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izhongboss
zuizhongboss
关注数: 5
粉丝数: 36
发帖数: 6,176
关注贴吧数: 4
处心积虑 掐头去尾 歪曲事实 大可不必 东汉时期,不妨碍有一些有超前的思想。 但是这些人的超前思想在触及皇权统治的情况下,会不会产生影响,有没有人相信? 可以看看王充的生平,就知道。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候风地动仪吧吧主竞选:NO.0001号候选人
复原地动仪中的偷换概念 1、震中 2、地震发生地 这是复原地动仪中最严重的偷换概念。 你的复原中有没有? 震中,指的是震源对应的地表位置。 地震发生地,指的是地震所影响的主要地区。 ================== 悬垂摆原理也好,倒立柱原理也好,它们指示的方向都是震中。 而在东汉时期,张衡是如何得出震中的?或者说,张衡能不能获得震中位置? 因为只有知道地震有震中,才能建立起悬垂摆(倒立柱)和震中的联系。 张衡用什么方法得出震中呢? 我们不妨看看现代人如何算出的震中。 地震中,现代人可以通过先进的地震仪测出地震波传播过来的方向,但是仅凭一台仪器,只能得出具体方向,并不能得出具体位置,于是国家组建了地震台网,这样有两台以上的地震仪,同时测得方向,两个方向的交点就是震中位置。 那么东汉时期的张衡到底能不能得出震中位置? 假设,张衡可以得出震中位置,那么张衡一定具有检测地震方向设备,那么张衡还有制造地动仪的必要吗? 再看历史记载: (公元121年)建光元年九月己丑,郡国三十五地震,或地坼裂,坏城郭室屋,压杀人。是时,安帝不能明察,信宫人及阿母圣等谗言,破坏邓太后家,于是专听信圣及宦者,中常侍江京、樊丰等皆得用权。(公元122年)延光元年七月癸卯,京都、郡国十三地震。九月戊申,郡国二十七地震。 (公元123年)二年,京都、郡国三十二地震。 (公元124年)三年,京都、郡国二十三地震。是时,以谗免太尉杨震,废太子。 (公元125年)四年十一月丁巳,京都、郡国十六地震。时安帝既崩,阎太后摄政,兄弟阎显等并用事,遂斥安帝子。更征诸国王子,未至,中黄门遂诛显兄弟。(公元128年)顺帝永建三年正月丙子,京都、汉阳地震。汉阳屋坏杀人,地坼涌水出。是时,顺帝阿母宋娥及中常侍张昉等用权。 顺帝建康元年,户九百九十四万六千九百一十九,口四千九百七十三万五百五十,垦田六百八十九万六千二百七十一顷五十六亩一百九十四步。 (公元133年)阳嘉二年四月己亥,京都地震,是时,爵号宋娥为山阳君。 (公元135年)四年十二月甲寅。京都地震。(公元137年)永和二年四月丙申,京都地震。是时宋娥构奸诬罔,五月事觉,收印绶,归田里。十一月丁卯,京都地震。是时,太尉王龚以中常侍张昉等专弄国权,欲奏诛之,时龚宗亲有以杨震行事谏之止云。 (公元138年)三年二月乙亥,京都、金城、陇西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坏,压杀人。闰月己酉,京都地震。十月,西羌二千余骑入金城塞,为凉州害。 这是《后汉书,五行志》十多年的历史记载,并没有关于震中的记载,有的只是地震发生地的记载。 ============================= 那么我们有多少复原地动仪的学者和砖家,把震中、地震发生地进行了偷换概念。
复原地动仪中的偷换概念 1、震中 2、地震发生地 这是复原地动仪中最严重的偷换概念。 你的复原中有没有? 震中,指的是震源对应的地表位置。 地震发生地,指的是地震所影响的主要地区。 ================== 悬垂摆原理也好,倒立柱原理也好,它们指示的方向都是震中。 而在东汉时期,张衡是如何得出震中的?或者说,张衡能不能获得震中位置? 因为只有知道地震有震中,才能建立起悬垂摆(倒立柱)和震中的联系。 张衡用什么方法得出震中呢? 我们不妨看看现代人如何算出的震中。 地震中,现代人可以通过先进的地震仪测出地震波传播过来的方向,但是仅凭一台仪器,只能得出具体方向,并不能得出具体位置,于是国家组建了地震台网,这样有两台以上的地震仪,同时测得方向,两个方向的交点就是震中位置。 那么东汉时期的张衡到底能不能得出震中位置? 假设,张衡可以得出震中位置,那么张衡一定具有检测地震方向设备,那么张衡还有制造地动仪的必要吗? 再看历史记载: (公元121年)建光元年九月己丑,郡国三十五地震,或地坼裂,坏城郭室屋,压杀人。是时,安帝不能明察,信宫人及阿母圣等谗言,破坏邓太后家,于是专听信圣及宦者,中常侍江京、樊丰等皆得用权。(公元122年)延光元年七月癸卯,京都、郡国十三地震。九月戊申,郡国二十七地震。 (公元123年)二年,京都、郡国三十二地震。 (公元124年)三年,京都、郡国二十三地震。是时,以谗免太尉杨震,废太子。 (公元125年)四年十一月丁巳,京都、郡国十六地震。时安帝既崩,阎太后摄政,兄弟阎显等并用事,遂斥安帝子。更征诸国王子,未至,中黄门遂诛显兄弟。(公元128年)顺帝永建三年正月丙子,京都、汉阳地震。汉阳屋坏杀人,地坼涌水出。是时,顺帝阿母宋娥及中常侍张昉等用权。 顺帝建康元年,户九百九十四万六千九百一十九,口四千九百七十三万五百五十,垦田六百八十九万六千二百七十一顷五十六亩一百九十四步。 (公元133年)阳嘉二年四月己亥,京都地震,是时,爵号宋娥为山阳君。 (公元135年)四年十二月甲寅。京都地震。(公元137年)永和二年四月丙申,京都地震。是时宋娥构奸诬罔,五月事觉,收印绶,归田里。十一月丁卯,京都地震。是时,太尉王龚以中常侍张昉等专弄国权,欲奏诛之,时龚宗亲有以杨震行事谏之止云。 (公元138年)三年二月乙亥,京都、金城、陇西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坏,压杀人。闰月己酉,京都地震。十月,西羌二千余骑入金城塞,为凉州害。 这是《后汉书,五行志》十多年的历史记载,并没有关于震中的记载,有的只是地震发生地的记载。 ============================= 那么我们有多少复原地动仪的学者和砖家,把震中、地震发生地进行了偷换概念。
复原地动仪中的偷换概念 1、震中 2、地震发生地 这是复原地动仪中最严重的偷换概念。 你的复原中有没有? 震中,指的是震源对应的地表位置。 地震发生地,指的是地震所影响的主要地区。 ================== 悬垂摆原理也好,倒立柱原理也好,它们指示的方向都是震中。 而在东汉时期,张衡是如何得出震中的?或者说,张衡能不能获得震中位置? 因为只有知道地震有震中,才能建立起悬垂摆(倒立柱)和震中的联系。 张衡用什么方法得出震中呢? 我们不妨看看现代人如何算出的震中。 地震中,现代人可以通过先进的地震仪测出地震波传播过来的方向,但是仅凭一台仪器,只能得出具体方向,并不能得出具体位置,于是国家组建了地震台网,这样有两台以上的地震仪,同时测得方向,两个方向的交点就是震中位置。 那么东汉时期的张衡到底能不能得出震中位置? 假设,张衡可以得出震中位置,那么张衡一定具有检测地震方向设备,那么张衡还有制造地动仪的必要吗? 再看历史记载: (公元121年)建光元年九月己丑,郡国三十五地震,或地坼裂,坏城郭室屋,压杀人。是时,安帝不能明察,信宫人及阿母圣等谗言,破坏邓太后家,于是专听信圣及宦者,中常侍江京、樊丰等皆得用权。(公元122年)延光元年七月癸卯,京都、郡国十三地震。九月戊申,郡国二十七地震。 (公元123年)二年,京都、郡国三十二地震。 (公元124年)三年,京都、郡国二十三地震。是时,以谗免太尉杨震,废太子。 (公元125年)四年十一月丁巳,京都、郡国十六地震。时安帝既崩,阎太后摄政,兄弟阎显等并用事,遂斥安帝子。更征诸国王子,未至,中黄门遂诛显兄弟。(公元128年)顺帝永建三年正月丙子,京都、汉阳地震。汉阳屋坏杀人,地坼涌水出。是时,顺帝阿母宋娥及中常侍张昉等用权。 顺帝建康元年,户九百九十四万六千九百一十九,口四千九百七十三万五百五十,垦田六百八十九万六千二百七十一顷五十六亩一百九十四步。 (公元133年)阳嘉二年四月己亥,京都地震,是时,爵号宋娥为山阳君。 (公元135年)四年十二月甲寅。京都地震。(公元137年)永和二年四月丙申,京都地震。是时宋娥构奸诬罔,五月事觉,收印绶,归田里。十一月丁卯,京都地震。是时,太尉王龚以中常侍张昉等专弄国权,欲奏诛之,时龚宗亲有以杨震行事谏之止云。 (公元138年)三年二月乙亥,京都、金城、陇西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坏,压杀人。闰月己酉,京都地震。十月,西羌二千余骑入金城塞,为凉州害。 这是《后汉书,五行志》十多年的历史记载,并没有关于震中的记载,有的只是地震发生地的记载。 ============================= 那么我们有多少复原地动仪的学者和砖家,把震中、地震发生地进行了偷换概念。
陇西地震真的重要吗? 陇西地震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不少人都在细心研究陇西地震。 通过陇西地震来复原地动仪,貌似这一点问题没有。 但是,陇西地震真的那么重要吗? 假设,如果不发生陇西地震,难道地动仪就不存在了吗? 大家不防思考一下。
我的复原
张衡地动仪吧吧主竞选:NO.0001号候选人
