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图:施关发機。
地动仪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2
zuizhongboss 楼主
明者自明。
2019年10月21日 07点10分 1
level 12
zuizhongboss 楼主
其牙機巧制,皆隐尊中。
译文:它的“牙”“機”制作巧妙,都在樽体里面。
機:在秦汉时代,这个字是特指,就是弩機的扳机结构。
但是弩機的扳机结构,却不能直接应用于地动仪中。
这样需要把“機”稍微巧妙的改造一下,如图。
这个改造在当时没有难度,同时增长了扳机(悬刀)的长度,增长了力矩,增加了灵敏度。
2019年10月21日 07点10分 2
level 12
zuizhongboss 楼主
2019年12月26日 07点12分 3
level 14
不成器!
2020年01月11日 10点01分 4
8探头,是一个折腾堆积的方案
2020年01月11日 10点01分
@木牛流马经典 对不对,不是你说的算。看什么?看疗效!
2020年01月13日 04点01分
楼主典型的物理是体育老师教的。这种严重有问题的还有疗效[滑稽]
2021年07月14日 02点07分
@星际魂 你说的没错。因为物理成绩不好的,在山东是做不了体育老师的,而且体育老师的物理成绩要远高于你们那里的物理老师,这一点区别于你们那里。
2021年07月14日 10点07分
level 14
设计阶段就被否定的8探头地动仪
8个探头的触发参数,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
不一致必然导致误触发增加。
另外,如果需要锁定机构,锁定失败的可能性也是必然存在的。
所以,8探头方案,就肯定不符合“合契若神”和“一龙吐丸”。
2020年01月13日 05点01分 5
你连自己的设计都做不出来。否定不否定的,说的更不算了。
2020年01月13日 05点01分
这不叫8个探头的复原设计!这叫平衡测震。
2020年01月13日 05点01分
把自己当权威人士了?把自己当做主流复原设计者了[笑眼]
2020年01月13日 05点01分

2020年11月23日 12点11分
level 14
俺可以说:研究地动仪,最深入全面,最科学,最汉文化,,,是老子俺!
2020年01月13日 05点01分 6
制作不出来的也是你。都是你~~~~全是你~~~~
2020年01月13日 09点01分
会转动的地动仪也是你~,制作不出来的也是你,都是你~~~~~全是你~~~~~~
2020年01月13日 09点01分
@zuizhongboss 无知
2020年01月13日 10点01分
level 14
不符合史书记载:
“候风地动仪”,“形似倾樽”,“地动摇樽”=尊体可摇摆
2020年01月13日 10点01分 7
看8楼
2020年01月14日 06点01分
level 12
zuizhongboss 楼主
拿着无知当有趣~~~~~~~~~~~~~~~
三人成虎。
3篇文章,只有一篇讲述了地动摇尊。
何况记录者,是一个对地动仪一无所知的人,这是记录者自己认为地震来了,会使樽摇动,然后指示方向。记录者的想法,差的远了。
同时,也把你自己,带远了。
地动摇尊,这句话,出现的位置也是在文章后面,处于总结的位置。
证据性不是很高。有待商榷。
你却当成令箭了~~~~。无知
2020年01月14日 06点01分 8
要否定史书记载?
