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贤斋主人 赛贤斋主人
关注数: 0 粉丝数: 57 发帖数: 3,639 关注贴吧数: 14
诠释《论语》:从南怀瑾到于丹的通俗路径(zt) 两千多年来,对《论语》的诠释一直存在学者与民间两种方式。学者的诠释总是与王朝政治或社会理想相关联,民间诠释则总是心有所得地借题联想,不忌离题万里。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和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是当代两部影响较大的《论语》诠释著作,尽管对它们的学术价值存在很大争议, 但却广受大众的欢迎。 水到渠成的《论语别裁》   1974年4月初,台湾的大陆工作会邀请南怀瑾每周三下午去给他们的员工讲《论语》,原本是件很平常的事,但这一次,因为听讲者中有一个会中文速记的蔡策先生,就促成了《论语别裁》问世。南怀瑾用了11个月把《论语》讲完,蔡策又花了半年时间,从速记变成文字。在这个基本架构下,从1975年9月起,开始了大规模整理,到了第二年5月,《论语别裁》出版。   台湾老古文化出版社总编辑、随南怀瑾30余年的刘雨虹女士感叹道:“老师做的事情并没有很刻意,结果都是水到渠成”。《论语别裁》出版前,曾于1975年4月1日在《青年战士报》连载,那时还是以“论语新义”的标题刊登的。刘雨虹的评价是:“《论语》讲了几千年,但这次是用时代的角度,白话的表达,加以经史和参的空前方式,所以受到很大的欢迎”,报纸的订户因而大增。许多人剪贴成册,并转告亲友,至今还有人保存着完整的剪报。   《论语别裁》到1988年已经再版18次。1990年,《论语别裁》被引进内地,没想到在海峡这边也迅速掀起一股热潮。 于丹:《论语》也可以庸俗化地解读   2006年“国庆”期间,于丹的“《论语》心得”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11月底出书,到12月的第二个周末,该书印刷105万册,实销80万册。有人指出,此书存在多处错误;有人批评,照这样的解读方式,《旧约》或别的任何典籍,都可以变成现代人的“心灵鸡汤”。   于丹的正职是北师大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同时还为多家电视台做策划工作。于丹的“论语系列”其实只有7讲,是按照国庆7天长假准备的。她说:“我这是按照贺岁片那么来的,要符合节日传播的特点,一过节,父母孩子几代人在一起,客厅里乱糟糟的,讲座类的节目肯定收视率下降。要吸引观众,就要有故事。不是你来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观众,而是观众用遥控器决定你的生死存亡。”   于丹说:“我对《论语》是只言片语、非学理化的阐述,人家给了我7天时间,我就对得起人家给的时间,给人家讲好,符合传播规律。媒介指责我把《论语》弄成这样了,这抬举我了。观众说,谢谢您把《论语》给大家找回来了,这也是抬举我了。孔子和《论语》是我们的文化基因,人人心中有。我只是本着我的心提供一个起点,《论语》也可以这样庸俗化地阅读”。   “我没备课,就是冥想,拿着杯水,想如何把《论语》里做人的道理匹配点故事,拿张白纸,这边是一主题词,那边是一小故事,鼓捣到一起。我就知道好多人会骂,但我对这本书没什么期待。有人批评‘百家讲坛’带来不好的风气,没看《论语》先被你说了,没看‘三国’先被易中天品了,没看‘红楼’先被刘心武误导了。其实《李双双》那电影里有句话叫‘先结婚后恋爱’,你有功夫慢慢恋爱去。”   于丹说:“我放大了《论语》个人化的一面,‘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生命的本真,但就是这个曾子,说出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这是价值观的矛盾吗?如果曾子没有春天里沐浴春风、踏青的歌声,也就没有弘毅之志。如果一个人没有生命中柔软的质感,也不可能去为天下铁肩担道义。我想唤起每个人的生命意识。”
河大王立群明年1月6日央视开讲 大河网讯   记者火星报道 12月27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公布了近两周的节目安排表,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将从明年1月6日起主讲《王立群读史记》。   王立群在今年登上《百家讲坛》,主讲了汉代风云人物系列的《项羽》、《吕后》,荣膺该节目最学术主讲人称号,还凭借扎实的历史文化功底和公正翔实的讲述被《百家讲坛》确立为2007年度主讲人。  12月27日,记者采访到了王立群。他说:“明年1月6日起播出的《王立群读史记》是《百家讲坛》2007年重点推出的节目。2007年《百家讲坛》将采取‘5+2’的播出方式,即周一到周五播出一个专家的节目,周六、周日的黄金时间播出年度主讲人的节目。我的《王立群读史记》预计要播8个多月,共60多集。”王立群坦言能够成为《百家讲坛》节目2007年度主讲人,他兴奋而又有压力。《史记》130篇中112篇都是人物传记,他采取从人物入手讲历史,由于《史记》中的人物比较散,就需要找一个契合点来统揽,比如讲汉武帝,他会把卫青、霍去病等很多人物穿插进去。  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历史巨著?汉武帝是怎样走上帝王宝座的?明年1月6日的《王立群读史记》之一《史家绝唱》及1月7日的《王立群读史记》之二《宫违角逐》中,王立群将带我们追溯汉朝。http://www.dahe.cn/xwzx/hngd/yw/t20061230_789514.htm
道德经注释及翻译(搜集整理) 道德经注释及翻译 (部分章节暂缺)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一章 道可道(1),非常道(2);名可名(3),非常名(4)。无,名天地之始(5),有,名万物之母(6)。故常"无",欲以观其妙(7);常"有",欲以观其徼(8)。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9)。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0) 【注释】 (1)道可道:第二个"道",作动词用,描述、称说、表达之意。第一个"道",是老子哲学的专用名词和中心范畴,它在《老子》一书中频频出现,但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涵义,主要有三种意思:一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即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二是指宇宙万物发生、存在、发展、运动的规律;三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准则、标准。