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岁月80年代 光辉岁月80年代
关注数: 296 粉丝数: 451 发帖数: 22,965 关注贴吧数: 15
《朝鲜战场两次历险》 转自《营口日报·盖州市版》 2012年7月13日版 ---------------------------------------------------------------------------------------------------------------- 朝鲜战场两次历险 84岁的张荣恩是暖泉镇后暖泉村人。经历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说起那时的事,老人说,我命大啊,在朝鲜战场上,两次惊险的经历都险些没命,可他最后还是幸运的活了下来,如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回想起那时的事,老人记忆犹新。 小时候,张荣恩家住龙王庙村,家里穷,父亲在后暖泉村给人扛活,家里分家后,他就和母亲兄弟姐妹投奔到了父亲那。20岁,他当了兵,开始了解放战争,记得当兵不久,在熊岳军政干校学习六个月后,他被安排到了警卫连,他们接到命令,必须在四天之内赶到黑山县的蔡家窝棚,可等他们急行军赶到时,四纵队并没有等他们而走了,没办法,他们就驻扎在那里。那时正好是冬天,部队也没有发棉衣,他们就穿着单衣熬过了两个多月。1949年8月,他们来到长春执行警卫任务,在那里,他的同乡也是战友不幸牺牲。当兵时,村里和他一起当兵的有个叫李长久的,比他大几岁,当兵到时候已经结婚生子,在部队十分照顾张荣恩,经常帮他往家写信。他在三团,张荣恩在二团,一天晚上,李长久在站岗换班时,回去的路上被特务发现,被打死了,当时张荣恩不知道,第二天在连队简报上他看到李长久牺牲的信息后,马上请假去三团,说到这时,老人的眼睛湿润了。 去朝鲜时,张荣恩说,当时不知道去哪啊,只是接到命令出发,拿上军大衣和枪,其余什么也不让带,就上了火车,一天一夜,等他们下车时,看见眼前全是车灯,照的灯火通明,他们还以为到了哪个大城市,可后来才知道原来已经到了朝鲜。到了朝鲜,张荣恩的任务就是押运物资。两次惊险,让他至今难忘。记得有一次,他们去火车站押运物资,交接手续完毕,把货物交到前线,搬运完物资后,火车已经走了,他们只能步行往回走,走了20多天后,也不知道到了哪,一天晚上,天色已经黑了,战士们又累又饿,正在这时,看见远处山坡上有一户人家,走近一看,家里有三个老太太,张荣恩和其他两个战士身上带的大米,本来想自己做饭,可老太太非要帮忙,没办法,他们只能派一个人看着把饭做好,吃过饭后,三个人都累坏了,可还是你让我睡,我让你睡,让来让去,都睡着了,半夜时,张荣恩突然一激灵,醒了,很自然的拿起手电筒往三个老太太睡觉的地方照了照,这一照,他吓了一跳,三个人只剩下了一人,于是他赶忙悄悄叫醒了两个战士,急忙往外走,可出去后,不知往哪走,正好在房后有个柏乐业棵子,他们就躲在了那里,刚躲不久就听见有脚步声走过来,走近一看,正是两个老太太带着12个当兵走进了小房,四处找了一圈没找到什么,他们就在那里做饭,直到吃完饭后才离开。张荣恩说他们在雪地里猫了四个多钟头,终于躲过了一劫。来人走之后,他们迅速撤离了那里,一口气跑了一个多点,他说,这回不冷了,身上的棉衣全都湿透了。还有一次险事,张荣恩说,又一次,他们正在外面执行任务,突然警报拉响了,敌机来了,可那次警报拉安了,等反应过来时,敌机已经来了,他们刚刚钻进防空洞,飞机上的炸弹就投了下来,防空洞外被炸了一个大窟窿,最后一个跑进防空洞的战士哭着说,完了,我完了,等安定下来,大家都笑了,才看见原来炸出来的泥块糊在了他的背上,他还以为自己中弹了,结果是虚惊一场。张荣恩说,笑过之后,战士们都后怕,要是跑慢了一点,就真的中弹了。
