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岁月80年代
光辉岁月80年代
关注数: 296
粉丝数: 451
发帖数: 22,965
关注贴吧数: 15
【老照片】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暖泉乡中心小学全体公教人员合影 图片由原暖泉乡(镇)中心小学、暖泉镇学校会计孙长敏(前排左三)提供。(全尺寸大图 可点击图片进行放大浏览)
【老照片】2002年 暖泉镇中学小学毕业生合影 (全尺寸大图 可点击图片进行放大浏览)
【百年老宅】民国时期盖平县第一区区长陈肇恂故居 陈肇恂故居位于暖泉镇方屯村一组,现由其后人陈永顺居住,仅存正房,除西半部分原貌改变以外,正门及东半部分保存相对完好。
【百年老宅】七盘岭臧氏家族祖宅 臧珴于清代乾隆年间搬到暖泉七盘岭定居,繁衍至今,臧氏家族已成为七盘岭地区的一大家族。臧氏祖宅位于暖泉镇七盘岭村烟房沟(实际上应叫染房沟<盖平县志>或羊芳沟<臧氏暖泉一世祖碑文>),现仅存正房7间,屋顶完全覆盖彩钢,西侧为臧家成所有,墙体贴了瓷砖,屋内进行了现代化装修。东侧为臧希旺所有,室内外保存相对完好。
【百年老宅】蔡峪现存部分古民居
【古迹】暖泉镇方屯村现存一处清代土地庙 在暖泉镇方屯村三组陈继英家南墙外,有一处仅露出半面屋顶的土地庙。从露出的屋顶来看,该土地庙规模不大,仅有1米左右长,为花岗岩整体雕刻而成。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风雨侵蚀,磨损较重,但依稀能够辨认出屋脊两头为龙首雕刻,屋脊中间为一个圆球宝顶。 究竟是何原因导致该土地庙主体大部分都深埋地下,仅露出半面屋顶呢?据家住土地庙附近年近九旬的李曰福老人介绍,在他小时候就有这座土地庙了,据他的长辈讲,这座土地庙始建于清初,是为保佑方屯村百姓平安而专门修建的。原来的土地庙为一个整体的花岗岩石雕刻而成,高约1米,坐落在一个高约半米的青石砌筑的平台上。在土地庙东北侧还有一座用青石砌筑的小庙——狐仙堂。历代以来,方屯村尤其是下方屯不论谁家有人去世,下午“送盘缠”之前都必须到这座土地庙前祭拜。 在W G 时期,该土地庙后面的狐仙堂被砸毁,土地庙由于整体是花岗岩雕刻而成,人力很难砸坏,便被推倒埋在土里。此处地处村内小河沟边,随着年复一年的雨水冲刷,一面屋顶露了出来。W G过后,民间移风易俗又重新恢复。尽管土地庙一直没有真正“重见天日”,但每当村里有人去世,还是要照例来此祭拜。
【重大发现】2017.03.30 三道沟村发现古遗迹 2017年3月30日正值丁酉年三月初三 暖泉镇三道沟村狐仙堂庙会。笔者当日上午去拍摄庙会场景。中午时分,拍摄结束,打算收工回城。恰巧遇到了郭庆森老师、张家贵以及一个陌生中年汉子在唠嗑。笔者上前打了招呼,又跟他们谈起暖泉以及他们家族的历史。正说着,那位中年汉子插了一嘴,说他家柴禾垛附近出土过很多陶片瓦当,在他家院西的果园里还有一个石臼。听到这一消息,笔者异常惊喜。便问他是否愿意带我去现场看看,他欣然接受。从庙会现场走到他家的一路上,笔者得知,这位中年汉子名叫王恩吉,家住三道沟二组,祖辈一直在三道沟居住。走了半里多地,来到了王恩吉家房后。王恩吉家房屋以西是一处凹地,里面是他家的果园,下面距上面约有2-3米高。