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俗
周俗
关注数: 7
粉丝数: 1,633
发帖数: 17,608
关注贴吧数: 7
500毫升Nittaku增能剂漏完了,坑啊 心疼中 这东西刷蝴蝶胶皮是真好,又软又弹又不伤胶皮
发球越来越脏,专业和业余都如此 没什么兴趣看球,恶心。 也不想出去跟陌生人打球,遇到遮挡的人坏心情。 别跟我说虽然遮了但水平高,你一上来就犯规,说明你自己也认为不犯规打不过。 不跟任何人争,你反对就是你对,社会会教你的。
大家有没有觉得无机胶水成膜性好的,手感就差 个人感觉成膜性好的胶水,胶水层厚、完整,和海绵的贴合相对较差,极端点说就像是用双面胶贴合的,手感不舒服
个人观点:官方数字和国手版本是不是一样的? 1.对于尹航的发言,第一相信他是真心的,第二可能是准确的,也可能不完全准确,不完成准确的部分是指官数和国手版本是不是一个版本,这个我没法肯定 2.968我打得少,n301我打过几十支,感觉手写标签的数字版,和官方数字版有点区别,差的手写标签版本数字不如官数,但好打的手写标签版本要远超出官数,主要是手感更扎实,一体感更强,然后很多情况下纤维要细一些, 3.968和301的假货是不少,主要的表现是板子手感不清晰,力量感差一些,如果是直板没纤维的拍肩,没纤维的地方往往有着明显的空心层 4.现在红双喜特制价格炒得太高了,这个过程中确实有些人赚了很多 5.伪造假特制门槛低,收益高,如果拿市场版磨掉钢印重新刻印伪造特制,一支能赚几千块还很难识别,低风险高收益,一个激光刻码机如果自己组装的话100多块钱就行了 6.个人建议买特制,如果不是很熟悉情况的,最好还是找能试打的来源
终于明白林ALC的评价为什么两极分化 蝴蝶的品控,已经到了毫不逊色红双喜的地步了,天一支地一支 我肯定是最早说林a像金标vis的人之一,大约两三年前有过一支林a,正手配咒语H和国狂,都是韧中带脆,手感舒服 最近在批量烧蝴蝶的纤维板,又弄了一支86克的,正手反复配过橙国狂、D09c、D05、T19,都是又闷又软,既无速度又无力量,毫无威胁 最近不止一个人说蝴蝶做工在明显下降
人到中年不得已,两面涩套配纤维
凌晨被微信里要求鉴定器材真伪的消息吵醒,然后失眠 无语 作为一个多年从事安全管理的人,这个时候响手机应该是有紧急情况
随口说两句书法的丑与怪,供商榷 一: 作为艺术,简单容易腻,复杂看不懂,重复就是死,书法当然不例外 作为一门数千年的传统艺术,腻的归于江湖体,复杂的归于丑书,这中间的分界线太难把握,少一步俗,多一步怪,怎么个不多不少难上加难,两千年的探索、传承与发展下来,空间越来越逼窄,越来越多人为了境界或者名声的突破无所不用其极。 二: 生活中的美丑,与艺术中的美丑不是一个概念。艺术中的丑与美是对立统一的。譬如说赵之谦就追求扭曲与病态,丑并不比美低级,赵之谦就明显要比瘦金体高级,张迁碑,傅山与倪元璐等,与绘画中的八大山人、梵高、毕加索等,都是如此。你可以不喜欢,但如果你认为说谁作品扭曲就是贬低,那是没有美学的基本常识。 三: 书法审美门槛,除了对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的理解以外,这个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体会。另外,还有对历史上“书以载道”思潮的理解与认可,譬如魏晋萧散书风是对政治的疏离,隋唐雄强书风响应了民族奋发的思潮,朱耷与傅山体现了对清初主流的疏离与背反。 四: 要看懂书法作品,第一多读帖,起码历史名帖名碑你先看过百八十个,而且能留点印象,对那些经历过数百年时光甄选出来的各种流派,能看到它们中的优点;第二是得有点实践,不用多,但起码得知道哪个技法是难的,是复杂的;第三,多看看书法评论,主要是括书法名家对学生的习作点评和批改,以及中书协各种国展国赛的评委点评,这是长眼光的最佳捷径。 五: 一门成熟高深的艺术,绝对不存在不学自懂。自认为生而知之者不可不审慎。 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少一点功利心,才能在艺术中汲取精神的养分。
海鲜市场好多假N301,1号板是重灾区 如题,小心点,被4000多买个假货
讲个老故事 一帮兄弟出去玩,老大东北人,素来豪气,小弟找老大“借钱”,老大扔了自己的卡给小弟说说随便玩算我的,然后---------------小弟去玩狠的,扔了相当北京朝阳区一套房 老大当然不干了,要还,小弟暴怒,外逃,事发被退货 然后,老大因为这件事成了小弟的死仇,小弟每次比赛遇到老大就搏命 大家说一说这什么事吧
