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俗 周俗
关注数: 7 粉丝数: 1,633 发帖数: 17,608 关注贴吧数: 7
随口说两句书法的丑与怪,供商榷 一: 作为艺术,简单容易腻,复杂看不懂,重复就是死,书法当然不例外 作为一门数千年的传统艺术,腻的归于江湖体,复杂的归于丑书,这中间的分界线太难把握,少一步俗,多一步怪,怎么个不多不少难上加难,两千年的探索、传承与发展下来,空间越来越逼窄,越来越多人为了境界或者名声的突破无所不用其极。 二: 生活中的美丑,与艺术中的美丑不是一个概念。艺术中的丑与美是对立统一的。譬如说赵之谦就追求扭曲与病态,丑并不比美低级,赵之谦就明显要比瘦金体高级,张迁碑,傅山与倪元璐等,与绘画中的八大山人、梵高、毕加索等,都是如此。你可以不喜欢,但如果你认为说谁作品扭曲就是贬低,那是没有美学的基本常识。 三: 书法审美门槛,除了对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的理解以外,这个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体会。另外,还有对历史上“书以载道”思潮的理解与认可,譬如魏晋萧散书风是对政治的疏离,隋唐雄强书风响应了民族奋发的思潮,朱耷与傅山体现了对清初主流的疏离与背反。 四: 要看懂书法作品,第一多读帖,起码历史名帖名碑你先看过百八十个,而且能留点印象,对那些经历过数百年时光甄选出来的各种流派,能看到它们中的优点;第二是得有点实践,不用多,但起码得知道哪个技法是难的,是复杂的;第三,多看看书法评论,主要是括书法名家对学生的习作点评和批改,以及中书协各种国展国赛的评委点评,这是长眼光的最佳捷径。 五: 一门成熟高深的艺术,绝对不存在不学自懂。自认为生而知之者不可不审慎。 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少一点功利心,才能在艺术中汲取精神的养分。
随便谈谈纤维板的技术方向,从银河pro-01开始 刚看到有人在提pro-01这板子 身边有几个烧货,所以经常能交换着试试不同的器材,这个板刚好打过 严格来说,这板子作为银河的低端纤维,和以前的银河相比有了巨大的进步 但仍然不满意 这板子的问题是:纤维层太硬,和木材脱节,如果是硬胶皮会好一点点。 中等力量感觉到纤维层不听话,艮在中间;力量再加,体会到大芯发虚,感觉是两层铁皮包着威化的夹心饼 做纤维板,有三层技术难关 第一层难关:把纤维做软 因为编制纤维表层不平整,粘合强度需求很高,胶水层又特别厚,以前都是用脲醛树脂一类的东西来固化纤维层和粘合木材,结果胶水层本身比纤维层还硬,对的,你没看错,早期的碳素板,硬度和力量的主要提供者,是胶水层而不是碳素。譬如早期的普碳这类,有些人觉得那个纤维才够力,有些人觉得太木太死。 第二层难关:纤维和木材一体化 把顶级纤维和木材压合在一起,并不能成就一个顶级好板子。简单地说,木材和纤维的硬度、弹性、震动频率是有巨大的差异的,直接揉一团会有巨大的内应力,就像你把斯大林和希特勒扔一起组个团,这肯定不如两个低一档次但团结的人组的团。所以很多纤维材料,并不是弹性模量越高越好,更重要的话各材料层之间是否和谐一致。早期为什么很多玻璃纤维的板子,就是因为玻璃纤维比碳素纤维的更接近木材的性能。 第三层难关:手感的清晰化 纤维、木材,以及厚厚的胶水层放一起以后,性能往往都还能做得不错,但是要手感清晰就很难了,很多人一直放不下纯木,就是手感的原因。纤维板的很多性能,尤其是底劲,跟手感简直是够矛盾体(底劲要求板子厚,但是板子厚了手感不清晰;底劲要求板面大,板面大小对手感的影响,比厚度还来得大),手感清晰(手感脆和手感清晰还不是一回事)才是纤维板技术和质量考评的终极评价标准。
