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主编写的西方音乐史
陈歌辛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8
2003-08-14提纲:1,古代的音乐2,中世纪的音乐3,巴罗克音乐4,古典主义音乐 (*****)5,初期浪漫主义音乐6,浪漫主义的全盛时期7,近代的歌剧 (******)8,印象主义及其以后9,现代音乐 (*******)
2005年11月12日 16点11分 1
level 8
  虽然最能彰显神荣耀的大教堂是建于我们出生的这一千年,然而早在基督教合法之后,就有许多大教堂被建造了起来;那时盖教堂的工匠们巧妙的手艺创造出「一种光灿的境界,以名贵的大理石加上闪烁的拼花图案营造出神国度的属天光彩」––这是艺术史学家扬森(H. W. Janson)的用语。当时代所存留下来的教堂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例如今日伊斯坦堡的圣索菲亚(Haggai Sophia)教堂。 大教堂   中古世纪的大教堂,包括前哥德式、哥德式、后哥德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它们在石块和玻璃的使用上可说成就非凡,时至今日仍名列惊人之作。大约在公元 1000 年,大教堂开始建立;而约在 1000 年到 1200 年间的建筑较属乎「罗马式」。整个西方的基督教世界,「从西班牙北部到莱茵河以西地区,从苏格兰与英国边界到意大利中部。」这些伟大壮观的大教堂均一一被建立起来荣耀神的名。此时教堂的拱形天顶已经用石块取代木头了;在整体建筑上非常考究,尽管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今日存留者竟还不少呢!   接下来的两个世纪,大约是 1200 年到 1400 年,是属哥德式时期;考究的大教堂变得更美丽了!在法国,圣丹尼斯大寺院(Abbey Church of St. Denis)的亚培苏格(Abbe Suger)是国王路易六世的顾问,他要把大寺院变成「法国的属灵中心,是个让人朝圣的教堂,远胜过其它教堂的光彩。」他在 1137 年到 1144 年间重建大寺院,风格崭新惊人,欧洲各地访客络绎不绝,赞叹不已,歌德式建筑于是诞生。很快地,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争相模仿,歌德风格就此传开。   此新风格的重要特色直接反映在
巴黎
圣母院,该教堂于 1163 年开始兴建。几世纪之后,人们仍对这栋建筑以及欧洲的其它大教堂叹为观止。这些教堂日日指向神,它们取悦了人们的视觉与感官;藉用其视觉述说出神的荣耀与光彩。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的黄金时代,而圣经的主题成为当时最主要的题材。有一些史学家在评估文艺复兴时作了肤浅的结论,认为这些改革者是「新异教徒」,其实这是不
正确的
。事实上,这些改革者「费了一番努力才将古典哲学与基督教调合;而建筑师亦继续盖教堂,而不是盖异教庙宇。」   让我们看看米开朗基罗(1475–1564)的伟大作品。他所雕刻的人像都是圣经人物,例如大卫王、摩西、忧伤的圣母怀抱着耶稣的受难尸体。他的杰作是罗马西斯汀教堂天花板和墙壁上的画作,这些基本上也全是有关圣经的。米开朗基罗不仅绘画、雕刻出许多伟大的圣经作品,他本人更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有多方面的才华,到了晚年还写诗,诗作中基督教信仰是其最重要的主题。他也监督一些建筑工程,其中包括令人肃然起敬的罗马圣彼得教堂。