闲鱼乒乓器材交易的教训 最近闲鱼连接中招,分享几点教训。 下述判断,在前几年还不大准确,目前基本准确了,以后会越来越准确 1.凡是不给清晰图片的,或者漏了某个重要图片的,基本可以判定有问题; 2.凡是胶皮不给具体尺寸的,说什么什么板面的,不是小白就是坑你的,而且目前小白不多了; 3.以国狂、T系等高档胶皮作为赠品,但将核心商品价格标高了的,可以肯定,赠品一定有巨大问题,或假或破; 4.图片中觉得隐隐不对的地方,实物到手上看一定是明显不对; 5.售出不退(除了极个别不想说太多话的玩家以外)就是陷阱的标志; 6.无标、订制,就是假冒伪劣的意思; 7.某个人的某一个东西,如果有多次成交记录,一定是被人退货了,远离他; 8.如果是行家,买高价物品的时候,尽量多看看这个人的历史物品,如果有假货,远离他。
器材扛鼎之作:《底板不少,经典不多》 原作发表在2004年11月《乒乓世界》上,作者为yaosir(姚坚) 17年过去了,一切都还那么经典 17年来,只有三个变化: 纤维材料的丰富化; 柔性粘合剂尤其是纤维材料的柔性粘合剂; 红双喜品牌的崛起
随便谈谈纤维板的技术方向,从银河pro-01开始 刚看到有人在提pro-01这板子 身边有几个烧货,所以经常能交换着试试不同的器材,这个板刚好打过 严格来说,这板子作为银河的低端纤维,和以前的银河相比有了巨大的进步 但仍然不满意 这板子的问题是:纤维层太硬,和木材脱节,如果是硬胶皮会好一点点。 中等力量感觉到纤维层不听话,艮在中间;力量再加,体会到大芯发虚,感觉是两层铁皮包着威化的夹心饼 做纤维板,有三层技术难关 第一层难关:把纤维做软 因为编制纤维表层不平整,粘合强度需求很高,胶水层又特别厚,以前都是用脲醛树脂一类的东西来固化纤维层和粘合木材,结果胶水层本身比纤维层还硬,对的,你没看错,早期的碳素板,硬度和力量的主要提供者,是胶水层而不是碳素。譬如早期的普碳这类,有些人觉得那个纤维才够力,有些人觉得太木太死。 第二层难关:纤维和木材一体化 把顶级纤维和木材压合在一起,并不能成就一个顶级好板子。简单地说,木材和纤维的硬度、弹性、震动频率是有巨大的差异的,直接揉一团会有巨大的内应力,就像你把斯大林和希特勒扔一起组个团,这肯定不如两个低一档次但团结的人组的团。所以很多纤维材料,并不是弹性模量越高越好,更重要的话各材料层之间是否和谐一致。早期为什么很多玻璃纤维的板子,就是因为玻璃纤维比碳素纤维的更接近木材的性能。 第三层难关:手感的清晰化 纤维、木材,以及厚厚的胶水层放一起以后,性能往往都还能做得不错,但是要手感清晰就很难了,很多人一直放不下纯木,就是手感的原因。纤维板的很多性能,尤其是底劲,跟手感简直是够矛盾体(底劲要求板子厚,但是板子厚了手感不清晰;底劲要求板面大,板面大小对手感的影响,比厚度还来得大),手感清晰(手感脆和手感清晰还不是一回事)才是纤维板技术和质量考评的终极评价标准。
随便聊聊这次直通赛:球员、技术风格,以及器材 有一些预测和判断性的东西,待时间去检验 暂时想到的有周启豪、许昕刘诗雯、男队和女队的年轻梯队、蝴蝶和红双喜的底板 先说周启豪,作为男单冠军,毫无疑问最热,但是,我不看好他的未来,他的上限就是林高远。 周启豪接发球好,连续好,反手好,速度比较快,借力中发力的感觉好,节奏和旋转变化也比较好,正反手均衡但是绝对质量不算很高。 周启豪的问题在于,绝对质量不够好,这种打法,对内确实要占些优势,当年郝帅打马琳一样,均衡型压制特长型,孔令辉压制刘国梁一样,但是打外协,最终还得看绝对质量,均衡连续型选手对外协的杀伤力要小一些。 均衡连续型打法,这些年的代表是:马龙、郝帅、林高远和周启豪,其中马龙特长很突出没有明显漏洞,太全面了,所以独一档。比较接近和类似的人,是林高远,林高远目前已经退出主力范围了,周启豪的速度和反手还和林高远有差距,正手要好些。 周启豪打马龙的时候体现出对马龙的发球和击球很习惯,而马龙对他的偶尔慢半拍和偶尔力量小不太适应,而周启豪这种打法很需要兴奋度和状态,对外协选手很难有稳定战绩
特斯拉碰撞后自带视频自动消失 知乎的【拆车实验室】使用毛豆Y进行AEB测试时,意外发现碰撞前几秒,车辆自带记录仪的视频莫名不见了。 出于严谨,团队租借了一辆毛豆3再次测试,确定碰撞前几秒的视频都不见了。而这之前与碰撞后的视频都可以保留。 ✔ 最近半年来,特斯拉出现失速等问题的新闻众多,但几乎没有一个画面来自于特斯拉自带的行车记录仪。而特斯拉单方面表示,要么是车主没有激活行车记录仪优盘,要么是数据被彻底清空。以至于车主不得不要求特斯拉提供行车数据,但是特斯拉连行车数据也是拒不提供,直至车主跑去上海车展维权,官方集体施压,特斯拉才公布了一份并不完整的行车数据,并着重强调与刹车失控 m无关的信息。
