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荣令 安荣令
关注数: 1,383 粉丝数: 418 发帖数: 1,914 关注贴吧数: 20
请求省森工总局尽快回复我们的10%津贴 根据黑森人字【2002】144号文件第二项决定,即“严格执行黑人联字【1993】1号和黑人联字【1993】36号文件的决定,鹤北林业局早就应该为我们办理被停发的10%边远地区科技津贴享受手续,至今迟迟不动,不知何故? 10%津贴是依据黑龙江省森工总局【1993】函人字226号转发黑人联字【1993】36号文件规定,关于黑人联字【1993】1号文件第五条退休后按本人原标准工资100%发给退休费,并照发原享受的科技津贴的有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九条补充通知,其中第8条补充通知指出,符合黑政发【1984】46号文件规定,但因在文件下发前退休而未享受科技津贴的,可补办享受科技津贴手续。查46号文件关于科技津贴有两个指数,一是萝北县境内每人每月15元就是原享受的科技津贴,照发啦。另一个是退休费标准提高10%的津贴就是边远地区科技津贴没有享受,所说的补办享受科技津贴手续就是指这个10%津贴。 鹤北林业局于一九九四年五月为符合条件人员办理了110%退休费手续。问题就在这110%的比例上。当时鹤北局对于10%的计算没有按226号关于”重新计发“的要求办,而是将10%摞在100%之上,形成110%比例,因为超100%比例计发退休费是违背国发【1978】194号文件规定的。假若吧10%重新计发,就没有问题啦。 在2001你6月被森工保险中心负责人黄维国检查鹤北社保工作时得知,在他没有弄清110%的含义的情况下,当即说超比例部分必须停发。因此就草拟文稿,经由时任总局副总局长高金芳签发,便形成黑森险中字【2001】31号文件,以鹤北林业局"二00一年6月末以前企业自行执行按退休前标准确工资110%计发养老金的117名离退休人员,享受超比例部分计发的养老金一律从今年七年一日起予以纠正。”即将10%津贴停发。 我们说黑森险中字【2001】31号是是一份不该出台的文件,因为: 1、根据黑森劳【1999】311号第五条关于调整已退离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及费用等统由企业劳资科办理“的规定,森工保险中心无权停发117名退休人员的10%津贴。故此文件在法律上不成立。 2、31号文件事由是莫须有的,是文件的作者主观臆造的。因为鹤北林业局不存在企业自行按退休前标准工资110%计发养老金及费用问题。故此文件不成立。 3、假若黄维国在得知时,通过调查研究,计算 方法不是原则问题,把10%重新计发,也就啥问题就没有了所故也就没有此文件。 所以说,必须废止黑森险中字【2001】31号文件,恢复我们按规定应该享受的科技津贴,补发停发期间差额,同时也为鹤北林业局同类人员享受此待遇重开绿色通道。
读书讲授法 1984年在伊春召开的黑龙江林区地理教学研究会上,我提交了三篇文章,其中《读书讲授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获得教学研究二等奖。现在重提此事是因为我看到电视上多次播送关于“读书”方面的广告,又看到有关“4 、23 读书日“的报道,因而引起深思,感到我们的中学的教学法中,一度为反对”死记硬背“,反对”读死书和死读书“,把我们祖先读书的优良传统给反丢啦。促使教学上强调教师的讲解而忽视读书的偏向逐渐滋长。不仅不强调学生读教科书,连教师也不去认真读所教的教科书,忽略教材的精华,致使对于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往往是模模糊糊不能确切理解其义,甚至有一些学生的教科书是干干净净,一个笔道也没有,可以说这个学生对其所学的教材根本没有读过一页,更有甚者还有的”字“不认识。究其原因是来自多方面,总之应该说是意识形态上出现了扭曲,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观念侵入教育领域,也可以说是人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市场经济的大潮的波及,使一些意志薄弱的教师的价值观受到了影响,从而使市场经济的手段和方法侵入到到教学的领域里,用金钱取代了教师的人梯作用和奉献的精神。