2020年01月14日 07点01分
@木牛流马经典 3篇记载,共同之处,这才是确凿之处。三篇不同之处,有待商榷
2020年01月14日 09点01分
@木牛流马经典 这不叫否定历史记载,而是这是科学分析。并不是像你,单纯找对几个字进行强词夺理的分析。需要的是通篇考虑。
2020年01月14日 09点01分
无知
2020年01月14日 09点01分
level 12
zuizhongboss 楼主
@星际魂
@木牛流马经典
第一篇:
【西晋】司马彪(XX--306年)《续汉书》记载候风地动仪: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密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取自【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工艺部》)
第二篇:
【晋】袁宏(328年-376年)的《后汉纪·顺帝纪》记载候风地动仪:
  “衡作地动仪,以铜为器,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合盖充隆,饰以山龟鸟兽。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蟾蜍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樽中,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地动摇樽,所从来龙机发则吐丸,蟾蜍张口受之。丸声震扬,伺音觉知,即有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合契若神,自此之后,地动史官注记,记所从方起。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第三篇:
【南朝】范晔(398年-445年) ,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 其中《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候风地动仪共196字: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东汉科学家张衡 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在第一篇中: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
这一段说明了几个意思:1、确实有不止一个人参观过地动仪。2、这一段话也是一个演示的过程,和第三篇中的“验之以事,合契若神”,是相互对应起来的。
在第二篇中:地动摇樽,所从来龙机发则吐丸,蟾蜍张口受之。丸声震扬,伺音觉知,即有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合契若神,自此之后,地动史官注记,记所从方起。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除了,有第一篇包含的两个意思,1、当场验证。2、不止一个人来看过。这里面又包含一重意思就是,有专门的史官进行记录。我们来看史官的记录:
后汉书《五行志》中关于地震的记载
这些便是《五行志》中官方记录。
其中很多次,是京都地震,京都地震,人们都能感觉到了,地动仪的探测则没有什么意义了。
由于史官只记录,事情的结果,至于地震的消息是如何知道的,五行志中没有体现出来。也就说明地动仪
正确的
探测了多少次,则没有实际证据。
在第三篇中:这里面包含了前两篇的1、当场验证“验之以事,合契若神”。2、不止一个人来看过。3、有专门的史官进行记录。
还记录一件事情,就是地动仪正确探测这件事。这件事情,应该是可靠的。
这也是符合事情发展规律的,就是史书越写越细。参考的书籍多了,资料丰富了,所以第二篇比第一篇包含的内容多,第三篇比第二篇包含的内容多。
尽管说,范晔是在地动仪发明300年后,编纂的《后汉书》,但是范晔参考的史书是更全面的,所以说,范晔记载的内容是更加详细可信的。
2020年01月20日 06点01分 9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并不是模拟实验,由于那时地震频发,也就是地震活跃期,所以有现场人员包括史官等到现场值班的,或者那时也有专门负责的官员,监管等等人员在现场经历验证了张衡地动仪的地震来临时的动作情况,故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而不是去搞什么模拟演练,你把古人想成当今的消防演练,你想多了
2020年01月20日 08点01分
level 12
zuizhongboss 楼主
@星际魂
正好错了。文中明确记载“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进行检验,和说明的一样准确。
《五行志》中记载的地震,其准确性是毋容置疑的。这是官方史书。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有些地方确实是地震频繁
比如说,东都洛阳,有的时候是一年里两次。但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洛阳有震感,不代表震中就是在洛阳。也就是震中在离洛阳不远的地方,京都洛阳有震感了,这也叫京都地震。
并不是说,京都地震,震中就一定是在洛阳,因为在东汉年代还没有震中这个概念。
验之以事:只能是当场进行检验。
有人提出,现场人员包括史官等到现场值班的,或者那时也有专门负责的官员,监管等等人员在现场经历验证了张衡地动仪的地震来临时的动作情况,故观之莫不服其奇丽。
我们来看地震记录
京都洛阳
135年一次,137年两次,138年两次,139年一次,140年一次
一年有两次地震已经是很频繁了。
而且是京都有震感的。京都有震感,那么地动仪的在这个时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大家直接感觉到了。
地不觉动,但是地动仪又发机了,这样的机会有多少?
人们能观察到吗?
如果要进行观察,就必须要做好准备,这需要提前知道地震时间,地震能预测吗?
这很显然是矛盾的。
-------------------
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每个去参观的人,都可以进行当场演示,所以大家都佩服这个仪器的巧妙。
2020年01月21日 08点01分 10
level 12
zuizhongboss 楼主
施關发機。
2020年04月24日 03点04分 11
level 12
zuizhongboss 楼主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2021年06月23日 11点06分 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