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荣令
安荣令
关注数: 1,383
粉丝数: 418
发帖数: 1,914
关注贴吧数: 20
环境问题先觉者之一 据王伟教授的《地球伦理学》一书介绍,环境问题先觉者主要有三位。他们是: 美国著名的生态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奥尔多·利奥波德,1915年他首先发现美国西南部布鲁河左岸有90%耕地被水侵蚀,提出了土地伦理思想,他认为土地侵蚀不仅是自然变化的结果,而人们不明智作用行为也是一个十分重要原因。明确地指出人类与土地是一个共同体的观念,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土地道德被人们接受是需要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人类与土地之间必须建立和谐的协调关系。1949年发表了主要著作《沙乡沉思》。被誉为“生态伦理之父。
我的欢呼 谢谢“为春春吧加油”创建《地球伦理学》吧! 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自十八世纪英国瓦特技师发明了蒸汽机以后,牵动了世界的工业革命。应用机械动力,减轻了人力的负担,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工时效率,工业战线全面提高,不仅产品数量大幅度上升,产品种类成倍翻番,产品质量大大地提高,工业企业群星璀璨,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物质财富空前丰富。工业发达的国家,随之而来的以燃煤为动力的工厂的大烟囱像雨后春笋似的地出现,浓浓的黑烟散发到大气中,天变黑了,空气变污浊了,许多地区的工业城市头顶上形成烟雾帽子,造成烟雾事件,后来环境保护工作者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工业革命为黑色文明,与农业革命的黄色文明相适应。。二十世纪世界环境曾出现了八大公害事件,其中烟雾事件就有三次,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和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有的数千人致病,甚至上百人病亡。许多地方文化十分落后,找不到大夫,弄不清得病原因,故命名叫什么适龄症以及什么迷信说法等等。其实那时的烟雾事件中的烟雾,就是现在所说的雾霾。近一个时期以北京为中心秋冬出现雾霾天气,闹得人们不得安宁。 以上仅说明地球上大气层出现了生态危机及其危害。另外还出现了森林生态危机,造成森林大量消失,地球上绿色的减少出现了一系列环境公害连锁反应。安全用水的水体生态危机,还有什么非典、禽流感等等,闹得人心慌慌,人类生存受到威胁。 总的说明地球环境出了毛病。究其根本原因,都是人类的行为不当造成。因此必须运用《地球伦理学》的理论规范人类的行为,来引导世人善待地球。所以说“地球伦理学吧”的建立具有它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关于《地球伦理学》 应地理吧吧主“为春春吧加油”于2014-03-10 16:36时的邀请和“碧海从来只记笑”网友于2014-3-9 21:40时的提议,约我在《地理吧》开《地球伦理学》专题。 很抱歉。我考虑好几天,实在有些为难。因为我不是这方面的专业工作者,只是退休后于1994年在担任山东绿色协会副秘书长时,接触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活动,查阅了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开始萌生“善待地球”的思念,有幸阅读了国家行政学院王伟先生主笔《地球理论学》专著,得到了一定的启发。后来在亲属家有机会接触电脑,所 以 于2006年5月11日在《生态协调》的百度贴吧上,发表了“为后代留下绿色地球应该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行为规范总则”的贴子。 说实在的,我的实际学识很浅薄,实践活动又不多,形不成专题体系。为了应邀,只好发一些关于《地球理论学》的零散片段,供参考。
给黑龙江省纪委信访的一封信 黑龙江省纪委信访、省监察厅举报中心: 我于2013年10月17日,在贵网站上,举报黑龙江省森工总局保险中心扣发鹤北林业局117名退休人员10%养老金。其内容主要是:于2001年7月以“企业自行”执行110%比例计发基本养老金为由,下发了黑森险中字【2001】31号文件,决定 扣发 了鹤北林业局 117名退休人员的10%边远地区科技津贴,十几年多次信访与交涉,至今未有得到解决。此 10% 是 鹤北林业局 依据 黑森【1993】函人字226号转发黑人联字【1993】36号文件规定而启动的。而且此10%已经被黑劳社发【2000】12号文件认定为“加发知识分子退休待遇”。故扣发10%边远地区科技津贴实质就是扣发这些人员的部分养老金。根本不是31号文件的“企业自行”执行的事由。 此举报后一月就开始查询,到现在快到5个月,天天查,天天看见网上的“耐心等待”的字样。也未见恢复,不知何故。故请见此信后,在网上予以答复。
绿色 绿色的本意单指就是绿的颜色。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述彭教授说:”绿色就是黄色加蓝色,黄色就是培育我们的黄土地,蓝色就是海洋和天空。绿色的概念不仅仅是森林,它 是宇宙万物的总称。“
"地球村" 安云艳 安荣令:"地球村“的绿色与绿色文化。《地球信息科学》2001年03期
城镇化 城镇化是人类居住前进一大步的显著标志,这是历史的必然。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于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城镇化对于地理科学的发展是一次挑战,同时也是一次发展的机遇。
环境的优劣与世人都有关系 环境的优劣与世人都有关系。这是一条不用证明的公理。例如,当前中国有二十几个省(市区)遭受雾霾污染,使人们受害特别明显,所以教训了世人,因此保护环境对于世人来说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宣传《地球伦理学》 宣传《地球伦理学》离不开环境保护科学。因此必须把宣传环境保护科学作为宣传《地球伦理学》的前提条件。
