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ncered grancered
关注数: 49 粉丝数: 179 发帖数: 4,533 关注贴吧数: 18
将来的格斗术发展方向     如果说力量是王道,健美运动员却不能够很好得实战;如果说速度是王道,我们却不能看到刘翔活跃在散打舞台上。很久之前,空拳文集中就有了一元训练法的论述。     我认为,力量,速度(格斗中的,只在格斗中的)反应,都不是靠肌肉来影响。大量的实践表明,只要人能进入到思维抑制的状态,他的力量(无论是蛮的还是巧的),速度,反应都能达到相当程度的提高。具体例子,人在发飙和发狂的时候打架很猛,大家经常见的神经病(武疯子),力气也很大——这个是蛮力。巧劲呢就是空拳练习者,不必再多说,可从视频中见到不差的格斗能力。     前一篇文章,我讨论了用“气”这种东西来解释空拳的。空拳里常常出现力道没有控制好,而打出穿透力,伤人很厉害的视频,个人认为,在思维抑制和非抑制状态有一个平衡点,当这个平衡没有掌握好,就会出现打不出透劲(达不到气场的沟通),或者过火把人打伤(过于进入状态)。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控制了力道还是会偶尔受伤。     对于气的研究国外已有先行者。鄙人认为,随着这种研究的深入,在将来的擂台或者实战中,传统的修习方法(哑铃,跳绳,打沙袋)会被抛弃,新的方法可能是针对不同的人,研究不同的方法,能够在本能和思维抑制的双方找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才是格斗的关键。   
跟我同学练空拳趣事     一个月之前我突发奇想,既然没人打实战,不如教我同学练空拳,我们可以互相交流,还可以验证一下空拳的训练方法到底在别人身上有没有用。     我那个同学是个功夫爱好者,喜欢功夫片。我告诉他我学习一种很厉害的武术叫空道,练好了可以达到身心无拳,无招无式的最高境界。于是他有点疑惑,还是相信我了。那天晚上我们就开始练习。他从来没有学过任何武术,也很少实战经验。我开始说你上来攻击,他站在那里问我:“怎么攻击。”我说你打架还不会吗?来打我就是了,别发狠努劲,身体放松上来。当时感觉很好玩。     大概过了一月有余,我们有事没事就去玩,不过一般都在晚上。说起来我在看到空拳之前是一个功力和招式的迷信者,在网上看过也练过很多招数,自学过铁砂掌,拍打功一类的东西。跟他打过五六次之后,发现自己一想用得意的招式,肯定不是被抽耳光就是被踢,都不知道对方手怎么来的。     我的同学之前是一个不会打斗的人,看到人家打斗也是不知道怎么反映的。前几天他吓我一跳,他去找他们班一个学南拳的人,要请人家揍他,提高实战经验。先不说他水平怎么样了,现在让他去面对街头暴力侵害,他肯定不会吓到手软,而且我相信他是能够上前去搏斗的。     我和我的同学在实战中既没达到身无拳也没达到心无拳。不过接着玩下去,效果应该是比在操沙袋,日铁砂包好的多了。
散打的训练方法     看看王洪祥08年的比赛视频,再看看09年的视频,发现一些很大的区别,才感觉到,散打的训练方式是很害人的,很毁人的。     08年的时候我偶尔收看了《武林风》,第一次看见王洪祥,我就发现这个人的格斗方式和传统训练的那一套很不相同。第一,他的手一般都不护头,对阵时永远都是放在胸前甚至膈肌以下的位置;第二,他攻击时不会像其他的人一样,一下没打到先退回来,然后跳两下上去,王的攻击十分直接有效,而且绝无章法,往往让人无迹可寻。第三,打得似乎很随意,但是发力,攻击,上步退步很干脆,没有脱滞。特别是跟泰拳选手对打的时候,见缝插针的打法让人透不过气。当时我感觉,这个人真的有功夫,而且很有经验。     到了09年,主持人说他经过一系列专业的训练的洗礼,重新走上舞台。然后我大失所望,他一上台来,就是标准护头动作,对手露出明显破绽时他也不会大胆进攻,跟巴西选手的对攻,只是两个人在互相对拳头,以前那种无孔不入的脚法看不见了,那些“非专业”的动作——虽说是非专业但是往往时机拿得很准——也看不到了。我所看到的就是两个人在跳来跳去,上去一拳一脚又跳回来。王洪祥完全失去了以前硬朗果断的格斗风格,变成了一个“专业”的散打运动员。     引用一下《空拳文集》里的说法,应该是散打的这种训练方法造成了他不敢也不想在大幅运动中出拳和出腿。散打真的令我很失望。
