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ness Kimness
关注数: 361 粉丝数: 466 发帖数: 1,698 关注贴吧数: 65
四种泡茶领略茶道风雅 一、茶道——泡茶-传统式泡法 1、特色:道具简单,泡法自由十分适合大众饮用. 2、冲泡步骤::烫壶:将沸水冲入壶中至溢满为止. 倒水:将壶内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置茶:这是比较讲究的置茶方式,将一茶漏斗放在壶口处,然后用茶匙拨茶入壶. 注水:将烧的水注入壶中,至泡沫溢出壶口. 倒茶: 1、先提壶沿茶船沿逆行转圈,用意在于刮去壶底的水滴,俗称"关公巡城"(是因为一般壶都是红色,刚从茶池中提出时热气腾腾,有如关公威风凛凛,带兵巡城),注意磨壶时的方向,右手执壶的欢迎喝茶时要逆时针方向磨,送客时则往顺时针方向磨,如是左手提壶,则反之. 2、将壶中的茶倒入公道杯,可使茶汤均匀. 3、另一种均匀茶的方法是在用茶壶轮流给几杯同时倒茶,当将要倒完时,把剩下的茶汤分别点入各杯中,俗称"韩信点兵".注意倒茶时不能一次倒满一杯,至七分满处为好. 分茶:将茶中的茶汤到入茶杯中,以七分满为宜. 奉茶:自由取饮,或由专人奉上. 去渣:用渣匙将壶中茶渣清出. 以备后用:客人离去后,洗杯,洗壶以备下次用. 二、茶道——泡茶-安溪式泡法 1、特色:安溪式泡法,重香,重甘,重纯.茶汤九泡为限,每三泡为一阶段.第一阶段闻其香气是否高,第二阶段尝其滋味是否醇,第三阶段看其颜色是不有变化.所以有口诀曰: 一二三香气高,四五六甘渐增,七八九品茶纯. 2,冲泡步骤: 备具:茶壶的要求与潮州式泡相同,安溪式泡法以烘茶为先,另外准备闻香杯。 温壶、温杯:温壶时与潮州无异,置茶仍以手抓,唯温杯时里外皆烫。 烘茶:与潮州式相比,时间较短,因高级茶一般保存都较好. 置茶:置茶量依茶性而定。 冲水:冲水后大约十五秒中即倒茶。(利用这时间将温杯水倒回池中). 倒茶:不用公道杯,直接倒入闻香杯中,第一泡倒三分之一,第二泡依旧,第三泡倒满. 闻香:将品茗杯及闻香杯一齐放置在客人面前。(品茗杯在右,闻香杯在右) 抖壶:每泡之间,以布包壶,用力摇三次.(抖壶是使内外温度,开水冲入后不摇是为使其浸出物增多.这与潮州式在摇壶意义恰恰相反,因为所用的茶品质不同. 注:安溪在福建省南安县西,产茶自古闻名.安溪式的泡法是用铁观音,武夷茶之类的轻火茶.
茶亦醉人何必酒 心静之时最爱品茶,闲来泡上一杯清茶,让身心充分浸泡在幽幽的茶香之中,仿佛时间都已停止。 百姓喝茶是一种需要,和尚饮茶是一种禅,道士品茶是一种道,而文人饮茶则是一种文化。对于我来说,不敢以文人雅士自居,但饮茶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 品茶是快乐是消遣是享受,晶莹透明的玻璃杯内,放入一小撮茶叶,沏上开水,在袅袅升腾的水汽中,那一片片清香的嫩叶缓缓舒展着身躯左右摇摆,上下漂浮,有的迅速沉到杯底,有的则浮出了水面。但无论是沉是浮,它们都默默无闻、毫不保留地奉献着自己的绿色和清香,直到生命耗尽。一片茶,一个人,透过杯中茶叶看人生。人何尝不是这样,从学语的幼童到年富力强的青年,有的人喜欢争名夺利,有的人做事低调,但不管怎样,最终我们都会走向人生的尽头。 品茶是有讲究的,一杯茶应分三口喝。第一口试茶温,第二口闻茶香,第三口才可以慢慢啜饮。呷茶入口,茶汤在口中回旋,顿觉口鼻生香,茉莉的飘香爽口,碧螺春的柔和鲜甜,云雾的香馨醇厚,龙井的香郁味甘,一切尽在不言中。 品茶需要好心境。静心独坐,捧茶入定,清苦的茶汁幽香四溢,齿颊留香,从一片茶叶中可品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清除烦恼忧虑,心灵复归宁静。处于喧嚣或烦闷中,难品茶中真味。只有无琐碎事扰心,无嘈杂声乱耳,静心地去品茶,方会沉醉其中。 古人把茶当做陶冶性情、锻炼品格和思想情操的途径和方法。唐代的刘贞亮提出“茶可雅志”、“茶可礼仁”、“茶可行道”、“茶可修身”的“茶德”。于是古人便常常以茶为范,以茶载道,把“道”寓于品茶之中,使茶性与人性相通,茶品与人品相合,借茶香茶韵,构筑出淡泊谦和的意境。 人生如白驹过隙、草露风灯,短暂得就像这片片茶叶。我们不应该刻意地去计较生活中的得失,我们应该活得实在、活得真切、活得淳朴、活得坦然。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不必为追求短暂的大红大紫而穷尽一生,其实人生如茶味一样清淡略带苦涩实为最佳。风雨人生、辛酸遍尝,这样的人生才是富有的、充实的、幸福的。 抛却任何功利思想而言,饮茶是一种情趣,是一种乐趣。爱茶的人容易醉茶,不过,茶之醉有别于酒之醉,难怪有诗云:“茶亦醉人何必酒。” 