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izhongboss
zuizhongboss
关注数: 5
粉丝数: 36
发帖数: 6,176
关注贴吧数: 4
复原地动仪的第一步 复原张衡的候风地动仪,第一步就是要读原文。 弄清楚来龙去脉。 首先,你要明白关于地动仪的记载,出自《张衡传》,《张衡传》出自《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纪传体:是指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 通过记事,反映历史事件。这里面是有主线的,是有事件的。它和说明文有根本区别。 所以,在复原过程中,必须应该注意。
张衡利用了几何原理——发明制造了地动仪 张衡利用了几何原理——发明制造了地动仪 侯风地动仪 侯风,已经点题了。 既然张衡制造了地动仪,那么张衡就知道地震是可以从远处传播过来的。 但是,具体是什么东西传播过来的,张衡也不知道。但是传播过来的东西是有破坏性的,是可以探测到的,这一点张衡是明白的。这个看不见,摸不到,可以传播过来的东西,张衡称作“风”。 好 ,到这里,张衡已经可以制造地动仪了。 这里需要提到张衡数学著作有《算罔论》; 《算罔论》里涉及了很多的面积算法和数学算法,是数学发展的一个初级阶段,同时里面有很多的初级的几何原理。 到这里,已经能够说明,张衡是可以利用几何知识的。 那么,张衡利用了什么几何原理? 很简单。 张衡利用了:两圆有且只有一个切点,或者是直线和圆只有一个切点,发明制造了地动仪。
地动仪吧吧主竞选:NO.0001号候选人
关 很有意思 关:持门户的横木。 关门,也就是把门用横木栓起来。 即:有一个插入的动作。地震,给人的最直接的感觉,就是破坏。 可以说是破坏万物。 使用平衡器来检测地震是最方面有效的。 这就可以完美解释:施关
复原地动仪并不复杂 关键是跳出来 复原地动仪并不复杂。 关键是跳出那个圈——地震理论。不要用地震理论制造一个验证地震的仪器。 因为汉代没有地震理论。
关于地动仪的记载:更像是一条新闻简介。 ------------------------------------------------------------------------------------------------------- 再看下面:文章结构惊人相似。 足以证明。
复原地动仪必须要抛弃地震理论
地动仪部件的命名 如题, 记载中,地动仪各个部件的命名 尊,盖。都柱,道,关,机。龙,丸,蟾蜍。 除了蟾蜍以外。只有“都柱”是两个字,其他部件都是一个字概括。 说明什么? “柱”说明了这个部件整体的形象。“都”则更侧重说明功能。
为什么方舟子质疑地动仪?我来给出答案 首先说方舟子 方舟子的质疑,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原因是现在能够掌握的所有历史记载,都证明张衡对地震的认知是天谴,同时张衡对地震的认知也仅仅是初步的。因为东汉根本没有条件来研究地震,更没有实验的思维。最重要的是,没有数学的支持,因为任何理论的形成,一定是有数学的参与,否则根本呈现出在纸面。但是,事实上东汉的数学,仅仅处于数学的发展初期,根本无法支持地震理论的研究。没有对地震的认知,没有对地震的研究,更没有研究地震的工具,所以方舟子质疑地动仪的存在。 可是,现在很多人都想来复原地动仪,很多人都是建立在纵波、横波的基础之上的,这根本就是不对的。因为东汉根本没有条件把地震波进行分解。有些复原的人,认为张衡是科学家,就是什么都懂,所以无所不能,这个想法实在可笑。科学家,是个现代词语,是近现代才有的,是对有巨大科学贡献学者的尊称。但是,在中国汉代是没有这个称呼的,既然东汉没有“科学家”这个称呼,那些复原的人又如何认为?这不是在自己打脸吗? 正是由于这些不负责任的复原者:自己认为就是张衡认为。这就造成了方舟子的质疑。 因为方舟子很容易就可以证明,这些复原的人,他们的说法和复原的地动仪是矛盾的。 既然是矛盾的,人家质疑也是合情合理。 质疑无可厚非,但是这需要正视历史。 正史存在的重要因素就是真实。 所以地动仪存在,这是真实的。
候风地动仪 一、二、三、
写文章是要讲顺序的 写文章,是要讲顺序的。小学老师教过你们如何写作文吧!! 带着你们小学老师的教导。 再次大声朗读一遍:能看出什么? 整个文章有什么顺序? 从内容来说:总分总的顺序!!! 总——分——总,小学老师教过你这个顺序没有? 从描写上来看:外部到内部再到外部!!! 由外到内,再从内到外,这个顺序小学老师教过你没有? 当然,贴吧里鱼龙混杂,不见得所有的人都能看明白!!
地动仪的历史记载——文章区别在这里 《三国志》中关于木牛流马的记载。 这是古代说明文的典范。 里面详细记载了,各个部件,以及每个部件的尺寸。 这才是说明文的写法。 同时,关于木牛流马的的记载,并不是写在正文中的,而是作为补充,写在注解中的。这是重点。 因为,正文都是记事的,是记载历史的,以记事为主。再看,《后汉书》中关于地动仪的记载:关于地动仪的记载,是以正文的形式出现的。 说明了什么 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地动仪的记载,是有主线的,是以记事为主,主线就是参观记录。 参观记录,不等于说明文。这是谁都知道的 这就是区别。 不少人,总是把这段历史记载,当做说明文来研究,根本不管里面隐含的一些关键要素。 最开始是日本人,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解读。日本人,喜欢中国文化,但是毕竟是倭寇,他们理解不了中国汉字,就连日本的文字,都是使用了中国的,你说日本能解读对喽 日本人也是把它当做说明文,进行的解读。要不说日本人,可恶呢。日本人一解读错误,接下来带偏了一帮人。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等,都是纪传体通史,这里面的正文都是记事的!!! 最起码的都忽略了! 既然,文章都是记事的,这里面就一定是有事的!!!! 既然是记事的文章,我们来看,记的是什么事? “合盖” “中有” “覆盖” “如有地动,发机吐丸”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打开 里面有 再盖上 功能 检验 这很明显就是一个参观记录。 参观记录,是有特定写法的。对事物的描写,和说明文也有不同。 参观记录,对事物描写没有说明文详细,但是参观记录也是不会漏掉任何东西的。 参观记录会在很准确的描写下,尽量的少用文字语言,因为文章的重点不是物品,而是参观的事是重点。参观记录对物品的描写,只会用几句话而已,但是对物品产生的后果或者影响,会详细介绍。 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关于地动仪的记载,是一篇参观记录。 通过记事的文章,我们能够看出什么来? “合盖” —— “中有” —— “覆盖” —— “如有地动,发机吐丸” ——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打开 —— 里面有 —— 再盖上 —— —— 功能 —— —— 检验 这说明了什么? 这至少说明了,地动仪是可以打开的 可是,很多人都坚持,地动仪不需要打开,也不能打开。 事实胜于雄辩。
地动仪的历史记载——文章区别在这里 《三国志》中关于木牛流马的记载。 这是古代说明文的典范。 里面详细记载了,各个部件,以及每个部件的尺寸。 这才是说明文的写法。 同时,关于木牛流马的的记载,并不是写在正文中的,而是作为补充,写在注解中的。这是重点。 因为,正文都是记事的,是记载历史的,以记事为主。 在看,《后汉书》中关于地动仪的记载:关于地动仪的记载,是以正文的形式出现的。 说明了什么? 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地动仪的记载,是有主线的,是以记事为主,主线就是参观记录。 参观记录,不等于说明文。这是谁都知道的。 这就是区别。
