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荣令 安荣令
关注数: 1,383 粉丝数: 418 发帖数: 1,914 关注贴吧数: 20
论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具体内容(续) (二)仁爱兼利的人际和谐原则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特别重视和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心,提倡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爱护和帮助,力图构建和谐亲善的温和气氛。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他将“仁”同“爱人”相联系,把“爱人”作为“仁”的根本要求。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仁”,“博施济众者,可谓仁矣”(《论语·述而》)。主张人与人相和,就从自己的欲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增强理解,彼此相互体贴,照顾,给对方以便利,特别是对有困难者以帮助和救济。墨子从人与人的朴素尊重的功利原则,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原则。他认为,人与人的矛盾、纠纷,都是由于“亏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引起的,即“不相爱”,困此人应当“爱人若爱其身”,而爱人和被人爱是相互联系的。“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兼爱中》)。这种人际相爱不仅表现在心理上的同情与关心,更表现在实际生活中的互利互惠,使人得到实际利益。“兼和爱”而“交相利”,默家冲破了儒家“爱有等差”的等级观念,而倡行兼爱到利的普遍性。力争使之“广施周遍”、“广达四海”。
论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具体内容 闲云野鹤w 14级 2011-11-28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古代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在20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及佛学中的心性之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 (一)整体至上,“克己奉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国传统伦理结构中,为国利民,“兴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经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现,是最大的“义”。坚持这个原则,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一切服从这一准则,乃是“仁人志士”的体现。从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们一直倡导这种人生的境界。孔子曰:“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论语·雍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范仲淹主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杜甫咏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的秋风所破歌》);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观点、主张,都坚持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群体的关系上,“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考虑个人利益时应不违背道德原则,不得伤害社会和他人利益。所谓“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论语·雍也》)。(续)
环境保护之母 雷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1907年5月27日-1964年4月14日),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她的作品《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引发了美国以至于全世界的环境保护事业。作为当时已经是一位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她能够得到著名的生物学家、化学家、病理学家和昆虫学家的帮助,她掌握了许多由于杀虫剂、除草剂的过量使用,造成野生生物大量死亡的证据,但她以更文学化的、更生动的方式写出来,写这本书她用了4年时间,在这期间她得了乳腺癌蕾切尔·卡逊的著作《寂静的春天》 。这本书尚未出版,她就受到了以杀虫剂等化工产品生产商为首,和受到农业部支持的各种媒体的攻击,骂她是“一个歇斯底里的妇女”。1962年《寂静的春天》正式出版后,许多大公司施压要求禁止这本书的发行,但没有成功,反而在社会上引起更大的反响,卡逊收到了几百封要求她去演讲的请柬,这本书成为美国和全世界最畅销的书。 杀虫剂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1963年,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中,卡逊和化学公司的发言人进行了一场辩论,这时她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但她尽量克制。年底她被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并获得许多奖项,包括奥杜本学会颁发的奥杜本奖章和美国地理学会颁发的库兰奖章。最重要的是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她最后一次在公众中露面就是在参议院调查委员会上作证,从而导致1972年在美国全面禁止DDT的生产和使用,美国厂家开始向国外转移,但其后世界各国纷纷效法。目前几乎全世界已经没有滴滴涕的生产厂了。《寂静的春天》成为促使环境保护事业在美国和全世界迅速发展的导火线。