“验之以事”和“陇西地震” 【西晋】 司马彪(XX--306年)《续汉书》记载候风地动仪: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密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 【晋】 袁宏(328年-376年)的《后汉纪·顺帝纪》记载候风地动仪: “衡作地动仪,以铜为器,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合盖充隆,饰以山龟鸟兽。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蟾蜍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樽中,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地动摇樽,所从来龙机发则吐丸,蟾蜍张口受之。丸声震扬,伺音觉知,即有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合契若神,自此之后,地动史官注记,记所从方起。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南朝】 范晔(398年-445年) ,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 其中《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候风地动仪共196字: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西晋】司马彪《续汉书》和【晋】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中并没有记载陇西地震的事情。 但是,《续汉书》《后汉纪·顺帝纪》都明确记载了:“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难道《续汉书》《后汉纪·顺帝纪》记载的不准确吗? 肯定不是。 这里面的一个字“奇”,已经充分说明了地动仪必须能够做到“当场演示”的特点。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事情: 当场演示验证和陇西地震的关系,到底是哪个重要? 从写作上来看,一个是人为验证,一个是事实验证,相辅相承,更加有说服力。但是这里需要注意,范晔使用了一个字“尝”,“尝”是曾经的意思,并没有指出陇西地震具体发生的年代。 当场演示。这个事情,有很多人是反对的。因为众多人包括很多专家的复原,都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既然无法做到,所以这些人才极力的反对“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甚至把历史记载胡乱解释,颠三倒四。 这里存在一个逻辑关系: 地动仪能够做的当场演示验证的话,它在地震中能不能准确发机? 地动仪在地震中能够准确发机的话,它在参观过程中能不能做到当场演示? 地动仪能够做到当场演示,这是不是更加的合情合理? 地动仪不能够做到当场演示,这是不是合情合理? 广大民众需要一个能够当场演示验证的地动仪? 广大民众需要一个不能够当场演示的地动仪? 这里的有六个问号,不防都来考虑一下。 ==================================== 其实能够做到当场演示的地动仪,在地震中一定会发机的。 但是会发机的地动仪,不一定全部能做到当场演示验证。
他们——才是成功复原的了候风地动仪 《北齐书》卷四十九 列传第四十一原文 信都芳,河间人。少明算术,为州里所称。有巧思,每精研究,忘寝与食,或坠坑坎。尝语人云:"算之妙,机巧精微,我每一沉思,不闻雷霆之声也。"其用心如此。以术数干高祖为馆客,授参军丞相仓曹。祖珽谓芳曰:"律管吹灰,术甚微妙,绝来既久,吾思所不至,卿试思之。"芳遂留意,十数日,便云:"吾得矣,然终须河内葭莩灰。"后得河内葭莩,用其术,应节便飞,馀灰即不动也。不为时所重,竟不行,故此法遂绝云。芳又撰次古来浑天、地动、欹器、漏刻诸巧事,并画图,名曰《器准》。又著《乐书》、《遁甲经》、《四术周髀宗》。芳又私撰历书,名为《灵宪历》,算月有频大频小,食必以朔,证据甚甄明,每云:"何承天亦为此法,不能精,灵宪若成,必当百代无异议。"书未就而卒。 ======================================== =========================== 《隋书》○临孝恭 临孝恭,京兆人也。明天文算术,高祖甚亲遇之。每言灾祥之事,未尝不中,上因令考定阴阳。官至上仪同。著《欹器图》三卷,《地动铜仪经》一卷,《九宫五墓》一卷,《遁甲月令》十卷,《元辰经》十卷,《元辰厄》一百九卷,《百怪书》十八卷,《禄命书》二十卷,《九宫龟经》一百一十卷,《太一式经》三十卷,《孔子马头易卜书》一卷,并行于世。 ==========================
纵波引起上下运动 横波引起水平摆动——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并非如此。 纵波引起上下运动,横波引起水平摆动,这仅仅限于震中区域,在远离震中后,这个说法就不准确了。 如图: 假设震源深度20公里图1:假设地面是平面的情况。 随着远离震中,地面物体的振动方向是有所改变的。 图2:是考虑了地面曲率的情况。 =================================== 我为什么一直说,地震是一个复杂的运动。 同个这个图的分析,就可以看出来,地表建筑的受力也是随距离的增加而变化。 在东汉时期 在没有明白地震一些原理的情况下,是根本分析不出来的。 =================================== 算不算打你的脸。 别整天东扯西扯的,重点还是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整天扯那些别人的东西,你觉得有意思吗? 别人的终究是别人的,别人的对,还则罢了,别人不对的话,那不是啪啪打你自己的脸吗? 也不知道谁,整天把几百公里外只有水平运动挂在嘴边。 也不知道是谁,整天研究这个震,那个震的,说传播几百公里就没有纵波了,只有横波。 也不知道是谁,说几百公里外,只有横波引起了水平运动。 也不画个图仔细分析分析。 也不知道,啪啪打了谁的脸?
张衡在天文方面的成绩 为发明地动仪提供了理论支持 为什么能够比较准确的显示? 因为张衡进行了精确的计算。 计算需要什么? 首先需要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有了轨迹才可以进行计算运行轨迹是圆,这就需要进行几何方面的计算。 历史记载也验证这一点,张衡进行过圆周率的推算,虽然没有祖冲之那么精准,但在当时也是十分前沿。 这就意味着张衡对各个形状的计算和应用有着非常熟悉的了解。虽然,记载中没有一些关于几何和数学的定理提出,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些基础的数学理论进行应用。 张衡则是在,地震是"震者人扰也“的思想下,采用了基础的几何原理(几何是数学的一部分)发明制造了地动仪。 应用的几何原理也极为简单:两圆只有一个切点。 也就是说,张衡利用两圆只有一个切点这个极为简单的几何原理,发明制造了地动仪。
张衡知道地震有震中吗? 如题: 地震是有震中的。 在《后汉书》记载中,可以看到记载了很多的地震,都是具体记载着“某时,某地”地震。 某个地方地震,但是震中并不一定就是这个地方。 那么,在东汉,张衡知道地震有震中吗?
“关”“道”“都柱”之间的关联 如题 “关”“道”“都柱”之间的关联 有关才有道。 “施关发机”,四通八达为道。 道汇于都。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 有道才有都,有都才会形成道。 相辅相承。“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纵波引起上下运动 横波引起水平摆动——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并非如此。 纵波引起上下运动,横波引起水平摆动,这仅仅限于震中区域,在远离震中后,这个说法就不准确了。 如图:图1:假设地面是平面的情况。 随着远离震中,地面物体的振动方向是有所改变的。 图2:是考虑了地面曲率的情况。 =================================== 我为什么一直说,地震是一个复杂的运动。 同个这个图的分析,就可以看出来,地表建筑的受力也是随距离的增加而变化。 在东汉时期 在没有明白地震一些原理的情况下,是根本分析不出来的。 =================================== @仍在看江南雨 算不算打你的脸。 别整天东扯西扯的,重点还是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整天扯那些别人的东西,你觉得有意思吗? 别人的终究是别人的,别人的对,还则罢了,别人不对的话,那不是啪啪打你自己的脸吗?
纵波引起上下运动 横波引起水平摆动——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并非如此。 纵波引起上下运动,横波引起水平摆动,这仅仅限于震中区域,在远离震中后,这个说法就不准确了。 如图:图1:假设地面是平面的情况。 随着远离震中,地面物体的振动方向是有所改变的。 图2:是考虑了地面曲率的情况。 =================================== 我为什么一直说,地震是一个复杂的运动。 同个这个图的分析,就可以看出来,地表建筑的受力也是随距离的增加而变化。 在东汉时期 在没有明白地震一些原理的情况下,是根本分析不出来的。
此三人最精通地动仪 ==================================== 《北齐书》卷四十九 列传第四十一原 信都芳,河间人。少明算术,为州里所称。有巧思,每精研究,忘寝与食,或坠坑坎。尝语人云:"算之妙,机巧精微,我每一沉思,不闻雷霆之声也。"其用心如此。以术数干高祖为馆客,授参军丞相仓曹。祖珽谓芳曰:"律管吹灰,术甚微妙,绝来既久,吾思所不至,卿试思之。"芳遂留意,十数日,便云:"吾得矣,然终须河内葭莩灰。"后得河内葭莩,用其术,应节便飞,馀灰即不动也。不为时所重,竟不行,故此法遂绝云。芳又撰次古来浑天、地动、欹器、漏刻诸巧事,并画图,名曰《器准》。又著《乐书》、《遁甲经》、《四术周髀宗》。芳又私撰历书,名为《灵宪历》,算月有频大频小,食必以朔,证据甚甄明,每云:"何承天亦为此法,不能精,灵宪若成,必当百代无异议。"书未就而卒。 ================================ 《隋书》○临孝恭 临孝恭,京兆人也。明天文算术,高祖甚亲遇之。每言灾祥之事,未尝不中,上因令考定阴阳。官至上仪同。著《欹器图》三卷,《地动铜仪经》一卷,《九宫五墓》一卷,《遁甲月令》十卷,《元辰经》十卷,《元辰厄》一百九卷,《百怪书》十八卷,《禄命书》二十卷,《九宫龟经》一百一十卷,《太一式经》三十卷,《孔子马头易卜书》一卷,并行于世。 ==================================== 两个人有什么共同之处? 再加上张衡 三个人,有什么共同之处?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筭 信都芳,河间人。少明算术,为州里所称。有巧思,每精研究,忘寝与食,或坠坑坎。 临孝恭,京兆人也。明天文算术,高祖甚亲遇之。每言灾祥之事,未尝不中,上因令考定阴阳。 三人,对地震有研究吗? 根本没有。 既然对地震没有什么研究,却为什么能够制造地动仪,或是精通地动仪呢? 难道不值得思考吗?