复原地动仪的又一新的佐证 在复原地动仪的过程中,我曾经提出了,地动仪记载是一篇参观记录的文章。 有的人持不同意见。 那我们来看: 圆径八尺:不打开,怎么看到圆径? 合盖隆起:不打开的,又如何做到合盖? 结论就是,打开了盖子。 再者说,不打开盖子的,更看不到都柱了。 傍行八道:在这里我认为樽体也被拿开了。因为不拿开樽体的话,是看不到八道的。 为什么这么说,是有根据的。 因为后文中,明确记载了“覆盖周密无际”,这里的覆盖指的就是覆盖樽体,樽体覆盖下来了和地面没有缝隙。 如果覆盖指盖子的话,文章中就重复了,更没有必要说什么缝隙之类的话,因为古人铸造青铜器,青铜和青铜之间完全可以做到严丝合缝,没有必要重点描写。 所以,周密无际,指的是青铜和地面之间没有缝隙。那这也就进一步说明了樽体是打开的。 文中,只记载了“施关发机”,根本没有提到铜丸放回到龙嘴里,然后再怎么样恢复待机。为什么? 为什么没有提如何把铜丸放回龙嘴? 那么,我们再看这个流程: 总体介绍,打开盖子,打开樽体,“施关发机”,覆盖樽体,“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这俨然就是一个领导参观流程。 这更加证明了三件事: 1、是地动仪的真实性。 2、这是一个参观的记载。 3、地动仪必须要做到“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我复原的地动仪: 我复原的地动仪: 1、地动仪有盖子,是可以打开的。 2、蟾蜍和樽体是一体的。 3、有八个槽状结构的“道”,“傍”着都柱。 4、都柱是中心,它是放在地上的,它是多个构件的集合。 5、都柱的作用是制约、管理、支持其他构件。 6、地动仪是放在地面上的,从外面看不到任何机关。 7、用重物砸到地面,或者跳起用力落到地面,就可以实现地动仪发机,做到“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8、发机后,复位地动仪,需要打开盖子,然后“施关发机”,将铜丸放入龙口,然后再将樽体放好,地动仪即可实现待机。 9、各个部件全部使用青铜进行铸造,各个部件没有什么特殊加工需求。
张衡只需要明白地震可以从远处传播过来,就足以制造地动仪 张衡只需要明白地震可以从远处传播过来,就足以制造地动仪。 这就是侯风。 张衡已经知道了地震波的存在,而且地震波可以从远处传播过来,这已经足够了。他根本没有必要研究地面如何运动,更没有必要研究悬挂物如何摆动,更更没有必要去观察、感受地震。 他知道远处发生地震,很快就会传播过来,就行了。 他将这个可以传播过来的东西命名为“风”。 这个仪器就是在等待检测这“风”的 所以张衡的这个仪器叫做——侯风地动仪。
复原侯风地动仪中的——莫比乌斯环 如题:很多人的复原,犹如这个莫比乌斯环,从里面走到外面,然后再从外面走回到里面,始终转不出来。 很多人,坚信地动仪采用悬垂摆原理。也有很多人,坚信地动仪采用倒立柱原理。 从身边的很多现象~~~~~观察~~~~~地震亲身感受~~~~~等等。 在这里,我想告诉你,你是在明白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同时你又有一定的数学知识,起码你能看明白函数图,明白波形图。 在这个基础上,你通过一些现象,通过一些实验,通过一些感受,坚信地动仪采用悬垂摆原理,或者采用倒立柱原理。 因为你,自身掌握的一些知识,已经把地震波,进行了分解,分解成了纵向运动和横向运动。你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地动仪复原。 也就是说,很多人是在利用已经知道的地震波原理,来制作一个仪器,来验证这些地震波理论。着很明显就是一个莫比乌斯环。但是,这些人却始终不承认自己在这个环里。 试问,在东汉,对地震的认识,是什么?能认识到地震是自然现象吗? 只有在认识到地震是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才可以对地震进行研究。张衡认为地震是什么? 东汉的数学发展,能够将地震波进行分解吗? 如果不能分解,又哪里来的水平运动? 人们认识到地震是自然现象,也就是近200年的事,清朝的雍正,还因为地震(地震是上天惩罚)发布过《罪己诏》。 ----------------------------------------- 最可贵的是,先人利用了最简单的几何原理,制作了地动仪。这在世界史上是个奇迹,这也是我复原的初衷。
制作地动仪 在东汉是一项国家工程 制造地动仪,是一项国家工程。 为什么呢? 我们来推理一下: 地动仪是用精铜制作,这里的精铜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纯铜,这里的精铜则是指的经过精炼的青铜。 按照青铜的密度,我们可以来计算一下 一根直径为10厘米,长度在1米的,青铜柱的质量,有多重? 答案为:65公斤-70公斤。 按照地动仪直径60厘米来估算,地动仪的质量应该在150公斤以上。 150公斤青铜,这在现代,也许算不了什么。估计就是几万块。 但是在东汉,这150公斤的青铜,确是一个不小的投入。 原因就是,东汉广泛使用的五铢钱,也是用青铜制作的。 说明了什么?地动仪就是用“钱”铸造出来的。 在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改铸“四出文”五铢钱。更有甚者,在献帝时,董卓铸无文小钱,致使原本混乱的币制越发不可收拾。 建武以后各朝五铢钱比西汉各朝五铢钱轻薄,钱径多在2.5厘米,重3.4-3.4克,厚约0.1厘米,一般为3克,外郭较窄。 1公斤精铜可以做至少330钱,那么150公斤就可以做49500钱。 这近5万钱的五铢币,能干什么? ----------------------------------------------------------------- 东汉末年物价明细表 名称 数量/换算 价格 介绍 粳米 石(dan)/70斤 150钱 精米 梁米 石/70斤 200钱 梁州特产米 黍米 石/70斤 130钱 黄米 粟米 石/70斤 120钱 去壳后小米等 ?汉代官员工资按照粟米计算 谷 石/70斤 100钱 未去壳的小米、大米等 土地宅院价格 贱地 1亩 100钱 贫瘠的土地 膏腴之地 1亩 10贯 一般用作坟地 普通地 1亩 1300钱 正常的地价 上等宅院 1座 高级宅院约在百万钱 中等上宅院 1座 约在十几万钱到几十万钱之间 中等宅院 1座 约在几万钱左右 下等宅院 1座 查看资料最少的三千钱 ------------------------------------------------------------------------ 按照这个物价,这五万钱,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这还不算人工。 所以说地动仪的制造,是一项国家工程,非一般人能为的。 既然是国家工程,是国家投入,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 就是仪器造出来之后,如何知道这个仪器行不行? 怎么检验? 皇帝花了这么多的钱,制作了一个“铜疙瘩”,效果怎么? 总不能,不能演示一下。如果不能演示,皇帝能允许吗? 张衡说仪器可以测震,凭什么?怎么能让皇帝相信?怎么能让比张衡官职高的领导相信? 这就需要“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用一件事来检测地动仪,果然很神奇,很准确。 这一点很重要!!!!!!!!!!!!!!!!!!