长胶是取巧,违规长胶是瘟疫 现在到处一大堆美化长胶的人,还有各种说跟长胶打提高技术之类的错误说法。 我在这里跟大家谈一下,免得更多真心爱好乒乓球的人被误导去打长胶。至于那些为了赢球而不择手段的人,没办法,绕着他们走,我打球是为了健身和开心,是更快、更高、更强,不是为了满足你那畸形的心理,不是更怪、更轻、更沉。 这里谈到的抵制长胶,不包括削球型打法。 我曾经就是一名正手长胶的球友,因为我刚开始学球的时候,被老师说起步晚了,长胶进步最快去打长胶吧,什么都不懂的我就从带海绵的C7长胶开始了乒乓球玩耍之路,C7是短颗粒长胶,后来被国际乒联列入正胶,我那个打法还不算干扰型的,算正手进攻型打法,但是接发球、防守、击球下沉且无法借力等特点确实让我较快地取得了成绩,也受尽了球友和鄙视,以及早早到来、无法突破的瓶颈,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遇弱不强,遇到那种拿个烂拍子,完全不会击球的菜鸟,我居然也不会打了。 6年以后我终于放弃长胶改反胶,发现自己的发球接发球、旋转判断、步法、正手架构还不如一个初学者,初学者是打地基建房子,我是要把自己6年的坚固的违法建筑拆除拆除才能开始打地基,这太痛苦了,这6年的时间,还得搭上以后2-3年的时间,我一直在为自己的弯路付出代价。现在想来,那个让我一开始打长胶的人,至少浪费了我好多年的打球时光,希望你们不要再做这种劝人打长胶的人。 乒乓球最难的就在于旋转、以及节奏快于大脑反应时间。乒乓球是节奏极快的运动,一个球从脱板到触及对方台面,快的时候大概是0.7秒,在这个时间内,要判断对手的意识、动作和假动作、板触球时角度和速度以及力度变化、球的上下左右混合旋转中的种类以及强度、触台以后的弧线和力量、旋转变化、落点等等,起码有几百项参数吧,然后是自己迅速产生多个击球方案选择最优方案,利用当前的身位素质和技术能力,顾及多板以后甚至多分以后产生的综合性影响尤其是对双方竞技心理的影响,做出虽然不是最满意但是最可行的控球行为,这个在很多时候是没法算的,只能靠人的条件反射,做出不假思索的自动应对,所以专业的训练,都是先反复练习单个动作形成条件反射,然后练习基本套路形成多套条件反射。我们要提高乒乓球水平,要做的就是保护和培育好这些条件射。 对于业余球友来说,形成每一项稳定的击球条件反射都是很难的,因为练习数量不够、练习质量不够、干扰过多不利于形成条件反复。在这里干扰最主要的包括:多项技术一起练、单项技术动作有差异(来球和击球力量大小、快慢、轻重、左右不稳定)、指导思想不稳定等等,甚至这些条件反射还是互相干扰的,最明显的就是正手和反手的互相干扰。而对业余球友形成条件反射干扰和伤害最大的,就是“和长胶打”,因为你的条件反射全是错的。所以对于技术没完全定型的球友来说,跟长胶打是要掉水平的,不止是输几场球那么简单。所以,体校和青少年比赛是不允许用长胶的,因为对对手的技术成长伤害太大。 当然,你水平很高了,主要技术都定型了,要的是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以及解决比赛中遇到长胶的问题,那你去跟长胶玩我不阻止。这个门槛,我觉得至少得1700分以上吧,也就是最低是县区有名的高手。 有人说:长胶就是个反旋转而已,这个“而已”说得好简单。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汽车场地赛,主办方实力不足但是一定想赢,出个招把赛车的刹车和油门都换了过来,然后组织自己的车手专门练这种车,也把它告诉所有人了,大家都知道,这个很简单,谁都懂。