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Q451a馃惥
-
关注数: 0
粉丝数: 113
发帖数: 5,437
关注贴吧数: 3
电子音乐编年史 【 1876年 】 1876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可以将声音转化成电子信号的电话。把1876年作为电子音乐元年其实一点都不牵强附会。如果我们到现在都拿着两个中间穿了线的玻璃杯来作远程交流的话,那么电子遇到音乐,将还是遥遥无期的事。 【 1877年 】 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尽管爱迪生的留声机只是由齿轮传动的手摇机械装置,但拿着自己发明的土炮录制的“Mary Had a Little Lamb”还是宣告了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不管听起来是否残忍,电子音乐史本身就是部技术史,没有机器就没有电子音乐 【 1913年 】 意大利未来主义者Luigi Russolo发表了他最著名的“噪音的艺术”宣言。他号召所有未来主义音乐家都用噪音来取代交响乐队乐器声音的限制。要知道那时候连打击乐都属于“噪音”的范畴。 【 1939年 】 John Cage写作了他的《想像的风景/第一号》。这首曲子用的是电子音符。尽管John Cage不是纯粹的电子音乐家,但他每次搞搞新意思,现代音乐的发展就往前跨一大步。 【 1949年 】 法国人Pierre Schaeffer利用自己在法国国家广播公司的职位便利创造了他的《为一个孤独者所作的交响乐》。这是第一件具象音乐作品,也是第一个利用磁带的可能性创作的作品。“具象音乐”说穿了就是“剪刀加糨糊”(cut n' paste)的音乐。今天所有搞电子音乐的都遵循这种前卫法则。封Pierre Schaeffer为电子音乐的老祖奶奶绝对贴切。 【 1951年 】 Les Paul的名字对搞摇滚的肯定很熟,电吉他就是这厮发明的。一架电子合成器与电子琴的区别就在于合成器里装了许多块效果器。 【 1956年 】 Stockhausen录制了《Gesang Der Juenglinge》(青年之声)。从此一位电子音乐巨星诞生了,到现在那些做电子音乐的小屁孩还尊他为电子音乐大师,他也无比臭屁地告诉他们:“你们玩的我早在几十年前就全玩过了,你们歇菜吧。” 【 1958年 】 在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应建筑师柯布西埃的邀请,法国音乐家Edgard Varese把电子噪音和飞机的声音拼贴在一起,创作出了电子音诗,在柯布西埃设计的菲利普展馆里播放。这可能是最早的ambient音乐,没有人会到处找演奏者在哪,走进建筑便是走进了音乐。 【 1963年 】 具象音乐开始走进大众。BBS电台长篇科幻剧“Dr. Who”,大胆启用具象音乐作配乐,把数百万英国家庭主妇吓得要命。随后整个60年代便是电子音乐入倾流行音乐的小打小闹过程。The Beatles在白色专辑里运用了具象音乐;the Grateful Dead乐队在《Anthem of the Sun》磁带拼贴;Miles Davis和Herbie Hancock也把Stockhausen看作是帮助他们创造fusion爵士的重要影响…… 【 1974年 】 德国乐队Kraftwerk发表了《Autobahn》。这首24分钟的长曲,完全用了电子声音模拟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一段旅程,成了当年的热门金曲。Kraftwerk最大的贡献是让电子乐彻底与摇滚乐为代表的流行音乐脱离了关系,在音乐分类上独立了出来。 【 1975年 】 Brian Eno遭遇车祸。这绝对是“塞翁失马”的现代诠释。躺在床上无所事事的Brian Eno在雨声与蚊样的竖琴音乐的交响中悟到Ambient的真谛。随后才有了他发气功一样的唱片《Music For Airport》。 【 1977年 】 Donna Summer发表了《I Feel Love》这算得上第一支完全用电子乐器制作的流行小调,用来当口水歌也可,用来跳舞也可。Donna Summer在电子音乐的背景上,假装高潮迭起,于是张扬“性即是权利”的Disco音乐便从这首歌开始了。 【 1979年 】 当所有人都开始厌倦朋克的时候,一众欧洲艺术院校出来的青年将Kraftwerk式的电子音乐和流行小调混在一起,便有了Synth-pop(合成器流行曲)。Gary Numan的出现算是这种风格诞生的标志。以后像Human League、Heaven 17、Depeche Mode都算是集大成者。 【 1981年 】 Grandmaster Flash激动人心地发现其实唱机并非只是唱片回放设备,通过意外在唱片上进行scratch(乱刮),获得了全新的音乐。是他让唱机获得了新生。他便是历史上第一位Hip Hop DJ。
诸宫调 诸宫调 中国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有说有唱,以唱为主。歌唱部分是用多种宫调的若干不同曲调组成,故称为“诸宫调”,亦称“诸般宫调”。这一曲种形成于北宋神宗(1068~1085)年间。宋代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载:“熙、丰年间……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载:“诸宫调,本京师孔三传编撰传奇、灵怪,入曲说唱。” 诸宫调曲调来自唐、宋词调,唐、宋大曲,宋代唱赚的缠令以及当时流行的其他俗曲。从今存的诸宫调作品中可以看出其曲式包含有:单个曲牌的只曲;由一支曲牌反复或多次反复再加上尾声而构成的短套形式;用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接而成的套曲形式。这几种曲式,视故事内容情节的需要,用不同的方式组织起来,并间以说白,以说唱长篇故事。随着宋室南迁,诸宫调传到南方。如元代无名氏作南戏《张协状元》(《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其戏文开始部分由末色所唱诸宫调一段就是实例之一。诸宫调所用的伴奏乐器,宋时主要用鼓、板、笛;金、元时,有加用弦乐器和其他打击乐器,后来的明、清人又称诸宫调为“□弹词”或“弹唱词”。 宋代的诸宫调作品,今已散佚,只能从史料记载中知道一些作品的名目或说唱的内容,如南宋民间艺人张五牛作的《双渐苏卿诸宫调》等。金、元时的诸宫调作品,今存的也只有少数几种,其中《西厢记诸宫调》是唯一完整的一部,作者为金代章宗(1190~1208)时人董解元,故又称《董解元西厢记》,通称《董西厢》,是中国古代优秀说唱文学作品之一,对元杂剧《西厢记》的创作影响很大。 《西厢记诸宫调》音乐丰富,共用了14个不同的宫调,150个左右基本曲调。这些曲牌的乐谱约有三分之一还保存在《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其他现存的诸宫调作品,还有金代无名氏作的《刘知远诸宫调》、元代王伯成作的《天宝遗事》的残篇和《张协状元》戏文中的曲词片段。这几种作品中的乐谱在《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也能见到一部分。
明清南杂剧的发展轨迹 明清南杂剧的发展轨迹 « 於: 九月 27, 2005, 04:03:40 pm » --------------------------------------------------------------------------------蒋中崎 撰(浙江省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戏剧艺术》,1996/04,102-110页 元、明、清三代的杂剧,是古典戏曲中与传奇相对应的一大类型。由於种种原因,学术界往往重元杂剧研究而轻明清杂剧,以致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研究明清杂剧者甚少。近年来,大陆及港台学者都已开始较多地关注明清杂剧的研究,但多数文章又仅仅停留在作家作品的研究考证上,对明清杂剧缺少一种宏观的总体把握。出於这样的想法,本文试就明清南杂剧的发展轨迹作一简要论述。 一 论及杂剧,人们很容易想到它在体制上的“北曲联套”、“四折一楔子”、“一人主唱”等特徵。其实,这种严谨的结构体制在中国戏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通行的时间并不长,即使以杂剧本身的发展看,这种结构也仅是在元代通行了不到百年时间。因为自元末高则诚作《琵琶记》後,南曲戏文便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迅速影响到元末北杂剧,使杂剧故有的特色异化了。所以,中国古典戏曲自明代开始,便形成了南曲传奇独领风骚的格局——戏曲史上称之为“传奇时代”。然而,明清两代在以南曲传奇作为主要戏曲演出形式的同时,既往已衰微的杂剧,也并非象有的论者所说因传奇的盛行而终止不前。杂剧在明清文坛乃至剧坛的发展态势如同戏文在元代一样,它并不因杂剧的盛行而停止其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明中叶以後,杂剧也开始在继承自己原有艺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南曲戏文的众多长处,使杂剧的体制得到了改进,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与传奇并存於明清剧坛和文坛的戏剧样式,这便是本文所论述的明清“南杂剧”。 据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南杂剧”一词最早见於明代胡文焕收编的《群音类选》(1)。而关於“南杂剧”的界说,论者各有不一。 王国维说:“至明中叶後,不知北剧与南曲之分,但以长者为传奇,短者为杂剧。”(2) 胡忌《宋金杂剧考》说:“明代中叶以後‘杂剧’含义又有变化,它是相对於那些长篇传奇的称呼,而称短的剧本为‘杂剧’。这样,‘杂剧’既可用北曲,也可用南曲,甚至於南北合用的。”(3) 周贻白认为:“所谓‘南杂剧’的局面,那便是已参用南曲或全用南曲来撰作杂剧,不再顾及以往的那种清规戒律。”(4) 上述所论,主要不外乎“粗分”与“细分”两种,粗分是把明清杂剧统称作“南杂剧”,而细分则将明中叶後那些在剧本结构上专用“南曲”写作的杂剧称之为“南杂剧”。 本文对“南杂剧”的探讨,较侧重於粗分的观点,即把明初至清末的杂剧统称作南杂剧,以区别元杂剧和明清传奇。 二 从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看,戏曲艺术演进到了元代後期,北方的杂剧与南方的戏文,这两种当时社会上演出最为活跃的戏曲样式都发生了各自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北杂剧开始趋於衰微,而一直在南方民间流布的戏文却开始在江南各大城市迅速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自高则诚作《琵琶记》以後,这种形式灵活,充满乡土气息的戏文演出,无疑使广大熟知北杂剧的市民观众为之耳目一新。 这样,到了明初,杂剧这一“正统”的戏剧样式便随著戏文的兴旺而逐渐失去了它主宰剧坛的地位。随後,剧坛便出现了由戏文衍变而来的传奇“四大声腔”争胜的局面。到了明中叶,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後,新兴的昆山腔传奇继承了早期戏文的传统,又吸收了北杂剧的成果,最终形成了明中至清中我国古典戏曲以南曲为主体的传奇繁盛时期。 的确,在明清五百年的戏曲发展过程中,其剧作和舞台演出的总态势无疑是偏重传奇体制的。事实上,传奇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也达到了中国古典戏曲的高峰,出现了《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这样一些代表古典剧作最高成就的巨著。然而,作为前代戏曲主要样式的杂剧(即北曲杂剧),此时也并非因传奇的极盛而很快地消亡。几乎在魏良辅改革昆山腔的同时,王九思、汪道昆、王骥德、徐渭等一批戏曲界的改革家,也在为杂剧寻找一条“生”的新路。他们积极吸收南曲戏文和其他艺术的长处,在杂剧的形式上另僻蹊径,从而形成了一种与传奇共存於明清剧坛的戏剧形式——南杂剧。
吴越春秋全文 吴越春秋 1. 卷第一吴太伯传 2. 卷第二吴王寿梦传 寿梦元年 寿梦二年 寿梦五年 寿梦十六年 寿梦十七年 寿梦二十五年 诸樊元年 余祭十二年 余祭十三年 余祭十七年 3. 卷第三王僚使公子光传 二年 五年 八年 九年 十二年 十三年 4. 卷第四阖闾内传 阖闾元年 阖闾二年 阖闾三年 阖闾五年 阖闾六年 阖闾九年 阖闾十年 5. 卷第五夫差内传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二十年 二十三年 6. 卷第六越王无余外传 7. 卷第七勾践入臣外传 越王勾践五年 8. 卷第八勾践归国外传 勾践七年 勾践九年 9. 卷第九勾践阴谋外传 勾践十年 勾践十一年 勾践十二年 勾践十三年 10. 卷第十勾践伐吴外传 勾践十五年 勾践二十一年 勾践二十四年 勾践二十五年 勾践二十六年 勾践二十七年 后 汉 赵 晔 撰 吴越春秋吴太伯传第一 吴之前君太伯者,后稷之苗裔也。后稷其母台氏之女姜嫄,为帝喾元妃。年少未孕,出游于野,见大人迹而观之,中心欢然,喜其形像,因履而践之。身动,意若为人所感。后妊娠。恐被淫泆之祸,遂祭祀以求,谓无子履上帝之迹,天犹令有之。姜嫄怪而弃于阨狭之巷,牛马过者折易而避之。复弃于林中,适会伐木之人多。复置于泽中冰上,众鸟以羽覆之。后稷遂得不死。姜嫄以为神,收而养之,长因名弃。为儿时,好种树禾、黍、桑、麻五榖、相五土之宜,青、赤、黄、黑,陵、水、高、下,粢、稷、黍、禾、蕖、麦、豆、稻,各得其理。尧遭洪水,人民泛滥,遂高而居。尧聘弃使教民山居,随地造区,研营种之术。三年余,行人无饥乏之色。乃拜弃为农师,封之台,号为后稷,姓姬氏。后稷就国为诸侯。卒,子不窋立。遭夏氏世衰,失官奔戎狄之间。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 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论语》创立的语录 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庄子》丰 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荀子》、《韩非子》中的专 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对话体和寓言体 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 先秦时期,说理散文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儒家和道家的代表著 作《论语》、《老子》,以其弘深的思想,词约义丰的写作特点,对后世说理散 文有广泛的影响。 《论语》记载孔子(前551-前479)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 再传弟子纂录而成。《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 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 主题。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不过,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 《论语》中已有萌芽。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 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 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书中也有些较长的段落,如《先进》篇中“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详细记载孔门师生间的一场谈话,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 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但与说理文显然还有一 定距离。而《季氏》篇中“季氏将伐颛臾”里孔子的几段话,针对性强,层次清 晰,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点。《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 秦说理文的体制。但语录体并不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 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论语》只记录了孔子广告的一些片断,而非孔子一生的完整表现,但《论 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 象。此外,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 道的颜回、联盟机智的子贡等。但辑录者本意并非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语录体写人毕竟也有局限。《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 的道理。如“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等等,形象简约地表达了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无穷。《论语》中 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其语言更为委婉。如“子曰:‘贤哉,回也!一 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 也》)简短几句包孕了真挚的情感,以及对颜回安贫乐道自在心境的赞赏。又如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矣”、 “也”等语气词的使用,把对自身的无限感慨和对周公的无限思慕,表现得意味 深长。 《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 文主要的形态。《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 态。与《论语》出于孔门弟子纂录不同,《老子》主要是老子自撰,它集中反映 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老子》比《论语》更具抽 象思维特质,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道”,在探索宇宙原始,追寻万物本源时,并未忘怀现 实人生。《老子》一书中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其文 章犹如一组辞意洗炼的哲理诗,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 落,犹如鱼龙曼衍,变化多端,像诗,也像歌谣,常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如 第六章描写“道”孕育万物,生生不息的情状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 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以形象的比喻表现玄妙的哲理,文 气跌宕流畅,句式连环相对。虽然就说理文文体来说,《老子》还缺乏充分展开 的论述,还不是结构完整的说理文,但它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 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马丁·西科塞斯的鲍勃迪伦 马丁·西科塞斯的鲍勃迪伦 在朋友家的地板上睡了几年之后,鲍勃迪伦终于搬进了他在纽约的第一个住所,和当时的女友SUZEROTOLO相互依偎走在雪后的纽约第四街的照片,被用做了1963年他专辑《放任自流》(FREE WHEEL IN BOBDYLAN)的封面。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难以忘怀的专辑之一,集中了如此多的划时代歌曲——《答案在风中飘荡》、《倾盆大雨》。这部电影叫做《鲍勃迪伦:没有家的方向》的电影不光值得向鲍伯·迪伦的歌迷们推荐,也值得向任何想了解美国的过去和现在的人们推荐。 斯科塞斯的编年史这部电影是一个复杂的作品,包含了CD、DVD以及一本书。这些都得到鲍勃迪伦的认可,记录了他的非凡成就,包括2001年,这个传奇性的词曲作家和他的经纪人杰夫·罗森一起面对镜头10小时的访谈。“这使得我开始喜欢迪伦的作品,但是真正吸引我的是他在采访中表现出来的个性。”这个自己也鼎鼎大名的导演说,“当你看着迪伦在想词的时候,眼睛在那里转来转去,你可以看见一切发生了。”斯科塞斯说这些话的时候眼里有光,“他是这么诚实,那么开放,但是还是会耍你,我就是要那个!谁能猜得出这个男人在想什么?我们对什么事情都想要一个答案,但是他不能给你一个答案!你通过他的艺术知道这个人,但是他还在走,他自己都不知道他会飘到哪里。我猜他像我们所有人一样在想着回家。”一次与美联社访谈的时候,斯科塞斯说他是研究迪伦的新手。“我想是1965年,《像一块滚石》这种解释痛苦的方式击中了我。‘一切全都靠你自己,没有回家的方向,你感觉如何’,太有破坏性了!当你再老一点,你就更有感触。” 迪伦只听从自己的缪斯斯科西斯的电影记录了鲍伯·迪伦的第一个时期——最有革命性的时期,1966年以前。那时候他已经从自己的基本的民谣阶段走向一点“电子”,引起了歌迷的攻击,认为他背叛了自己。但是迪伦总是跟随自己的缪斯,就算是被那些最爱他的人攻击,他仍然坚持自己。“对这些嘘声我有自己的见解,因为你必须知道你的好心也会杀死人。”那意味着迪伦也想要成功,但是他从来不会是谁的救世主。就像斯科塞斯说的,“当人们想他给一件东西的时候,他会给人们另一件东西。”这部电影集中了一些从来没有跟人们见过面的一些访谈,鲍伯·迪伦自己出山为电影提供旁白。“我离我本应该出生的地方很远,所以我一直在回家的路上。”这是鲍伯·迪伦在影片的开头说的,小时候,他就感觉他与出生的地方格格不入,以至于他总是猜想他到底是不是投错胎。 迪伦永不怕改变1961年,这个小孩改名为鲍伯·迪伦(他坚持说,有一天,这个名字突然进入我的脑中),来到纽约这个大城市唱歌,在那里他找到跟他一样的年轻人,那时候的年轻人都在改变,迪伦也在改变。即使在多年后,迪伦也在改变。在洲的旅行中,他和他的乐队无论走到哪里,都被人嘘。可是他坚持说,“我要成为一个新的鲍勃迪伦了。”1966年7月29日,在他从这个雷电般炫目的巡回演出回来后不久,他点在一个摩托车撞车事故里死掉,花了好几个月才好起来。这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电影结束的地方。当然现在64岁的鲍伯·迪伦还在写作、表演、出唱片,然而电影最热烈最耀眼的时代就是他的过去。“他还在进化,但是他是那个时代的动物。”斯科塞斯说。
鲍勃迪伦吧的管理理念 1,研究迪伦的歌唱历程。2,研究迪伦对历史的影响。3,关注美国60年代的历史。4,研究美国60年代的文化:音乐文化,诗歌文化,小说文化。
