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魂@木牛流马经典
第一篇:
【西晋】司马彪(XX--306年)《续汉书》记载候风地动仪: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密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取自【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工艺部》)
第二篇:
【晋】袁宏(328年-376年)的《后汉纪·顺帝纪》记载候风地动仪:
“衡作地动仪,以铜为器,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合盖充隆,饰以山龟鸟兽。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蟾蜍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樽中,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地动摇樽,所从来龙机发则吐丸,蟾蜍张口受之。丸声震扬,伺音觉知,即有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合契若神,自此之后,地动史官注记,记所从方起。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第三篇:
【南朝】范晔(398年-445年) ,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 其中《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候风地动仪共196字: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东汉科学家张衡 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在第一篇中: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
这一段说明了几个意思:1、确实有不止一个人参观过地动仪。2、这一段话也是一个演示的过程,和第三篇中的“验之以事,合契若神”,是相互对应起来的。
在第二篇中:地动摇樽,所从来龙机发则吐丸,蟾蜍张口受之。丸声震扬,伺音觉知,即有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合契若神,自此之后,地动史官注记,记所从方起。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除了,有第一篇包含的两个意思,1、当场验证。2、不止一个人来看过。这里面又包含一重意思就是,有专门的史官进行记录。我们来看史官的记录:
后汉书《五行志》中关于地震的记载


这些便是《五行志》中官方记录。
其中很多次,是京都地震,京都地震,人们都能感觉到了,地动仪的探测则没有什么意义了。
由于史官只记录,事情的结果,至于地震的消息是如何知道的,五行志中没有体现出来。也就说明地动仪
正确的
探测了多少次,则没有实际证据。
在第三篇中:这里面包含了前两篇的1、当场验证“验之以事,合契若神”。2、不止一个人来看过。3、有专门的史官进行记录。
还记录一件事情,就是地动仪正确探测这件事。这件事情,应该是可靠的。
这也是符合事情发展规律的,就是史书越写越细。参考的书籍多了,资料丰富了,所以第二篇比第一篇包含的内容多,第三篇比第二篇包含的内容多。
尽管说,范晔是在地动仪发明300年后,编纂的《后汉书》,但是范晔参考的史书是更全面的,所以说,范晔记载的内容是更加详细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