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屋骑士郑小强 黑屋骑士郑小强
关注数: 30 粉丝数: 397 发帖数: 9,147 关注贴吧数: 87
好人可以用不正义的手段来消灭坏人吗? 好人可以用不正义的方法来消灭坏人吗? 先问个问题,什么是“好人”? 如果好人是那种绝不会使用不正义的方法的人,那这个问题就是否定的,因为一旦使用不正义的方法,原来的“好人”就成了坏人。 但如果好人只能用正义的方法,而坏人可以用正义和不正义的方法,那么坏***作自由度就更高,取胜的概率也就大很多,长期演化下来,世界上留下的就都是坏人了,这现在和现实世界矛盾。 因此我们只能否定最开始的定义假设,也就是好人并不是那种,绝不会使用不正义方法的。 那么好人可以自由使用不正义手段吗?似乎也不行,这样怎样界定“好人”和“坏人”呢? 试试将所有人做好事的件数和坏事的件数做评分吧,这样做好事相对较多的人就被定义为“好人”,反之定义为“坏人”,但这样也会有人反对,比如一个人做了两件好事:都是在公交车上给大爷让座,但做了一件坏事,就是QJ了一个幼女;而另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就是给贫困县传授致富发家的方法挽救数百贫困户,做两件坏事,都是随地吐痰。那么第二个人输给第一个人肯定绝大多数人都不服。 评价好事坏事的大小和人的价值观有关,社会价值观交错,加上绝大多数人都在正态分布的中央附近,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人再不同的价值观之下,其“好人”和“坏人”的属性会不一致。 那好,既然是个正态分布,那么我们用“好人”一端的尾部选择一个人物,为了消灭“坏人”一端的尾部的另一个人物,而临时使用不正义的方法,这样可以吗?那好了,既然是消灭,恐怕就是一件很大的事情,这样正义尾端的人物,很难保证自己采用了这样一种手段后,他的评分不会下降到让他不再处于尾端。 那么这个问题似乎到了死胡同。其实我们需要回答这个问题:正义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呢?如果是客观的,那么一件事情的发生,在统计意义上永远关系到人类的发展与存亡的概率,假设以此种准绳来计量,那么人们几乎不可能在做事情之前完成对其“正义”与“邪恶”的评估。 那么如果正义是主观的,那么衍生出来的问题就是,好人与坏人也是主观推演出来的概念,那是不是以上的问题又被推翻了呢? 所以逻辑上说,正义必须是一个主观与客观杂糅的概念,那么这个主客观的成分是否可以调节呢?回到统计意义上来说,作为个人是足够可以调节的,作为大众,则宏观具有一个常量来约束这一概念。那么问题分化到了两个方面,是大众为个人所裹挟,还是个人为大众所裹挟呢? 如果是前者,那么大可以出现主观上的:好人用绝对正义的方法来消灭坏人,此处的“好人”与“正义”都仅仅出于概念,具体事例 会经不起客观逻辑推敲,因此好人会极为畏惧有人对此概念的挑战,他们会将之定义为“坏人”并用同样“正义”的方式进行消灭。 如果是后者,那么“好人用不正义的方法消灭坏人”是可能存在的,但结局是好人并不会因此而受到优待,坏人也不会因此受到唾弃,他们都只是在世界上留下足迹的人物而已。
讲道理:为什么男人吵架就是吵不过女人? 举个例子: 某男觉得他女朋友在某某方面做得不太好,想要提一下意见。 男:我觉得你刚才那样那样做不太好,我看这样这样比较好吧。 女:哟,你那么会你怎么不干啊?! 男:我怎么不干啊?我也做呀。 女:好好好,你做,那我以后可不管,以后什么事儿都你做,你不是能吗?!我还省得操心费力! 男:我也不是这个意思啊,就说下次你改变一下方式就好了啊! 女:你有什么资格这样说我?!你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做!