 各位一定要警惕这帮人 打着反儒的幌子分裂中国
看不惯"唐粉"和"宋粉"那副德性. 好像本时代的人就都是好人了.死活就是不承认其他时代也有好人.
想给唐朝以后的人物说句公道话. 难道唐朝人就都是好人了?难道唐朝以后的人就都是坏蛋了/?
我给"唐朝以后的人物"说些公道话. 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BD%F0%D4%AA%CE%C4%D1%A7%D1%D0%BE%BF&rs2=0&myselectvalue=1&word=%BD%F0%D4%AA%CE%C4%D1%A7%D1%D0%BE%BF&tb=on
三国人
哪个日本学者说"应该吹捧汉唐,骂倒宋明"了?! 我看是粪禽杜撰的
刘壎:藏书阁上梁文 我南丰天昌儒道,郡遇贤侯。每升堂想私竹之音,聿尊至圣;爰建阁敞图书之府,永宝斯文。云近栋梁,星回签度。洪惟圣天子崇儒之世,适在明师帅流化之区。三年莅州,壹意兴学。昔持宪按部,号活神明;今奉诏牧民,如慈父母。将还归于壹阁,益崇饰于横宫。于是构元龙百尺之楼,于以聚邺侯三万之轴。郡博士竭橛而董役,都料匠勇跃以告成。风露入窗,幻出广寒清都之境;云涛四面,宛在瀛洲方丈之间。盖将高藏群圣六籍之文,横陈诸子百家之作。可以滴露研朱而点勘,可以焚香闭阁而䌷思。读其书乎,事事尊先王之法;登斯楼也,人人称太守之功。敬颂虹梁,请停龟鼓。儿郎伟,抱梁东,海涌金轮晓色红。吾道方初如日出,倚需停午看当中。儿郎伟,抱梁西,一山峭拔众山低。非檐杰栋侵云碧,似与军峰秀色齐。儿郎伟,抱梁南,芸香缃帙列牙签。自有泮宫才有此,金光夜夜照南潭。儿郎伟,抱梁北,五色云中瞻紫极。太平天子正崇儒,诗书满架新南国。儿郎伟,抱梁上,文章太守声名响。三年课最玺书来,一骑红尘催入相儿郎伟,抱梁下,楼头柳色森如画。楼中只著读书人,春游不比闲台榭。伏愿经籍与日星齐寿,柱石如山岳不摇。后学踵前辈以同升,各悟高明之趣;使君偕群僚而直上,早登清峻之班。一郡美谈,千年伟事。《水云村泯稿》卷18
刘壎:藏书阁上梁文 我南丰天昌儒道,郡遇贤侯。每升堂想私竹之音,聿尊至圣;爰建阁敞图书之府,永宝斯文。云近栋梁,星回签度。洪惟圣天子崇儒之世,适在明师帅流化之区。三年莅州,壹意兴学。昔持宪按部,号活神明;今奉诏牧民,如慈父母。将还归于壹阁,益崇饰于横宫。于是构元龙百尺之楼,于以聚邺侯三万之轴。郡博士竭橛而董役,都料匠勇跃以告成。风露入窗,幻出广寒清都之境;云涛四面,宛在瀛洲方丈之间。盖将高藏群圣六籍之文,横陈诸子百家之作。可以滴露研朱而点勘,可以焚香闭阁而䌷思。读其书乎,事事尊先王之法;登斯楼也,人人称太守之功。敬颂虹梁,请停龟鼓。 儿郎伟,抱梁东,海涌金轮晓色红。吾道方初如日出,倚需停午看当中。 儿郎伟,抱梁西,一山峭拔众山低。非檐杰栋侵云碧,似与军峰秀色齐。 儿郎伟,抱梁南,芸香缃帙列牙签。自有泮宫才有此,金光夜夜照南潭。 儿郎伟,抱梁北,五色云中瞻紫极。太平天子正崇儒,诗书满架新南国。 儿郎伟,抱梁上,文章太守声名响。三年课最玺书来,一骑红尘催入相 儿郎伟,抱梁下,楼头柳色森如画。楼中只著读书人,春游不比闲台榭。 伏愿经籍与日星齐寿,柱石如山岳不摇。后学踵前辈以同升,各悟高明之趣;使君偕群僚而直上,早登清峻之班。一郡美谈,千年伟事。