这就是“垮掉的一代” 这就是“垮掉的一代” 几个月前,一家全国性的杂志发表了一则报道,题目是“年轻人”,副标题是“母亲对我恼羞成怒”,讲的是加利福尼亚一位十八岁少女由于吸大麻而精神焕发,因而想谈谈自己的感受。一位记者很快记下了她的想法,还有人给姑娘拍了照。少女坚持认为自己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一部分——在她所能见到的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使用大麻——这张照片颇引人注目。她脸色白皙,神情专注,一双眼睛透露出亲切温和之情,嘴巴线条也很优雅,压根儿看不出任何堕落的迹象,除非你绞尽脑汁从道德判断的角度去衡量,才能从这张脸上看出与邪恶的联系。这张脸上的神态似乎在说:“人们干吗不让我们安静?”这就是“垮掉的一代”的一张面孔。 自从战争结束以来,这张年轻清秀的面孔就不断在报纸上露面。在希揭克斯区法院法官面前,因偷窃被指控,这张脸正对着相机,带着奇怪的微笑,压根儿就没有一丝一毫的犯罪感。同样是这张脸,不过要严肃得多,从《生活》杂志的扉页上向读者凝视。这个人大学毕业后入过伍,他坚信去干小生意注定要破产,不如投靠一家最大的公司,虽说是个雇员,但这位置却不可缺少,日子过得舒舒服服。摄影记者这次是在伊利诺伊州拍摄到这张脸的,年纪要轻些,而且有点儿拘谨、惶恐。这家伙当时是在伊利诺伊州刚开张的第一家被称为非处男夜总会里。那个年轻的报纸撰稿人靠在第3大街的一家酒吧柜台上,独自饮酒作乐。还有精力充沛,在洛杉矾高速开车,到处奔波的小子,开着一辆破车去玩俄罗斯式的轮盘赌。他只不过是在美国大陆的另一端,同上面提到的那家伙仅相差几岁而已。他们是这一群人中最狂热、最特别的人物。这伙人中,有些是秘书之类的职员,她们不知如何是好,是不是应该现在就同男朋友睡上一觉,还是等等看看再说;还有机修工人,同一伙伙伴喝着酒,心血来潮就开着车到底特律,也会在鸡尾酒会上露露面。不过,这张面孔,人们并不陌生,它有生气,冷静,很讲求实际,而且敢说敢做,咄咄逼人。 任何试图给整个这一代贴上标签的做法注定徒劳无益。不过,这是经历过上一次战争,或者至少可以在战争结束后痛快地饮上一口酒的一代人。他们似乎都保存着军装,同普通军装没什么不同,却具有特殊含义。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杰克·凯鲁亚克,一部受到冷遇的小说《镇与城》的作者,最终成了这一代的代言人。就在几年以前,这张面孔还难以被人们所辨认时,他就目光敏锐,出语不凡了。一天,他说:“你瞧,这就是垮掉的一代。”(You know,this is really a Beat Generation)。“Beat”这个词的意义原本就模棱两可,不过,对于美国人来说,其意义却再清楚不过。这个词不只是令人厌倦、疲惫、困顿、不安,还意味着被驱使、用完、消耗、利用、精疲力竭、一无所有;它还指心灵,也就是精神意义上的某种赤裸裸的直率和坦诚,一种回归到最原始自然的直觉或意识时的感觉。简言之,它意味着他们情愿以一种并不耸人听闻的姿态驱使自己陷入困境。一个“垮掉”的人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总是全力以赴,精神振奋,对任何事都很专注,像下赌注似的把命运孤注一掷。这年轻的一代人从他们一懂事就这么干了。 “垮掉的一代”成员个性异常鲜明,无须用放荡不羁和波希米亚艺术家那样的生活方式或古怪、偏执这类的话来描绘,他们是在一个令所有人极度不安的糟透了的经济萧条时期中长大成人的,一场全球性的战争使他们丧失了许多东西,他们不信任集体。但是他们一直未失去对世界和人生的梦想。他们童年时的幻梦是同慕尼黑朦胧的灯光、纳粹德国一苏联缔结同盟条约以及随之而来的灯火管制交织在一起的。他们的青春伴随着战争的混乱,从下午4时到夜半都得上班,随部队不断地转移流动。他们抢占滩头堡或登陆地,在下等酒吧,在昨天半夜刚到、不到今天黎明就得出发的情势下,思想日渐独立。她们在某天收到过电报,被告知自己的丈夫、弟兄、父亲或是男朋友在某地阵亡。他们四处奔波,这世界无处不动荡,他们的家乡也被工厂及少数维修人员侵占。他们既有情感最低沉的时刻,也有情绪最振奋的体验,除此之外,再难容得下其他了。他们只有在又一次看到头条新闻标题时,才能真正感到平和舒心,那是严酷的平静。他们渴望自由,渴望能在和平中生存,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因为战争而破灭,他们不得不混迹于黑市交易,沉溺于爵士音乐、吸毒、性放纵、打零工,醉心于阅读萨特著作。“垮掉”运动终于正式登场了。
《家在何方》给你鲍勃·迪伦的真面目 《家在何方》给你鲍勃·迪伦的真面目 西雅图时报保罗·德·巴罗斯“如果你是其他人,你就能去其他任何地方(换句话说就是,你在这里,因为你是你,即性格决定命运),”民谣歌手马克·斯普尔特在以鲍勃·迪伦为主角的纪录片《家在何方》(NoDirec-tionHome)中说了这样一句话。本周一、二晚9时,该片在美国公共电台(PBS)的“AmericanMasters”栏目中播出,并立即在全美引起不俗反响。斯科塞斯简明生动的导演,让《家在何方》的看点并不只是“一堆罕见胶片和珍贵素材”。影片深刻展现了一个艺术家探索自身生命的过程。就好像希腊神话中的奥德修斯历经苦难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家园,迪伦也一直在他早年创作的音乐中寻找灵魂的落脚点。斯普尔特的话让人看到鲍勃·迪伦早年的样子。曾经那些格式化的岁月里,迪伦用一种怪异的方式在别人身上栖息自己的灵魂,并因此完成自我成长。名人纷纷出镜虽然这部影片无法解答人们针对迪伦产生的每一个问题,但它却深度挖掘了这位音乐诗人复杂而又理想化的特质。另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通过引用默里·勒纳的电影《Festival》中珍贵罕见的档案素材、纪录片《别回头》(Don'tlookback)中的备用镜头,以及包括迪伦在格林威治村拍摄的家庭影像在内的一些私人收藏,用一种全新角度来凸现迪伦的另一面。最棒的还属片中那些访谈片段。制片方专访了艾伦·金斯堡、美国民谣之父皮特·西格、知名女歌手琼·贝兹,迪伦曾经的女友苏丝·罗托洛、民谣歌手戴维·范·洛克、约翰·科恩、马克·斯普尔特等多位名人。这些名人个个极有思想且经历丰富,他们绝不会在访谈中盲目推测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事实。之所以应邀开口,是因为他们都很了解迪伦,也确实有话要告诉观众。迪伦揭秘神秘出身鲍勃·迪伦出场了,此刻镜头对准他不停地闪烁,他的灰色脸庞占据了一半屏幕,目光时而坦率时而躲闪。他似乎很想表达自己,好让观众尽可能了解自己。他的嗓音很低沉,喑哑得仿佛得了破伤风。在谈到自己对音乐的审美观时,他开始滔滔不绝起来。“那是一种注定要让我魂牵梦萦的声音,”回忆起最初听金·文森特、韦伯·皮尔斯、马迪·沃特斯、洛伊·欧比森以及约翰尼·雷这些人的唱片时,迪伦这样说:“他们的歌声似乎缠绕着咒语,让我产生一种幻觉,好像我并不是自己,好像上帝把我的出生我的父母全部弄错了。”以上这段自白体现了迪伦最令人难以捉摸的地方———他的身份。这个人曾将自己的名字从Bob·Zimmerman改为鲍勃·迪伦,却又在另一段时期内告诉人们,他是鲍比·维。而在纽约的时候,他更是随意编造经历———说自己曾在墨西哥长大,并跟随马戏团四处流亡……真实再现音乐事件在表现那个年代的商业运作形式上,《家在何方》做得可圈可点。它将许多音乐事件详细地记录下来,包括约翰·哈门德是如何介绍迪伦去哥伦比亚唱片公司;阿尔伯特·格罗斯曼如何成为迪伦的经理,还有出版商ArtieMogull又是怎样让当时红透半边天的彼得、保罗和玛丽唱响迪伦作品《随风而逝》的。众所周知,令迪伦充满雄心壮志的并非所谓名气。如他朋友所言,“早年的迪伦渴望着改变世界。”可是谈何容易呢?影片一遍又一遍地回放着迪伦在英国巡回演出期间,台下愤怒的歌迷们嘘声四起的情景。提起发生在迪伦音乐生涯中的一起大事件,无疑是他在新港民歌节上接通一只电吉他,违反了当时“不要在教堂里吹口哨,不要在民歌节上唱摇滚”的训条。如今的迪伦可能会觉得自己从来就不是那种喜欢引起话题的歌手,也从不愿刻意迎合大众的喜爱,不过纪录片却选择从另一个角度来呈现这一切。
改变世界的100个瞬间 日前,英国举办了一次投票活动,邀请各界专业人士评选出音乐、电影和电视领域中“改变世界的100个瞬间”。鲍勃·迪伦的单曲《像一块滚石》位列榜首。 此次活动由英国《Uncut》杂志发起,邀请到过去50年里在音乐、电影和电视领域中举足轻重的专业人士参与评选,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最终定出这张包含音乐、电影、电视节目、书本、乐队等的“影响力”榜单。 《像一块滚石》收录于鲍勃·迪伦1965年的专辑《重返61号公路》。摇滚殿堂级人物布鲁斯·斯普林斯汀称鲍勃·迪伦的这首名曲“仿佛在瞬间为心灵打开了一扇门。”有“朋克诗人”之称的帕蒂·史密斯在得知这首歌当选头名时说:“我绝对记得第一次听这首歌时的情形。是它伴我度过了青年时光。” 紧随迪伦位列第二的是猫王的名曲《伤心旅店》,这首歌首次通过电台广播的瞬间同时也宣告了摇滚乐开始了它即将风靡全球的统治年代。前披头士成员保罗·麦卡特尼爵士称这首歌在他的选票上排在第一位。 排名第三的是披头士乐队的经典曲目《她爱你》,由已故乐队灵魂人物约翰·列农创作完成。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惊世之作《发条橙》击败排名第六的《教父I/II》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电影;排名第十四的《辛普森一家》是这张影响力榜单上位置最靠前的动画片;杰克·凯鲁雅克的小说《在路上》位列第十九,在书籍大类中排名最高。 《Uncut》杂志邀请到的评委包括保罗·麦卡特尼、路·里德、滚石乐队吉他手基思·理查德兹、绿洲乐队的诺埃尔·加拉格以及前海滩男孩乐队的布莱恩·威尔逊。包括小罗伯特·唐尼、爱德华·诺顿和朱莉叶·刘易斯在内的好莱坞明星也参与了评选。
鲍勃·迪伦的夜 有一本关于巴黎的书,里面一个叫朱利安·格林的人说,“巴黎还有这种特长:在夜晚呈现出比白天更好的自己。”西街也是如此。 在夜晚,把西街当景点的游客都已离开,酒吧里坐着的是真正喜欢西街的人。他们说话,喝酒,拥抱,大笑。素不相识的人在这里一见如故,说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爱上谁,爱过谁,得到哪些,失去哪些,为什么来到这里,为什么不再离开。当你回忆西街,想起那些夜晚,那些酒吧,那些音乐,其实是想起在那里遇到的人。 我现在去西街,几乎不愿意说话了。遇到的人已经够多,我不想变成一个收藏夹。 我还记得有一次去西街,换了一个又一个酒吧,最后坐在桃源饭店里。老板对我们解释,英文里,桃源为什么译作七重天。而西街上著名的唐老鸭则兴高采烈地比划着,说他自己编的笑话。 我在卖CD的音宴里新买了一张鲍勃·迪伦,放来试听。酒吧里那么吵,我坐到门外,幸好门口也挂着音箱。过一刻,唐老鸭出来,坐到我对面,微笑看着我。 我说,你知道吗?有人说,今天发生了什么,你应该去问尼尔·扬,昨天发生了什么,你可以去问鲍勃·迪伦。 他微笑。 我又说:你说,为什么好听的歌都是难过的呢? 他指指胸口:因为难过才打动这里吧。 走的时候,我进去拿碟,旁边两个很年轻的金发男孩犹豫半天,上来问我,可不可以把CD留下来,借他们再听一会。 啊,当然可以。我明天来拿。 那回住的是青年旅馆,隔不多远就是。回到房间,我在阳台上站了一会,听见从桃源那儿传来鲍勃迪伦的口琴声。夜已经很深了,别的店都已经打烊,雨淋湿的石版路反射着一点光。
鲍勃迪伦电影作品《蒙面与匿名》 鲍勃迪伦电影作品《蒙面与匿名》 片名:Masked and Anonymous导演:拉里·查尔斯Larry Charles主演:鲍勃·迪伦Bob Dylan 饰 Jack Fate 杰西卡·兰格Jessica Lange 饰 Nina Veronica 约翰·古德曼John Goodman 饰 Uncle Sweetheart 杰夫·布里奇斯Jeff Bridges 饰 Tom Friend 佩内洛普·克鲁兹Penelope Cruz 饰 Pagan Lace类型:剧情/喜剧/音乐 片长:112分钟级别:PG-13级(部分粗口和暴力镜头)发行:索尼经典Sony Pictures Classics上映日期:2003年7月24日(纽约) 官方网站:www.maskedandanonymous-themovie.com
鲍勃·迪伦——欧美音乐的灵魂 鲍勃·迪伦——欧美音乐的灵魂 身处流行音乐的大潮中,总有一天你会觉得:你对那些无病呻吟的歌词已经厌倦了;你对那些那些虚假的风花雪月也厌倦了;你对歌曲中的那些暴力和色情厌倦了;你对那些很专业或者很糟糕的没有个性的演唱也厌倦了。这时候,你可以回过头来,寻找一些真诚而有个性的,简单而附着灵魂的音乐来听。 这时候,Bob Dylan(鲍勃·迪伦)总要出现,然后他的音乐就会流入我们耳中。 1941年5月24日,鲍勃·迪伦出生在明尼苏达州德卢斯城,原名Robert Allan Zimmerman(罗伯特·艾伦·齐莫尔曼)上高中时曾参加乐队,在大学,他正式改名为鲍勃·迪伦,这是因为当时的民歌手都要有一个与他们身份相符的名字,而鲍勃迪伦立志成为一名“著名的民歌手”,改名也就很正常了。也是在那时候,鲍勃·迪伦开始自己创作歌曲。在当时的美国,一些黑色幽默小说,如梅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成为美国文学的代表。而跨掉一代的文学和思想也已经渐渐发展,成为最具震撼力的新文学流派。金斯堡,克鲁亚克,伯罗斯作为垮掉一代的最杰出代表,鲍勃·迪伦深受他们的影响。尤其在他的歌词中,受垮掉一代的影响很大民权、反战成为主流。 1961年,鲍勃迪伦在制作人John Hammond(约翰·哈蒙德)的帮助下和Columbia唱片公司签约,鲍勃迪·伦1962年的最初专辑《Bob Dylan》(鲍勃·迪伦)是以翻唱黑人老布鲁斯为主,以自己创作为辅的。唱片中有一首歌可以让我们对这时候的鲍勃·迪伦有个很好的认识,这首歌是他自己创作的“Song to Woody ”(献给伍迪的歌)。据说鲍勃·迪伦从家乡来到纽约著名的格林尼治村就是为了能追随民歌传奇人物Woody Guthrie(伍迪·格斯力),那是他心目中的圣地和英雄。所以迪伦的音乐风格也和伍迪·格斯力很相象。接着,在1963年《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正式发行,专辑以其浓郁的文学气息和优美流畅的民谣风格一下子触动了年轻人的心。“Blowin'in The Wind”(风中逝去)是当时美国校园中,人们争相传唱的歌曲。时至今日,仍然久唱不衰。鲍勃·迪伦在歌中唱道:“要独自走过多少的远路,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白鸽要飞越多少海洋,才能在沙滩上安息?炮弹还要再呼啸几时,才能真正销声匿迹?这答案啊,我的朋友,它已随风而逝。还要抬头张望多少次,人们才能看到蓝天?当权者还要再长几只耳朵,才能听到人民的哭声?还要有多少人死去,我们才会真正醒悟过来?这答案啊,我的朋友,它已随风而逝。大山还要矗立多久,才能遇到海浪的冲刷,人民还要受多少煎熬,才能得到早已承诺的自由?那些凌驾众人之上的人要有多少次回头躲避,徉装看不到他们的罪恶?这答案啊,我的朋友,它已随风而逝。”“A Hard Rain's Gonna Fall”(大雨将至)和“Masters Of War”(战争的主人)也是反战的歌曲。在六十年代,美国的年轻人陷入对战争的不解和对政府不听从民意的不满已及对美古之间导弹危机的恐慌。迪伦用这三首歌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成为年轻人的真正喉舌。另外还有象“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北方城市来的女孩)这样的描述爱情的歌曲。它们都是这张专辑中的亮点。 后来的两年,鲍勃·迪伦用《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时代在改变)、《Another Side Of Bob Dylan》(鲍勃·迪伦的另一面)继续他的音乐事业。在“时代在改变”中,鲍勃·迪伦唱道:“来吧,聚在一起。别管到哪,你都得承认,那围困你的水又上涨了。过不了一会儿,你就得接受,你会浑身湿透,一直到骨子里,如果你的时间还值得挽留,你最好现在就游走,免得变成石头,因为时代在改变。。。。。。。界线已经划出,咒语已经发芽。现在缓慢的,一会儿会变快。现在存在的,一会儿会消失。现在的秩序,正飞快瓦解。在最前面的,一会儿就落后。因为时代在改变。”
鲍勃·迪伦—从吉他发烧友,到民谣偶像,再到摇滚乐手 鲍勃·迪伦—从吉他发烧友,到民谣偶像,再到摇滚乐手 不到一年,民谣先驱鲍勃·迪伦向歌迷们奉献了自传《编年史:第一卷》,如今又有迪伦的纪录片和唱片问世。昨天,由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迪伦的纪录片《没有回家的方向》的双CD原声大碟开始在“星巴克”独家销售。而该纪录片则将以双DVD的形式于9月20日发行,并且将于9月26日、27日两天在美国广播公司的《美国大师》系列节目中播出。 《没有回家的方向》是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首部传记长片,记录了从迪伦的早年岁月到1966年7月他遭遇摩托车事故,聚焦于上世纪60年代初他经历的两次蜕变:从美国中部的一名吉他发烧友到格林威治村的民谣偶像,从民谣先驱再到电子摇滚乐手。 纪录片中有大量对迪伦的采访,可算得上是迪伦第一次如此广泛深入地谈论自己的早期生涯。片中还穿插了大量的珍贵片断:迪伦在纽波特民谣艺术节上的电吉他独奏表演;1965年,在D.A.潘尼贝克导演的《不要回顾》被删减的片断中,迪伦以一个狂妄的年轻明星的形象大飙吉他技艺,有力地证明他不是一个民谣歌手;1966年在巡演中拍摄的艺术影片《EattheDoc-ument》,由于迪伦本人毫无条理的剪辑,曾被ABC电视台拒之门外,只是在1972年后偶尔放映过几次。 而该片的原声大碟更是迪伦歌曲稀有版本的组合,收录了迪伦在1964年、1966年和1975年的巡演“摇滚时事讽刺剧”中的演唱实录。
humorous quotes of humorous quotes of All he believes are his eyes, And his eyes, they just tell him lies. Being noticed can be a burden. Jesus got himself crucified because he got himself noticed. So I disappear a lot. Don't ask me nothin' about nothin'...I just might tell you the truth. (On being told that some American folk singers like Carolyn Hester, had said that his "folk rock," is liberating them.) Did Carolyn say that? You tell her she can come around and see me any time now that she's liberated. Dylan's definition of peace : "The moment when you reload your rifle." I almost didn't make it tonight. Had a flat tire, there was a fork in the road. I wanna say hello to all the ex-hippies tonight. I’ve never been a hippie myself but I’m an honorary hippie! If I wasn't Bob Dylan, I'd probably think that Bob Dylan has a lot of answers myself. Money doesn't talk, it swears. Now, a very great man once said that some people rob you with a fountain pen. It didn't take too long to find out just what he was talkin' about. Sailing round the world in a dirty gondola oh, to be back in the land of Coca-Cola! The existence of ashes, doorknobs, and windowpanes. (Answer to the question "is there anything you're sure of? There doesn't seem to be any tomorrow. Every time I wake up, no matter in what position, it's always been today. WWF (World Wildlife Fund) is a good cause, I support them, and am proud to lend my music to this effort. Early on, animals were the only ones who liked my music. Now it's pay back time. What good are fans? You can't eat applause for breakfast. You can't sleep with it. Yes, I wish that for just one time you could stand inside my shoes, you'd know what a drag it is to see you. Yippee! I'm a poet, and I know it. Hope I don't blow it.
对话:John Lennon and Bob Dylan 对话:John Lennon and Bob Dylan "Permission to land, Tom" Transcript of two film reels from the Eat The Document archives. It's now 7am. The sun is up over Hyde Park. The limousine trip is nearly over. Lennon is stoned, but distinctly edgy. Dylan is about to be sick. This is the transcript of the two reels that were judged too weird even for Eat The Document. Scene: the back of a limo. Dramatis Personae: John Lennon, a Beatle; Bob Dylan, a folk-rock superstar; Bobby Neuwirth, friend of Dylan's and temporary sound recordist; D.A. Pennebaker, cinema verite film-maker; Tom, a chauffeur. Time: early morning. REEL ONE Dylan: (peering out of a rainy window as the great car rumbles down the road) There's the mighty Thames. That's what held Hitler back, the mighty Thames. Winston Churchill said that. (To Tom, the chauffeur) Tom, ain't that right? (Louder) Ain't that right, Tom? Tom, I think I'm gonna turn you into Tyrone Power. Lennon: Say that again, will you Bob? Dylan: Tom, I think I'm gonna turn you into Ronald Coleman. Lennon: That's better. That's very much better. Dylan: Reginald Young. Pee Weedsrom. Or Sleepy John Estes, man. Or Robert Johnson. Go to medical school like J. Carroll Nash... Lennon: Johnny Cash, or all the rest of them. Dylan: I have Johnny Cash in my film. Are you gonna shit yourself when you see it. You won't believe it. Lennon: Hey! John's gonna shit again! Dylan: He doesn't know. You know what he looks like, right, Johnny Cash? Have you spent much time around him? He moves great. He moves like that. (Makes Dave Berry/human sloth-type gesture). (To Pennebaker) You gotta cut that part of the film, man, 'cos I really like him. He moves like all good people. Like prize fighters. (Smiles directly to camera) Johnny! Lennon: Johnny! Big River, Big River! (Makes Macca-like thumbs aloft gesture of approval) Pennebaker: (Putting head around camera and beaming) That's for Johnny, too! Dylan: Yeah, he's on film too. He's incredible. Lennon: Quite a guy, huh? Dylan: Quite a guy, John. Oh man, you shoulda been around last night, John. Today's a drag. Lennon: Oh really, Bob? Dylan: Haha! I wish I could talk English, man. Lennon: Me too, Bobby. Dylan: (Pointing to Lennon) He can talk American. (To Tom) Hey, Tom, you've heard me talk in English haven't you? But I can't never do it around John though because (behind back of hand) John's such a great actor, man, that... Lennon: ...you can't believe that it's me. Dylan: Is this the mighty Thames, still, Tom? (To Lennon) Remember when I played you those tapes? 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said to me? I played you a son and you said...what's he name of your song publishing company? Lennon: Dick James. Dylan: Naw, naw. Is that the name of it? That wasn't the name I heard. Lennon: Northern Songs?