瞅你那副懒样子!! 男:我哪有什么都不做!? 女:你好意思说!?哼,走开!!(摔门而去) 男:女人真是不可理喻。 先不说“让女人承认错误”这件事情本身对不对,说一下这场吵架的技术因素。其特点在于:虽然最开始甩出问题的是男人,但女人总能在三言两语间避免回答你的问题,而转移成向你提出问题。比如说,第一句话对方提出问题,如果是个男人回答,他八成会说:“你倒是说说我哪里不对了?”但女人将“我做得不对”给转移成了“你对你怎么不做?”这个问题,而男人的回答,是“我怎么不干了?”你看,他在回答她的问题了,这一回合下来,他已经输定了。 从直男的角度来讲,是不是觉得女人这点很坏呢?其实它是有多面性的,我们常说男人理性,女人感性。男人内心的正义是:解决问题的是要从理性出发进行分析,找准问题点,解决它就可以了。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也许电脑程序问题、工程项目问题或者商业战略问题也可以,但涉及日常生活,很多事情是很感性的,需要照顾到每个人的情绪,此时女人也许会更有优势。 鸡汤中说:两口子吵架,并不是男人对女人,而是男人女人一起面对问题。这是典型的男人思维,正常的女人思维是,最大的问题,并不一定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由于出现问题导致的她的情绪波动,也就意味着,她需要情绪上的抚慰,不是马上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个男人强行需要她来解决问题,那对不起了,发泄也是抚慰我情绪的一种途径,她可以不遗余力地避开问题,并拿男人当出气筒。 此时此刻,男人就像是一个只想要切磋拳理的拳手,而女人就像是一个一心想把对方打死的拳手,男人注定会输得比马保国老师还惨。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这样子形容女人很负面,但你有没有想到,在女性情绪好的时候,也会更大程度地与你共情,相比男人,她更善于处理交流当中的情感要素。 再举个例子: 一个男人被领导骂了,他告诉了男同事,并问:这个怎么办呐? 同事其实也不懂他项目里面的事情,于是就说:哎,再好好分析分析问题,下周赶紧解决了给领导看吧。 男人觉得心情没有变好,于是下班后又把这件事情告诉他女朋友,并说道:这个怎么办啊? 他女友当然也不懂他的项目,于是就说:哼你们老板真是大坏蛋,好啦,别想太多啦,给你做好吃的好不好? 很可能男人心情会好起来。 事实上也是这样的,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指点江山,那么多解决方案,通过感性来理解世界上人们的情感,通过照顾人的情绪也能够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话又说回来了,那些解决方案,那些指点江山,不也正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吗?
10年湖人和11年小牛,阵容特点上很有相似之处 这两支球队的阵容都有一系列相似之处: 首先:表面上是单核:科比和诺维茨基,也确实,队伍里只有他俩是属于身怀无解进攻手段的,即使战术一时不管用了,他俩的单打,至少可以在一定几率上解决进攻问题,有他们的队伍要被打崩是很难的。但是,你要是觉得他们凭借单核就能拿到冠军,未免太幼稚了。 我要说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的角色球员的配备是一种艺术,很好地让队友在各自的长处上得以发挥,功能配备上完整而强大,这点甚至比多一两个全明星对夺冠的帮助更大。 