《关键一推 救了首长一命》 转自《营口日报·盖州市版》 2013年4月8日版 ---------------------------------------------------------------------------------------------------------------- 关键一推 救了首长一命 这是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82岁的他看上去身体十分硬朗,老人叫张兆国,家住暖泉镇屯道沟村,18岁的他成为了一名志愿军战士,直到战斗结束,他才回到了老家。说起那时的事,老人侃侃而谈,轻描淡写间却看到了老人对生活的那份热爱,活着一辈子,老人觉得自己很知足。 说起能拿起枪,参加战争,老人说,那还是小时候发生的事影响了他。那时他才10几岁,解放战争正是国共交锋关键时刻,国民党兵打到了他们老家,在三道沟村的山上,敌人追击到了山里,那场战斗,牺牲了很多八路军战士,小小的张兆国记得很清楚,他和当地老百姓一道将18名八路军战士掩埋了,那时,老人说,看见八路军战士身上血肉模糊,心惊肉跳,多少天半夜睡觉被噩梦惊醒。18岁那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政府号召适龄青年当兵,家里只有兄妹两人的张兆国,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报名当了兵。1950年10月1日,张兆国踏上了朝鲜战场,成为了第四野42军步兵战士,老人说,那时部队装备非常差,每个战士只有一支枪,5个手榴弹,枪里只有个半子弹,经常是打完一枪后,就没子弹了,只能靠身上的手榴弹,记得第一次上战场,老人说,枪林弹雨一点也不夸张,刚开始,身上毫毛都竖起来了,可是打了一会后,也顾不得了,豁出去了,他也和战友们一道投入到了战斗中,第一次战斗,他就被子弹把腿穿透了,回国在丹东休养了一段时间后,他又回到了部队。再次回到部队,老人说,可能是看他机灵,他被安排在了团里当上了警卫员,后来又在师部给一位姓牟的参谋长当警卫员,那一次,他舍身救了首长一命。记得那是春天的一天,他和参谋长去指挥部研究战事,走在半路时天空开始扔下了炮弹,正在走着,眼看着一个炮弹就要落在了参谋长身上,张兆国一个箭步冲了过去,一把就把参谋长推到了旁边的石头堆边上,可炮弹却打中了他的腰部,当时他都没有反应,只是觉得腰那里不得劲,用手一摸,有个东西,他就直接用手拽了下来,拿到手里才发现原来是炮皮子,这时才感觉疼痛,血也哗哗流了出来,这才找到卫生员包扎,现在腰部还留有很大一块疤痕。那一次,老人说,要不是他反应快,参谋长就肯定会牺牲,他用机智勇敢救了参谋长一命。 老人说,其实当警卫员在部队已经很幸运了,可是还有很多惊险事发生。那次,他和侦查员去查看敌情,侦查员查看敌方阵地、指挥所等地,然后画图进行标示,没想到被敌人发现,那次,他们趟着泥水连滚带爬好容易才回到部队,差不点丢了性命,那一次至今想想都后怕,打仗时的惊险也没这样怕过。 朝鲜战争结束后,老人被安排去新疆,可是家里老人太想念他了,他就只好回到了家乡,可是在老家,老人也是干的非常出色,80年代,老人就有大解放车跑运输,搞个体,如今,老人年岁大了,可是仍然老有所为,在亲戚家的林场给照看着,兢兢业业,老人说,儿女也都成人了趁着自己能干动,就不闲着。
《他赶着马车去了朝鲜战场》 转自《营口日报·盖州市版》 2013年9月6日版 ---------------------------------------------------------------------------------------------------------------- 他赶着马车去了朝鲜战场 孙永学老人是暖泉镇后暖泉村人,小时候家里穷,没念过几天书,就和家里人出去种地,由于人长得高大,又能吃苦,年轻时就当上了村里的生产队长,后来又当上了大队长。也许要是没有朝鲜战争,老人一辈子就是默默无闻的农民,那场战争却改变了他的命运。他赶着马车去了朝鲜战场,成了一个没有拿枪的抗美援朝的“战士”。 1950年,土改后,后暖泉村由四个小队变成了一个大的生产队,孙永学也成为了大队长。那时朝鲜战争爆发了,政府号召抗美援朝,全县出300辆马车去朝鲜,由东部山区出三辆马车去支援战场,后暖泉村被安排出一辆马车。由于孙永学家里自小就有马车,他是赶着马车长大的,这个重任自然就落到了他的身上,接到任务时,年迈的父母非常舍不得,新婚不到一年的妻子更是恋恋不舍,可是孙永学却说,当时心里根本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想,政府给的任务就要完成好,带着这一信念,老人离开了家,当时村里给他找了一个车老板,可是那人是别人家雇佣的,年岁已经很大了,到了中朝边界时,被检查了出来,又给遣送了回去,一路上,只剩孙永学一人随着部队来到朝鲜战场,老人说,那时他们东部山区任务是出三辆车,可是还没过江,那两辆马车就打了退堂鼓,都跑了回去,只有他的马车坚持了下来。