西方古典音乐50个经典问题,吧主重新编辑校对,隆重推荐 西方音乐史问答01、我们现在还能听到古代的音乐吗?02、格列高利圣歌诞生于什么时候?它为什么能有种种不同的演奏法?03、在中世纪的社会和文化中音乐起了什么样的作用?04、中世纪时期的多声部音乐是怎样发展起来的?05、中世纪时期的乐谱是什么模样?06、美术领域里的文化复兴旨在复兴古代文化,音乐领域的文化复兴也是如此吗?07、除帕莱斯特里那外,文艺复兴时期还有哪些重要作曲家?08、在十六世纪时的绘画作品中,常常见到人们在田园中演奏音乐的场面,他们演奏的是什么样的音乐?09、除普赛尔外,很少再有为人们所熟悉的英国作曲家了,是英国的音乐不如欧洲大陆繁荣吗?10、“巴洛克”(Baroque)在葡萄牙语中的原意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可为什么我们平时听到的巴洛克音乐却很柔和,一点也没有“不规则”的感觉呢?11、巴洛克音乐是怎样形成的?其风格怎样?12、如何区别巴洛克音乐和别的音乐?13、世界各国现有许多专门演奏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器乐演奏团,那么是否可以就此认为巴洛克音乐是以器乐为中心的呢?14、巴洛克音乐作品的题名中,常有国名出现,如巴赫创作的《意大利协奏曲》、《法国组曲》等,这是为什么?15、巴洛克时期有哪些主要器乐曲?16、与天主教教会音乐相比,路德教宗教会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17、巴洛克时期,演奏音乐的场所主要有哪些?18、巴赫在巴洛克音乐时期的地位怎样?19、《古典音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概念?20、巴洛克音乐是如何向早期古典派音乐过渡的?21、象征早期古典派时期到来的作品是什么?22、自然描写是古典派音乐作品的基本倾向吗?23、格鲁克歌剧改革的背景是什么?24、古典派音乐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确立其风格的?25、“奏鸣曲”与“奏鸣曲式”有什么区别7 ?26、交响曲是怎样发展起来的?27、钢琴奏鸣曲是怎样演变发展的?28、贝多芬被认为是兼有古典派和浪漫派音乐风格的作曲家,他的浪漫风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9、浪漫派音乐时期开始于什么时候?30、浪漫派音乐和古典派音乐的主要区别是什么?31、浪漫派歌剧的概况是怎样的?32、瓦格纳的作品中有一种叫做“乐剧”,它与歌剧有什么区别?33、以舒柏特为首的浪漫派作曲家争相创作歌曲的背景是什么?34、十九世纪产生了许多标题音乐作品,那么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预先了解了标题内容是否更有助于理解音乐作品?35、作曲家舒曼也是著名的音乐评论家,在他生活的时代,音乐评论的情况如何?36、“室内乐”的概念是什么?其简要历史是怎样的?37、十九世纪时钢琴得到了如何的改良?这与钢琴音乐有什么直接关系?38、据说浪漫派时期人们对古典派以前的音乐很感兴趣,具体情况是怎样的??39、管弦乐最早出现于何时?其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各个时期的重要指挥家有哪些?40、古典派时期,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到了浪漫派时期后,情况又如何呢?41、柴科夫斯基与“强力集团”有什么关系?两者的作曲风格有什么不同?42、后期浪漫派音乐,指的是哪一时期的音乐?43、现代音乐时期从何时开始?44、德彪西的乐曲被称为印象主义音乐,它与莫奈等人的印象派绘画有什么关系?45、印象主义音乐兴起的中心是法国,它在德国等国家的情况如何?46、普罗科菲耶夫作有一部《古典交响曲》,它与古典派音乐是否有关?47、米约的作品《创世纪》,听来有些地方象爵士音乐,它与爵士音乐究竟有没有关系?4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主要音乐流派有哪些?49、在现代音乐中有哪些奇特的乐器?其乐谱又是怎样的?50、怎样展望今后的音乐艺术? 1、我们现在还能听到古代的音乐吗? 答:今天,我们之所以能知道古代发生的各种事情,是依靠了一些保存至今的文字资料,还可以用考古的办法对这些事实加以验证。至于美术作品,因为作品本身遗留了下来,大家可以看到它当时的样子。音乐又怎么样呢?我们无法直接听到古时候发出的音响,除非进入四元的世界,是不可能听到古时候的音乐的。只有通过现代演奏家这个媒介,人们才能欣赏到过去写成的音乐作品(不单是古代音乐)。那么演奏家又是以什么为根据再现昔日的音乐作品呢?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把通过口、耳流传下来的音乐忠实地再现出来;一是按一定的规范把音响变成符号,再由后来的演奏家识读这些符号,也就是以乐谱为媒介的方法。
古典吉他音乐乐曲列表 古典吉他音乐乐曲列表 维乌埃拉琴曲集。其中包括幻想曲40首,帕凡舞曲6首,维乌埃拉伴奏的歌曲22首等。纳尔瓦埃斯出版音乐史上第二本维乌埃拉琴曲集(Los seys libros del Delphin)。其中包括著名的《“看牛歌”主题变奏曲》。在塞维利亚出版其作品集《为维乌埃拉琴所作演奏谱三卷集》在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曲集中,收录有近三十首维乌埃拉琴独奏的幻想曲。其中包括著名的《幻想曲第十首》。路易斯·米兰的《宫廷人》阿马德所著的《五弦西班牙吉他教本》在当时影响很大。柯尔贝塔在布鲁塞尔出版《五组弦吉他奏鸣曲》。维赛的《吉他曲集》在巴黎出版意大利吉他音乐家卢多维科·龙卡科伯爵在贝加莫出版了包括九部组曲的吉他曲集(作品1“Capricci Armoni ci soprala chitarra Spasnola")献给罗马教皇的谴外使节朋菲里奥。 作曲家法兰西斯柯·格拉(franciSco Guerau)于马德里发行"Poema Harmoni co Compuesto de Varias Porel Tem Ple de la Guitarra Espauola",此呈献给卡罗斯二世。此书中含有很多五弦吉他用之华丽创新音乐。法国吉他演奏家法兰可斯·坎比翁(FranCois Campion,1686-1748)出版两册吉他曲集。十七世纪末期西班牙吉他演凑家桑提亚哥·笛·姆鲁亚西(Santiago de Murcia)发行了"Resamende Acompanar la Parte de Guitarra",此为图式记谱发的最后著作。同时也是五弦吉他的最后作品。在此著作以后,吉他开始了衰退时期。 路易斯·波开里尼生于意大利。他创作有吉他三重奏曲十二部。 英国作曲家汤姆士·卡尔(Thomas Call)的风琴、古钢琴与吉他作品发行。 隆贝库作有吉他曲op.46的嬉游曲(Divertimento)。 格拉尼亚尼作有著名的《D大调吉他三重奏曲》。晚年和卡路里有过紧密交往。 意大利演奏家费尔迪南多·卡鲁里(Ferdinando Carulli,1770-1841)生于那不勒斯。卡鲁里是十八世纪最杰出的吉他演奏家之一。有作品三百首以上,其作品结构均称而典雅。卡鲁里的许多吉他独奏曲易于演奏,迄今依然被选作吉他教材。 西班牙作曲家、吉他演奏家费尔南多·索尔(Fernando sor,1778-1839)诞生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索尔是六根单弦开始普遍使用的时期(1800-1840)最杰出的吉他音乐大师。代表作有《莫扎特"魔笛"主题与变奏》、《伟大的独奏》、《大奏鸣曲》、《幻想曲》等。 安乐尼奥·巴耶台罗斯(Antonio Balle-Steros)的《六组弦吉他作品集》出版。 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吉他演奏家马诺·朱利亚尼作品。西班牙吉他演奏家迪奥尼西欧·阿瓜多的练习曲至今仍被选作重要教材。 意大利吉他演奏家、作曲家路易吉·莱尼亚尼(Luisi Lesnani,1790-1877)生于费拉拉。莱尼亚尼所用的吉他,比一般的吉他多两根低音弦与三根空弦(开放弦)。作品有两百五多首。十八世纪葡萄牙吉他演奏家安东尼奥·达·西尔巴(Antonio de Silva Leite)所著的五线谱吉他脚本《为容易修得吉他技巧与方法说明练习本》出版。 卡尔卡西所著的《吉他教本》至今还经常被使用 索尔主要从事作曲与吉他演奏,其作品与演奏。十八世纪杰出的西班牙吉他演奏家费兰德莱(Fernando Ferandiere)出版了《西班牙吉他音乐》。这是吉他乐谱从演奏谱(指法谱)转用五线谱的一本吉他教程。 帕格尼尼创作《小提琴与吉他奏鸣曲六首》。帕格尼尼创作《吉他大四重奏曲第三首》(作品4号)(作品5号)朱利亚尼首次演出他的代表作《吉他协奏曲》(作品32)得到高度评价,并由于这年出版了代表作《C大调吉他奏鸣曲》(作品15号)。帕格尼尼创作《吉他小夜曲》(C大调,中提琴,大提琴与吉他)。卡鲁里的《吉他教本》(作品241号)在巴黎出版。西班牙吉他演奏家安东尼·卡诺(Antoni Cano,1811-1897)生于洛尔卡。卡诺早年学医,朱利亚尼的代表作《大序曲》(作品61)在米兰出版。
流传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茉莉花》 流传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茉莉花》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因此广泛流传的民歌小调数量也甚多。它们就像暮春三月花园中的百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个品种姿压群芳,裁培悠久,广受大众喜爱,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茉莉花》。 《茉莉花》自古以来流行全国,有各种各样的变种,但以流行于江浙一带的一首(见本页歌谱)传播最广,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男女间淳朴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中,就刊载了它的歌词,可见其产生流传年代的久远。 十八世纪末年,有个外国人将它的曲调记了下来,歌词用意译的英文和汉语拼音并列表示。后来,有个叫约翰。贝罗的英国人来华,担任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的秘书。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国游记》。也许在他眼里,《茉莉花》是中国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谱刊载了出来,于是这首歌遂成为以出版物形式传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开始在欧洲和南美等地流传开来。 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剧《图兰多特》的初稿后逝世。该剧以中国元朝为背景,虚构了一位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作为音乐主题,贯穿全剧,并在剧中的女声合唱中用了它的全部曲调,加上剧中的角色全都穿着元朝服饰,这样就使一个完全由洋人编写和表演的中国故事,有了中国的色彩和风味。1926年,该剧在意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从此,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随着这部歌剧经典的流传而飘得更广更远了。
《热情奏鸣曲》赏析 《热情奏鸣曲》赏析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是世界音乐作品中的瑰宝。“热情”的名称是汉堡出版商克郎茨起的,原来的曲名是《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一词确切地道出了这部作品的本质,因此沿用下来。《热情奏鸣曲》作于1804年至1806年间,正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他的深刻、巨大的乐思和雄伟的形式在这一时期突出的表现出来。从作者本人到公论都认为“热情”是登峰造极的钢琴奏鸣曲之一。贝多芬曾这样解释它的内容:“你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这是告诉我们,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创造的音乐形象与莎士比亚的创作中诗意的、悲剧的形象有相同的地方,都非常深刻、强烈地表现了一种使人惊叹不已的勇往直前“超人”的力量。深刻的乐思揭示了伟大的人类悲剧;人生面临着迢迢的苦难之路;人生充满了矛盾和不停的探索;人生虽然最终是死亡,但这死亡不同于生物的自生自灭。人在肯定生活的同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搏斗,和自然力搏斗;和包围着、敌对他的力量搏斗……这些都由于死亡而升华了,显示出无比的崇高、悲壮的美!乐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表现压抑的情绪和对光明的渴望,以及对所谓“命运”的强烈反抗。第二主题表现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理想的破灭,热情的怒涛和生活的苦难搏斗。这里充满了强烈的戏剧冲突。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的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苦难坎坷的生活历程中,心灵仍充满活力,陶醉在美妙的理想境界中。这里用了淳朴的赞歌式主题,三个变奏之后,节奏逐渐活跃,暗示英雄的意志通过沉思又坚强起来,继续向苦难进行顽强的搏斗。第三乐章是1840年夏天写的,贝多芬和他的学生利斯在散步的路上,口中一直哼着一个曲调。他说:“这是我想到的一首奏鸣曲的最后快板乐章的主题。”走进屋后,贝多芬连帽子也来不及脱,就奔向钢琴弹奏这个崭新的乐章达一小时以上。最后他对利斯说:“今天我不能给你上课了,我还需要工作。”具有超凡脱俗气质的《热情奏鸣曲》最后乐章就这诞生出来了。这里显示了沸腾的斗争意志,百折不挠的气势,号角般的引子,暴风雨般的第一主题和顽强反抗、挣扎的第二主题。虽然以悲剧式的和弦收场,但是在终曲的尾声却出现了群众舞曲性质的节奏,出现了英雄的插句,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斗志,和英雄本身所具有的巨人般的力量。在形式上,《热情奏鸣曲》表现了贝多芬的独创精神,创作手法自然、灵活。他将“普罗米修斯的不安的灵魂”和被刚强意志所克服的狂澜般的情感,理智地组织在古典式的、严整、纯洁的音乐形式里,音乐语汇朴素、简洁、精确。对此,罗曼·罗兰称赞道:这是“在花岗石的河道里的火焰的巨流。”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出身于萨尔兹堡宫廷乐师家庭,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岁即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并在欧洲旅行演出获得了成功,被誉为"神童"。1773年任萨尔斯堡大主教宫廷乐师,1781年不满主教对他的严厉管束而愤然辞职,来到了维也纳,走上了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 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着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并迸发出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明快、乐观情绪。他广泛采用各种乐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奥、意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形式,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其创作手法新颖,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发挥了复调音乐的积极作用,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等著名歌剧,使歌剧成为具有市民特点的新体裁。并作有大量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和室内乐重奏。作品:降E大调第39号交响曲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 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 降E大调第二十二钢琴协奏曲 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 单簧管协奏曲 降E大调第三圆号协奏曲 G大调弦乐小夜曲 C大调长笛,竖琴协奏曲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歌剧《魔笛》 歌剧《唐璜》 安魂曲 土耳其进行曲 小步舞曲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出身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早年曾从戈赛尔、马克逊学钢琴,一生交游颇广,尤其得到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赏识与支持,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与巴赫,贝多芬并称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 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 他的四部交响曲有很深的音乐造诣,但晦涩难懂,其中《第一》和《第四》最为有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雅俗共赏的作品。作品:c小调第一交响曲 e小调第四交响曲 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第一号匈牙利舞曲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学院节庆序曲 摇篮曲
古典主义音乐 古典主义音乐 一、音乐中的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罗克时代的意大利。后来由于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借此古典主义音乐便得以形成。因此,音乐方面的"古典乐派"实际上指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古典主义艺术,首先发生在文艺领域中,它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匀称和谐调,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 二、初期古典乐派 文艺复兴以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主调形式的新音乐,以贵族社会为背景,在德意志和奥地利各地繁荣昌盛起来,其初期有三个主要乐派:第一派,是以音乐大师巴赫的次子卡·菲·埃·巴赫为中心的柏林乐派;第二派,是以约翰·施塔密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年)为中心的曼海姆乐派。第三派,是以瓦根扎尔及蒙恩为中心的早期维也纳乐派。 在古典派音乐中,虽然歌剧也是一个重要部分,但从整体来看,古典派音乐的特色在于器乐,特别是奏鸣曲和交响曲形式的音乐。曼海姆乐派的室内乐和交响乐不仅对维也纳乐派产生了影响,而且对波恩时代的少年贝多芬也给予了直接的影响。 奏鸣曲形式是古典乐派音乐中极有代表性的形式。那就是在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题的对比,中间出现发展部,然后继以两个主题反复的再现部。曼海姆乐派当时已经具有了相当完整的这种形式。在交响乐形式中加入小步舞曲乐章的也是曼海姆乐派,在他们的交响乐配器中,木管乐器也采用了双管编制。莫扎特在自己的交响乐中加用单簧管这一乐器,也是在曼海姆听到他们的乐队的演奏之后学来的。 三、维也纳古典乐派 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建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代表人物: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弗朗兹·约瑟夫·海顿吉奥阿基诺·罗西尼
古典曲种 古典曲种Adagio: 慢板 常见于交响曲或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也可以是慢速乐曲的名称, 如Albinoni的Adagio。 Aria:咏叹调,抒情调 配有伴奏的独唱曲,是歌剧或清唱剧里的歌曲,有时 也用于抒情的器乐曲上。 Cadenza:华采乐段 协奏曲或歌剧咏叹调接近尾段时,由独奏/唱者卖弄技巧 的过门。十九世纪以前协奏曲的华采乐段都是即兴演奏的,但自贝多芬以后 大多是作曲家或独奏者事先撰写的。 Cantata:清唱剧 以宗教文字为歌词,配以器乐伴奏的乐曲,但也有极少数是 非宗教的世俗清唱剧。 Chamber Music:室乐 三至十五件乐器合奏的器乐曲,如三重奏(Trio),四重奏 (Quartet),五重奏(Quintet)等。 Chamber Orchestra:室乐团 约十五至二十五人组成的小型管弦乐团。 Chanson:歌曲 法文歌曲的意思。 Chorale:圣咏曲 德国新教或路得教会的一种感恩赞美诗歌。 Coda:尾奏 拉丁文尾巴的意思。一个乐章/曲的终结乐段。 Concerto:协奏曲 巴罗克时期发展出来的曲种,通常是一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团 合奏的乐曲,有时独奏乐器会有两至四件。 Concerto Grosso:大协奏曲 独奏协奏曲的先驱。比古典或浪漫时期的协奏曲结构 规模较小,大协奏曲的独奏乐器通常都有两件或以上。 Etude:练习曲 原指一些为针对某一种演奏技巧而作的简短乐曲,但在浪漫时代 也有作曲家写作极为艰深的练习曲在音乐会中演奏。 Fugue:赋格曲 源自拉丁文fuga,即逃遁的意思。赋格是复音音乐的重要曲式,同 一旋律反复出现,互相重叠,或互相“逃难”对方。 Gregorian Chant:葛丽果圣歌 葛丽果一世在第六世纪提倡的一种教会仪式音乐, 由男歌手或男声合唱团演唱,经文全是拉丁文。 Homophony:主调音乐 一个声部为主调,另由和弦(Chord)声部伴奏。 Impromtu:即兴曲 浪漫时期的一种音乐类型。是一种主要为钢琴而谱的短曲,具有 即兴感,但并不是现场即兴演奏的。 Libretto:歌词,剧本 原意是小册子。指大型声乐作品(如歌剧)的歌词本。 Lied:德文艺术歌 德文歌曲的意思,众数则称为Lieder。 Magrigal:牧歌 没有乐器伴奏的声乐作品,歌词大多数与感情有关。 March:进行曲 为进行或游行而作的儿拍子短曲。 Mass:弥撒曲 以天主教弥撒中经文为唱词所写的大型声乐作品。 Minuet:小步舞曲 原是一种法国舞曲,在十七世纪开始发展成艺术音乐的一部分, 常见于巴罗克时期的舞曲或古典时期交响曲的第三乐章。 Monophony:单音音乐 只有一条旋律线的音乐。 Motet:经文歌 源自十三世纪。是一种没有乐器伴奏的复音歌曲,以宗教文字为歌词。 Nocturne:夜曲 浪漫气氛丰富的缓慢乐曲,大多数夜曲都是钢琴曲。 Opera:歌剧 谱成音乐的戏剧,音乐,台词和剧情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四百年 来歌剧艺术衍生出不同的类型:严肃歌剧(Opera Seria),诙谐歌剧(Opera Buffa), 美声歌剧(Bel Canto Opera),轻歌剧(Operetta),德国轻歌剧(Singspiel), 乐剧(Music Drama)和法国喜剧歌剧(Opera Comique)等。 Opus(Op.):作品编号 拉丁文作品的意思。作曲家或音乐出版商以此编排作品, 通常作品编号愈小,亦即是作曲家愈早期的作品。 Oratorio:神剧 原意是指祈祷室,十六世纪发展成的一种音乐类型。与歌剧相似, 但唱词均以圣经为蓝本,也没有舞台布置或服装。 Orchestra:管弦乐团 十五人以上组成的乐团。Orchestra不一定混合管乐和弦乐, 纯粹的管乐团或弦乐团也称为Orchestra。 Overture:序曲 法文开放的意思,是歌剧或神剧等同类作品开始时的器乐前奏。 浪漫时期发展出音乐会序曲(Concert Overture),是一种独立的管弦乐作品。 Partita:组曲 原是一种主题与变奏(Theme and Variations)的曲式,巴罗克 时期演变成组曲的意思。