张本alc直板太软了 150*160的板面,比横板窄点 感觉像以前inn ALCs的加厚版 不习惯,适合两面弧圈的温和型打法,拉球无脑上台,但是不是我击打比较多的粗暴型打法 还带着张本亲笔签名呢
随便聊聊40+时期的一些底板和胶皮 先说习惯,习惯是影响器材评价的最大因素。 本人反胶是从oc和ye开始的,两面拉的打法,站桩式全横打,反手比正手好。花过一点教练费,水平很一般(不是谦虚)以健身为主,道理明白一点但在球上使不出来。 选板的要求是:以“手感清晰,反手好,小球好,弧圈易上手,旋转足够,力量中等以上”为原则, 对于器材的习惯和一些思维方式在这里,供参考 https://tieba.baidu.com/p/5538175150?red_tag=2651264538 40+大球以后,器材混乱过一段时期,将印象中比较深的几支板和胶皮聊聊。 先大致列个清单 纯木:限量yeo、狂飙宁、506、极强及许昕、ce、黑檀5、玫瑰5 纤维:N301、C09,W968、龙5、世奥德仿301、45 、90、金标Vis、vis、林A、张Z、张A及超张、马碳、马硬碳3D、竞技者power 胶皮:neo橙国、neo橙省、天极360、马龙蓝国、散装国狂、neo蓝省、银圣兽、rakza X及rakza Xsoft、rakza 7sonft、龙啸、氧气M、卡雷巴 tour M、1.9厚度的D05、t80、t05fx、t80fx及T64fx
写着国家队或者马龙的特制数字,和官方数字差多少钱,有多大区别 如题 谢谢
关于老钟,以及给人台阶下这件事 老钟说的性能10%的差异,我看来那完全是人熟了不好意思说没差别,好歹给人个台阶下 老钟觉得这台阶给得已经很大了 谁知道对方不干了,人家原来觉得我这张脸可是顶得上万步天梯了 如是就闹翻了 所以说台阶不能随便给 我就遇到过,考虑到断人钱财如杀人父母,给过某人一个台阶 谁知道这位不知死活抄起我给的台阶就来砸我 要不是我跟各路牛鬼蛇神打惯了交道有相当定力,还真叫他占了便宜去 老钟就没有我这厚脸皮,就像《让子弹飞》里面的老六一样,让人一顿话就给骗得切了自己肚子删了自己视频
长胶是取巧,违规长胶是瘟疫 现在到处一大堆美化长胶的人,还有各种说跟长胶打提高技术之类的错误说法。 我在这里跟大家谈一下,免得更多真心爱好乒乓球的人被误导去打长胶。至于那些为了赢球而不择手段的人,没办法,绕着他们走,我打球是为了健身和开心,是更快、更高、更强,不是为了满足你那畸形的心理,不是更怪、更轻、更沉。 这里谈到的抵制长胶,不包括削球型打法。 我曾经就是一名正手长胶的球友,因为我刚开始学球的时候,被老师说起步晚了,长胶进步最快去打长胶吧,什么都不懂的我就从带海绵的C7长胶开始了乒乓球玩耍之路,C7是短颗粒长胶,后来被国际乒联列入正胶,我那个打法还不算干扰型的,算正手进攻型打法,但是接发球、防守、击球下沉且无法借力等特点确实让我较快地取得了成绩,也受尽了球友和鄙视,以及早早到来、无法突破的瓶颈,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遇弱不强,遇到那种拿个烂拍子,完全不会击球的菜鸟,我居然也不会打了。 6年以后我终于放弃长胶改反胶,发现自己的发球接发球、旋转判断、步法、正手架构还不如一个初学者,初学者是打地基建房子,我是要把自己6年的坚固的违法建筑拆除拆除才能开始打地基,这太痛苦了,这6年的时间,还得搭上以后2-3年的时间,我一直在为自己的弯路付出代价。现在想来,那个让我一开始打长胶的人,至少浪费了我好多年的打球时光,希望你们不要再做这种劝人打长胶的人。 乒乓球最难的就在于旋转、以及节奏快于大脑反应时间。乒乓球是节奏极快的运动,一个球从脱板到触及对方台面,快的时候大概是0.7秒,在这个时间内,要判断对手的意识、动作和假动作、板触球时角度和速度以及力度变化、球的上下左右混合旋转中的种类以及强度、触台以后的弧线和力量、旋转变化、落点等等,起码有几百项参数吧,然后是自己迅速产生多个击球方案选择最优方案,利用当前的身位素质和技术能力,顾及多板以后甚至多分以后产生的综合性影响尤其是对双方竞技心理的影响,做出虽然不是最满意但是最可行的控球行为,这个在很多时候是没法算的,只能靠人的条件反射,做出不假思索的自动应对,所以专业的训练,都是先反复练习单个动作形成条件反射,然后练习基本套路形成多套条件反射。我们要提高乒乓球水平,要做的就是保护和培育好这些条件射。 对于业余球友来说,形成每一项稳定的击球条件反射都是很难的,因为练习数量不够、练习质量不够、干扰过多不利于形成条件反复。