此人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来彰显神的荣耀,时至今日,他的作品仍感动千千万万的人。   文艺复兴时期的其它伟大艺术家,不管是不是基督徒,都是画基督教的主题。拉裴耳(1483–1520)的最伟大作品和米开朗基罗一样,都是有关基督教的;虽然他只活了卅七年,但是却留下许多美丽的画作,其中包括 3O0 幅的圣母画像。据报导,马利亚留给世人的模样正是出自拉裴耳的双手!   达文西(1452–1519)则是人类自古以来最多才多艺的天才之一,他在许多领域中皆居先锋者的角色;他也留给世人许多来自基督教灵感的伟大作品,如「最后的晚餐」、「施洗约翰」、「天使报喜」、「圣母与圣婴」、「圣耶柔米」、和「三王朝圣」等等。   我们还可以列举出许多伟大的画家,他们都是以基督教为主题,如荷兰画家万爱克兄弟(the Van Eyck brothers)和林布兰(Rembrandt van Rijn)。只要翻阅一本艺术史的书或亲访艺术博物馆一趟,即可明白基督教的确提供给伟大艺术作品最伟大的题材。 现代艺术:反基督教   现代艺术反映出今世人的现代非理性,这真是有趣。活在后基督教的文化里,我们甚至可以在艺术中看见人拒绝上帝的结果;当西方世界开始离开神以及他神圣启示的同时,许多艺术也逐渐变得荒谬而欠缺理性。 
2005年11月12日 16点11分 3
level 8
古代音乐 关于音乐的起源,我不想描述太多,因为这样的问题可以说很无聊,我不是学者,没有政府资助我研究这些不痛不痒的问题,各位爱音客也不会计较音乐是如何起源才爱它的,那么我权且说: 音乐是上帝赐给人类远离罪恶,贴近美好的工具!中国的古音乐 迄今的音乐史多由欧洲人编写,所以对位于地球另一侧的东方音乐几乎没有记述.在西方的音乐史中,所谓东方的或东方式的音乐,是指埃及、土耳其、阿拉伯等近东的音乐,而并非是指印度或中国的音乐,由于比较音乐学的发展,近来使五千年前中国的音乐受到注意.中国最初的帝王----黄帝,是五千年前创造了历法和文字的名君.当时,除了前述的伶伦之外,还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乐家.据说他是人首蛇身,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他弹奏了张有五十弦的琴,由于音调过于悲伤,黄帝将其琴断去一半,改为二十五弦. 此外,在黄帝时代的传说中,还有一位名为神农的音乐家,他教人耕作,并发现了医药,据说是牛首人身.他创造了五弦琴,如果设想当时的音乐是使用五声阶,那么这是理所当然的.这些事经过久远的,都变成了充满幻想的传说,无论是蛇身人首还是人身牛首,都和欧洲的牧神有其一脉相通之处,而这事却发生在交通阻塞的远古时代,确是令人感到兴味的. 论及古代中国音乐的书籍,据说为数不下三百种之多,如能阅读中文,加以彻底地研究,则一定很有趣味.与远古时代相隔很久的孔子的乐论,也是很引信入胜的.孔子距今大约二千五百年前的人,本人是音乐家,善于论述音乐的随笔很多.他曾正式习琴,在悲衣与欢乐时抚琴以慰,并传授弟子.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通六艺者达七十二人.孔子之所教,可称为"诗、书、礼、乐".也就是说,在他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力图以音乐来品德. 孔子非常爱好古琴,并能自行作曲,关于音乐的评论也见于论语中,他认为韶乐那样的音乐,尽美亦尽善,但武王的音乐,虽尽美而不尽善,这恐怕是指后者非常偏重技巧而没有内容,这是值得注意的(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另一方面,古代中国的宫廷音乐多为舞乐.