1、组织和策应:小牛有基德、湖人有加索尔; 2、外线防守:小牛有马良、湖人有阿泰; 3、内线大闸:小牛有钱德勒、湖人有拜纳姆; 4、外线射手:小牛有特里、佩贾;湖人有费舍尔、法玛尔、鲍威尔; 5、能力全面的替补:小牛有巴里亚;湖人有奥多姆;说白了,这两支球队,每一类场上能力,都有具备该类专长的人物来负责,而这些人物的很多,都是准全明星级别的,如果单论他们在自己专长上的能力,各司其职的话,说实话这种球队在方方面面,都能够有全明星级别的水平了。相比巨星抱团,在那个时代,这样依照梯度组建球队,无疑更具效率,巨星往往是在多方面具备全明星水准的,但也就意味着他们在球队功能上面,有更大可能重合甚至打架。而他们在一起,反而让球队在工资帽操作上面受到限制,部分球队弱点反而不能补足。10湖人和11小牛,他们总决赛对手恰恰就都是初代巨星抱团的球队,而事实证明,至少那个时代,湖人和小牛的建队方针更有可能取得胜利。 没有这些建队理念构成的雄厚根基,所谓“英雄篮球”,所谓“单核夺冠”根本无从谈起。
想要连庄FMVP有多难? 历史上,三连FMVP的人,只有两个。 乔丹(2×),奥尼尔。(如果远古时期评FMVP的话,拉塞尔也会有,但远古就是远古,篮球和现在不是一般模样); 两连FMVP的人,也没有多出几个,除了上面两个人: 詹姆斯、奥拉朱旺、科比、杜兰特。 强如贾巴尔、魔术师、伯德、邓肯等人,也都从来没有过连庄FMVP的经历。 为啥连庄很难? 我们需要理解,当球员具备足够统治力,他可能可以成为总冠军乃至FMVP,这可能是NBA中最令人向往的个人荣誉。 但到了他夺冠之后的第二年呢? 从外部来看,要知道,季后赛是一种见招拆招的斗兽场,你是卫冕冠军的扛把子,那么所有想要争冠的球队,都会处心积虑地针对你,想尽一切办法将你拉下马,一招不成又试一招,你面临的考验就要比前一年更加严峻,统治力已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你需要多变,需要有更强的战术意识,不是能够在一方面的统治力高出对手好几档,就是要在多方面具备联盟顶流的统治力,这在历史上当然罕有人做到; 从内部来看,要知道,作为冠军团队的成员,你这个FMVP的左膀右臂却未必想永远当你的左膀右臂,他们以冠军经验,寻求更大的合同,或者希望交易到给予他们更高地位的球队,等等,特别是如今各球队之间球员流动更加灵活了,你很难拥有稳定的冠军团队,连续赢得总冠军就更难了,更别说连庄FMVP了。
去年做过一个数据分析来对比梅西C罗,大致介绍下结论 去年我大概分析了一下数据。 梅西平均没90分钟的触球次数是C罗的1.6倍左右,其中触球的结果,可以分解成各种,比如射门、传球、失误,解围等。具体说下他们的情况吧: 1、终结方面: 以射门为结束的触球,C罗是梅西的1.5倍左右; 但以进球为结束的触球,C罗是梅西的1.1倍左右。 这说明:部分对梅西不是射门机会的情况,对C罗已经可以起脚拱门,即C罗对自身的终结能力更加自信,简而言之,单独说射门的能力,C罗强一点。不过,部分C罗选择射门的相似触球场景下,梅西选择传球,传球的后续是否会造成队友或自己进球就很难统计了,所以在禁区内或禁区周围拿球的进攻效果来说,谁更好不好说。个人更倾向于C罗具有微小优势,因为C罗在射门方面的优势数据上更明显一些。2、创造方面: 以成功的传球为结束的触球,梅西是C罗的2.3倍左右; 而以威胁传球结束的触球,梅西是C罗的2.6倍左右。 这说明:梅西不但在创造机会方面比C罗担负了更多任务,且效率比C罗更高。这当然和巴萨的打法也有关系,即队伍整体传球次数和射门次数的比例,是尤文图斯的1.5-2倍,这意味着梅西在组织中的角色责任,恐怕并没有传球或威胁传球次数比例那样达到2.5倍,正常情况估计应该是1.5-2倍左右。在创造机会上,梅西显然要优于C罗。3、失误方面: 以失去球权为结束的触球,梅西是C罗的2.1倍左右。(不算射门打偏这类交换球权的情况) 对于梅西而言,他的触球比C罗有更大概率以传球失误或者被抢断为结束。