在这里干扰最主要的包括:多项技术一起练、单项技术动作有差异(来球和击球力量大小、快慢、轻重、左右不稳定)、指导思想不稳定等等,甚至这些条件反射还是互相干扰的,最明显的就是正手和反手的互相干扰。而对业余球友形成条件反射干扰和伤害最大的,就是“和长胶打”,因为你的条件反射全是错的。所以对于技术没完全定型的球友来说,跟长胶打是要掉水平的,不止是输几场球那么简单。所以,体校和青少年比赛是不允许用长胶的,因为对对手的技术成长伤害太大。 当然,你水平很高了,主要技术都定型了,要的是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以及解决比赛中遇到长胶的问题,那你去跟长胶玩我不阻止。这个门槛,我觉得至少得1700分以上吧,也就是最低是县区有名的高手。 有人说:长胶就是个反旋转而已,这个“而已”说得好简单。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汽车场地赛,主办方实力不足但是一定想赢,出个招把赛车的刹车和油门都换了过来,然后组织自己的车手专门练这种车,也把它告诉所有人了,大家都知道,这个很简单,谁都懂。但是一到比赛就不同了,用惯了这个改装车的人开起来毫无影响正常发挥,没用惯的人,刚开始还能用心操作不出错,只是特别费精神,对于路况的和环境注意力也不足,时间一长,赛况一激烈,就开始频频出错了,该加速的踩了刹车,该减速的踩了油门,失误不断,事故频发,到了后来,这些不习惯的人不敢开快了,这个比赛成绩大概就没法看了。 和长胶打球,会发现你的所有习惯和套路是错的,对方向下切一板,你下意识地准备上去接下旋,然后发现是个晃晃悠悠的上旋球,前冲一板你正正准备好连续冲,结果对方居然放出来一个近网短球。。。。。。长胶反旋转的基本原则你都知道,但是你就是下意识反应,就像一根针突然伸到你眼前你会眨眼一样,你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手脚。 用一句类似的网络流行语来说和长胶打球很帖切:永远不要和一个**争论,因为他会把你的智商拉到跟他一个水平,然后用他多年当**的经验打败你。对的,长胶选手就是凭借他的经验,和你的条件反射来干扰你和赢你,结果是他的畸形满足感和你的手感和水平的下降。 至于那些加长、加粗、畸形颗粒、固化、泡油、部分固化部分泡油,剪成斜头,胶粒内加钢钉,拼接不同胶皮,胶皮中间不刷胶水不贴合,以及底板和海绵的打孔、挖槽、不同材料拼接处理的违规长胶选手,这些人不但损害你打球的乐趣和水平,容易导致你受伤,而且他们本身就是不择手段不在乎脸面的人,就是病毒和瘟疫,你千万一定要绕着走,而且要劝你身边的球友远离这些人。
求教:受够了,谁能教我合力发球 合力发球讨厌的有三点: 1.摩擦隐蔽,侧上侧下不转难于分辨; 2.落点难于判断,而且球速较快,旋转又强; 3.突然,和正规发球的节奏差很多,来不及。 看到那些合力发球,我都不想动,可是这些人太多了 谁教我个合力发球,遇到那些人,我也这么发
谁有办法贴合完全开胶的省狂 有几张,包括: 老大字省狂一张;很新的黑标neo省狂一张;不太新的neo国狂一张(这张甜区一个小起泡)
郑重推荐:最好打的塑料球---------双鱼v40+世界杯专用球 换塑料球以后,一直很苦闷 双鱼40+和红双喜赛福都是那种闷而软的手感,既出不来速度也出不来旋转,尤其是双鱼老40+完全没法打,导致我一直没理双鱼 许绍发比较硬,速度力量都好,就是旋转差,对板子的硬度要求挺高的;银河实际上跟许绍发没什么区别,都比较贵,约5-6元一个吧 蝴蝶g40+挺脆,旋转差,声音太难听了,很容易就打得光滑了,10-15元一个 nittaku 日产40+还不错,早期中唯一一种比较接近赛璐璐的球,硬脆稳,旋转差点,问题是贵,20元一个,而且寿命不算很长,比较容易就打光滑了 最近两年一直在打红双喜d40+,比较韧,旋转好,控制好,不够脆,但是弧线很稳;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大力击打后很容易出折痕导致不圆,一个球顶多一个小时;二是最近改配方了,表面摩擦变差了导致弧线和控制不再稳定。 有次搞活动拿到一盒双鱼世界杯专用球,放那一直没用,这几天一用,woho,80%还原以前双鱼赛璐璐精品三星球的手感,脆、转、快,弧线稳,20%的差别是表面摩擦更大,球要更重一些。寿命也很长,没有红双喜那种出现折痕的情况,一个球打3-4小时大约是红双喜赛顶的4倍,价格也不贵,25-28元6个,郑重推荐给大家。
闲鱼一个卖假特制的,迷惑性蛮高的 陕西西安的,有批量假冒特制,迷惑性很高,大家小心点 下面是随意抓了两个假货的图 第三张假301,一笔骗了3800元