每天的发现 每天读一遍,天天有发现。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很多人都认为,“施关发机”是地动仪复位的关键。我觉得也是如此。 那么地动仪复位需要“施关发机”。这一点绝大多数人都认可。 但是,地动仪复位还需要做一件事,但是文章中没有记载。虽然没有记载,但是文章中却已经记载了。 就是——需要再把铜丸再放到龙嘴里。 也就是说:地动仪复位,既有“施关发机,还要把铜丸放到龙嘴里。 有的人说,这不是说了些废话吗? 但是这里面,存在了某种联系!! 细品~~~慢慢品~~~~
关于张衡地动仪的记载——到底是什么! 【南朝】范晔(398年-445年) ,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 其中《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候风地动仪共196字: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晋】袁宏(328年-376年)的《后汉纪·顺帝纪》记载候风地动仪: “衡作地动仪,以铜为器,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合盖充隆,饰以山龟鸟兽。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蟾蜍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樽中,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地动摇樽,所从来龙机发则吐丸,蟾蜍张口受之。丸声震扬,伺音觉知,即有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合契若神,自此之后,地动史官注记,记所从方起。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西晋】司马彪(XX--306年)《续汉书》记载候风地动仪: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密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取自【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工艺部》) 有三个人记载了地动仪~~~~ 这三个人,记载地动仪的目的什么?这很关键! 记载地动仪的目的: 是让以后的人们知道,曾经有人发明制造了地动仪。重点是记事!!! 重点是——这件事!发明地动仪这件事! 而不是描写介绍地动仪。 大部分复原的人,是怎么复原地动仪的? 直接把这几篇记载,当做说明文来使用,来复原。这显然不对。 这三篇记载的目的,是记事,而不是说明!! 记事,自然有记事的规律,有记事的写法。 这是复原第一步的关键。 文章定位要准确!!!
很多人在做这件事 很少的人在做那件事 多少人在考虑:中有都柱。 多少人在考虑:傍行八道。 多少人在考虑:施关发机。 多少人在考虑:牙机巧制。 可是有很少的人,细心地、仔细地把这篇文章,分析一下。分析一下文章结构,作者采用了什么结构?这篇文章重点是记事,还是说明? 也很少有人,把这篇文章通篇的进行翻译一下,翻译成现在的白话文。这时再看一下,整篇文章,看看文章的落脚点是什么? 通篇翻译成白话文了,就分清楚“牙机巧制”和“其牙机巧制”的区别了。就不会傻傻的分不清楚了。
我始终对我复原的这一部分不满意 如题: 其他的都有信心。 唯独:一龙发机,七龙不动。不满意。 一龙发机,同时还要加锁七龙。记载中,又无半点踪迹。 八个储能装置,如同伞状,故而考虑参照伞的管理制约结构。 但冥冥之中,又感觉似乎有更好的加锁方式。 思虑再三,可又无甚解。
揭示冯教授的地动仪为什么不会动 如题: @星际魂 还有很多人。 自称当地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来好好看看 为什么冯锐的以及你的悬垂摆,不会动!!!人家的支架是放置在地面上的。 注意:支架是放在地面上的。 注意:支架是放在地面上的。 注意:支架是放在地面上的。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你再看看你的:你的支架在哪里?? 注意:你的支架在底座上! 注意:你的支架在底座上! 注意:你的支架在底座上! -------------------------------------------------------------------------------- 再看看,冯教授的这就是你的复原,以及冯锐的复原,不会动的根本原因。 明白了吗??? --------------------------------------------------------------------- 你的物理很好吗?这么一点区别看不出来??? 还优秀的科技工作者 妄想利用冯锐的基础,再抄袭一点西方的东西,就妄自尊大自称复原地动仪。 痴人说梦吧。 四川的高考成绩,拿到山东来,什么都不是!!!
对“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的理解 如题: 这部分对地动仪的原理关系不大。 很多人认为地动仪上刻画了朱雀玄武之类的纹饰。 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地动仪外面的这些花纹,更应该是对“地震”的解读。 也就是这些花纹应该是“字”——鸟虫篆。 也就是用鸟虫篆记载了张衡对地震的认知。 ---------------------------------------------------------- 鸟书亦称鸟篆,笔画作鸟形,即文字与鸟形融为一体,或在字旁与字的上下附加鸟形作装饰,如越王勾践剑铭、越王州勾剑铭。多见于兵器,少数见于容器、玺印,至汉代礼器、汉印,乃至唐代碑额上仍可见。 虫书笔画故作蜿蜒盘曲之状,中部鼓起,首尾出尖,长脚下垂,犹如虫类身体之弯曲,故名。春秋晚期楚王子午鼎铭,除少数几个字近鸟书外,余多当属于虫书。吴王子于戈铭亦是鸟书与虫书。虫书不仅见于容器,兵器,亦见于战国古玺及两汉铜器、印章、瓦当,其名在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还被列为“秦书八体”之一,可见亦行于秦代。 ----------------------------------------------------------- 我们来看一件满城汉墓出土的文物。记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译文:用山龟鸟兽形状的篆文来装饰。 内容则极有可能是张衡对地震的认知。一般人只当做是纹饰。 认识的人则知道是鸟虫篆,是文字。 极少数人认识鸟虫篆文字的内容。 参观记载地动仪文章的人,也只是知道有这么一种文字。具体内容则不知道。 所以在文章中就有了: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复原路上的误区(四) 公元1858年,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Mobius,1790~1868)和约翰·李斯丁发现:把一根纸条扭转180°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做成的纸带圈,具有魔术般的性质。普通纸带具有两个面(即双侧曲面),一个正面,一个反面,两个面可以涂成不同的颜色;而这样的纸带只有一个面(即单侧曲面),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这种纸带被称为“莫比乌斯带”。而现在很多的人的复原,恰恰是进入了如同“莫比乌斯带”这样一个怪圈。 ------------------------------------- 就是:拿着已经知道的理论,制作一个仪器,来检验这些已知理论。 -------------------------------------------- 我们来分析一下: 有多少人,在复原的时候,是不断的考虑:地震时,地面如何运动。 找证据、找视频,搜索书籍等等,找到了各种的理论,总结出地面运动分为纵向的横向的等等。 然后根据这些现象,结合那196个字,来发明一个仪器。 发明的仪器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就是验证这些理论是对的。 很多人的复原不就是这样的吗? ------------------------------ 张衡对地震的认知,是什么样的?有多少人研究过? 我们来看张衡对地震的认知:这已经很明白了。 是上天降怒,对人间惩罚。这里根本没有什么震源、震中、纵波、横波等等的。 上天惩罚一个地方,需要有震中吗?需要有震源吗? 直到清朝雍正时期,都是这个天谴论的想法。 ----------------------------------------------------- 所以那些天天摆弄地震理论的人,赶紧的从怪圈中走出来。 正视历史,正视事实,才是正道。
