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岁月80年代 光辉岁月80年代
关注数: 296 粉丝数: 451 发帖数: 22,965 关注贴吧数: 15
【重大发现】2017.03.30 三道沟村发现古遗迹 2017年3月30日正值丁酉年三月初三 暖泉镇三道沟村狐仙堂庙会。笔者当日上午去拍摄庙会场景。中午时分,拍摄结束,打算收工回城。恰巧遇到了郭庆森老师、张家贵以及一个陌生中年汉子在唠嗑。笔者上前打了招呼,又跟他们谈起暖泉以及他们家族的历史。正说着,那位中年汉子插了一嘴,说他家柴禾垛附近出土过很多陶片瓦当,在他家院西的果园里还有一个石臼。听到这一消息,笔者异常惊喜。便问他是否愿意带我去现场看看,他欣然接受。从庙会现场走到他家的一路上,笔者得知,这位中年汉子名叫王恩吉,家住三道沟二组,祖辈一直在三道沟居住。走了半里多地,来到了王恩吉家房后。王恩吉家房屋以西是一处凹地,里面是他家的果园,下面距上面约有2-3米高。下到凹地,右手边不远的地上就是一个花岗岩材质的石臼,该石臼仅存一半,直径约50CM,高约50CM。据王恩吉介绍,这块凹地区域原是跟山坡一体,在七十年代村里需要大量沉积土来改善耕地土壤,遂在此大规模取土。深挖了2、3米都是好土,无半点砂石。在2、3米深的地面下,显现出不少石堆、陶片、瓦砾,以及这个石臼。在不远处的果园里还出土过一些高丽骨灰罐,里面还有骨灰。后来都被砸碎丢弃了。在王恩吉的带领下,笔者对这一区域进行了简单考察,确实发现了几处石堆,石堆里外还有一些陶片、瓦砾残片。在王恩吉家东南三百余米的果园中,笔者还发现一处长约50米的石墙,该石墙护着一处梯田。沿着石墙,笔者仔细搜索石墙中的每一处线索,在石墙缝隙中找到不少陶片和瓦砾残片,同时还发现残损的雕花建筑构件以及砖块。在石墙东头是一处石头堆,石堆里外同样有不少陶片、瓦砾残片。 这一系列发现给笔者带来更大的谜团,三道沟村的历史难道要推到清代以前吗?这些古遗迹究竟是什么时代的遗迹?是明代?辽金时代?高句丽时代?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家学者能够就此展开调查研究,揭开这一历史谜团。
2016.07.04 东城线沟发现营口地区最大汉白玉古石碑 东城线沟发现营口地区最大汉白玉古石碑 此碑现位于东城办事处线沟村五组一户人家菜园西侧小河沟的涵洞上。断为三截,汉白玉材质,碑面保存完好,字迹比较清晰。从断口形式及碑文内容来看,其中两截石碑实为一体。通过实际测量,该碑高约2.4米,宽约0.85米,厚约0.14米。通过仔细浏览碑文,碑文内容为捐资人及商号名单,从内容来看应是背阴,没有提到碑的“身份”及“年龄”。另一截石碑由于大部分埋在土里,很难完全清理出来,看材质和内容基本是同年份的,便作罢。 据附近村民介绍,这几块石碑原为村北青石岭下双龙寺所有,文革时期,寺庙被毁,石碑被运至该处当作石桥。后修涵洞,石碑又被砸断铺设桥面。双龙寺?历代志书中并未记载。但明代《辽东志》、《全辽志》,清代《钦定盛京通志》、《盖平县志》、《盖平县乡土志》,民国《盖平县志》、《盖平县乡土志》中皆载:“清风寺,城北十里”。据考证,清风寺确实存在,原寺址正是在青石岭下现哈大公路东北侧山坡上。难道村民所说的双龙寺正是历代志书中记载的清风寺?这几块汉白玉石碑是原清风寺碑? 从碑文中各姓氏捐资人的名字来分析,张氏家族有“朝”字辈,韩氏家族有“朝”字辈,戴氏家族有“成”字辈,陈氏家族有“中”字辈,沈氏家族有“廷”字辈,李氏家族有“国”字辈等,这与暖泉镇方屯村永安寺清道光三年重修碑捐资人中张、韩、戴、陈、沈、李等各姓氏家族的字辈完全一致,看来这绝非巧合。由此推断,该碑的勒碑年代很有可能是清代嘉庆或道光年间。 由于这几块石碑太重,仅靠人力很难将其翻过来,其具体“身份”及“年龄”,还需今后文物部门及时介入调查后,方能真相大白。 多年来,盖州地区出土过上百通古石碑,但绝大多数都是青石材质,少量花岗岩材质,像这次在线沟村发现的汉白玉材质古石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尤其是其2.4米的高度,将其定为目前营口地区发现的最大汉白玉材质古石碑,应不为过。