下到凹地,右手边不远的地上就是一个花岗岩材质的石臼,该石臼仅存一半,直径约50CM,高约50CM。据王恩吉介绍,这块凹地区域原是跟山坡一体,在七十年代村里需要大量沉积土来改善耕地土壤,遂在此大规模取土。深挖了2、3米都是好土,无半点砂石。在2、3米深的地面下,显现出不少石堆、陶片、瓦砾,以及这个石臼。在不远处的果园里还出土过一些高丽骨灰罐,里面还有骨灰。后来都被砸碎丢弃了。在王恩吉的带领下,笔者对这一区域进行了简单考察,确实发现了几处石堆,石堆里外还有一些陶片、瓦砾残片。在王恩吉家东南三百余米的果园中,笔者还发现一处长约50米的石墙,该石墙护着一处梯田。沿着石墙,笔者仔细搜索石墙中的每一处线索,在石墙缝隙中找到不少陶片和瓦砾残片,同时还发现残损的雕花建筑构件以及砖块。在石墙东头是一处石头堆,石堆里外同样有不少陶片、瓦砾残片。 这一系列发现给笔者带来更大的谜团,三道沟村的历史难道要推到清代以前吗?这些古遗迹究竟是什么时代的遗迹?是明代?辽金时代?高句丽时代?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家学者能够就此展开调查研究,揭开这一历史谜团。
【百年老宅】前红村、后暖泉村部分老民居
【百年老宅】后红刘氏古民居
【百年老宅】龙王庙董氏古民居
【原生态】古井古宅 此井此宅位于暖泉镇义尔岭董店村义尔岭脚下南沟,为暖泉中学退休历史老教师李光荣所有。
【百年老宅】蔡峪陈氏古民居 陈氏古民居位于盖州市暖泉镇后暖泉村蔡峪,始建于民国初期,原为伪满时期盖平县暖泉村蔡家峪屯长陈永纯故居,现为其女陈文艳及女婿宗大山所有。原为四合院,现仅存面阔七间的正房,除六根檐柱被拆、部分门窗被改动外,室内外大体上仍保持原貌。
【百年老宅】七盘岭孙氏古民居 孙氏古民居位于盖州市暖泉镇七盘岭村烟房沟(又名染房沟、羊芳沟),始建于清末,现为孙氏后人孙德明所有。原为四合院,现仅存面阔五间的正房,除部分门窗被改动外,基本保持原貌。
【百年老宅】前暖泉陈氏(东四门)古民居 前暖泉陈氏古民居位于盖州市暖泉镇前暖泉村后街东头,始建于清末,现为陈氏后人陈继堂所有。原为四合院,现仅存面阔七间的正房,除东三间门窗被改动外,基本保持原貌。
【百年老宅】前暖泉老教会旧址 老教会旧址位于暖泉镇前暖泉村,始建于清末,原为乡绅罗廷基所有,在民国时期曾当作天主教会活动场所,被当地人称之为“老教会”。解放后被分给若干户贫农居住,现为村民陈占新所有。 原为四合院,现仅存面阔五间的正房,除门窗被改动、四根檐柱上穿插枋前端被锯掉外,外部大体上基本保持原貌。
暖泉陈氏、张氏先祖名讳出现在团甸石佛寺古碑上
【老照片】上世纪八十年代 暖泉乡中心小学公教人员合影 图片由原暖泉乡中心小学教师张成福(前排右三)提供。
【老照片】六、七十年代 暖泉公社方屯大队第一生产队队员留影 照片由方屯村村民亢孝永提供,在此,再次对他表示感谢!
【老照片】2004年 暖泉中学一年一班师生合影 (全尺寸大图 可点击图片进行放大浏览)
【老照片】2000年左右 暖泉镇中心小学毕业班师生合影 (全尺寸大图 可点击图片进行放大浏览)
【老照片】上世纪八十年代 暖泉乡各战线合影留念 照片由暖泉镇兽医站资深兽医王远朋提供,在此再次对他表示感谢。
【老照片】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暖泉乡中心小学部分毕业照 照片由原暖泉乡中心小学教师张成福提供,在此,再次对他表示感谢!