扭曲了人类为啥要办学校的特殊意义,这是一种非常可悲的潮流。 为此,在学校里,对学生来讲应该强调读书,当然对教师更应该先读书。首先是读好教科书,对于对于教科书中好的”词语“或好的”段子“,还应叫学背读下来,这样则要求是教师在熟读教材并能融汇贯通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其重点攻其难点,便于学生领会掌握,并使学生能运用”观察、联想、分析、综合“的思路,达到”举一反三“,使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升华。每个中学一个学期至少要举办一次学生读书讲演活动,形成制度坚持下去。 这是我的5月份的作业,请审阅批示。
王乾荣:《地球伦理,万物安宁》(转载) 近读作家京梅和环保学者郭耕合著《地球伦理》一书,脑子里始终萦绕着几个问题——何谓地球伦理?人之伦理与地球伦理,是什么关系?人怎样做才既符合人伦,也不悖“地伦”? “伦”的一个义项,指条理、秩序。人伦,即人之间的合理关系。伦,是一种共识和公认,破坏了这个既定秩序,就叫“乱伦”。人之伦理如此;地球伦理,也应如此。 人们通常谈到伦理,总把它与道德连在一起,因为,正是道德维护着伦理。人不讲道德,会做出乱伦之事,人对人如此,对地球也是如此。 人类经历成千上万年发展,人类文明与时俱进,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符合人类生态的基本道德认同。以现代全球眼光看,这个文化认同,就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尽管世上还有战争,有“文明的冲突”,但是谁也没有理由公开否认费先生提出的这个伦理原则。这是人之伦理。 1985年,日本伦理研究所的学者丸山竹秋发表论文《推进地球伦理》,首次使用“地球伦理”一词。他对“地球伦理”的解释是,“以地球安泰为最高目标的、靠地球人实现的、有益于地球人的伦理”。 丸山先生为什么在“地球伦理”里提出“地球安泰”概念?因为产业革命以来,地球已被人类糟蹋得千疮百孔,生态失衡,很不“安泰”了!人,本是地球诸子之一,却既忘本又妄自尊大,对地球母亲犯下了各种有意无意的“罪行”——乱伐滥砍森林,如剥去母亲美丽的绿色外衣;大量屠戮野生动物,就像把母亲除了人类的别的“儿女”赶尽杀绝;过量开采矿藏,如掏空母亲的五脏六腑;毫无顾忌地排放“三废”,似往母亲健美的肌体里注入毒药……《地球伦理》一书以巨量事实揭示了人类对于地球的“失德”行为,一一道来,令人发指。人们也许一直觉得,地球资源永远像苏轼在《赤壁赋》里所说,如“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可以无度享受,肆意挥霍。殊不知,那“清风”,早已污浊,那“明月”,也早暗淡无光了。“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造物者所造,是有限的,禁不住毁物者尽力取之。万物既无,何谈阿谁“为雄”? 是人悖逆了原有的“地球伦理”,地球便以山洪暴发、大地震颤、气层洞开、土壤变质、瘟疫蔓延……“报复”人类,于是“伦”乱,天将不天,地将不地,人将不人。而人既已在地球闯下乱子,就该反思自己的自私、莽撞,并有责任和义务复归地球的“安泰”。这样做,并非“为了安泰而安泰”,死气沉沉的“安泰”,没有意义——丸山竹秋说得好,安泰,为的是“有益于地球人”,就是将来人把地球住满而移民火星,也并非单纯为了火星的“安泰”吧?“有益于地球人”,当然不同于以往的唯我独尊、罔顾其他生灵、只恋自己的利益,也不是贪得无厌、毫无节制向地球索取,那样,只会适得其反;而是使地球变成一个繁荣和谐的生态公园,天宽任鸟飞,海阔任鱼跃,万物同舟,和衷共济,在有益于其他生物的同时,“有益于地球人”。 地球伦理,即是地球的天然生态链,尊重不尊重这个伦理,则完全在万物之灵的人。顺伦则旺,乱伦则亡。所以这个伦理,实质上是人与地球的关系问题。“得病不呻唤,泯默至死休。”贪婪索取的人们,其实早已听到苦难深重地球的悲惨呻唤,为什么仍不觉悟呢!