第三届尼山世界文化论坛学术巡礼(续4) 《光明日报》关于”第三届尼山世界文化学术巡礼“(续4) 儒家文化和印度文化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认为,佛教是包容的。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儒家、道教文化,逐渐完善与进步。儒道两家在佛教影响下也不断发展。佛教讲究以佛释心和缘起性空,身心是相互影响的,自己对待他人与他人对待自己是一样的,所以要讲究包容与互相理解这一道德伦理。佛教传入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在不断努力中国化,逐渐地出现中国文化元素。这是过去也是未来的趋势。   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教授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类古代社会的三种“儿童”比喻比较了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三大文明传统,揭示“正常的儿童”古希腊社会、“粗野的儿童”古印度社会和“早熟的儿童”古中国社会在进入文明时代时的不同路径,并由此阐述了这种路径对于文化传统的塑造作用。传统中国人的基本单位是家族,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单子,而是像树枝或网络一样,存在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他们不仅没有向父母保留隐私的权力,而且也没有夫妻间分割财产的习惯。他们坚信,由于血缘上的枝脉相连,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由于年龄、辈分、级别、地位上的种种差异,人与人之间也不可能是完全平等的。而保留适度的差异,并不妨碍彼此之间的沟通。在这种信念的指导下,人与人之间在物质层面上的基本关系应该是互惠的而非交换的,是有别的而非对等的,是情愿的而非契约的;人与人在精神层面的基本关系则应是“仁爱”的而非“博爱”的,也就是爱有差等而非一视同仁的。在这种“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中,中国人既不喜欢用抽象的博爱来对待亲疏不等的各类人物,也不喜欢用抽象的法律来对待贵贱有别的各类事务。他们不仅用世俗的伦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用人间的道德来凝聚大家的思想,从而在“家—国”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   印度社科院执行院长阿什·纳拉因·罗伊(Ash Narain Roy)指出:印度的文化多样性不仅仅体现在民族和种族上。从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广阔的区域和内部区域差异到宗教、习俗、态度、行为、语言、饮食习惯、服饰、艺术、音乐、戏剧,没有两个地区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个群体、每一个子群体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那么,是什么把印度连接在一起呢?有一种印度品质和一种印度精神,它们是生活在这片土地数个世纪的许多种族和群体相互交流交往的产物。有一种印度传统,它战胜所有可能影响团结统一的各种细微差别。印度的优势在于对世界的开放精神、对生活的多元态度以及对多重身份的驾驭能力。印度的复合文化,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仍是其最强有力的优势。它是不同文化、不同地区、不同世界观每天不断地对话和交流的结果。印度的弱点在于其相对严格的社会秩序和其被动的宽容,这种被动的宽容允许不同文化和平共处,但缺乏重要的约束。但印度的优势远远大于其弱点。印度的多元民族主义决定了没有一个群体可以独自拥有这个国家。印度的文化多元化是不可逆转的。印度的例子告诉我们,与我们自身文化相异的文化可以教会我们一些有益的东西。文化多样性具有一种内在价值,它促使人们重新评估自身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优势和弱点。   山东大学教授陈坚对比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的异同,并从天台宗角度,重新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概念。“天台宗是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它奠定了中国佛教理论的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有四种模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施于人;己所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佛教讲求自行与化他,从这个角度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多样性。   山东大学教授张淑兰从印度伦理的历史性变迁与结构特征阐述印度伦理观,认为印度伦理观将古代的多元共存、近现代的东西方交融和当代的多元统一聚合在一起,呈现出承前启后的系统性、日益完善的整体性以及根深蒂固的多元性特征。经过历史的洗礼,印度保留了其民族独特性的多元共存和非暴力的发展模式,可资全球伦理构建借鉴。
第三届尼山世界文化论坛学术巡礼(续3)  《光明日报》关于”第三届世界文化论坛学术巡礼“摘录(续) 儒家伦理和犹太教伦理   宗座格列高列大学教授、犹太教拉比大卫·梅尔(David Meyer)通过对最近欧洲理事会提议禁止割礼仪式所造成的犹太教和西方世界之间在相关伦理问题上的紧张关系的分析,探讨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中建立公共伦理观的可能性、可行性以及限制条件。他认为,从很多方面来说,减小“伦理观差异”比起减小扎根于民间的“宗教仪式上的差异”要简单得多。对于那些试图缩小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之间的伦理差异,建立共同伦理规范的人来说,首先必须要确保这样的分歧和差异源于伦理观或信仰的不同。缩小伦理观的分歧,建立共同伦理观——这一尝试面临的挑战,其实比克服历史上的对峙和身份认同面临的挑战要小得多。   山东大学教授傅有德从最基本的家庭伦理“孝道”说起。他认为,“孝道”在犹太教和儒家中都有体现。在孝的基本内容上,儒家与犹太教的相同点在于:儒家提出孝敬父母,犹太教也有同样的诫命;儒家最基本的孝道是指赡养父母以及尊敬、敬畏父母,犹太教的孝道亦然;儒家提倡对于父亲的过失劝谏而不失敬,犹太教亦同。但二者也存在差异,在行孝的程度、范围以及孝道地位上的差异最为明显。当代人一方面要珍惜人的血缘亲情和报恩情感,发扬孝道根本精神,另一方面要对产生于农耕时代、男权主导、宗法社会、君主专制下的孝道伦理采取批评的继承态度,充分顾及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理性地奉行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探讨古代犹太教的孝道对于今天儒家孝伦理建设是有意义的。