实战了一次,说说感觉。 今天和一个同学实战了一次,说说感觉。   我没有练过空拳,因为没有实战机会。但是对这种实战中练功的方法很赞成。以前我跟那个同学对打,基本上是被揍的。摆出架势来还是改不了被揍的结果。我的同学是从5岁开始学武术,练过很多种拳法和掌法,每次切磋对打都让我感到无所适从,反应不过来。这一个月来我都在仔细看空拳的视频,今天用了这种全身放松无意识打斗的方法来跟他对打。   第一个感觉就是,没有紧张感了。以前看见他两手一摊我就全身肌肉紧张,感觉反应变迟钝,每次打不到他反而被打。我以前自学过一些功夫,越想用招式上,就越被揍的厉害。今天我试着把手放下了来,不去想被揍,果然感觉自己反应没那么迟钝,被揍得也没那么厉害。(最后我又开始紧张了,努劲打他,结果一下都没打着,被摔到地上)   第二就是,我不是一下都摸不到他,中途依稀记得(记忆不是很清楚)他出脚时我正好踹在他腰上,透过空档也攻击到了他的头。但是可惜,效果不好,手放松了但是没打出穿透。他不痛。   随后他因为被打到头,就开始疾风暴雨的攻击,我慌了神,架起手来挡,结果被拉住衣服,一下摔到地上,嘴唇被自己咬破了。   我感觉到,实战中,放松一定是对的,但是没打过多少实战的我实在难免紧张,还有兴奋过头,一兴奋就开始努劲去用力打,越使劲越打不到他。还有,放松身体的时候,他踹我不怎么痛,我到后面一紧张,脚就受伤了。现在还痛着。   目前为止似乎被揍了很多次了。下次见到他,再去找揍。yeah!!!
鞭梢效应与武学 鞭梢效应是指当建筑物受地震作用时,它顶部的小突出部分由于质量和刚度比较小,在每一个来回的转折瞬间,形成较大的速度,产生较大的位移,就和鞭子的尖一样,这种现象称为鞭梢效应。 这种建筑学的理论的正确性有待怀疑,但是用于武学的解释上却颇为不错。在鞭梢理论模型里面,能量在鞭行物体中传导,到达鞭子的末端时能量达到最大,有时,甩鞭子时末端的速度甚至能达到音速。如果我们把人体看做一根软鞭,那么在武术中,用于攻击的拳,掌,腿等就可以被当作是鞭梢,大概动用全身的力量来进行击打时,鞭梢的能量是最大的。 记得在中国的传统武术中(特别是内家拳),十分强调整劲,讲究全身浑圆一体,在演示攻击时,常常用整体劲道把对手打飞出去。有人怀疑说,一个人一只手的力量根本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不符合物理学原理。诚然,单单一只手的力量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但是整个身体呢? 说到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如何发整劲的问题。我们知道,人的全身是有很多块肌肉的,每部分的肌肉功能力量各不相同,有些我们可以控制,有更多的肌肉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要让身体形成一根软鞭,不是说到就可以做到的。所以一切的内家拳法,都让人练习呼吸调气,意守丹田,要体会松沉劲,浑圆劲。因为只有当人全身的肌肉达到高度协调统一,十分松沉时,才能有利于能量传导,这种训练的过程往往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而修炼有成的人,我们就说:这个人有功,功力深厚。 记得咏春拳的发劲口诀里说:力从脚起,气发六合;太极拳经中则说到:松胯圆裆,以腰为轴;洪拳,八卦掌,大成拳,八极拳,莫不是以气发于尾闾,行于经脉为基础。这些发劲的方法说明,凡是内家拳法(严格意义上来说,咏春算半个内家),皆是要把身体当作一根软鞭,功夫练到实处,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以作为鞭梢,举头投足,力若千斤。 古时候的武术家们,通过自己多年练习的体会,琢磨出了一个松,沉,浑圆的意向,但是却无法说明这种方法到底是什么,只知道这么练就对了。后世之人不懂原理,学了一年半载,得不到真功夫,便辱骂功夫;还有人学了个半把刀就出去开馆收徒,结果教出来的也是半把刀;中国武术至此式微,难免让人痛惜流涕啊。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