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节选转载) 第一章 绪 论 第三节 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伦理责任。它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必然包含对三大主题的研究,即自然的价值和权利的研究、人对自然道德原则的确立与道德行为规范的研究、现实生活领域中环境伦理问题的研究。其中,自然的价值和权利的研究是环境伦理学研究的核心,它直接导致了我们对自然界及其存在的态度。因此,它是确立人对自然界责任的重要依据,也是确立人对自然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理论依据。围绕着对这些理论问题的讨论,产生了环境伦理学不同的理论流派。 对自然的价值和人对自然责任的研究是决定自然是否具有获得道德关怀资格的依据,而这两者又是建立相应的人对自然道德规范的前提。站在不同的立场去认识自然的价值和人对自然的责任得到的结果必然不同,由此制定的道德行为规范也必然不同。环境伦理学内部不同的流派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认识的差异而产生的。如大多数人类中心主义者不承认自然界具有独立于人的内在价值,因而不认同人对自然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动物解放论者和动物权利论者认为是否有感受能力是判断内在价值的根据,而这种能力只有人和某些动物具有,因而只有他们才具有道德关怀的资格;生物中心主义者则认为一切有生命之物皆有内在价值,都具有获得道德关怀的资格;而生态中心主义者则要求承认一切自然存在都有内在价值,他们主张道德关怀的资格应该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一些持盖娅假说的哲学家甚至提出了地球乃至宇宙的权利高于生活于其上的生命的权利的主张。因此,各流派在建构道德规范上的差异就不足为奇了。此外,道德规范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使得它的建构并不完全取决于价值观和伦理观,还需要与一定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形态相适应。尽管如此,各种学说在道德行为规范的建构中仍然具有共同性,差异性主要表现是道德境界层次上的。在不同的环境价值观和伦理观下面,可以存在某些共同的环境道德行为规范。这是建立一个完整的环境伦理体系的基本前提。 如果能够建立起一个统一和完整的环境伦理学,那么,它的起点在哪里?它与传统伦理学应当如何划界?能否将环境中的所有存在物都纳人人类的道德共同体中来?在20世纪70—80年代,这些问题争论非常激烈。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宗旨是寻求一种普遍认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协同发展的伦理依据。因此,下列问题构成了环境伦理学实现其宗旨必须解答的基本问题。 第一,我们怎样认识自然界?自然界是否有不依赖人类的价值?自然存在物是否只具有工具价值?它是否拥有内在价值?
吧主柏拉图:环境伦理学在中国(转载)   创建中国环境伦理学学派   2004年10月,在南京大学举行的中国首届环境伦理学国际研讨会上,时任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理事长的余谋昌教授提出“创建中国环境伦理学学派”,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从西方流传到我国的环境伦理学本身就有着许多争论,流派众多,存在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等各种学说。那么,“中国环境伦理学学派”的创建和对环境伦理的研究,一定避免不了诸多的“中心”、“主义”之争。  早在1994年,余谋昌教授就发表了《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一文,提出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点,随即引发了一场涉及环境伦理学根基的大讨论。有人把争论形成的三类不同观点总结为:以余谋昌、叶平为代表的非人类中心派,主张把道德关怀的领域扩展到自然界;以刘福森、章建刚为代表的另一方认为非人类中心论存在逻辑上的弱点和缺陷,主张坚持人类中心立场,认为由此亦可确立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点;以杨通进为代表的一方则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各有其合理性和缺陷,因而提出“超越和整合”两者的思路。  杨通进在解释他提出的“超越与整合――走向一种开放的环境伦理学”时说:“面对这些争论,我倾向于从一个包容的角度看待问题。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都有其各自的长处,比如说人类中心主义的一些基本诉求,能够比较容易地转化为政策、法律,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共识,在短期内比较容易付诸实践;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容易被环境民间环保组织接受,而且他们强调最终要改变人类的价值观,这是比较符合发展方向的一点。所以,我主张整合两者的长处,同时避免各自的一  科学认识环境伦理学研究对象   因为在环境伦理学的根基上就存在着分歧,所以,在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上,不同专家学者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曾建平在《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20年》一文中指出:“关于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主要有四种观点:①生态的伦理价值和人类对待生态的行为规范的研究;②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而非人类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的研究;③人和自然关系的机制和功能,生态道德的本质及其建构的规律的研究;④人们对待环境的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的研究。”