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izhongboss
zuizhongboss
关注数: 5
粉丝数: 36
发帖数: 6,176
关注贴吧数: 4
地动仪在制造后60年,消失了!原因在这里 前些时候,不少在讨论的时候,说到了三篇记载。 有的说是记载者(司马彪(XX--306年)、袁宏(328年-376年)、范晔(398年-445年))是看到地动仪,而写。 也有的则认为记载者(司马彪(XX--306年)、袁宏(328年-376年)、范晔(398年-445年))是共同摘抄自一篇详细记载说明地动仪的文章,而且文章很有可能就是张衡写的。 地动仪是在什么时候遗失的? 这个谁也没有知道的。为什么会遗失,也没有人明白。 我花了不少的时间来求证这个事,现在跟大家分享。 ------------------------------------------------------------------------ 在这里先介绍一个人,他叫张璠。这个张璠也曾写过一部史书《后汉纪》。他的写的《后汉纪》是早于袁宏的。张璠,魏晋时期史学家,晋朝建立后,张璠与虞溥、郭颁皆为晋朝之令史。撰《后汉纪》三十卷,为未完成之作。此书流传不广,散亡亦早。 张璠的《后汉纪》没写完,也没有流传至今。 -----------------------------------------------------------------------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张衡制造地动仪的时间是在公元132年。这个时间是没有疑问的。 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 “以铜为器,圆径八尺,形似酒樽,” “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 这里面给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地动仪是精铜做的,精铜指的就是青铜,与纯铜(紫铜)相比,青铜强度高且熔点低(25%的锡冶炼青铜,熔点就会降低到800℃。纯铜(紫铜)的熔点为1083℃)。青铜铸造性好,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 按照圆径八尺,直径60厘米,高度在90厘米-100厘米,这样的体量来估算地动仪,我个人认为地动仪的重量应该在150公斤-200公斤。 当时是钱也是青铜的,在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改铸“四出文”五铢钱。更有甚者,在献帝时,董卓铸无文小钱,致使原本混乱的币制越发不可收拾。 建武以后各朝五铢钱比西汉各朝五铢钱轻薄,钱径多在2.5厘米,重3.4-3.4克,厚约0.1厘米,一般为3克,外郭较窄。 1公斤精铜可以做至少330钱,那么150公斤就可以做49500钱。 --------------------------------------------------------------------------------
秦都观震台罗经石八井连环等根本无此说法,望众人知晓。 经过细致检索 在百度中搜索秦都观震台等信息,结果大跌眼镜。除了某人自己发的几个帖子,根本无官方的任何考古资料、图片等相关信息。 在百度中搜索罗经石信息,查询到的只有汉阳陵刘启陵园中存在罗经石,而且是全国仅存的罗经石 -------------------------------------------------------------------------- 遗址的正中心是一块上圆下方的巨石,直径一米多,中心有十字刻槽,位于帝陵于后陵之间南北延长线的南侧。起初人们认为这是修建阳陵是的测量基点,因而起名“罗经”,并立了石碑。然而1999年的陕西省考古所在这里进行了考古发掘,在罗经石的周围发现了方形的回廊和外围壕沟,以及大量的砖瓦堆积,初步判断这里是一处建筑遗址,“罗经石”并非测量基点,另有他用。 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是王学理提出的,认为这里是阳陵的陵庙遗址,也就是《史记·孝景本纪》和《汉书·景帝纪》中提到的汉景帝四年“三月,起德阳宫”,而“罗经石”很可能是安放景帝“木主”的神坛。 现在的“罗经石”遗址,主要展示的是中间的回廊部分,通过原址覆土回填,地面复原建筑基址的方式展示,其中四角地面的散水由透明玻璃罩保护,可以看到当时的遗存。南部回廊建筑,通过部分木骨的复原,反映出来了建筑的部分原貌。外围壕沟全部回填,地表利用植物进行标示。 ---------------------------------------------------------------------------- 考古发现这里就是一处建筑物遗址。根本没有什么井之类的东西。 看证据:照片证据。 ------------------------------------- 我们复原的某人,竟然把汉阳陵里这个罗经石遗址,给自己塑身打造了“秦都观震台遗址”还标称有“八井连环” 请看图:这明明就是汉阳陵罗经石遗址,没有保护前的照片。 曾经质询,井中都柱,八井连环的理论证据。他竟然回答我:让秦始皇焚书坑儒烧了。 亲口提出秦都观震台罗经石,记载就是秦朝的,秦始皇会烧本朝的记载?这不是令人可笑吗 既然烧了,那这位学者,又是怎么知道的呢?穿越了吗?这不也是很矛盾的。 总之各种令人可笑的解释。 ------------------------------------- 这里提出,搞科学,要严谨,起码要尊重事实,不能为了支持自己的想法胡编乱造。