第三届尼山世界文化论坛学术巡礼(续3)  《光明日报》关于”第三届世界文化论坛学术巡礼“摘录(续) 儒家伦理和犹太教伦理   宗座格列高列大学教授、犹太教拉比大卫·梅尔(David Meyer)通过对最近欧洲理事会提议禁止割礼仪式所造成的犹太教和西方世界之间在相关伦理问题上的紧张关系的分析,探讨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中建立公共伦理观的可能性、可行性以及限制条件。他认为,从很多方面来说,减小“伦理观差异”比起减小扎根于民间的“宗教仪式上的差异”要简单得多。对于那些试图缩小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之间的伦理差异,建立共同伦理规范的人来说,首先必须要确保这样的分歧和差异源于伦理观或信仰的不同。缩小伦理观的分歧,建立共同伦理观——这一尝试面临的挑战,其实比克服历史上的对峙和身份认同面临的挑战要小得多。   山东大学教授傅有德从最基本的家庭伦理“孝道”说起。他认为,“孝道”在犹太教和儒家中都有体现。在孝的基本内容上,儒家与犹太教的相同点在于:儒家提出孝敬父母,犹太教也有同样的诫命;儒家最基本的孝道是指赡养父母以及尊敬、敬畏父母,犹太教的孝道亦然;儒家提倡对于父亲的过失劝谏而不失敬,犹太教亦同。但二者也存在差异,在行孝的程度、范围以及孝道地位上的差异最为明显。当代人一方面要珍惜人的血缘亲情和报恩情感,发扬孝道根本精神,另一方面要对产生于农耕时代、男权主导、宗法社会、君主专制下的孝道伦理采取批评的继承态度,充分顾及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理性地奉行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探讨古代犹太教的孝道对于今天儒家孝伦理建设是有意义的。
马克思主义人口论(续) 2、主要观点 马克思主义人口论认为,社会发展决定于社会生产方式,人口增长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口增长不能说明社会面貌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原因。相反人口发展也要由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来说明。但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有促进和延缓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人口论既反对人口决定社会性质和决定社会面貌的资产阶级的观点,也反对忽视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人口论认为,人口现象本质上属于社会现象,人口的发展变化过程是以人的生理条件和其他自然条件为基础的社会过程,人口规律是受生产方式制约的社会规律,生产方式对人口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其决定作用,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的增殖条件和生存条件。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的起作用的人口规律,马克思主义人口论反对离开社会制度、离开生产方式抽象地解释和说明人口现象,反对把人口规律说成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 马克思主义人口论认为资本主义人口过剩是相对的过剩,是相对于生活资料再生产条件的过剩,而不是马尔萨斯所谓的绝对过剩,认为资本主义的人口问题其根源起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只有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人口问题。 马克思主义人口论认为,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作为生产者人能创造财富,作为消费者,人需要消费社会财富。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这种二重性作用是正确认识人口与社会经济相互关系的出发点。
关于”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基本概念。据有关资料介绍,“天人合一”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庄子阐述并经汉代思想家、阴阳学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董仲舒之所以重视天人合一,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说五行者,战国以前以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言论五行,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合流并用,他被看作是儒家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指出,其基本精神是人类的政治,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的反映。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分离说相对立。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蕴着如下内容: 1、天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 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 3、天是人们敬畏,伺奉的对象; 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 5、天是赋予人以仁义礼智的本性的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天人互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相通的。 北京大学终身教授季羡林先生对”天人合一“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的合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而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 一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思想无处不在。 古今中外诸子百家对”天人合一“各有各说,但基本上比较一致地说法,则是解释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富含哲理。