然而,诗,舞和音乐融为一体,因此和今天的舞蹈是完全不相同的.日本古音乐 关于日本的古代音乐,没有多少考证.在最古老的文献《古事记》中,关于古代音乐的记述,大多与传说有关.从古代遗迹的发掘中,也几乎没有得到能证实有关当时情况的资料,因此,难于想象几千年前的古代音乐的状况,但根据记载,神乐可能是最古老的音乐. 《古事记》中所记的《天之岩屋》的神话,的确是与音乐有关的故事. 天照大神,由于素戋鸣尊的恶作剧,一气之下藏身到天之岩屋中,于是,世上突然成为一片黑暗.众神相聚,商量出对策,由于钿女命在岩屋前跳舞,众神伴唱,开始了热闹的神乐.天照大神对陌生的声音感到奇怪,稍稍推开了岩屋的石门向外观看,这时,天手力男命趁机将天大神拉出岩屋.这时,在神武天皇元年,举行加美真手命的安魂祭典时,使猿女君演出神乐,从此便成为惯例以至于今.自此以后,在宫廷中及神宫、神社的仪式和祭典中,开始使用神乐.因此神乐本应该按原始的形式流传下来,但是,因 为从最初就没有正确的记谱法,以致在长时期的历史演变中,有失传者也有变形者,各地方和各神社的神乐,在内容上便出现了多少有所不同的情况.一般说来,神乐由人长,神乐人及歌人组成.在日本流传的古乐之一是雅乐.这是从中国和朝鲜传入的,其中以三韩乐传入最早,大约是在一千五百年前.日本的雅乐本来是输入的外来音乐,但中国的雅乐早已绝迹,朝鲜的雅乐经过长久年代也已变形,与此相反,唯独日本在宫廷及神宫中,保存下了当时整理成为日本式的雅乐,而且原封不动地保留了昔, 是很有以的.雅乐虽然饮食声乐,但以器乐为主. 由于乐是和宫廷有关的音乐,因此不许在民间演奏.其传授方式也以一子相传为原则,并有严格的规定,即使是亲生子嗣,也必须获得正式的传授凭证,并在证人面前立下誓约书方能继承,因此其曲目也是秘传的.
2005年11月12日 16点11分 8
level 8
基督教与中世纪的音乐两三千年前的文化以其固有的形式流传至今者绝不在少数.许多宗教如此,希腊时代的哲学、数学及音响学等也是如此.再者,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雕刻、罗马的部分建筑等,都保存了原来的艺术形式,人们可以直接加以鉴赏. 然而,音乐并非如此,埃及和希腊的音乐,只能根据绘画和雕刻加以想像,虽说多少遗留下了一些乐器和发现了一部分记谱,但是,当时的音乐究竟如何,难以得知. 到了中世纪,音乐由于基督教而取得了不寻常的发展.如果没有基督教,就不能想像中世纪的音乐,而今日的欧洲音乐也将会成为完全另一种面貌.从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中可知道基督教远自犹太王国时期,就是最重视音乐的宗教,一千多年以来,它们一直采取了加强教会音乐的方针.以宗教仪式做为温床孕育了优秀的作曲家,他们把音乐有条理地加以系统化并使之发展成长. 人类祀奉神时所产生的力量是无穷尽的.且不必说音乐,以眼睛所能看到的建筑为例,即使文化很低的原始民族,也曾建有令人惊奇的、壮丽的神殿.在欧洲各地所见到的五百年以至八百年前的宏伟的教堂,不论从费用上或艺术的精神成就上,与其说由人力建成,莫如说是由神的威力所致也许更为恰当.音乐也是如此,当时得以普及和发展的推动力是教会.制定音乐的体制并对乐谱加以研究的正是那些修道士,而且也正是在教会音乐中,开创了复调音乐的形式并完成了对位法.最初印刷乐谱,是教会为了作弥撒而用的.键器起以至其教授法,没有一件事能够离开教会而产生.但是,文艺复兴以后,到了巴罗克和古典乐派时代,产生艺术的推动力,在某种程度上则不是来自王公贵族.那些豪华的宫殿建筑的出现和民间器乐的发展,从浪漫主义时代直到现代,其推动力逐渐转移到群众和广播宣传方面来.