成年人怎么学乒乓----我的邪魔歪道观点 1.成年人学球不能像小孩那样,先从强制动作开始,而是必须从两个点开始:搞清道理(运动力学-生理力学-流体力学中跟乒乓球相关的几个点就行),找到正确发力的感觉;所以,只能做出正确动作但讲不清道理的教练不适合成年人。 2.乒乓球打到一定水平,球速超过人的反映时间,所以基本功训练要练的就是:不过脑子的下意识反应,这就需要大量的(1-2万以上),单一的,精准的重复练习;练的就是千次万次十万次百万次下意识出手不会变形,就像武侠小说的中的“迎风一刀斩” 3.正手发力是个由外向内的发力动作,有点像甩人耳光,凡是不能用来尽力甩人耳光的动作就是错误的正手动作; 4.反手的发力动作,是个由内向外的动作; 5.所谓的用腰,不如说“用重心”更合适,用上重心往前的力量,手上以对球和微调为主; 6.所谓的展腹,实际上收紧腰背,肌肉没有主动展开的功能,只有与之想对应的一组肌肉收紧; 7.练练内家拳,譬如太极、形意,实际上对领悟打球有很大帮助; 8.练功有两个思路:有些人一上来就调整动作和手法,最终会走向郝帅路线;有些人想用一两个基本动作去领悟发力,最终会走向王励勤路线; 9.球只有两种旋转:下旋和上旋,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所有的侧旋都是上旋。所以在接发球看不清的时候,盯住下旋(从上向下摩擦后部和从后往前摩擦底部两种),其余所有的动作,不管是横向摩擦的,击打后部的,击打底部的,摩擦侧部的,都可以当上旋接 有事要出门,先写到这,欢迎交流
过尽千帆,唯剩C09 散尽收藏,专心练球。C09+40度黑标neo橙国+37度天极360
从中奥性别大战看男女差距到底有多大?比你想象的还大 乒乓球男女差距到底有多大,贴吧一直在争论,刚好这次备战世乒赛,中国和奥地利两个国家男女混编一起打了男女81 场比赛 先看结果: 最终男赢女41:40男队险胜,差距不大啊 再来看赛制: 每场一局11分,男让女1-3分(中男让中女2分,让奥女3分;奥男让中女1分,让奥女2分),谁先到4分奖5分直接到9分,,差不多可以看作谁先到到4分基本就赢了。举例马龙对丁宁,初始比分0:2,然后马龙必须要保证前5个球打出4:1的比分才能拿下这场,假如只打出3:2,那么丁宁4:3领先奖5分,变成了马龙3:9落后,这场比赛基本没希望了。 然后看过程: 女队接发球、防守各种丢分,拿分大多靠男队失误,失误主要原因是靠男队下网(男队不习惯这么轻的球) 结论:从这场比赛看,中奥两个国家顶尖的男女队员的差距,大致在一半比分左右。也就是11:5到11:6分的样子。
yasaka alande 梁靖琨的几点感受,以及和vis、金标vis的对比 试了支85克,6.0后的直板梁靖琨,几点感觉 性能大致是直板vis-----直板金标vis--------梁靖琨这个感受,但是梁靖琨手感不清晰 直板vis手感清晰,灵活,脆,但是板面太小,70多克的重量,158的长度,桐木大芯,决定了底劲有限,很有限 直板金标vis呢,比vis稍微厚了点,因此底劲强了些,但是因为厚了,清晰和脆的手感下降了,总体来说略强于vis 梁靖琨加厚了,加大了板面长了3mm,底劲明显强于上面两支,作为直板来说,厚个0.3mm或者加长板面3mm,影响是很大的。问题在于-----------手感不清晰了 梁靖琨反手非常好,比vis的反手更厚实坚挺;正手不大好,vis和金标都有很明显的整体形变,正手容易上台,而6.0的alande的整体形变很难打出来,拉球时需要在触球时很好地把握持球时间和挥拍角度才能上台 另外,alande的纤维比较粗疏,纤维层也比较薄 总体来说,梁靖琨是个不太成功的板子,yasaka的桐木大芯的板子,好像没有成功的
被忽略的神胶:天极360 早几年传祺老虎给过我一张,觉得重而没力,一直看不上 早些天某人携者n301过来玩,反手就是个37度的天极360,觉得很好打,粘、转、够力 于是抢过来,觉得好打,但有点意犹未尽 今天上了点海豚(灌胶效果比较差),发现不管在c09反手,还是限量yeo反手,或者马碳反手,都极其舒服 台内拧容易上手,击打够了,反手抡居然比t系还够底劲,平时到中远台反手看运气,今天居然基本都有,而且质量还很高 我认为这个皮,给点胶水,在直板反手超出37度的neo省,超出05fx和80fx