并且将其概括起来,总结成为两大说法:“关系说”和“规范说”。但两者都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因此又产生了以徐嵩龄等人为代表的“综合说”,他们认为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既包含“人对自然的伦理关系”即环境价值观,又包括“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即环境意义上的人类道德行为规则两大主题。  田松认为:“环境伦理学主要研究的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有人与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应该这样来看:道德关系绝不是人与人之间才有的,人与环境之间同样存在道德的联系,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部分,也就是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一部分。”   杨通进指出:“作为一种全新的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的一个**性的变革就在于,它在强调人际平等、代际公平的同时,试图扩展伦理学的视野,把人之外的自然存在物纳入伦理关怀的范围,用道德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三个层面:一个是当代人和当代人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是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应该把伦理仅仅理解成人与人之间才有的关系,那是一种狭隘的伦理学概念。人类应该用一种比较宽广的视野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看待环境伦理学   对于怎样来定位环境伦理学、怎样看待环境伦理学的学科性质也有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环境伦理学是“一种不同于传统伦理学的新的伦理学,是人际伦理学的转折”,具体说来是“对环境退化进行哲学反思的学科,是一种全新的伦理观”;是“介于生态学和伦理学之间的独立学科,是揭示环境道德及其建构规律的学科”;是“研究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的科学”;是“生态学和伦理学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种把道德关怀扩展到人之外的各种非人存在物对象上的伦理学说,是一种全新的、**性的伦理思潮。”另一种对立的观点认为:环境伦理学是“传统伦理学在环境问题上的应用,它没有任何根本性的变化,只是把环境、生态、自然当作人对人履行道德义务的中介;如果说它有什么新的特征,那就是它看到了伦理学还必须关注基于环境上的人的义务、基于自然可持续利用上的当代人对后代人的义务,而这恰是传统伦理学所忽略的地方。”   田松认为:环境伦理学是比较难定位的,这要看研究出发的角度。现在主要的研究者有两类:一类是研究科学哲学出身的人,另一类是研究伦理学的人。出发点不同,研究的侧重点就不同,所抱有的观点也就不同,那么对环境伦理的解释就不同。  杨通进则指出:环境伦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与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都有交叉的地方。环境问题的出现导致了一些新兴学科的产生,如:环境经济学、环境政治学、环境法学、生态法学等等。环境伦理学的一些观念贯彻到这些学科当中去了。  众多专家、学者认为,现阶段的中国环境伦理学存在着许多争论,但是人们更应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看待这些争论,因为正是这些争论推动着环境伦理学的发展
环境伦理学(原作选录13) 研究内容环境伦理学既然是研究发生于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道德现象的科学,而人、社会、自然三者各自的内部运动规律又是不尽相同的,这就使环境伦理学研究的内容具有了复杂性和广泛性。人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行为作用的生物。他的行动目标一般地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生存利益。社会环境是由人类个体构成的,它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和个体不完全整合的利益目标。一般地说,人类个体的生存利益和社会利益在宏观上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微观具体行动上往往存在尖锐的矛盾和对立,因此而产生了人类个体为了一己私利而采取不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不道德行为。怎样协调这种道德关系,就是环境伦理学研究的第一部分内容。自然环境系统作为构成环境伦理道德现象的一方,它的内部机制运行规律服从的是更加宏观的宇宙演化定律。在人类未完全认识和掌握这个定律之前,自然环境对人类作用于自己的种种不道德行为的反应往往是表现得相当盲目和随机的。在人们未能驾驭这种盲目随机反馈机制之前,人们主要是从调控人类个体和群体对自然环境系统的道德行为着手,以获得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直到共同组成一个整体,向未来的宇宙世纪过渡,这就是环境伦理学研究的第二个目的,和第二部分内容。概括地说,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内容首先是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信念,环境道德原则、环境道德规范等一系列人类主观内省性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性内容。第二部分内容则包括了作为人类环境伦理是非标准的环境道德评价,环境道德教育,及环境道德行为计量性控制指标体系——环境政策、法规等的环境道德基础研究。此外,还要掌握自然环境系统运动规律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把握和预测人、社会、自然三者间环境伦理道德关系变化所导致的结局。