但是一到比赛就不同了,用惯了这个改装车的人开起来毫无影响正常发挥,没用惯的人,刚开始还能用心操作不出错,只是特别费精神,对于路况的和环境注意力也不足,时间一长,赛况一激烈,就开始频频出错了,该加速的踩了刹车,该减速的踩了油门,失误不断,事故频发,到了后来,这些不习惯的人不敢开快了,这个比赛成绩大概就没法看了。 和长胶打球,会发现你的所有习惯和套路是错的,对方向下切一板,你下意识地准备上去接下旋,然后发现是个晃晃悠悠的上旋球,前冲一板你正正准备好连续冲,结果对方居然放出来一个近网短球。。。。。。长胶反旋转的基本原则你都知道,但是你就是下意识反应,就像一根针突然伸到你眼前你会眨眼一样,你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手脚。 用一句类似的网络流行语来说和长胶打球很帖切:永远不要和一个**争论,因为他会把你的智商拉到跟他一个水平,然后用他多年当**的经验打败你。对的,长胶选手就是凭借他的经验,和你的条件反射来干扰你和赢你,结果是他的畸形满足感和你的手感和水平的下降。 至于那些加长、加粗、畸形颗粒、固化、泡油、部分固化部分泡油,剪成斜头,胶粒内加钢钉,拼接不同胶皮,胶皮中间不刷胶水不贴合,以及底板和海绵的打孔、挖槽、不同材料拼接处理的违规长胶选手,这些人不但损害你打球的乐趣和水平,容易导致你受伤,而且他们本身就是不择手段不在乎脸面的人,就是病毒和瘟疫,你千万一定要绕着走,而且要劝你身边的球友远离这些人。
成年人怎么学乒乓----我的邪魔歪道观点 1.成年人学球不能像小孩那样,先从强制动作开始,而是必须从两个点开始:搞清道理(运动力学-生理力学-流体力学中跟乒乓球相关的几个点就行),找到正确发力的感觉;所以,只能做出正确动作但讲不清道理的教练不适合成年人。 2.乒乓球打到一定水平,球速超过人的反映时间,所以基本功训练要练的就是:不过脑子的下意识反应,这就需要大量的(1-2万以上),单一的,精准的重复练习;练的就是千次万次十万次百万次下意识出手不会变形,就像武侠小说的中的“迎风一刀斩” 3.正手发力是个由外向内的发力动作,有点像甩人耳光,凡是不能用来尽力甩人耳光的动作就是错误的正手动作; 4.反手的发力动作,是个由内向外的动作; 5.所谓的用腰,不如说“用重心”更合适,用上重心往前的力量,手上以对球和微调为主; 6.所谓的展腹,实际上收紧腰背,肌肉没有主动展开的功能,只有与之想对应的一组肌肉收紧; 7.练练内家拳,譬如太极、形意,实际上对领悟打球有很大帮助; 8.练功有两个思路:有些人一上来就调整动作和手法,最终会走向郝帅路线;有些人想用一两个基本动作去领悟发力,最终会走向王励勤路线; 9.球只有两种旋转:下旋和上旋,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所有的侧旋都是上旋。所以在接发球看不清的时候,盯住下旋(从上向下摩擦后部和从后往前摩擦底部两种),其余所有的动作,不管是横向摩擦的,击打后部的,击打底部的,摩擦侧部的,都可以当上旋接 有事要出门,先写到这,欢迎交流