复原路上的误区(三) 这是宋代《后汉书》的手抄本,其中的关于地动仪记载的一段。 在复原过程中,可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196个字。 每一个复原者可说为了这196个字绞尽了脑汁。 这是恰恰就是这196个字,让我们很多的复原者走了弯路。 ------------- 我们来分析: 史书:在司马迁以前,记载历史,有《左传》、有《春秋》、有《国语》等。记载方式也各不相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国语》国别体史书。虽然编写的形式不一样,但是内容基本是一致的,就是以记事为主。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的是做了什么。重点是发生了这件事。 司马迁的《史记》则是采用了“纪传体”的编写方式,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但是它还是以记事为主。 重点来了:《史记》的内容是记事。 《张衡列传》就是《史记》中“七十列传”之一。 那么,这里面关于记载张衡地动仪的这196个字,重点是什么? 重点是:张衡发明了地动仪。 次要的是:简单介绍了地动仪。 隐藏的是:参观者去参观地动仪了。 --------------------------- 可是有多少人,是拿着这196个字,当成说明文来复原的??? 文章的性质,有多少人弄明白了? 中间隐藏的一些事理逻辑呢,有多少人拿出来分析分析的呢? 历史记载和说明文,区别大了~~~ 这就是进入误区的根本。
复原路上的误区(二) 很多复原者存在的第二个误区: 在冯锐的地动仪论文中阐述到,古人很多东西都是悬挂起来的,可以通过地震时的摆动来进行检验地震。 然后就以此为根据,进行了下面的论述。 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复原的根本错误就在这里。 ---------------------- 我们首先从逻辑上来分析。 要观察一个东西或者是一个事件,就必须要掌握这个实物或者事件的规律。 这句话没有毛病。 也就是说,观察一个物体或者一个事件,首先是要做好观察的准备,不做好准备怎么观察,对不对? 起码拿个本子记录一下,实在没有本子,起码要认真的固定下眼神来,好好的看着,观察这个物体或者事件的变化,才行。 地震不也是这样?起码要知道地震的时间,地点,这样才能做好观察的准备工作。 如果不知道地震的时间,我在正忙着别的事呢,碰巧地震了,怎么观察? 如果不知道地震的地点,我在北京呢,洛阳地震了,我怎么观察? 如果提前知道地震的时间、地点,那还用的着制造地动仪吗? 这符合逻辑吗? --------------------------------- 我们再从事理上分析。 悬垂摆,采用的是地震波传递过来的第一个波,使物体运动。 关键是物体摆动的第一个动作,使球滚动,或者是使什么机关运动。 首先物体摆动是有周期的,它不是之往一个方向摆动,它是两个方向摆动的。 这就要求发明者必须观察到地震时物体摆动的第一动作,才行。 真实情况是,根本观察不到。 原因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地震。等人们意识到地震的时候,悬吊的物体早已经摆动若干周期了,你怎么知道你看到的是第一个摆动? 再一个真实的情况就是,真的遇到地震了,谁会去观察摆动的物体?大家都在逃命!!! 大震根本跑不了。小震物体早就摆动了,等人们看的时候,已经摆动若干周期了。 --------------------------- 这不是明显的矛盾吗? 大家都是聪明人, 怎么就困扰了那么多的复原者呢?
复原路上的误区(一) 如题: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很多人都认为,都柱就是悬垂摆,或者是倒立柱。 问这些人,为什么使用这个方法? 回答:地震时的感受。还有很多亲身经历过地震的人回答:很明显的感受到摆动的力。 --------------------------------- 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 首先,现代人都知道地震是自然现象,是能量从一点向外释放出。 每一个人都知道有爆发点,就是震源。这也就是说,在没有感觉到地震的时候,已经知道有震中,有震源,有地震波等等情况存在了。等到真实遇到地震了,你只是在验证知道的这些理论罢了。摆动的方向是不是和震源有关系? 亲眼看到的一些现象,是不是符合书本上的地震波? -------------------------------- 在东汉,事实也是这样吗? 在东汉,包括到了清代雍正时期,都认为地震是上天对人间的惩罚。 人们根本不知道有什么震源,更不知道有什么震中。 人们知道的是什么?知道的是,什么地方(城池)地震了,哪个地方受到破坏了。 什么地方(城池)受破坏,和现在的震中根本是两回事。 古人既然不知道震中,当他遇到地震时,怎么知道这两者的联系呢? 古人既然不知道,现代人又如何把他们强加在一起呢? 这是复原中,出现的一个典型的,而且大家又不愿意承认的错误。
张衡不但是文学家 张衡更重要还是数学家 《九章算术》第四卷 张衡算又谓立方为质,立圆为浑。衡言质之与中外之浑:六百七十五尺之面, 开方除之,不足一,谓外浑积二十六也;内浑,二十五之面,谓积五尺也。今徽 令质言中浑,浑又言质,则二质相与之率犹衡二浑相与之率也。衡盖亦先二质之 率推以言浑之率也。衡又言:“质,六十四之面;浑,二十五之面。”质复言浑, 谓居质八分之五也。又云:方,八之面;圆,五之面。”圆浑相推,知其复以圆 镂铰剩胛猜室玻е兑印:馑抵匀挥奇偶之说而不顾疏密 矣。虽有文辞,斯乱道破义,病也。置外质积二十六,以九乘之,十六而一,得 积十四尺八分尺之五,即质中之浑也。以分母乘全内子,得一百一十七。又置内 质积五,以分母乘之,得四十,是谓质居浑一百一十七分之四十,而浑率犹为伤 多也。假令方二尺,方四面,并得八尺也,谓之方周。其中令圆径与方等,亦二 尺也。圆半径以乘圆周之半,即圆幂也。半方以乘方周之半,即方幂也。然则方 周知,方幂之率也;圆周知,圆幂之率也。按:如衡术,方周率八之面,圆周率 五之面也。令方周六十四尺之面,圆周四十尺之面也。又令径二尺自乘,得径四 尺之面,是为圆周率十之面,而径率一之面也。衡亦以周三径一之率为非,是故 更著此法,然增周太多,过其实矣。 淳风等按:祖之谓刘徽、张衡二人皆以圆镂铰剩栉猜剩松栊 法。祖之开立圆术曰:“以二乘积,开立方除之,即立圆径。其意何也?取 立方棋一枚,令立枢于左后之下隅,从规去其右上之廉;又合而衡规之,去其前 上之廉。于是立方之棋分而为四,规内棋一,谓之内棋;规外棋三,谓之外棋。 规更合四棋,复横断之。以句股言之,令余高为句,内棋断上方为股,本方之数, 其弦也。句股之法:以句幂减弦幂,则余为股幂。若令余高自乘,减本方之幂, 余即内棋断上方之幂也。本方之幂即此四棋之断上幂。然则余高自乘,即外三棋 之断上幂矣。不问高卑,势皆然也。然固有所归同而途殊者尔。而乃控远以演类, 借况以析微。按:马方高数参等者,倒而立之,横截去上,则高自乘与断上幂 数亦等焉。夫叠棋成立积,缘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由此观之,规之外三棋旁 蹙为一,即一马也。三分立方,则马居一,内棋居二可知矣。合八小方成一 大方,合八内棋成一合盖。内棋居小方三分之二,则合盖居立方亦三分之二,较 然验矣。置三分之二,以圆幂率三乘之,如方幂率四而一,约而定之,以为丸率。 引自《九章算术》第四卷。 这里面,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出,张衡对立体几何的研究。 再一个,就是张衡对球体的研究及命名。 那些在地动仪复原中使用球体的,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蟾蜍和龙之间的那点事~ 如题 外有八龙,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合盖隆起,形似酒樽。 覆盖周密无际。 直接上图:
