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眉青锋 秀眉青锋
关注数: 0 粉丝数: 19 发帖数: 1,047 关注贴吧数: 0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1. 高山流山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http://www.chinakongzi.net/2550/music/download/guzheng/gaoshanls.mp32. 广陵散琴曲据《琴*》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场韩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汉魏时期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现有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http://www.chinakongzi.net/2550/music/download/guqin/guanglingsan.mp33. 平沙落雁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曲声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http://www.chinakongzi.net/2550/music/download/guqin/pingshaly.mp34. 十面埋伏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的情景。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http://www.chinakongzi.net/2550/music/download/pipa/shimianmf.mp35. 渔樵问答此曲表现渔樵在清山绿水之间自得其乐的情趣http://www.chinakongzi.net/2550/music/download/guqin/yuqiaowd.mp36.夕阳萧鼓是抒情写意的乐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经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http://www.chinakongzi.net/2550/music/download/pipa/xiyangxg.mp37. 汉宫秋月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http://www.chinakongzi.net/2550/music/download/guzheng/hangongqy.mp38. 梅花三弄曲中泛间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帮称“三弄”。相传晋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值为琴曲。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http://www.chinakongzi.net/2550/music/download/guqin/meihua3n.mp39. 阳春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泰顺,和风荡涤之意,“白雪”取懔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http://www.chinakongzi.net/2550/music/download/pipa/yangchbx.mp310. 胡笳十八拍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塞外渡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平定中原后,汉与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http://www.chinakongzi.net/2550/music/download/shang4guan/hujia18p.mp3
竹林七贤和饮中八仙 竹林七贤指魏晋间的七大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魏氏春秋》说,此七人“相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竹林所在地今为卫河上游河南省博爱县许良镇一带。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酒谱>>讲述刘伶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阮咸饮酒更是不顾廉耻,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猪群来饮酒,不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猪一齐饮酒。