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岁月80年代 光辉岁月80年代
关注数: 296 粉丝数: 451 发帖数: 22,965 关注贴吧数: 15
【史上最全】暖泉政区历史沿革及历任领导名录 明代及明以前 暖泉政区历史资料不详。 清代 1644年-1907年,清政府在盛京(今沈阳)设奉天将军与奉天府尹,对辽宁地区实行旗民分治。暖泉隶属于奉天将军下盖州城守尉所属的正红旗地界;同时,又归属于奉天府尹下盖平知县属下的在城社(社:县属下一级的行政组织)。辖10个甲(每甲辖村不等),其中有4个大,即:正红旗堡、暖泉、方家屯、龙王庙,其他小村不详。1907年-1908年,清政府改变辽宁地区行政建置,罢将军置东三省总督,废除“旗民分治制”,改社甲制为区村制,盖平县置94区。暖泉隶属忠义区。辖18个村,即:前暖泉、后暖泉、前红旗堡、后红旗堡、蔡家峪、方家屯、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四道沟、屯道沟、龙王庙、染房沟、董家屯、泊家沟、水泉沟、义尔岭、枣木沟。1908年-1910年,清政府改区村制为乡区制,将原来盖平县94区合并为17乡,每个乡辖区不等。暖泉隶属大寅乡(辖区有3:忠义、忠节、龙湾)忠义区。辖村不变。1910年-1912年,清政府将盖平县原乡区改为5镇、2乡、105区。暖泉属城廂镇中的三个区:忠义东区、忠义中区、忠义西区。辖村不变。 民国 1912年-192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除旧的行政制度,实行警察管辖制(是引入日本国的管理制度)。盖平县共设4个警察区,区下又辖区、村。暖泉属警察第一区辖下的忠义东区、忠义中区、忠义西区。辖18个村,即:前暖泉、后暖泉、前红旗堡、后红旗堡、蔡家峪、方家屯、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四道沟、屯道沟、龙王庙、染房沟、董家屯、泊家沟、水泉沟、义尔岭、枣木沟。 1922年-1923年,民国政府废除警察管辖制,在盖平县设置8大区。暖泉属第一区。辖19个村(其中7个主村、12个附村),即:主村:方家屯,上方家屯(附村: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附村:屯道沟),龙王庙(附村:泊家沟、枣木沟),染房沟(附村:义尔岭、头道沟、大董屯、水泉沟),前暖泉(附村:后暖泉),前红旗堡(附村:后红旗堡、蔡家峪)。1923年-1929年,暖泉仍属盖平县第一区,但废除附村称谓。辖16个村,即:大董屯、义尔岭、蔡家峪、前红旗堡、后红旗堡、头道沟、二道沟、上方家屯、后暖泉、方家屯、三道沟、龙王庙、屯道沟、泊家沟、枣木沟、前暖泉。 第一区区长:胡兆庚(1923-1927)、李联仲(1927-1929)。 1929年-1932年,暖泉仍属盖平县第一区,又重新恢复主村和附村的管理制。辖20个村(其中主村3个、附村17个),即:主村:方家屯(附村: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四道沟、屯道沟、下方屯、南沟),暖泉(附村:后暖泉、前红旗堡、后红旗堡、蔡家屯),东龙王庙(附村:泊家沟、枣木沟、董家店、染房沟、松树沟、义尔岭)。 第一区区长:李联仲(1929-1932)。 伪满洲国 1932年-1936年7月,日伪沿用民国建制,暖泉仍属盖平县第一区。辖村不变。 第一区区长:陈肇询(1932-1936)。1936年7月-1945年11月,日伪改区村制为村屯与街区制的管理方式,成立暖泉村。辖16个屯,即:前红旗堡、后红旗堡、前暖泉、后暖泉、蔡家峪、下方家屯、上方家屯、二道沟、三道沟、龙王庙、董家店、七盘岭、义尔岭、屯道沟、张郎寨、古台子。屯下设牌(每屯中每户称为一牌,十户选出一名牌长),全村共有107个牌。村公所驻地下方家屯。 暖泉村村长:董鸿喜(1936.7-1945.11)。抗战胜利后 1945年11月-1946年10月,日寇投降,共产党解放盖平县,恢复区村制,暖泉属尚和寨和团甸两个区管辖。辖16个村,其中尚和寨区所辖7个村:前红旗堡、后红旗堡、前暖泉、后暖泉、蔡家峪、张郎寨、古台子;团甸区所辖9个村:下方家屯、上方家屯、屯道沟、二道沟、三道沟、龙王庙、董家店、七盘岭、义尔岭。 尚和寨区党工委书记:徐中岳(1946.1-1946.6)、梁建国(1946.6-1946.10); 尚和寨区人民政府区长:徐中岳(1946.1-1946.7)、任玉林(1946.8-1946.10)。 团甸区党工委书记:孙秀(1946.6-1946.10); 团甸区人民政府区长:孙秀(1945.11-1946.6)、吴庆昌(1946.6-1946.7)、章明(1946.8-1946.10)。1946年10月-1947年6月,国民党再次侵占盖平县,实行乡、保、甲制,全县设34个乡,成立暖泉乡。辖16个保,即:前红旗堡、后红旗堡、前暖泉、后暖泉、蔡家峪、上方家屯、下方家屯、二道沟、三道沟、龙王庙、董家店、义尔岭、七盘岭、屯道沟、张郎寨、古台子,共93个甲。乡公所驻地下方家屯。 暖泉乡乡长:董鸿喜(1946.10-1947.6)。 1947年6月-1949年5月,共产党收复盖平县,恢复原区、村政府建制,全县设1镇、10个中心区、13个分区,成立暖泉分区,属团甸中心区管辖。辖17个村,即:前红旗堡、后红旗堡、前暖泉、后暖泉、蔡家峪、下方家屯、上方家屯、二道沟、三道沟、龙王庙、董家店、七盘岭、义尔岭、屯道沟、腰岭子、张郎寨、古台子。分区政府驻地后暖泉。 团甸区党工委书记:魏民(1947.6-1948.9)、章明(1948.10-1949.1); 团甸区人民政府区长:章明(1947.6-1948.10)、谭永芳(1948.10-1949.5)。1949年5月-1949年9月,全县调整区划,设2镇、24个区,成立暖泉区。辖17个村,即:前红旗堡、后红旗堡、前暖泉、后暖泉、蔡家峪、方家屯、二道沟、三道沟、龙王庙、董家店、七盘岭、义尔岭、屯道沟、腰岭子、张郎寨、古台子、山嘴子。区政府驻地方家屯。 暖泉区党工委书记:谭永芳(1949.5-1949.9); 暖泉区人民政府区长:邓国香(1949.5-1949.9)。新中国 1949年10月-1951年6月,全县设2镇、16个区,暖泉属第三区(原团甸区)管辖。辖18个村,即:前红旗堡、后红旗堡、前暖泉、后暖泉、蔡家峪、上方家屯、下方家屯、二道沟、三道沟、龙王庙、董家店、七盘岭、义尔岭、屯道沟、腰岭子、张郎寨、古台子、山嘴子。 第三区(团甸)党委书记:卞德功(1949.10-1951.6); 第三区(团甸)人民政府区长:孙诚(1949.10-1951.6)。1951年6月-1956年3月,全县设2镇,12个区,暖泉仍属第三区(原团甸区)管辖。辖17个村,即:前红旗堡、后红旗堡、前暖泉、后暖泉、蔡家峪、方家屯、二道沟、三道沟、龙王庙、董家店、七盘岭、义尔岭、屯道沟、腰岭子、张郎寨、古台子、山嘴子。 