但这个数据需要结合传球或射门来看,根据上面的分析,梅西担负更多的责任为队友创造威胁传球,这意味着他选择传球路径的时候,会更多倾向于选择难度更大的传球方式,失误几率增多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4、制空方面: 争顶成功次数上:C罗是梅西的接近5倍。 这点C罗有些欺负人,他高度和弹跳都有一定优势,成为空霸级别的人物丝毫不意外。而梅西身高大大低于足球运动员平均高度,劣势明显,虽然在这个身高档次上,争顶成功数已经较高了,且头球技术也不差,但毕竟展现的机会较少,在这方面对球队的帮助不大。 综合来看:C罗在高球控制上面优势明显。梅西则在创造机会上担负了更多责任,且体现出更好的效率。两人都是非常优秀的终结者,C罗终结能力似乎微微高明一点。 具体在场上: 如果禁区内拿球,或者较为空旷情况下的半场反击拿球,C罗更有优势。 但更多的情况下,进攻球员会面对半场阵地进攻的情况,此时梅西处理球的方式更多,更加自由,效率也更高。 当然,具体谁是更好的球员,我觉得,两个球员类型差别很大,朋友你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数据】历年总决赛明星成色如何? 对于一个球员在一个时期的水准,是巨星、明星、准明星还是一般球员,往往众说纷纭。 这里我们用一个相对公允的方式:利用进入最佳阵容的球员排布,来看一下最近20年总决赛中,有哪些球员属于真正的明星或巨星,从而判断每支进入决赛球队的明星成色。 下面表中,队中有一位进入当年一阵的,就加3分;有一位进入二阵的,就加2分,有一位进入三阵的,就加1分,其他不加分。由此可以计算出每一次总决赛参与队伍的“明星评分”:在这个表中,可以发现,明星成色在前面十年,对于总决赛的胜负有很大关联。这十年间,有5次总决赛胜利者的明星评分比失利者明显高出(即明星评分高出2分或以上);有4次胜利者的明星评分比失利者微微高出(即明星评分仅高出1分);只有一次,明星评分低的球队成为了胜利者,他们就是04年的活塞(仅华莱士入选第二阵容)战胜了不可一世的F4湖人。 明星成色在后面的十年,似乎对于总决赛的胜负,影响就比较小了。这十年间,明星分数明显高出的球队,仅仅胜利了2次,却失败了3次;明星分数微微高出的球队,也只是取得了2胜2负的战绩,还有一次是平分。 当然事实上会有很多原因对比赛结果造成影响。 譬如伤病:明星评分优势巨大却输掉比赛的,一般都会有一些非同寻常的时间影响了明星自身。 比如04年,OK之间众所周知的矛盾; 11年,詹姆斯出现心态失衡的情况; 16年,格林禁赛; 19年,杜兰特汤普森相继受伤; 基本上,在明星阵容显著不如对手的情况下,想要取胜,如果对方没有主要球员正巧受伤了,那么就只能期待对手心态失衡或内部不团结。
每届世界杯上让你印象最深刻的进球是哪个? 从我认真关注过的世界杯开始吧: 1998年: 欧文破马长枪,飞奔大破阿根廷 (评语:虽然很喜欢阿根廷队,但防守冲击型前锋一直都是这支球队的传统弱项,欧文这一球是他的成名之作,充分体现了这一类型前锋的特点,凌厉而豪迈,像一把尖刀直插对方心脏。) 2002年: 小罗诡异吊射戏耍希曼 (评语:优秀的球员,会以不同寻常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小罗这个球,慢到极具迷惑性,但也快到让希曼刚好无法准备,力度弧度都拿捏得相当准确,才能造就传世经典。) 2006年: 马克西罗德里格斯加时赛天外飞仙淘汰墨西哥 (评语:其实06年阿根廷阵容比不上02年,如果02年那支球队给佩克尔曼来带,会不会更好呢?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了。但06年阿根廷的确奉献了很多精彩进球,马克西这个球不论从关键程度,还是进球难度,还是观赏角度看,都无疑是绝妙经典。) 2010年: 范布隆克霍斯特诡异远射入乌拉圭球门死角 (评语:当时看球很难想到他能够从那个位置就拔脚射门,更无法想象那个球飘来飘去,最终打入了绝对的死角,荷兰队凭借这一球建立起优势,最终进入决赛。) 