【老照片】牧归 照片由原屯道沟村村长张成明提供,在此,再次对他表示感谢。 照片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拍摄场景为张成明牧羊归家的场景。
【老照片】1995年 暖泉镇党委领导与村干部合影 照片由原屯道沟村村长张成明(前排右四)提供,在此,再次对他表示感谢。
【老照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在暖泉乡中心小学校园内合影留念 照片由原暖泉乡中心小学教师张成福提供,在此,再次对他表示感谢!
【老照片】上世纪八十年代 方屯小学部分师生合影 照片由原暖泉镇党委副书记李维田提供,在此,再次对他表示感谢!
【老照片】1989年 暖泉中学三年三班毕业照 照片由原暖泉镇党委副书记李维田提供,在此,再次对他表示感谢。(全尺寸大图 可点击图片进行放大浏览)
2017.09.08【乡村新气象】蔡峪通了水泥路
【老照片】1993年 暖泉中学毕业班师生合影 照片由梁传柱提供,为其女儿毕业照。在此,再次对其表示感谢!(点击图片,可浏览大图。)
【老照片】九十年代初 暖泉乡前红小学部分师生合影 照片由梁传柱提供,为其女儿小学时期与老师同学的合影照片,在此,再次对其表示感谢!
【老照片】1984、1985年 暖泉中学部分师生合影 照片由原暖泉中学教师陈继海提供,在此,再次对其表示感谢! (点击图片,可浏览原尺寸大图。)
暖泉第一座二层楼建筑——前红村梁家小二楼 前红村梁家小二楼为前红村村民梁传柱于1987年所建,是暖泉地区第一座民用二层住宅建筑。
【老照片】1984年暖泉中学三年一班毕业师生合影 照片由原暖泉中学教师陈继海提供,在此,再次对其表示感谢! (点击图片,可浏览原尺寸大图。)
【老照片】1989年暖泉中学三年一班毕业师生合影 照片由原暖泉中学教师陈继海提供,在此,再次对其表示感谢! (点击图片,可浏览原尺寸大图。)
2016.07.04 东城线沟发现营口地区最大汉白玉古石碑 东城线沟发现营口地区最大汉白玉古石碑 此碑现位于东城办事处线沟村五组一户人家菜园西侧小河沟的涵洞上。断为三截,汉白玉材质,碑面保存完好,字迹比较清晰。从断口形式及碑文内容来看,其中两截石碑实为一体。通过实际测量,该碑高约2.4米,宽约0.85米,厚约0.14米。通过仔细浏览碑文,碑文内容为捐资人及商号名单,从内容来看应是背阴,没有提到碑的“身份”及“年龄”。另一截石碑由于大部分埋在土里,很难完全清理出来,看材质和内容基本是同年份的,便作罢。 据附近村民介绍,这几块石碑原为村北青石岭下双龙寺所有,文革时期,寺庙被毁,石碑被运至该处当作石桥。后修涵洞,石碑又被砸断铺设桥面。双龙寺?历代志书中并未记载。但明代《辽东志》、《全辽志》,清代《钦定盛京通志》、《盖平县志》、《盖平县乡土志》,民国《盖平县志》、《盖平县乡土志》中皆载:“清风寺,城北十里”。据考证,清风寺确实存在,原寺址正是在青石岭下现哈大公路东北侧山坡上。难道村民所说的双龙寺正是历代志书中记载的清风寺?这几块汉白玉石碑是原清风寺碑? 从碑文中各姓氏捐资人的名字来分析,张氏家族有“朝”字辈,韩氏家族有“朝”字辈,戴氏家族有“成”字辈,陈氏家族有“中”字辈,沈氏家族有“廷”字辈,李氏家族有“国”字辈等,这与暖泉镇方屯村永安寺清道光三年重修碑捐资人中张、韩、戴、陈、沈、李等各姓氏家族的字辈完全一致,看来这绝非巧合。由此推断,该碑的勒碑年代很有可能是清代嘉庆或道光年间。 由于这几块石碑太重,仅靠人力很难将其翻过来,其具体“身份”及“年龄”,还需今后文物部门及时介入调查后,方能真相大白。 多年来,盖州地区出土过上百通古石碑,但绝大多数都是青石材质,少量花岗岩材质,像这次在线沟村发现的汉白玉材质古石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尤其是其2.4米的高度,将其定为目前营口地区发现的最大汉白玉材质古石碑,应不为过。
【暖泉记忆】一些老票据、单子、手册 资料由资深盖州历史研究学者徐贵宏(莱阳裔人)、老吧友“暖泉义尔岭”提供,在此,再次对其表示由衷感谢!