第三区(团甸)党委书记:卞德功(1951.6-1952.8)、张四维(1952.8-1952.9)、刘海兴(1952.9-1954.8)、马福金(1954.8-1955.7)、张天民(1955.8-1956.3); 第三区(团甸)人民政府区长:孙诚(1951.6-1953.4)、李荣辉(1953.6-1954.3)、吴国安(1954.3-1956.3)。1956年3月-1958年5月,全县建立2镇、8个直属乡、59个区辖乡,并有177个农业高级合作社,暖泉地区分为暖泉乡、龙王庙乡,属团甸区管辖。暖泉乡辖8个村(7个农业高级合作社名称略),即:前暖泉、后暖泉、前红、后红、蔡峪、二道沟、方屯、屯道沟;龙王庙乡辖5个村(5个农业高级合作社名称略),即:董店、龙王庙、仁义(原名三道沟)、义尔岭、七盘岭。暖泉乡政府驻地方屯,龙王庙乡政府驻地龙王庙。 暖泉乡党总支部书记:陈明廉(1956.3-1958.5); 暖泉乡人民政府乡长:王长连(1956.3-1957.1)、李述顺(1957.2-1958.5)。 龙王庙乡党总支部书记:李诗丰(1956.3-1956.8)、王丕兴(1956.9-1958.5); 龙王庙乡人民政府乡长:张洪仁(1956.3-1956.8)、李诗丰(1956.8-1958.5)。1958年5月-1958年10月,全县撤区并乡,实行一乡一社,将龙王庙乡并入暖泉乡,社为跃进社。辖13个村,即:前暖泉、后暖泉、前红、后红、蔡峪、二道沟、方屯、屯道沟、龙王庙、董店、仁义(原名三道沟)、义尔岭、七盘岭。乡政府驻地方屯。 暖泉乡党委书记:战希顺(1958.5-1958.10); 暖泉乡人民政府乡长:李述顺(1958.5-1958.10)。 1958年10月-1959年3月,实行人民公社化,成立盖平县人民公社,设13个大队,辖55个管理区、389个作业区。暖泉则划为盖平县人民公社团甸大队下辖的一个管理区。辖13个作业区,即:前红、后红、前暖泉、后暖泉、蔡峪、方屯、屯道沟、二道沟、三道沟、龙王庙、董店、义尔岭、七盘岭。区政府驻地方屯。 团甸大队党委书记:洪益民(1958.10-1959.3); 团甸大队大队长:段洪玉(1958.10-1959.3)。1959年3月-1961年5月,撤销盖平县人民公社,将原各个大队改称人民公社,原管理区不变,原作业区则调整为生产大队,暖泉管理区属团甸人民公社。辖13个生产大队,即:前红、后红、前暖泉、后暖泉、蔡峪、方屯、屯道沟、二道沟、三道沟、龙王庙、董店、义尔岭、七盘岭。区政府驻地方屯。 团甸人民公社党委书记:董秀源(1959.3-1961.5)、王永库(1961.2-1961.3); 团甸人民公社社长:李文楼(1959.7-1959.12)、刘桂昌(1960.1-1960.12)、张维希(1961.1-1961.5)。 1961年5月-1983年9月,重新调整社队体制,成立暖泉人民公社。辖13个生产大队,即:前红、后红、前暖泉、后暖泉、蔡峪、方屯、屯道沟、二道沟、三道沟、龙王庙、董店、义尔岭、七盘岭。共有72个生产队。公社驻地方屯,后迁至二道沟。 暖泉人民公社党委书记:王永库(1961.5-1967.2)、韩元林(1971.6-1972.10)、刘兴力(1972.11-1976.12)、臧著明(1977.1-1981.9)、蒋玉新(1981.10-1983.9); 暖泉人民公社社长:李文楼(1961.5-1967.2); 暖泉人民公社革委会主任:王永库(1968.4-1969.7)、韩元林(1969.8-1972.10)、刘兴力(1972.11-1976.12)、臧著明(1977.1-1978.7)、王家鹏(1978.8-1979.2)、陈明春(1979.3-1979.11)、蒋玉新(1979.12-1980.8); 暖泉人民公社管委会主任:蒋玉新(1980.8-1981.9)、蒋永太(1981.10-1983.9)。1983年9月-1994年4月,全县设8镇、29个乡。暖泉人民公社改为暖泉乡。辖13个村民委员会,即前红、后红、前暖泉、后暖泉、蔡峪、方屯、屯道沟、二道沟、三道沟、龙王庙、董店、义尔岭、七盘岭。共有60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地二道沟。 暖泉乡党委书记:蒋玉新(1983.9-1985.3)、王家鹏(1985.4-1991.6)、赵锡春(1991.6-1994.4); 暖泉乡人民政府乡长:蒋永太(1983.9-1984.8)、鲍希加(1984.9-1986.9)、陈家德(1987.3-1991.6)、沈尔启(1991.6-1991.12)、张连玉(1991.12-1994.4)。1994年4月至今,暖泉乡撤乡建镇为暖泉镇。辖13个村(其中九个主村、四个附村),即:主村;前红(附村:后红)、后暖泉(附村:蔡峪)、前暖泉、方屯(附村:屯道沟)、二道沟、三道沟、龙王庙、董店(附村:义尔岭)、七盘岭。镇政府驻地二道沟。 暖泉镇党委书记:赵锡春(1994.4-1996.5)、何维宏(1996.5-2001.1)、孙志平(2001.1-2004.1)、曹伟(2004.1-2014.11)、邵威(2014.11-2019.2)、宋金平(2019.2至今); 暖泉镇人民政府镇长:张连玉(1994.4-1994.12)、罗连柱(1994.12-1996.5)、庄磊(1996.5-1998.3)、陈世一(1998.3-2002.12)、曲家富(2003.1-2007.9)、郭洪田(2007.9-2014.11)、张庆生(2014.11-2019.2)、甘兴国(2019.2至今)。(参考资料:清康熙二十一年《盖平县志》、清光绪三十四年《盖平县乡土志》、民国九年《盖平县乡土志》、民国十九年《盖平县志》、一九八二年《盖县政区沿革》、“暖泉镇七盘岭村臧氏先祖臧珴墓志铭”,《中国共产党辽宁省盖县/盖州市组织史资料1945-2011》、原暖泉乡党委书记王家鹏口述回忆、以及其他相关材料。)
暖泉镇位于辽宁省盖州市东部山区,距盖州市区东9公里,地理坐标北纬40°20′,东经122°40′。南与梁屯镇毗邻,西南与徐屯镇一山之隔,西与东城办事处以大清河为界,北接团甸镇,东靠高屯镇。 暖泉镇地处长白山——千山延脉,汤岗子——熊岳温泉沿线,多为高山和丘陵地带,地势东高西低。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6公里,总面积约为105平方公里。清代以前,在今前暖泉村与后暖泉村交界处,曾有一处温泉,终年温热,“暖泉”由此得名。 暖泉镇气候温和宜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5℃,降水量636.3㎜,无霜期189天,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寒暑适中,温和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业比较发达,其中玉米、西瓜、蔬菜、苹果、柞蚕、绒山羊等农副产品远近闻名。 暖泉镇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早在隋唐时期便有先民在此居住。明代以前政区沿革资料不详。清代隶属盖州正红旗地界及盖平县在城社;清末为忠义区;民国属盖平县第一区;伪满洲国为暖泉村;抗战胜利后属尚和寨和团甸两个区管辖;解放后先后属第三区(原团甸区)、团甸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成立暖泉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暖泉乡;1994年建立暖泉镇。现下辖前暖泉村、后暖泉村(含蔡峪村)、前红村(含后红村)、方屯村(含屯道沟村)、二道沟村、三道沟村、龙王庙村、董店村(含义尔岭村)、七盘岭村9个行政村。总人口16315人,镇政府驻地为二道沟村。