关于极强纯木,以及五夹的进化 把所有的评测放在一个帖子里面不利于水经验啊,所以单独贴一下 原贴在这里 https://tieba.baidu.com/p/5538175150?pid=118910013984&cid=0&red_tag=2297134685#0 关于极强,从五夹纯木的进化谈起 五夹纯木的标杆,是stiga的ae、ac和oc,大家最熟悉的是oc 这几支板在38mm时代毫无疑问是两面拉的神器,虽然不大符合中国强调速度的近台快攻打法,但以期绝佳的随手都能上台和击打都带强旋转(只要不是太脆的击打,板子就有形变然后恢复给球带上了旋转)两个特性征服无数暴力分子,因为他们可以让你毫无顾忌的地发力、发力再发力 无机和40+以后,这几支板子逐渐不够力量,因此各大品牌在oc基础上予以进化,进化基本四个方法五个套路,包括: 大芯强化,主要是加厚,成功代表655 力材强化:两种,一种是加硬,譬如vps的炭烧立材,半成功,因为立材硬度过于脱节,板子总感觉在用力材打球 另一种是加厚,譬如To、橙水晶,半成功,因为手感含糊 面材强化:主要是硬面材,成功代表-极强纯木、yeo 粘合剂强化:碳素和金属,半成功代表-ti5.4 综合强化:面材和力材等一起强化,譬如永恒5既加强面材又用了炭烧力材,失败,整改就是个钢板,震弹的手感像个碳钢弹簧片 极强和yeo(市场版)的对比 极强和yeo都是五夹的面材强化版,当然yeo可以说是ye的强化(有些板型的变化),极强可以说是oc的强化,二者对比如下 手感:yeo手感清晰很多,极强的小球手感一般,到了中等力量以后清晰程度就没多少差别了 小球:yeo小球极致好,极强比较好,属于硬面材在小力量下非常忠实的情况,但是由于大芯的手感传递不如yeo,所以手感导致小球略不如yeo 中档:中档力量,yeo的中性控制技术占优,因为硬实形变小,但是拉球容错率极低很费力;极强拉球上台率高因为形变大,但是控制技术有时容易冒 横拉:极强明显优势,极强横拉很好,yeo横拉不好,因为板面太窄导致板子非常崩弹 高档:击打yeo更稳定,拉球极强更好,中远台极强明显占优 yeo的定位是近台控制、变化中突击,极强的定位大致就是当代的oc,两面拉拉拉拉拉拉 顺带提一句:限量版yeo大概介于极强和yeo的中间,能综合两者的大部分优点 极强的版本 极强个体差异很大,从70多克到90多克都有,厚度差别也大 一般来说轻的形变更大更适合拉球,但正手大力量以后不稳定;厚的酥脆扎实力量强大,就是重量是个麻烦 欧版行货日版限量版我认为是没有区别的,许昕限量就是个噱头,打过几支没发现有什么突出的地方,根本不是限量yeo和市场yeo、968和龙五那种差距 我打过10来支极强,留下的最好打的一支,是一支90克的欧版
器材发烧十大定律 1.男人对球拍的看法与对女人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炫耀的需求远远大于实用的需求。 2.价格昂贵和外形漂亮的球拍总是要好打一点。此定理还包括别人的球拍和你无法得到的 球拍﹐但你一旦得到﹐很快就会变得不好打 3.球拍的蜜月期不会超过半年﹐如果有蜜月期的话。 4.这世界上,绝没有一块底板与你的要求、特长和手感完全吻合,所以你永远都会继续发烧﹐永远不要奢望戒毒成功﹐只要你还有欲望和能力的话。 5.球拍的性能与性价比是成反比的﹐为了提高一点点性能﹐你要付出无数倍的金钱。 6.新球拍第一次使用时,必定伴随着一种以上单项技术的突破性提升,某些固有的技术漏洞近于消失,直到第三次使用才会逐渐打回原形。 (此条向RINO致敬)。 7.技朮上的缺陷终究会在你对器材的不满中体现出来﹐当然﹐所有失误你都可以在器材上找原因。 8.底板不但有性能,还有口味。乒乓器材的口味实际上是决定器材选择的第一要素。 9.底板的个体差异有时会超过结构的差异,搭配、状态、胶水、温度、对手也会严重影响性能,如果某人某个型号只打过3支以下就下很细致的结论的话,别信它。 10.器材跟古玩一样:老的好,绝版的好,错版的好,孤品好,高手名人专业队摸过的好,特供的好。要是你不信,开除你器材爱好者的资格。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