环境伦理学(原作选录12) ④可判断性和可操作性 由于现代计算机科学软硬件的发达,主要是电脑技术的应用,环境伦理学所涉及的人、社会、自然环境系统间的道德行为关系,如“三废”排放标准、环境自净能力的容许度,人类对被污染环境反馈的承受能力(受伤害的临界度)等等都达到了可以进行量化研究的程度。只要人们确立了环境道德观念,自觉约束自己对环境不道德行为,一切都是可以在一定量的范围内去协调好人类个体、人类整体与自然环境系统的道德行为关系。不象传统人际关系道德学,它只建立在善、恶观念基础上的一切道德观念、行为准则、规范等等,都是一种不能量化的软约束行为,其标准、是非、得失等道德评价,还得靠另一个同样不能量化的道德标准——“良心”去控制和量度。人们常说的所谓道德法庭,其对是非、善恶的判决常常显得非常模糊和软弱无力,其中原因,与传统伦理学所研究的道德现象本质上是属于精神范畴的软性行为有关。环境伦理道德现象就不同了,它除了具有软性行为特征外,还具有物化的硬性行为特征,特别是自然环境系统反馈的表现,大的可以达到使环境不道德行为的主体——人类发生疾病、死亡,人财两空,甚至荡然无存的结果。所以环境伦理学对环境道德行为还必须进行量的研究,并在量的的规定性上对之进行善恶和是非的判断,从而使环境伦理学具有了可判断性和可操作性特征。例如企业“三废”达标排放和控制总量排放的“标”和“量”就是一个可操作的度量界限,超“标”和过“量”,就进入了道德范畴,属于不道德行为。
环境伦理学(原作选录10) ②多层次性环境伦理学既要研究人类个体行为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伦理关系,又要研究人类个体行为与外化了的人类群体——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的伦理关系,同时还要研究社会环境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伦理关系。这样,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便具有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社会与自然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从发生学角度来说,层次是逐渐扩展并上升的。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础,是自从有了人类那一天便开始发生的。最初只是表现为人类个体与身边狭小范围内的自然环境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长时期都是相互协调的。后来由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与成熟,社会便完全外化成了个人生存发展的硬环境条件。今天,没有了自然环境便没有了人类;同样,没有了社会,人类也将不能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地球表层除了以社会形态出现的人类群体外,已经没有了严格意义上的个人。因此人类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关系便演变上升到了以社会环境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更高一个层次上。据某些哲学家预言,随着地球文明的进化,人类和地球还将形成为一个统一体进入宇宙空间,与其他星球组成宇宙文明,从而发生宇宙伦理关系。宇宙伦理关系在目前只是理论上的一种可能性,在很长的历史年代还不可能成为现实,因此我们暂时不去进行研究,而把研究只集中在上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社会与自然的三个关系上。由于三个关系的层次不同,所以在环境伦理学中的地位,研究目的和手段等也将有所不同。这个问题留在以下章节中才认真讨论和研究。
环境伦理学(原作选录9) 特点编辑环境伦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伦理科学,和其他伦理学比较,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征,这就是它的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综合性、多层次性和实践性。①综合性与整体性环境伦理学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社会与自然之间三层关系的认识和研究不是独立地进行的,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或系统的组成部分而进行认识和研究的,最终着眼点还要放在三者的有机的综合作用和关系上。所以,环境伦理学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特点。人类与自然环境系统及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以及社会环境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和相互作用结果,一般是以环境系统的综合变化呈现出来的,例如,人类对森林的失常破坏,导致的不仅仅是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的减少,还会导致森林中原生的各种动植物属种的消亡。并由此导致原来森林覆盖下的地表水土流失、坍塌,造成农田、村庄损毁,人类群体生命财产的损失,最终还会造成该地区的沙化或石化,使人类最终失去继续生存的立足之地。又如汽车尾气排放,微观来看是个人行为,但很多汽车一起排放就成了社会行为。个人行为只引起极局部地区的空气质量下降,通过环境自净可以消除,成为社会行为后就会引起较大范围的光化学污染事件,与其他矿物燃烧排放物汇合成全球性行为以后,更可导致大气层的整体破坏,引发地球表层空间的温室效应,最终可能导致极地冰盖融化,沿海低地被淹,直接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结局。人类个体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关系以及群体行为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关系,是一个综合性与整体性的道德关系,人们绝不能站在个体行为意识立场上,认为约束个人与环境系统间的不道德行为是“小善”而不屑去为。