钟鼓楼——曾经热门的影视取景地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滚滚红尘》《大清炮队》《杨运传奇》等电影陆续在盖州取景拍摄。而钟鼓楼自然就成为最主要的取景场所。 据钟鼓楼守护人高深老先生回忆:林青霞、秦汉主演的电影《滚滚红尘》在钟鼓楼取景拍摄的时候,全城轰动。很多人听到了消息都慕名而来。当时的场面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围观的人群把钟鼓楼围得水泄不通,很多在外围看不到又挤不进去的人们甚至爬上了周围的屋顶。电影剧组在现场邀请很多群众来当临时演员。这对那个年代的盖州人民来说绝对是最稀奇的事情了。很多人甚至不好意思出演,连忙摆手拒绝。后来还是有很多群众参与了拍摄。老人、大人、孩子们穿上了剧组提供的旧时代服装,拉洋车的、宪兵警察、路人、店铺掌柜等形象一下子就生动的出现在画面里了。有意思的是一个小孩穿上了破破烂烂的衣服后被剧组的工作人员用黑煤往脸上一抹,顿时一个“小叫花子”就出现了。围观的群众开心的议论起来,都说像真的一样。对于林青霞、秦汉这样的电影明星,那个时代的盖州人民充满了好奇。但大多数人亲眼所见后就觉得跟平常人没有太大分别。林青霞和秦汉在现场都没有明星架子,非常随和,群众跟他们打招呼,他们也微笑着点头回应,吃水果也不冲洗,用手擦擦就吃…… 《大清炮队》《杨运传奇》等电影在钟鼓楼取景拍摄的时候同样引起了当时盖州人民的强烈关注。成为一时茶余饭后的谈资。 如今盖州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启动古城保护规划,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也在积极准备中。盖州文化古城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相信在不久的明天,越来越多的影视剧将会选择在盖州取景拍摄。(电影《滚滚红尘》剧照)(电影《滚滚红尘》剧照)(电影《大清炮队》剧照)
【盖州古城】盖州古城 商贾辐辏 古城盖州从汉代时起就冲决了陈腐思想的羁绊,市与商就不断地发展着,带动着这架机器运转,使得城市的精彩经久不衰。因此其在汉代就是商贾云集的辽东重镇,唐、宋、金、辽、元一个个朝代更迭、战争动乱的年代,市,能给我们留下的是那历经沧桑的建筑和浓郁的商业文化。明、清始,古城盖州更是充当着东北的开埠口岸角色。当营口的港口还没有形成之前,南方的海船便从西河口溯大清河而上,停靠在盖州南关外的船舶码头,促成了盖州城经济的繁荣。熙熙攘攘的人流充斥着整个街道。古城实开两门,商民交易、店市都集中在这一带。农副产品进城,这里就成了集散地,成为物资交流的场所。溯大清河而上的南船货物大多在南关卸货,而来自东部山区的物产,运至城外的货物,则从东关进出的较多。 盖州城里的商铺街也得到空前发展。南关、东关就此成为古老的商业街。有栉比的商号、五光十色的店铺门面。行业多种多样,城内拥有铺行、商铺、商号达1000余户,目前经我们走访、调查、整理出400余户铺行、商铺、商号名称。 药 房:咸春堂、天一堂、天源堂、九恩堂、三義堂(膏药铺)、中兴堂、杏林堂、天生堂、庆成永、金城昇、金城盛、同合堂、泰和堂、洪春堂、德生堂、咸春堂(南)、同寅堂、魁福堂、成春堂、西域堂、天福堂、天成堂、春林堂、永兴顺、天合利、三生堂、天元堂、久安堂、怀德堂、润德堂、志育堂、福生堂、利生堂、九思堂、春育堂、同德堂、德生堂、时雨堂、永和堂、即愈堂、万寿堂、大生堂、大德堂、道生堂、九二堂、全生堂、太和堂、天贞堂、济世堂、宝善堂、德和堂、春和堂、天生堂、庄仁堂、会东堂、普春堂、九如堂、万有堂、荣生堂、中立堂、广生堂、兴业堂、忠德堂、明仁堂、复得堂、人和堂、宏春堂、广德堂、德发堂、同春堂、天和堂、天义堂、永生堂、永春堂、天元堂、久安堂、三义堂、正德堂、长春堂、保元堂、天德堂、仲生药店、张仙圃、金城盛、金城升、吉成兴、庆成永、新泰兴。 金 店:宝兴、洪源盛、宝兴(南)、洪源盛(南)、宝聚成。 木匠铺:万成东木局、万盛东木局、義顺永木局、森林木局、德家兴。 烧 锅:会隆海、德隆、集隆湧、发长鳳。 酒 房:三泰永、福泰永、震源湧、兴汉。 布匹日用百货:惠济号、洪顺兴、万德长、荣昌盛、宏泰号、新顺昌、德成号、合记号、高德润、同利永、聚泰昌、宏泰盛、裕泰德、源发成、关福记、新昌益、泰记。 当 铺:新和当、公济当、惠济当、士林当、福兴堂、一面当、慎成当、致和当、敬胜当、常庆当、会隆当、万和当、三盛当、增胜当、益泰当、永和当、魁隆当、德隆当、聚隆当、聚源当、允隆当、允兴当、世隆当、广隆当、阜增当 隆庆当 、隆泰当、信泰当、玉发当、生发当、常胜当、志成当、谨成当、永成当。 粮 栈:晋德和、福源兴、亨祥德、新源号。 书 局:文胜堂、恒裕堂、世林书局、大同书局、文会书局、维新工厂、同友书局。 印刷厂:泰和东、天增厚。 饭 馆:洪德源、義增园、庆升平、德胜园、四海春。 花线房:公兴益、永和福、永和成、公益堂、公兴茂。 医 院:县立医院、于氏医院、富康医院、马利生医院、冯湘山医院、王芷湘医院、云生医院。 照相馆:东盛斋照相馆、兴泰泉照相馆、万兴泉照相馆。 镶牙馆:武云峰镶牙馆、黄家镶牙馆、王家镶牙馆、范家镶牙馆。 理发店:福记、莲荷香、惠兰亭。 自行车铺:三明车厂、福林车厂、仁汉车厂、卢子和车厂。 面 铺:義顺成、金城泰、裕鑫斋、聚兴斋、三合栈、四合祥。 下杂货:西同聚、同声厚。 刻 字:阜增山房、郁文山房、潘家刻字铺。 铁 炉:东关李家炉、周家炉、瓮圈内于家小钉炉、南马道青州刀剪炉。 烟 馆:鹿鸣春、东记、飞云阁、风安楼、萃文轩。 鞋 店:人和玉、義盛永。 纸马铺:赵家纸马铺、门家纸马铺。 蓆 房:崔家蓆房、胡家蓆房。 蓆棚戏院:永票戏院、于家班戏院、昇平戏院。 皮影班:王大腔班、燕簾班。 香 铺:德馨香铺、合馨香铺。 腊 铺:张家腊铺。 铜匠铺:林家铜匠铺、赵家铜匠铺、范家铜匠铺。 炮 铺:赵家炮铺、常家炮铺、王家炮铺。 糕点铺:稻香村、聚馨斋、老汇丰、芝蘭斋、裕馨斋。 黄酒馆:人和居、福增居、聚合居。 白皮铺:和发泳、吴鞭竿铺、贾皮铺。 豆腐房:刘家豆腐房、韩家豆腐房、王家豆腐房、李家豆腐房。 