复原地动仪,需要考虑的。 复原地动仪,不仅仅要考虑,地动仪如何运行。 更要考虑,复原的地动仪如何加工出来。 更更要考虑,所使用的的部件,历史记载中有没有。 更更更要考虑,复原中的部件,在当时能不能加工出来,能不能得到。 更更更更要考虑,当时的古人,能不能意识到,你复原地动仪的原理。 要考虑的,太多了。 王振铎的,做不到验之以事。 冯锐的,做不到验之以事,球,更是硬加上去的。 木牛流马支樽支摆的,本身这个模型就加工不出来,而且还会转。 寒宫的,本身就是个笑话。 宋力斌的,可以做到验之以事,但是无法解释:八道、关、机等,绳子更是硬加上去。 星际魂的,也是做不到验之以事,采用重摆,无视高层建筑和夯土台的区别。
历史记载196个字里隐藏的那点事 之三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合盖——覆盖”了,可以知道地动仪是可以打开的。 这里面又隐藏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蟾蜍。 记载中还明确记载了一个事就是: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说明了什么? 就是地动仪的发机是可以进行演示的,来参观的人,都可以进行演示。 如果8个蟾蜍是分别独立的个体,每次打开樽体,然后再盖上之后,位置就会发生相对位移。 这就需要重新对龙首和蟾蜍进行校对。不然铜丸,很有可能会落不到蟾蜍口里。 但是历史记载中对这个过程却是只字未提,为什么?仅仅是“覆盖周密无际”而已。 说明了什么??? 如果8条龙和8个蟾蜍是一体的话,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 就可以很简单的实现“覆盖周密无际”。 可是有多少人注意过这个问题???
历史记载196个字里隐藏的那点事 之二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历史记载196个字里隐藏的那点事 之一说了地动仪是可以打开,再盖上的事。 那么,这里还隐藏了一个事。 就是关于龙的事。 文中:外有八龙,首衔铜丸。 就是地动仪外面有8条龙,龙嘴里有8个铜丸。 前面我们说了,也明确了地动仪是可以打开的。 但是在打开地动仪的过程中,文章记载中并没有关于龙的任何操作。 说明什么? 说明了地动仪直接拿开就可以,并不是很复杂。 这里需要注意,龙嘴里还有铜球呢。 如何保持铜球在拿开的过程中保持掉不下来? 这也是一个隐藏的事。 可是有多少人注意呢? 又有多少人的复原能够解释这个隐藏的问题?
历史记载196个字里隐藏的那点事 之一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其中明确记载了“合盖隆起”。 那么问题来了。 不打开,怎么“合盖”? 不打开,怎么看到“中有都柱,傍行八道”? 同时,文章中又明确记载了“覆盖周密无际”。 “合盖——覆盖”。 文章没有明确指出,但是部分词句里隐含了“一个打开地动仪,介绍内部结构,演示如何待机,又盖上地动仪的过程”。 字字珠玑。
复原关键的一环——关于历史记载的“定位” 此图片,出自中国历史博物馆,宋版《后汉书 张衡传》。《后汉书》,不用多讲,这是正史。也就是说这是官方记载,其真实性、准确性是毋容置疑的。 纵观历史,所有的正史,都不是本朝所编写,而是后朝根据前朝的记载,经过收集、编纂,校对进行编写的。《后汉书》也是这样。 既然是正史,这里面的纪、传、世家等都是有写作规范和要求的。而且文章,经过仔细斟酌,字字珠玑,基本没有废话。 再回到这段196字的记载。范晔肯定是参照了以前记载,收入到《张衡传》里的。 再看现在的官方记载:这和古代的记载,基本上是如出一辙。 这是什么?这就是中国文章的传承,文章是有写作顺序的,文章不是乱写的。 那么历史记载的这196个,就存在了一个事。 一个参观者的,参观记录。
提出一个问题吧~《后汉书》、《续汉书》、《后汉纪》中记载 【西晋】司马彪(XX--306年)《续汉书》记载候风地动仪:“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密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取自【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工艺部》) 【晋】袁宏(328年-376年)的《后汉纪·顺帝纪》记载候风地动仪:“衡作地动仪,以铜为器,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合盖充隆,饰以山龟鸟兽。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蟾蜍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樽中,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地动摇樽,所从来龙机发则吐丸,蟾蜍张口受之。丸声震扬,伺音觉知,即有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合契若神,自此之后,地动史官注记,记所从方起。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南朝】范晔(398年-445年) ,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 其中《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候风地动仪共196字: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这些记载,我们先不要管他的内容是怎么样的。 我们可以先来交流一下,文章的性质。 这些文章都是正史,文章的真实性肯定没有问题。 但是这些记载,如果按照归类的话,应该是哪一类文章? A说明文 B说明书 C成果报道 应该是哪一类呢? 我觉得可以探讨一下。
复原工作中应该注意的 复原,门槛儿很低,是个人都可以干的。 正是因为门槛儿低,所以很多人都“成功”的复原了地动仪。 是每个人都成功复原了地动仪? 还是地动仪被很多人“成功”复原? 但是这些人,往往都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定位 每个人都是,拿过来,就读记载。通过自己想的,结合自己的知识水平,地动仪就被“成功”复原了。 每问这样的人,都是振振有词,似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这些人没有一个是有准确定位的。 定位什么呢? 复原的第一步就是,要读原著。首先就是,弄明白历史记载。 那么,定位就是:历史记载的定位。 我们都知道,逆向工程,复原也是一个逆向工程。 可以通过说明书,来复原一个产品。 也可以通过说明文,来复原一个产品。 还可以通过一篇官方报道,来复原一个产品。 那么问题来的,说明书不等于说明文,说明书更加详细准确,通过说明书可以毫无争议的复原,直接明了。 说明文更不等同于官方报道,说明文没有说明书那么详细,但是说明文也是比较详尽,未必有众多数据,但是关键数据还是很多。 官方报道,虽有说明、介绍的成分在里面,但是它相对于说明书、说明文来说,关键数据缺乏的太多太多,但是官方报道的真实性,是很高的,还有就是官方记录,是有一定顺序的,是有套路的,是有结构的。 那么,我们就来给那三篇历史记载一个定位,到底是说明书?还是说明文?还是官方报道? 也只有定位好了,定位明确了,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复原。