为什么宣传地球伦理学 有人说;老安你宣传《地球伦理学》为了啥?我说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世人学习和领会关于《地球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讲究关于地球的伦理道德,呵护地球,善待地球,建设与改善地球环境,缓解地球生态危机,使地球永葆绿色,造福于人类。
我又来了 好久没来啦,客观形势往往决定个人的行为。
我又来了 好久没来了,事不由己,客观形势决定了个人的行为。
生态城市 城市生态系统是按人类的意愿创建的一种典型的人工系统。城市系统是由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就是人统治自然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文化一词的出现,首先基于将文化做一种生态性的理解。
城市化 我们国家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是一项宏伟的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这个课题非常复杂浩大,需要多学科共同努力合作,统筹帷幄,共建城市化的科学的大厦。
应保护《地理科学》的应有的地位 科学巨匠钱学森曾说过,《地理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改革不应把这个学科改没了。特别是高校的地理科学专业不能改没了。有的高校地理系改成什么什么学院,而下设地理专业。我认为这是不是有点削弱了地理科学的应有的作用?仅供有关人士参考。
不要小看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应是人们应该是孰知的一门学科,通常称学识渊博的人,必然是上知晓天文,下知晓地理。天文学和地理学都是悠久的学科,而且是人类最先发现的学科,但是又是发展速度比较缓慢的学科。对于缺少天文和地理知识的人,很难说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因此说,不要小看地理科学,应是世人都必须学习的科学。
生态文明建设 现在我们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是属于地球表层世界的一种科学。地球表层的各要素是随着时间的前进而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更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说地理科学是一种动态的科学。
什么是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就是指自然地理学。它是指研究地球表层的岩石地貌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智能生命圈等各种自然现象有机的组合的学问。
关于学习笔记的后记 我的“学习笔记”就是学习《地球理论学》笔记,我是想借用学习笔记的形式来宣传《地球理论学》。因为《地球理论学》对世人具有相当重要的学问,它们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实践已经验证很多人恰恰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其表现是对《地球理论学》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为了宣传这方面的知识,就应该大力宣传这方面的知识。可是我本身无有撰写《地球理论学》方面文章的能力,所以只好借用王伟教授主笔编撰的《地球理论学》蓝本为教材,用写学习笔记的形式来宣传关于《地球理论学》的知识,以学生的角度分段学习并分段做笔记。我认为这样做一是不侵犯原作者的知识产权,二是又可以起到学习与宣传的作用。同时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世人也参与到这个队伍中来,呵护绿色地球,建设绿色地球,管护好人类自己的家园,使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能达到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状态。
考古 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队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找古城,这是考古史上的一个壮举。
人的关系·灾害 人地关系·灾害 人地关系不协调的具体表证,即人地关系冲突的具体表证就是灾害
人地关系 绿色是人地关系协调的具体表证
学习笔记,世界道德的特殊形式(续) 接“世界人权” 地球伦理学所主张的生存权是全人类的持续生存权利,《自然保护大纲》中有一句名言:环境不是我们从先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这就是说,环境与资源不仅仅属于当前正生活在地球各地的所有人,而且属于其后的世世代代的人类。我们当代人决不能只为了自己当代利益而享用甚至浪费、破坏地球上的资源与环境,进而危害后代的生存权利。换句话说,地球伦理学所主张的作为世界人权的持续生存权,不仅重视当代人类的现实生存权问题,尤其重视后代人类的未来生存权问题。