在喧嚣的红尘中,能够坐下来喝一杯好茶,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乐趣,保持一份淡泊的心境,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茶 类 的 划 分 由于历史的积淀,我国成为世界茶叶品种最多的国家,饮誉海内外。古往今来,几经演变,我国茶叶品种不断花样翻新。大体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断: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直至形成目前的茶类格局。目前通常见到的有两种分法,即按颜色分和按工艺分。前者分出的茶称为基本茶类,后者分出的称为再加工茶。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再加工茶类中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香味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饮料等。分别简介如下: 基本茶类 ①、绿茶 绿茶是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按杀青和干燥方式不同又可分为: A、 蒸青绿茶 用蒸汽杀青而 成的绿茶称之为蒸青绿茶。其品质特点是“三绿”,即干茶色泽翠绿、汤色碧绿、叶底鲜绿、香清味醇。 B 、 炒青绿茶 炒青绿茶因干燥方式采用炒干而得名。按外形可分为长炒青、圆炒青和扁炒青三类。长炒青形似眉毛,又称为眉茶。圆炒青外形如颗粒,又称为珠茶。扁炒青又称为扁形茶。长炒青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结,色泽绿润,香高持久,滋味浓郁,汤色、叶底黄亮。圆炒青有外形圆紧如珠、香高味浓、耐泡等品质特点。扁炒青成品扁平光滑、香鲜味醇,如西湖龙井。 C、 烘青绿茶 烘青绿茶大部分用于窨制各种花茶,称之为茶坯。特点是外形完整稍弯曲、锋苗显露、干色墨绿、香清味醇、汤色叶底黄绿明亮。 D、晒青绿茶 晒青绿茶是制紧压茶的原料。如砖茶、沱茶等。 ②、红茶 红茶属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过程是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我国红茶种类较多,产地较广,有我国特有的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也有与印度、斯里兰卡相类似的红碎茶。 A、祁门工夫 祁门工夫红茶,是我国传统工夫红茶的珍品,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主产安徽省祁门县,与其毗邻的石台、东至、黟县及贵池等县也有少量生产。常年产量5万担左右。祁红工夫以外形苗秀,色有“宝光”和香气浓郁而着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祁红工夫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乌黑泛灰光,俗称“宝光”,内质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藏有兰花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回味隽永,叶底嫩软红亮。祁门红茶品质超群,被誉为“群芳最”,这与祁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是分不开的。全县茶园总面积的65%左右这些茶园,土地肥沃,腐殖质含量较高,早晚温差大,常有云雾缭绕,且日照时间较短,构成茶树生长的天然佳境,酿成“祁红”特殊的芳香厚味。 B、滇红工夫 滇红工夫茶,属大叶种类型的工夫茶,主产云南的临沧、保山等地,是我国工夫红茶的后起之秀,以外形肥硕紧实,金毫显露和香高味浓的品质独树一帜,而称着于世。滇红工夫外形条索紧结,肥硕雄壮,干茶色泽乌润,金毫特显,内质汤色艳亮,香气鲜郁高长,滋味浓厚鲜爽,富有刺激性。叶底红匀嫩亮,国内独具一格,系举世欢迎的工夫红茶。 滇红工夫因采制时期不同,其品质具有季节性变化,一般春茶比夏、秋茶好。春茶条索肥硕,身骨重实,净度好,叶底嫩匀。夏茶正值雨季,芽叶生长快,节间长,虽芽毫显露,但净度较低,叶底稍显硬、杂。秋茶正处干凉季节,茶树生长代谢作用转弱,成茶身骨轻,净度低,嫩度不及春、夏茶。滇红工夫茸毫显露为其品质特点之一。其毫色可分淡黄、菊黄、金黄等类。风庆、云县、昌宁等地工夫茶,毫色多呈菊黄,勐海、双扛、临沧、普文等地工夫茶,毫色多呈金黄。同一茶园春季采制的一般毫色较浅,多呈淡黄,夏茶毫色多呈菊黄,唯秋茶多呈金黄色。 滇红工夫内质香郁味浓。香气以滇西茶区的云县、凤庆、昌宁为好,尤其是云县部分地区所产的工夫茶,香气高长,且带有花香。滇南茶区工夫茶滋味浓厚,刺激性较强,滇西茶区工夫茶滋味醇厚,刺激性稍弱,但回味鲜爽。