至今老人清晰的记得,过江那天是1950年腊月二十九,到了朝鲜后,老人才知道战争的危险,可是害怕已经没有用了,只有坚持到底。老人说,到了战场才知道,那飞机整天在天上飞,随时随地都做好了死的准备,有时候前脚刚迈进防空洞,后脚还没有放进去,身后炮弹就炸了,当时身上的汗毛都竖起来了。老人在朝鲜战场上主要负责的用马车装卸货物,白天在防空洞里歇息,到了晚上就出来装货,那时山林特别多,特务也特别多,一看见车站有装卸的,特务们就会放烟雾弹,只要看见哪个山头有烟雾弹,不到一个小时,飞机立刻就会轰轰而来,炮弹像雨点一样飞射而来。记得有一次,老人和其他人正在装卸货物,敌机来轰炸,他立刻和其他人开始往防空洞里跑,刚要到洞孔时,一个炮弹嗖嗖地穿了过来,孙永学刚好把同伴拽了进去,只要慢一点,那人就会没命的,老人说,那是真吓人啊。还有一次,他们在定州车站等着卸货,以为没有货了,他们8辆马车就开始往回走,想早点回到驻地休息,刚走出不远,就听见飞机来了,等他们回过神时,只见刚才的车站已经炸没影了,剩下没来得及走的三辆马车也全部被炸毁了。 说起那时的事,老人说,自己是幸运的,没有受伤也没有惊险,1951年快过年时,他们圆满完成了任务回到了祖国。回到村里后,老人依旧干着他的大队长,这一干就是二十九年。老人一生育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儿女生活都非常幸福,老人说,他现在生活地非常好,政府对他非常照顾,儿女们也非常孝顺,如今,老人也别无牵挂,每天和周围的老人们坐在一起唠唠家常,谈论着日新月异的新生活,老人非常开心。
《新农业》杂志 1983年第16期 “养兔两年 收入三千” 养兔两年 收入三千 盖县暖泉公社义尔岭大队第四生产队社员高岚,1981年春开始养兔,到1982年底两年共养800多只兔子,收入3000多元。在实践中,她总结出一套养兔经验。 1.饲料多样化 她家喂兔的饲料主要是野草、野菜等青粗饲料。饲料采集来后,去掉杂质和霉烂部分,选择鲜嫩部分喂兔。根据体重不同,适当搭配精料,体重在1一2斤的家兔加1两左右精料;体重大的,喂精料2一3两,其中饼类饲料占1两左右。夏秋季贮存一些优质干草、地瓜秧、粮谷副产物、胡萝卜等,留冬季喂兔。每天要少喂点盐、贝壳粉或蛋壳粉,食盐的喂量占饲料量的1%、贝粉或蛋壳粉占3%。高岚说,千万不要喂发霉变庵被雨淋湿或刚喷过农药的草。被雨淋湿的草要晾干再喂,喷过农药或被农药污染的草,必须隔10多天再割喂兔。 2.定时定量饲喂 喂兔要有一定的次数和时间,以利饲料消化吸收。她根据季节、气候和兔的体重、粪便及采食情况,决定喂量和饲喂次数。幼兔消化力弱.就让其少吃多餐。夏季在早晚凉爽时喂。每次喂量不一样,中餐精而少,晚餐吃得饱,早餐吃得早而饱。冬季夜长日短,晚餐要吃得精而饱,夜间再加一遍草。雨季空气湿度大,要多喂干料月适当喂些精料,以防拉肚子二粪便太干时,应多喂多汁饲料,粪便稀时多喂干料。家兔比较贪吃,一定牙掌握好喂量,成年兔每天喂青饲料1一1.5斤(喂草量约占体重的功一30认`)。每天饲喂次数是:幼兔5一6次,电兔3一4次,成兔2一3次,每顿喂8一9分饱,让兔保持旺盛的食欲。 3.抓好日常管理 高岚说,养兔要做到四勤四保证。四勤是勤饲喂、勤加水(水碗要常捌洗)、勤观察、勤打扫窝舍;四保证是保证家兔不暴饮暴食、保证不吃隔夜草、保证舍圈干燥卫生、保证夏季兔舍通风且不被雨淋厂发现家兔进食有变化,立即隔离观察,对发生皮肤病、球虫病、黄爪病及胃肠病的家兔要及时治疗。 4.养好母兔 没有怀患或怀患初期的母兔,不要喂过多的精料,使其体况保持不瘦不肥。母兔配准以后,经30——34天产仔,在这段时间里要喂营养价值高的饲料,最好喂新鲜的青绿饲料和黄豆、豆饼、麦鼓等,再少加点鱼粉、骨粉。在临产前3天减少精饲料,多给青绿饲料。母兔下患前后要保持周围环境安静,不要让猫、狗等惊忧母兔。母兔产仔后,要喂营养丰富的词料,饮足水。发现不会给仔兔哺乳的母兔,要用人工辅助哺乳。如果发现有的母兔没有乳,可喂一些蒲公英来催乳,或喂“催乳片”,也可肌肉注射催产素,每次0.5毫升,1一2次即见效。产仔3天内的母兔,每天喂给0.5克磺胺唾哇和1片苏打,对防治乳房炎、仔兔脓毒败血症及母兔生殖系统炎症有较好的效果。 《新农业》杂志 1983年第16期