柴科夫斯基,舞剧《胡桃夹子》 柴科夫斯基,舞剧《胡桃夹子》 两幕三场梦幻芭蕾舞剧,作于1892年。剧本是彼季帕根据恩斯特·霍夫曼的童话《胡桃夹子和鼠王》及大仲马的改编本写成的。作者从舞剧中选了六首曲子作为《胡桃夹子组曲》,同年3月7日在一次交响乐演奏会上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年12月6日舞剧在彼得堡首演。 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三部芭蕾舞剧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世界舞蹈舞台上久演不衰的舞剧精品之一。 舞剧的音乐充满了单纯而神秘的神话色彩, 具有强烈的儿童音乐特色。 剧情大致为:圣诞节,女孩玛丽得到一只胡桃夹子。夜晚,她梦见这胡桃夹子变成了一位王子,领着她的一群玩具同老鼠兵作战。后来又把她带到果酱山,受到糖果仙子的欢迎,享受了一次玩具、舞蹈和盛宴的快乐。 舞剧音乐中最为著名的是《花之圆舞曲》,选自舞剧第二幕中糖果仙子与众仙女群舞时的音乐,经常单独演出。竖琴的华丽流畅的序奏之后,圆号以重奏形式奏出圆舞曲主题,旋律如歌,表现出糖果仙子与仙女们轻盈婀娜的舞姿,在单簧管相呼应的独奏之后,乐曲的主题抒情而优美(片段1)。 《进行曲》选自舞剧第一幕第一场中孩子们登场时的音乐。这段音乐兼有进行曲和双拍子舞曲的特点,轻快活泼的旋律生动描绘了孩子们吹着小喇叭,昂首挺胸,神气十足的神态,同时也表现了孩子们活泼敏捷的特色(?)。 《特列帕克舞曲》选自舞剧第二幕中糖果仙子的盛大宴会中的音乐,是一首双拍子的俄罗斯舞曲,情绪欢快奔放,力度变化激烈,节奏动力感极强,音调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色彩,整个舞曲洋溢着兴奋奔放的情绪(片段3)。 《芦笛舞曲》也是选自舞剧第二幕中糖果仙子的盛大宴会中的音乐,音乐用长笛代替芦笛,以长笛三重奏的形式展开主题,节奏轻快而带有诙谐的色彩,主题愉快活泼,宛若一首清新宜人的田园晨曲(片段4),这是一首著名的体现长笛特色的音乐。
如歌的行板以及丢失的胡桃夹子 我对古典音乐最早的正式接触始于一盘破旧的翻录磁带。我记得那盘磁带上记录的声音: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小步舞曲》、舒伯特的《小夜曲》、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圣桑的《天鹅》还有马斯内的《沉思曲》。那大概是初中时候的一天,我很乐意把它描述成一个有着懒洋洋的阳光的冬日午后。是那样的一个午后,我从漆迹斑驳的抽屉里翻出了一盘破旧的磁带。我将它塞进同样破旧的小录音机里。温和的阳光透过蒙尘的玻璃窗披到我的身上,那些年代久远的音符也跟随着那些阳光流淌到我的身上,就那样柔软地为我披上了一件锦衣。 当然,那时候我还是个小孩子,许是不会用这样略显华丽的词藻形容当时的感受的。很多时候记忆是会骗人的。也许那并不是一个慵懒的午后,也许那盘磁带里面根本没有圣桑,可我始终记得,我始终记得,当《如歌的行板》里小提琴奏起的时候,我哭了。 上个月末广院艺术节的闭幕式晚会上,我跟同学早早入了场等待节目的开始。大礼堂内漾着各种暖场音乐,从古典的到流行的。我百无聊赖地发着短信息打发这无聊的等待时光,不经意间却瞥到了同伴含泪的眼眶。我问她怎么了,她说是等久了就开始禁不住发困。可是等节目开始了一段时间后,同伴突然问我,你听到暖场音乐里那段《钢琴课》的电影原声了吗?音乐总是能直指人心。 我热爱巴洛克时期繁华似锦的复调音乐,它们让我以为自己是仙子在华美宫殿里翩翩起舞;我热爱莫扎特那些抒情的柔板,在我享受寂寞的时候;我热爱《欢乐颂》带给我的欢乐,尽管克莱德曼版本的《命运》害得我丧失了对贝多芬的大部分好感;我热爱比才、热爱《卡门》,就像卡门唇边衔着的热烈的玫瑰一样;我热爱小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他带我来到蓝色多瑙河畔,他讲述着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我热爱柴科夫斯基和他忧郁的小调,这位多愁善感的俄罗斯作曲大师用流动的、浪漫主义的旋律,陪伴着每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们,在他们感伤的时候。有人说,对真正的民众来说,伤感的旋律始终是胜利者。我想我该是个真正的民众了。尽管我是一个眉毛和眼睛都笑得弯弯的女孩,我还是把多情而感伤的老柴当作了我的最爱。也许还是因为那曲《如歌的行板》吧。 人人都说岁月如歌。我想那就应该是这样的了吧。可我不知道岁月他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我只知道,我丢失了我的胡桃夹子。 听着钢片琴的仙乐飘飘,我忽然想起了很小的时候那个旋转的风铃,想起了两毛钱一根的冰棍,想起了换牙的年纪开心的笑脸,想起了小学的开学典礼,想起了我十一岁生日那天湛蓝的天空……音乐继续着,当欢快的圆舞曲奏起,我也欢快的想要舞起来了,就像糖果仙子一样,就像小孩子一样。然后,我就长大了。生活是一曲如歌的行板。而我,就这样把我的胡桃夹子不经意的丢失。 柴科夫斯基也丢失了他的胡桃夹子,他短暂的一生充满了悲剧。柴科夫斯基经历过及其不幸的婚姻,曾站在冰冷的莫斯科河边只为染上致命的肺炎而能摆脱自己的绝望。尽管在其笔友梅克夫人的慷慨支持下他终于成为了闻名于世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还是在留下了自己的第六交响乐《悲怆》之后离开了人世。我不知道他是否品尝过真正的甜蜜爱情,也许只有悲怆,才使得他留下那么多浪漫唯美的伤感。而我想他在《胡桃夹子》中流露出的赤子之心,只能归于俄罗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人们,以及他们赋予他的美好童年了。 柴科夫斯基曾在一封写给梅克夫人的信中描绘了他对俄罗斯的热爱: 为什么这朴素的俄罗斯风景,夏天的夜晚在俄罗斯的田野、森林或大草原上的一次漫步是如此地震撼我,使我躺在地上直到麻木,对大自然的爱的热浪将我吞没,那难以形容的甜蜜和醉人的空气,从森林、草原、小河、遥远的村庄、简朴的小教堂散发出来,在我的上空飘荡——所有那些组成贫穷俄罗斯的风景占据了我。 我不知道自己还该说些什么。如歌的行板仍在继续着,而我只希望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静谧的夜,我听着曼妙的音乐,躺在草地上直到麻木,就让音乐的热浪将我吞没,就像柴科夫斯基感受到的一样。也许在不远的某个圣诞节,我的胡桃夹子就会回来。
帕瓦罗蒂的歌剧唱片目录 帕瓦罗蒂的歌剧唱片目录(以出版时间为序) 作曲家 作品 艺术家 合唱团、乐团 指挥 编号 出版时间 普契尼 波西米亚人 弗蕾尼、塔迪 马德里萨苏埃拉剧院管弦乐团 桑左格诺 Butterfly Music 007 1980-05-21 焦尔达诺 安德里亚·切尼尔 努齐、卡芭叶、露德维 威尔士国家歌剧院合唱团、国家爱乐乐团 夏伊 Decca 410117 1984-01-01 威尔弟 安魂曲 萨瑟兰、荷恩、 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 索尔蒂 Decca 411944 1984-07-01 弄臣 米尔尼斯、萨瑟兰、卡纳娃 Ambrosian剧院合唱团、伦敦交响乐团 波宁吉 Decca 414269 1985-01-01 普契尼 图兰多特 萨瑟兰、卡芭叶 John Alldis合唱团、Wandsworth男童合唱团、伦敦爱乐乐团 梅塔 Decca 414274 1985-01-01 庞其埃利 歌女焦康达 卡芭叶、米尔尼斯 伦敦歌剧院合唱团、国家爱乐乐团 巴托莱蒂 Decca 414349 1985-02-01 博伊托(Arrigo Boito) 梅菲斯托费勒斯 加奥洛夫、弗蕾尼、卡芭叶 伦敦歌剧院合唱团、国家爱乐乐团 法布里提斯 Decca 410175 1985-02-01 威尔第 假面舞会 布鲁森、普莱斯、露德维、巴图 伦敦歌剧院合唱团、国家爱乐乐团 索尔蒂 Decca 410210 1985-08-01 多尼采蒂 拉美莫尔的露西亚 萨瑟兰、米尔尼斯、加奥洛夫 科文特花园歌剧院合唱团、管弦乐团 波宁吉 Decca 410193 1985-08-12 威尔第 游吟诗人 萨瑟兰、加奥洛夫、荷恩 伦敦歌剧院合唱团、国家爱乐乐团 波宁吉 Decca 417137 1986-01-01 多尼采蒂 军中女郎 萨瑟兰、辛克莱尔 科文特花园歌剧院合唱团、管弦乐团 波宁吉 Decca 414520 1986-01-01 多尼采蒂 爱的甘醇 萨瑟兰、科萨、马拉斯 Ambrosian、歌剧院合唱团、英国室内乐团 波宁吉 Decca 414461 1986-01-01 罗西尼 威廉·泰尔 米尔尼斯、弗蕾尼、加奥洛夫 Ambrosian歌剧院合唱团、国家爱乐乐团 夏伊 Decca 417154 1986-10-01 理查·施特劳斯 玫瑰骑士 克莱斯平、明顿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维也纳爱乐乐团 索尔蒂 Decca 417493 1986-11-01 贝里尼 梦游女 萨瑟兰、加奥洛夫 伦敦歌剧院合唱团、国家爱乐乐团 波宁吉 Decca 417424 1986-12-01 普契尼 蝴蝶夫人 弗蕾尼、露德维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维也纳爱乐乐团 卡拉扬 Decca 417577 1987-01-01 贝里尼 清教徒 卢卡蒂、加奥洛夫、萨瑟兰 科文特花园歌剧院合唱团、伦敦交响乐团 波宁吉 Decca 417588 1987-11-01 普契尼 托斯卡 弗蕾尼、米尔尼斯 伦敦歌剧院合唱团、国家爱乐乐团 Nicola Rescigno Decca 414036 1988-01-01 莫扎特 伊多美尼奥 巴尔查、格鲁贝洛娃、努齐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维也纳爱乐乐团 普里夏德 Decca 411805 1988-02-01 贝里尼 诺尔玛 萨瑟兰、卡芭叶、Samuel Ramey 威尔士国家剧院管弦乐团、合唱团 波宁吉 Decca 414476 1988-10-01 马斯卡尼 乡村骑士 瓦拉迪、卡普西利 伦敦歌剧院合唱团、国家爱乐乐团 Gianandrea Gavazzeni Decca 414590 1988-12-01 利昂卡瓦洛 小丑 瓦拉迪、卡普西利 伦敦歌剧院合唱团、国家爱乐乐团 扎瓦泽尼 Decca 414590 1988-12-01 普契尼 波西米亚人 弗蕾尼、加奥洛夫 柏林爱乐乐团、德意志剧院合唱团 卡拉扬 Decca 421245 1989-01-01 威尔第 弄臣 努齐、加奥洛夫 Bologna剧院管弦乐团、合唱团 夏伊 Decca 425864 1989-11-13 多尼采蒂 玛利亚·斯图阿尔达 萨瑟兰、Huguette Tourangeau
我的十首古典音乐入门曲目 我的十首古典音乐入门曲目xc 我想,一个古典音乐的爱乐者,在接触音乐作品时应该具备的基本概念是:人类的艺术是一种需要经过了解、沟通,才能够真正进入欣赏层次的心灵活动,美术、建筑、雕刻、音乐皆然。不可讳言的,这当中必定得花去一点儿时间做些功课才行,惟很多入门的人才一听到要做功课,就立刻打起退堂鼓来了。其实,做音乐功课是一点儿也不困难的,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麻烦,一般来说,浅显的认知即已足矣,只要手上拥有简述乐派风格的资料或书本,从中获知各乐派音乐风格的特征即可。在此推介给爱乐人的入门曲目,是以乐派为导向,如果能加以适当的资料辅助,轻松入门古典音乐完全不是难事。首先推介的巴洛克时期作品是史卡拉第的键盘奏鸣曲。史卡拉第的键盘乐器曲模仿了西班牙吉他音乐的风格,因此创制了前所未见的音乐表情,是键盘作品中最具独创性的创作之一。这些早期的键盘作品是为大键琴而写,但在此要推介选择钢琴版本,主要是因为钢琴有更丰富的音色、音量变化,得以使这些作品趣味丰富。 巴哈的作品则以双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以及歌德堡变奏曲为主。歌德堡变奏曲必定得听顾尔德的演奏版本,少了这个版本的欣赏经验,就像一顿没有主菜的全餐一样的不对劲。 古典乐派时期可以选的曲目很多,莫扎特就有一大堆富亲和力的作品,像是小夜曲、嬉游曲等,个人比较最乐意推介的是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第廿、廿一号,这两首曲子风格高雅流利,钢琴、乐团搭配完美无暇,让人乐意把它当作凤凰蛋一样捧着。此外,海顿第一、二号大提琴协奏曲也会是很适合入门者欣赏的曲目,两首作品都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气质,不需要内行人的耳朵就可以听出其中的高音。 至于贝多芬的作品,由于轰轰烈烈的音响拾俯可得,个人倒觉得小提琴奏鸣曲《春》、《克罗采》、钢琴奏鸣曲《悲怆》、《热情》、《月光》是一部部精巧的结晶体,值得细细品尝。 浪漫乐派时期的作品风情万种,各自独具特色,在此主要推介的入门曲目有舒伯特艺术歌曲精选、《美丽的磨坊少女》;萧邦夜曲、钢琴协奏曲第二号;梦德尔颂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第一、二号;华格纳歌剧序曲集;布拉姆斯交响曲第一、三号;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第一号;拉赫曼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第二号、《帕格尼尼主题与变奏》;拉罗《西班牙交响曲》;拉威尔钢琴协奏曲G大调。这些作品像是橱窗里各式美艳的欧式蛋糕,各自有鲜明的色彩、个性、感情。 至于廿世纪的作品则有亲和力十足的布列顿《青少年管弦乐指引》、《小交响曲》;剧力万钧的史特拉汶斯基《保钦奈拉》、《彼得洛希卡》,以及普罗高菲夫的钢琴奏鸣曲第七号、钢琴协奏曲第一号。另外则再推介一般人较少注意的德国作曲家亨德密特的《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画家马席斯》交响曲,以及美国作曲家库普兰的《马术竞技会》、《一个平凡人的号角》。
写给想听古典音乐入门的朋友! 写给想听古典音乐入门的朋友! 写给想听古典音乐的朋友们!要想进入古典音乐殿堂的朋友你们好,我以过来人的身份为了帮助你们入门,想对你们谈谈感想和提一些建议,使你们能尽快的翱游在古典音乐的殿堂,给你们带来无尽的欢乐。 对于你们而言首先应知道一些西方古典音乐的起源和它门的演变过程,知道一些每个时期的主要音乐家[包括他们的生平,简介,年代和背景以及他们的命运]及代表作品和作品的风格。这些也是应该了解的。 要想入古典音乐之门,首先培养听古典音乐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就像小孩学会了走路剩下的就可以靠自己了! 下一步谈一谈怎样开始聆听,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及修养,由简到繁,乐队编制由小到大徐徐渐进的原则,先从简洁明快优美动听,比较容易接受的使人感觉非常亲近的音乐风格的曲目来聆听。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修养不同,对音乐的感悟和接受能力不同,音乐又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在听音乐时,应根据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应该有个侧重{是喜欢大作品,交响乐或管弦乐,协奏曲,序曲等,还是室内乐,器乐独奏或歌剧等}。在这一点上应该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有了这个出发点就比较容易入门了。对于有些文化层次较高又有一定的音乐修养的朋友,可以进度快一些,听的范围可以广一些。 发烧初友最关心的摸过于古典入门的曲目问题,但由于发烧初友的文化层次,生活经历,性格爱好的不同很难有一个统一和正确的答案。这也正是一些资深发烧友和专业人事最感头痛之事。所以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爱好来为初烧友抓方拿药。在不知您的底细的情况下为您盲目的建议不免有些偏颇和不够全面,但在这种情况下也只好这样为之了!直截了当的说听古典音乐我首推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因它被一些音乐爱好者称为是古典音乐中,最通俗,最优美,最平易近人,最能打动人,最好听的古典音乐。他们的音乐题材丰富,手法变换多端演奏基本是大作品形式(序曲,圆舞曲,进行曲,波尔卡等),通俗易懂,旋律优美,高雅华丽,气势磅礴美不胜收。被认为是离古典音乐殿堂最近的门。一首蓝色多恼河使多少人魂迁梦绕,一首拉德斯基进行曲又使多少人荡气回肠。不听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不叫古典音乐爱好者。君不见每年一次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基本上全是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它让世界上多少音乐爱好者为之倾倒,培养了不知多少的古典音乐爱好者。所以听施族音乐可以迅速提高你对古典音乐的鉴赏水平和能力。可见施族音乐在古典音乐中的地位是无人能憾的。推荐: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及历年的新年音乐会专集。另外:TELARC公司出的两盘施族的音乐应该拥有,此碟发烧友必备之物,即可考机又可欣赏一举两得,他的演奏近乎通俗,音响性及好,是通俗音乐乐友转向古典音乐的桥梁。还有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在专门的音像店比比皆是,可根据乐队和曲目不难挑选。再说一下其它必听的入门曲目。当首推早期巴洛克时期古典音乐的鼻祖,代表人物巴赫的作品为切入口,{因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已经是古典音乐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时期,其中曲目繁多,风格多样,美不胜收。他门的音乐古朴典雅,亲切自然,节奏流畅,旋律优美,清澈透明委婉动听的特点,在古典音乐中独树一帜,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财富。此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亨德尔,维瓦尔地等}。巴赫的作品如果可能的话各种作品都可以听,如果选精品的话,有:小提琴协奏曲,双小提协奏曲,勃兰登堡协奏曲,赋格的艺术,平均率钢琴,管玄乐组曲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渤兰登堡协奏曲,此曲被人类送入太空用做与外星人联系,由此不难看出巴赫的音乐在古典音乐中的地位。亨德尔的水上音乐和烟火音乐,也是可听的华丽的宫廷音乐,非常美。维瓦尔第以协奏曲文明于世,曾写了三百多首协奏曲。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总结和创造了协奏曲三个乐章,{快慢快}的作曲的形试,为后人奠定了基础!其代表作“四季”是最侩炙人口的小提琴协奏曲,版本多达一百多种至今百演不衰世人所爱!巴洛克的音乐日久长听真可反朴归真,净化心灵之用。