酱园子:清真酱园、南关刘家酱园、金家湾酱园。 碾 房:李家碾房、马家碾房、天民泰碾房。 肉 铺:冯肉案、刘肉案、萧肉案。 篓 铺:滕家衖子竹篓铺。 大饼铺:刘家饼铺、徐家饼铺。 镜 店:同合祥。 柳条铺:鲁家柳条铺。 白铁铺:尹家白铁铺、杨家白铁铺、温家白铁铺。 造纸业:祝家纸房、东胜纸厂。 妓 院:鼓乐房、双喜堂、红喜堂、金喜堂。 陶瓷业:新三窑业、斗家砖、盆窑。 丝绸业:福合公、金生永、同益丝厂、山东昌邑小织绸房。 货 栈:和长发、天和栈、德兴店。 鱼 行:王鱼铺、门脸虾米莊、小鱼铺。 日 商:盛汉洋行、成和公司、莺市洋行、周口商店、果园日农(三口、佐佐木、日藤)。 外商买办:美孚行、亚细亚、万昌厚。 其他:三泰凝、恒泰兴、致成庆、和成兴、谨成号、福顺永、义申栈、义兴永、义顺和、阜泉海、万增涌、兴泰泉、全发福、福亨隆、谦利当、长隆栈、阜增庆、恒顺德、祥泰局、西成园、阜森茂、锦城利、同协泰、德兴隆、同兴隆协丰号、福源升、同生福、公兴万、福和顺、阜凝栈、长隆盛、恒增号、广盛德、益兴合、永增利、同增义、瑞合福、元茂福、洪兴隆、万源聚、义发局、德生远、乐盛居、宏泰号德馨发、同合利、永生庆、德盛居、阜泰亨、恒顺公、福玉栈、复兴永、同升染坊、通顺皮铺。 古城盖州位于辽东半岛西北,独具地利,区位优越。《县志》说盖州“襟山带海,轮轨交通。”《盛京通志》也说:“西南渤海环绕,东北群山屏列,为留都严邑,洵知天然形势,颇占优胜。”留都,指盛京,严邑,是指重要的地域。 盖州地貌特征为“六山三水一分田”,属辽南丘陵地带,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和东南部为高山和丘陵,西部和北部为平原。全境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寒暑适中,温和宜人。民谣说:“依山临海在辽南,六山三水一分田。东产柞蚕,西产渔盐,南产苹果,北产粮棉。连云港口达三江,交通要道贯北南。东有石门关,西有西海关,南有小阳关,北有青石关。若是军情急,遍地起狼烟。”(《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辽宁卷 盖州资料本》) 这就是盖州,集区位、资源、人文于一体的灵杰之地,历史上她曾空前鼎盛,未来她必将再现辉煌。
【历史资料】民国时期暖泉地区各学校概况 民国时期,暖泉地区在行政上隶属于盖平县第一区,在教育上属于盖平县第一学区,全地区共有七所村立小学,即:方家屯村立模范小学校、后暖泉村立第三十二小学校、红旗堡村立第四十二小学校、三道沟村立第四十五小学校、屯道沟村立第四十六小学校、龙王庙村立第四十七小学校、前暖泉村立第五十二小学校。 方家屯村立模范小学校:成立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八月,校长吕殿卿,正教员1人、教员4人,初小(低年级小学)班2个、高小(高年级小学)班2个,初小学生人数93人、高小学生人数85人,校舍平房19间。(ps:从学生人数和校舍间数来看,方家屯村立模范小学校为当时盖平县村立级别小学中规模最大的。) 后暖泉村立第三十二小学校:成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学董1人,教员1人,初小(低年级小学)班1个,学生人数44人,校舍平房5间。 红旗堡村立第四十二小学校:成立于民国二年(1913年)二月,学董1人,教员1人,初小(低年级小学)班1个,学生人数75人,校舍平房6间。 三道沟村立第四十五小学校:成立于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学董1人,教员1人,初小(低年级小学)班1个,学生人数45人,校舍平房6间。 屯道沟村立第四十六小学校:成立于民国四年(1915年)九月,学董1人,教员1人,初小(低年级小学)班1个,学生人数24人,校舍平房3间。 龙王庙村立第四十七小学校:成立于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学董1人,教员1人,初小(低年级小学)班1个,学生人数44人,校舍平房5间。 前暖泉村立第五十二小学校:成立于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学董1人,教员1人,初小(低年级小学)班1个,学生人数50人,校舍平房6间。 (参考资料:民国十九年《盖平县志》)
【史上最全】暖泉政区历史沿革及历任领导名录 明代及明以前 暖泉政区历史资料不详。 清代 1644年-1907年,清政府在盛京(今沈阳)设奉天将军与奉天府尹,对辽宁地区实行旗民分治。暖泉隶属于奉天将军下盖州城守尉所属的正红旗地界;同时,又归属于奉天府尹下盖平知县属下的在城社(社:县属下一级的行政组织)。辖10个甲(每甲辖村不等),其中有4个大,即:正红旗堡、暖泉、方家屯、龙王庙,其他小村不详。 1907年-1908年,清政府改变辽宁地区行政建置,罢将军置东三省总督,废除“旗民分治制”,改社甲制为区村制,盖平县置94区。暖泉隶属忠义区。辖18个村,即:前暖泉、后暖泉、前红旗堡、后红旗堡、蔡家峪、方家屯、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四道沟、屯道沟、龙王庙、染房沟、董家屯、泊家沟、水泉沟、义尔岭、枣木沟。1908年-1910年,清政府改区村制为乡区制,将原来盖平县94区合并为17乡,每个乡辖区不等。暖泉隶属大寅乡(辖区有3:忠义、忠节、龙湾)忠义区。辖村不变。1910年-1912年,清政府将盖平县原乡区改为5镇、2乡、105区。暖泉属城廂镇中的三个区:忠义东区、忠义中区、忠义西区。辖村不变。民国 1912年-192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除旧的行政制度,实行警察管辖制(是引入日本国的管理制度)。盖平县共设4个警察区,区下又辖区、村。暖泉属警察第一区辖下的忠义东区、忠义中区、忠义西区。辖18个村,即:前暖泉、后暖泉、前红旗堡、后红旗堡、蔡家峪、方家屯、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四道沟、屯道沟、龙王庙、染房沟、董家屯、泊家沟、水泉沟、义尔岭、枣木沟。 1922年-1923年,民国政府废除警察管辖制,在盖平县设置8大区。暖泉属第一区。辖19个村(其中7个主村、12个附村),即:主村:方家屯,上方家屯(附村: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附村:屯道沟),龙王庙(附村:泊家沟、枣木沟),染房沟(附村:义尔岭、头道沟、大董屯、水泉沟),前暖泉(附村:后暖泉),前红旗堡(附村:后红旗堡、蔡家峪)。 1923年-1929年,暖泉仍属盖平县第一区,但废除附村称谓。辖16个村,即:大董屯、义尔岭、蔡家峪、前红旗堡、后红旗堡、头道沟、二道沟、上方家屯、后暖泉、方家屯、三道沟、龙王庙、屯道沟、泊家沟、枣木沟、前暖泉。 