刘伶曾写下<<酒德颂>>一首,大意是: 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刘伶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时期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嵇康(223-262)擅长古琴《广陵散》,写有《高士传赞》、《与山巨源绝交书》、《琴赋》、《养生论》、《声无哀乐论》、《幽愤诗》,今存《嵇康集》,被诬谋反获罪,曾居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阮籍(209-263)擅做青白眼,今存《阮籍集》,收录有《鸠赋》、《猕猴赋》、《清思赋》、《大人先生传》,曾任大司马从事中郎、关内侯、散骑常侍,曾居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山涛(205-283)年四十方入仕,任赵国相、尚书吏部郎、行军司马、太常卿……太子少傅,领吏部十多年,卒年79岁,追策司徒,谥为“康”向秀(227-272)作《庄子注》、《难养生论》、《思旧赋》,随嵇康锻铁,后入仕,任散骑侍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世称向常侍阮咸 擅弹琵琶,卒于始平太守任上,世称阮始平王戎(234-305)袭父爵入仕,曾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传中书令……,为保官身,尸位素餐,为人悭吝刘伶 著有《酒德颂》,曾句建威参军,世称刘参军
三国箭法比较(ZT) 定义:在冷兵器时代,弓箭的攻击力和攻击范围都比近战武器强,因此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武器.同时它的程度成为战斗中的重要因素,只有射得准,其威力方可体现出来.所以箭法是否高明也成了判定一个武将是否的标准,连张飞没事都拉拉弓,发发洋箭,更何况下面这些神箭手了. 第十位:魏延 如果评选蜀汉六虎将,魏延肯定是其中一个,可惜他名字中有个"魏"字,所以只能落榜.其实魏延实力不弱,特别是汉中一战,他一箭射去,使得曹丞相两颗洁白的门牙光荣下岗.不过考虑到魏延的目标应该是头,而非牙齿,这一箭多少有些偏失.精准指数:5.5 第九位:张合 张合在铜雀台上大演花样射箭,其难度系数和耍酷系数都要高于曹休等人,因此入选.可惜张合英明一世,最后却被万箭穿心,有失神射手的风采.精准指数:6 第八位:沙摩柯 沙摩柯作为少数民话的优秀代表,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射死了东吴大将甘宁.而且是正中其头,这比起甘宁射乐进未死,张辽射黄盖之胸,丁奉射张辽之腰,马忠射黄忠回营才死来说,更有资格当选第八位.精准指数:6.5 第七位:夏侯渊 一块箭靶的红心本就不大,又插上了四支箭,但夏侯渊仍能夺射红心,足显其"妙才"之实力.精准的射法也是其在曹家众将中出类拔萃的原因之一.精准指数:7 第六位:徐晃 当夏侯渊也射中红心之时,徐晃已无法再射了,不过公明兄IQ值也颇高,直接就奔着奖品去了.古人将"百步穿杨"作为神箭手的标准,徐晃无疑做到了这一点.精准指数:7.5 第五位:赵云 赵云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就拿诸葛亮借完东风就开溜时来说,被丁奉,徐盛赶上,结果赵云一箭射断帆索,得以脱身.足可见赵云箭法之准,另外赵云在后来也有几次施展箭法的机会.精准指数:8 第四位:姜维 在《演义》里,姜维就是诸葛亮的智慧+赵云的武艺的完美结合.但我一直没明白他为什么九次北伐都没有成功.单说他在有弓无箭的情况下仍能抓住郭淮射来的箭,反过来射死他.这足以证明姜维对箭的熟悉程度.精准指数:8.5 第三位:太史慈 太史慈一出场便匹马单弓射死数十黄巾余党,冲出北海之围.归顺孙策后又一箭将一校尉之手反钉在城楼之梁上,难度不小.精准指数:9 第二位:吕布 人们常提起吕布的赤兔马,方天画戟,但他的箭法也不容小视.辕门射戟曾使得袁术,刘备两家休战,可以说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抛开这些不论,单说这一箭也是十分精准的,更何况他还有着心理压力,必竞如果射不中也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精准指数:9.5 第一位:黄忠 黄忠的箭法举世公认,但其真正施展的机会并不多,可是长沙一战足可见他的功底:一,打的是移动靶,因为赤兔马来回乱窜,想射中也不容易.二是可射的地方太少,万一射死了关羽,那刘备还不得炸了庙了?但黄忠这一箭不偏不正,正好射中关羽头上的红缨,也让他知难而退.这才是真正的"指哪打哪".精准指数:10
古人拒贿趣谈 明牌警告于谦是明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官至监察御史,一生为官清廉,家无私财。当时想给他送金银珠宝者络绎不绝,于谦就想了个办法,每有行贿者上门,命家人出示一块牌子,上书"清风两袖朝天去"。行贿人看到警告,便知趣地离去了。 悬鹅示众明朝周新任按察史时,有人送给他一只香喷喷、油光光的烤鹅。周新将它悬挂在门前,以后凡有送礼者,周新便领他仰视烤鹅。从此,再无人自讨没趣了。厚谢婉拒宋代刘温叟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门生的人送他一车粮草。刘温叟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一套华丽高档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当众斥贿清朝内阁学士、刑部尚书刘统勋为官清廉,一官员夜里叩门送上一份厚礼,刘统勋拒不接受。次日一早,刘统勋便将那位送礼的官员叫到政事堂,当众斥责说:"昏夜叩门,贤者不为,你有什么要说的话,不妨当众人的面说明白。"那位官员惭愧得说不出话来,众官员也受到了教育。题文自勉清代康熙时,江南总督张佰行在上任的第一天就在堂上挂出一块匾:“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约束亲属明朝王溥在广东任参政,有一次,他的胞弟从家乡来探亲,途中与王溥下属官员同船,那位官员为讨好王溥,送给他弟弟一件锦袍。王溥知道后,便叫弟弟立即将锦袍送还原主。王溥对弟弟说:“一衣虽微,不可不慎,此污行辱身之渐也。”立檄拒礼清代大臣于成龙在康熙十九年晋升为直隶巡抚,许多趋炎附势者想送礼贿赂他,被一一拒绝。大名县官因循陋规,在中秋节前向于成龙送上一份"中秋礼"。于成龙大为恼火,特地颁发了《严禁馈送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送礼丑事。作诗拒金明朝有个主考官叫李汰,到福建主持科举考试时,有人夜暮之时送他黄金,以求考取。李汰愤然拒纳,赋诗一首:"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贫,莫言暮夜无知者,怕寒乾坤有鬼神。"