然而,至今为止的任何一种音乐若说它是建立在中世纪时代的基础上,也并非过份.从音乐的全部理论到记谱法, 以至合唱、合奏,多半都是中世纪的遗产.即使说今天的交响乐和歌剧的内容是世俗的,也不能说与中世纪的教会无关. 起源于犹太王国的基督教,在罗马也遭受过约二百年的残酷迫害,但是,到了第四世纪,终于成为罗马的国教,更由于圣奥古斯汀的努力,确立了支配中世纪的拉丁神学. 教会音乐最初大概是原封不动地采用了从犹太王国传来的形式,歌唱圣讲议、朗诵圣经,可以想像是纯粹的声乐.二世纪时的希腊的神学家,亚历山大的克雷孟斯说:"我们把和平的语言用作唯一的乐器.应该排斥古琴、大鼓、喇叭、笛子之类的乐器."克雷孟斯进一步说:"大卫使用了没有生命的琴弦,但教会使用有生命的琴弦----也就是以我们的舌头为弦."明确指出了教会音乐应该使用声乐.在欧洲的基督教中使用风琴,始于八世纪,最初是为了便于指导歌唱,后来逐渐用于宗教中的礼拜仪式.器乐也好,声乐也好,赞美上帝是基督教始终如一的重要教义之一. 三世纪时,罗马有一位圣女切契莉娅,她和异教徒结婚后,使丈夫改宗,后来夫妻双双殉教.切契莉娅善于唱 歌和演奏乐器,现在被奉为音乐的守护神.有一说认为将乐器引起基督教教会音乐中的人就是切契莉娅,因此到近代还有很多绘画是以切契莉娅为主题的.最著名的是拉斐尔的"圣切契莉娅",画中的圣切契莉娅手持小型管风琴,前面散放着弦乐器和打击乐器.鲁宾斯和其它著名画家所画的切契莉娅也以弹风琴者为多,但演奏弦乐器者亦不在少数. 在古老的名画中,有许多画题描绘了天使奏乐,这似乎也说明了音乐在基督教中的重要性.在欧洲的任何教会中,任何圣坛上,都能看到描绘一群手持乐器的天使或奏乐的天使围绕着圣母玛利亚的名画.当然,这些画多出自近代画家之手,因此乐器也根据近代人的想像而画出,其种类大体上是作为象征基督教的笙状管风琴或提琴类的弦乐器以及笛类和手持的打击乐器等. 虽说各个时代多少有所不同,宗教音乐历来以声乐为主.这是因为声乐有歌词.与此相反,器乐主要是作为世俗音乐而得以发展起来.安普罗修斯赞歌与格雷戈里圣咏
2005年11月12日 16点11分 10
level 8
巴洛克时代 我的梦想国何谓巴洛克从年代上说,大体上自十六世纪末到1750年间的音乐称为巴罗克音乐,十六世纪末叶,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第一次上演了歌剧.这也是以爵万尼·加布里埃利为中心的威尼斯乐派的全盛时期.1750年对位法大师约翰·塞巴斯梯安·巴赫去世之年,代表巴罗克的对位法音乐可以认为以巴赫的去世而告结束.其次,巴罗克一词,原来的意思是形状不整的珍珠,最初是在建筑方面用来表明一处艺术形式.文艺复兴时的艺术是以希腊、罗马的形式美为第一义,对之而言,巴罗克是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也是后来兴起的洛可可艺术的前提.巴罗克和洛可可都起源于建筑方面,后来逐渐转用于文艺和音乐,在意大利、法国、德意志等国,各自取得了略有不同的发展.其共同的特征,是不拘泥于典型美,表现比较自由,从语义上来说,如果把文艺复兴的美学观比做浑圆的珍珠,而巴罗克的美学观则是形状不整的珍珠. 它是宁可打破形式上的均整也要着重于表现的强度的一种形式.总而言之,巴罗克的形式比文艺复兴的形式在感情上更为丰富,且具有戏剧性的起伏,而使用绘画式和幻想式的手法者为多.若列举这一时代的意大利歌剧或协奏曲为例,便一目了然.同一时代的法国的古钢琴音乐,特别是巴罗克末期的巴赫的受难曲等,也很能说明总是另外巴罗克音乐在技法方面的一个特征,是在整个那一时代所通用的通奏低音.这就是在演奏时根据低音的旋律在键盘乐器(古钢琴、管风琴)上,按一定的规则,弹奏出半即兴式的和声伴奏. 有一张绘画很好地表现了什么是巴罗克音乐.这是1731年的一张讽刺画,称为《亨德尔的合唱》,是夸张了巴罗克式的表情的一幅漫画.