这里的"道"是第一种涵义,即指宇宙万物的本始。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永恒的存在,可感而不可见,无形无象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它产生了宇宙万物,决定了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但它本身却是永恒不变的。在这个意义上,"道"有点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上帝"或"太一"的概念。 (2)非常道:非.不是;常,恒常、永远。("道"如果是可以表述的,)那么就不是永恒的"道"。这句话以否定句形式说明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道"是不可描述的。"常",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书《老子》(以下简称帛书本或帛书甲、乙本)作"恒",以避讳汉文帝名字,下旬"非常名"亦然。 (3)名可名:第二个"名"为动词,称呼、称谓的意思。第一个"名",也是老子哲学的专用名词,它指对"道"的具体称呼,含有概念的意思,但比概念更高,具有名称与内容相统一的意义。 (4)非常名:(如果"名"可以根据实物的内容而加以命名,)就不是永恒的“名”。由于“道”是一个无形无象的形而上实存体,因此是无法用一个固定的概念对它进行命名、称呼的,任何名称一旦确定,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就确定了,也就是说,对象的物质体的特性也就确定了;譬如我们用“地球”这个概念指称地球,那么“地球”二字的范围也就被规定了,月球、太阳等就不能再用“地球”来指称。“道”是一个永恒的、不可限定的存在,所以不能用一个具体概念去指称。 (5)无,名天地之始:名,动词,命名、称呼。天地之始,天地形成的开端。用"无"来称呼天地形成的开端。这句话说的是天地形成之际的一种状态--无。这个"无"并非空无一切,而是形容"道"生成宇宙万物过程中混沌一片、无以名状的一种特殊的状态。 (6)有,名万物之母:有,可以叫做万物的根源。母,根本、根源。有,指天地形成以后,万物竞相生成的状况。古代中国人认为,先有天地的分化,然后才有万物的出现。"有"和"无",是老子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是对"道"的具体称呼,表明"道"生成宇宙万物的过程,即"道"由无形质向有形质转换的过程。这两个"名"字,也有这样读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相同。 (7)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所以经常在对"无"的体味中观照"道"的奥妙。 (8)做(jiǎo):边界。 (9)玄:老子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幽昧深远的意思。老子研究的是"道","道"的形而上性质决定了它的神秘幽昧、深不可测。 (10)众妙之门:一切变化的总门,也就是关于宇宙本原的门径。 【译文】 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词说出来,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2),难易相成,长短相形(3),高下相倾(4),音声相和(5),前后相随,恒也(6)。是以圣人(7)处(8)无为(9)之事,行不言之教(10);万物作而弗始(11),生而弗有,为而弗恃(12),功成而弗居(13)。夫唯弗居,是以不去(14)。
道德经全文(唐易州龙兴观碑本) 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四章 道冲,而用之久不盈.深乎!万物宗.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湛常存.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蘥.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九章 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人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故贵身於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在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语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已. 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若朴,混若浊,旷若谷.熟能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能弊复成.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忘作,凶.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没身不殆. 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豫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由其贵言.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十八章 大道癈,有人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民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忙兮其未央!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台.我魄未兆,若婴儿未孩.乘乘无所归!众人皆有馀,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纯纯.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若海,漂无所止.众人皆有已,我独顽似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