复原地动仪现有的证据 有争议的原理部分暂且不提。 复原地动仪现有的证据: 1、以精铜铸成——使用青铜铸造。(青铜密度为7.45-9.54g/cm3) 2、合盖隆起、覆盖周密无际——地动仪是可以打开的。 3、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有不少人来参观过地动仪。 4、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地动仪是可以当场验证的。 5、上疏陈事:又前年京师地震土裂,裂者威分,震者人扰也。——张衡对地震的认知。 6、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筭。——张衡所擅长的。 7、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地动仪指示方向。 8、圆径八尺——地动仪樽体周长八尺。 9、后汉纪曰:“太史灵台及永安候铜兰楯,卓亦取之。”——地动仪消失在东汉末年,董卓时期。
龙与蟾蜍的关系 两个方案。 合盖隆起。不合盖呢? 覆盖周密无际,不覆盖呢? 地动仪,可以打开,这是毋容置疑的。 这里有个问题。 龙与蟾蜍。 龙首的铜丸,要准确的落到蟾蜍口中,说明了两者要有准确的定位。 但是“合盖”、“覆盖”,又如何保持一个精准? 复原地动仪,有考虑的吗?
地动仪还有很多可以讨论的 比如说 地动仪以精铜铸成。 铸造工艺 铸造是人类掌握比较早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中国约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之间已进入青铜铸件的全盛期,工艺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铸造是指将固态金属熔化为液态倒入特定形状的铸型,待其凝固成形的加工方式。被铸金属有:铜、铁、铝、锡、铅等,普通铸型的材料是原砂、黏土、水玻璃、树脂及其他辅助材料。特种铸造的铸型包括:熔模铸造、消失模铸造、金属型铸造、陶瓷型铸造等。(原砂包括:石英砂、镁砂、锆砂、铬铁矿砂、镁橄榄石砂、兰晶石砂、石墨砂、铁砂等)铸造也是有缺点的 铸造在铸件过程中出现各种铸造缺陷问题如磨损、杂质、砂眼、针孔、裂纹、缺损变形等。 这些潜在的因素,有没有考虑的?
可不可以实现测震 天平 + 老鼠夹子 这个组合可不可以测震。
就差这一个问题了 一龙发机,而七龙不动。 关有了。 机有了。 道有了。 都柱有了。 一龙发机,加锁七龙。应该还会有更巧的方式。就差这一个问题了。
他——才是成功复原的了候风地动仪 复原地东西 很多人的想法。 但更多的人想法是从中获取利益。 申请专利等等。 专利,是国家对创新的保护,其特点是创新。 复原地动仪,关键是复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能创新,创新了就不是复原,不是复原那还弄个嘚儿。 在一些复原地动仪的朋友,也有一些申请了专利的。 发明者是张衡,你又申请了专利,细品一下,有点可笑。 很多人,都在为复原地动仪和努力,搜索各种地震资料,学习各种地震知识,千方百计的想弄明白地震机理,这很好。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张衡是一位科学家,他对地震的认识,以及对地震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很深的程度。要想复原真正的侯风地动仪,就必须搞清楚地震,起码要搞清楚陇西地震是如何让地动仪运行的。 既然能够复原出张衡的候风地动仪,他对地震的认识,以及地震波的研究是比较深的。要不然是不可能复原张衡侯风地动仪的。 我们来看一个确切的历史记载: =========================== 《隋书》○临孝恭 临孝恭,京兆人也。明天文算术,高祖甚亲遇之。每言灾祥之事,未尝不中,上因令考定阴阳。官至上仪同。著《欹器图》三卷,《地动铜仪经》一卷,《九宫五墓》一卷,《遁甲月令》十卷,《元辰经》十卷,《元辰厄》一百九卷,《百怪书》十八卷,《禄命书》二十卷,《九宫龟经》一百一十卷,《太一式经》三十卷,《孔子马头易卜书》一卷,并行于世。 ========================== 这个记载估计也有不少人看过。 临孝恭,写了《地动铜仪经》一卷,这才是真正的复原第一人。 这可是有明确记载的。有谁可以反驳吗? 我们再看看,临孝恭最擅长什么?明确记载:“明天文算术”、“考定阴阳”。 我们再看看,张衡最擅长什么?《张衡传》:“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两个人擅长的基本一致。 既然临孝恭复原了地动仪,他对地震有多深的研究? 看看其著作就知道了。《九宫五墓》、《遁甲月令》、《元辰经》、《元辰厄》、《百怪书》、《禄命书》、《九宫龟经》、《太一式经》、《孔子马头易卜书》,没有一点跟地震有关系。 细品,再细品。 临孝恭研究地震了吗?临孝恭观察地震了吗?临孝恭感觉地震了吗? 都没有!!! 但是临孝恭却复原地动仪,为什么? 很明显,临孝恭也充分理解地动仪的巧妙所在。他也是研究天文的。 这个巧妙就是那个简单的几何定理。
假设张衡认识到地震是自然现象 史书中明确记载了张衡对地震的认知。 假设张衡认识到地震是自然现象,那么张衡就一定会地震是有爆发点的,也就是震中。 因为,只有在知道有震中的条件下,才知道地震并不是上天降怒于某一个城池,地震是有爆发点的。 按照这个逻辑来说:假设张衡认识到地震是自然现象,他就一定知道地震是有震中的。 那么如果张衡知道地震有震中的话,张衡难道只会制造一个地动仪吗?地动仪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指示方向。 如果张衡知道地震是有震中的,他就会制造两个或者多个地动仪,因为两条相交的直线就可以确定一个点。 两个地动仪发机的话,就可以确定震中了。 事实呢? 张衡只是造了一个地动仪放置灵台,在他的脑力里有的只是上天降怒于某个城池:震者人扰也。
张衡知道地震有震中吗? 如题: 地震是有震中的。 在《后汉书》记载中,可以看到记载了很多的地震,都是具体记载着“某时,某地”地震。 某个地方地震,但是震中并不一定就是这个地方。 那么,在东汉,张衡知道地震有震中吗?
张衡和米尔恩 米尔恩通过日本人的解读借鉴了张衡的著作,发明了地震仪。 我们来看一下: =====1579年,韦达,就是韦达定理的哪个韦达,出版了《应用于三角形的数学定律》,从理论的层面定义了,分析了三角函数,在这本书中就出现了让无数中学生头疼的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公式。17世纪是牛顿莱布尼兹创造微积分的世纪 =====1637年,笛卡尔发表了《几何学》,创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他用平面上的一点到两条固定直线的距离来确定点的位置,用坐标来描述空间上的点.他进而又创立了解析几何学 =====17世纪,牛顿研究无穷级数的时候,还提出了三角函数的无穷级数。欧拉(1707年4月15日~1783年9月18日)将这三个公式和虚数i联系在一起,于是就有了大名鼎鼎的欧拉公式 ,让 就有了上帝公式 。 =====傅里叶(1768年3月21日-1830年5月16日)将三角函数推向了另一个方向,他提出任意周期函数s都可以用三角函数去表示,所以我们可以用三角函数描述所有曲线,这就是傅里叶级数 。由于三角函数这么nb,就可以描述各种波啊,所以各种物理上的波都用三角函数表示。约翰·米歇尔(John Michell,1724年12月25日至1793年4月21日)是英国自然哲学家和牧师,他在天文学、地质学、光学和引力等广泛的科学领域提供了开创性的见解。他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之一,他是已知的第一个提出黑洞存在的人,也是第一个提出地震以(地震)波传播的人。 =====1755年,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发生地震,同年,英国地质学家和天文学家约翰·米歇尔开始调查里斯本地震的原因。1760年,他得出结论,“地下火山”是地震的罪魁祸首。米歇尔还首次提出,地震是以波的形式传递的。他还引述地震目击者的话说,地面“就像大海的海浪”。 ============================================================= 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地震仪由意大利科学家卢伊吉·帕尔米里于1855年发明,它具有复杂的机械系统。这台机器使用装满水银的圆管并且装有电磁装置。当震动使水银发生晃动时,电磁装置会触发一个内设的记录地壳移动的设备,粗略地显示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强度。 第一台精确的地震仪,于1880年由英国地理学家约翰·米尔恩在日本发明,他也被誉为“地震仪之父”。在帝国大学的同事詹姆斯·尤因和托马斯·格雷的帮助下,约翰·米尔恩发明出多种检测地震波的装置,其中一种是水平摆地震波检测仪。 ================================================================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点:一个英国人,为什么要去日本发明制造地震仪? 很显然,这个英国人知道地震是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在日本比较多。 关键是,还有很多的数学家笛卡尔、牛顿、傅里叶等等先后提出了数学理论,为地震提供了理论支持。 米尔恩,在这么多人的帮助下,发明制造了地动仪。 =============================================================== 而张衡呢? 张衡之前,有谁提出了关于地震的任何理论吗?没有。 张衡所在的东汉时期,有什么数学方面的理论吗?也没有。 而且,在《后汉书》《张衡列传》中明确记载了张衡对地震的理解:又前年京师地震土裂,裂者威分,震者人扰也。 那么,张衡能够采用所谓的地震理论、纵波、横波等发明制造地动仪吗?根本不可能。 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又是真实的。 那么张衡采用几何原理发明制造地动仪,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张衡在天文方面的成绩 为发明地动仪提供了理论支持 张衡在天文方面的成绩,是很显然的,这一点也是世界公认的,他提出了浑天说,并改进了浑天仪。 这一点是公认的。 张衡的浑天仪,可以比较准确的演示日月星辰。 这也是没有问题的。 为什么能够比较准确的显示? 因为张衡进行了精确的计算。 计算需要什么? 首先需要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有了轨迹才可以进行计算 运行轨迹是圆,这就需要进行几何方面的计算。 历史记载也验证这一点,张衡进行过圆周率的推算,虽然没有祖冲之那么精准,但在当时也是十分前沿。 这就意味着张衡对各个形状的计算和应用有着非常熟悉的了解。虽然,记载中没有一些关于几何和数学的定理提出,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些基础的数学理论进行应用。 张衡则是在,地震是"震者人扰也“的思想下,采用了基础的几何原理(几何是数学的一部分)发明制造了地动仪。 应用的几何原理也极为简单:两圆只有一个切点。 也就是说,张衡利用两圆只有一个切点这个极为简单的几何原理,发明制造了地动仪。