[知识]中国古代18般兵器 中国古代18般兵器在古典小说和传统评话中,常说武艺高强的人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十和般武艺是指使用"十般兵器"的功夫和技能。 "十八般兵器"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在我国古籍记载里认为,刀、枪、弓、箭为黄帝所造;"二八般兵器"是战国时代军事家孙膑、吴起所创。其实这些兵器的出现比黄帝、孙膑、吴起时代要久,至少在中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防身和狩猎需要,就开始懂得制造和使用木棒、石刀、石斧等一类原始的兵器(不妨说也是生产工具)。在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个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用石料、兽骨和蚌壳磨成的箭镞。 到了商代,我们的祖先开始使用青铜铸造刀、枪、钺等兵器。战国时代,懂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战国时代,民生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由于我国南方冶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开始普遍使用铁和钢铸造刀、枪、剑,各种各要的兵器也开始多了起来,南北朝以后,铜制的兵器就看不到了,都由铁和钢代替。到了明代,"十八般兵器"基本上已完备定型。 "十八般兵器"一词在古书中还找不到,明代谢肇《五杂俎》,清代褚人获《坚集》两书中都只有"十八般武艺"之说。显然,"十八般兵器"一词是后人所造。"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哪些兵器,,因为年代、地区和流派的不同,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也各异。汇总起来。古今有以下十多种不同的说法。 据《五杂俎》和《坚集》两书所载,"十入般兵器"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锦绳套索、白打(拳术)。后人称其为"小十八般"。 今天,武术界普便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则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 最早是汉武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经过严格的挑选和整理,筛选出18种类型的兵器:矛、镗、刀、戈、槊、鞭、锏、剑、锤、抓、戟、弓、钺、斧、牌。棍、枪、叉。 到了三国时代,著名的兵器鉴别家吕虔,根据兵器的特点,对汉武帝钦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 列为九长九短。九长:刀、矛、戟、槊、镗、钺、棍、枪、叉;九短:斧、戈、牌、箭、鞭、剑、锏、锤、抓。 从以上各说看,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大同小异,形式和内容却十分丰富。有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双器械;有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杀的击的、射的、挡的。 可见,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是古代大师的兵器(约有四百多种)中,在实战时最常用的一部分。
在三国志吧内看到的,走仕途了. 为增强三国吧的趣味性和团结度,我有一个小提议,按照汉末官位分封大家.凡贴吧的成员都可以按功劳申请官位.由吧主和元老审定并授予官位.如果吧主觉得可行,不妨试试. (转自 长河落日圆siy 朋友的创意) 官位如下:    顺位 官位名 001 皇帝      002 丞相      003 大司马     004 大将军     005 司徒      006 太尉      007 司空      008 骠骑将军    009 车骑将军    010 卫将军     011 秦王      012 周王      013 齐王      014 楚王      015 赵王      016 韩王      017 燕王      018 唐王      019 宋王      020 陈王      021 鲁王      022 隋王      023 越王      024 卫王      025 郑王      026 汉王      027 魏王      028 吴王      029 蜀王      030 晋王      031 秦公      032 周公      033 齐公      034 楚公      035 赵公      036 韩公      037 燕公      038 唐公      039 宋公      040 陈公      041 鲁公      042 隋公      043 越公      044 卫公      045 郑公      046 汉公      047 魏公      048 吴公      049 蜀公      