carbonado 45/90和yasaka的马碳有点类似 看了一堆说这板子脱板快,硬的,挑了两只83克的直板 结果感觉都很软,虽然我一直用软板,主板还是限量版yeo(比市场版yeo软几个等级) 45感觉都快没力了,碳层太柔了,简直是活动的,旋转非常好,防守不稳定,弧线高而短,中远台不够力 90舒服多了,居然活很细,小球有很接近yeo的水平,加上板子轻快,两面摆速很好,拉球像纯木,击打时碳层又很硬挺 感觉这两支板代表了stiga在碳素方面的突破,性能有点类似yasaka的马碳(比较厚点的马碳,目前5.5以下厚度的马碳简直见鬼了,又虚又弹) 不舒服的是这两支板的手柄都太粗了,粗得见鬼了简直,我算是个子高手指长而且手比较仟秀的,要是手指短手掌厚的我不知道怎么拿
近期假冒欧版stiga一堆高手说是真的,请谨慎出手 譬如,这个帖子这支板,一堆人说真的我都不敢做声,前端时间看着板子不对我干脆买了支类似到手上看来下 作为一个在制造业工作了多年的球友我认定如果是真的我吃了它 https://tieba.baidu.com/p/6013159094 特征:表面粗糙,包括板侧很粗糙,真货光滑而且有点微微内凹涂层厚而粗糙,不光滑,实际上应该是比较稀的清漆柄形偏扁,尾巴上下两侧特别扁平,有平行的甚至还有内凹的,真货是扁圆的 尾巴有斜纹但是明显不是砂轮机切割导致的,而是放在砂纸上磨出来的,不平行,不是圆弧形 注意:柄形上下平行甚至内凹,是最容易识别的假货特征。如果有这特征的板子麻烦多留点心,吃不准就不要买标牌混浊,标牌边缘锐利有割手感,标牌内PEN的位置不对大芯木材处理差异明显,气孔少或者没气孔,你看看这拍头的照片,找得到气孔吗
随便聊聊红双喜 个人意见:世界上最好的球拍,在红双喜,不在蝴蝶,不在stiga,当然更不可能在达克 这个意见,跟打法有关系,我是典型的中国式正手(当然水平很低,有一板没一板的),也跟习惯有关系,我这么些年基本在红双喜和yasaka里面打滚,这两个系列的性能和手感其实是比较类似的。 最近跨年工作比较忙,随便点,想到哪写到哪,估计也不会及时,大家随便聊聊
马琳限量目前很乱,谨慎出手 目前有些马琳限量有行货的小编码,应该是生产限量时淘汰的次品当限量卖 有些限量重量很奇怪,有的居然才82克,正规的限量应该是87克左右 搞不懂,最好别碰
外战不好的人,内战越好死得越快 我历来不太喜欢均衡、连续好,杀伤力不足的球员 这些球友有个基本特点:杀熟怕生,内战远远好于外战 不派参加大赛吧,一堆粉丝骂黑幕;派出去参加大赛吧,对我国夺金主力选手的威胁最大,容易脆败给外国选手 这些人的代表如郝帅、XXX、XXX 与之相对的,就是刘国梁、马琳这类特长型球员,对国外选手优势很大,但是内战遇到熟悉的队友,特长往往被人防死 那么,作为主帅,拿这样的人要怎么办呢?
随便聊聊yasaka系列直板 首先放个图,这个图不是我编的,原作者看到请联系我 三点说明: 一、这么多品牌的性能坐标图,这个图算是很准的,不像蝴蝶坐标图那简直是一塌糊涂 二、yasaka是个有稳定风格的品牌,你看它的所有型号,基本都在坐标轴的X=Y的位置,说明这个型号的器材都很均衡 三、yasaka是个尊重控制和手感的型号,你看它的几个碳素板都不是很暴力,排位在很纯木的后面。实际上yasaka的碳素板的手感和控制,我认为超过任何的蝴蝶型号。
谈一谈张本到底是不是搏杀 这两天张本和伊藤的讨论漫天飞,我这里讲下技术问题,不涉及其它 很多网友在批评解说,认为解说胡说八道,放不下架子输不起球 仔细看了下录像,发现张本主要是提前预判提前移动尽早出手,这么打需要 1、速度和意识都很快 2、状态好 3、对对手很熟练 4、极好的手感和衔接 5、赌运气 结论:这种提前预判尽早出手的行为,达到一定比例,就是搏杀 马龙这场球输在哪里? 1、兴奋度不够、疲劳 2、半长球过多 3、速度有点跟不上(更多是状态原因) 4、对张本有点不习惯,主要是旋转太少不习惯,很多球我感觉就是如果来球质量更高反而会上台,因为来球不够转把球打出来底线 关于预判及其风格: 1、预判为主,典型代表马琳,判断好了特别快、毒;偶尔挥空没打到球;判断错误容易给人偷大角 2、预判很少,基本上看着球打,典型代表许昕 3、均衡全面型,典型代表马龙
觉得黄镇廷动作很僵硬 不管什么球,身体的架子基本保持不动,手是手身体是身体 另外即使是手上的动作,也感觉硬,没有那种流畅、自然变化的感觉 感觉这人没前途