环境伦理学(原作选录8 逐步形成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人类开始步入信息化时代。交通运输能力的加强和信息电子网络化的实现,人类生存活动的地球表面相对缩小,人类群体间、集团间、国家间的活动开始出现区域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也出现了集团化、区域化和国际化的趋向。大量与环境有关的国际公约的签订就是这种一体化趋向的表现。人类向自然环境索取、开发、利用、改造的行为上升到了集团或国家间的行为。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的个体行为已日益变得苍白无力。从而引发了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这样人类传统的伦理关系便发展成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多层次的立体交叉关系,大大地扩大和延伸了传统伦理学的研究领域。在这个背景上便逐渐形成了对这些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的环境伦理科学。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环境伦理学是一门运用多种学科知识,综合研究人类个体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人类个体和社会环境系统之间及社会环境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伦理道德关系的科学,包括研究环境伦理学的产生,环境伦理的道德体系、环境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准则、评价、教育和个人环境道德修养等环境伦理道德行为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的学说。
环境伦理学(原作选录7) 普通伦理学人类个体间的这种关系不同于群体间、氏族间、集团间、国家间大规模的涉及群体生死存亡的矛盾。后一种矛盾一般用抢掠、征战等暴力行为去解决,敌我关系及胜败的结局都很分明。此外还有一种个体与个体之间或个体与群体之间利益和是非界线都很明确的矛盾行为关系,如偷、抢、奸淫、伤害等行为,一般也要求通过行政或法律手段去解决。至于人类个体与个体之间大量利益关系不明显的龃龉、摩擦、妨碍公共卫生、违反伦常关系等行为,则要通过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准则、规范、风俗、舆论等去解决。专门从事对这些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维系人们相互间自由、平等地和谐、安全生存发展的习俗、风尚、性格、思想方式等现象进行研究的科学部门,就是传统的广义的社会伦理学或称为普通伦理学。普通伦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社会科学,它着重研究的只是人类群体中个人与个人间的伦理道德关系。但是自从人类群体中出现了按严格等级制度建立起来,并依赖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强制手段进行维系的国家以来,人类群体已经外化成了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时刻或离的外在客观环境条件——社会环境条件。对人类个体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和外在社会环境间的伦理道德关系,传统伦理学过去是不曾着重研究过的。这些关系在显性特征层面上的内容基本上归属于社会学或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深层次的隐性特征的研究基本上成了空白。
环境伦理学(原作选录3) 特征人类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关系,迥然不同于其他生物属种的最大特征,就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系统的作用,基本上是一种后天获得的理性行为。人从哇哇堕地那一刻起,除了被动地接受大自然恩赐的阳光和空气外,他和自身以外物质世界发生联系的只有一种吮吸母乳的本能。他懂事以后终生对自然界的一切索取和相互作用行为——生存本领、绝大部分是通过长辈和他人的教育和传承获得的。这种后天获得的知识和本领,完全是一种自主的、有意识的、有选择性的行为。从蒙味时代开始,人类便有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主体意识。因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一切作用就脱出了动物群体那种基本上是在自然条件制约范围内的本能行为的窠臼。人类这种作用于自然环境系统的主动行为与动物本能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差别,就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不是依靠自己的自然肢体进行的,而是利用自己制造的自然界所没有的工具进行的。这就大大地增强了人类向自然索取的能力,增强了人类摆脱狂暴自然力束缚的能力。在自然环境系统面前获得了更大的主动性和独立生存能力。另外,由于人类世代相传的后天获得的知识和本领具有一种积累和滚动发展的特性,这就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一种永无止境及逐渐加速发展的可能性。人类从蒙昧时代发展到采集和渔猎阶段,走过了几十万年的漫长历史;而从采集渔猎阶段发展到农耕时代只经历了不到一万年时间,从农耕时代发展到现代工业社会,只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从工业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呼风唤雨,移山填海,上天入地的后工业化时代,则只有三百年左右时间。长期以来,由于人类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和进步,在曾一度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面前,人类也曾一度产生过片面认识,以为自己的发展和向自然界的索取是可以永无止境的。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系统和自然资源的态度,就好像婴儿对待自己母亲的乳房一样,认为那是一个可以供自己任意索取和享用的无尽的天然的生命源泉。婴儿对母亲的乳房,亲爱之情有之,但说到要爱护和保护则未必。但当婴儿长大后他才知道,原来母亲的乳汁并不是永不枯竭的,有一天,它也会有被穷尽的时候。对于地表的自然环境系统和自然资源来说,人类今天行将逐渐面临这种枯竭的窘境。