原创歌曲----《可爱的家乡,美丽的后暖泉》 此歌曲创作与一九六六年六月,原歌名是《后暖泉》。词曲作者是暖泉中学陈继海老师。一九六六年陈继海只有十六岁,歌词的字里行间情真意切地表达出他对家乡后暖泉的热爱。朴实无华的语言讴歌出家乡的一草一木。是那么的真实亲切和熟悉。亲身经历和感受了六十年代家乡后暖泉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暖泉是暖泉地区第一个用上电的村落。家家有了电灯,磨米也不用人推磨了,已经使用上了电机。这首歌是当时风华正茂的陈继海有感而发一气呵成的。此歌的内容用现在人的眼光看,可能算不上什么。可是在那六十年代这样的发展也算是突飞猛进了。 《可爱的家乡,美丽的后暖泉》 词\曲:陈继海 蓝天白云,艳阳高照;村庄绿原,群山环绕。清河左岸,林翠鸟鸣;炊烟徐起,声欢语笑。村东葫芦头,郁葱繁茂。水池居中间,周边水稻。村南大甸子,长满蒲棒草。水塘不结冰,清泉暖流冒。啊!后暖泉美丽又富饶。啊!后暖泉人民最勤劳。啊!土肥水美不旱又不涝。啊!棉白果香粮食列前茅。 蓝天白云,艳阳高照;村庄绿原,群山环绕。清河左岸,林翠鸟鸣;炊烟徐起,声欢语笑。粉条细长,豆芽长得高。新建油坊,车钳电焊铆。石磨豆腐,粮谷加工厂。晚上路灯,古村换新貌。啊!后暖泉啊!大甸子蒲棒草。啊!水塘不结冰,啊!清泉暖流冒。啊!清泉暖流冒。
暖泉“夕阳红”老年文艺队 演绎乡村新风尚 近年来,在暖泉镇活跃着一支能歌善舞的老年文艺队。文艺队的成员全部是来自镇内各村的“草根”文艺爱好者,他们走村串乡表演节目、播撒文明,打造了一道乡村和谐、文明新风的亮丽风景。 据悉,这些老人来自暖泉镇各村,他们年轻时就是文艺爱好者,多年来一直对传统戏曲及流行歌曲十分热衷。为了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2013年,他们自发组建了“暖泉‘夕阳红’老年文艺队”。他们自筹资金购置乐器、道具,自编、自导、自演节目,表演内容以京剧、评剧、二人转、流行歌曲为主。团队成立4年来,队伍不断壮大,吸引到各村不少老年文艺爱好者前来加入,成员由最初的5、6个人发展到了现在的20多人,队伍中年龄最小的60多岁,最大的年近80岁。在农闲时节,大家每日聚集在一起,集中吹拉弹唱、自娱自乐,同时还经常走村串乡举办演出活动,为农村广大群众送去快乐。 “经过参加这样的娱乐活动,大家精神好了,心情舒畅了,身体更好了!几个以前经常打麻将的老同志在加入我们的队伍后,麻将也不打了。这几年,我们“夕阳红”老年娱乐队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大家在自娱自乐的同时,还经常到各村举办文艺演出,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欢迎。能够将快乐带给广大乡亲们,这让我们实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人生价值,同时给我们带来十足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今后,我们还要举办更多的演出,给广大乡亲们带来更多的欢乐,让大家一起演绎新社会、新农村的新风尚。”该文艺队的组织者王侠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