张衡对地震的看法 也是张衡对地震的认识——这一点至关重要
“八道”和“都柱”是相辅相承的! 中有都柱 傍行八道 为什么叫都柱。为什么是“有”,为什么不是“悬”,为什么不是“吊”。 为什么叫八道。为什么不叫八方,为什么不叫八向,为什么不叫其他的。 都柱:起码“柱”这个东西是中心,其他的东西都要围绕“柱”来布置。都,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制约、管理。也就是这个“柱”,要有制约功能,要有管理功能,才能称作“都柱”。道:人们走的道路。 看看道路分布。很明显——有道,才有都,有都,才有道。相辅相承,缺一不可。
要观察一个事物,必定要做观察准备。 如题: 要观察一个事物,必定要做观察准备。 要观察地震发生时,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必定要做地震前的观察准备。 ---------------------------- 地震发生的过程只有很短暂的时间,比如唐山大地震只有23秒,汶川地震有96.57秒,。 人都是有反应时间。真实情况是,等人意识到地震时,地震已经开始了,也就是说,能摆动的,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摆动了。 也就是说,人们根本观察不到物体摆动的第一个动作。 ------------------------------- 在地震前,做好观察准备。 这话,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地震,如果可以预测,当然可以做好观察准备。 可是,地震能预测吗? ----------------------------- 现在,可以使用监控,开观察地震时物体如何运动。计算机,悬吊物,摄像头。就可以,剩下的就是等了,不过也会发生在有生之年碰不上地震的事,这还需要运气。 古代呢? 要求古人怎么做呢? 别难为古人了~~~~~~~~~~~~~~~~~~~~~~~~
有谁能看懂的?估计没有几个 有几个能看明白?
什么是“道”,来看有证据的解释。 道:《说文解字》解释,所行道也。 就是人们所走的路。 《说文解字》成书与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和地动仪发明的年代(公元132年)十分相近。 所以用《说文解字》来解释地动仪,没有问题,同时也是更加合理。那么,“道”,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 这才是关键。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 八道,说明了道是分开的。每个道是一个独立部件。 如果八个道,是在一起的,八个道如何“傍”都柱呢?根本实现不了,所以八个道在一起肯定是不行的。 借助地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来,道路的分布情况。 都,在中间,道路向八方延伸。这已经说明了,道的布局。 那“道”的具体样子是什么样? 在中国有这样的谚语:“千年大道走成河(沟)“ 古时候,大道都是土路,路上只有马车、推车子、行人,没有其他的交通工具。如果很长时间不下雨雪,经过马车来来回回的的碾压,大道上会起一层很厚的尘土,也就是老人们常说的“醭土”(音),人行过,车走过,时常是尘土飞扬,路上的尘土借着风力会飞到别的地方,尘土不断减少,天长日久,大道就会洼了,这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下雨后,路很湿,车轮滚滚就会把路上的泥土一部分碾压到了路边,一部分粘在车轮上带到了别处。风霜雨雪一年又一年,人们走着走着,道路越走越洼就成了河流(沟)。 道:凹槽状。这就是道的样子。 在一些很有年达的中小城市,也许还有这样的古迹。 随着城市的扩张,这样的古迹都已经很少了。同时,“道”也必须是放在地面上的。 因为,这个凹槽状结构,如果脱离了地面,它就不叫“道"了。 只有在地面上的凹槽状的,才能叫道! 道的位置:放在地面上。 道的形状:凹槽状。 道的分布:八个方向,圆形分布。
原话出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原话出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原话出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和地动仪有关系吗!!????? 《易经》产生于周,早汉代1000年, 1000年前的人知道1000年后的发明创造吗??? 吧主,弄这些东西有意思吗? 你如果真的想复原,你就动手制作你的地动仪,哪怕做一个简单的模型也是好的。 哪怕你做一个纸的地动仪,给我们看看,可以吗? 整天弄这些东扯葫芦西扯瓢的事,有这些时间,你做一个纸的地动仪, 做出来,再说话可以吗?
关于悬都柱原理和倒立柱原理的5个假设 倒立柱,还有悬都柱 都必须要研究,地面如何运动,才会得出倒下或者是摆动的方向。 这个没有毛病。 --------------------------------------------- 1、如何研究地面运动? 地震时, 地震传到地面以后,是杂波,并不是单一的波。也就是地面物体不止是在横向运动,同时还在做上下运动。 这也是没有问题的,很多人看到了,也有人感受到了。 物体摆动或者是物体倒下,就必须把上下运动分解去。 东汉能做吗? -------------------------------------- 2、假设,我们说东汉可以把,水平运动从一种复合运动中分解出来。 既然可以把水平运动情况从复杂的复合运动中分解出来,这必须是有一定理论的。 这是肯定的。只有产生一定的理论和一定的标准,才可以做到。 这也是没有问题的。 不可能,在任何东西都没有的情况下,某人灵光一现,认为地震在水平方向就是这么动。 这个理论和一定的标准,在东汉有吗? ------------------------------- 3、很多人,也许会认死理的说有。 好吧,我们在假设,东汉是有这样的理论和一定的标准。 理论的产生和衡量的标准,是在很多次的实践和摸索中建立的。 地震,一年发生一次,或者说一年发生两次,在一定范围内,这就算是很多了。没有说什么地方天天发生地震。 这些理论的建立,以及一些标准衡量的建立,光靠地震实践,就可以得出吗? 地震的时间,地点。谁能提前知道? 两次地震之间的距离,也许隔着数百公里。也许在奔波的途中就地震了。 那需要什么辅助? 这时需要试验辅助。通过多次试验,得出结果。通过结果比对、总结,得出理论,有了理论才可以建立衡量标准。 东汉可以完成模拟实验吗? ---------------------------------- 4、这时,有人会举手,说可以模拟的。 怎么模拟呢? 把物体放桌子上,用手来回推桌子,就可以模拟地震。 这不是傻吗? 为什么? 又回到开始的,1的问题。 假设,东汉可以做实验,做模拟地震的实验。 既然可以做模拟地震的实验,就必须知道地震产生的原因。 原因不明白的话,这个实验怎么做? 所以,只有知道地震的原因,才可以进行模拟地震的实验,才可以通过实验得出理论,有了理论,才能建立衡量标准,有了这些,才可以将地震的复杂运动分解开,分解为水平运动,还有垂直方向运动。 这个顺序,没有问题。 东汉年代能做到,明白地震的原因吗? --------------------------------- 5、这是有人说,张衡是科圣,他没有知不道的东西。 好吧,说这句话的,是牛人。 我们假设,张衡知道地震的原因。 张衡在公元111年进京,到公元136年离京。 在洛阳呆了25年。 其中有相当一段时间,张衡掌管史书记载。 既然张衡,知道地震发生时地震的原因,他为什么不在史书中提出来? 地震发生了,皇帝这时就会迁怒某人或者某件事,张衡知道原因,怎么不提出来? 因为 谁明白知道地震的原因,谁就会被杀掉。 为什么? 知道地震的原因,就是在否定皇权神授。明明是上天在降怒人间,皇帝是天子,皇帝来管理人间。谁敢提出来,地震是如何如何。这就是在否定天子的地位。 那位,说张衡明白地震原因的人,就已经让皇帝把张衡杀了。 这对吗? 客观公正,有根有据,才是说话办事的标准。同时也是做人的标准。