学习笔记,地球道德的特殊形式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的挑战以及逐步形成的全球性的共识,要求确立全球性的伦理道德、普及持续生存的道德原则、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完善地球道德的各种具体的特殊的内涵及形式。《我们的家园---地球》一书的作者施里达斯·拉夫尔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必须保护地球。现在世界上已经出现了团结的精神,许多人都认识到保护地球的义务对地球上所有的人都适用;年轻的一代越来越愿意采取行动来确保他们继承的一个可以居住的世界。生存的伦理正以多种形式出现。我们需要对它进行教育,并利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生态危机 世界著名的生态和社会学家唐纳德·沃斯特说:“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于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度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价值观,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学习笔记,全球参与准则(续) 青年占世界人口的30%,他们应该参加有关他们前途的决策。发展计划应该保证向青年人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提高生活水平,增加教育和就业机会。到2000年,每个国家的50%以上的青年人应该有机会接受中等教育或相应的职业训练,教育应该包含环境意识和持续发展观念,应该与侵犯青年尤其是女性的人身权利的行为作斗争。
学习笔记,全球参与准则 时任中国国务委员宋健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部长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只有在整个国际社会的积极、有效参与下才有意义。地球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而不论从入口、土地,还有资源角度讲,发展中国家占世界的大部分。目前主要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称为全球环境的主要问题。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有效参与,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就无法建立,保护全球生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也就无法实现。因此,国际环境与发展合作必须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特殊要求,并对目前主要危害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
学习笔记,妥善处理问题准则(续) 技术转让包括知识、产品、服务和组织程序。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技术、和管理的能力需要国际的支持。这将需要企业和政府在提供和接受技术方面作出长期共同的努力;以及对工匠、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科学家、工程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系统培训。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新的和有效的技术,以便摆脱贫困和苦难;需要更方便地获得技术信息,包括环境风险的信息,以使政府能够在改进或更换不可接受的生产方式时做出明智的选择。很多技术知识、专利技术可以从商业渠道获得,因此,国际贸易是技术转让的重要渠道。
学习笔记,妥善处理问题准则 时任中国国务院委员宋健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部长级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应妥善处理各环境领域中的问题,特别是资金、技术转让等问题。没有资金和技术转让的保障,国际合作只能是海市蜃楼。应该从人类共同的长久利益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努力,既是对人类共同利益的贡献,同时也是对自身利益的一种投资》”
学习笔记,国际公正准则(续) 地球伦理学所主张的公正准则在当前特别重视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其一,发达国家是造成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者;其二,解决环境问题要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为以上两个基本问题是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的基本要求。
学习笔记,国际公正准则 时任中国国务委员的宋健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部长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必须是公正的。一方面要充分地、实事求是地考虑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的有区分的责任,并依此确定相应的义务。另一方面在研究制定有关措施和行动时,必须考虑到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不能不顾历史和现实而用一个尺度来衡量。”这就是关于地球伦理学的“公正准则”的概括说明。
我为什么 我为什么要发世人还需要地球吗的帖子? 其目的基本点就是为了宣传地球伦理学。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是否合适,清批评
学习笔记,尊重国际关系准则 尊重国际关系准则这是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的又一条准则。时任中国国务委员的宋健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部长级会议上阐述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的基本原则时指出:“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必须建立在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国际关系准则的基础上。”