刘壎:藏书阁上梁文 我南丰天昌儒道,郡遇贤侯。每升堂想私竹之音,聿尊至圣;爰建阁敞图书之府,永宝斯文。云近栋梁,星回签度。洪惟圣天子崇儒之世,适在明师帅流化之区。三年莅州,壹意兴学。昔持宪按部,号活神明;今奉诏牧民,如慈父母。将还归于壹阁,益崇饰于横宫。于是构元龙百尺之楼,于以聚邺侯三万之轴。郡博士竭橛而董役,都料匠勇跃以告成。风露入窗,幻出广寒清都之境;云涛四面,宛在瀛洲方丈之间。盖将高藏群圣六籍之文,横陈诸子百家之作。可以滴露研朱而点勘,可以焚香闭阁而䌷思。读其书乎,事事尊先王之法;登斯楼也,人人称太守之功。敬颂虹梁,请停龟鼓。 儿郎伟,抱梁东,海涌金轮晓色红。吾道方初如日出,倚需停午看当中。 儿郎伟,抱梁西,一山峭拔众山低。非檐杰栋侵云碧,似与军峰秀色齐。 儿郎伟,抱梁南,芸香缃帙列牙签。自有泮宫才有此,金光夜夜照南潭。 儿郎伟,抱梁北,五色云中瞻紫极。太平天子正崇儒,诗书满架新南国。 儿郎伟,抱梁上,文章太守声名响。三年课最玺书来,一骑红尘催入相 儿郎伟,抱梁下,楼头柳色森如画。楼中只著读书人,春游不比闲台榭。 伏愿经籍与日星齐寿,柱石如山岳不摇。后学踵前辈以同升,各悟高明之趣;使君偕群僚而直上,早登清峻之班。一郡美谈,千年伟事。
刘壎:藏书阁上梁文 我南丰天昌儒道,郡遇贤侯。每升堂想私竹之音,聿尊至圣;爰建阁敞图书之府,永宝斯文。云近栋梁,星回签度。洪惟圣天子崇儒之世,适在明师帅流化之区。三年莅州,壹意兴学。昔持宪按部,号活神明;今奉诏牧民,如慈父母。将还归于壹阁,益崇饰于横宫。于是构元龙百尺之楼,于以聚邺侯三万之轴。郡博士竭橛而董役,都料匠勇跃以告成。风露入窗,幻出广寒清都之境;云涛四面,宛在瀛洲方丈之间。盖将高藏群圣六籍之文,横陈诸子百家之作。可以滴露研朱而点勘,可以焚香闭阁而䌷思。读其书乎,事事尊先王之法;登斯楼也,人人称太守之功。敬颂虹梁,请停龟鼓。 儿郎伟,抱梁东,海涌金轮晓色红。吾道方初如日出,倚需停午看当中。 儿郎伟,抱梁西,一山峭拔众山低。非檐杰栋侵云碧,似与军峰秀色齐。 儿郎伟,抱梁南,芸香缃帙列牙签。自有泮宫才有此,金光夜夜照南潭。 儿郎伟,抱梁北,五色云中瞻紫极。太平天子正崇儒,诗书满架新南国。 儿郎伟,抱梁上,文章太守声名响。三年课最玺书来,一骑红尘催入相 儿郎伟,抱梁下,楼头柳色森如画。楼中只著读书人,春游不比闲台榭。 伏愿经籍与日星齐寿,柱石如山岳不摇。后学踵前辈以同升,各悟高明之趣;使君偕群僚而直上,早登清峻之班。一郡美谈,千年伟事。
刘壎:藏书阁上梁文 我南丰天昌儒道,郡遇贤侯。每升堂想私竹之音,聿尊至圣;爰建阁敞图书之府,永宝斯文。云近栋梁,星回签度。洪惟圣天子崇儒之世,适在明师帅流化之区。三年莅州,壹意兴学。昔持宪按部,号活神明;今奉诏牧民,如慈父母。将还归于壹阁,益崇饰于横宫。于是构元龙百尺之楼,于以聚邺侯三万之轴。郡博士竭橛而董役,都料匠勇跃以告成。风露入窗,幻出广寒清都之境;云涛四面,宛在瀛洲方丈之间。盖将高藏群圣六籍之文,横陈诸子百家之作。可以滴露研朱而点勘,可以焚香闭阁而䌷思。读其书乎,事事尊先王之法;登斯楼也,人人称太守之功。敬颂虹梁,请停龟鼓。 儿郎伟,抱梁东,海涌金轮晓色红。吾道方初如日出,倚需停午看当中。 儿郎伟,抱梁西,一山峭拔众山低。非檐杰栋侵云碧,似与军峰秀色齐。 儿郎伟,抱梁南,芸香缃帙列牙签。自有泮宫才有此,金光夜夜照南潭。 儿郎伟,抱梁北,五色云中瞻紫极。太平天子正崇儒,诗书满架新南国。 儿郎伟,抱梁上,文章太守声名响。三年课最玺书来,一骑红尘催入相 儿郎伟,抱梁下,楼头柳色森如画。楼中只著读书人,春游不比闲台榭。 伏愿经籍与日星齐寿,柱石如山岳不摇。后学踵前辈以同升,各悟高明之趣;使君偕群僚而直上,早登清峻之班。一郡美谈,千年伟事。