陇西地震对复原地动仪的帮助 (公元133年)阳嘉二年四月己亥,京都地震,是时,爵号宋娥为山阳君。 (公元135年)四年十二月甲寅。京都地震。 (公元137年)永和二年四月丙申,京都地震。是时宋娥构奸诬罔,五月事觉,收印绶,归田里。十一月丁卯,京都地震。是时,太尉王龚以中常侍张昉等专弄国权,欲奏诛之,时龚宗亲有以杨震行事谏之止云。 (公元138年)三年二月乙亥,京都、金城、陇西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坏,压杀人。闰月己酉,京都地震。十月,西羌二千余骑入金城塞,为凉州害。 (公元139年)四年三月乙亥,京都地震。 (公元140年)五年二月戍申,京都地震。 这是地动仪发明后,8年间的地震记录。 陇西地震,是很多复原地动仪的学者必定研究和讨论的焦点。 冯教授,为此还专门进行过研究,推测了真正的陇西地震是发生在134年。 根据是清朝的一个记录。 后汉书的编纂者漏掉了一个重大事件,1800年后的清朝记录了,然后被冯教授“科学”的推理出来了。 砖家就是砖家。 很多学者,都在推演陇西地震的等级,影响范围,传播到洛阳以后地面位移有多少? 这是广大复原者,所共同讨论和争论的焦点。争论了十几年了,结果呢?就是没有结果。 那么,陇西地震,对复原地动仪,有用吗? 我说:基本没有什么用。陇西地震和“验之以事,合契若神”是一样的。对地动仪的一个检验而已。 为什么这么说? 发明地动仪在先,陇西地震在后。张衡在发明地动仪的时候,知不知道后面会发生陇西地震?肯定不知道。 也就是说,陇西地震也好,不地震也好,地动仪都已经发明制造出来了。陇西地震,影响地动仪了吗?没有。 【西晋】司马彪在《续汉书》、【晋】袁宏在《后汉纪·顺帝纪》中都没有提及陇西地震。而【南朝】范晔 ,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显然范晔编纂的时候,参考的材料、更加广泛和全面。 很显然研究陇西地震,对复原地动仪在原理方面的意义并不大。
张衡如何研究地震? 很多朋友在复原地动仪的时候,经常会使用这样的话:张衡是非常聪明的,张衡对地震是有一定研究的。他对地震是有很深的研究。他经过了仔细的研究。张衡通过实地考察。张衡是是一位科学家,他对地震有很深入的研究和体会。等等说法,很多很多。 但就张衡如何研究地震?有人思考过吗?这也是复原地动仪中不可缺少一个环节。 科学家,是现代人对研究者的最高荣誉的称呼。有了科学家这个头衔,似乎就应该无所不能。事实呢?是这样吗? 如果有了科学家这个头衔,就无所不能的话,还要分什么门类科学呢?袁隆平是科学家,但是让袁隆平去原子物理方面,他也得傻眼。爱因斯坦公认的科学家,但是让爱因斯坦去研究水稻杂交,他也是啥都不会。 这就是领域、这就是门类科学。 科学家,是一个西方词语。在清朝以前,有学问的人,都是叫什么?有叫科学家的吗? 中国古代对有学问的人,明朝叫做大学士,清朝叫做翰林。 而且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点是:实践多,理论少,应用多,总结少,这就导致科学发展缓慢。 那2000年前的汉代,张衡如何研究地震? 经历过地震,才能去发明地动仪。这是必须的。 张衡经历过地震,这是没有问题的。地震的时间一般都在十几秒到几十秒时间,通过这么短的时间,会体会到什么?一个人经过多次地震的话,他的存活率会有多少? 张衡会去考察地震吗? 我觉得不会。 在悬垂摆原理和倒立柱原理复原地动仪中,是必须要知道地震是有震中的,因为只有知道震中,才能建立起摆动或者倒下的方向是和震中有关的。 1、在震级比较小的地震中,如何去考察?车马劳顿,到了地震范围之内,通过问询百姓,能知道震中?通过勘测,能知道震中?勘测的标准有么?勘测用什么工具?这似乎根本不可能的事。 就算是现在,高科技这么发达,一个人的知识多么丰富,再一个小级别的地震中,几个人或者几十个人,在没地震台网的帮助下,也根本找不到震中。一个小级别的地震,影响范围都是几十平方公里,怎么找震中? 2、在震级比较大的地震中,如何去考察?震级大的地震,史书中都会记载。张衡会去考察大地震吗?大地震的范围少则数千平方公里,大则数万平方公里。同时,还需要有损毁标准,没有损毁标准,怎么找震中?假设有标准,张衡找了震中,这里是不是还需要一个精度高一点的地图?没有高精准一点的地图,找到了震中有什么用?在几千平方公里范围呢,找一个位置,需不需要后勤支援?需要多少人员?在汉代,能做到吗? 张衡对地震的理解,在史书中已经明确记载了:震者人扰也。 地震,是上天对皇帝人间过错的惩罚。这是统治思想,因为张衡也是统治阶级,张衡首先就是为官,他在官位上,做出了很多的科学仪器。这是正确理解。 张衡经历过地震,这是真实的。张衡研究地震,也不假,但是他的对地震的认知也仅仅是:震者人扰也。在这些条件下,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这也是千真万确的,所以张衡采用的是几何原理,发明制造了地动仪。
复原地动仪中——你不知道的东西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1、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为什么要复造地动仪?前一个地动仪为什么不行?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前一个地动仪不行呢? 2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为什么要用精铜铸成?锻造方式不行吗?用铁铸造可不可以? 合盖隆起,那不合盖呢? 为什么要形似酒樽呢?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这些鸟虫篆具体写的是什么?3、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覆盖周密无际,如果不覆盖呢?能看到什么? “覆盖周密无际”和“形似酒樽”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4、验之以事,合契若神。——验之以事,用什么“事”来“验”?“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和“复造地动仪”之间有没有联系?不“验之以事”,怎么知道“合契若神”?不“合契若神”,又怎么去“复造地动仪”? 5、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既然是以前“未之有”,那如何研究地动?要研究地动,就需要设备,没有设备又怎么研究呢?需要设备研究地动和这个“未之有”的矛盾怎么解释?
复原地动仪贴吧——目的、目标 我们贴吧的目的是,大家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地动仪复原中的各种问题。 很多人都提出了自己的复原图,以及复原作品。 其中有不少人,面对问题根本不去寻找客观的证据,反而是邪里歪说一大堆,这些人东边刨一点,西边摘一句,东拼西凑,根本形不成有力的证据。 还有的人,提出一个顶球理论,那你就想办法寻找到顶球的证据,这人到好,啥都不找,整天乱发垃圾帖,貌似无事一样。 我们这里是交流的贴吧,不是职能部门,对政府作出的任何决定,我们都无能为力。 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真实、客观、实事求是的复原地动仪。 我希望贴吧里的任何人,都提出自己的复原想法,更重要的是为这些想法去寻找一些逻辑性强的、不产生矛盾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复原。 再就是,复原工作本来就是,错了再改,错了再改的工作。错了,不丢人。丢人的是明明错了,却咬着牙不改。
四川泸定地震的启示 网上不少关于四川泸定的视频 各种视频都有,相信很多人都看了。 其中很多,就是在拍吊灯晃动的, 我是想说,单独看吊灯,能判断出地震的大致方位吗? 似乎根本不可能。
悬垂摆原理复原地动仪中——最大悖论 采用悬垂摆原理复原地动仪,首先需要明白物体摆动指向震中。 地震中,物体摆动有的人说很好观察,在这里我不是很赞同,但权且同意很好观察。 两个因素,其中一个已经算是有了:摆动的物体。 再一个就是震中。 震中的具体标定,并不是说仅仅一个学科就可以完成的。 震中的确定,需要多学科共同发展,才能实现。 现代是如何测定震中的? 这首先需要一个测震设备组成的网。因为一台机器是定不了位的,至少需要两台。 多个机器都确定了地震的方向,然后就是在高度精确的测绘地图上进行定位。这样两个方向或者多个方向的交叉点就是震中的位置。 张衡能够知道震中吗? 假设张衡知道震中的话,地动仪还是第一台测震设备吗? 如果地动仪不是第一台测震设备的话,那么记载中“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怎么解释? 悖论~~~~~~~~~~~~~~~~~~~~
你的几何,能考几分? 我提出了:张衡采用几何原理,发明制造了地动仪,有些人说不可能,这不科学。 原始人开始用投石捕杀猎物,有的人想是不是可以使用树枝把物体发射出去捕杀猎物。 很多人说不可能。后来弓箭发明出来了,于是诞生了神箭手。 接着又有人说,弓箭不好用,是不是可以把物体发射的更快一点,更远一点。 很多人说不可能。后来火枪被造出来了,于是诞生了火炮。 接着又有人说,火药不好用,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东西能把物体抛射的更远、更快。 很多人说不行,这不科学。后来电磁炮被造了出来。 使用几何原理,这怎么叫不科学? 几何原理不科学的话,这些人上中学的时候,为什么要学习几何?你的几何,能考几分?