中国文化精髓----茶文化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 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   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中国四大茶道流派   贵族茶道   由贡茶而演化为贵族茶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于茶、水、火、器无不借权方和金钱求其极,很违情背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即贵族茶道。   雅士茶道   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缘,他们有机会得到名茶,有条件品茗,是他们最先培养起对茶的精细感觉;茶助文思,又最先体会茶之神韵。是他们雅化茶事并创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响此后相继形成茶道各流派。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禅宗茶道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   世俗茶道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行于清场,杂几分脂粉气;行于社区,染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这便是生发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
古籍论茶 古籍论茶(晋·杜育)  《神农本草》称:“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神农食经》中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广雅》称:“荆巴间采茶作饼……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新修本草·木部》中说:“茗,苦荼,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荼,主下气,消宿食。”又称:“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   《枕中方》中说:“疗积年瘘,苦荼、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捣筛,煮甘草汤洗,以末傅之。”   《孺子方》:“疗小儿无故惊厥,以苦荼葱须煮之。”   陈藏器《本草拾遗》中说:“茗,苦,寒,破热气,除瘴气, 利大小肠 …… 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   南宋时虞载《古今合壁事项外集》中记载:“茶有“理头痛、饮消食、令不眠”之功效。   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说: “荼即药也,煎服则去滞而化食, 以汤点之, 则反滞膈而损脾胃。”   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 “凡诸茶,味甘苦,微寒无毒,去痰热,止渴,利小便,消食下气,清神少睡。”   明代钱椿年编,后经顾元庆删校的《茶谱》将饮茶的功效归纳为:“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明代淡修《漏露漫录》对青藏牧民饮茶助消化的重要性评述为:“茶之为物,西戎土番,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   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 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名茶与传说 名茶与传说 杨 贵 禄   霍山县的山外山里,每到谷雨前后,即飞来一种鸟,呼唤着“杨贵禄!杨贵禄!……”不分白 昼 和黑夜,鸣叫不止,如怨如诉。传说:“杨贵禄”是很久以前,一位外来茶客的名字,携款 来霍山买茶,猝死于此地。其妻在家伫望不归,久盼伤悴,得病而亡,忽变作此鸟。每到芽 茶初放,即飞来山区喊叫夫名“杨贵禄”,连声呼叫,彻夜不止。茶事办毕,这种鸟亦随之 他去,鸣声亦止。   