第一区区长:胡兆庚(1923-1927)、李联仲(1927-1929)。 1929年-1932年,暖泉仍属盖平县第一区,又重新恢复主村和附村的管理制。辖20个村(其中主村3个、附村17个),即:主村:方家屯(附村: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四道沟、屯道沟、下方屯、南沟),暖泉(附村:后暖泉、前红旗堡、后红旗堡、蔡家屯),东龙王庙(附村:泊家沟、枣木沟、董家店、染房沟、松树沟、义尔岭)。 第一区区长:李联仲(1929-1932)。伪满洲国 1932年-1936年7月,日伪沿用民国建制,暖泉仍属盖平县第一区。辖村不变。 第一区区长:陈肇询(1932-1936)。1936年7月-1945年11月,日伪改区村制为村屯与街区制的管理方式,成立暖泉村。辖16个屯,即:前红旗堡、后红旗堡、前暖泉、后暖泉、蔡家峪、下方家屯、上方家屯、二道沟、三道沟、龙王庙、董家店、七盘岭、义尔岭、屯道沟、张郎寨、古台子。屯下设牌(每屯中每户称为一牌,十户选出一名牌长),全村共有107个牌。村公所驻地下方家屯。 暖泉村村长:董鸿喜(1936.7-1945.11)。抗战胜利后 1945年11月-1946年10月,日寇投降,共产党解放盖平县,恢复区村制,暖泉属尚和寨和团甸两个区管辖。辖16个村,其中尚和寨区所辖7个村:前红旗堡、后红旗堡、前暖泉、后暖泉、蔡家峪、张郎寨、古台子;团甸区所辖9个村:下方家屯、上方家屯、屯道沟、二道沟、三道沟、龙王庙、董家店、七盘岭、义尔岭。 尚和寨区党工委书记:徐中岳(1946.1-1946.6)、梁建国(1946.6-1946.10); 尚和寨区人民政府区长:徐中岳(1946.1-1946.7)、任玉林(1946.8-1946.10)。 团甸区党工委书记:孙秀(1946.6-1946.10); 团甸区人民政府区长:孙秀(1945.11-1946.6)、吴庆昌(1946.6-1946.7)、章明(1946.8-1946.10)。1946年10月-1947年6月,国民党再次侵占盖平县,实行乡、保、甲制,全县设34个乡,成立暖泉乡。辖16个保,即:前红旗堡、后红旗堡、前暖泉、后暖泉、蔡家峪、上方家屯、下方家屯、二道沟、三道沟、龙王庙、董家店、义尔岭、七盘岭、屯道沟、张郎寨、古台子,共93个甲。乡公所驻地下方家屯。 暖泉乡乡长:董鸿喜(1946.10-1947.6)。 1947年6月-1949年5月,共产党收复盖平县,恢复原区、村政府建制,全县设1镇、10个中心区、13个分区,成立暖泉分区,属团甸中心区管辖。辖17个村,即:前红旗堡、后红旗堡、前暖泉、后暖泉、蔡家峪、下方家屯、上方家屯、二道沟、三道沟、龙王庙、董家店、七盘岭、义尔岭、屯道沟、腰岭子、张郎寨、古台子。分区政府驻地后暖泉。 团甸区党工委书记:魏民(1947.6-1948.9)、章明(1948.10-1949.1); 团甸区人民政府区长:章明(1947.6-1948.10)、谭永芳(1948.10-1949.5)。1949年5月-1949年9月,全县调整区划,设2镇、24个区,成立暖泉区。辖17个村,即:前红旗堡、后红旗堡、前暖泉、后暖泉、蔡家峪、方家屯、二道沟、三道沟、龙王庙、董家店、七盘岭、义尔岭、屯道沟、腰岭子、张郎寨、古台子、山嘴子。区政府驻地方家屯。 暖泉区党工委书记:谭永芳(1949.5-1949.9); 暖泉区人民政府区长:邓国香(1949.5-1949.9)。新中国 1949年10月-1951年6月,全县设2镇、16个区,暖泉属第三区(原团甸区)管辖。辖18个村,即:前红旗堡、后红旗堡、前暖泉、后暖泉、蔡家峪、上方家屯、下方家屯、二道沟、三道沟、龙王庙、董家店、七盘岭、义尔岭、屯道沟、腰岭子、张郎寨、古台子、山嘴子。 第三区(团甸)党委书记:卞德功(1949.10-1951.6); 第三区(团甸)人民政府区长:孙诚(1949.10-1951.6)。1951年6月-1956年3月,全县设2镇,12个区,暖泉仍属第三区(原团甸区)管辖。辖17个村,即:前红旗堡、后红旗堡、前暖泉、后暖泉、蔡家峪、方家屯、二道沟、三道沟、龙王庙、董家店、七盘岭、义尔岭、屯道沟、腰岭子、张郎寨、古台子、山嘴子。 第三区(团甸)党委书记:卞德功(1951.6-1952.8)、张四维(1952.8-1952.9)、刘海兴(1952.9-1954.8)、马福金(1954.8-1955.7)、张天民(1955.8-1956.3); 第三区(团甸)人民政府区长:孙诚(1951.6-1953.4)、李荣辉(1953.6-1954.3)、吴国安(1954.3-1956.3)。1956年3月-1958年5月,全县建立2镇、8个直属乡、59个区辖乡,并有177个农业高级合作社,暖泉地区分为暖泉乡、龙王庙乡,属团甸区管辖。暖泉乡辖8个村(7个农业高级合作社名称略),即:前暖泉、后暖泉、前红、后红、蔡峪、二道沟、方屯、屯道沟;龙王庙乡辖5个村(5个农业高级合作社名称略),即:董店、龙王庙、仁义(原名三道沟)、义尔岭、七盘岭。暖泉乡政府驻地方屯,龙王庙乡政府驻地龙王庙。 暖泉乡党总支部书记:陈明廉(1956.3-1958.5); 暖泉乡人民政府乡长:王长连(1956.3-1957.1)、李述顺(1957.2-1958.5)。 龙王庙乡党总支部书记:李诗丰(1956.3-1956.8)、王丕兴(1956.9-1958.5); 龙王庙乡人民政府乡长:张洪仁(1956.3-1956.8)、李诗丰(1956.8-1958.5)。1958年5月-1958年10月,全县撤区并乡,实行一乡一社,将龙王庙乡并入暖泉乡,社为跃进社。辖13个村,即:前暖泉、后暖泉、前红、后红、蔡峪、二道沟、方屯、屯道沟、龙王庙、董店、仁义(原名三道沟)、义尔岭、七盘岭。乡政府驻地方屯。 暖泉乡党委书记:战希顺(1958.5-1958.10); 暖泉乡人民政府乡长:李述顺(1958.5-1958.10)。 1958年10月-1959年3月,实行人民公社化,成立盖平县人民公社,设13个大队,辖55个管理区、389个作业区。暖泉则划为盖平县人民公社团甸大队下辖的一个管理区。辖13个作业区,即:前红、后红、前暖泉、后暖泉、蔡峪、方屯、屯道沟、二道沟、三道沟、龙王庙、董店、义尔岭、七盘岭。区政府驻地方屯。 团甸大队党委书记:洪益民(1958.10-1959.3); 团甸大队大队长:段洪玉(1958.10-1959.3)。 1959年3月-1961年5月,撤销盖平县人民公社,将原各个大队改称人民公社,原管理区不变,原作业区则调整为生产大队,暖泉管理区属团甸人民公社。辖13个生产大队,即:前红、后红、前暖泉、后暖泉、蔡峪、方屯、屯道沟、二道沟、三道沟、龙王庙、董店、义尔岭、七盘岭。区政府驻地方屯。 团甸人民公社党委书记:董秀源(1959.3-1961.5)、王永库(1961.2-1961.3); 团甸人民公社社长:李文楼(1959.7-1959.12)、刘桂昌(1960.1-1960.12)、张维希(1961.1-1961.5)。1961年5月-1983年9月,重新调整社队体制,成立暖泉人民公社。