悬垂摆原理的逻辑分析 悬垂摆摆动指示的方向是震中。 这个结论是通过地震理论分析得出的。 张衡在2000年前,是如何建立起“悬垂摆和震中”之间联系的。 这是解释不通的。 因为,在历史记载中,只有地震发生地的记载,并没有震中的记载。 要知道,哪里地震,和震中是完全两回事。 比如汶川地震,其震中是在映秀镇的(北纬31.0°、东经103.4°),这个位置。 (公元128年)顺帝永建三年正月丙子,京都、汉阳地震。汉阳屋坏杀人,地坼涌水出。是时,顺帝阿母宋娥及中常侍张昉等用权。 这次地震,仅描述了京都、汉阳地震。可以肯定,震中不在这两个地方。 那么,张衡可以得知“震中”的具体位置吗? 似乎根本不可能。
东汉的地震 五行志第十六 地震山崩地陷大风拔树螟牛疫 《五行传》曰“治宫室,饰台榭,内淫乱,犯亲戚,侮父兄,则稼穑不成。”谓土失其性而为灾也。又曰:“思心不容,是谓不圣。厥咎,厥罚恒风,厥极凶短折。时则有脂夜之妖,时则有华孽,时则有牛祸,时则有心腹之疴,时则有黄眚、黄祥,惟金、水、木、火B928土。”华孽,刘歆传为蠃虫之孽,谓螟属也。 世祖建武二十二年九月,郡国四十二地震,南阳尤甚,地裂压杀人。其后武谿蛮夷反,为寇害,至南郡,发荆州诸郡兵,遣武威将军刘尚击之,为夷所围,复发兵赴之,尚遂为所没。 章帝建初元年三月甲寅,山阳、东平地震。 (公元92年)和帝永元四年六月丙辰,郡国十三地震。《春秋汉含孳》曰:“女主盛,臣制命,则地动坼,畔震起,山崩沦。”是时,窦太后摄政,兄窦宪专权,将以是受祸也。后五日,诏收宪印绶,兄弟就国,逼迫皆自杀。 (公元93年)五年二月戊午,陇西地震。懦说民安土者也,将大动,行大震。九月,匈奴单于於除鞬叛,遣使发边郡兵讨之。 (公元95年)七年九月癸卯,京都地震。儒说奄官无阳施,犹妇人也。是时和帝与中常侍郑众谋夺窦氏权,德之,因任用之,及幸常侍蔡伦,二人始并用权。 (公元97年)九年三月庚辰,陇西地震。闰月,塞外羌犯塞,杀略吏民,使征西将军刘尚击之。(公元107年)安帝永初元年,郡国十八地震。 李固曰:“地者阴也,法当安静。今乃越阴之职,专阳之政,故应以震动。”是时,邓太后摄政专事,讫建光中,太后崩,安帝乃得制政,于是阴类并胜,西羌乱夏,连十余年。 (公元108年)二年,郡国十二地震。 (公元109年)三年十二月辛酉,郡国九地震。 (公元110年)四年三月癸巳,郡国四地震。 (公元111年)五年正月丙戌,郡国十地震。 (公元113年)七年正月壬寅,二月丙午,郡国十八地震。 (公元114年)元初元年,郡国十五地震。 (公元115年)二年十一月庚申,郡国十地震。 (公元116年)三年二月,郡国十地震。十一月癸卯,郡国九地震。 (公元117年)四年,郡国十三地震。 (公元118年)五年,郡国十四地震。 (公元119年)六年二月乙巳,京都、郡国四十二地震,或地坼裂,涌水,坏败城郭、民室屋,压杀人。冬,郡国八地震。 (公元120年)永宁元年,郡国二十三地震。 (公元121年)建光元年九月己丑,郡国三十五地震,或地坼裂,坏城郭室屋,压杀人。是时,安帝不能明察,信宫人及阿母圣等谗言,破坏邓太后家,于是专听信圣及宦者,中常侍江京、樊丰等皆得用权。 (公元122年)延光元年七月癸卯,京都、郡国十三地震。九月戊申,郡国二十七地震。 (公元123年)二年,京都、郡国三十二地震。 (公元124年)三年,京都、郡国二十三地震。是时,以谗免太尉杨震,废太子。 (公元125年)四年十一月丁巳,京都、郡国十六地震。时安帝既崩,阎太后摄政,兄弟阎显等并用事,遂斥安帝子。更征诸国王子,未至,中黄门遂诛显兄弟。 (公元128年)顺帝永建三年正月丙子,京都、汉阳地震。汉阳屋坏杀人,地坼涌水出。是时,顺帝阿母宋娥及中常侍张昉等用权。 顺帝建康元年,户九百九十四万六千九百一十九,口四千九百七十三万五百五十,垦田六百八十九万六千二百七十一顷五十六亩一百九十四步。 (公元133年)阳嘉二年四月己亥,京都地震,是时,爵号宋娥为山阳君。 (公元135年)四年十二月甲寅。京都地震。 (公元137年)永和二年四月丙申,京都地震。是时宋娥构奸诬罔,五月事觉,收印绶,归田里。十一月丁卯,京都地震。是时,太尉王龚以中常侍张昉等专弄国权,欲奏诛之,时龚宗亲有以杨震行事谏之止云。 (公元138年)三年二月乙亥,京都、金城、陇西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坏,压杀人。闰月己酉,京都地震。十月,西羌二千余骑入金城塞,为凉州害。 (公元139年)四年三月乙亥,京都地震。 (公元140年)五年二月戍申,京都地震。 (公元144年)建康元年正月,凉州部郡六地震。从去年九月以来至四月,凡百八十地震,山谷坼裂,坏败城寺,伤害人、物。三月,护羌校尉赵冲为叛胡所杀。九月丙午,京都地震。是时,顺帝崩,梁太后摄政,欲为顺帝作陵,制度奢广,多坏吏民冢。尚书栾巴谏事,太后怒。癸卯,诏书收巴下狱,欲杀之。丙午,地震,于是太后乃出巴,免为庶人。(公元147年)桓帝建和元年四月庚寅,京都地震。九月丁卯,京都地震。是时,梁太后摄政,兄冀持权。至和平元年,太后崩,然冀犹秉政专事,至延熹二年,乃诛灭。 (公元149年)三年九月己卯,地震,庚寅又震。 (公元151年)元嘉元年十一月辛巳,京都地震。 (公元152年)二年正月丙辰,京都地震。十月乙亥,京都地震。 (公元154年)永兴二年二月癸卯,京都地震。 (公元156年)永寿二年十二月,京都地震。 (公元161年)延熹四年,京都、右扶风、凉州地震。 (公元162年)五年五月乙亥,京都地震。是时,桓帝与中常侍单超等谋诛除梁冀,听之,并使用事专权。又邓皇后本小人,性行无恒,苟有颜色,立以为后,后卒坐执左道废,以忧死。 (公元165年)八年九月丁未,京都地震。 (公元171年)灵帝建宁四年二月癸卯,地震。是时,中常侍曹节、王甫等皆专权。 (公元173年)熹平二年六月,地震。 (公元177年)六年十月辛丑,地震。 (公元178年)光和元年二月辛未,地震。四月丙辰,地震。灵帝时宦者专恣。 (公元179年)二年三月,京兆地震。 (公元180年)三年自秋至明年春,酒泉表氏地八十余动,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县易处,更筑城郭。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 (公元191年)献帝初平二年六月丙戌,地震。 (公元194年)兴平元年六月丁丑,地震。 和帝永元元年七月,会稽南山崩。会稽,南方大名山也。京房《易传》曰:“山崩,阴乘阳,弱胜强也。”刘尚以为山阳,君也;水阴,民也;君道崩坏,百姓失所也。刘歆以为崩犹弛也。是时,窦太后摄政,兄窦宪专权。 七年七月,赵国易阳地裂。京房《易传》曰:“地裂者,臣下分离,不肯相从也。”是时,南单于众乖离,汉军追讨。 十二年夏,闰四月戊辰,南郡秭归山高四百丈崩,填溪,杀百余人。明年冬,巫蛮夷反,遣使募荆州吏民万余人击之。 元兴元年五月癸酉,右扶风雍地裂。是后西羌大寇凉州。殇帝延平元年五月壬辰,河东垣山崩。是时,邓太后专政。秋八月,殇帝崩。 安帝永初元年六月丁巳,河东杨地陷。东西百四十步,南北百二十步,深三丈五尺。 六年六月壬辰,豫章员谿原山崩,各六十三所。 元初元年三月己卯,日南地坼,长百八十二里。其后三年正月,苍梧、郁林、合浦盗贼群起,劫掠吏民。 二年六月,河南雒阳新城地裂。 延光二年七月,丹阳山崩四十七所。 三年六月庚午,巴都阆中山崩。 四年十月丙午,蜀郡越巂山崩,杀四百余人。丙午,天子会日也。是时,阎太后摄政。其十一月,中黄门孙程等杀江京,立顺帝,诛阎后兄弟,明年,阎后崩。 顺帝阳嘉二年六月丁丑,雒阳宣德亭地坼,长八十五丈,近郊地。时,李固时策,以为“阴类专恣,将有分离之象,所以附郊城者,是上帝示象以诫陛下也。”是时宋娥及中常侍各用权分争,后中常侍张逵、蘧政与大将军梁商争权,为商作飞语,欲陷之。 桓帝建和元年四月,郡国六地裂,水涌出,井溢,坏寺屋,杀人。时,梁太后摄政,兄冀枉杀李固、杜乔。三年,郡国五山崩。和平元年七月,广汉梓潼山崩。永兴二年六月,东海朐山崩。冬十二月,泰山、琅邪盗贼群起。永寿三年七月,河东地裂。时,梁皇后兄冀秉政,桓帝欲自由,内患之。
悬垂摆原理——复原地动仪的最大问题 如题: 1、悬垂摆原理复原的地动仪,是无法做到验之以事的。有的人就会提出反驳,有一个人的复原是可以推动的。 没错,木头的是可以推动,青铜的呢? 2、根据现代理论,悬垂摆摆动的方向是指向震源的。在汉代,张衡是根据什么方式知道震源的?张衡是如何建立起摆动方向和震源之间联系的?【要知道,现代是通过两台以上仪器同时监测到地震,然后才能在精确地图上,计算出标识出震源和深度的。在汉代,地动仪发明以前,没有任何有关地震的仪器了。】 3、悬垂摆原理地动仪存在巨大的悖论。——假设张衡掌握了一定的地震理论发明制造了地动仪。那么张衡的这些理论是怎么来的?要知道,理论的形成是需要仪器设备的参与,那么地动仪就不是第一个监测地震的仪器了。这跟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个监测地震的仪器相违背,所以这个假设是错误的。
复原地动仪的延伸 尊重事实,是复原的第一步。 大胆想象,是发明的第一步。 所以复原不等于发明。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张衡倡导天谴论,这是事实。这也是有明确事实记载的。 因为张衡在东汉,也是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就需要有统治工具,皇权神授就是统治人们思想的工具。 有人说,这是迷信。这不是科学复原地动仪。 这难道真的是迷信吗? 在人类,迈出文明地第一步的时候,在解放出双手的时候,在直立行走的时候,在人类探索自然的时候,人们的思想是怎么样的? 人们看到闪电,引起山火,有人解释雷电是上天的降怒,这就是科学。因为当时人类生产水平就是原始的。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来看是迷信的。但是在古代这个解释就是科学的。 迷信就是科学,它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而且它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对立。 科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 当人类文明刚刚产生的时候,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土地的多少决定了生活阶级,是奴隶还是奴隶主,就是看土地。 土地的大小如何计算?这就是科学。 土地并不都是矩形的,三角的土地怎么计算,圆形土地怎么计算? 这就产生算术和平面几何。 很多人都认为张衡是科学家,科学家是无所不能的。 这是大错特错。远了不说,上推到清朝,有谁知道科学家是什么? 科学家是一个称呼,是对有科学贡献的人的一个尊称,后来成了一个名誉。并不是说有了这个称呼,能力就变的很大了。 张衡有很多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是有名的。他提出了浑天说,人们就是处于蛋黄中心,太阳、月亮、各个星宿都是沿着蛋壳做周而复始的运行。这就需要几何知识来进行计算。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圆周率。只有比较准确的圆周率,浑天仪才能比较准确的进行改进。 张衡做到了圆周率后两位,这已经很先进了,这就是科学。 张衡还写有《算罔论》,虽然已经失传,但是可以从其他典籍中知道,这是一部关于算术和初级几何的书籍。 几何,最初就是为了计算土地而诞生的。 几何原理,难道不科学? 张衡是利用了几何知识,发明制造了地动仪,这难道不科学?