关于极强纯木,以及五夹的进化 把所有的评测放在一个帖子里面不利于水经验啊,所以单独贴一下 原贴在这里 https://tieba.baidu.com/p/5538175150?pid=118910013984&cid=0&red_tag=2297134685#0 关于极强,从五夹纯木的进化谈起 五夹纯木的标杆,是stiga的ae、ac和oc,大家最熟悉的是oc 这几支板在38mm时代毫无疑问是两面拉的神器,虽然不大符合中国强调速度的近台快攻打法,但以期绝佳的随手都能上台和击打都带强旋转(只要不是太脆的击打,板子就有形变然后恢复给球带上了旋转)两个特性征服无数暴力分子,因为他们可以让你毫无顾忌的地发力、发力再发力 无机和40+以后,这几支板子逐渐不够力量,因此各大品牌在oc基础上予以进化,进化基本四个方法五个套路,包括: 大芯强化,主要是加厚,成功代表655 力材强化:两种,一种是加硬,譬如vps的炭烧立材,半成功,因为立材硬度过于脱节,板子总感觉在用力材打球 另一种是加厚,譬如To、橙水晶,半成功,因为手感含糊 面材强化:主要是硬面材,成功代表-极强纯木、yeo 粘合剂强化:碳素和金属,半成功代表-ti5.4 综合强化:面材和力材等一起强化,譬如永恒5既加强面材又用了炭烧力材,失败,整改就是个钢板,震弹的手感像个碳钢弹簧片 极强和yeo(市场版)的对比 极强和yeo都是五夹的面材强化版,当然yeo可以说是ye的强化(有些板型的变化),极强可以说是oc的强化,二者对比如下 手感:yeo手感清晰很多,极强的小球手感一般,到了中等力量以后清晰程度就没多少差别了 小球:yeo小球极致好,极强比较好,属于硬面材在小力量下非常忠实的情况,但是由于大芯的手感传递不如yeo,所以手感导致小球略不如yeo 中档:中档力量,yeo的中性控制技术占优,因为硬实形变小,但是拉球容错率极低很费力;极强拉球上台率高因为形变大,但是控制技术有时容易冒 横拉:极强明显优势,极强横拉很好,yeo横拉不好,因为板面太窄导致板子非常崩弹 高档:击打yeo更稳定,拉球极强更好,中远台极强明显占优 yeo的定位是近台控制、变化中突击,极强的定位大致就是当代的oc,两面拉拉拉拉拉拉 顺带提一句:限量版yeo大概介于极强和yeo的中间,能综合两者的大部分优点 极强的版本 极强个体差异很大,从70多克到90多克都有,厚度差别也大 一般来说轻的形变更大更适合拉球,但正手大力量以后不稳定;厚的酥脆扎实力量强大,就是重量是个麻烦 欧版行货日版限量版我认为是没有区别的,许昕限量就是个噱头,打过几支没发现有什么突出的地方,根本不是限量yeo和市场yeo、968和龙五那种差距 我打过10来支极强,留下的最好打的一支,是一支90克的欧版
随便聊聊YEO 我是喜欢按着一个板子使劲烧的那种,ye前前后后打过100来支,其次马林碳、ye3d、yeo、马琳软碳都有两位数 yeo是个很有意思的板子 我打算慢慢地聊聊yeo,关于结构、版本、性能、搭配,我的一些器材观点会在中间慢慢地整理,时可能会有点长 大家不耐烦的可以去我的另一个帖子《跟不上潮流的器材爱好者》看看,在那里交流,这里除了发表技术观点尽量别插楼吧 https://tieba.baidu.com/p/4535499041?pid=117267988690&red_tag=2673483298#117267988690 对了,有没有哪家乒乓网站最近有精华帖评奖发器材的?赶紧联系我,我还是有信心的
器材发烧十大定律 1.男人对球拍的看法与对女人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炫耀的需求远远大于实用的需求。 2.价格昂贵和外形漂亮的球拍总是要好打一点。此定理还包括别人的球拍和你无法得到的 球拍﹐但你一旦得到﹐很快就会变得不好打 3.球拍的蜜月期不会超过半年﹐如果有蜜月期的话。 4.这世界上,绝没有一块底板与你的要求、特长和手感完全吻合,所以你永远都会继续发烧﹐永远不要奢望戒毒成功﹐只要你还有欲望和能力的话。 5.球拍的性能与性价比是成反比的﹐为了提高一点点性能﹐你要付出无数倍的金钱。 6.新球拍第一次使用时,必定伴随着一种以上单项技术的突破性提升,某些固有的技术漏洞近于消失,直到第三次使用才会逐渐打回原形。 (此条向RINO致敬)。 7.技朮上的缺陷终究会在你对器材的不满中体现出来﹐当然﹐所有失误你都可以在器材上找原因。 8.底板不但有性能,还有口味。乒乓器材的口味实际上是决定器材选择的第一要素。 9.底板的个体差异有时会超过结构的差异,搭配、状态、胶水、温度、对手也会严重影响性能,如果某人某个型号只打过3支以下就下很细致的结论的话,别信它。 10.器材跟古玩一样:老的好,绝版的好,错版的好,孤品好,高手名人专业队摸过的好,特供的好。要是你不信,开除你器材爱好者的资格。
蝴蝶alc s就是把sitga的OC 一直不喜欢蝴蝶的底板,持球时间短,手感混,木头没灵气,不适合我这种控制型+两面拉的打法 最近打40+实在吃力,听说alc s好拉球,弄个日版的玩玩 还真是蝴蝶板子里面的异类 形变很大,非常容易拉球,弧线很高,旋转非常强,两面随便拉随便上,上台率简直比ye还高 一句话说评价:蝴蝶的OC 太弹了,不是我的菜