辖13个生产大队,即:前红、后红、前暖泉、后暖泉、蔡峪、方屯、屯道沟、二道沟、三道沟、龙王庙、董店、义尔岭、七盘岭。共有72个生产队。公社驻地方屯,后迁至二道沟。 暖泉人民公社党委书记:王永库(1961.5-1967.2)、韩元林(1971.6-1972.10)、刘兴力(1972.11-1976.12)、臧著明(1977.1-1981.9)、蒋玉新(1981.10-1983.9); 暖泉人民公社社长:李文楼(1961.5-1967.2); 暖泉人民公社革委会主任:王永库(1968.4-1969.7)、韩元林(1969.8-1972.10)、刘兴力(1972.11-1976.12)、臧著明(1977.1-1978.7)、王家鹏(1978.8-1979.2)、陈明春(1979.3-1979.11)、蒋玉新(1979.12-1980.8); 暖泉人民公社管委会主任:蒋玉新(1980.8-1981.9)、蒋永太(1981.10-1983.9)。1983年9月-1994年4月,全县设8镇、29个乡。暖泉人民公社改为暖泉乡。辖13个村民委员会,即前红、后红、前暖泉、后暖泉、蔡峪、方屯、屯道沟、二道沟、三道沟、龙王庙、董店、义尔岭、七盘岭。共有60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地二道沟。 暖泉乡党委书记:蒋玉新(1983.9-1985.3)、王家鹏(1985.4-1991.6)、赵锡春(1991.6-1994.4); 暖泉乡人民政府乡长:蒋永太(1983.9-1984.8)、鲍希加(1984.9-1986.9)、陈家德(1987.3-1991.6)、沈尔启(1991.6-1991.12)、张连玉(1991.12-1994.4)。1994年4月至今,暖泉乡撤乡建镇为暖泉镇。辖13个村(其中九个主村、四个附村),即:主村;前红(附村:后红)、后暖泉(附村:蔡峪)、前暖泉、方屯(附村:屯道沟)、二道沟、三道沟、龙王庙、董店(附村:义尔岭)、七盘岭。镇政府驻地二道沟。 暖泉镇党委书记:赵锡春(1994.4-1996.5)、何维宏(1996.5-2001.1)、孙志平(2001.1-2004.1)、曹伟(2004.1-2014.11)、邵威(2014.11-2019.1)、宋金平(2019.1至今); 暖泉镇人民政府镇长:张连玉(1994.4-1994.12)、罗连柱(1994.12-1996.5)、庄磊(1996.5-1998.3)、陈世一(1998.3-2002.12)、曲家富(2003.1-2007.9)、郭洪田(2007.9-2014.11)、张庆生(2014.11-2019.1)、甘兴国(2019.1至今)。(参考资料:清康熙二十一年《盖平县志》、清光绪三十四年《盖平县乡土志》、民国九年《盖平县乡土志》、民国十九年《盖平县志》、一九八二年《盖县政区沿革》、“暖泉镇七盘岭村臧氏先祖臧珴墓志铭”,《中国共产党辽宁省盖县/盖州市组织史资料1945-2011》、原暖泉乡党委书记王家鹏口述回忆、以及其他相关材料。)
盖州当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奠基人——刘维新 在盖州医疗卫生行业,提起刘维新这个名字,绝对称得上赫赫有名。他是盖州最早的西医之一,在战乱时代,救治了无数劳苦大众和革命将士。他更是盖州当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解放后,帮助盖平县政府筹建了盖平县人民医院(今盖州市中心医院),并主办了多期医疗培训班,为盖州培养了大量医疗卫生工作人才。立志学医济世 投身革命事业 1913年2月,刘维新出生于盖平县城东忠义区方家屯村(今盖州市暖泉镇方屯村)。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背景之下,社会千疮百孔,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少年时,身边的亲人及乡亲们得病后治不起、治不好,刘维新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从此,16岁的刘维新立志学医。他先后到长春和立公达医院、营口普济医院学习西医。尤其是在营口普济医院学医期间,刘维新由于聪慧过人,勤奋好学,深得英国医疗专家的赏识,英国专家将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尽数教授,刘维新也抓住机会,加倍刻苦地认真学习,终于学有所成。1942年,刘维新回到家乡方屯村开设维新医院。当时的盖州地区,医疗行业传统中医占九成以上,西医可谓是凤毛麟角。传统中医传承了几千年,根深蒂固,在预防及治疗慢性病确实有一定的疗效。但遇到急性病、外科手术等情况,还是西医治疗更有实效。开设维新医院,让刘维新真正走上了悬壶济世,慈惠苍生的人生之路。“穷人治病不要钱”,这是刘维新为自己定下的行医准则。在家乡开设医院那几年,刘维新救治了无数的病人。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品德让他在乡亲父老中口碑极好,至今仍有在世老人对其称颂有加。 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后,中国共产党解放了盖平县,1946年,国民党再次侵占盖平县。国共进行拉锯战。战火同样烧到了刘维新的家乡方屯村。当时在方屯村发生了一场小规模的狙击战,战争以国民党部队的暂时胜利告终。共产党部队大部分得以安全转移,一少部分战士受伤或牺牲。当天晚上,刘维新已经收工在家休息。突然家里后门有微弱的敲门声,刘维新赶忙打开后门查看,这一看不免大吃一惊。两名共产党部队着装的战士浑身是血,其中一名战士的肠子都流出来了,他们互相搀扶着,用微弱的声音向刘维新求救。刘维新当时没有多想,立即将两名战士扶进家中,并立即对他们进行了手术,成功挽救了他们的性命。当时是国民党政权,一旦让国民党知道自己救治了共产党士兵,那么自己一家老小的性命恐怕都要难保。但刘维新依然冒着生命危险,将两名战士藏在家中疗养了几日,待能尽量行动后,又秘密将他们转移走,最终得以跟大部队汇合。1947年,中国共产党打响解放战争,是年12月,刘维新带着一腔热血,毅然参加革命。他参加辽南兵站医院、第二后方医院野战所工作,担任军医,救治了无数战场上负伤的将士,为前方部队提供了坚强的医疗保障。发展医疗事业 培养专业人才 1949年2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刘维新从部队回到家乡盖平县工作,并立即受盖平县人民政府委派,帮助政府筹建盖平县人民医院。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无论是医疗人才还是医疗器材在当时都是极其稀少,建设盖平县人民医院可谓是从零开始。