今天,又发现一重大证据,与大家共勉之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卷三记有:“张衡作《地形图》,至唐犹存.” 张彦远(815年~907年),字爱宾,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人。唐朝大臣、画家、绘画理论家,中书令张嘉贞玄孙,殿中侍御史张文规之子。 也就是说这个张彦远知道这个图,甚至看见过这个图。
“关”、“道”、“都柱” ——不用说 很明白 简单,直接,明了。
几种已经复原出来的地动仪 这几年地动仪贴吧里的朋友,复原出来的地动仪: 有一位朋友,复原地动仪十分上心,潜心研究数年,成果颇丰,甚至参加什么所谓的国际会议,自己感觉风光无限。其钻研水平甚高,已经将天象、五行融入其中,可谓天机算尽。每次和人交流,总能拿出一些玄学为自己进行佐证。无奈,其成果被人一语道破,复原地动仪会转动这一弊病,彻底否定了其复原。 另一朋友,年事已高,自诩职称甚高,便可以胡作非为。大胆提出历史记载不可信,又不能全信的言论,复原出一个和历史记载格格不入的东西。此朋友甚是顽皮,前脚坚信挖井立柱测震,后脚就弄个柱子顶个球,到底哪个是正确的?自己也傻傻的分不清,估计是脑血栓了。 还有一朋友,复原地动仪成果不错,可以做到验之以事,甚是欣慰。试问,2000年前的东汉,可以生产出冷热干湿影响极小的丝线吗?再者,历史记载中有关于丝线的任何记载吗?没有。 还有一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不能不提,科技工作者就是不一样,脑洞大开,弄了一堆齿轮放进了地动仪,科技感十足。齿轮传动有减速传动、等速传动,传动就需要克服阻力,地震传播来的能量有限,中间有没有能量源,能行吗?能量都不守恒了,咋整。 再有一位朋友,一直把复原地动仪当做自己的发明创造,神秘的很。嚼张衡吃过的馒头,却认为自己是第一个吃的。这心态,点赞。复原地动仪,目测还可以,轻轻一推可以做到验之以事,殊不知,这是为了节约成本,采用木头制作而成的,其实用铁制作,成本也不会太高。可是用铁制作,就推不动了。铜比铁更重!坚持把制作图纸秘不公开,其实公开和不公开一个样。 还有一人,潜研数年,思虑再三,关机道者,已有详解,都柱之说,也有力证。虽未动手,然图纸藏于胸,思虑万千,尚有一缺,千思万想,不得佐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复原地动仪的矛盾点 复原地动仪是国人的一个痛处,因为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合理的复原模型。 国家级的复原有两个,一个是王振铎的:倒立柱原理模型;再一个就是冯锐的:悬垂摆原理模型。 但是这两个模型都存在不足之处,在这里不多叙述。 复原地动仪中存在很多的矛盾点 首先,张衡发明侯风地动仪是真实存在的,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 矛盾 1、地动仪既然是一个仪器,这就说明它一定是有自己的原理的,它一定是科学的。划一下重点:地动仪一定的科学的。 2、关于地动仪的记载是存在于多部正史中的,正史的真实性、正确性、可信度是非常高的,正史中也明确记载了张衡对地震的认知:震者人扰也。这就说张衡对地震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 矛盾点:张衡对地震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或者说张衡对地震的认知是愚昧的,但是地动仪一定是科学的。这到底是哪一个对呢?可以说都是正确的。 张衡对地震的认知是愚昧的,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制造地动仪的原理一定是科学的,这个说法也是正确的。 看似这是一个矛盾点,但是这又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复原地动仪,这必须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关”“道”“都柱”之间的关联 如题 “关”“道”“都柱”之间的关联 有关才有道。 “施关发机”,四通八达为道。 道汇于都。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 有道才有都,有都才会形成道。 相辅相承。“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复原地动仪只有草根才会有所突破 现代科学的发展,地震理论的普及,犹如地面上铺上一层混凝土。 如果想要复原地动仪,草根要么冲破混凝土,要么寻找没有混凝土的地方。
“验之以事”和“陇西地震”到底哪个更重要 【西晋】 司马彪(XX--306年)《续汉书》记载候风地动仪: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密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 【晋】 袁宏(328年-376年)的《后汉纪·顺帝纪》记载候风地动仪: “衡作地动仪,以铜为器,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合盖充隆,饰以山龟鸟兽。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蟾蜍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樽中,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地动摇樽,所从来龙机发则吐丸,蟾蜍张口受之。丸声震扬,伺音觉知,即有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合契若神,自此之后,地动史官注记,记所从方起。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南朝】 范晔(398年-445年) ,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 其中《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候风地动仪共196字: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西晋】司马彪《续汉书》和【晋】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中并没有记载陇西地震的事情。 但是,《续汉书》《后汉纪·顺帝纪》都明确记载了:“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难道《续汉书》《后汉纪·顺帝纪》记载的不准确吗? 肯定不是。 那么“来观之者”,为什么要“服其奇”? 地动仪的“奇”,到底“奇”到哪里? 难道“来观之者”,必须要在灵台等到地震来了,才能体验到地动仪的奇妙? 这显然不可能。 所以,这里面的一个字“奇”,已经充分说明了地动仪必须能够做到“当场演示”的特点。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事情: 当场演示验证和陇西地震的关系,到底是哪个重要? 从写作上来看,一个是人为验证,一个是事实验证,相辅相承,更加有说服力。但是这里需要注意,范晔使用了一个字“尝”,“尝”是曾经的意思,并没有指出陇西地震具体发生的年代。 当场演示。这个事情,有很多人是反对的。因为众多人包括很多专家的复原,都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既然无法做到,所以这些人才极力的反对“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甚至把历史记载胡乱解释,颠三倒四。 这里存在一个逻辑关系: 地动仪能够做的当场演示验证的话,它在地震中能不能准确发机? 地动仪在地震中能够准确发机的话,它在参观过程中能不能做到当场演示? 地动仪能够做到当场演示,这是不是更加的合情合理? 地动仪不能够做到当场演示,这是不是合情合理? 广大民众需要一个能够当场演示验证的地动仪? 广大民众需要一个不能够当场演示的地动仪? 这里的有六个问号,不防都来考虑一下。
“验之以事”和“陇西地震” 【西晋】 司马彪(XX--306年)《续汉书》记载候风地动仪: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密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 【晋】 袁宏(328年-376年)的《后汉纪·顺帝纪》记载候风地动仪: “衡作地动仪,以铜为器,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合盖充隆,饰以山龟鸟兽。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蟾蜍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樽中,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地动摇樽,所从来龙机发则吐丸,蟾蜍张口受之。丸声震扬,伺音觉知,即有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合契若神,自此之后,地动史官注记,记所从方起。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南朝】 范晔(398年-445年) ,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 其中《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候风地动仪共196字: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西晋】司马彪《续汉书》和【晋】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中并没有记载陇西地震的事情。 但是,《续汉书》《后汉纪·顺帝纪》都明确记载了:“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这里明确记载了:来观之者。 同时,来观之者,为什么“服其奇”? 难道在这里看着,一直等到地震来检验吗? 难道《续汉书》《后汉纪·顺帝纪》记载的不准确吗? 肯定不是。 这里面的一个字“奇”,已经充分说明了地动仪必须能够做到“当场演示”的特点。 能够当场演示,十分精准,来观看的人才服气。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事情: 当场演示验证和陇西地震的关系,到底是哪个重要? 从写作上来看,一个是人为验证,一个是事实验证,相辅相承,更加有说服力。但是这里需要注意,范晔使用了一个字“尝”,“尝”是曾经的意思,并没有指出陇西地震具体发生的年代。可以看出,范晔在编纂史书的时候,是参考的一些相关资料。 当场演示。这个事情,有很多人是反对的。因为众多人包括很多专家的复原,都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既然无法做到,所以这些人才极力的反对“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甚至把历史记载胡乱解释,颠三倒四。 这里存在一个逻辑关系: 地动仪能够做的当场演示验证的话,它在地震中能不能准确发机? 地动仪在地震中能够准确发机的话,它在参观过程中能不能做到当场演示? 地动仪能够做到当场演示,这是不是更加的合情合理? 地动仪不能够做到当场演示,这是不是合情合理? 广大民众需要一个能够当场演示验证的地动仪? 广大民众需要一个不能够当场演示的地动仪? 这里的有六个问号,不防都来考虑一下。