瓦格纳的艺术道路 ——纪念里查·瓦格纳逝世一百周年 这是20年前在《人民音乐》发表的一篇文章。 瓦格纳的艺术道路 ——纪念里查·瓦格纳逝世一百周年 鲍元恺 (原载《人民音乐》1983年2月号) 从1800年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问世,到1899年勋伯格的《净化之夜》和德彪西的《夜曲三首》完成,这整整一个世纪,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运动从萌芽,发展,到走向顶端并出现转折的一个世纪。 在这个社会充满动荡,艺术不断变革的世纪里,一大批才气横溢的音乐家集合在浪漫主义的大旗下,以空前的热忱和勇气,为实现浪漫主义的艺术理想而奋斗不懈。他们以各自的显赫成就为这一运动增辉,形成了音乐史上群星灿烂的年代。 杰出的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和戏剧作家里查·瓦格纳就是在这一运动中出现的艺术天才。他在这个世纪的中期,以十足的信心、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才能不断开拓艺术新路,终于通过他所创造的“乐剧”把浪漫主义音乐艺术从各方面推向顶端,从而完满地实现了浪漫主义艺术的美学理想,并孕育了下一个世纪纷纭繁复的音乐现象。 1813年5月21日,瓦格纳出生于德国莱比锡。瓦格纳从小热爱文学、戏剧和历史,并且学习过钢琴。他下决心献身于音乐的念头是1828年他十五岁的时候,在莱比锡听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之后产生的。从此,贝多芬这位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便成了瓦格纳的终身楷模。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对瓦格纳毕生创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并成为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推崇综合艺术的重要依据。他认为这部交响乐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出了音乐的出路——和文学再度结合,借助文字的确定含义。他说:“亿万人民,拥抱起来”这段音乐为歌词所丰富,并完成了一种性格化的确定的表情。我们从瓦格纳的“乐剧”中随时都可以看到贝多芬这部交响乐的影子。难怪1872年在瓦格纳艺术理想的象征——拜洛伊特剧院的奠基仪式上,他要亲自指挥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了。 瓦格纳最初的三部歌剧,是《婚礼》《魔女》和《禁恋》。从有关资料上知道,它们不过是当时盛行的意大利歌剧和法国歌剧的翻版。他所采用的传统的歌剧表现手法(段落分明的咏叹调、重唱、合唱,歌谣体的抒情性旋律和表现声乐技巧的装饰性旋律,以及处于从属地位的管弦乐伴奏,等等)正是他日后歌剧改革的矛头所向。 1842年10月,瓦格纳二十九岁。他的第四部歌剧《黎恩济》(完成于1840年)在德累斯顿首演大获成功。第二年,瓦格纳却拿出了一部使观众大为扫兴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 《黎恩济》的成功,靠的是迎合观众趣味的表面效果(厮打、大火、舞蹈、堂皇的布景)和没完没了的讨人喜欢的进行曲。而《飘泊的荷兰人》却是一部真正的艺术杰作。瓦格纳没有沿着自己第一次取得的表面成功的道路走下去。他来了个急转弯,坚定地走上了一条不为当时观众所理解的创造德国新歌剧的探索之路。 瓦格纳沿着这条路,在1845年和1848年,又先后完成了歌剧《唐豪瑟》和《罗恩格林》。这两部歌剧和《漂泊的荷兰人》通常被称作瓦格纳创作上成熟后的“第一时期”作品。在这三部歌剧中。瓦格纳继承并发展了威伯的德国浪漫主义歌剧传统,又从贝多芬的作品中吸取了交响化的展开手法。其中戏剧表演的节奏性和音乐展开的连贯性取得了高度的统一,人物的刻画和场面的描绘在音乐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同时,在克服各场分曲的段落性方面,在“主导动机”的运用方面,在加强管弦乐队的戏剧作用方面,都预示了他后期乐剧的一些特点。但这时他仍采用传统的咏叹调、重唱和合唱写下了一些旋律优美,气息宽广而又富于声乐特点的独立的歌唱段落。 1849年,瓦格纳参加了德累斯顿五月起义。革命失败后,在萨克逊政府的通缉追捕下,他逃往魏玛投奔李斯特,并在李斯特的帮助下越出德国国境,最后在瑞士的苏黎世定居。从这时到1862年,瓦格纳经历了十三年之久的政治流亡生活。这一时期,是瓦格纳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在政治上,他从一个带有无政府主义色彩的民主革命分子逐渐蜕变成德国贵族地主阶级反动政权的拥护者;在思想上,他从一个激进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变成了一个阴暗的叔本华主观唯心主义的信徒。在这一时期。他通过他的论著《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歌剧与戏剧》《致友人书》等,阐述了他对艺术的功能,艺术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制度的作用,艺术中感情表现的美学价值以及多种艺术的综合等方面的见解,为他后期乐剧的创作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创作上,他进入了“第二时期”——开始构思连套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并于1859年完成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西方音乐史》期末考试 《西方音乐史》期末考试复习大纲一,本复习大纲适用于本学期的期末考试,所列题目为期末试题的出题范围.二,本次期末考试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同期中测验)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近代音乐之父的音乐家和他的生卒年代,著名作品.德国,巴赫,1685~1750;其中比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钢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赋格的艺术》(The Art of Fugue),《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6首,《小的琴协奏曲》两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农民康塔塔》(Peasant Cantata),《咖啡康塔塔》(Coffee Cantata),《马太受难乐》(Matthauspassion),《b小调弥撒曲》,等等.2,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现代交响曲之父的音乐家和他的生卒年代,著名作品.奥地利,海顿,1732-1809;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伦敦交响曲》,《告别》,《惊愕》,《时钟》等一百余部,弦乐四重奏曲《鸟》,《骑士》等八十余部,清唱剧《创世纪》,《四季》等,以及钢琴奏鸣曲和各种独奏乐器的协奏曲等.3,西方音乐史上"歌曲之王"和他的生卒年代,著名作品.德国,舒伯特(1797一1828)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天鹅之歌》以及剧乐《罗沙蒙》《魔王》,《菩提树》《野玫瑰》等,都享有盛名.4,巴赫的重要音乐文献的作品名称.《平均律钢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5,亨德尔的著名作品名称.《水上音乐》6,莫扎特一生谱写的交响曲,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和歌剧的数量及他的主要歌剧作品.17,5,41,25;《后宫诱逃》 《费加罗的婚礼》《魔笛》7,海顿的著名交响曲作品的名称.《伦敦交响曲》8,贝多芬及他的著名作品.德国,贝多芬,1770-1827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9,舒伯特和他的著名声乐套曲和艺术歌曲.声乐套曲《冬之旅》《天鹅之歌》;艺术歌曲《菩提树》 《魔王》 10,柏辽兹和他的著名交响曲名称,创作年代.《幻想交响曲》11,比才和他的著名歌剧和组曲.歌剧《卡门》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 音乐组曲(阿莱城姑娘)12,圣桑和他的著名作品.歌剧《参孙与达丽拉》圣·桑(Camille Saint-Saens,1835~1921)法国作曲家.13,舒曼的生卒年代和他创刊的杂志.舒 曼(810——1856)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1834年《新音乐杂志》的创刊14,勃拉姆斯和他谱写的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的数量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浪漫主义时期重要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主要作品有:四部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二十一首《匈牙利舞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以及重奏曲,奏鸣曲,变奏曲,歌曲等.歌曲《摇篮曲》15,门德尔松的生卒年代和他的成名作,他创办的音乐学院名称,他第三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的名称.门德尔松(1809-1847)德国著名作曲家, 《仲夏夜之梦序曲》;第三(苏格兰)交响曲,第四(意大利)交响曲16,柏辽兹的生卒年代和他的著名作品.柏辽兹(1803 -1869)法国杰出的作曲家;《幻想交响曲》17,比才和他的著名歌剧,音乐组曲.歌剧《卡门》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 音乐组曲(阿莱城姑娘》18,圣-桑的著名作品.歌剧《参孙与达丽拉》圣·桑(Camille Saint-Saens,1835~1921)法国作曲家.19,《霍夫曼的故事》和《浮士德》的作者.《霍夫曼的故事》的作者:奥芬巴赫(JacquesOffenbach,1819~1880)法国作曲家;《浮士德》的作者:古诺(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1893)法国作曲家20,瓦格纳的生卒年代,他的著名歌剧名称,他著名的四部联篇歌剧的各自标题顺序.(1813—1883) 德国作曲家;漂泊的荷兰人》,《纽伦堡的名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汤豪舍》21,德国音乐家里查.施特劳斯的生卒年代,他的著名歌剧,和著名没,交响诗.里查·施特劳斯(1864—1949):著名歌剧《莎乐美》;交响诗——《死与变容》,曲调悲伤的弦乐曲《变形》和成熟的《最后四首歌》
吧主编写的西方音乐史 2003-08-14提纲:1,古代的音乐2,中世纪的音乐3,巴罗克音乐4,古典主义音乐 (*****)5,初期浪漫主义音乐6,浪漫主义的全盛时期7,近代的歌剧 (******)8,印象主义及其以后9,现代音乐 (*******)
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 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 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CD Magazine》是欧洲重要的古典音乐出版物。它近年每年举行的古典音乐唱片年奖都有很多读者参与。而这个50 Works That Changed Music评选,邀请10位重要音乐评论家,选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这些作品是对音乐发展影响最大的作品,但并不是最优秀的作品,有些甚至不知怎样翻译。但作为音乐爱好者的基本修养我们不妨有机会时欣赏一下这些作品。这50部作品按顺序排列如下:1、史特拉文斯基:春之祭Stravinsky Rite of Spring 2、华格纳:崔斯坦和伊索德Wagner Tristan And Isolde3、蒙台威尔第:奥菲奥Monteverdi Orfeo4、贝多芬:第九交响乐Beethoven Symphony No 95、贝多芬:第三交响乐Beethoven Symphony No 36、贝多芬:后期四重奏Beethoven Late Quartets7、德彪斯:前奏曲Debussy Prélude8、德彪斯: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Debussy Pélleas et Mélisande9、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体Bach Well Tempered Clavier10、华雷西:电离Varèse Ionisation11、海顿:四重奏Op.33Haydn Quartets Op 3312、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Liszt Piano Sonata In B Major13、史托克豪辛Stockhausen Ylem14、梅西安Messiaen Modes de Valeurs15、布列斯:无主之锤Boulez Marteau sans maître16、莫扎特:唐璜Mozart Don Giovanni17、勋伯格:第2号四重奏Schoenberg Quartet No 218、佩鲁天Perotin Sederunt Principes19、马豪Machaut Mes Notrese Dame20、韦伯:魔弹射手Weber Der Freischütz21、莫扎特:第9号钢琴协奏曲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922、舒伯特:冬之旅Schubert Winterreise23、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Schubert Wanderer Fantasy24、伯辽兹:幻想交响曲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25、格鲁克:奥费奥和尤尼迪斯Gluck Orfeo ed Euridice26、勋伯格:皮埃罗.兰尼尔Schoenberg Pierrot Lunaire27、勋伯格:空中花园Schoenberg Hanging Gardens28、佩里:达夫尼Peri Dafne29、萧邦:12首练习曲Chopin 12 Etudes, Op 1030、海顿:第26号交响乐Haydn Symphony No 2631、奇爵Cage 4\' 33"32、萨提Satie Parade33、李斯特:前奏曲集Liszt Les Préludes34、费德曼Feldman Projections35、格林卡Glinka Ruslan i Lyudmila36、贝多芬:后期钢琴协奏曲Beethoven Late Piano Sonatas37、勋伯格:钢琴组曲Schoenberg Suite for Piano38、格素多:牧歌第五集Gesualdo Fifth Book Madrigals39、格林卡:卡马林斯基亚Glinka Kamarinskaya40、马勒:第六交响乐Mahler Symphony No 641、韦伯:小品6首Webern 6 Bagatelles42、贝格:窝泽克Berg Wozzeck43、库隆:黑天使Crumb Black Angels44、莱克Reich Come Out45、蒙特威尔第:晚祷Monteverdi Vespers46、史基阿宾:普罗米修斯Scriabin Prometheus47、艾华西:未答的问题Ives Unanswered Question48、格什温:朴杰和贝斯Porgy And Bess49、赫斯特:沙维奇Holst Savitri50、伯辽兹:夏夜Berlioz Nuits d\'été
音乐家趣闻 第四圆号哪里去了 像许多指挥大师一样,斯托科夫斯基也是一位以听觉敏锐著称的指挥家。一次,他指挥费城管弦乐团排练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当乐队演奏到激动人心的高潮时,斯托科夫斯基突然要求乐队停下,他喊道:“我怎么没有听见第四圆号的演奏?” 第四圆号演奏员回答说,他谱架上没有乐谱。原来,排练前负责分谱的人忘记把第四圆号的分谱放在谱架上了。这样,第四圆号就只好同第三圆号一起演奏了第三圆号的谱子。这一切是逃不过斯托科夫斯基的耳朵的。 深刻启示 就像本世纪上半叶的许多指挥家一样,弗里茨·雷纳也是指挥大师尼基什的崇拜者,他利用一切机会观看尼基什的音乐会和排练,尽量仔细地观察尼基什的每一种指挥技巧,模仿尼基什的每一个动作和手势。 然而,有一个经历给了雷纳以很深刻的教训。那一次,尼基什指挥演奏的是德国作曲家威柏的歌剧《奥伯龙》序曲。雷纳发现,尼基什用-个非常有表现力的手势引导乐队奏出了序曲快板部分到来之前的那个强烈的和弦,取得了令人陶醉的效果。后来,在雷纳自己指挥这首乐曲时,他迫不及待地把学来的这个手势在乐队面前试验了一下。出乎他意料的是,虽然他运用了和尼基什完全相同的手势,但根本没产生同样的效果。 这个经历使雷纳认识到,单纯模仿那些指挥大师的手势是无用的,每-位指挥家都有他自己的手势和独特的信号,他将根据自己的生理特点和启发人的能力而发挥这些手势和信号对乐队队员产生的影响。一个真正的指挥家的才能正是表现在这一方面,而不是表现在他的动作上。 指挥《莎乐美》不出汗 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前任指挥、著名的美籍匈牙利血统指挥大师弗里茨·雷纳,属于那种在指挥台上最稳重、最不动声色的指挥家,他和以伯恩斯坦、小泽征尔为代表的“狂舞派”指挥形成强烈对比。 有一次,雷纳指挥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这是一部充满了歇斯底里式激情的作品。在演出结束后,雷纳不仅没有像大多数指挥过这部歌剧的指挥家那样大汗淋漓地走下指挥台,相反,他脸上没有一滴汗水。有人非常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能做到在指挥了《莎乐美》这样的作品之后不出汗,他引用了理查·施特劳斯(《沙乐美》的作曲家同时也是指挥家)说过的一句名言:“感到热烈兴奋的应该是听众,而不是指挥。” 青年作曲家的保护人 在美籍俄裔指挥大师谢尔盖·库塞维茨基担任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指挥期间,乐团上演了大量当代作曲家的作品。 库塞维茨基大力提倡现代音乐,并鼓励青年作曲家进行创作。但是,这些新作品远不如古典作曲家的作品那样能受到公众和批评界的欢迎。有一次,在演出了美国当代作曲家艾伦·科普兰的钢琴协奏曲后,有位批评家指责道:“科普兰的协奏曲从头到尾都是折磨人的恐怖音响,钢琴不是演奏,而是胡乱地敲击出声音。” 对于这种指责,库塞维茨基的一贯做法是:将这部作品再演奏一遍! 不识货的窃贼 有一次,著名美国小提琴家帕尔曼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独奏会。为了这次演出,他特地向他的母校朱丽亚特音乐学校借了一把瓜乃利·德尔·吉苏小提琴。演出结束后,在接受人们的祝贺时,帕尔曼随手将这把琴放在了边。过了一会儿,当他再找它时,发现它已被人偷走了。 这使帕尔曼和他的亲友们焦急万分,因为像瓜乃利·德尔·吉苏这样的由古代制琴大师手制的名琴价值连城,作为一个刚刚在乐坛崭露头角的青年小提琴家,帕尔曼如何赔偿得起?他们立即报了警,后来,这把琴被找到了,那个偷琴的窃贼以15美元的价格将琴典押给了一家商店。当然,帕尔曼只用15美元就顺利地赎出了这把名贵的提琴。之所以会有这种出人意料的幸运,要感谢那个不识货的窃贼。 而且,还应感谢那名窃贼的是,就在此事发生的第二天,有家著名的报纸在头版显赫的位置上发表了题为“瓜乃利小提琴失窃案”的报道,记述了这件事的经过。这无疑对提高小提琴演奏家帕尔曼的声望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西方音乐史问答 西方音乐史问答最近看到了这个主题,共50个问答,觉得很有收获。转一点上来,如果有价值就再转;如果大家都看过或者没意思,就拉倒。《西方音乐史问答》本资料作为一个特集原刊于日本《音乐之友》月刊,共有五十对问答,基本上囊括了西方音乐史的要点,对欧洲古典音乐的基本历史和特点作了简明的介绍,对音乐爱好者和专业音乐工作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资料由《音乐爱好者》杂志资料室供稿。“巴洛克”(Baroque)在葡萄牙语中的原意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可为什么我们平时听到的巴洛克音乐却很柔和,一点也没有“不规则”的感觉呢?答:我们现在把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前半期的音乐称为“巴洛克音乐”,它具有与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和古典派音乐都不同的特征。但是,我们在这儿所说的“巴洛克’是单指艺术史上某个时期的名称。就象日本的平安时代决不是自始至终都是平平安安的时代一样,巴洛克时期也决不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所以巴洛克音乐的本质和特征,不能从词源中去探索。那么为什么要用“巴洛克音乐”这一词呢?“巴洛克’一词原是从美术术语中借用过来的“巴洛克音乐”,是指:与巴洛克美术同时兴起的音乐。在美术史上,一开始“巴洛克”这个词却带有词源中所带有的那种贬意。人们把美术上的黄金时代一文艺复兴时代——出现老化、奇形化的阶段称作“巴洛克”,但是进入本世纪后,经过沃尔夫林(1864—1945,瑞士美术家)和里格尔(Alois Riegl 185d一1905),等学者的努力纠正,人们认识到了巴洛克时期美术的积极意义,从此人们使用“巴洛克”一词时就不再带有轻蔑的语义了。萨克斯(CurtSachs 1881—1959,音乐学家,生于德国)于1918年首次将这个概念借用到音乐史中。以后“巴洛克”这个名称先在德国,继而在美国,以后又在世界各地普及开来,一直沿用到今天。现在仍有一些拉丁语系国家的学者,受词源的影响而不愿使用“巴洛克”这个名称。但我们还是可以将它看作一个方便的名称加以使用,因为它容易使我们想起音乐与时代思潮以及它与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中就没有和“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这一概念相近的作品。巴洛克音乐追求强烈的感情、强烈的对比和不断的运动这一倾向,确会让人联想起词源的含义(当然是指褒义),这种倾向在刚冲破文艺复兴时期初期的巴洛克音乐作品中尤为突出。后期巴洛克音乐虽有同样倾向,但已有明确的条理,我们平常所说的巴洛克音乐大抵是指后期巴洛克音乐,所以人们听来就感到很柔和。巴洛克音乐是怎样形成的?其风格怎样?答:音乐史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批判地吸收前一时代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因而,不妨把巴洛克音乐看作是文艺复兴后期所出现的各派音乐风格日臻成熟阶段。与此同时,历史上也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小小的事件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发展,成为某场重大变革的原因。巴洛克音乐就符合后者的情况。它的出现与一个被称作“佛罗伦萨同志会”的团体(Camerata,意大利语,“同志”之意)的活动是分不开的。“同志会”是指聚会在巴尔第伯爵(Giovanne Bardi 1534—1612)宫邸的一批文学家、音乐家以及学者。他们从1580年前后开始研究希腊悲剧。他们的一个目标,就是希图以古希腊悲剧为样板创造出一种崭新的音乐形式。其结果,他们否定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音乐,并力求把语言与音乐完美地结合起来。于是被称作“抒情独唱”(Monody)的音乐流派诞生了。这种流派的特点是以简单和弦伴奏形式的通奏低音为背景,进行吟诵式的独唱,其语言抑扬顿挫,情感丰富饱满。“佛罗伦萨同志会”中的一个成员佩里(JacopoPeri 1561—1633)1597年以这样的风格为音乐剧《达夫内》(Dafne)谱了曲,这就是今天歌剧的雏形。1600年,加勃里埃里(Giovanne Gabrieli 1557—1612)作曲的宗教剧《灵魂与肉体的表现》在罗马的清唱剧大会上首演,从此清唱剧得到了发展。所以,我们可以把歌剧与清唱剧看作是巴洛克时代最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另外,有必要一提的是,作为室内独唱曲的康塔塔也是随着“抒情独唱”的开始而出现的。