2014年: 范佩西飞翔荷兰人,导弹接力式头球破卡西 (评语:这里头球在世界杯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存在,其动作、想象力以及展现出的球员为了胜利奋不顾身的姿态,都使人叹为观止,这是足球力量与美感结合的最佳写照。) 2018年: 帕瓦尔反物理凌空斩力克阿根廷 (评语:这个球的惊人之处在于球仿佛违反了重力的限制,飘了起来,他的脚法有点像是网球或乒乓球的削球,这样的脚法,居然会用在不接球凌空抽射上,实在让人惊掉下巴了。)
【理性讨论】巴萨下次夺得欧冠是什么时候? 首先说一下,绝不讨厌巴萨,但理性考虑,不得不说句巴萨球迷不爱听的话:像巴萨这样一传控为主的球队,必须要具备比其他球队都强大一截的绝对实力,才能夺取欧冠,目前的巴萨显然不具备这样的优势。 为什么呢? 理论上讲:传控足球独树一帜,故而对它的战术压制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因此只要花心思花时间去制定战术思路,就可以让巴萨踢得比较难受;在实践中大家也可以看到,凡是巴萨夺欧冠的年份,他们必定是联赛冠军,因为联赛属于例行性质的比赛,针对性战术制定工作做得较为粗糙,拼的是球员们的硬实力,而欧冠则是战术压制见招拆招的战场,球队更需要的是多变的战术空间,这点上,皇马和利物浦显然做得更好,而他们夺取欧冠的时候,经常不是联赛冠军。 那么下一次巴萨真正有实力问鼎欧冠,会是什么时候呢? 这件事情要分情况考虑: 1、如果梅西要在巴萨结束生涯 如果梅西要继续留在巴萨,巴萨的思路短期内不会改变,那就是:趁梅西还保持着顶级状态,让他再创辉煌。但很遗憾,这种思路在这2-3年的实践中证明是错误的。因为没有球队是永远赢球的,总会存在球队低估周期,这种趋势往往并不是几个球员或者换个教练就能扭转的,它和球队文化发展,球队管理层处理经济问题,球队主力球员的心态乃至外部流行环境是很有关联的。 面对低谷周期的正确做法,是尽量积蓄年轻有生力量,提升训练营的质量在一定牺牲战斗力有限的情况下尽量缩短球队低谷的时间。而巴萨现在的做法错误有两点: (1)不该引进太多年岁大的成名球员,这样不但无法提升战斗力,还会加长球队处于低谷的时间; (2)不该以“招收球员来辅佐梅西”的态度来招揽球员,任何球星,自认为自己是球队主人,其他人都是辅佐自己,注定会失败,任何球队,以单一的球星作为唯一核心,视其他球员都作为他的帮手,也注定不会成功。 即使梅西自身没有这样的想法,但他的踢法本身就是一种核心中前场自由人的踢法,极为容易成为进攻轴线无可替代的轴心,从而扼杀其他可能的多样化战术路径。不单如此,一旦俱乐部形成了这样的文化,成绩就会莫名其妙地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巴萨大约需要等待梅西退役后5年左右,方可真正完成重建,下次有机会走到欧洲之巅,大约在2030-2032年。2、如果梅西立即转会 巴萨失去梅西,短期内技战术能力会有显著减退,会暂时沦落到“西甲的阿森纳”或“西甲的AC米兰”那个样子,这一方面由于内部周期的因素无法消化,二是长期巴萨都不喜欢在教练更替上下很大成本。 我们来说一说最好的情况:第一步:2023年左右,哈维能够成为成熟的主教练,回归巴萨,第二步,真正能找到布斯克茨的接班人(注意,相对来说哈白的接班人都好找一些,梅西的任务也可以分解给多个各有所长的球员,但布斯克茨在梦三阶段的作用,难以寻找,难以替代,难以分解。)第三步,经过一段时间积淀和沉浮,队伍组建和沉浮需要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巴萨最快可能在2026-2030年之间下一次问鼎欧冠。当然以上是以统计规律来讲的,也就是概率方面,历史上绝大多数欧冠冠军,都建立在大概率基础之上,但也完全存在小概率事件出现的可能,欧冠决定冠军的是淘汰赛,偶然性较大,使得不少硬实力相对一般的球队获得一定机会,当然这也恰恰是其吸引人的地方了。