《北方果树》1990年02期“全村果树统一管 果丰质优创高产” 《北方果树》1990年02期 全村果树统一管 果丰质优创新高 辽宁省盖县政协 葛芳永 庄磊 盖县暖泉乡三道沟村地处山区,是个以果树为主的小山村。有493户,1800口人,耕地面积1640亩,果树56000株,其中结果树1800株,年产苹果150万公斤。果树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80%,年人均收入1000元。由于这个村采取了“六统一”的有力措施,解决了联产承包后出现的新问题。如统不起来、投不进去、收不上来等弊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促进了果树生产的发展。1988年,该村被评为市级科技村。他们的做法是: 一、统一剪枝 每年在果树剪枝之前,村委会根据县、乡果树部门的要求,统一组织有果树技术证的技术人员为果农逐户逐园的剪枝。做到了统一部署,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剪枝价格,统一验收。要求二月末剪完。最后组织各村民组技术主任逐园逐段地检查验收,不合要求的要返工。 二、统一稀花稀果 每年5月上旬,村委会都统一组织果农,集中人力突击搞好稀花稀果工作,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合理留果,使果品等级提高了30%。做到了养树保护,稳产高产,克服了“大小年”结果现象。 三、统一防虫灭病 村委会根据当地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事前利用广播进行宣传。组织统一进药,做到不失时机的有针对性用药防治。并从措施、时间、方法上统一防治。尽量采用高效低毒农药,同时,注意了药剂的混用和交替用药,防止产生抗药性。几年来好果率达到95%以上,多次受到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嘉奖。 四、统一施肥 他们针对本村土壤缺磷少氮的实际情况,在施用氮、磷、钾三要素的基础上,又统一组织了果农给果树压绿肥。要求每株树压青不少于100公斤。这样每株树就等于多施2~3堆土粪。 五、统一地下管理 为了保证果树正常生长发育,春天解冻后,村委会组织果农统一进行一次刨树盘,除草3~4次。并在各园段内,统一实行梯田化管理,对整修不合格者,则令其返工,不行动者实行罚款,并把所罚款投入整修梯田当中。 六、统一采收、结算 秋收采收时,村委会组织起20几个包装点。做到统一采收时间,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结算,形成了产销一条龙体系。这样既保证了果品的产量和质量,方便了果农,又保证了国家收购任务和税收指标的顺利完成。
《营口日报》依勒通阿与盖州暖泉董氏家族 依勒通阿与盖州暖泉董氏家族   阎 海   在2017年12月营口市人民政府公布的《营口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位于盖州市暖泉镇龙王庙村的董氏民宅名列其中,这处保存较好的清代建筑就是清末八旗武官依勒通阿的故居。   依勒通阿,汉名董永杰,字东明,籍隶汉军正黄旗。其父董国辅、叔父董国禄(他俩的名字出现在道光三年永安寺碑捐资者名单中)。据民国十九年《盖平县志·职官志》载:“依勒通阿,清道光间历充旗差,曾任奉天右翼汉军协领,及署理盖平、辽阳等处城守尉,金州协领。”   从县志记载来看,依勒通阿是从普通旗丁一步一步升任为武官的。由于他早期官小职微,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目前史料上所能查到的依勒通阿事迹是从同治二年(1863年)开始的,这时他已经官至奉天省城的四品佐领了。这一年年初,熊岳蒙古旗人恩合由盛京协领升任为锦州副都统,奉命整顿马厂、清丈放垦。占地面积17900多顷的大凌河马厂是清政府国家养马场之一,由于清政府的日益腐败,官员营私舞弊,导致马政废弛,大量牧区被“闯关东”的难民私自开垦占用,管理一片混乱。恩合走马上任后,首先整顿吏治,查处贪污官员。