阿基米德VS张衡 阿基米德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敲起地球。 张衡 假如有一个足够高的都柱,则可以立即传递(地震)信息。
东汉如何看待地震?证据在这里
歪 解 地 动 仪。 今有一法 如题歪解 思量不足 博众一乐。
今天,发现的新的问题。与大家一起共勉。 我来到这个贴吧,也有几年了。 刚开始我是只看,多想,少说话。 因为怕说多了,让人笑话。 后来,慢慢思考,发现了不少问题。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于是信心满满,也想着手自己复原。 东西买了一堆。 这个时候,我开始在贴吧里发言。 开始就是提出疑问,对别人的复原提出质疑。 提出质疑,就需要找根据,没有根据怎么证明这是矛盾的。 通过找资料,查档案。 发现我自己的复原,也有很大的出路。我就在这个基础上一遍一遍的修改。 于是,我就不断的质疑每个人的复原,这样,我需要查找的东西就越来越多。 后来,我自己,也发出了我的复原图。 这时候,我以前买的材料,能用上的不多了。 我不敢说,我的复原图一定100%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这样的大话,我不敢说。 但是我认为,我的一些部件是有历史根据的,从很多角度分析,都是合理的。 -------------------------------------------------- 有人说我,我每天没事干,就知道对每个人的方案提出质疑。 有这些时间,我不如亲自动手。 我想说,不如看你们动手,验证中知不足,方能能前进。 其实,我的复原,都是在否定各位的基础上,才形成的。 没有你们各位,我什么都不是。 没有敌人,就没有拿破仑。是敌人成就了拿破仑。 ---------------------------------------------- 说的远了。 说今天的分享。 记载中:“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前面有个帖子,我们分析了有史官(相当于记者)去参观地动仪,才写了文献记载。 那么张衡或者管理地动仪的人,必定会给史官(记者),演示这个仪器,到底准不准。不然,史官(记者)怎么写?写上不灵,那这个项目完蛋了。 写上很灵,那你张衡要演示给我看看啊,怎么个灵法。 要知道,这个时候,地动仪是已经安装在灵台上的小房间里了。 这个是必然的。 重点来了,怎么演示? 记载中说了“验之以事”。 ----------------------------------------------------- 这里我想说,锦州宋力斌的复原,可以演示。人在旁边蹦跳。或者扔个重物。都可以进行演示。 冯教授的怎么演示? 悬垂摆原理的如何演示? 倒立柱原理的如何演示? ------------------------------ 这就是,我今天想到的问题。 欢迎大家交流。
我想提问地震的经历者~~~~~~~~~~~ 不少复原者,都经过地震。我也经历过,但是等级都非常小。 别的,我也不想多问什么。 单刀直入,我想提问这些地震的经历者: 地震发生的时候,凭你们自己的感觉,能否知道震源(震中)在什么地方(位置)? 或者说,地震发生的时候,凭个人感觉,能否知道震源(震中)在什么方向上? 不是震后,听报道才知道震中在哪。 就是通过媒体得知震源在哪之前,就是凭自己的感觉,能否知道震中在什么地方,或者什么方向? 相互交流~~~ 请大家,畅所欲言。
复原地动仪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目前关于地动仪的记载有: 范晔(398年-445年) 《后汉书》:《张衡列传》 袁宏(328年-376年)《后汉纪·顺帝纪》 司马彪(XX--306年)《续汉书》 这些都是正史。 那什么是正史?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官方报道。官方记载。 真实性,是毋容置疑的。 那么既然是正史,是官方记载。它是有一定规则性的。 官方记载,上级(皇帝)会安排史官,专门去查看。然后记录下来,并且呈报皇帝,同时会记录在史书(正史)中。 现在的流程也差不多,某个大项目建成,上级会安排记者(相当于古代史官),去拍照片录像,回来之后就会写成新闻报道。然后发布。并且存档。 那这196个字,从文章结构上,和现在的新闻报道是惊人的相似,一方面证明了汉语文学的继承性,同时也可以证明汉文学的流传性。 史官就如同现在的记者,他对这些机械结构,比不是很了解。他去参观地动仪,必定是通过张衡的介绍,还有实地参观,才可以写出来。单凭介绍,或者单凭看图纸,根本也写不出什么东西来。 再回顾这196个字,如果仔细阅读,必定会体会到,作者去参观的每一个步骤。 文章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是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间,完全可以体会到。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总体描写。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精铜铸成,说明的地动仪由什么制作。员径八尺——说明了大小。合盖隆起——说明盖子是隆起的,并且盖子打开了。因为后面写“都柱、八道”等等,盖子不打开,怎么能够看到里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这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我不想多说什么,大家求同存异。 但是我想说一下“施关发机”。很简单两个动作,“施关”,“发机”。 既然史官(记者)来这里参观,发明者(张衡)必定会给他演示一下,这个仪器是如何运行的,那么向史官(记者)演示一下也是必须的,不然人家怎么给你写?怎么给你记录? 那么这里还产生了一个问题。 地动仪一定是在史官(记者)来参观前,就制造好了,根本不可能是史官来看着这个地动仪进行组装的。 这一点是肯定的。 这也就是说,史官(记者)来之前,地动仪是处于待机的状态的。这是合情合理的。 再回过头看制造者(张衡)怎么给史官(记者)演示的,很简单:施关,发机。 这是张衡在演示一套结构的待机? 还是张衡在演示整个地动仪的待机? 暂且不争。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文章从外面,写到里面,然后在写到外面。很严谨的结构,这也是现代说明文的典型描写方式。 但是这里能够看出,龙还有蟾蜍,是一体的。 龙在哪?龙在樽体上,蟾蜍在龙的下面。 如果说蟾蜍,是分别8个的话,樽体又是可以拿动的话,每一次覆盖樽体,都要重新调整下面8个蟾蜍的相对位置,不然铜丸很可能会落不到蟾蜍嘴里。 如果说,8个蟾蜍和樽体是一体铸造的话,则不会出现这个情况。每次拿动樽体,蟾蜍、龙、樽体一起动,覆盖之后,相对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其牙机巧制,我们不在这里分析,分歧很大。 求同存异,重点分析:覆盖周密无际。 覆盖,很明显就是,再次盖下来。正好对应“中有都柱,傍行八道“。为什么能看到”中有都柱,傍行八道“?因为樽体拿开了。这里再说覆盖,不是正好对应起来了吗? 覆盖周密无际 前面我们分析了,地动仪是有盖子的。这里的周密无际是指盖子吗? 在东汉,铜器之间可以做的十分严密,这个从出土文物就可以看出来,不需要仔细阐述。 周密无际,指的是盖子和樽体之间“周密无际”? 很显然不是。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蟾蜍很有可能和樽体是一起铸造的,我们也分析了覆盖应该是指樽体再次盖下来,那么这个“周密无际”指的就是樽体和地面之间。 也就是说樽体(和蟾蜍一体)盖下来,和地面之间是十分贴合的,缝隙很小。
我复原的地动仪立体图
立体图:下有蟾蜍
立体图:施关发機。 明者自明。
立体图:中有都柱,傍行八道。