学习笔记,“建立全球伙伴关系” 环境与发展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国际社会必须超越国界、超越民族、文化、宗教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为人类的共同、长久利益,同时也为了各国的切身利益,同舟共济,通力合作,发挥集体智慧,治理和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出建立一种“新的全球伙伴关系”的号召。这个已经写进《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的口号,充分体现了各国人民进行合作的愿望和诚意。地球伦理学认为,“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必须建立在坚实、牢固的基础上,这一基础应充分反映国际社会在环境与发展领域中的共识,尤其要包括以下五项基本准则:环境与发展相协调准则,尊重国际关系准则,国际公正准则,妥善处理问题准则,全球参与准则。这五项准则构成地球道德的五项基本道德规范。
世人还需要地球吗? 目前世人在对待是否需要地球的问题上的看法不尽一致。有绝大部分人认为是我们的家园,人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离不开这个家园的,为此保护地球与善待地球成为己任。但是有极少部分人为了个人的利益或小集团的利益,竟敢在干些破坏地球环境的种种事情,而且不听广大民众的反对呼声,我行我素、是无忌惮。至于中间那部分人,则是事不关己、遇事无争。
学习笔记,“可持续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是关于地球道德的基本原则。
学习笔记,“文明根源于自然” “文明根源于自然” ----关于地球道德的伦理学基础 《世界自然宪章》要求人类“应深知”:“文明根源于自然,它塑造了人类的文化,并影响了所有的艺术和科学成就;与自然协调一致的人类生活将 赋予人类在开发创造力和休息、娱乐方面的最佳机遇。”
学习笔记,“文明根源于自然” “文明根源于自然” -----关于地球道德的伦理学基础 《世界自然宪章》要求人类“应深知”:“文明根源于自然,它塑造了人类的文化,并影响了所有的艺术和科学的成就;与自然协调一致的人类生活将赋予人类在开发创造力和休息、娱乐方面的最佳机遇。
学习笔记,”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第三阶段是刚刚开始起步的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阶段。为了持续生存和持续发展,固然需要在科学上有新的突破,更需要在人类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上升华到新的境界。在创立新的地球道德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总结人类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
学习笔记,关于“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 “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这是地球道德的哲学基础。 “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源于《世界自然宪章》。它是联合国大会于1982年10月28日通过并庄严宣告的文件,它确认了国际社会对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及其所应承担的道德义务的承诺,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和伦理学价值。 《世界自然宪章》开宗明义地指出:“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如果全人类都能牢牢树立起这一哲学观念,将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的一场巨大而成功的飞跃。
学习《地球伦理学》笔记,关于“创立新的地球道德” 人类正面临着以及今后将面临的全球性的挑战应该使我们梦醒。我们这一代人,作为地球的管理者和未来的托管者,应该对我们的所作所为以及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负责。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的严重程度以及造成的后果之后,我们必须改变与地球之间的伦理关系。值得庆幸的是,已经有一批先觉者以他们艰辛的努力,推动人类逐步走向全球性的伦理共识:变革要合乎情理,更要合乎伦理;我们的困难中有道德的方面,我们的反应中也必须有道德的方面,否则,我们的反应就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
学习《地球伦理学》笔记,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挑战 我们的星球是一个生物枯竭的世界。当21世纪到来时,世界将由于其基本的资本储备 ---物种、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受到侵蚀而走向枯竭。 警钟已经敲响。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在“序言”中强调指出:缔约国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内在价值,和生物多样性及其组成部分的生态、遗传、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和美学价值;还意识到生物多样性对进化和保持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性;确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人类共同关切的事项,决心为今世后代的利益,保护生物多样性。