050 晋公      051 太常卿     052 征东将军    053 征南将军    054 征西将军    055 征北将军    056 光禄勋     057 镇东将军    058 镇南将军    059 镇西将军    060 镇北将军    061 大司农     062 安东将军    063 安南将军    064 安西将军    065 安北将军    066 太仆      067 平东将军    068 平南将军    069 平西将军    070 平北将军    071 少府      072 左将军     073 右将军     074 卫尉      075 前将军     076 後将军     077 廷尉      078 征虏将军    079 镇军将军    080 安远将军    081 辅国将军    082 破虏将军    083 宗正      084 建威将军    085 建武将军    086 执金吾     087 振威将军    088 振武将军    089 奋威将军    090 奋武将军    091 扬威将军    092 扬武将军    093 昭武将军    094 昭文将军    095 讨逆将军    096 横江将军    097 安国将军    098 威东将军    099 威南将军    100 威西将军    101 威北将军    102 偏将军     103 幽州牧     104 冀州牧     105 青州牧     106 徐州牧     107 豫州牧     108 雍州牧     109 凉州牧     110 益州牧     111 荆州牧     112 扬州牧     113 交州牧     114 濮阳太守    115 陈留太守    116 许昌太守    117 长安太守   118 弘农太守    119 汝南太守    120 鑢太守     121 河内太守    122 下卞太守    123 小沛太守    124 新野太守    125 汉中太守    126 寿春太守    127 建业太守    128 南皮太守    129 平原太守    130 成都太守   
[吴国馆]孙权有谋占江东 孙权有谋占江东(作者 彭运辉) 三国鼎立时期,孙权和曹操、刘备是分别代表三国的人物,他像他的名字一样确实很有智谋,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作用描述得很多,其实在赤壁之战中孙权的作用也是很大的,毕竟他是一国之主,他的决策是很重要的。但到了晚年,孙权却昏庸起来,简直变了一个人,这也许和人的年龄有很大的关系,老人总是喜欢听顺耳的话,做事的随意性比年轻时和壮年时要大许多。 少年有大志 十五做县长 孙权是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字仲谋,父亲孙坚曾被封为乌程侯、破虏将军,他的哥哥孙策也被曹操上奏封为讨逆将军和吴侯。孙权在小时候便跟着父亲和哥哥转战各地,见过世面,而且他又很爱读书,历史、文学各方面都广泛涉猎,这使得孙权初步具备了文韬武略。孙权有着开朗的性格,也很能容人。在父兄的军队中名望很高,在父亲战死后,有时还给哥哥出谋划策,让哥哥孙策大为惊讶,没想到弟弟竟有如此过人的谋略。孙策很高兴,在设宴招待宾客的时候,总是对弟弟孙权说:"你看,现在眼前的文臣武将,以后都会成为你的属下,辅佐你成就大业的。"为了让弟弟早日成材,孙策让他去做了一个县的县长,这时的孙权只有十五岁。 继承父兄大业 稳固江东 公元200年,孙策被害致死,临终时,孙策将孙权托付给了张昭,然后又将印信交给了孙权,对他说:"如果论率领江东将士征杀疆场,和天下豪杰逐鹿中原,你比不上我。但是如果论知人善任,合力稳定江东,哥哥我又不如你了。现在大任已经落到你的肩上,你自己好好努力吧。"孙策死的时候也很年轻,仅仅二十六岁,孙策也没有辜负哥哥的希望,在二十七岁时联合刘备在赤壁大战中大败曹操,奠定了自己的霸业。 孙权继承父兄大业之初,政权很不稳固,当时的统治区域虽然已经包括了江东六郡,但并没有完全稳定,再加上孙策刚死,许多人想投靠新主子。危难之际,文臣张昭和武将周瑜齐心协力说服了大家一起辅佐孙权,说孙权完全能担当复兴江东的重任。政权终于初步稳定了下来。 紧接着,孙权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继续稳固自己的地位,并看准时机来扩充领地。哥哥孙策以前任命的庐江太守李术在孙策死后不再听从孙权的命令,显露出反叛之心,还明目张胆地收留包庇叛将。孙权命他交出,李术却狡辩说:"如果你有德有才,那大家一定会听从你调遣的。如果没有德,那大家肯定会离开你另投别处。我现在不能从命。"公开和孙权作对。 为了彻底除掉李术,孙权周密谋划。他预料到李术将来被攻时肯定会向北面的曹操求救,于是就先下手,写信给曹操。信中重提李术以前杀掉曹操的扬州刺史的旧事,以引起曹操的嫉恨,然后说李术的本性狡诈凶残,毫无信用。现在我要兴兵讨伐他,希望曹操不要听信李术的诡辩之词,给他派援兵。孙权这封信很绝,可谓一箭双雕:一是堵死了李术的退路,二是堵住了曹操出兵的借口,因为当时曹操为了多树立一个割据者和江东作对,自己就多了一份力量。准备工作做好了,孙权便开始动手了。 等孙权的军队将李术围困在皖城后,李术果然不出孙权所料,急忙向曹操求救兵。曹操恨他反复无常,拒绝出兵。李术终于被孙权诛杀。 平定了李术,孙权又平定了一次内部的叛乱。他的堂兄孙辅害怕孙权年轻无能,无法保住江东,自己与其等死,不如先投靠曹操,然后自己来做江东之主。没想到送信的人并没有和他同流合污,而是直接将信送到了孙权那里。孙权先是不动声色,然后叫上张昭一起去找孙辅。见了堂兄,孙权笑着说:"兄长是不是享乐得不知如何是好了?为何私自招引别人来江东?" 开始孙辅不肯承认,等孙权将他给曹操的书信拿出来后,再也无法抵赖。张昭一见,也异常恼怒。孙权将孙辅抓了起来,考虑到兄弟情谊,没有要他的性命,而是将他监禁起来。对于他的属下,孙权毫不手软,基本上都处死了,手下的兵士则分给了众将充实军力。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