“施关发机”中“关”的解释 《说文解字》这本书和张衡的地动仪是同时代的。 关:以木横持门户也。 用木头横过来,挡住门户。着很明显是一个动作。 施关发机 这里是如何“施关”的? 很多人,认为关和机,是类似杠杆之类的机械结构。在这里,我并不赞成。 中国文字,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意义。这是不可否认的。 东汉的“关”和“机”,跟现在的关和机,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东汉,关:以木横持门户也。用木头横过来挡住门,叫做关。 机:主发谓之机也。主管发射的装置,叫做機。 我们在看历史记载: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关于地动仪内部的介绍,只有这12个字。 在这里,我想说,这12个字的描写采用了一个顶真的修辞方法。 (顶真:顶真,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一种文学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如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那么这12字,也是采用了这个修辞方法。 中有都柱,(都柱)傍行八道,(道)施关发机。 只是写者,隐略去了一部分。 那么,关的解释就显而易见了。 门是可以关的。 那么,道也是可以关的。 “都柱”和“道”是相互关联的,是相辅相承的,“道”汇于“都”。同样,“道”和“关”是也相互联系的,也是相辅相承的。 有“道”,才有“关”。 关:以木横封“道”也。也可以称之为“关”。“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复原地动仪中的——江湖 在影视剧中的一句经典台词: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我想在这里说: 复原地动仪也不是教条的,复原地动仪里面也有人情世故。 我曾经发过一个帖子: 《地动仪在制造后60年,消失了!原因在这里》 这里面,我分析了“地动仪”大概值多少钱。 东汉末年物价明细表 名称 数量/换算 价格 介绍 粳米 石(dan)/70斤 150钱 精米 梁米 石/70斤 200钱 梁州特产米 黍米 石/70斤 130钱 黄米 粟米 石/70斤 120钱 去壳后小米等 汉代官员工资按照粟米计算 谷 石/70斤 100钱 未去壳的小米、大米等 土地宅院价格 贱地 1亩 100钱 贫瘠的土地 膏腴之地 1亩 10贯 一般用作坟地 普通地 1亩 1300钱 正常的地价 上等宅院 1座 高级宅院约在百万钱 中等上宅院 1座 约在十几万钱到几十万钱之间 中等宅院 1座 约在几万钱左右 下等宅院 1座 查看资料最少的三千钱 这是东汉时期的大概物价。 那么地动仪值多少钱? 我们先估算地动仪的质量。 地动仪是精铜做的,精铜指的就是青铜,与纯铜(紫铜)相比,青铜强度高且熔点低(25%的锡冶炼青铜,熔点就会降低到800℃。纯铜(紫铜)的熔点为1083℃)。青铜铸造性好,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 按照圆径八尺,直径60厘米,高度在90厘米-100厘米,这样的体量来估算地动仪,我个人认为地动仪的重量应该在150公斤-200公斤。 当时钱币的重量。 当时是钱也是青铜的,在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改铸“四出文”五铢钱。更有甚者,在献帝时,董卓铸无文小钱,致使原本混乱的币制越发不可收拾。 建武以后各朝五铢钱比西汉各朝五铢钱轻薄,钱径多在2.5厘米,重3.4-3.4克,厚约0.1厘米,一般为3克,外郭较窄。 地动仪可以制造多少钱币? 1公斤精铜可以做至少330钱,那么地动仪如果150公斤就可以做49500钱。如果地动仪重200公斤的话就可以做66000钱。 我们按照49500钱来算的话,可以买多少东西? 所以地动仪并不是一般的仪器设备,而且这还不算人工、运输等等环节的费用。 ------------------------------------------------------------------------------------------- 我们知道了地动仪绝对不是一个普通仪器设备,它本身就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就如同现在,我们用黄金来制造一个设备一样。 这里面有什么江湖?有什么人情世故? 现在社会,国家给某个人一大笔资金做科研,这笔资金一定是专款专用的,最后搞出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其中资金的使用一定是有人进行监管、审计的,因为这些钱不能滥用。这些道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清除的。 科研成果搞出来以后,上级领导一定会去现场的,来现场的目的有三个,一个是祝贺慰问,二就是看看这个科技成果真实不真实,三就是看看这个钱花的值不值。这就是领导的:祝贺慰问、参观成果、观看调研。这种的宣传报道太多了。 现代社会如此,古代社会呢?古代社会就不是社会了? 古代社会也是如此。 但是在古代,像这些过程,并没有明确的记录。因为古代不会重视宣传报道,但是人情世故是一定要有的。 这就是张衡的上级,不一定会去祝贺慰问,但是看看这个设备(地动仪)真不真,还是必须的,看看大领导花的这个资金值不值,还是一定要有的。 这就是人情世故。 ----------------------------------------------------------- 现在有一项科技成果,领导们都来参观,发明人或者是负责人,一定会亲自解说介绍,说的天花乱坠、十分神奇,这样领导就能相信?航空公司发明了先进战斗机,领导们虽然不会开飞机,难道还不能飞一下给领导看?军工厂发明了新的枪支,难道还不让领导开两枪? 在东汉,领导们去看地动仪,发明人或者是负责人,一定会亲自解说介绍,说的天花乱坠、十分神奇,谁会相信? 这必须要当场演示。如果只听介绍人嘚吧嘚吧说一顿,就把领导们送走了,这符合情理吗?这样会有什么后果呢? 这也是人情世故。 ------------------------------------------------------------ 何况记载明确记载了: 《续汉书》: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 《后汉纪·顺帝纪》:合契若神,自此之后,地动史官注记,记所从方起。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后汉书》: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 所以,复原地动仪也不是教条的,复原地动仪里面也有人情世故。 不但但要符合各种描写,当然还要符合这些“人情世故”。
复原地动仪中的——江湖 在影视剧中的一句经典台词: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我想在这里说: 复原地动仪也不是教条的,复原地动仪里面也有人情世故。 我曾经发过一个帖子: 《地动仪在制造后60年,消失了!原因在这里》 这里面,我分析了“地动仪”大概值多少钱。 东汉末年物价明细表 名称 数量/换算 价格 介绍 粳米 石(dan)/70斤 150钱 精米 梁米 石/70斤 200钱 梁州特产米 黍米 石/70斤 130钱 黄米 粟米 石/70斤 120钱 去壳后小米等 汉代官员工资按照粟米计算 谷 石/70斤 100钱 未去壳的小米、大米等 土地宅院价格 贱地 1亩 100钱 贫瘠的土地 膏腴之地 1亩 10贯 一般用作坟地 普通地 1亩 1300钱 正常的地价 上等宅院 1座 高级宅院约在百万钱 中等上宅院 1座 约在十几万钱到几十万钱之间 中等宅院 1座 约在几万钱左右 下等宅院 1座 查看资料最少的三千钱 这是东汉时期的大概物价。 那么地动仪值多少钱? 我们先估算地动仪的质量。 地动仪是精铜做的,精铜指的就是青铜,与纯铜(紫铜)相比,青铜强度高且熔点低(25%的锡冶炼青铜,熔点就会降低到800℃。纯铜(紫铜)的熔点为1083℃)。青铜铸造性好,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 按照圆径八尺,直径60厘米,高度在90厘米-100厘米,这样的体量来估算地动仪,我个人认为地动仪的重量应该在150公斤-200公斤。 当时钱币的重量。 当时是钱也是青铜的,在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改铸“四出文”五铢钱。更有甚者,在献帝时,董卓铸无文小钱,致使原本混乱的币制越发不可收拾。 建武以后各朝五铢钱比西汉各朝五铢钱轻薄,钱径多在2.5厘米,重3.4-3.4克,厚约0.1厘米,一般为3克,外郭较窄。 地动仪可以制造多少钱币? 1公斤精铜可以做至少330钱,那么地动仪如果150公斤就可以做49500钱。如果地动仪重200公斤的话就可以做66000钱。 我们按照49500钱来算的话,可以买多少东西? 所以地动仪并不是一般的仪器设备,而且这还不算人工、运输等等环节的费用。 ------------------------------------------------------------------------------------------- 我们知道了地动仪绝对不是一个普通仪器设备,它本身就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就如同现在,我们用黄金来制造一个设备一样。 这里面有什么江湖?有什么人情世故? 现在社会,国家给某个人一大笔资金做科研,这笔资金一定是专款专用的,最后搞出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其中资金的使用一定是有人进行监管、审计的,因为这些钱不能滥用。这些道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清除的。 科研成果搞出来以后,上级领导一定会去现场的,来现场的目的有三个,一个是祝贺慰问,二就是看看这个科技成果真实不真实,三就是看看这个钱花的值不值。这就是领导的:祝贺慰问、参观成果、观看调研。这种的宣传报道太多了。 现代社会如此,古代社会呢?古代社会就不是社会了? 古代社会也是如此。 但是在古代,像这些过程,并没有明确的记录。因为古代不会重视宣传报道,但是人情世故是一定要有的。 这就是张衡的上级,不一定会去祝贺慰问,但是看看这个设备(地动仪)真不真,还是必须的,看看大领导花的这个资金值不值,还是一定要有的。 这就是人情世故。 ----------------------------------------------------------- 现在有一项科技成果,领导们都来参观,发明人或者是负责人,一定会亲自解说介绍,说的天花乱坠、十分神奇,这样领导就能相信?航空公司发明了先进战斗机,领导们虽然不会开飞机,难道还不能飞一下给领导看?军工厂发明了新的枪支,难道还不让领导开两枪? 在东汉,领导们去看地动仪,发明人或者是负责人,一定会亲自解说介绍,说的天花乱坠、十分神奇,谁会相信? 这必须要当场演示。如果只听介绍人嘚吧嘚吧说一顿,就把领导们送走了,这符合情理吗?这样会有什么后果呢? 这也是人情世故。 ------------------------------------------------------------ 何况记载明确记载了: 《续汉书》: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 《后汉纪·顺帝纪》:合契若神,自此之后,地动史官注记,记所从方起。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后汉书》: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 所以,复原地动仪也不是教条的,复原地动仪里面也有人情世故。 不但但要符合各种描写,当然还要符合这些“人情世故”。