后来有人哀叹“妻恋夫”的悲惨伤感,这个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着,有人还将其写成哀怨 的诗篇—— 杨贵禄,杨贵禄,声声唤起群山绿。 夫妻本是鸟同林,惨失故雄飞太促。 郎恋黄金轻别离,妾感青春愁躅。 红豆栏杆泪总多,绿扬堤畔行偏速。 卖花声里燕来词,采茶歌中鸟栖曲。 都是生前相忆时,一字一珠吟断续。 宾鸿不返锁愁眉,反舌无声刀割肉。 生耶死耶为郎情,朝兮暮兮惟妾独。 忽然泣诉有情天,天帝为之泪盈掬。 任化古井无波澜,任化片石立山麓。 任化阶前牵女花,任化江上湘妃竹。 任化鸳鸯锦翼飞,任花鹦鹉心经读。 任化精卫填沧海,任化杜鹃啼巴蜀。 况汝真魂落处香,红墙银汉无拘束。 凄凄领命紫姑班,渺渺飘归具凤族。 不愁雁阵隔衡阳,且逐莺簧吹古六。 薄命今生好画眉,往歌来哭同鹦鹉。 黄昏叫罢又黄昏,孤局如斯愁孤局。 儿夫三字底难忘,啼断五更犹未足。 一声声似杞梁妾,心里回文口里熟。 杨贵禄、杨贵禄,霍山雀舌茶争鬻。 风音月白声偶停,香巢有梦竟同宿。 天涯荡子早还家,莫学当年杨贵禄。 摘自于《霍山文化志》
什么是茶道礼法 ? 答:茶人饮茶,或独饮,或两三好友共饮,瀹一壶之清香,得半日之情闲,自有闲散清寂的意趣在里面。其间虽无尊卑之分,贵贱之论,然而礼法具备。茗壶列张,炉鼎毕陈,盥手清心,然后煎水瀹茶。侯汤有老嫩之辨,投茶有上下之分,其间法度森严,礼仪具备,非精行修德之人不能胜任。 老子《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备故礼仪在,饮茶有礼仪法度,因而成道。 昔年怀海禅师住百丈山时,有感于天下丛林禅魔风行,正道衰微,于是制定“百丈清规”为天下则,从此法度具备,正声始振,禅宗因此得以流传后世。茶道自唐陆鸿渐编纂《茶经》始,礼仪稍具,至宋而齐备,至明清而衰,至今而废。世事冗碌,尘缘如梦,冷香斋主人常有感于此,于是不揣简陋,粗订茶道礼法十五条于后,为天下则我所不敢,然而以此为茶人自律,则固所愿也。 1 茶品须稍精。陈茶、霉茶、有异物、异味的茶不可饮用。夫子割不正尚且不食,何况饮茶。 2 茶器须稍备。除常用的壶、盏、杯外,更可添置茶池、茶局、瓯注、茶巾、茶荷等器具,以备茶事。茶器须极洁净,不可有尘垢异味,最忌俗客用手摩挲,可专备一块丝巾或纯棉抹布,以供抹拭茶器用。 3 藏茶须仔细。家居饮茶,多为半斤八两,用通常的茶罐既可。最好先将茶叶放入无异味的塑料袋封口后再放进茶罐,这样的茶可保存一两个月。藏茶不可用纸袋,因为纸袋能吸茶香。 4 用水须讲究。《茶经》上讲:“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然而现代人生活居住在都市里,只有自来水可饮,等而下之的井水尚且不易得,更无论江水及山泉了。自来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水,用来烹茶时最好先放置一两个小时,凡浑、浊、有异味、异物的水不可饮用。 5 瀹茶须得法。茶品有绿茶、花茶、乌龙茶、红茶、黄茶及黑茶之分,茶器有紫砂壶、玻璃杯、盖瓯、青瓷茶瓯之别,水有温、沸、老、嫩之论,投茶有上投、下投、中投之说,因此对不同的茶品,在不同的季节应采用不同的茶器瀹茶。 6 饮茶须精行修德之人。 7 饮茶须清心寡欲之人。 8 酒肉后不饮。 9 吸烟时不饮。 10 身体有病时不饮。 11 心绪不宁时不饮。 12 气候异常时不饮。 13 忌恶声恶味。 14 忌客有恶趣。 15 忌因茶结交。
铁观音泡茶用水选择 近代,不少茶学工作者曾对宜茶水品作过分析测定和试验比较。以浙江杭州为例,经理化检测和开汤审评,结果表明: 以虎跑泉水和云栖水最好,西湖水、钱塘江水次之;城市天落水和自来水再次之,城市井水最差。 ⑴ 山泉水   山泉水大多出自岩石重叠的山峦。山上植被繁茂,从山岩断层细流汇集而成的山泉,富含二氧化碳和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而经过砂石过滤的泉水,水质清净晶莹,含氯、铁等化合物极少,用这种泉水泡茶,能使茶的色香味形得到最大发挥。   但也并非山泉水都可以用来沏茶,如硫磺矿泉水是不能沏茶的。另一方面,山泉水也不是随处可得,因此,对多数茶客而言,只能视条件和可能去选择宜茶水品了。 ⑵ 江、河、湖水   它属地表水,含杂质较多,混浊度较高,一般说来,沏茶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远离人烟,又是植被生长繁茂之地,污染物较少,这样的江、河、湖水,仍不失为沏茶好水。如浙江桐庐的富春江水、淳安的千岛湖水、绍兴的鉴湖水就是例证。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其江水,取去人远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唐代白居易在诗中说:“蜀水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认为渭水煎茶很好。