绿色革命之一 绿色革命一词最初是指农业技术推广,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支持下,将高产谷物品种和农业技术推广到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促进其粮食增产的一项技术改革行动。它的背景是在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们,由于粮食的产量的不断降低和人口又不断增加的剧烈矛盾情况下,而发生的技术革命。 绿色革命一词,是由美国国际开发署官员威廉姆第一次用绿色革命这个词来描述农业大发展的现象。 后来人们将绿色革命,是指第一次绿色革命。第一次绿色革命主要技术是植物常规育种和杂交育种、灌溉系统、广泛使用化肥与农药,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 第二次绿色革命是依据以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革命。第二次绿色革命是由世事会第16次部长会议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是以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人类为适应环境与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和活动。目的设想运用国际的力量,为发展中国家培育出来既高产又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新品种。 绿色革命亦可分为狭义绿色革命和广义绿色革命。 狭义绿色革命是指发生在印度的绿色革命,1967-1968年印度开始了第一次试验,结果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使印度农业发烧了巨变。 广义绿色革命是指在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人类为适应环境,与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和活动。
罗马俱乐部提出的问题 罗马俱乐部是关于国际未来学的民间学术团体,是一个非正式的国际协会,也是全球性智囊组织,被称之为“无形学院”。1968年正当工业国家陶醉于战后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同年4月,来自西方的约30位企业家和学者聚集罗马,由意大利著名实业家A·佩切伊和英国科学家A·金主持下,共同探讨了关于全人类前途的关于 入口、资源、粮食、环境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并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疑问。这批人的聚会后来被称之为罗马俱乐部。其宗旨主要是促进人们对全球系统的经济的、政治的、自然的、社会的认识和促进制定新政策并采取什么行动。由于他的观点带有浓厚的消极和悲观色彩,所以被后人称之为未来学的悲观派。 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了第一部报告《增长 的极限》,这部报告预言经济增长不可能无限的、持续的发展下去,因为石油等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并做了世界性的灾难即将来临的预测。这部报告在全球挑起了一场持续至今的大讨论。 《增长点极限》是有关环境问题最畅销的读物,引起了公众的极大的关注。 罗马俱乐部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提出了各种全球性问题具体来说: 疑问一、全球变暖能否概括全部气候问题? 疑问二、人类能否抑制全球变暖步伐? 疑问三、气候危机的真正解决之道在哪儿?
人类环境宣言 人类环境宣言就是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又称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于1972 年6月16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宣言阐明了国与国和国际组织所采取的七点共同看法和二十六项原则,以鼓舞和知指导各国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七点共同点大意是: (1)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类能在空前规模上改造和利用环境。人类环境的两个方面,即天然和人为的两个方面,对于人类的幸福和对于享受基本人权甚至生存权利本身,都必不可少的。 (2)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 (3)在现代如果人类明智地改造环境,可以给各国人民带来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如果实用不当,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 (4)在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大半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因此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在工业化的国家里,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 (5)人口的自然增长不断给保护环境带来一些问题,但采用适当的政策和措施,可以解决。 (6)我们在解决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为现代人和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两个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实现。 (7)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人民和团体以及企业和各级机关承担责任,大家平等地从事共同的努力。各级政府应承担最大的责任。国与国之间应进行广泛合作,国际组织应采取行动,以谋求共同利益。会议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全体人民和他们的子孙后代的利益而作出共同努力。 以这些共同点为基础的二十六项原则,包括人的环境权利和保护环境的义务,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防治污染,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发展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协调一致。筹集资金,援助发展中国家,对发展和保护环境进行计划和规划,实行适当的人口政策,发展环境科学、技术和教育,销毁核武器和其他一切大规模毁灭手段,加强国家对环境管理,加强国际合作等。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