随后请示朝廷,选派得力干将协助自己处理放垦难题。按当时律法,私自开垦土地应全部没收,但这势必造成大量难民再次流离失所引发社会动荡。恩合经过调研,提出将马厂闲置土地交由关内难民认领租种,这需要打破常规的魄力和勇气,更需要艰苦细致的地亩清丈工作。因此恩合亲自选调了三位他信任的官员到马场处理此事,依勒通阿就是其中之一。“七月,恩合拣派省城佐领依勒通阿、锦州佐领常贵、锦县知县刘杞三人前往东厂,设局放垦,分段查丈招佃。”(馆藏朱批奏折:《锦州副都统恩合奏为督办招佃垦种广宁属界牧石荒地现因冰雪蒙盖未能完竣事》)   依勒通阿等人在恩合率领下,经过3个月艰苦工作,“到10月初,已丈放厂地22万多亩,其中上则地42000多亩,中则地95000多亩,下则地88000多亩,共收押荒市平银2万余两。另外查出私自埋坟占地2000余亩,按上等上则地收押荒市平银400两。十月初七,天降大雪,丈放工作终止。”(馆藏朱批奏折:《锦州副都统恩合奏为督办招佃垦种广宁属界牧石荒地现因冰雪蒙盖未能完竣事》)   招垦工作刚刚打开局面,恩合和依勒通阿等人就遭到了弹劾。“十月戊戍,有人奏,锦州副都统恩合办理大凌河开垦马厂荒地,……听信佐领常贵、依勒通阿、刘杞等,颇有招权纳贿之谣”(《清穆宗实录》卷八十三)。朝廷为此派出大臣基溥、皂保赴锦州调查此案。一个多月后,真相水落石出,朝廷的批复里对强加于恩合等人的不实之词给与了澄清。   同治四年(1865年)7月,马厂的招佃放垦初见成效,恩合因功升任吉林将军(不久又改任盛京将军),庆春接任锦州副都统,依勒通阿留在锦州继续处理未尽事宜,“该处尚未招佃之荒地,即着庆春督率委员依勒通阿等照章妥办。”(《清穆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七)   就在此时,吉林爆发了近代史上著名的“马傻子起义”,起义军迅速席卷吉林和奉天,恩合因招抚失败致使盛京监狱被劫而丢官罢职,依勒通阿则奉命率八旗马队协助新任盛京将军都兴阿深入孤山等地“剿匪”。同治六年(1867年)8月,“孤山贼匪,经依勒通阿等追及于那家店地方,迎剿获胜,匪众登山逃窜。”(《清穆宗实录》卷二百二十五)   此后,恩合戴罪立功,赴辽东山区“查勘东边”,依勒通阿由于军功而升任三品武职。从史料上看,依勒通阿不仅协助恩合成功处理了马厂招垦问题,在战场上还能率兵杀敌取得胜利,堪称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干将。种种迹象表明,依勒通阿与恩合的关系十分密切,不知道是否与他们是同乡的因素有关。   董氏家族除依勒通阿之外,其堂兄吉勒通阿(汉名董永言)、堂侄德克精额(汉名董连环,字俊卿)也都是八旗武官。尤其是德克精额,民国版《盖平县志》对他有两处记载,其中《人物志·乡宦》记载:“德克精额,字俊卿,籍隶汉军正黄旗。居邑东董家店,清道光间曾任盛京厢白旗佐领,历署岫岩、复州城守尉,牛庄、熊岳等处防守尉。”同书《职官志·满清旗官始末记》的熊岳旗官表里则写到:“副都统:德克精额,字俊卿,清旗人,道光年间任。”目前介绍暖泉董氏家族的文章都根据这条记载将德克精额列为董氏家族最高官员,然而仔细推敲则会发现这里颇有疑点。   首先,《盖平县志·人物志》中介绍德克精额职务时只写他任过佐领、防守尉、城守尉,只字未提“副都统”,而同书的熊岳旗官表里又说他在道光年间任副都统,自相矛盾。检索历史资料,截止道光二十三年熊岳副都统迁往金州之前,一共有7位副都统,分别是富永、左廷桐、和福、伊拉清阿、国祥、张仙保、祥厚,他们任职及卸职的时间都前后连贯,没有德克精额。   第二,从年纪上看,叔叔依勒通阿是道光年刚当差,同治年间才是四品佐领,侄子德克精额怎么可能在道光年间就是副都统?按此推算侄子至少比叔叔大20多岁,不合常理。   第三,暖泉永安寺道光三年碑文的上提到德克精额的名字,碑文上他的职务只是一个骁骑校(六品),碑文的记载更加可信。   遗憾的是,董氏家族没有流传下来系统完整的族谱或家谱,位于龙王庙村西南隅三道沟村交界的依勒通阿墓早已荡然无存,最有史料价值的六七通墓碑目前还埋在地下,期待有一天能重见天日。   后记:感谢营口市历史学会副理事长王友禄先生实地考察并提供相关采访资料。   (作者系营口市历史学会顾问)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