讨论:换新球以后,胶皮要做什么样的调整 我这人比较落后,一直打赛璐璐,刚换新球,原因第一是新球很不舒服,第二是40+刚出是各种乱七八糟,现在红双喜赛顶有一统天下的架势,应该换新球了 打过一两次赛顶,感觉:第一要吃很深,第二要发力,二者缺一不可不然就控不住,很难受很难受很难受啊,发球不转了,台内摆不住搓不转,发力没旋转打不死人,连续拉的时候第二板变成冲不转球或者冲短球了,节奏动作全得变。 作为资深器材党(不知羞耻啊),当然第一反应是:器材怎么调整 因为,请问各种有经验的高手:换40+以后: 正手胶皮要加硬还是变软?要加厚还是变薄?灌油和灌胶的影响相对老球有什么变化? 反手胶皮要加硬还是变软?要加厚还是变薄?灌油和灌胶的影响相对老球有什么变化?德系上升还是日系上升? 多谢多谢多谢
跟不上潮流的器材爱好者 发烧15载,过手底板数百支,一切以“手感清晰,小球好,弧圈易上手,旋转足够,力量中等”为原则,披沙拣金留下这几十支。(外地家中还有不多几只) 我是纯实用型,不管什么底板,拿回来就开打,好打就留下,不好打哪怕名气最大也二手出掉,所以数量跟各位藏家完全不能比。 竖立的几支,基本都是从同型号底板中,多支对比试打后留下来的。譬如ye、马软、马碳、N656、狂飙王之类都是从两位数甚至3位数的同型号底板中一支支对比试打留下的。 前面的几支,是好不容易找到的老板子,备用的。12支里面,居然没发现任何一支大芯有拼接的,虽然做工粗糙。 本来想摆个好点的造型的,可惜板子大都有铁牌不好摆。 希望手感系直板发烧友交流心得体验。
1800分这么牛?省男单冠军 某球员,拿过乒临城下广东赛区36-45组男单冠军,联通分站赛男单冠军、广东省俱乐部冠军 该人开球网的积分,1812 这是分数失准了,还是我对积分的认识失准了?
长胶取胜之道:将双方拉到同一个弱智水平然后凭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首先声明: 我认为有功力的长胶包括:练习时能连续发力稳定地打定点5次以上,包括削、攻、拉都可以,不在此帖子声明范围以内。 现在业余打乒乓球的长胶越来越多,各种拼接、大颗粒、煤油、大头钉、胶粒斜剪头、底板或海绵掏空、不贴牢、加钢丝,花样众多。再加上倒板、不抛球、台内发球、各种奇怪动作,导致回球无规律无法预判,二跳或不跳或突然拱起来或转或不转,在业余比赛里面中高级成绩(不是水平)里面占了很大比例。 贴吧很多傻孩子为长胶分辨,说基本功好就随便打,这些孩子大多没去外面球馆打过比赛。一个普遍的现象,省2队的小孩出来遇到长胶的业余,一般根本没得打。讲基本功和实力,我相信省2队的小孩比99%的业余要强吧。 长胶的取胜之道,就是打你一个不习惯和没法预判,典型的将对方拉到同一个弱智水平,然后凭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触球后再加速的理论谬误之处 小猫的触球后再加速的理论,感到很奇怪,困扰了我好久,网上找各种技术资料,都说是“触球瞬间加速”,这个瞬间到底是触球前还是后呢? 我试验过,并且通过各种途径询问过两个专业队的教练,问了不少专业出身的球友。 答案是:该理论不对,拉球必须在触球前加速,在触球“前”越晚加速越有利于控制和加转,略早加速有利于速度。 也就是说: 1、用最高速度去击球,更有利于球的平移速度,哪怕你处于减速状态仍然有很大的速度;汽车从200码减速到100码的时候撞人,比汽车从10码加速到50码是撞人,哪个更狠? 2、用最大加速度去触球,更有利于吃球和球的加转,有利于延长吃球和制造旋转的时间 再拿开车来说:你开车想加速,一脚油门踩下去,3秒以后汽车速度上来了。加速的发力在踩有油门就开始了,但是速度表现在3秒后出现。 小猫的失误就在这里,他一直在抓速度最快的那一段在哪里,没有注意到发力加速,到速度表现出来这中间的延时,或者将2者等同了。 另外,击球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很多世界顶级运动员都经常出现击球完全击空的情况,这种触球后再发力的要求,我相信专业队员都做不到,更不用说业余的了。
ITTF注册套胶重量、厚度表(清晰版,转发) 我对底板、胶皮重量很敏感 前些时候贴吧有人贴出了胶皮的重量表,但是由于没分格,一堆数据放一起挺乱的 重新整理放到excel表格中,并设计了可以筛选和排序,好用多了 部分数据不齐,可能部分数据归类错误 请有心人继续补充和修正 刚贴上去以后,发现原表格,比我做的更清楚,因此将原表格发上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