振声激扬这里面也有玄机!!!!!! 开篇依旧 三篇文章如下: 【南朝】范晔(398年-445年) ,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 其中《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候风地动仪共196字: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晋】袁宏(328年-376年)的《后汉纪·顺帝纪》记载候风地动仪: “衡作地动仪,以铜为器,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合盖充隆,饰以山龟鸟兽。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蟾蜍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樽中,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地动摇樽,所从来龙机发则吐丸,蟾蜍张口受之。丸声震扬,伺音觉知,即有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合契若神,自此之后,地动史官注记,记所从方起。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西晋】司马彪(XX--306年)《续汉书》记载候风地动仪: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密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取自【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工艺部》) --------------------------------------------------------------- 三篇文章中关于尺寸的量词就一个:圆径八尺。大部分人都赞同周长8尺,我也认同。 按照这个尺寸来考虑, 八个青铜蟾蜍,能有多大?长度不会超过8厘米,高度也不会超过8厘米。这样的青铜蟾蜍放在地上,铜丸落下 蟾蜍肯定会发出声响,响肯定会响,但是绝对不会振声激扬。 举个例子吧,你找个金属桶或者是金属盒子,反正是类似的东西,放地上扔一个钢珠试试,响当然会响,指定 不会振声激扬! 我的复原设计是蟾蜍蹲在一个类似锣的青铜金属上,东汉铸造这个不成问题,类似一面大锣,按8个方位分别 蹲着一个蟾蜍,一体铸造而成,中间是一个直径60厘米的圆,外径大约在80厘米左右。 这样,这个构件放下来,与地面就形成了一个空腔,当铜丸落到蟾蜍嘴里,这个空腔起到一个共鸣腔放大的 作用,这样才会振声激扬。 单个蟾蜍放在地上,响当然会响,但是不会振声激扬。
请看——地动仪复原中的一个重要机关!!!!!!!!!! 依旧是 三篇文章如下: 【南朝】范晔(398年-445年) ,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 其中《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候风地动仪共196字: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晋】袁宏(328年-376年)的《后汉纪·顺帝纪》记载候风地动仪: “衡作地动仪,以铜为器,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合盖充隆,饰以山龟鸟兽。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蟾蜍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樽中,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地动摇樽,所从来龙机发则吐丸,蟾蜍张口受之。丸声震扬,伺音觉知,即有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合契若神,自此之后,地动史官注记,记所从方起。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西晋】司马彪(XX--306年)《续汉书》记载候风地动仪: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密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取自【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工艺部》) ---------------------------------------------------------------------------------------------------------------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 这里的“机”指的就是弩机中的机!!!! “机”在这里起了一个传递作用,同时还起到了不可逆传递(阻隔)作用。 ------------------------------------------------------------------------------------------------------------ 在战国出现了弩机,而且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机这个字特指就是弩机中的这套构件。 制作这个东西并不复杂,兵器库中就有,只需要稍加改造,就可以使用,不存在任何 加工困难。