唐代李群玉曰:“吴瓯湘水绿花”,说湘水煎茶也不差。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更进一步说:“黄河之水,来自天上。浊者土色,澄之即净,香味自发”。言即使浊混的黄河水,只要经澄清处理,同样也能使茶汤香高味醇。这种情况,古代如此,现代也同样如此。 ⑶ 雪水和天落水   古人称之为“天泉”,尤其是雪水,更为古人所推崇。唐代白居易的“扫雪煎香茗”,宋代辛弃疾的“细写茶经煮茶雪”,元代谢宗可的“夜扫寒英煮绿尘”,清代曹雪芹的“扫将新雪及时烹”,都是赞美用雪水沏茶的。   至于雨水,一般说来,因时而异:秋雨,天高气爽,空中灰尘少,水味“清冽”,是雨水中上品;梅雨,天气沉闷,阴雨绵绵,水味“甘滑”,较为逊色;夏雨,雷雨阵阵,飞砂走石,水味“走样”,水质不净。但无论是雪水或雨水,只要空气不被污染,与江、河、湖水相比,总是相对洁净,是沏茶的好水。可惜,近代不少地区,特别是工业区,由于受到工业烟灰、气味的污染,使雪水和天落水也变了质,走了样。 ⑷ 井水   属地下水,悬浮物含量少,透明度较高。但它又多为浅层地下水,特别是城市井水,易受周围环境污染,用来沏茶,有损茶味。所以,若能汲得活水井的水沏茶,同样也能泡得一杯好茶。唐代陆羽《茶经》中说的“井取汲多者”,明代陆树声《煎茶七类》中讲的“井取多汲者,汲多则水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明代焦竑的《玉堂丛语》,清代窦光鼐、朱筠的《日下归闻考》中都提到的京城文华殿东大庖井,水质清明,滋味甘洌,曾是明清两代皇宫的饮用水源。福建南安观音井,曾是宋代的斗茶用水,如今犹在。 ⑸ 自来水   它含有用来消毒的氯气等,在水管中滞留较久的,还含有较多的铁质。当水中的铁离子含量超过万分之五时,会使茶汤呈褐色,而氯化物与茶中的多酚类作用,又会使茶汤表面形成一层“锈油”,喝起来有苦涩味。所以用自来水沏茶,最好用无污染的容器,先贮存一天,待氯气散发后再煮沸沏茶,或者采用净水器将水净化,这样就可成为较好的沏茶用水。 ⑹ 纯净水   现代科学的进步,采用多层过滤和超滤、反渗透技术,可以将一般的饮用水变成不含有任何杂质的纯净水,并使水的酸碱度达到中性。用这种水泡茶,不仅因为净度好、透明度高,沏出的茶汤晶莹透澈,而且香气滋味纯正,无异杂味,鲜醇爽口。市面上纯净水品牌很多,大多数都宜泡茶。除纯净水外,还有质地优良的矿泉水也是较好的泡茶用水。
茶艺的形成原因介绍 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据《华阳国志•巴志》:“园有方翡,香茗”记载,我国人工栽培利用茶树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在这悠入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常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人们首先把其当成饮料,用茶的自然功能,用以清神益智、助消化等。另外茶的又一重要功能是精神方面的。人们在饮茶过程中讲求的享受,对水、茶、器具、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茶事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信、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会友。茶本身存在着一种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到精神,从人与物的直接关系到成为人际关系的媒介,逐渐形成传统东方文化一朵奇葩——中国茶文化。茶的特殊自然功能使茶文化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占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中国古代,文人用茶以激发文思;道家用以修心养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禅等,物质与精神相结合,人们在精神层次上感受到了一种美的熏陶。在品茶过程中,人们与自然山水结为一体,接受大地的雨露;调和人间的纷解;求得明心见性回归自然的特殊情趣。所以品茶对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宫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渲染衬托不同的主题思想,庄严华贵的宫廷完好;修身养性的禅师茶;淡雅风采的文土茶,都有不同的品茗环境。对于再现生活品茶艺表演,不同类型的茶艺要求有不同风格的背景。主题和表现形式的致,通过背景衬托,增强感染力,再现生活品茶艺术魅力。在茶文化的挖掘研究中,何种形式的环境适合茶艺表演尚有必要探讨。背景中景物的形状,色彩的基调,书法、绘画和音乐的形式及内容,都是茶艺背景风格形成的影响因子。