为了给国家节省开支,刘维新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自行医以来积攒的几乎所有医疗器材全部无条件捐赠出来,并且四处寻访招募专业医疗人才组建医疗团队。经过一年的精心筹建,盖平县人民医院正式成立,刘维新担任医院副院长职务。在医院工作期间,刘维新从来不把自己当做院领导,工作中,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看病治疗都是亲自上阵,为全院上下做出了极好的表率,为医院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做出巨大贡献。全院上下以及前来就诊的病人,无不对其敬佩有加。 1955年7月,刘维新任盖平县人民委员会卫生科副科长。1968年8月,任盖县卫生局副局长。在担任卫生局副局长期间,为解决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刘维新走遍了全县农村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进行实地调研,并指导当地建设基层卫生院,方便当地人民群众就近就医。为解决当地医疗人才不足难题,刘维新又主办了多期医疗培训班,邀请多名医疗专家为广大学员进行授课培训,培养大量医疗卫生工作人才。培训班出来的学员大多数学有所成,他们有的回到了乡村基层卫生院,有的进入县城医院,用自己的医疗技术为患者排忧解难。其中还有一部分学员已成“名医”,至今仍活跃在医疗行业中。若要将一个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好,不仅要培养当地医疗人才,更要留住外地医疗人才。在留住外地医疗人才方面,刘维新也是煞费苦心。当年盖县人民医院里有一名分配来的口腔专家,名叫蒋文杰,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自小生活条件相对于其他地区要优越很多。刚到盖县,一日三餐都是窝头白菜,跟在上海时的大米白面相差甚远,对于蒋文杰来说实在难以下咽。加之女友又在上海,蒋文杰实在很难安心在盖县工作。刘维新得知情况后,立即要求医院领导,对于蒋文杰这样的外地医疗专家,一日三餐要按照“病号餐”的标准供应。后来,刘维新又想办法与蒋文杰女友在上海的单位协调,将其女友调到了盖县并安排工作,与蒋文杰顺利成婚,成功让蒋文杰在盖县安家落户,为盖县人民服务终生。在本职工作以外,刘维新还曾兼任盖平县医药卫生学会副会长、营口市医药卫生学会理事。先后被推选为盖平县第一届、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盖平县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委员会委员、营口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多次被评选为县先进工作者、县劳动模范。1985年5月刘维新离休,同年10月因病逝世,享年72岁。刘维新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医疗卫生事业,作为医生,他悬壶济世、呕心沥血、认真严谨,使无数患者摆脱了痛苦,赢得了健康与生命;作为医疗卫生系统领导,他夙夜在公、勤奋拼搏、求实创新,带领盖州市医疗卫生事业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他所留下的奉献精神定将被后辈永远铭记和传承。
盖州修缘青年公益群到暖泉镇开展“新春送温暖”公益活动 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为了让一部分孤寡老人及贫困户过上一个暖心、祥和的春节,1月18日,盖州修缘青年公益群组织10余名公益志愿者深入到暖泉镇敬老院和七盘岭村开展“新春送温暖”公益活动,为孤寡老人和贫困户送去共计五千余元的慰问品和慰问金。 活动中,修缘青年公益群的志愿者们为暖泉镇敬老院14名孤寡老人送去了1000斤大米、100斤豆油、100斤白面;为七盘岭村贫困户张秉友、白汝庆、王贵林、汤洪昌、汤和庆、王艳春先后送去了200元慰问金、50斤大米、10斤豆油、10斤白面。让老人们和贫困户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和社会的亲切关怀。 据盖州修缘青年公益群群主高超介绍,盖州修缘青年公益群以互联网为平台,是由一群平均年龄仅30余岁的青年自发组织成立的公益志愿者团队,他们凭着对社会的责任感,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旨在用爱心传递正能量,成立仅五个多月,团队成员已达75人,是盖州目前最年轻的公益志愿者团队。 通过此次慰问活动,志愿者们深刻地体会到孤寡老人以及贫困户生活的不易,他们表示今后会经常组织类似活动,用爱心和行动让更多的孤寡老人及社会弱势群体得到帮助,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活动受到暖泉镇党委的大力支持,镇党委领导、民政负责人及村领导全程参与其中。
【古城拾遗】——光绪御赐“褒扬节孝”碑 古城拾遗——光绪御赐“褒扬节孝”碑 前言:在古代立贞节碑或贞节牌坊,是为了专门表彰一些忠孝双全的优秀女性,必须经过皇帝批准,是一种很高的褒奖。秦汉时期,就有旌表贞节烈女的不成文规定。明清以后,旌表贞节烈女开始制度化、固定化,并且加大了旌表力度,所有设立的贞节碑必须由礼部统一设置,以皇帝的名义表彰,碑头一般都刻有“圣旨”二字,是封建历史的一种真实见证。 清代末期,奉天府盖平县城东暖泉村(今盖州市暖泉镇前暖泉村)出了一名举人——陈桂生(原名陈荣铭,字芗林,出生于清道光年间)。陈桂生的母亲邵氏怀他在身时,其父亲不幸亡故。突如其来的变故,让陈家陷入贫困。上有守寡的婆婆,下有尚未出生的孩子,所有的家庭重担突然间全部压在邵氏一人身上。然而坚强自立的邵氏并未被磨难击倒,她甘于贫苦,以纺织养家糊口,上奉侍守寡婆婆三十余年并为其养老送终,下抚养儿子长大成人并供其入学读书。陈桂生自幼便刻苦读书,在母亲含辛茹苦的抚养教育下,在清光绪元年(1875年)终于中举,光宗耀祖。邵氏苦节五十余年,于光绪九年(1884年)去世。其节孝事迹感动乡里,经地方层层上报至朝廷礼部,光绪十一年(1886年),光绪帝亲下圣旨为其立碑建坊进行表彰。 据前暖泉村陈明玺、陈继富等老人们回忆,“贞节坊”原位于今前暖泉村西盖梁线公路南侧,其建筑并非一般常见的牌坊形式,而是一座完全由花岗岩石搭建而成的碑亭建筑,节孝碑立于碑亭内正中央。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前暖该村拓垦耕地,碑亭由于碍事被毁,其建筑构件被利用作修桥铺路,节孝碑自此以后下落不明。笔者多次前去寻找,都无功而返。 