【老资料】盖县一九七四年水利规划示意图(含暖泉) 资料由资深盖州历史研究学者徐贵宏(莱阳裔人)、老吧友“暖泉义尔岭”提供,在此,再次对其表示由衷感谢!
【老照片】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盖县暖泉公社中学师训班毕业师生合 照片由原后暖泉小学校长陈永栋提供,在此,再次对他表示感谢!
【百年老宅】蔡峪蒋氏古民居 蔡峪蒋氏古民居位于盖州市暖泉镇后暖泉村蔡峪蒋家沟,始建于清末,现为蒋氏后人蒋洪权所有。现仅存面阔五间的正房,除部分门窗被改动外,基本保持原貌。
【老照片】2000年 暖泉中学毕业班三年一班女生集体合影
【老照片】1980年代至2000年代暖泉镇(乡)中心小学毕业师生合 照片由原暖泉镇(乡)中心小学教师张淑冬提供。在此,再次对张老师表示衷心感谢!
2016.05.16 蔡峪村内即景【图】
【老照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后暖泉小学部分毕业师生合影 照片由原后暖泉小学校长陈永栋提供,在此,再次对他表示感谢!
【老照片】1980年代至2000年代暖泉镇(乡)中心小学毕业师生合 照片由原暖泉镇(乡)中心小学教师张淑冬提供。在此,再次对张老师表示衷心感谢!
【美丽盖州】傍晚的盖州城
【老照片】1980年代至2000年代暖泉镇(乡)中心小学毕业师生合 照片由原暖泉镇(乡)中心小学教师张淑冬提供。在此,再次对张老师表示衷心感谢!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暖泉屯道沟农场梨园风光 摄于2017年04月23日
2017.08.17 乡村盛夏正午时光
2017.10.30 暖泉秋色
【老照片】上世纪九十年代暖泉部分小学师生留影 照片由原暖泉中学教师陈继海提供,在此对其表示衷心感谢。
【老照片】民国时期小学生标准照 照片中人物为原太阳升公社社长、暖泉公社党委副书记李书声(生于1923年,已去世。),照片拍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2016.08.28 大清河暖泉大桥附近迎来【白鹭】 由于恰逢傍晚,光线不足,加之距离【白鹭】较远,受感光度、快门以及长焦距影响,导致成像质量较差,敬请见谅。
【春光美】2017.04.21 义尔岭春日风光
原创歌曲----《可爱的家乡,美丽的后暖泉》 此歌曲创作与一九六六年六月,原歌名是《后暖泉》。词曲作者是暖泉中学陈继海老师。一九六六年陈继海只有十六岁,歌词的字里行间情真意切地表达出他对家乡后暖泉的热爱。朴实无华的语言讴歌出家乡的一草一木。是那么的真实亲切和熟悉。亲身经历和感受了六十年代家乡后暖泉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暖泉是暖泉地区第一个用上电的村落。家家有了电灯,磨米也不用人推磨了,已经使用上了电机。这首歌是当时风华正茂的陈继海有感而发一气呵成的。此歌的内容用现在人的眼光看,可能算不上什么。可是在那六十年代这样的发展也算是突飞猛进了。 《可爱的家乡,美丽的后暖泉》 词\曲:陈继海 蓝天白云,艳阳高照;村庄绿原,群山环绕。清河左岸,林翠鸟鸣;炊烟徐起,声欢语笑。村东葫芦头,郁葱繁茂。水池居中间,周边水稻。村南大甸子,长满蒲棒草。水塘不结冰,清泉暖流冒。啊!后暖泉美丽又富饶。啊!后暖泉人民最勤劳。啊!土肥水美不旱又不涝。啊!棉白果香粮食列前茅。 蓝天白云,艳阳高照;村庄绿原,群山环绕。清河左岸,林翠鸟鸣;炊烟徐起,声欢语笑。粉条细长,豆芽长得高。新建油坊,车钳电焊铆。石磨豆腐,粮谷加工厂。晚上路灯,古村换新貌。啊!后暖泉啊!大甸子蒲棒草。啊!水塘不结冰,啊!清泉暖流冒。啊!清泉暖流冒。