环境伦理学 (原作原作选录2) “环境”的科学意义环境伦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人类个体与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人类群体)系统,及社会环境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伦理道德行为关系的科学。这里“环境”的科学意义,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系统”的意思,和人们常说的生态环境的“环境”定义有很大的差别。人类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物质从无机到有机发展衍生的产物。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人类生存环境系统是指地球有机和无机物质表层,即人们通常指称的自然界。它是人类的母亲。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母亲——地球这个独特的圈层而独立存在过。人类和自然环境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的“血缘”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以自然环境系统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一切活动,一切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发生在这个系统多姿多彩的舞台上的。为了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曾对这个舞台进行过很多重大的变革和改造。在这个变革和改造的过程中,人类个体和人类群体与这个系统之间,除了发生生产力的物质作用关系外,还存在一种精神和情感的互动关系——伦理道德关系。这是其他一切生命个体和群体与这个系统间所没有的关系。
环境伦理学的要求(简介转载)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介于伦理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新兴的综合性科学。它的诞生,是在人类生存发展活动和生存环境系统发生尖锐对立后,为满足协调人和生存环境系统的关系,求得人类和生存环境系统共同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产物。人类和生存环境系统之间的矛盾--环境污染、破坏和恶化等问题,说到底,是人类行为的结果,是一个社会问题。 环境伦理学既然是研究发生于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道德现象的科学,而人、社会、自然三者各自的内部运动规律又是不尽相同的,这就使环境伦理学研究的内容具有了复杂性和广泛性。人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行为作用的生物。他的行动目标一般地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生存利益。社会环境是由人类个体构成的,它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和个体不完全整合的利益目标。一般地说,人类个体的生存利益和社会利益在宏观上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微观具体行动上往往存在尖锐的矛盾和对立,因此而产生了人类个体为了一己私利而采取不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不道德行为。怎样协调这种道德关系,就是环境伦理学研究的第一部分内容。 自然环境系统作为构成环境伦理道德现象的一方,它的内部机制运行规律服从的是更加宏观的宇宙演化定律。在人类未完全认识和掌握这个定律之前,自然环境对人类作用于自己的种种不道德行为的反应往往是表现得相当盲目和随机的。在人们未能驾驭这种盲目随机反馈机制之前,人们主要是从调控人类个体和群体对自然环境系统的道德行为着手,以获得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直到共同组成一个整体,向未来的宇宙世纪过渡,这就是环境伦理学研究的第二个目的,和第二部分内容。 概括地说,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内容首先是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信念,环境道德原则、环境道德规范等一系列人类主观内省性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性内容。第二部分内容则包括了作为人类环境伦理是非标准的环境道德评价,环境道德教育,及环境道德行为计量性控制指标体系--环境政策、法规等的环境道德基础研究。此外,还要掌握自然环境系统运动规律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把握和预测人、社会、自然三者间环境伦理道德关系变化所导致的结局。
为什么不答复? 我于2013年10月,在黑龙江省委信访室省监察厅举报中心网站上,举报森工总局两个问题。(一)森工保险中心于2001年下发黑森(2001)31号文件,停发鹤北林业局117名退休人员10%的边远地区科技津贴。这是违背黑森劳字(1999)311号文件第5条关于调整已退离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及费用等统由企业劳资科办理的规定,纯属于违章越轨的文件,不应生效。 此10%津贴是鹤北林业局依据黑森(1993)函人字226号文件转发黑人联字(1993)36号文件关于符合黑政发(1984)46文件规定,对于未享受的科技津贴可以补办享受科技津贴手续,在100%的基础上。增加10%退休费。因为本10%是在边远地区科技人员津贴项下,故我们称它为边远地区科技津贴。此36号文件被黑劳社发(2000)12号文件认定为"规定加发知识分子退休待遇",故此10%可以说是这些人养老金的一部分。 