不久前,笔者得到前暖泉村村民张福山提供的线索,终于在前暖泉村六组村民吉成昌家养鸡场院子中找到了这通消失达半个多世纪的节孝碑。 该碑被遗弃在院子东侧一口废弃的水井上,碑体为青石材质,由碑首、碑身组成。经过实际测量,整体通高约2.5米,其中碑首高约0.75米,宽约70厘米,厚约21厘米;碑身高约1.75米,宽约67.5厘米,厚约18.5厘米。碑首为九眼透龙浮雕,碑额雕刻楷书“贞能致寿”四字。碑身两侧雕刻“暗八仙”图案,碑文字迹清晰、刻工精湛。十分难得的是,所有碑文都清晰可辨。此碑朝上一面为碑阴,通过碑文内容分析,此碑可以基本确定为清光绪年前暖泉村举人陈桂生母亲邵氏的“节孝碑”。但若要扣实其真实“身份”,光靠背阴文字内容是不够的,必须由碑阳文字内容加以证明。由于碑体过于巨大沉重,一两人的力量无法将其翻动,若想一睹碑阳真容绝非易事。好在笔者得到了前暖泉村热心村民的帮助。台家宏、王家勤、罗连书、罗忠喜、张福金、丁世福六名热心村民受笔者求助来到现场,并合力将碑翻了过来,碑阳真容得以显露。碑额处果然雕刻楷书“圣旨”二字,彰显了其不凡等级。碑面右侧标题为“旌表 陈太孺人贞节坊”,正中为陈桂生亲笔“褒扬节孝”四个大字,左侧落款为“大清光绪十一年岁次乙酉孟夏月初八日男 桂生敬立”。结合碑阳碑阴文字,节孝碑身份终于得以确定。 “褒扬节孝”碑对于研究清朝的封建礼教提供了实物依据,同时也彰显了前暖泉村深厚的乡土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以及教育意义。纵观整个营口地区,刻有如此详实、完整文字内容且由皇帝御赐这样最高级别的节孝碑可谓是凤毛麟角,益显其弥足珍贵。 附碑文: 【碑阳】 碑额: 圣旨 碑身: 旌表 陈太孺人贞节坊 褒扬节孝 大清光绪十一年岁次乙酉孟夏月初八日 男 桂生 敬立 【碑阴】 碑额: 贞能致寿 碑身: 尝考:柏舟矢志,守大义于两间;荻画传书,著贤声于千古。此巾帼中风规卓立,而为近今所难能者也。惟是乡陈太孺人,信能远绍前徽焉。太孺人氏邵,为儒士维新公之长女也。幼读“女书”,久聆闺训,其于德从之义,固已讲明有素矣。少字于文林郎协和公为室,迨赋于归,孝事翁姑,无违夫子,节慎之称,早达闾里。廼为妇方及七年而变故,忽遭一日,于道光十九年,协和公弃世。斯时也,皤然二老,已近六旬。藐尔遗孤,仅逾週岁。俯仰之间,已多悽恻。况家业寒微,赡给维艰。以常情律之,恐有情难遣此者。而太孺人独能砺节,青年盟心白水,境虽困苦,志愈坚贞。事庭帏,而以妇代子;抚儿女,而寓爱于严。义方示训,母道与师道兼隆;寒夜课勤,纺声偕书声并起。是能功衍一线,德重三迁,视古懿行,夫复何愧?而且应时致祭,必携幼子以躬临,历久常贞。不缘艰辛而志悔。荼苦矣,而茹以为甘;冰寒也,而安之若素。内外无间,始终不渝。幸而天鉴苦衷,荣增晚岁,于同治丙寅年,子列黌宫;于光绪乙亥年,子登乡榜,遂得仰荷。 覃恩克膺封典,论者佥谓:此天之所以报苦节也,豈谀词哉?今历计太孺人,奉高堂者,三十余载;贞介石者,五十余年。洵有善之堪嘉,寔无瑕之可指。例应请旌,以励风化。我等爰于光绪九年,联名呈举,蒙府、县咨请礼部汇题,廼于光绪十年,恭奉纶音,准予建坊。盖节孝阔乾坤正气;褒嘉廼邦国隆仪。茲孺人既能松筠比节,冰玉同清,竭菽水以供亲,誓河山而守志,持躬循道教子成名,允宜阐其幽光。泐贞珉以寿世,舆应被以锡命,标彤史而扬芬。 生员李梦庚拜撰 后学李奎烈敬书
【暖泉地区中学毕业照汇总】(持续更新) 暖泉地区有初级中学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当时先后成立过两次农业中学,后来撤销。1970年,成立了真正意义上的暖泉中学,同时期还有董店分校和团山分校,后一直延续至2008年撤点并校,成立暖泉学校。至今应有50余年历史。 自建吧以来,本人长期致力于收集暖泉地区各时期各题材老照片,虽然目前共收集上千张,但还远远不够,仅是冰山一角。在各类题材老照片中,中小学相关照片所占比例最高,达6成以上。 本人许一宏愿,希望几年内能够将暖泉地区所有中小学各时期毕业照片收集齐全,形成一套完整的影像资料,以传后世。 从农中开始到现在,暖泉地区中学毕业班至少应有150余个,截止到今日,仅收集到50余个班级的毕业照,距离收集完全,还有很长的距离。 发此贴的目的,首先,是先将暖泉地区中学毕业照汇总,将已收集到的照片统一发到这一个帖子中,今后再收集,再在这一个帖中持续更新,以方便大家查看。其次,也是最重要一个目的,是希望大家群策群力,或提供照片,或提供线索(您或您了解到的某届中学毕业班,有几个班?有谁可能保留毕业照?)。 众人拾柴火焰高!真诚地希望大家支持帮助,出力出策,为完成这一项文化工程做出自己的贡献。再次拜托大家了!
2018.05.06 营口市历史学会到暖泉镇方屯村永安寺遗址考察 2018年5月6日,由营口市历史学会理事长阎海、名誉理事长王金令,顾问郭德森,副理事长孙丽、王兴林,副秘书长王辉, 理事邵希斌、刘永春、孙孝伟、汉兴斌、王苗、袁晓明、周立国、王友禄、康宏以及盖州市文物管理处文物科科长孟丽(特邀)组成的考察组,来到暖泉镇方屯村,对永安寺遗迹进行考察。 永安寺遗址位于盖州市暖泉镇方屯村三组,遗址东西长约60米,南北长约80米,占地面积约4800平方米。永安寺传说始建于唐代,初名头陀寺,后改为慈云寺,清代改为永安寺。原寺庙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山门、天王殿、韦陀楼、钟鼓亭、大雄宝殿、僧房等建筑分布于三层递高的平台上,山门前原有古槐六株,院内原有古柏二十余株。上世纪六十年代,永安寺地表以上建筑悉数被毁,仅存遗址。现遗存清乾隆五年铁铸大钟(现存于盖州南关钟鼓楼上)、清道光三年重修碑、驮碑赑屃残首、九眼透龙碑首、部分建筑基石、台阶、门坎、底座、石柱、青砖、瓦当、脊兽、陶片、瓷片、以及三株古槐等。在2007-2011年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永安寺遗址被文物部门评为“不可移动文物”。 营口市历史学会考察组一行对永安寺遗址进行了全方位考察。通过考察,专家们在永安寺清代寺庙的旧址上发现了石造像、石碑、鸱吻、脊兽、沟纹砖、绿釉瓷器残件、白瓷、酱釉瓷片、大卷沿陶器口沿、厚布纹瓦、兽面瓦当等辽、金、元、明、清时代的遗物。专家们表示,从这些遗物来断定,永安寺遗址最早应为辽代遗址,距今应有一千余年历史,历经各代重建,一直延续到民国后期,在盖州乃至营口地区非常罕见,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下一步,盖州市文物管理处将对永安寺遗址进行深入考察,将深入研究,充分论证,准确断代,积极推进该寺庙遗址保护及管理工作。 考察结束后,营口历史学会在方屯村召开了“营口历史学会2018年年会”,对前一阶段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了部署。与会人员踊跃发言,认真讨论学会未来工作及永安寺遗址下一步保护及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