学习《地球伦理学》笔记,关于海洋污染的挑战 1972年,巴巴拉·沃德和雷内·杜勒斯在《只有一个地球》一书中写道:人们应当认识这一事实,由于地球表面有这么大量的水,才使地球可以 住人。然而从许多海洋生物学的观点看来,海洋是生物圈目前最受威胁的部分。 1990年,联合国海洋污染科学研究专家组(G FSAMP)向联合国提交了一篇对世界海洋环境进行评估的报告。报告严肃地指出:从两级到赤道,从海滩到深海,化学污染和废弃物处处可见;如果世界各国不马上采取有力的、协调一致的措施,特别考虑到人口的不断增长,未来10年内海洋环境将严重恶化。
学习《地球伦理学》笔记, 关于气候危机的挑战 首先需要阐述与气候有关的几个概念: 1、大气圈--地球表层有个大气圈。它是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在地球表层聚集的一个气体、水汽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的流体系统, 形成了一个大气圈层,又称地球大气。 2、气象--地球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雨、下雪等。 3、天气--天气是指瞬时或一定时段内风、云、降水、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综合状况。也有人把影响人类正常生活、生产的大气现象和状态,例如阴、晴、冷、暖、干、湿等大气状况称为天气。 4、气候--指一定地区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各种天气情况的综合表现,它与气流、地理纬度、地形及其海拔高度有关。 5、气候系统--气候系统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中与气候有关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生物变化的过程总和。 6、气候危机--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大气圈的主要变化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目前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导致气候变化而产生的各种灾害天气;二是大气臭氧层破坏;三是酸雨和污染物越界输送。
关于气候危机的挑战 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以某种方式依靠大气,然而只是到了近代。人类才认识到自身的活动可以影响这个生命源。 “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是人类行为规范重要准则之一。
学习《地球伦理学》笔记, 关于土地退化的挑战 全人类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由空前的生态环境退化所引起的生存和发展的危机。臭氧层的破坏将使地球表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多;二氧化碳等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将使海平面升高;酸雨导致了陆地生态和水生生态的严重破坏;水污染和水枯竭将使21世纪面临严重的水荒;物种灭绝将使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食物链受到严重损害;森林毁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将使全人类受到来自海、陆、空全方位环境退化的威胁,不但损害了人类的利益,甚至有些地方还威胁到地球生命的延续。
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 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很多,需要世人共同探讨,望有意愿的朋友提出意见,以供有关部门或个人参考。
祝地球村民龙年新好 ! 祝地球村民龙年好! 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必须遵循地球伦理学的理论,齐心合力去呵护绿色地球,努力协调人地关系,修复地球的疮痍,建立健全减灾和防灾机制,使其不再遭受人文伤害或减少人文伤害。
学习《地球伦理学》笔记,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多难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与农村的持续发展,是中国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
学习《地球伦理学》笔记,“世界观察”研究机构再次发出警告 1994年8月美国“世界观察”环境研究机构发表一份报告再次发出警告:世界人口的激增将逐渐超过世界粮食供应量,今后40年世界将面临粮食大短缺。
学习《地球伦理学》笔记,“世界观察”研究所再次发出警告 1994年8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机构发表一份研究报告再次发出警告:世界人口的激增将逐渐超过世界粮食供应量,今后40年世界将面临粮食大量短缺。报告说,根据目前世界人口的发展趋势,2030年世界人口将从现在的55亿增加到89亿,2075年将达到100--140亿,最贫穷的非洲和南亚一些地区的人口将增长得最多最快。联合国人口基金会1994年4月提出,到2025年,将尽力把世界人口稳定在78亿。即使这样目标能够达到,世界粮食供应量届时仍然不能满足世界人口增长的需要。该报告认为不能用过去的发展情况去预测未来;应该看到,城市在扩大,耕地面积在缩小,增施化肥也不能增加很多的粮食,同时也不能指望科学技术会给粮食生产带来突破性的发展。现在需要做的事情是,加强计划生育,向造成多生育的无知和贫穷开战,保持水土资源,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学习《地球伦理学》笔记,世界观察环境研究所再次发出警告 1984年8月,美国“世界观察”环境研究所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再次发出警告:世界人口的激增将逐渐超过世界粮食供应量,今后40年世界将面临粮食大量短缺。报告说根据目前世界人口的发展趋势,2030年 世界人口将从现在的55亿增加到89亿,2075年将达到100--140亿,最贫穷的非洲和南亚一些地区的人口将增长的最多最快,联合国人口基金会1994年4月提出,到2025年,将尽力把世界人口稳定在78亿。