刘壎:藏书阁上梁文 我南丰天昌儒道,郡遇贤侯。每升堂想私竹之音,聿尊至圣;爰建阁敞图书之府,永宝斯文。云近栋梁,星回签度。洪惟圣天子崇儒之世,适在明师帅流化之区。三年莅州,壹意兴学。昔持宪按部,号活神明;今奉诏牧民,如慈父母。将还归于壹阁,益崇饰于横宫。于是构元龙百尺之楼,于以聚邺侯三万之轴。郡博士竭橛而董役,都料匠勇跃以告成。风露入窗,幻出广寒清都之境;云涛四面,宛在瀛洲方丈之间。盖将高藏群圣六籍之文,横陈诸子百家之作。可以滴露研朱而点勘,可以焚香闭阁而䌷思。读其书乎,事事尊先王之法;登斯楼也,人人称太守之功。敬颂虹梁,请停龟鼓。 儿郎伟,抱梁东,海涌金轮晓色红。吾道方初如日出,倚需停午看当中。 儿郎伟,抱梁西,一山峭拔众山低。非檐杰栋侵云碧,似与军峰秀色齐。 儿郎伟,抱梁南,芸香缃帙列牙签。自有泮宫才有此,金光夜夜照南潭。 儿郎伟,抱梁北,五色云中瞻紫极。太平天子正崇儒,诗书满架新南国。 儿郎伟,抱梁上,文章太守声名响。三年课最玺书来,一骑红尘催入相 儿郎伟,抱梁下,楼头柳色森如画。楼中只著读书人,春游不比闲台榭。 伏愿经籍与日星齐寿,柱石如山岳不摇。后学踵前辈以同升,各悟高明之趣;使君偕群僚而直上,早登清峻之班。一郡美谈,千年伟事。
刘壎:藏书阁上梁文 我南丰天昌儒道,郡遇贤侯。每升堂想私竹之音,聿尊至圣;爰建阁敞图书之府,永宝斯文。云近栋梁,星回签度。洪惟圣天子崇儒之世,适在明师帅流化之区。三年莅州,壹意兴学。昔持宪按部,号活神明;今奉诏牧民,如慈父母。将还归于壹阁,益崇饰于横宫。于是构元龙百尺之楼,于以聚邺侯三万之轴。郡博士竭橛而董役,都料匠勇跃以告成。风露入窗,幻出广寒清都之境;云涛四面,宛在瀛洲方丈之间。盖将高藏群圣六籍之文,横陈诸子百家之作。可以滴露研朱而点勘,可以焚香闭阁而䌷思。读其书乎,事事尊先王之法;登斯楼也,人人称太守之功。敬颂虹梁,请停龟鼓。 儿郎伟,抱梁东,海涌金轮晓色红。吾道方初如日出,倚需停午看当中。 儿郎伟,抱梁西,一山峭拔众山低。非檐杰栋侵云碧,似与军峰秀色齐。 儿郎伟,抱梁南,芸香缃帙列牙签。自有泮宫才有此,金光夜夜照南潭。 儿郎伟,抱梁北,五色云中瞻紫极。太平天子正崇儒,诗书满架新南国。 儿郎伟,抱梁上,文章太守声名响。三年课最玺书来,一骑红尘催入相 儿郎伟,抱梁下,楼头柳色森如画。楼中只著读书人,春游不比闲台榭。 伏愿经籍与日星齐寿,柱石如山岳不摇。后学踵前辈以同升,各悟高明之趣;使君偕群僚而直上,早登清峻之班。一郡美谈,千年伟事。
刘壎:藏书阁上梁文 我南丰天昌儒道,郡遇贤侯。每升堂想私竹之音,聿尊至圣;爰建阁敞图书之府,永宝斯文。云近栋梁,星回签度。洪惟圣天子崇儒之世,适在明师帅流化之区。三年莅州,壹意兴学。昔持宪按部,号活神明;今奉诏牧民,如慈父母。将还归于壹阁,益崇饰于横宫。于是构元龙百尺之楼,于以聚邺侯三万之轴。郡博士竭橛而董役,都料匠勇跃以告成。风露入窗,幻出广寒清都之境;云涛四面,宛在瀛洲方丈之间。盖将高藏群圣六籍之文,横陈诸子百家之作。可以滴露研朱而点勘,可以焚香闭阁而䌷思。读其书乎,事事尊先王之法;登斯楼也,人人称太守之功。敬颂虹梁,请停龟鼓。 儿郎伟,抱梁东,海涌金轮晓色红。吾道方初如日出,倚需停午看当中。 儿郎伟,抱梁西,一山峭拔众山低。非檐杰栋侵云碧,似与军峰秀色齐。 儿郎伟,抱梁南,芸香缃帙列牙签。自有泮宫才有此,金光夜夜照南潭。 儿郎伟,抱梁北,五色云中瞻紫极。太平天子正崇儒,诗书满架新南国。 儿郎伟,抱梁上,文章太守声名响。三年课最玺书来,一骑红尘催入相 儿郎伟,抱梁下,楼头柳色森如画。楼中只著读书人,春游不比闲台榭。 伏愿经籍与日星齐寿,柱石如山岳不摇。后学踵前辈以同升,各悟高明之趣;使君偕群僚而直上,早登清峻之班。一郡美谈,千年伟事。
吧主,这烂贴怎麽还不删?赶紧删掉的好. http://post.baidu.com/f?kz=134769787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