胡宁老先生视频里的一个动作,令人费解~~~~~~~~~
新线索,地动仪记载里面有球了!!!!! 首先还是三篇文章记载如下: 【南朝】范晔(398年-445年) ,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 其中《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候风地动仪共196字: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晋】袁宏(328年-376年)的《后汉纪·顺帝纪》记载候风地动仪: “衡作地动仪,以铜为器,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合盖充隆,饰以山龟鸟兽。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蟾蜍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樽中,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地动摇樽,所从来龙机发则吐丸,蟾蜍张口受之。丸声震扬,伺音觉知,即有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合契若神,自此之后,地动史官注记,记所从方起。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西晋】司马彪(XX--306年)《续汉书》记载候风地动仪: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密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取自【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工艺部》) ----------------------------------------------------------------------------------------- 三篇记载里,确实有球,而且还不是一个。 看:首衔铜丸 。 有记载,张衡把立方体称为“质”,把球体称为"浑”, 龙嘴衔着丸,意思很明确了,龙嘴里含着铜丸。但是还是有人认为这个铜丸不是含着的 而是在龙里面的,至少是看不见,毕竟这样理解的是少数,不多解释。 但是我想要阐明的观点是:丸近似球,但是达不到真正的圆球,原因是东汉的加工工艺 是造不出正圆的金属球。龙嘴里含着的丸,没有必要是正圆的,只是近似球形就可以, 只要外表光滑,龙嘴张开后,从里面掉出来,落到下面蟾蜍嘴里就可以了。所以文章使 用丸字,也是恰当至极。 ------------------------------------------------------------------------------------------- 东汉,当时已经出现了铁器,这个从出土物可以佐证。从古代出土的青铜器来看,好的 铸造件,可以做到复杂形状,表面处理也十分先进,但是铸造对于制作球形来说,却是 十分困难。铸造,必须有金属溶液流入的地方,在铸造的时候还会有杂质,还会产生气 泡,同时在金属流入的地方会产生一个金属尾巴,在除去这个金属尾巴的时候,如何做 好弧度?制作的金属球,内部一定没有气泡杂质吗?铸造件都知道,外表是十分粗糙的 。想要精度高,就需要抛光,在抛光过程中,怎么去做到球的正圆?不是正圆,这个球 是会跑偏,出现误差的。 在东汉,加工出的球,不是正圆,中间再有气泡什么的,这样重心就不会在球心。滚动 的时候,一定会偏。 现代加工,都是经过水压机反复锻压,将杂质和气泡挤压掉,水压机压力平均,这样就 可以得到均质的金属体。 在东汉,制作金属丸,这个没有问题,但是想要制作高精度的金属球,是无法做到的。 比如说冯老师的,地动仪,里面有个金属球。在验收的时候,这个金属球是通过现代工 艺做的,也许能够测试成功。可是在东汉呢?这个球要怎么做? 设计原理是没有问题,可是能不能在东汉时代落地呢?还要三思。
来看!!!地动仪记载里的巧妙关系 在这里,我想先放下测震部位不谈 三篇文章如下: 【南朝】范晔(398年-445年) ,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 其中《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候风地动仪共196字: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晋】袁宏(328年-376年)的《后汉纪·顺帝纪》记载候风地动仪: “衡作地动仪,以铜为器,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合盖充隆,饰以山龟鸟兽。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蟾蜍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樽中,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地动摇樽,所从来龙机发则吐丸,蟾蜍张口受之。丸声震扬,伺音觉知,即有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合契若神,自此之后,地动史官注记,记所从方起。