漫游西方音乐史(中世纪的世俗音乐) 漫游西方音乐史(中世纪的世俗音乐) 中世纪世俗画。 进入中世纪后,基督教会一直试图用教义控制人们的思想,但这并不能扼杀人类的天性,于是,在格里高利圣咏之外,便出现了与之相对立的吟唱诗人和世俗歌曲。 吟唱诗人是中世纪活跃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诗人和作曲者,约12世纪中期得到广泛发展。流传至今的吟唱诗人歌曲总共4730余首,多以爱情和纵欲为题材,也有关于政治、道德及宗教的。吟唱诗人歌曲听来很像民间歌曲,有着悠长的旋律,或清唱、或有简单乐器伴奏。最著名的吟唱诗人有文塔多恩(约1125-1195)、马卡勃鲁、迪亚伯爵夫人等。文塔多恩的《我看见云雀扑打着翅膀》是吟唱诗人最出色的歌曲之一。 吟唱诗人所崇尚的人性与宗教所宣扬的神性是相背离的,其自由的个性也是与教会的专制反其道而行之的,当时的世俗歌曲也是如此。“卡尔米纳·布拉那(Carmina Burana)”是12和13世纪之间世俗歌曲集,一部拉丁文、古德语和古法语的诗篇手抄本,总共两百多首作品,包括表现放纵情欲的爱情歌曲、表现暴食狂饮和赌博的谐谑歌曲、关于道德和讽刺现实的歌曲、流浪学者的韵律诗和宗教剧等,通常有简单的乐器伴奏。 中世纪另一种世俗气息浓厚的音乐形式是宗教剧,也称“神秘剧”,特点是将中世纪各种音乐形式———世俗歌曲和舞曲、吟唱诗人作品、教堂圣咏等集中于一体。最著名的神秘剧《但以理的表演》,出自《圣经》的《但以理书》,讲述但以理指责迦勒底的伯沙撒王狂傲和崇拜偶像,被投入狮坑后因上帝佑护而毫发无伤的故事。另一神秘剧名作《美德的表演》,含有各种抽象的角色:美德、兽性、灵魂等,作者希德嘉·冯·宾艮(1098-1179)为德国12世纪著名的修女。 随着世俗音乐的繁荣,欧洲进入了中世纪的鼎盛时期———哥特时代,复调音乐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左传里的兰花传奇 左传里的兰花传奇 兰花很早就出现在中国的典籍中,像是越书、楚辞、蜀志、晋书等,而其中最早谈及兰的文献是《左传》,叙述的是战国时代郑文公和穆公父子间的一段传奇性故事…… 古时,国兰亦称为蕙兰、但是对于蕙与兰的定义就常引起争论;像黄山谷说;“一叶一花为兰,一叶数花为蕙,”认为蕙与兰同属,而李时珍却认为蕙为别种。蕙与兰都是朴实无华的,常绿的叶色以及香味袭人的花朵,使它成为四君子中风韵飘渺者;其清香淡雅的花香,使它成为我国四雅-兰、菊、水仙、菖蒲之首;而且它也象征着许多美好的事物,例如好文章称为“兰章”,纯真的友谊称为“兰交”,好夫妻则称“之兰之宫”,等。 事实上,兰花很早就出现在中国的典籍中,像是越书、楚辞、蜀志、晋书等,而其中最早谈及兰的文献是《左传》,叙述的是战国时代郑文公和穆公父子间的一段传奇性故事。郑文公有一位娇艳如花的如夫人-燕,一天夜里做了一个相当清晰的怪梦,一位长发飘飘的老人亲自送给她一束芝兰,并且作这般的交代:“我叫伯鲦,是你的祖仙,为了你的子嗣-兰,有国香,人人喜爱,所以特地将这花送给你。”翌日,没想到郑文公来看她时,真是巧合之至,而最可贵的是当晚文公留宿于燕姬的寝宫,燕姬趁机将梦中的情形细说了一遍,两人商议一番后决定,如果真的得子,就命名为“兰”。过了不久,燕姬果然怀孕且生个男孩,文公非常高兴,除了取名为“兰”(即穆公)外,后来更为了想让公子兰继承大统,而将其他公子全部驱逐出境,而公子兰在危疑震憾中,也无法安于其位,怀着忧郁之心出奔到晋国。还好当时晋文公听信大臣石癸的话:臣听说:姬结成佳,其子孙必着,现今流落在此间的公子兰,是后稷之妃的苗裔。天将启之,必将为君,其后裔必蕃,如先使其得位,于与国土,又多了一个附庸的盟邦。晋文公认为石癸的话,说得很合理,于是派遣孔将和侯室多两员大将率兵护送公子兰回郑,复国成功后即位为穆公。 话说假如他的母亲-燕不“梦兰而生兰”,则郑国也不可能会有“公子兰”复国,的趣剧。鲁宣公三年,公子兰郑穆公病倒了,自己喟叹着:“兰死,吾其死乎?于是刈兰而卒。 ” 兰花的高贵脱俗,亦是历代文人雅士所特别钟爱的,尤其它那兼具阳刚与柔美的特质-根之洁白、茎之充实、叶之翠绿、花之香美等,更塑造出兰花独特的飘逸、含蓄、清幽、芬芳、坚毅、柔和等形象,也难怪历代文人雅士不只经常赞美歌咏兰花,同时也喜欢兰花自喻。像是爱国诗人屈原忧患国事,并在《离骚》中以兰花来比拟品格的清高,抒发自己对楚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又如,在杂采秦汉诸书所载孔子遗文逸事的《孔子家语》一书中,孔子说道:“芝兰生于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还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俱化。”由此可见国兰在人们的心中,在数千年前即已尊定了崇高雅洁的地位。
中国各地方地下音乐现状 成都的地下音乐现状 很多人认为成都是一个地下音乐发达的城市,其实他们都错了,这里的发达的不是音乐本身,而是一大堆一大堆的泡沫。很多乐迷的盲目,很多乐队的自大和不思进取,已经让成都地下音乐发展的速度降到了一个让人担忧的境地。很多人都知道,成都地下音乐是以一个名为“小酒馆”的酒吧展开的,成都的乐队也基本上以这个酒吧为演出基地,这个酒吧的老板也一如既往得在支持摇滚,虽然她不是很懂。乐队在小酒馆的演出安排从来都是一个姓蔡的人在管,这个人喜欢PUNK,对金属似乎一直一点也不感冒。自从我上次应AMP去咨询他们计划中的巡演时,那个姓蔡的人就给我留下了极其恶劣的印象,傲慢的神情一直充斥着他本来不大的瘦脸,让人感到极其恶心。这倒罢了,如今最为恶劣的问题出现了,本来,割喉、凌迟(成都一黑金属)和就地正法这3个成都硕果仅存的极端金属乐队打算在小酒馆举办一个极端金属专场,但被那个姓蔡的以“6月不办演出为由”给拒绝了。这显然是一个借口,而且是一个侮 辱智商的借口!小酒馆是不可能停办演出的,更何况是1个月!从来都是每周末演出,从不间断!综观整个小酒馆演出,往往以PUNK为主,金属专场除了少数几个私下人际关系和姓蔡的铁的有戏之外,象割喉这样的学生乐队是完全没有机会的,他们只能被安排在一些综合演出中甘当配角。说人气,就地正法和割喉绝对不在某些所谓明星乐队之下,虽然他们现在技术和意识都还有很大缺陷,但在成都这个极端金属贫瘠,他们已经是其中佼佼者,每逢他们出场,现场绝对就会陷入一个高潮!!!成都,一个所谓的地下音乐发达的城市,极端金属演出却被一个人以个人爱好钳制,他喜欢谁就让谁上,他觉得什么风格他喜欢他就让那个风格的乐队上!而他不喜欢的风格的乐队却惨遭冷宫,甚至排挤!这绝对是一个极其恶劣的现象,成都极端金属乃至成都摇滚乐必定会受到极大的消极影响!我不想对这个人再做过多的评价,自私和短视已经暴露无疑!那么多年了,很多人也知道他是怎么样的人,也都看在成都地下的分上,想驱逐这只害虫,但一些乐迷的盲目绨菀丫锏搅瞬荒苋萑桃坏闩赖某潭龋∪嗣遣桓叶圆桃约耙恍┧绞芑队睦侄犹岚氲阋饧裨蛴幽愕慕俏蘧〉奈Чァ<堑靡桓雠笥芽戳诵【乒?周年演出后发出“地下成都发展让人痛心”感慨之后,迎接他的是论坛上长达7页的无休止的人身攻击和狡辩!一个朋友因为说了一个乐队糟糕,当然事实上那乐队确实糟糕,带给他的是乐队和一些乐迷对这个朋友人身安全的威胁!乐队里曾有人高呼“乐迷没用!”的惊世之句!从此没人敢提意见,也没人愿意提意见。这样成都地下圈顿时安静了许多,“祥和”了不少。但水平的发展速度也在这些“太平”的日子里一天天减退。声音和玩具散了,虽然重组,但水平已大不如前;阿修罗堕落了,为了上座率而努力着;雷神依然骄傲没,但音乐的水平已经不能和原来相比......成都地下是不幸的,为一人钳制是一种无比巨大的悲哀,乐迷的极端盲目是一种无比巨大的隐患。成都需要新的领导者,成都需要有象王凯歌这样有魄力的汉子站出来拉成都极端金属一把,拉成都地下一把。
流行歌曲演唱的探讨研究 流行歌曲演唱的探讨研究 前言 笔者对歌曲通俗唱法的探索始于一九八三年。开始仅出于一个好奇的想法——为什么流行歌曲会很快地被众多的人所接受?由于自己思想上对原来传统声乐的热爱和推崇以及脑海中存在着对我国三、四十年代流行歌曲的轻视,所以,我当时认为港台流行歌曲不过是上海三、四十年代流行歌曲的延续而已,它迎合于小市民的口味。只感到邓丽君的歌声矫揉造作;又觉得欧美歌手的某种沙哑唱法使人无法忍受,并嘲笑其为“痰卡在喉咙里的声音”。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又不得不令我加以反思: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都有它内在的魅力和藉以发展的生命力。作为从事声乐工作多年的我,是否站到了群众的对立面去了?某种直觉又告诉我,流行歌曲将会风靡内地音乐舞台。而我自己是否对流行歌曲存在着偏见和无知?为此,我开始了对流行歌曲唱法的认真研究。 由于自己是以传统声乐出发点去研究流行歌曲唱法的,其过程中离不开“共鸣”、“音色”、“技巧”的概念。对那些流行歌手的唱法总是不能苟同,无法产生好感,能认可的港台歌手实在少得可怜,例如:费玉清、蔡琴、奚秀兰和齐豫等。欧美歌手中有芭芭拉。史翠珊、娜娜。莫斯科丽和乔治。麦克尔(早期)等。认为这些人还有点那么个“意思”。 直到一九八六年,我听了第一张惠特尼。休斯顿的唱片之后,才使我对流行歌的认识有了“茅塞顿开”之感——原来流行歌曲有音色、有高音、有技巧、有力度。有意思的是我这个搞了几十年声乐研究的人,竟然无法理解这位黑人女歌星的声音是如何发出来的?从那时起我不得不承认:唱流行歌是需要方法的,而且这种方法是属于流行音乐自己的,它有自己的发声“套路”,更有它自己的审美标准。从那时起,我对流行歌曲所抱的一些不正确看法,起了根本的变化。 惠特尼·休斯顿改变了我对流行唱法的观点、但还没有对这门歌唱形式“动情”。真正让我转变的是赛琳。迪昂和皮波。布莱森,他俩在一次奥斯卡民奖仪式上演唱的“美女和野兽”。我的心灵之火从此被点燃了,他俩的演唱,无论从技巧、音乐感觉都可以和传统声乐媲美,它并不只是商品,它是艺术,我为其折服了……“投入”是多么重要,“投入”使我跳出了传统声乐的框架,“投入”使我发现并钟情于音乐世界的另一广阔的领域。 流行音乐,无论是音乐形式还是演唱方法,都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美学范畴。要正确的认识它、理解它,必须要在观念上有一个根本的改变。从那以后,再听邓丽君不再认为她是矫揉造作。她的歌声之所以能得到听众的普遍赞扬是和她细腻、深情的演唱风格分不开的。尤其她那一流的乐感,至今还很少有其他港台歌手能和她匹敌。同时,撇开了对某些声音的成见去听肯尼。罗杰斯,麦克尔。波顿的歌声,能感受到他们细腻而又粗犷的感情力量,深遽的音乐内涵。爱屋及乌,沙哑声渐渐变得并不那么可憎了,甚至促进我对这种声音去作了专门的发声研究。 笔者化了四十多年对传统古典声乐的演唱进行探索和研究,终于初步找到了它规律,并已出版了《声乐实用指导》一书,书中也有过少量有关通俗唱法的论述,但感到仍是肤浅的,我只是意识到了欧美流行唱法的某些基本原理和概念。还无法“制造”出这类唱法的“产品”,在《声乐实用指导》出版四年后的今天,我终于能“制造”出这种唱法的“小样”。按理说现在动笔写一本专门的有关流行歌曲唱法的著作,似乎还早了一些,也似乎大胆了一些。(到目前为止,还未见过专门论述这种唱法的声乐著作)但一个人闭门造车总不如众人一起来“共同努力”的力量大。卡拉OK演唱形式的广泛普及,推动了歌迷队伍的日益壮大,歌迷们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歌星们也迫切希望更新唱法,提高演唱层次,以期继续得到歌迷们的拥戴。梦想成为歌星的年轻人大有人在,他(她)们也希望通过有效的方法指导,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即使是那些毫无“梦想”的歌唱爱好者,他们在卡拉OK一展歌喉时也力求动听,让自己的感情能得到充分表达。再看看业余艺术学校如雨后春笋,流行歌曲的磁带及CD几乎已和时装及美容用品一样,成了生活中精神文化的一种必需品。而歌唱方法也自然成为嗓音的“化妆品”。因为唱得好所带来的已不仅是精神生活上的陶冶,也具有类似于美容和时装所带来的自尊心的满足。 鉴于目前流行音乐有广阔的市场,也有浓浓的艺术气氛。笔者认为应该因势利导,如同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一样,吸收它们的先进唱法,做到洋为中用。我们自己不仅应该有流行歌曲的艺术精品,还需要世界一流的通俗唱法的顶尖市高手。中国在通俗唱法的领域中人才资源充实,港台唱法已远远不能满足内地的需要,我们也必须开拓新路,不断发培养新人。 为了我国的通俗唱法水平能尽快发和世界先进水平接轨,为此,我微薄之力,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将我研究的心得奉献给我的同行和爱好者。由于研究时间仓促,对流行唱法的认识还不够广泛和深入。但愿这本书能引起更多的有志于通俗唱法研究的朋友的共同兴趣,共同发展。这是笔者写出这本书的初衷。
周杰伦:革了音乐的命 周杰伦:革了音乐的命周杰伦:革了音乐的命平客《时代人物周报》 [提要]至少在吐字、歌词、节奏这三方面,周杰伦革了华语音乐的命 美国《时代》周刊曾在2003年把周杰伦送上亚洲版的封面,其中一篇文章指出,作为一个歌手,他不吸毒,不惹事生非,不反叛,居然也能如此走红,这让西方人觉得很奇怪。 对照我们眼中的周杰伦,前两个“不吸毒,不惹事生非”,至少从目前公开的资讯看,尚属有凭有据。但后一个“不反叛”实在是“冤枉”了周杰伦。从2000年出道起到如今的《十一月的肖邦》,6张录音室专辑让周杰伦在短短五年间成了华语歌坛的标志性人物。这个受过音乐训练的创作者全然不顾既定的流行音乐创作发声法则,按照自己的方式彻底革了音乐的命。 刺向周杰伦的利剑 有一种来自“高端”人群的声音,像是刺向周杰伦的利剑,可这利剑在周杰伦的坚挺面前显得多少有些无力。这些“高端”人群更多来自上世纪70年代前出生的人群,他们或在西方摇滚乐的熏陶下长大,或被革命歌曲与港台金曲的杂陈熏陶。他们对周杰伦的音乐充满鄙夷,认为那根本不是创造,对趋之若鹜的Jay迷不屑一顾,在他们眼中,Jay迷的疯狂怎能与当年甲壳虫乐迷媲美,他们以精神贵族的姿态断然给周杰伦和他的音乐以及他的歌迷判了死刑。我怀疑这样的论调是否陷入了一个怪圈,殊不知60年代猫王和甲壳虫盛行的年代,长辈们也是这么对新音乐及其追随者发出死亡通知书的。 文化,有时会成为糖衣,包裹起苍白的面孔,而其外表却是如此甜蜜。文化,有时也可能成为僵化观念的推行助力,让当年的反叛者变成垂垂老矣的腐朽,成为他们当年所反叛的目标。 我并无意为周杰伦下一个定义,将其拔高到怎样高的层面,与猫王、甲壳虫等相提并论,退一万步,即便真的如此,那也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他果然如一些人预言的那样速生速灭也说不定,可音乐的创作不是比谁长生不老,任何伟大的作品都难免在时间的洗刷面前退色、变异,即便保持其鲜活的力量,也是换了人间后的重新解读。今天,周杰伦就是周杰伦,一个有才华的音乐创作者,一个万人瞩目的偶像。他所代表的新的流行文化走向值得我们关注。仅此而已。 那么,周杰伦到底怎么就革了音乐的命呢? 当模糊不清的吐字遭遇R&B 吐字,首先是吐字。无论你怎么给周杰伦的音乐归类,或者R&B,或者有人说的没那么R&B,周杰伦先是在吐字上成为华语音乐第一人。在他之前,没有谁敢于把歌词唱得这么不清楚。你可以反驳我,难道唱得不清楚反而是天才了?我的答案是,没错!在所谓“周氏唱法”中,确实包含了很多天才般的创造。中文的单音节发音和调式的单一化与英语或其他语言(比如粤语)相比,在语言自身的音乐性上本来就先天不足。周杰伦的吐字让歌唱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大跌眼镜,这与学府里的吐字方法格格不入。但周杰伦的吐字不是简单的胡来,唱得马马虎虎就可以了,他在中文的吐字中加入了本来没有的音节和调式,音乐性强了,却听不大清楚了,周杰伦选择了前者。于是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是一种化学反应,而非简单的物理现象,当改变的中文吐字与R&B相遇,好像两种元素的碰撞,诞生了新的化学分子结构,激发出活跃的分子运动――语言在音乐里的韵律。早期的《斗牛》就是这种化学反应的先期实验成果。 没有方文山,周杰伦将会怎样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周杰伦不是一个人的周杰伦。你很难想像,没有方文山,周杰伦将会怎样。方文山的词作与周杰伦在吐字上的颠覆性一脉相承,方文山完全打乱了中文歌词创作的连贯性,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他怎么这么不挨着啊!无论叙事,还是写景,上句下句完全没有关联。其间的支离破碎感大大加强了歌词的信息含量,与当下流行文化消费的趋势不谋而合。这之中毫无关联却妙趣横生的玄机怕是别有一番滋味的。比如《七里香》中的《园游会》:琥珀色黄昏像糖在很美的远方/你的脸没有化装我却疯狂爱上/思念跟影子在傍晚一起被拉长/我手中那入场圈陪我数羊……这就是典型的方文山。一些人一头雾水,这说的是什么啊,怎么都不挨着,另一些人回答,为什么一定要挨着。Jay迷们从周杰伦不清楚的吐字里一次次探寻歌词原本,直到找出答案。方文山的歌词也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不断去解读其间的含义,想出来了,没想出来,或本没有答案。这已经不重要了。如果我们把这样的词作当做一次实验,分析其歌词机理,至少比某些被推崇的现代诗歌明白多了。现代诗歌高高在上,到了周杰伦和他的搭档方文山这里就送上蔑视的目光,是不是也有文化精神贵族心态作祟的因素呢?当然,我个人并不推崇这种歌词创作方式,但我可以接受,而且知道很多年轻人非常喜欢。 他的歌怎么就不成个调啊 或小调、或慢板,中文流行音乐重旋律、轻节奏的事实由来已久。有学者将其归咎为中国人较为含蓄不善于表达,因此不善于在舞动身体中释放自我有关。旧上海时期的歌曲曾在百老汇音乐的引入中让节奏遍布舞场,后来,节奏被应用于雄赳赳气昂昂的歌曲中,那是特殊时期音乐对节奏的特殊运用。邓丽君、刘文正、罗大佑这些中文流行音乐代表人物的作品也多以旋律见长。进入90年代,这一现状大为改观,新世代的群体痴迷于舞动身体,节奏开始大踏步走进中国人的听觉。
90年代日本音乐回顾 90年代日本音乐回顾前言:90年代日本音乐回顾是公社著名的资深日本音乐评论家vincent 的帖子,以前在老奥盟我曾经发过,现在重新发90年代日本音乐回顾方便一些朋友共同讨论回顾曾经辉煌的日本乐坛.
原创——摇滚电影赏析(正在打算写一篇文章,这是草稿)
EP,LP,SINGLE等音乐名词的解释——基础知识补课,一个朋友问我, EP,LP,SINGLE等音乐名词的解释(转)单曲(Single) 通常是一首比较好听的歌曲,为了扩大影响,这首歌曲被乐队和唱片公司挑出来单独发行。通过电台和电视台的反复播放,吸引歌迷购买单曲唱片,单曲的销售量排名就成了单曲排行榜(chart),这无形中反映了某首歌曲在一定时间内的流行程度,同时为乐队带来了好名声。这种专为上排行榜的单曲同时也叫做hit,就是热门歌曲的意思。不过对于重金属来说,能登上排行榜的单曲不算很多,能得到好名次的更少(除了那些煽情的慢歌),这毕竟是一种喧闹的音乐,不是每个人都受得了的。 专辑(Album) 现代音乐最主要的发行方式,通常由3-15首歌组成,长度大多在12到74分钟之间(不排除例外)。专辑中的歌曲顺序一般来说应该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按照这样的顺序听下来,整张专辑给人的感觉会超过简单的歌曲总和,也就是整体大于局部总和的意思,尤其是概念专辑(conceptual album)。 大碟(CD/LP)专辑通常有两种,一种更为正式,收录的歌曲较多(10首?),时间较长(40分钟?),能够让歌迷一次过足瘾,而音乐家在上面花的心思也更多一些。象这种正式和规矩的专辑就称为大碟,或者干脆就叫专辑。80年代以前专辑的主要发行方式是胶木唱片和磁带(Cassette),其中胶木唱片更适合于收藏,而90年代之后CD成为更为主要的介质。所以大碟通常就是LP,但现在也渐渐用CD来称呼了。 细碟(MCD/EP) 也就是小专辑,一般有3-7首歌(当然也可能更多),时间也比较短,通常在15-20分钟左右。它是一种较不正式的专辑,乐队有了几首成熟的作品,需要及时推出,但又够不上一张大碟的数量,所以就发行这种细碟,当然也可能纯粹就是为了赚点外快。它的价格介于单曲和大碟之间。为了使细碟更具有吸引力,乐队有时会在细碟上放一些较为罕见的歌曲,如现场或翻唱歌曲。作为一支摇滚乐队来说,大碟是不可缺少的,细碟就属于可有可无的东西了。在胶木唱片时代这种细碟叫做EP,现在当然就叫MCD了。 私制唱片(Bootleg) 这是一种更不正式的唱片了,而且根本就不是合法的东西。它是由歌迷自己在现场用录音机或摄象机偷偷录制的,也有的是乐队未发表的录音室作品被偷出后翻制的,这种私制唱片通常制作粗糙,但也不乏精品。在国外,这种私制唱片具有相当的市场,因为这种唱片中的歌曲版本一般是无法从正式渠道获得的。一些老牌乐队如AEROSMITH,IRON MAIDEN,METALLICA的私制唱片是最多的。有时极少数效果很好的bootleg也会被乐队看中,拿来改编后进行正式的发行。 小样(Demo) 乐队自己录制的样带。地下乐队在签约前,自己掏钱录制这样的小样,然后灌制成磁带或CD,进行地下发售或者送到唱片公司和电台以期获得注意。有些乐队的小样录制得非常精致(这要看乐队的设备和录制水平),完全可以作为收藏品了。 处女作(Debut) debut这个单词很难用一个中文词来解释,因为它可以指任何活动的第一次。如第一张专辑叫debut album,第一次演出叫debut show,第一次巡演叫debut tour,甚至第一次在美国露面叫American debut。小型演出(Gig) 通常指在酒吧或俱乐部举行的规模很小的现场演出,一般地下和半地下乐队是很难有机会在大型体育馆或剧院进行演出的,所以这种gig成为他们展示自己音乐才华的主要方式。当然,如果乐队有一定影响的话,通过这种演出也可以从酒吧老板那里拿到一定数量的报酬,一般是足够基本生活开支了。 演唱会(Concert) 指具有一定规模的现场演出,如果乐队没有足够的歌迷支持,是不可能举办这样大规模的演唱会的,因为租借一个象体育馆或剧院这样大的场地通常需要一定的金钱和名声。演唱会可以说是摇滚乐手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能在数以万计的歌迷面前演出,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满足感的事情,何况还有非常可观的门票收入(当然,也有不少大型演出是免费入场的)。演唱会对于歌迷来说则是一个狂欢的节日,大多数金属乐迷都会认为一场精彩的演唱会比disco更来劲得多。 巡回演出(Tour) 典型的摇滚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乐队和技术人员搭乘着各种交通工具,从一个城镇转移到另一个城镇,为当地的乐迷带去精彩的现场演出。这通常也是一种为专辑促销的方法,不过对于乐队来说,能够周游各地,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巡演是一种非常需要体力的劳动,因为它往往耗时漫长,有时乐队只好在飞奔的汽车上睡觉,还得自己动手搬运器械,所以不少乐队都写过关于巡演残酷程度的歌曲(就象MEGADETH的Killing Road)。为了扩大巡演声势,通常会有几支风格类似的乐队联合起来一起进行巡演,例如90年代初著名的Thrash Metal巡演Clash Of Titan(包括ANTHRAX,SLAYER,MEGADETH等)。 音乐节(Festival) 在某个主题的号召下,很多乐队集中到一起,在数天的时间里为歌迷带来一系列演出,这是名副其实的节日。这种音乐节经常是露天的(outdoor),因为可以不受场地限制,接纳尽量多的歌迷。不少乐队在音乐节上表现出众而一举成名,象著名的重金属音乐节Monsters Of Rock,重金属乐队纷纷以参加这个音乐节而自豪,如果能够在这个音乐节上摘得头牌交椅,那乐队的地位无疑就已经是超级明星了。不过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摇滚音乐节还是非1969年的Woodstock莫属。
吧主精力有限,最近还是研究鲍勃迪伦先,国内歌手还是跟着您!