中华茶道精神之我所思 品茶是品茶人心的回归,心的歇息,心的享受,心的澡雪。因此,品茶时要有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即心境,才会真正体味到品茶的真谛,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品茶之境,不在乎茶器之奢华,茶叶之昂贵,我认为就是两个字------心境。古人品茶时,是很讲究心境的。唐时的冯可宾在《茶笺》中为心境设定了13个条件,把“无事”放在了首先的位置。无事,是指品茶人神怡心闲,悠然自得,无牵无挂,无忧无虑。这个内涵,不仅指品茶人有宽松裕如的时间,还必须有“无欲无求”的心态。做到“心远红尘,神离三界”,功名利禄声色犬马于我如浮云矣。希贵希富希官希达之人,希车马声色金钱豪宅之人,绝没有“无事”这个条件。其次是要“清静”。清静不仅指品茶的环境清幽雅静,更指品茶人的内心环境。 静,是中国茶道的修习之要,只有心静神清,才能做到心为“天地之鉴,万物之镜”,才能在品茶的茶悟中涤洗人格,超越自我,而使精神受到澡雪和滋润。其三是“佳客”。佳客必为知己高士,心中敬慕之人,志趣相投之人。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了佳客,方能让心境活起来、悦起来,得品茶之趣,纳品茶之慧,是谓心境之致。最后是“会心”。这是心境的相互对流与释放。有了清心闲适,有了佳客高士,自然在品茶中能“心有灵犀一点通”,相互启迪灵性,达到契悟自然,彻悟人生。 在对心境的禅悟上,唐代诗人杜荀鹤有诗曰:“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罢定磬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我虽未似师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诗人把品茶时的心境与佛性相印在一起,体味出心境的闲适与淡远。有人说,用心品茶的人,才会品出茶的真谛与情趣,而良好的心境则是“心品”的前提与条件。品茶时的心境虽然也会因人而异,但心境贵在闲适与静雅,应是心境的最高境界
中华茶道精神之我所思 品茶是品茶人心的回归,心的歇息,心的享受,心的澡雪。因此,品茶时要有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即心境,才会真正体味到品茶的真谛,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品茶之境,不在乎茶器之奢华,茶叶之昂贵,我认为就是两个字------心境。古人品茶时,是很讲究心境的。唐时的冯可宾在《茶笺》中为心境设定了13个条件,把“无事”放在了首先的位置。无事,是指品茶人神怡心闲,悠然自得,无牵无挂,无忧无虑。这个内涵,不仅指品茶人有宽松裕如的时间,还必须有“无欲无求”的心态。做到“心远红尘,神离三界”,功名利禄声色犬马于我如浮云矣。希贵希富希官希达之人,希车马声色金钱豪宅之人,绝没有“无事”这个条件。其次是要“清静”。清静不仅指品茶的环境清幽雅静,更指品茶人的内心环境。 静,是中国茶道的修习之要,只有心静神清,才能做到心为“天地之鉴,万物之镜”,才能在品茶的茶悟中涤洗人格,超越自我,而使精神受到澡雪和滋润。其三是“佳客”。佳客必为知己高士,心中敬慕之人,志趣相投之人。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了佳客,方能让心境活起来、悦起来,得品茶之趣,纳品茶之慧,是谓心境之致。最后是“会心”。这是心境的相互对流与释放。有了清心闲适,有了佳客高士,自然在品茶中能“心有灵犀一点通”,相互启迪灵性,达到契悟自然,彻悟人生。 在对心境的禅悟上,唐代诗人杜荀鹤有诗曰:“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罢定磬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我虽未似师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诗人把品茶时的心境与佛性相印在一起,体味出心境的闲适与淡远。有人说,用心品茶的人,才会品出茶的真谛与情趣,而良好的心境则是“心品”的前提与条件。品茶时的心境虽然也会因人而异,但心境贵在闲适与静雅,应是心境的最高境界。 经▃▂朩夲兮_﹏ゥ 同意,转自其QQ空间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