“验之以事”和“陇西地震” 【西晋】 司马彪(XX--306年)《续汉书》记载候风地动仪: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密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 【晋】 袁宏(328年-376年)的《后汉纪·顺帝纪》记载候风地动仪: “衡作地动仪,以铜为器,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合盖充隆,饰以山龟鸟兽。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蟾蜍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樽中,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地动摇樽,所从来龙机发则吐丸,蟾蜍张口受之。丸声震扬,伺音觉知,即有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合契若神,自此之后,地动史官注记,记所从方起。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南朝】 范晔(398年-445年) ,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 其中《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候风地动仪共196字: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西晋】司马彪《续汉书》和【晋】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中并没有记载陇西地震的事情。 但是,《续汉书》《后汉纪·顺帝纪》都明确记载了:“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难道《续汉书》《后汉纪·顺帝纪》记载的不准确吗? 肯定不是。 这里面的一个字“奇”,已经充分说明了地动仪必须能够做到“当场演示”的特点。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事情: 当场演示验证和陇西地震的关系,到底是哪个重要? 从写作上来看,一个是人为验证,一个是事实验证,相辅相承,更加有说服力。但是这里需要注意,范晔使用了一个字“尝”,“尝”是曾经的意思,并没有指出陇西地震具体发生的年代。 当场演示。这个事情,有很多人是反对的。因为众多人包括很多专家的复原,都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既然无法做到,所以这些人才极力的反对“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甚至把历史记载胡乱解释,颠三倒四。 这里存在一个逻辑关系: 地动仪能够做的当场演示验证的话,它在地震中能不能准确发机? 地动仪在地震中能够准确发机的话,它在参观过程中能不能做到当场演示? 地动仪能够做到当场演示,这是不是更加的合情合理? 地动仪不能够做到当场演示,这是不是合情合理? 广大民众需要一个能够当场演示验证的地动仪? 广大民众需要一个不能够当场演示的地动仪? 这里的有六个问号,不防都来考虑一下。
@贴吧用户_aRtKEbR
古人解释地震原因:多为天意(三)
古人解释地震原因:多为天意(二)
古人解释地震原因:多为天意(一)
任何物体都有的一个特性——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有相对运动趋势所受到的另一个物体对它的阻碍作用。 这个阻碍作用称为摩擦力。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最基础的物理知识。 静摩擦力要大于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要大于滚动摩擦力。 ------------------------------------------------------------ 有的人,却单单忽视这个摩擦力。 要使得一个青铜件移动,并不是说轻轻一碰它就是可以移动的。 首先是要克服它的最大静摩擦力。 也许这个触碰的力远远小于这个青铜件的最大摩擦力。 这个青铜件,你说它能动? ------------------------------------------- 再多说一点, 悬吊物,难道就不受摩擦力的影响吗? 用金属链吊着,摩擦力影响比较大。 用绳子吊着,摩擦力影响小一点,但是天气干湿、冷热变化,影响变化很大。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石油,难道用石油提炼化纤不成? 吊着,有意思那。 “中有”“中悬”分不清, 专家理论不能明。 中间环节少一扣, 复原行动终不行。
感谢这位朋友:“贴吧用户_aRtKEbR ” 又有一个新的发现: -----------------------------------------------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和 地震陇西 之间的逻辑关系。 ------------------------------------------------ 貌似没有一丁点的关系。 在平时的交流中,新发现的。 分析: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当场检验地动仪,非常准确和介绍说明的一样。 地震陇西:记录了地动仪成功监测到了一次人们没有觉察的,远处发生的地震。 地动仪,能够当场验证的话,在地震中就一定会发机。这没有问题。 能够发机的地动仪,不一定能够做到当场验证。 这也就说,“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要比“地震陇西”更加有意。
这个问题可以探讨一下 这里面我们不妨先放下各自的想法和偏见,看看我们讨论会有什么结果。 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张衡制造了地动仪。 (公元133年)阳嘉二年四月己亥,京都地震。 (公元135年)四年十二月甲寅。京都地震。 (公元137年)永和二年四月丙申,京都地震。十一月丁卯,京都地震。 (公元138年)三年二月乙亥,京都、金城、陇西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坏,压杀人。闰月己酉,京都地震。 如果138年的陇西地震就是历史记载中说的“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得地震。 从这里面我们能够发现什么?
致——盖中盖方案复原者:谁都接受不了会转的地动仪复原者,这么有精力执着的发一些肆意捏造、歪曲事实的帖子。 不如把这些精力和执着用在改进方案上, 起码让这个“盖中盖”地动仪不要转动了, 还刊发了一些书籍,编书的人是水平有限?还是根本没有审核? “盖中盖”复原方案,手一拍就没有东西南北了,还测什么震动。 还弄一些什么《黄帝阴符经》、《黄帝内经》的来解读。 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 你嫌吧主霸道?删除你的帖子,吧主怎么不删除别人的帖子,唯独删除你的帖子? 你自己怎么不考虑考虑? 弄了一个会转动的玩意,蒙混了十多年,你还好意思说。 @木牛流马经典 在这里,吧主给你机会。 你只能在这个帖子里发。 如果在发现发一些,肆意捏造、歪曲事实的帖子,一律删除,毫不姑息。
本吧第一帖: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七条底线 1.法律法规底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任何时候,无论是网上网下,都将始终做到违法必究; 2.社会主义制度底线,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地制度保障,我们要积极拥护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制度; 3.国家利益底线,作为国家公民,时刻维护我们伟大祖国的利益,这也是宪法赋予我们每位公民的光荣义务; 4.公民合法权益底线,我们在网络反腐的同时,切记不能以“艳照”等不健康、不正当甚至违法手段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否则不仅触犯法律,也侵犯了无辜者的合法权益; 5.社会公共秩序底线,网络世界必须也要遵循一定的秩序规则,唯有如此大家才能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 6.道德风尚底线,崇尚美德在我国延续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网络空间里也要讲道德,不做有违道德之事; 7.信息真实性底线,要求我们在上网时一定要实事求是,而不能以讹传讹、散发谣传,积极宣传政府部门发布的真实信息。 七条底线是根本,不能突破;是方圆,不能逾越。我们广大网民积极宣传落实“七条底线”,争做文明网民,净化网络空间,还网络一片“蓝天”。 地动仪吧是用来进行专业技术方面的交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科学,尊重事实。这一点到哪里都是必须的。 我们可以接受错误,但是我们不接受谬误,更不接受滥造。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歪曲事实,肆意捏造的温室,民间科学也是需要严谨的,这是必须的。 至于肆意捏造,歪曲事实,臆想成性,毫无根据的帖子,必须删除。删除捏造贴,也是对那些严谨学者的尊重。 必须抵制这种歪风邪气。
我觉得高考可以考这样一个题:冯锐版地动仪为什么不会动? 如题: 事实证明,冯锐版的地动仪,在实际中并没有发机。为什么? 有很多人,我觉得冯教授估计也会问,为什么不会动。 在测试环节中,守着众多专家,明明是可以发机的。但是到了实际过程中,却丝毫没动。 这不应该呀。 假如这个问题:冯锐版的地动仪为什么在实际应用中不会发机,放到高考考题中。 我相信,学生一定会给出很正确的答案。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