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西晋】司马彪(XX--306年)《续汉书》记载候风地动仪: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密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取自【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工艺部》) --------------------------------------------------------------------------------------------------------------- 三篇文章,可以证明地动仪的真实性。这个没有问题。 三篇文章结构近似, 开篇:先说的是地动仪的直接感官,就是像个酒樽,中间只提到了一个数据就是“圆径八尺”。 关于地动仪的尺寸大小,这个大部分人都比较赞成圆周长8尺,也就是地动仪口径在60厘米左右。 这个尺寸,在当时铸造加工来说也是可行的,因为出土了不少东汉酒樽可以提供佐证。 ----------------------------------------------------------------------------------------------------------------- 下面是描写内部和外部的几句话, 其中关键的只有三句话: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内部这几句,写的很晦涩,也太简单,于是这几句,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想法,就有一千个解释法。 三篇文章,有两篇有内部描写,而且相同,说明他们共同参考了相同的文献。 三篇文章描写外面的语句是相同的。 描写外部的几句: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这几句的描写,很明白。几乎没有异议。把这几句读上100遍,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顶针语法。 -------------------------------------------------------- 即:上一句的尾,是下一句的头。 这样我们再看外部描写:(樽)外有八龙,(龙)首衔铜丸,(丸)下有蟾蜍,(蟾蜍)张口承之。 这个解释,99.999999%的人都同意,个别的奇葩除外。 在返回去,看内部结构的那关键的三句话: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再反复熟读100遍。再这样看:(樽)中有都柱,(都柱)傍行八道,(道)施关发机。 似乎关系很明确了,中间有“都柱”这个构件,八个“道”构件靠(傍)着(都柱)向外延伸,”道“这个构件上有“关” 和”机“。 暂且不说哪个构件是测震的,起码它们之间的位置应该是这样。 同时“傍行八道”隐含了另一个意思,就是“道”和“都柱”是两个独立构件,是分别加工的,关系是“傍”, 而且是8个道。同时这8个道,也是相互独立的。 ------------------------------------------------------------------------------------------------------------------------------------------------
我提出----------“都柱”不是一个简单的构件 中有都柱 ------------------------------------------------------------------------ 在很多设计方案中,悬摆原理,它就是单纯的一个柱子形的悬摆,只是在柱子上多了一个链子。 在书中完全可以写作:中有悬柱。或者是:中悬柱。 ------------------------------------------------------------------------ 在倒摆原理中,它更是单纯的成了一个柱子,柱子的下面小,面积小了,可以增加敏感性。 且不说,这个小面积的金属平面加工,在东汉能不能加工。 在书中也没有必要写作:中有都柱。可以直接写作:中有柱。或者是:中立柱。 ----------------------------------------------------------------------- 悬摆和倒摆原理都体现不出“都”这个字眼。 都这个字,在首都中,解释为中心,管理, 在大都督,解释为管理,制约, 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 在首都中,有其他城市,它才能称为首都。如果没有其他城市,就一个城市,还能称为首都? 在军队里,很多人,选出一个管理的,才能叫大都督。就一个人,还能称大都督? 在回到地动仪,中,说明了位置。有,说明了存在。都,说明了能够管理,也能够制约。柱,说明了重点主要构件。 这样,都柱就不单纯是一个构件,而是若干个构件,铜柱起到一个管理制约的作用, “中有都柱”,文章这样写,既使文章精炼,又没有少写构件。 ---------------------------------------------------------------------------