即使这一目标能够达到,世界粮食供应量届时仍然不能满足世界人口增长的需要。近年来世界大米和鱼捕捞量都没有很大增长,因此不能指望科学技术给粮食生产带来突破性的发展。世界农业已不可能与急剧增长的人口同步发展。研究报告认为,不能用过去的发展情况去预测未来;应该看到,城市在扩大,耕地面积在缩小,增施化肥也不能增加很多的粮食。世界粮食产量从1950年的6、31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16亿吨,期间每年增长3%。刚刚过去的10年每年只增长1%,而现在的增长速度仍在下降,因此2030年世界粮食产量超不过21亿吨。现在要正视的现实是,世界上粮食进口国的需求量将很快超过粮食出口国的供应量。现在需要做的事是,加强计划生育,向造成多生育的无知和贫困开战,保持水土资源,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学习《地球伦理学》笔记,关于世界性饥饿带来的挑战 关于在挨饿或营养不良的人数,估计有5--10亿人,其中,非洲南撒哈拉地区正经历着一场以粮食问题为中心的经济和环境危机。在所有发展中地区,它对粮食的进口依赖性最为严重,失去肥力的土地面积所占比例最大,遭受严重营养不良的人口比例最高;国民生产总值过低、人口增长迅速以及各种健康指标都令人担忧。世界银行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即人口每年增长3、5%,粮食产量增长2%,粮食差额将从1990年的1000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2、45亿吨。只有人口率下降为每年2、75%,而粮食产量每年增长4%,到2020年粮食的差额才能下降到500万吨,使其居民摄入的食物热量接近与正常要求的数字。问题在于,非洲应付得了这种艰巨局面吗?
学习《地球伦理学》笔记,粮食增长和农业发展的挑战 粮食增长和农业发展的挑战。从《世界资源报告(1990--1991年)》可以看出,全球的粮食与农业呈现出一片复杂的情景:全球的粮食生产正在增加,但是自1983年以来增长率却减慢了。绿色**可能使产量继续提高,但是不大可能与过去20年的增加量相比。按人均水平来说,亚洲和发展中世界的某些其他地区情况较好,而其他一些地区,特别是非洲地区较差。世界粮食库存量降到了80年代的最低水平,许多地区没有多少增加农田面积的潜力。如果认可预测是准确的,则发展中世界所有地区的人均农田数量将要下降。为日益增多的人口提供粮食正在增加农业用地的压力,并使土壤和流域退化。营养不良者的绝对人数增加了,但是除非洲以外,大多数地区按百分比计算有所下降。在某些地区,获得粮食仍然是一个 严重问题,粮食分配不平均以及贫困户无力购买足够的粮食问题更为严重。
协调人地关系是地理科学的主攻方向 地理科学是 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协调人地关系应是地理科学的主攻方向。
学习《地球伦理学》笔记,迎接世界粮食安全挑战 为了迎接这一挑战,世界粮食会议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这是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在1973年提出的。该组织长期追求的战略目标就是建立和保障世界粮食安全。70年代初出现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表明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极端迫切性及其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鉴于此,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发起了“加强世界粮食安全的国际行动”,并拟定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强调“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国际性责任”;应该逐步地扩大粮食生产,增加产量,避免粮食价格波动;各国应该认真执行粮食库存政策,必须采取保证世界粮食库存的最低安全水平的措施;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专门援助,帮助它们发展农业。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关于建立和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主张,已成为世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的农业和粮食领域的伦理价值目标。
学习《地球伦理学》笔记,关于世界粮食安全保障问题 所谓世界粮食安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个国家在遭受自然灾害和粮食歉收时仍能保证基本粮食供应;二是在发生较广泛的粮食短缺时,国际上有足够的粮食库存以补充短缺的数额。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估算,世界粮食库存量至少应相当于当年粮食消费量的17%--18%,才能达到上述目的,这是世界粮食的最基本的安全线。当前,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世界粮食库存量很不稳定,时多时少:如1971年为2、6亿吨,1980年则降到2亿吨。其次,世界粮食库存分布一直很不平衡。1980年,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73%以上,粮食库存量只占世界的36%;北美洲人口不足世界总人口的6%,粮食库存量却占39%。由于世界粮食库存过于集中,运输困难,因而不能满足紧急需要。此外,农业和粮食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像非洲常常出现严重的干旱与人口迅速增长,使得粮食安全得不到基本保障。 为战胜这一挑战,世界粮食会议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