不过当时鹤北局具体工作人员在计算方法上,没有按226号关于"重新发的发"的要求办,而是把10%摞在100%之上,形成110%计发退休费比例,并在鹤北林业地区社保局签盖骑缝章的《职工退休证》后附说明。此做法虽然不妥,但没有自行提高养老金标准,原则上还是符合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的。 2001年6月被森工保险中心负责人发现,说什么 超 100% 不行, 于是就以“企业自行"执行110%计发基本养老金的”莫须有“的事由,由分管副总局长签发黑森(2001)31号文件,开始停发已经享受多年的10%养老金。 几经周折,森工总局又出台了黑森人字(2002)144号关于 废止 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 (1993)函人字226号文件的决定,共两项,其第一项决定、从即日起废止(1993)函人字226号文件,也就是说总局撤消增加10%退休费的许可。 其 第二项 决定、严格 执行 黑人联字(1993)1号和黑人联字(1993)36号文件。到此说明森工总局重蹈覆辙,又回道226号文件所承诺的地步,又一次发出享受36号文件必须规定的补办享受10%退休费的许可。为此,森工保险中心,必须恢复我们应该享受的增加10%退休费。 (二)森工总局劳资处工资员随意降低鹤北林业局离休干部孙长锡的工程师离休补贴待遇,比科员还低15元。真是欺负人! 我们要求总局按文件规定,修正错误,兑现政策,补其差额。
首届联合国环境大会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28日 04 版) 本报北京6月27日电 (记者武卫政)记者从环境保护部获悉:6月23日至27日,联合国环境大会首届会议在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举行。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率领由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和常驻环境署代表处人员组成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参会。周生贤针对“可持续发展目标与2015年后发展议程,可持续消费与生产”主题做了专门发言。 会议期间,联合国授权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向周生贤颁发“环境政策与领导贡献奖”。施泰纳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防治污染、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 部长级高级会议在闭幕式后继续进行,最终达成部长级成果文件。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会上阐述了中国立场。周生贤说,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希望发达国家率先垂范,改变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同时还希望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周生贤表示,2010年至2013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66亿减少到8249万,中国是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国家。   本月23日至27日,首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在内罗毕召开。根据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呼吁,联合国大会于2013年通过决议,把有58个成员国参与的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升级成普遍会员制的联合国环境大会,使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共同在部长级层面商讨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议题并作出决策。
论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具体内容(续) (三)“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阔胸襟。 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的流变,化育而成中国人的人格精神,表现为相互联系而又相对而生的两方面:一曰“自强不息”,二曰“厚德载物”。在《易经·易大传》中,最早提出“刚健”学说,“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象传》)“刚健”表现为人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刚强不屈的性格,奋发图强的斗争精神,“刚健自强”的思想,历来被历代思想家所崇尚,成为人们激励斗志、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载物”则是中华传统伦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怀,也是实现刚健自强的现实途径。《易经·象传》中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主张君子应象大地那样以博大的胸怀、孕育、承载与容纳万物,从而使自己成为博大精深的圣人。这一优秀的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以喜悦的情怀容纳别人,善待别人,善待人生,凡事多从好处看,在生活中发现美,发现对人类,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与人相处,多发现共同点,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其二就是以谦逊的态度,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长处,取长补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这种廉和态度促使人不断充实自己,从而使自己日益壮大起来。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