台湾百佳唱片的评选起源、每张唱片评论、分类别排名(最新最全最权 有人把1975年到1993年这十八年,称作是台湾歌坛的黄金岁月,因为在此期间不仅出了李泰祥、李寿全、罗大佑、李宗盛、小虫等堪称台湾歌坛领军人物的著名制作人、作曲家,还出现了诸如齐豫、蔡琴、潘越云、费玉清、黄莺莺、苏芮、童安格、齐秦、王杰、庾澄庆、姜育恒等无数个性鲜明、实力非凡的歌手,随之而诞生的更是一大批影响深远的专辑与歌曲。他们的出现不仅为台湾歌坛注入了无限活力,使得台湾流行音乐的创作达到一个空前活跃优产的黄金时期,同时也为现今台湾歌坛乃至整个中文流行歌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十八年间,台湾歌坛历经了民歌、校园歌曲、乡土摇滚、台语民谣、商业流行等数度创作风潮的更替,推出了数千张风格各异的专辑,可谓精彩纷呈。为了纪念台湾歌坛这一段闪亮的日子,向所有为之努力过的音乐工作者致敬,也为了向年轻一代的歌迷推介他们不一定会注意到的这些优秀音乐,台湾著名电台节目主持人陶晓清女士发起了“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的评选活动。此次评选的范围是从1975年杨弦的专辑《中国现代民歌集》开始到1993年1月出版的所有专辑,前后两次的评审共邀请了台湾音乐界、传媒界及其他有关人士约150多人参与,而评选的标准则以整张专辑在原创性、词曲、演唱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作为考量,以务求评选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对于此次评选,所有的参与人员都投入了极大的热忱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从而使得最终出炉的这份榜单显得尤为珍贵和极具价值。 1、《之乎者也》(罗大佑) 主要曲目:鹿港小镇/恋曲1980/童年/光阴的故事 1982年由罗大佑制作并创作演唱的他的这张处女专辑给整个台湾歌坛“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至今余波未息”。这位留着长发,戴着墨镜、有着强烈个性的年轻人的出现,扭转了许多人对当 时台湾流行歌曲的“既定印象”(指七十年代末大量无病呻吟式的民歌体歌曲),在社会上引起了空前的注意和讨论。在本专辑中,罗大佑充分掌握了流行音乐中最重要的部分,即“生活的真实”,而且无论批判或抒情,他的歌背后都有浓厚的感情基础。这样的词配上他率直、流畅、过耳难忘的旋律,再加上他在整体音乐质感上的锐意经营,使得本专辑的水准达到了里程碑式的境界,亦让当时所有人看到了台湾歌坛向前发展的可能性。 2、《“搭错车”电影原声专辑》(苏芮) 主要曲目:一样的月光/是否/请跟我来/酒干倘卖无 这张由李寿全制作的专辑在音乐上被视为是继《之乎者也》之后,对当时台湾歌坛创作的又一次革命。而以一身黑衣及充满真情实感的激越唱腔出现的苏芮则打破了歌坛多年来女歌手柔弱无力的形象,而且至今难有人继承发扬。 3、《橄榄树》(齐豫) 主要曲目:橄榄树/答案/欢颜/走在雨中/青梦湖 本专辑由台湾流行音乐的泰斗李泰祥制作,在音乐上,他为当时大同小异的曲式注入了强烈、清新的个人风格,并以他扎实的学院派古典根基来创作音乐,且首创了以大型弦乐来作为音乐背景的编配手法。在歌词创作方面,李的作品有着诗一般的意境,文学与音乐的和谐亦是他的鲜明特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历史系毕业从未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齐豫凭着她那得天独厚的好嗓子及对音乐超凡的领悟能力,为台湾歌坛带来了一股清洌纯美的气息,至今仍独领风骚。 4、《天天天蓝》(潘越云) 主要曲目:守着阳光守着你/生别离/天天天蓝 这是潘越云的第二张个人专辑,由李寿全制作,曾获当年度金鼎奖(台湾歌坛专业评选)的三项大奖:制作人、演唱及编曲(陈志远)。罗大佑对潘越云演唱的评价是:“她的音域很平均,嗓音认同感强,歌中传达出来的情绪张力极高。”本专辑也许并不是阿潘作品中最好的一张,但绝对是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 5、《生命中的精灵》(李宗盛) 主要曲目:寂寞难耐/生命中的精灵
《叶佳修·银霞精选集》民歌时代的精品专辑 《叶佳修·银霞精选集》 歌词 —— 1. 苏花道上 叶佳修 作词:叶佳修 作曲:叶佳修 演唱:叶佳修 带我回乡吧 长长苏花路 踏稳脚步不要太匆促 看我脸上写满游子的苦楚 悔憾奔向那遥远投递处 海涛在轻晃 山脉在低舞 乡愁在心中 叮咛在重复 故乡你是否风采还依旧 皱纹要不要爬上孤母的额头 我是游子一封长长的家书 2. 乡间的小路 叶佳修 作词:叶佳修 作曲:叶佳修 演唱:叶佳修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 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荷把锄头在肩上 牧童的歌声在荡漾 喔.... 他们唱 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 笑意写在脸上 哼一曲乡居小唱 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 多少落寞惆怅 都随晚风飘散 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牧童的歌声在荡漾 喔.... 他们唱 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 3. 流浪者的独白 叶佳修 作词:叶佳修 作曲:叶佳修 演唱:叶佳修 走过了遥远的流浪途 尝尽了途中的风雨露 路旁有一株苍老的树 看出我满腔的苦楚 只为了寻找一份真挚的爱 满腔的愁绪都忘怀 不管山路多么狭窄 我眉也不皱头也不抬 你可知我在找什么 一个小小的爱情窝 唱不完永远的你和我呀 有你有你有我有我 梦中的乐土已荒芜 盈眶的泪水滴无处 只任它泛滥在心湖 啊~~浪人的朋友是孤独 蒙蒙的雨幕中我徘徊 晨星它也知我心悲哀 又踏上流浪的坎坷来 行囊中装满我切切的爱 你可知我在找什么 一个小小的爱情窝 唱不完永远的你和我呀 有你有你有我有我 4. 踏着夕阳归去 叶佳修 作词:叶佳修 作曲:叶佳修 演唱:叶佳修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打着一朵细花阳伞 晚风将你的长发飘散 半掩去红陀的面庞 我彷佛是一叶疲惫的归帆 摇摇晃晃滑向你高张的臂弯 苍穹有急切的呼唤在回响 亲亲别后是否仍无恙 来吧 让我们携手共行 追逐夕阳的步履 走在林间的小径 撩过清清小溪 那儿有一座小小蜗居 等待着我们踏着夕阳归去 5. 赤足走在田埂上 叶佳修 作词:叶佳修 作曲:叶佳修 演唱:叶佳修 黄昏的小村道上 洒落一地细碎残阳 稻草也披件柔软的金黄缕衫 远处有蛙鸣悠扬 枝头是蝉儿高唱 炊烟也袅袅随着晚风轻飘散 赤足走在窄窄的田埂上 听着脚步的啪吨啪吨响 伴随着瓮瓮亲切的呼唤 带我走回童年的时光 鼻中装满野花香成串的笑语 在耳畔劈劈啪啪的足声响澈田埂的那端 6. 小蚂蚁 叶佳修 作词:叶佳修 作曲:叶佳修 演唱:叶佳修 一只小小的白蚂蚁躲在一堆木料里 掩不住心中的焦虑 我们都像一只白蚂蚁 躲在茫茫人海里 一步一步的走己去 听着卡车呼啸向前行 踏出时光的痕迹 口白:我本是一只快乐的白蚂蚁住在一颗大树里不愁风 也不愁雨 偌大森林任嬉戏 有谁能告诉我 我们正往那儿去 回答呀回答呀 一沉默一犹豫 岁月便悄悄溜去 在午夜梦回的 回答是声声怒吼的引擎 忧郁里墥藏一颗年轻的心灵 打从遥远的人生走来 走向遥远人生去在匆匆与 匆匆间隙里 种下豪迈步履 7. 小秘密 叶佳修 作词:简维政 作曲:简维政 演唱:银霞 来自人生的一方 会聚成一股力量 有一个小小的秘密 隐藏在我心底 秘密已不是秘密 你我心相系 秘密已不是秘密 你我心相系
金韵奖 七七年的夏天,第一届金韵奖青年歌谣大赛诞生了,四年以来,人才辈出,好歌不绝,兹简列如下: 第一届(七七年): 冠军歌手:陈明韶(代表作品:老人与海、让我们看云去、风告诉我、我送你一首小诗) 优胜歌手:包美圣(代表作品:小茉莉、长空下的独白、樵歌、走向我走向你、梅雪争春) 杨耀东(代表作品:山里来的女孩、季节雨) 邰兆玫(代表作品:夕阳下、如果、小小贝壳) 范广惠(代表作品:再别康桥)
那些忧伤的骊歌 那些忧伤的骊歌 一个时代的骊歌《送别》 词:李叔同 曲:约翰·P·奥德威 演唱:唐朝乐队 更多的人知道这首歌要感谢吴贻弓的电影《城南旧事》,后来唐朝乐队在他们的第二张专辑《演义》里将这首歌作了一次成功的改编,令人伤感的是,这首歌也送别了唐朝最后的摇滚激情。 弘一大师的词在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可以找到原型,旋律古雅凄迷,意境苍凉空旷,从二十世纪初直到今天,这首不朽之曲跨越了一个世纪的岁月之河,和国人一起送走了一个苦难的时代。 大师的情歌手笔《告别的年代》 词曲:罗大佑 演唱:罗大佑 一气呵成的华彩长句,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为基础的民族调式,标准的罗氏情歌,含蓄而感伤。 “从今后姑娘我将在梦里早晚也想一想你。告别的年代,分开的理由,终不须诉说出口,亲爱的让我快见你一面,请你呀点一点头。”罗大佑的歌词里有一种别样的味道,叙述离别的无奈和别后的思念,力透纸背,云山万重,寸心千里。 把祝福别在襟上《渡口》 词:席慕容 曲:杨弦 演唱:蔡琴 中国台湾民歌运动的先驱杨弦的一首非常流畅的作品,而作词的诗人席慕容总能找到一种很轻盈的方式描绘出我们心中最值得珍惜的情感和心迹。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而明日,明日,又隔天涯……”这些洒脱飘逸的句子,加上蔡琴波澜不惊的演唱,似乎把一切都隐藏得很好,让这首歌哀而不伤地封存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将一眼看成永远《让我再看你一眼》 词曲:郭峰 演唱:郭峰 1986年,为了纪念世界和平年,郭峰创作了他可能穷尽一生都无法超越的巅峰之作———《让世界充满爱》,也把自己推上内地流行乐的浪尖潮头,而在此之前他的才华其实已初露端倪。 这首1983年的《让我再看你一眼》无疑就是他的早期经典之作,虽然20年前郭峰的唱歌天赋并没有被完全地发掘。而这首歌,后来更被韦唯演绎得催人泪下。 多情只有春庭月《离人》 词:厉曼婷 曲:何家文 演唱:林志炫 这首歌最早的版本是由张学友演唱,相比而言,我更喜欢林志炫的翻唱。厉曼婷的词向来透着女性的温婉之美,曲子是那种简约精致的音乐小品,没有大起大落的起伏,林志炫华丽光滑的嗓音无痕无迹地流动,像时间、如流水,似乎把这种离别的愁绪固定成一幅月夜星光图,抽象的悲哀也被冲淡了,空灵中却透出些许温润。 自古伤心惟远别《情关》 词曲:小虫 演唱:陈淑桦 都说陈淑桦是现代都会女子的代言人,这一次小虫却让她展示了古典唯美的另一面,空明而圆润的演唱匹配传统民乐的编配方式,场景化的感觉越发突出:满地落叶、飒飒秋风、千里孤行……这首歌在当代的华语离别曲中应该是一个颇为独特的存在。 今夜永留记忆中《千千阕歌》 曲:Kohji Makaino 词:林振强 演唱:陈慧娴 这首歌的优秀自不待言。陈慧娴在演唱事业的顶峰突然宣布暂别歌坛,远赴海外求学,告别演唱会上她唱道:来日纵使千千阕歌飘于远方我路上,来日纵使千千晚星亮过今晚月亮,都比不起这宵美丽,都洗不清今晚我所想,因不知哪天再共你唱……歌声直穿肺腑,令人潸然泪下。几年后她学成归来,此时的香港乐坛已不再是陈慧娴时的香港乐坛。 歌后的万种柔情《再见,我的爱人》 词:文采 曲:平尾昌晃 演唱:邓丽君 也许电影《甜蜜蜜》在更大意义上成就了这首已有些让人淡忘的歌。黎小军走在街头,坐在车里的李翘远远地看着他,以为那是一次没有再见的离别,这时邓丽君深情婉约的歌声从画外飘然而至,一场痴缠苦恋重新回到最初的起点。这首歌简单直白的歌词,却将那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情表达得透彻淋漓。
歌声中的美丽岛 ----台湾民歌运动回顾专题 关于他,至今还有很多传说,如在1976年的淡江演唱会,刚从国外访学回台的菲律宾华侨李双泽在台上摔下可乐,号召要唱“自己的歌”。这一事件在后来的台湾音乐史上,一直保持着这种正统说法。但是另外一种讲述是,当时李双泽并没有拿着可口可乐上台,而只是拿着一个玻璃杯,更没有摔下可乐。当时因为他的歌招致了台下的嘘声,他愤而上台,发表了一番号召要有自己歌的激烈演讲,成就了台湾校园歌曲史上的一段传奇。 歌声中的美丽岛 美丽岛 词:陈秀喜、梁景峰改写 曲:李双泽 我们摇篮的美丽*岛 是母亲温暖的怀抱 骄傲的祖先正视著 正视著我们的脚步 他们一再重覆地叮咛 不要忘记 不要忘记 他们一再重覆地叮咛 荜路蓝缕以启山林 婆娑无边的太平洋 怀报著自由的土地 温暖的阳光照耀著 照耀著高山和田园 我们这里有勇敢的人民 荜路蓝缕以启山林 我们这里有无穷的生命 水牛 稻米 香蕉 玉兰花 《美丽岛》是一首歌,歌曲的作者是李双泽。 关于他,至今还有很多传说,如在1976年的淡江演唱会,刚从国外访学回台的菲律宾华侨李双泽在台上摔下可乐,号召要唱“自己的歌”。这一事件在后来的台湾音乐史上,一直保持着这种正统说法。但是另外一种讲述是,当时李双泽并没有拿着可口可乐上台,而只是拿着一个玻璃杯,更没有摔下可乐。当时因为他的歌招致了台下的嘘声,他愤而上台,发表了一番号召要有自己歌的激烈演讲,成就了台湾校园歌曲史上的一段传奇。 传奇的真伪固然可作一些饭后的谈资,但是传奇本身所蕴涵的历意义,却有待好奇之人细心探究。传奇中的主人公李双泽在1977年,因为营救一位落水的美国少年而死。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美丽岛》和《少年中国》是传唱最为广泛的两首歌曲,这固然有赖于李双泽的创作,但是主唱者胡德夫、杨祖珺的诠释功不可没。台湾鼎鼎大名的《美丽岛》杂志的名称,也是主办者苦于无法寻得好的刊名,有人提议杨祖珺的这首《美丽岛》很好听,遂以此歌作为刊名。正是这种因缘巧合,李双泽的这首《美丽岛》开始了与台湾政治风云共命运的旅程。 1979年“美丽岛事件“之后,《美丽岛》也成为了禁歌,无法再被传唱。1987年台湾解严之后,《美丽岛》重新浮出水面,但是到90年代,民进党阵营却因激进的”福佬话至上主义”,转而打压李双泽的这首《美丽*岛》。同样一首歌,曾经被昔日的朋友高唱,今日却被同样的人所抛弃。背后蕴藏着政治操弄音乐价值的逻辑,也透露出历史的诡秘所在。 《美丽岛》的最早版本录制于1977年,在李双泽告别仪式前一天,由胡德夫、杨祖珺在稻草人西餐厅录制的,最早的卡带版如今据说只有杨祖珺的一位友人尚有保存。如今歌声虽然继续流传,但是以李双泽、杨祖珺、胡德夫为代表的“淡江—夏潮”校园音乐路线却渐行渐远,无法觅得清晰的印记。除了李双泽意外逝世外,杨祖珺投身政治,而且开始亲民进党,胡德夫则致力于原住民的音乐收集。 《美丽岛》区区一首歌,见证了台湾一地的音乐和政治流变,也暗示了台湾数十年思潮纷繁的状况。而《美丽岛》就如一叶孤舟,颠簸于历史的无情骇浪之中,它与政治的暧昧关系使得它无法和其他多数民歌一样,获得超然的位置,从而显得命运多孑。而今天的台湾,在“去中国化”的意识形态下,也将这首歌的原初意涵诠释的面目全非。 或者,我们只需要拨开历史的沉灰,静静地聆听这首朴素的曲调,读读那朴素的歌词,就可以知道,当时的李双泽等人,只不过拥有一颗朴实的赤子之心。这首歌后来的坎坷命运,已经融入那个多变的时代,而与歌曲无关了。
晚清小说概论/陈羿妤 (感谢作者及台湾大学中文系萧丽华教授提供 晚清小说概论/陈羿妤 (感谢作者及台湾大学中文系萧丽华教授提供转载)■绪论所谓小说,以我们今天来看,至少应该有故事、人物、结构三要素,把握住严肃的主题,再以优美的文字所表现出的一种引人入胜的文体。假若以这种尺度来衡量,企图清理我国的小说,将会遭到极大的困难,因为要合乎这样的标准的小说,几乎至唐代才开始;而早於唐代三千年我国已开始有了历史和文化。因此,便不得不设法找出它最早的源流。小说一词,最早见於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县古悬字,高也,县令美誉之谓。)其於大道亦远矣。」他以小说与大达对举,自是指那些浅薄琐细,无关治道的言论;所以桓谭的新论:「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家理事,有可观之辞。」因此便有许多人认为,过去的所谓小说,只是目录学上的名词,而与文学上的体式无关。因此,目录学家为了方便於书籍的分类,於是把那些浅薄琐细,荒诞不经的书,都称之为小说,它不过是内容琐细、篇幅短小的文章,和今人的所谓小说,完全没有关系。而其次出现「小说」一词则是,荀子正名篇,云:「故智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荀子所谓「小家珍说」,其意义和庄子所谓「小说」完全相同。他们把它与「大道」对称,正和後人把它和「载道」的古文对称一样,完全是一种轻视的态度。但它的内容却相当於後代杂记琐事的书,所并没有超出中国小说领域之外。汉书艺文志是一篇较古的含有学术史的意味的文章。它把小说列为九流十家之一,而且说:「小说家者流,盖出於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智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如淳注:云「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由此看来,那麼所谓「稗官」,犹如古代采诗之官,而所谓小说也和国风一样,都是民间讽世写怀之作。所以也和前述桓谭新论所论述一样。但一考艺文志所著录小说家十五家的性质,却又不像。其中如伊尹说、鬻子说、周考、青史子……等,或依脱古人,或记录古事,显然不像「闾巷风俗」或「街谈巷语」。但这些书今都不存,亦无从加以深考了。宋朝重修唐书,其中的志都为欧阳修所撰。究竟大文学家的眼光与众不同,从此列入史部杂传类的书,至是皆列入小说,史部中至是始剔除了荒诞无稽的作品。而宋史艺文志,若明史艺文志所录愈多,而质类愈杂,但大体与新唐志皆相去不远。至清代编四库全书,也仅将山海经、穆天子传移列入小说,别无新见。在各史志外南北朝有以「小说」为书名的如殷般的小说十卷,刘义庆的小说十卷。这二书皆为世说之流,於此可见当时文人对於所谓小的观念。至唐人乃有所谓「市人小说」系指市井说书的人。至宋代「说话」大兴乃有所谓「话本」。宋时分「说话」为四家数,「小说」为其中的一家,据梦粱录所载,「小说名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扑刀、杵棒、发迹、变态之事。」这「小说」就是唐人所谓「市人小说」。当然也有「非市人小说」,所谓「非市人小说」,乃指文人所作传奇。从宋代至明代,因想分别传奇於通俗小说,乃名传奇为「唐人小说」,更名六朝鬼神志怪书为「晋人小说」。而明代长篇小说盛行,乃欲别宋人名短篇为通俗小说,称为通俗演义。但通俗演义与通俗小说二种,向不为目录家所著录,各史志更不必说了。至清代同治时的查小说目录,共列一百五十馀种之多,所录皆为通俗小说,间有少量的弹词,虽未齐全,但足供我们参考。总之,中国前此对於「小说」这一个观念几於人各不同所以它的界限也模糊不清。如以现代所谓小说,那麼几乎无一与之适合。但小说的观念和界限尽管分辨不清而每个时代都有小说产生,却是不可掩没的事实。前代目录家尽管不著录真正的小说而小说的流传却未必因此而减少。所可惜的是那些佚亡的作品,它的著作白白费去了他的心血,却永远沉埋在不可知之中。然而世事本有幸有不幸,即为各个时代所必然的现象,而正统文学家其著作亦尽有姓名被埋没的人,惟小说家较多罢了。
文革破坏的部分文物(转贴) 文革破坏的部分文物(转贴) 文革破坏的部分文物如下: 1. 炎帝陵主殿被焚,陵墓被挖, 焚骨扬灰。 2. 造字者仓颉的墓园被毁, 改造成了“烈士陵园”。 3. 山西舜帝陵被毁,墓冢挂上了大喇叭。 4. 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大禹庙被拆毁,高大的大禹塑像被砸烂,头颅齐颈部截断,放在平板车上游街示众。 5. 世界佛教第一至宝, 佛祖释尊在世时亲自开光的三圣像之一八岁等身像被捣毁面目。 6.孔子的坟墓被铲平,挖掘,‘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大碑被砸得粉碎!庙碑被砸碎了,孔庙中的泥胎塑像被捣毁。孔老二的七十六代孙令贻的坟墓被掘开。 7.和县乌江畔项羽的霸王庙、虞姬庙和虞姬墓。香火延续两千年至今日,“横扫”之后,庙、墓皆被砸成一片废墟。文革后去霸王庙的凭吊者,见到的只是半埋在二里半露在地上的石狮子。 8. 在横扫一切的风暴中,霍去病的霍陵也遭了殃。香烛、签筒被打烂之外,霍去病的塑像也毁于一旦。 9. 颐和园佛香阁被砸, 大佛被毁。 10. 王阳明文庙和王文成公祠两组建筑包括王阳明的塑像,全部在文革被平毁无遗。 11. 古城太原的新任市委书记三把火,第一把是砸庙宇。全市一百九十处庙宇古迹,除十几处可保留外,通通毁掉。他一声令下,一百多处古迹在一天之内全部毁掉。山西省博物馆馆长闻讯赶到芳林寺,只捡回一包泥塑人头。 12. 医圣张仲景的塑像被捣毁,墓亭、石碑被砸烂,“张仲景纪念馆”的展览品也被洗劫一空。“医圣祠”已不复存在。 13.河南南阳诸葛亮的“诸葛草庐”(又名武侯祠)。的‘千古人龙’、‘汉昭烈皇帝三顾处’、‘文韬武略’三道石坊及人物塑像、祠存明成化年间塑造的十八尊琉璃罗汉全部捣毁,殿宇饰物砸掉,珍藏的清康熙《龙岗志》、《忠武志》木刻文版焚烧。 14. 汉中勉县“古定军山”石碑,也因诸葛亮是个“地主份子”而被砸毁。 15. 书圣王羲之的陵墓及占地二十亩的金庭观几乎全部平毁,祗剩下右军祠前几株千年古柏陪伴书圣失去了居所的亡魂。 16. 文成公主当年亲自主持塑造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二人的塑像,安放觉拉寺。被捣毁。 17. 合肥人代代保护、年年祭扫的“包青天”墓,也毁于一旦。 18. 河南汤阴县中学生将岳飞等人的塑像、铜像,秦桧等“五*党”的铁跪像,连同历代传下的碑刻“横扫”殆尽。 19. 杭州革命青年砸了岳庙,连岳飞的坟也刨了个底朝天。岳武穆被焚骨扬灰。 20. 阿拉腾甘得利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园被砸了个稀烂。 21. 朱元璋巨大的皇陵石碑被拉倒;石人石马被炸药炸得缺胳膊少腿;皇城也拆得一干二净。 22. 海南岛的天涯海角,明代名臣海瑞的坟被砸掉,一代清官的遗骨被挖出游街示众。 23. 湖北江陵名相张居正的墓被红卫兵砸毁。焚骨。 24. 北京城内的袁崇焕的坟被夷成了平地。 25. 黎平故里安葬的是明末名臣何腾蛟,他的祠堂中的佛像被扫了个一干二净,而且把黎平人最引以为荣的何腾蛟的墓给挖了。 26. 吴承恩的故居在江苏淮安县河下镇打铜巷。他的故居不大,三进院落,南为客厅,中为书斋,北为卧室。几百年来,曾有无数景仰他的人来此凭吊此故居和他的墓。可是现在《西游记》成为“封、资、修”(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里的“封”,吴氏故居也就“被毁为一片废墟”。 27. 红卫兵掘开蒲松龄的坟,教书匠蒲松龄真穷,墓里除了手中一管旱烟筒、头下一迭书外,只有四枚私章。他们对蒲氏私章不屑一顾,弃之于野。尸体被捣毁。 28. 建于一九五九年的吴敬梓纪念馆在文革中被铲平。
