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斧徐公明 神斧徐公明
关注数: 94 粉丝数: 233 发帖数: 22,257 关注贴吧数: 43
【中哲】在觉照中超越生死 在觉照中超越生死 2010-02-20 15:57 星期六 在觉照中超越生死 生命是奇妙的,说它奇妙,是因为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阅历而诠释它。 有人认为,生命是从母亲腹中出来才开始的,而一旦死亡就意味着生命已经停止;有人认为即使死去,我们也将毫无变化而继续存在;有人却在努力修行,以期在觉照中认识生命的本质,超越生死。 窗外鞭炮声响个不绝,过年了。我看着小桌上绽放的石竹花,我知道,它不是无由地从土里生长出来,也不会因花谢枝枯而消失。一如我的生命,既不是从一无所有中开始,也不会因无常而一无所有。任何事物总是在不停变化,花儿不会死,它将会转化成种子、泥土和养分;而土里长出的小苗也没有生,它只是种子、泥土和养分的变化和延续。看着石竹花,我笑了,我对它说,谢谢你演出了生命的真谛,你超越了生死。 生死的错觉来自于妄想,妄想的力量促使我们在追忆过去中懊悔、沮丧,也促使我们在对未来的幻想中恐惧、迷茫。佛陀如是说——活在当下。 其实,一直以来,除了当下,我们什么都没有真正拥有过。过去的已经过去,但它构成了现在,未来的还没有来,但它是现在创造的。 过去的一切留给我们的是习气的惯性,如果我们能看到过去的一切是怎么影响着我们的,我们就会深刻地反省过去,从而不被过去所淹没。如此,我们就会通过改变现在而超越过去对我们的约束,从而领悟到现在正包含着过去。 当我们回忆过去的时候,可能因为失去的美好而留念,也可能因为过去的痛苦而遗憾,而这一切都产生于我们的心对过去的看法。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领悟到,并不是过去的经历在伤害我们,只要我们转变对事物的看法,使它成为我们成长的养分,改变习气,过去的一切就产生了好的结果。 回忆让我们悔恨和遗憾,而对未来的幻想又让我们迷茫,产生希望和恐惧。如此,未来还没有来,已经带给我们痛苦了。 佛觉悟于当下,他告诉我们,地狱、天堂、轮回、涅磐都在当下,回归当下就是发现生命、觉悟真理。假如我们不能坚实地扎根于当下,我们的未来就没有根蒂,我们将会感到很孤独、很茫然。对未来的焦虑无助于我们照顾好当下,它们只会使我们变得脆弱和混乱。所有感觉都是在当下产生的,并且会对当下产生影响,而指导我们去创造未来。能活在当下,就不会被根植与我们意识中的习气所支配;能活在当下,就能体验到甚深智慧,把我们从痛苦和无明中解救出来;能活在当下,每个人都能超越恐惧与幻想而破天荒地得到解脱。 学会面对种种的情感,明白过去和未来都是我们意识的产物,过去和未来都只存在于当下,我们便抓住了当下,我们也就改变了过去与未来。 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而一切都受我们心灵的影响。一颗小草,与阳光雨露共存,而阳光雨露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一切都是互摄互入的,一切共同装点了世界的精彩。 当我们遇到不愉快的事,甚至当我们看一部电影或小说时,假如我们带着妄想,觉照力就会变得很弱,那么这一切就会扰乱我们的身心,使我们更加迷惑与疲惫。相反,如果我们保持清醒的觉照,将会发现隐藏在这些事物中更深层的东西。即使有人伤害我们,我们也能够深入地观察他到内心的痛苦,发现他的隐秘,而努力地帮助他们。如此,即使是常人看来很不幸的际遇,也不会让我们产生心灵的毒素,伤害自己并伤害事物,毁掉现在并毁掉未来,从而,一切都可以教会我们更加理智。 假如我们安住于正念,我们就不再贫穷。因为修习安住当下使我们充满了喜悦、安详和智慧。 我安详地呼吸着,佛陀教导我们安般如意,它赋予我们身心合一的能力,身心合一,我们才能在宁静与安详中直面生命。 看着小桌上的石竹花,它将与我安详地度过这个新年。花儿是无常的,花儿也是无我的。正因为如此,花儿才显出它的珍贵与美丽,也正因为如此,它的生命才会在泥土和养分中得到延续。感谢无常和无我,有了他们,才有了生命的奇迹。觉悟到无常和无我,我们才会更健康、更自在。痛苦,是因为把无常当作常,把无我当作我了。 窗外依然鞭炮声声,人们在欢度新年。当下是那么的清晰,我看到了生命的奇迹——无挂碍,无有恐怖,才能远离颠倒梦想。 我深深地祝福,事物运行有序,众生安详快乐。当下才是我们的,明天已经太晚。保持觉照,看到我们的生命不是从虚无变为存在,也不是从存在变为虚无,没有生,也没有灭。不要把生命与我们的受、想、行、识等同起来,我们就不会被这些因素所束缚。一旦明白这些因素本无生灭,就不会再有死亡的恐怖。 这一觉悟将使我们超越于生死。 觉普法师 修行开示集