【老照片】上世纪八十年代暖泉乡初级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照片载自《盖县教育志》(出版于1989年)
2018年夏末,村口到家沿途随拍风光小片。
【老照片】1966年 龙王庙小学获暖泉公社六一运动会女子排球冠军 照片由原暖泉中学教师张太恩提供,在此再次向其表示感谢。 照片内容为1966年6月1日龙王庙小学荣获暖泉公社体育运动大会女子排球冠军的合影。照片中右一位张太恩老师,左一为董恩茂老师,中间群体为龙王庙小学女子排球队全体队员。照片背景为当时的龙王庙小学,后面较高的硬山顶建筑(大瓦房)即是修于清代的龙王庙,后于W G时期被毁。现龙王庙小学原址亦已不在。
【手机摄影】故乡秋韵·暖泉方屯中秋-深秋景色 天净沙·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手机摄影】2018年末·初雪后的方屯村
暖泉“夕阳红”老年文艺队 演绎乡村新风尚 近年来,在暖泉镇活跃着一支能歌善舞的老年文艺队。文艺队的成员全部是来自镇内各村的“草根”文艺爱好者,他们走村串乡表演节目、播撒文明,打造了一道乡村和谐、文明新风的亮丽风景。 据悉,这些老人来自暖泉镇各村,他们年轻时就是文艺爱好者,多年来一直对传统戏曲及流行歌曲十分热衷。为了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2013年,他们自发组建了“暖泉‘夕阳红’老年文艺队”。他们自筹资金购置乐器、道具,自编、自导、自演节目,表演内容以京剧、评剧、二人转、流行歌曲为主。团队成立4年来,队伍不断壮大,吸引到各村不少老年文艺爱好者前来加入,成员由最初的5、6个人发展到了现在的20多人,队伍中年龄最小的60多岁,最大的年近80岁。在农闲时节,大家每日聚集在一起,集中吹拉弹唱、自娱自乐,同时还经常走村串乡举办演出活动,为农村广大群众送去快乐。 “经过参加这样的娱乐活动,大家精神好了,心情舒畅了,身体更好了!几个以前经常打麻将的老同志在加入我们的队伍后,麻将也不打了。这几年,我们“夕阳红”老年娱乐队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大家在自娱自乐的同时,还经常到各村举办文艺演出,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欢迎。能够将快乐带给广大乡亲们,这让我们实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人生价值,同时给我们带来十足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今后,我们还要举办更多的演出,给广大乡亲们带来更多的欢乐,让大家一起演绎新社会、新农村的新风尚。”该文艺队的组织者王侠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