你还记得你天梯赛第一个赛季的主力阵容是什么吗? 我是从开服没几天就开始玩的玩家,当时世界杯刚闭幕没几天,热情高涨,觉得手游做成这样真好。 我征战第一个天梯赛时候的首发阵容是这样的: 433阵型,教练是 费尔南多·桑托斯(现在他的阵容是4312) 门将:拉尔夫·费尔曼; 中后卫:科斯切尔尼、帕帕斯塔索普洛斯; 左后卫:施梅尔策; 右后卫:德吉布里尔·西迪贝; 后腰:米克尔·圣何塞; 中场:伊涅斯塔、法布雷加斯; 左边锋:佩里西奇; 右边锋:威廉; 中锋:哲科。 当时操作也不太熟练,费了老劲上了黑超,战绩是90胜105负,至今我都清晰地记着:那个赛季最后一场是一个三星局,赢了才能上黑超,我上半场0:2落后,下半场连扳两球,加时赛提到最后,我的球员没有体力,被围在禁区里,但力保球门不时,拖到点球大战之后,5:3 赢了下来。那时候以为如果从黑超跌下来,黑超奖励就没有了,所以就不敢继续踢天梯了。 真怀念那时候的游戏体验:抽到一个黑球都会开心一天,赢一场精彩的天梯赛,也会激动得睡不着。真怀念那种游戏体验,后来我再也没有一个赛季踢那么多场天梯赛过。 第二个天梯赛,阵容当然会进化一些: 门将:库尔图瓦; 中后卫:皮克,科斯切尔尼(当时重复抽了好几张科斯切尔尼,重复卡可以等级突破的,把他变成顶黑了。) 左后卫:马塞洛; 右后卫:卡瓦哈尔; 后腰:德罗西; 中场:博格巴,伊涅斯塔; 左边锋:内马尔; 右边锋:贝尔; 中锋:C罗。 用这个阵容终于打上了传奇,86胜83负,胜率也有所进步了,但激情减退了不少。 后来,氪金这个口子一旦打开了,一切会不一样,的确阵容提升了不少,但再也没有那种感觉。现在抽到黑球心里毫无波澜,抽到高级的传奇或精选,也会叹一口气,想想还不如用这个钱请亲朋好友吃一顿。就是那种欲罢不能却又不太开心的感觉。 各位吧友,你们第一次打天梯赛阵容是怎样的呢?当时打游戏,又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
郭靖真的是资质很低的习武之人吗? 如果《射雕》看得不够深入,很容易把郭靖当做一个智商低下的青年憨憨,只不过运气好才有机会接触绝世武功。但其实不然,仔细看你可以知道,对于郭靖“资质不高”的评价,绝大多数来自于江南七怪,至于以四绝为代表的的宗师级人物,大多都是戏虐地称郭靖为“傻小子”,可没有人郑重其事地说他资质不行。 为什么呢?是因为江南七怪本身对于“资质”的理解,就相对狭窄。仅仅将对武功的理解力和练武功的进度速度作为资质,但是: 对于基础武功的耐心程度、对于挫折的耐受能力、心灵能够沉静下来的能力,一丝不苟锲而不舍的精神…… 这些算不算资质呢?显然应该算的,有的人天生能对练武功感兴趣,有的人就不行,有的人天生能够沉下心来专心做事情,有的人就是不行,强求都强求不来。 老师时常会对学生家长说:“这孩子很聪明,考上重点大学甚至985都没有问题,可就是不够用工,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你看我们班XXX,不论上课还是作业,都看得出来很专注,课余时间也都在思考各种学习上的问题,人家的成绩当然会好。blablabla……” 我觉得,这样说通常是没有意义的,老师不会说:能够专心下来恰恰就是一种天赋,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是一种天赋,世上真的有的孩子能够很轻易地集中注意力,但有的孩子即使努力也很难养成集中精力的习惯,这很无奈,因为就是一种天赋。 人生在世,愿意做什么样的人,能做什么样的人,的确不应该强求的。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