殊不知,测量振动的方式方法有很多 测量振动的方式方法有很多。 并不局限于摆动和倾倒。 通过平衡,同样可以对震动进行检测。 古人,在认为地震是天谴的情况下,通过平衡进行检测地动,更加合理,也更加有效。 原因有 1、无需对地震的产生、传播进行研究。古人也做不到这一点。 2、无需对地震时的大地的运动情况进行观测。古人也做不到这一点。 3、无需对地震时物体的初始态进行观测。古人也做不到。 4、地震最大的危害就是破坏,破坏平衡态是最直接的、最简单的方法。
“机”的秘密,有几个人知道? 地动仪记载现代版本: 【南朝】范晔(398年-445年) ,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 其中《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候风地动仪共196字: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晋】袁宏(328年-376年)的《后汉纪·顺帝纪》记载候风地动仪: “衡作地动仪,以铜为器,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合盖充隆,饰以山龟鸟兽。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蟾蜍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樽中,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地动摇樽,所从来龙机发则吐丸,蟾蜍张口受之。丸声震扬,伺音觉知,即有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合契若神,自此之后,地动史官注记,记所从方起。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西晋】司马彪(XX--306年)《续汉书》记载候风地动仪: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密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取自【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工艺部》) ------------------------------------- 这几篇记载均使用的是:机字。 因为在现代汉语里,机等于機。 这个没有问题。 这里就有人说了,机是简化字。機是繁体字。 为了将機字,简化成了机。 这个解释似乎不那么正确。
在复原中 ,要正视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史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点谁都否认不了。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很多的发明创造,这一点也是毋容置疑的。 但是在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史上,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在古代,发现的很早,应用的也很早。但是缺乏理论支持, 没有理论支持,后续就没有发展了,最终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例如:火药。 中国人首先发明了,但是应用很局限。欧洲人使用化学进行分析,进行改良改进。 回过头来,把发明者给揍了。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 贴吧里,有不少复原的朋友。被我问的,词穷理尽了。 回复我的居然都是同一句话:我理解不了张衡的思想,我造不出来,科圣张衡是可以按照他(复原者)的思路造出来的。 这些朋友,就是没有正视历史。 张衡被冠以“科圣”的头衔,就认为是无所不能。这太牵强 张衡的知识,拿到现在来说,赶不上现在的一个初中生。但是在东汉,在2000年前,他知道的这么点知识,是了不起的。 --------------------------------------- 不要拿现在的地震理论知识,去设计一个验证地震的仪器设备。这句话是一个圈,掉进去就爬不出来了。 正视历史。 正视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史。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排列组合就是创新。
候风地动仪中“機”的解释。 不争执,明白的自然明白,不懂得永远不会懂。
我来解释-----候风地动仪1 以前的帖子曾经发表过地动仪的本质:就是传感器。 侯风地动仪:可以探测微弱地动(人无察觉),然后以龙吐丸形式表示方向的一套设备。 为什么要制造地动仪? 首先张衡必须明白:震动是可以传播的。 那么震动是如何传播的?这点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张衡则不明白,因为没有历史佐证。 虽然张衡不明白震动如何传播,但是有很多的自然现象,可以帮助解释、帮助理解。 张衡为什么命名为侯“风”地动仪? 风是什么? 风:按照现在的解释是空气流动成为风。 在古代,风可兴波。 平静的水面可以当做地面,风吹水面层层浪,浪是可以传播的,并可以使水面震动。 平静的水面也可以投石,涟漪四散,平静被打乱。这样的场景其实和地震差不多,波浪使得水面不平静。 下一个问题。圆径八尺 这个说明,地动仪的樽体不是方形的,是圆形的,这个没有问题。 中 ---------- 说明了都柱的位置,是居中的。 有---------- 说明了存在。 都 柱 , 傍---------- 说明“道”这个器件和“都柱”的关系是“傍”着的。南北朝乐府诗木兰辞中“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行 ---------- 说明了“道”是向外延伸的,也说明了“道”的布局是辐射型。 八 ---------- 这个没有疑问,说明有8个道。 道----------器件名称。 说明有8个道,这8个道怎么分布呢? 这个没有什么疑问,以都柱为中心,8个道呈辐射状。这8个道如图 那么这这8个道在都柱哪呢? 也就是三个位置:上、中、下。如图1、2、3 在这三个位置中,只有在下面,最合理的。 因为在上、中的位置是需要支撑的,但是记载中却没有。 8个道是成辐射状的,外沿则是一个圆。 这在回到前面说的,风可兴波。 不管是圆形的水波,还是风吹的平行水波,这里都有一个很简单的几何定理。聪明的人不需要过多的解释。 聪明的人不需要过多的解释。 聪明的人不需要过多的解释。还有很多,暂时先说到这里。
张衡侯风地动仪的本质 地动仪的本质就是----------------------传感器 张衡的侯风地动仪目的就是接收微弱的地震波,然后再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个作用,类似现代的传感器。 现在的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 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变换电路和辅助电源四部分组成敏感元件直接感受被测量,并输出与被测量有确定关系的物理量信号;转换元件将敏感元件输出的物理量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变换电路负责对转换元件输出的电信号进行放大调制;转换元件和变换电路一般还需要辅助电源供电。 ----------------------------------------------------------------------------------------------------------------------------- 地动仪同样也是传感器,那么它应该也符合这几部分。敏感元件感知地震波,并将触发转换元件,转换元件引入辅助势能,增强进一步输出,这时的能量要完成加锁其他7个机构运行,并完成自身机构的吐丸动作。 这才是复原候风地动仪的正解。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