地动仪里至少应该有这样一个东西 在众多的复原方案中,很多人按照自己的理解,都设计有机械联动装置,去实现发机吐丸,我觉得这个没有错,古代在没有电子技术的情况下,机械的联动是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在这些联动装置中,杠杆原理,是不可缺少,它可以实现力的传递,同时还能实现力的放大。 但是有一个问题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就是这些联动机构在组合到一起后,它是可以逆向联动的。 传递 传递 结果 A<--------------------->B<------------------->C------------>吐丸 A是测震机构,C导致的结果是吐丸。 大家知道地动仪,是可以打开,然后组装的,是可以给上级领导参观的,几篇文章都是可以看出来的。 合盖隆起------------中有都柱-----------------覆之以盖。 在打开,组装过程中,产生振动是难免的。这样的结果就是B结构发生振动,这样C就会导致吐丸。 但是在文章中,却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那么这样,在整个的传动机构中就应该有这样一个机构--------------传动不可逆机构。 单向传递 单向传递 结果 A--------------------->B------------------->C---------------->吐丸 在这里面B就是一个不可逆的传向机构。 很多的设计都存在这个设计的缺陷。 在我的复原设计中,就有这样的不可逆传动机构,而且十分现成,在东汉的张衡时代已经十分发达。 个人见解,不当之处,还请指正,意在交流,不在争辩。
我想谈一下“侯风”,请大家指正 张衡的地动仪叫候风地动仪 很多人也都在拿这个侯风说事,我就我个人观点谈一下。 张衡,在很多方面具有成就,在立体几何中,他称球为“浑”,立方体称为“质”。这些都是公认的了,没有什么可以辩解的。 早在张衡的东汉,那个时代是没有“地震波”的理论,但是地震是确确实实发生的。 在没有地震波理论下,如何认识地震?这是一个问题。地震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破坏力,在震中,房屋倒塌,地动山摇,死伤无数,这是人们最直接的感官。 在没有任何理论支持的情况下,人民尚且愚昧的认为地震是上天惩罚的思想下,怎么去认识地震? 地面平静,怎么就突然地动山摇,房屋倒塌? 不但是张衡,现在人都会想到拿“池塘投石”来解释地震波的传播。 池塘投石,是地震最好的解释,地面如水面,投入石块,水波四散,很直观的表现。但是问题来了,地面如水面,地面是可是投石不了的,地面迎来大的陨石那也是灾难性的。 既然地面不能进行投石,但是地震又是确确实实发生的,它又像是像“池塘投石”那样传播的,怎么称呼? 再回到水面,投石可以激起水波,那么“风”也是可以产生水波的!!!!!那么在地震发生的时候,“风”(波) 也是可以传播过来的。 说到这里,我觉得张衡已经认识到了地震波,并且已经把地震波命名为”风“,就如同张衡把球命名为”浑“,把 立方体命名为“质”一样。只是张衡没有更加深入的去研究“风”。 侯风地动仪,把风换成波,我们再看“侯波地动仪”,也是可以解释的通的。 浑天仪,把浑换成球,我们再看“球天仪”,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这个是我的个人想法,不对之处,大家指正。意在交流,不在争辩。
复原地动仪,首先要求同存异。 开篇“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讲了张衡复造地动仪。说明张衡不是第一次造地动仪,以前也造过,估计效果不好,所以改进了设计,又造了一个地动仪。 这一点,有不同意的吗?
大道至简的地动仪复原方案
重发 大道至简的地动仪复原方案
大道至简的地动仪复原方案
抛弃都柱测震,既不是悬摆,也不是倒摆,更没有球 占个位置 今天把近万字的稿子做了第3次修改。 图纸也已经修改完善了7次。 都柱不测震 不是悬摆 不是倒摆 也没有滚球,只有龙嘴里的丸 过几天发出来。 望大家指正。 @guest0007 @逗你玩Q @雁单飞飞 @莽林芳儿 @平凡男人史先生 @流马飞燕 @付治铭FZM @地动预报 @syyddy @Kid2ub @723_726 @禾日金 @kouzenan @feibao768
抛弃都柱测震,既不是悬摆,也不是倒摆,更没有球的复原方案 占个位置 今天把近万字的稿子做了第3次修改。 图纸也已经修改完善了7次。 都柱不测震 不是悬摆 不是倒摆 也没有滚球,只有龙嘴里的丸 过几天发出来。 望大家指正。 @guest0007 @逗你玩Q @雁单飞飞 @莽林芳儿 @平凡男人史先生 @流马飞燕 @付治铭FZM @地动预报 @syyddy @Kid2ub @723_726 @禾日金
形似倾尊,就是形似酒尊。我来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汉代的酒尊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倾尊。有个成语叫倾盆大雨。 我们把酒尊“倾盆”一下。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共同特征,我用红线画出来了。 我们再把酒尊正过来,放好。有区别吧? 聪明的人已经看出来了,至于还有一些自认为有芙蓉姐姐潜质的人,我不想过多解释。 说明了,地动仪的盖子上又突出来的装饰,罢了。
倒摆原理思考 倒摆原理,首先要建立在地震波理论之上。 原因是知道摆倒的方向是震源方向,或者是震源的反方向。 一级倒摆方案,虽说可行,想要增加灵敏性,只有减少接触面,或者增加重心高度。 在实际应用中,似乎又有点欠缺。 二级倒摆原理,设计更巧妙。它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摆的灵敏性。 但是二级倒摆原理,即便是加工出组件,但是在组装上超出了人工的范围。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