【中哲】禅定、冥想,瑜伽,静功和气功等有什么异同 瑜伽与禅定 一 人类对于“心灵力量”的追求,最早可追溯到距今7000年前,在喜马拉雅山区一位名叫希瓦的人发明的秘密瑜伽。在其著名的《中道》这本书中,希瓦简约明了用112种方法讲述了如何打开无形意识之门。以下是《中道》中几则最经典的摘录: 1.观想你的精气像一道道的光线,沿着脊柱逐轮而上,而你里面的生气亦如此节节上升。2.在交媾开始之际,首先凝注性火的发端,然后继续观照,最后不留余烬。 3.一物不思,可使有限的自我无限。 4.掩住耳朵,收紧**,即入无声之声。 5.亲爱的人啊,就在这个时刻让心灵、知觉、气息、形体、溶而为一吧。 以上内容在今天看来真是简单得不得了!然而这却是瑜伽的初始发端。 4500年后(公元前508年),即佛祖悟道之前,瑜伽经过无数人的努力,已经形成了许多流派,并得到空前发展。佛祖在出家之初,用了六年的时间,学习并获得了瑜伽方面的最高成就。然而他却发现,所学不能解决生死问题,于是弃而又苦行六年,希望通过自折磨的方式,获得觉悟和解脱。而佛祖为什么要去苦行呢? 答案是当时印度很流行一种认识,认为肉体与精神是二元对立的。肉体肮脏,精神圣洁,只有对肉体折磨,才能使精神获得解脱。而这样的苦行也把许多人送上了死亡之路。比如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耆那教教主大雄的十一名弟子,有九人因断食苦行而结束了生命。 佛祖在经过六年“日食一谷一麦,拔除全部头发和胡须,不洗头不洗澡,与墓地腐烂尸体睡在一起”的苦修后,最终一无所获,反而身体消瘦,奄奄一息,频临死亡。 这时佛祖觉悟到苦行亦非正道,终受天报,仍在轮回,未得解脱,所以佛祖决然放弃苦行,另寻他途。 于是佛祖到尼连禅河中洗去六年的积垢,随后接受一位牧女送给他的一碗乳粥。在体力得到恢复后,佛祖一个人走到伽耶城外一棵菩提树下,铺上柔软的吉祥草,面向东方,盘腿而坐,并发下誓言:“今若不证无上大觉,宁可粉碎此身,终生不起坐”。 这样佛祖在菩提树下禅定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在金星升起之时(从黑暗到黎明的刹那之间)大彻大悟。这一天是十二月八日,时年35岁,因果成佛。这个无上的觉悟,经论上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文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又简称为“菩提”。
【中哲】学习实践佛法的一些感悟 生活中看到各色各样的人 通过一个表情一句话 就可以辨别清楚 他的行为是善是恶? 这善恶行为背后的动力原因是:私 是欲 是抓取心。 佛法修行要求去除贪嗔痴。去除贪嗔痴的过程中 你就会逐渐认识到逐渐认清贪嗔痴。 这样修行 看到生活中的人 真是很苦恼 因为现实中的人 并不懂佛法 无始以来的习气 导致他们 认为这个身体是我,一切以这个我为中心,至于真正的我 大多数人根本想都不想。 这样看到别人善的行为 自然很高兴!看到别人恶的行为 只能告诫自己引以为鉴。 最近学习自性是个什么东西?体会到一切的思维 想法 念头 都是从自性中冒出来。冒出来了 过一段时间又会消失。因此这些念头 想法 思维 都是无常的,都是生生灭灭的,不是永恒的。 但是那个能生出 思维 念头 想法的自性 却一直未变 一直存在 。 既然念头思维想法 冒出来又注定要消失。那为什么要把心放到这些无常的没有意义的东西上? 为什么不把心放到那个从未改变的地方上呢? 答案我只能说 习气 习惯。虽然没有意义 但人们就是喜欢这样 喜欢幻想。 即使幻想有痛苦的时候。 在一个认识到自性如如不动的人眼里, 那些未认识到自性存在 却在思考问题、幻想的人 其实都是在白日做梦。真的是大白天在做梦。 最近 上班的路上 我就观察人、依然有善恶的行为。但是想想他们的自性其实也是很清静一直未曾改变。只不过他们暂时把心放到了思维想法欲望上,导致了一系列行为。虽然行为有善恶之分,但他们的自性和我一样。只不过他们睡着了而已。 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醒 想想其实很可怜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