一个中国式英雄的毁灭——试论《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 一个中国式英雄的毁灭——试论《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 陈柏 [提 要] 《三国演义》是一部忠义智勇的英雄颂歌。关羽是一个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他是一位忠于蜀汉、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豪杰;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威震华夏的英雄。但当他被尊为“五虎上将”之首后,随着地位的提高,他变得自高自大、居功自傲、刚愎自用,并因此错失良机,释放被困的敌酋曹操;也因此失荆州走麦城,可谓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总观关羽,是一个性格复杂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不能一味赞誉他,也不能一味诋毁他,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人物形象。他的悲剧命运不但不影响英雄形象的神威,反而使之更加真实可信。 关键词: 忠贞神勇 义薄云天 刚愎自用 因小失大 元末明初问世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古代历史演义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忠义智勇的颂歌。它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他们代表着传统文化的正面与负面的特征,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着力赞美了忠义智勇的性格。这里虽然有很强烈的封建色彩,但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至今仍给读者以积极向上的影响。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智勇兼备的人物形象,这就是为什么在三国中战将如云,而独有关羽被称为“绝伦逸群”①,与曹操、诸葛亮并列为“三绝”②的原因。也是他被历代仁人志士奉为修身、厉志、敬业的人生楷模所在。 一、 忠贞神勇、义薄云天 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关羽富有特殊的气质和精神。是作者热烈颂扬的英雄人物,也是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从他的外表到内心,无不闪烁着与众不同的英雄气度。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就《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说过:“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宽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③。鲁迅先生看到了人物性格深层结构的东西。 关羽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义”,既不同于儒家的“仁义”,也不同于庸俗的“义气”,而是一种具有崇高、正义、神勇、刚直意义的“义气”——正义之气。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豪气冲天、一身正气 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之所以逃难江湖,是因为仗义为民除害,杀了倚势欺人的豪霸。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军的形貌。在有关关羽的情节中,凡有可能,都要描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著绿袍、坐下赤兔马、手持青龙刀,作为一个整体多次描绘,并塑造出一个富有我们民族审美特征的英雄形象。 关羽与刘、张结义起事时就立下誓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在当时,群雄并起,天下纷争。“上报国家”的具体内容就是匡扶汉室。他对于有心篡汉的“贼臣”义愤填膺,表现了对邪恶行为的不可容忍。“许田围猎”中关羽的表现便是生动的证明。第二十回写曹操“引十万之众,与天子猎于许田,操与天子并马而行,只争一马头,”在射猎时—— 转过土坡,忽见荆棘中赶出一只大鹿。帝连射三箭不中,顾谓操曰:“卿射之。”操就讨天子宝雕弓、金鈚箭,扣满一射,正中鹿背,倒于草中。群臣将校,见了金 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踊跃向帝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众皆失声。玄德背后云长大怒,剔起卧蚕眉,睁开丹凤眼,提刀拍马便函出,要斩曹操。玄德见了,慌忙摇手送目。关公见史如此,便不敢动。玄德欠身向操称贺曰:“丞相神射,世所罕及!”操场笑曰:“此天子洪福耳。”乃回马向天子称贺,竟不献还宝雕弓,就自悬带。围场已罢,宴于许田;宴毕,驾回许都。众人各自歇。云长问玄德曰:“操贼欺君罔上,我欲杀之,为国除害,兄何止我?”玄德曰:“‘投鼠忌器’。操与帝相离只一马头,其心腹之人,周回拥待;吾弟若逞一时之一怒,轻有举动,倘事不成,有伤天子,罪反坐我等矣。”云长曰:“今日不杀贼,后必为祸。”
我看武侠小说与金庸 我看武侠小说与金庸 武侠小说创造了一个现代奇迹。它是纯中国化的,如果要我举出几件国粹,在京剧,烹调,中医外,就数武侠小说了。注意,武侠小说的历史极短,虽然有人攀亲戚攀到《史记》的朱家郭解,以及《三侠五义》,总让人感到牵强。新派武侠小说的历史其实只有短短数十年,它寄生在深厚的文化母体上,竟成了最中国化的事物之一! 接触武侠小说是八十年代初的事,那时我正专注于世界名著。有个同学问我知道不知道一本叫《射雕英雄传》的书,我脑海里迅速检阅了一遍中外文学史提及的名著书目,然后肯定地告诉他,这是本无名小子写的无名的书,不值得读。一个月后,这本“不值得读”的书在我手中停留了一会儿,我原只想大略翻翻,没想到它竟害得我通宵达旦,连夜读完。记得那本书是16开本,象一本杂志,有线描插图。 后来我便常常光顾出租书铺,从开始的两毛钱一天到后来的五毛钱一天,我读了大约两百部武侠小说。老实说,武侠小说的写家虽然很多,大多都是庸手,象卧龙生、陈青云、萧逸、柳残阳之类,或者太老实,或者一味的古里古怪;梁羽生罗嗦、他的人物老是不肯死;最近新出的黄易则是皮包骨头,没有血肉。但是,这一行里出了三位了不起的大师:金庸、古龙和温瑞安。 金庸写得少,却不只篇篇可读,甚至还可温习。他是写情的高手,我最喜欢他的《笑傲江湖》,英雄柔情,回肠荡气。古龙有许多粗率之作,但时有《多情剑客无情剑》一类神品。温瑞安崛起较晚,初读他的《逆水寒》,悲凉壮烈,感动不已,于是找了不少来读,可惜他现在也有粗制滥造的倾向。武侠小说的立足点原来便是商业,不必厚非。 有趣的是,商业行为产生的武侠小说的价值也许超过了纯文学的小说。前两年有人给作家排坐次,把金庸列在许多文学史大书特书的著名作家前面,引起轩然大波。其实,论人物的丰满、情感的深度、语言的表现力、意境的浑厚苍凉,这里提到的几部武侠小说都远远超过了绝大多数所谓的现当代名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还在教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课按课本,下课就说自己的话:“其实,我自己看,1949年以后的中国小说家几乎没有写出一本留得住的著作。要说有,就是香港金庸的武侠小说。《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之类也能算文学?贴我钱都不爱看,可我花钱租金庸的书看。文学史是很靠不住的,象《三国》,象《水浒》,明代的士大夫并不把它们视为文学。” 金庸慢慢得到了大陆学术界的承认,被请去当客座教授、名誉院长。我觉得可以相当客观地探讨他的14部武侠小说的成就。因为他早就宣布封笔武侠小说了,一诺千金,不像时下某些文人的“封笔”只是一种广告。还有不少人不喜欢他的作品,例如何满子,我读过他批评金庸的文章。他的批评招致了拥金派的强烈反批评。王朔骂金庸,更是惹来许多反骂。这都说明金庸正在进入主流话语系统。拥金派的反应过敏了。当然可以有人不喜欢金庸,还有人不喜欢托尔斯泰呢! 我读武侠小说,最感动的就是一种在历史中失落已久的侠气。郭靖、萧峰、令狐冲和李寻欢,都是舍生取义顶天立地的汉子,是中国儒家文化塑造出来的理想英雄。他们经历了大挫折大哀痛,并且正是挫折和哀痛成就了壮丽的生命,相反,我们的生活显得太卑琐。罗曼·罗兰写《贝多芬传》时说,他要让读者呼吸一点英雄的气息。武侠小说也让凡俗的我们呼吸到英雄的气息。 有人抱怨金庸笔下的英雄太完美。这不成理由。如果要欣赏平凡人生,我有许多邻居。
名家心水:品评许冠杰其人其歌 名家心水:品评许冠杰其人其歌 ■ 名家心水 向雪怀 《加价热潮》 《财神到》 《打雀英雄传》 《半斤八两》 香港著名作词人向雪怀曾帮许冠杰做过监制,也制作过歌曲。向雪怀也是本报华语音乐传媒奖的评委,趁他到广州开传媒奖会议时,记者首先抓住机会采访了他。至于向雪怀最喜欢许冠杰的歌曲有《加价热潮》、《财神到》、《打雀英雄传》、《半斤八两》。 向雪怀认为,许冠杰最杰出的地方不是他唱歌唱得如何好,而在于他以一个大学生,或者说知识分子的身份,唱反映低下阶层生活的歌。 Sam给向雪怀留下深刻印象的歌有很多,他觉得,Sam的成功跟他身边的人有很大关系,他的好搭档黎彼得本身当过火车司机,帮助Sam把低下阶层生活的经验写成歌曲,Sam的很多好歌正是这样出来的。像《加价热潮》、《财神到》和《打雀英雄传》、《半斤八两》等歌都是代表。《半斤八两》反映的现实是你付出了半斤的努力,也不一定能获得八两的收获,这些内容都很广东化,让人听了很有共鸣。这些都是在黎彼得的帮助下写的,因为许冠杰在乐队时只唱猫王的东西,他们两个用猫王式的西方流行乐来包装这些草根性的内容,很容易为当时的传媒和听众所接受。而且他那时唱了《加价热潮》后,油价真的升到7块6一两,简直像天气预报一样准确,在社会上成为热门话题。《财神到》是比较摇滚化的,这首歌跟粤语地区过年派利市的习俗结合在一起,每年的那个时候人们都会想起这首歌,是没有别的歌能够取代。《打雀英雄传》的独特之处在于按照他的歌词,真的可以砌成一副牌,这是写词时精心计算过的。 向雪怀认为,Sam的意义不在于他的歌曲的市场占有率有多高,而在于吸引了原本鄙视粤语歌的人去听他创作的粤语歌,是乐坛本土化的重要一环。
许冠杰的几个香港第一 许冠杰的几个香港第一 南方都市报 许冠杰是香港大学毕业,与他的哥哥许冠文在电视台做《双星报喜》那年,我家刚好装了电视,所以每个星期都能从荧屏上分享他哥俩的才华。和当时的香港人一样,看得开开心心。 许冠杰作曲的第一首歌《铁塔凌云》,是由许冠文作词的。在节目中首播,我是见证者之一。那年头,唱广东歌是很“土”的事,但许冠杰扭转了大家的观念。 许冠杰拍电影,大家当然捧场。我还记得在《鬼马双星》大破全港卖座纪录之前(当年卖了六百多万港元),他还演了《小英雄大闹唐人街》,当时已封他为偶像。 但更风光的是,大家以为他与哥哥许冠文的拍档组合牢不可破之时,新艺城公司竟然以一个天价将他从嘉禾公司挖走,当年他和麦嘉合作拍《最佳拍档》一片时,片酬是二百万港元。二百万,当年在香港大约可买十层一百平方米的房子,当时,刘德华梁朝伟周星驰这帮人还未出道。 许冠杰亦是第一个开个人演唱会的香港歌手。上世纪七十年代中,他在香港大会堂开了无数次演唱会。可惜那个场地只有一千多个位子,不必宣传票通常在一两天就卖完。后来又曾经在香港大球场开演唱会,还乘着吉普车巡迥出场,将塑料飞碟飞向观众席。那几年,我在一份周报当记者,在现场一脚踢拍照写文章报道。有次,还逮住了许冠杰飞来的飞碟,珍藏了许多年。 如果红怖体育馆早些落成,许冠杰可能更早些退休,因为赚钱对他来说太容易了! 我们那一代人当然拥有许冠杰的每一张黑胶唱碟,因为那也是我们成长的印记。 许冠杰退休,我们失落了许久。 许冠杰终于复出,你说我们这一代,能不兴奋吗?
我对一个骂人帖子的回复 下面一句话是一个朋友的帖子: qq46410"闭上你的臭嘴----人渣 我自认为:我没有作违反国家法律的事情,也很少做违反道德的事情。虽然我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是完美的人格一直是我的追求。 我不过是一个英语教师,我努力的争做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老师。 我是一个严肃的爱乐者,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徜徉在音乐的殿堂里。 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在认真的爱惜的度过每一天。 我在小心翼翼的评论着我的偶像,生怕伤害其他的fans。 我热爱着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哪怕,在我生命最严峻的时刻,我自认为,我也没有通过伤害其他人来获取我需要的东西。 我发的帖子,能署名的尽量署名!我没有肆意的剽窃别人的资料。 我发表的任何一篇文章,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报刊上,我可以以人格担保,没有任何抄袭。 你这样说,我很伤心!我不知道你是谁?也不知道你在那里? 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这样说我?也不知道您这样说我的动机? 如果,你需要钱,在我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只要您真的需要帮助,我可以帮助您! 你需要偶像的资料,我可以帮您找,我的硬盘里,至少有2000万字的资料,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很多不能发上来,但是,我可以传给你。如果是我的写作的,我还可以授权给你在任何需要的地方使用。 我很伤心! 这个论坛,我也在小心翼翼的建设者。本来,这个地方,只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属于的灵魂。 您能来,我感谢您。我只是不希望您污辱我的人格! 您不敢用真实的ip,不敢用id,我实在弄不明白您想做什么? 如果我上面的话伤害了您,我向您道歉。我还是希望您能够以一个健康一个有素质的面目出现。我依然欢迎您的到来! 如果,您觉得我做错了什么,你尽管发出来。 哪怕,您是我生活中,熟悉我的人,并且你知道我龌龊的地方,您尽管发出来,我不怪您,只要是我做过的事情,我说过的话,我会尽量负责的!如果,我没有能力为我做过的事情负责人,我会在孔子像面前跪10小时来忏悔! 好了,我就说这么多!
冠杰资料专用帖子 沉默是金 歌手:许冠杰&张国荣 专辑:双星情歌 曲:张国荣词:许冠杰杰:夜风凛凛独回望旧事前尘荣:受了教训得了书经的指引现已看得透不再自困但觉有分数不再像以往那般笨抹泪痕轻快笑着行合:冥冥中都早注定你富或贫是错永不对真永是真任你怎说安守我本份始终相信沉默是金杰:是非有公理慎言莫冒犯别人荣:遇上冷风雨休太认真杰:自信满心里休理会讽刺与质问合:笑骂由人洒脱地做人******(音乐伴奏)******荣:受了教训得了书经的指引现已看得透不再自困杰:但觉有分数不再像以往那般笨抹泪痕轻快笑着行合:冥冥中都早注定你富或贫是错永不对真永是真任你怎说安守我本份始终相信沉默是金荣:是非有公理慎言莫冒犯别人杰:遇上冷风雨休太认真荣:自信满心里休理会讽刺与质问合:笑骂由人洒脱地做人合:少年人洒脱地做人合:继续行洒脱地做人
《运动员进行曲》 第一首《运动员进行曲》 《运动员进行曲》是用进行曲格写成的,作为运动员接受检阅和各种体育比赛的入场式、退场及其他体育活动仪式的专用乐曲。第一首《运动员进行曲》创作于1960年,程音章作曲。第二首《运动员进行曲》于1971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创作室集体创作。
20世纪中国校园歌曲发展史——最全面的版本 1902年,我国有了最早的校园歌曲《男儿第一志气高》,至今,校园歌曲的发展已有百年历史。 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或多或少的校园情结。对于校园里的歌曲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校园歌曲大都具有生活气息浓、乐句短小、结构方整、易学易唱,合唱独唱均可,不受地域环境条件的限制,适宜人们休息时自娱要求,所以,它们的生命力之旺盛,在社会中拥有的热衷者数量之大,在整个群众性的歌咏活动中,是其它歌唱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二十世纪初至30年代的学堂乐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经典歌曲:《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送别》、《春游》、《燕燕》 代表人物:沈心工 李叔同 丰子恺 音乐往往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十九世纪初,美国就有教授说过:“人的听神经要比其他神经分布广。”那时,我国文人学者也纷纷撰文说:“学堂乐歌能改变人的偏激之气、萎靡之气,刚者使之柔,柔者使之刚,是涵养德性的必须物。” 欧洲人早把音乐当作一种有秩序的组织,这已成为欧洲儿童教育的中枢;而日本的各师范学校、小学、幼儿园歌声乐声自成节奏。在日本,对普通音乐,妇人懂晓者甚多。女子师范的学生,都能弹筝。所以女子比男子更具生活的“弹性”,还可藉以改变其忧郁的“弹性”,增进家庭的快活,同时社会也呈现欣欣喜色。于是一篇篇的关于音乐的游记和论文纷纷发表,1900年,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谈道:“如果从事教育,唱歌课,实在是学校中万不可缺的科目。否则全国无一人能谱新乐,这便是我们社会的羞辱。”康有为也向光绪帝上折:“请远(效)法德国,近采(纳)日本,以定学制。乞下明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 1902年,在废除科举制度办新学堂的背景下,新兴学堂开办了音乐课,当然,那时的音乐课程内容单纯,主要是教唱学堂乐歌。我们所指的学堂乐歌,是二十世纪初到三十年代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从创始到现在已将近一百年,是我国音乐史上一次具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 沈心工:中国“学堂乐歌之父” 沈心工(1870-1947),上海人,是创作学堂乐歌的先驱者,有“学堂乐歌之父”之称。沈心工对编写乐歌教科书做出的最突出贡献,在于他是最先针对中、小学生及学前儿童的特点,以接近口语式的新词来编写乐歌教科书。他编写的歌词质朴如话,而又神味隽永,许多歌曲在词曲的结合上处理得很好,例如《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赛船》、《铁匠》、《竹马》,这些歌曲唱起来很顺口,具有生动的形象性。 《男儿第一志气高》 沈心工借鉴日本歌曲《手戏》曲调作词 男儿第一志气高, 年纪不妨小。 哥哥弟弟手相招, 来做兵队操。 兵官拿着指挥刀, 小兵放枪炮。 龙旗一面飘飘, 铜鼓咚咚咚咚敲。 一操再操日日操, 操到身体好。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学堂乐歌,创作于1902年,数十年广泛传唱,流行不衰。是沈心工留学日本东京时的处女作。1904年出版。后不胫而走,传遍全国。李叔同撰文写道:“学唱歌者音阶半通,好高唱《男儿第一志气高》之歌;学风琴者手法未谙,即手挥‘5566553’之曲。” 沈心工创作重在选曲填词,所取题材比较广泛,涉及到中小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这些丰富的题材,他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教育,例如他所写的《革命军》、《从军歌》等曾是辛亥革命时期很有代表性的优秀歌曲。 《十八省地理历史》是一首根据日本歌曲的曲调填词的学堂乐歌。当时全国分为18个省。 《十八省地理历史》 “溯直隶涿鹿之区,最古一战场,獯鬻屏去蚩尤灭,历史增荣光。更有侠子出燕冀,时演悲壮剧。易水萧萧芦荻秋,英风高千丈。……” 学堂乐歌和基督教赞美诗有密切的关系,两者你来我往,相互影响。供学堂乐歌填词用的赞美诗不下20篇。沈心工创作的学堂乐歌,常常根据基督教赞美诗的曲调填词。1946年,他在疾病缠身的痛苦中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作品中流传最广的是《流血之泉》的填词歌曲《春游》。《春游》歌刊出后,受到广大音乐教师的青睐,成为乐歌课的热门教材,在中小学中广泛传唱,风行一时。
中国国歌的历史[转摘] 中国国歌的历史[转摘]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巩金瓯》,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幡,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这首国歌竟成了清王朝的挽歌,辛亥革命打破了清王朝的“金瓯”梦。 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临时革命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国歌。这首国歌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作曲。歌词是:“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这首歌表现当时革命者追赶世界潮流,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 中国历史上的第三首国歌是袁世凯篡夺政权后,歌词是:“中华雄踞天地间,廓八埏,华胄从来昆仑巅,江湖浩荡山绵连,勋华捐让,开尧天,亿万年。”这首国歌与短命的“洪宪”王朝一样,没多久就被民主革命浪潮所淹没。 中国历史上第四首国歌是北洋政府当政的1919年将《尚书》中的《卿云歌》作为国歌,歌词是:“卿云烂兮,礼浸浸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首歌为军阀混战的旧中国粉饰太平,当时就遭到很多人的反对。 1930年,国民党政府以《国民党党歌》作为国歌,是中历史上的第五首国歌。这首歌以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训词为歌词,由程懋筠作曲。歌词是:“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有了真正反映人们意志的国歌,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最初它是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作于1935年4月。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决定作为国歌。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的升起而奏响。(陈思之)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