它描绘了清唱剧中"犹大"这一段合唱的情景,画中对深刻表情的夸张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这是常被引用的这类名画之一. 随着朝代的推移,音乐史中兴起了形形色色的形式和流派,都是起源于文学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等,是后来从美术传入音乐方面来的.注意了: 歌剧的兴起现代的歌剧,于巴罗克时代在意大利兴起.然后向北方推广到全欧洲.歌剧是戏剧性的歌唱的音乐.换句话说,是旋律的音乐.再换句话说,是主调音乐.公元九世纪时,在北方兴起的以"奥干努姆"为基础的复调音乐,约七百年后,被南方兴起的主调音乐所取代.它们的交替正是在巴赫的时代. 当然,确定歌剧的起源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公元前四至五百年时,将索佛克莱斯和尤里皮迪斯的悲剧,以独白或对话式的二重唱加以合唱的形式付诸演出的希腊戏剧等,也可说是一种歌剧.公元十二、三世纪时的田园剧等也含有许多歌剧的因素. 但是,现代的歌剧,是作为以复兴古希腊文化为目的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一环,以一种新音乐运动的面貌在意大利出现.当时在佛罗伦萨的贵族、诗人和音乐家之间, 兴起了这种把戏剧和音乐相结合的歌剧运动.1594年在佛罗伦萨的柯尔西家中上演了由诗人里努契尼作词、作曲家亚科波·佩里作曲的歌剧《达夫内》,这可说是史上最初的歌剧.这一歌剧因深受欢迎而多次上演.其后,根据同一诗人的脚本又创作了歌剧《奥菲欧》.这是在众多的奥菲欧歌剧中最早之作. 在歌剧史上,奠定歌剧基础的关键人物是蒙台维尔第,他于1607年在曼图阿的多卡拉宫上演的<奥菲欧>是一部不朽的作品.即使在现代仍时而演出,并已将全曲录制成唱片,佩里的歌剧《奥菲欧》,是以声乐的序曲开始,蒙台维尔第的《奥菲欧》却是以器乐的序奏(托卡塔)开始,其中有舞蹈音乐,也有称为新佛尼亚的器乐曲.他在晚年移居威尼斯任圣马尔科教堂的合唱长,1637年在这里建成第一座歌剧院,同时为这个剧院创作了四部歌剧. 这样,在歌剧面前展开了宽广的道路,出现了以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为中心的那波里乐派,在法国兴起了以吕利为中心的法国歌剧,同时歌剧运动在英国和德国也开始盛行.在意大利的巴罗克音乐中,弦乐可与早期的歌剧相提并认.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弦乐器,至今仍是管弦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做为室内乐及独奏乐器,也极为重要.在巴罗克时代的意大利,弦乐与歌剧相结合,做为古序曲而得以发展,其后,在意大利小提琴大师辈出,这样便形成了一个黄金时代.
2005年11月12日 16点11分 14
level 8
享德尔和巴赫都诞生于公元1685年,生日相差只有四周,他们是德国巴罗克音乐中最后的两位大师.巴赫早逝世九年,两人于晚年都患眼疾,以致最后完全失明.这也是他们两人共同的命运. 然而从两人一生所走过的道路看来,有许多可对照的地方.巴赫从未越出德国国境一步.做为虔诚的新教教徒,他为教会服务;做为忠实的宫廷音乐家,他为贵族服务.从他不了解世界这一意义来看,他存在着地方的局限性,他大量采用意大利音乐的形式,也只不过是些间接的影响.此与相反,亨德尔年青时赴意大利留学,直接学习了意大利.后来以伦敦为自己活动的舞台,以致终于加入了英国国籍.因此,当时亨德尔在国际上的名声较巴赫为高,亨德尔的墓在威斯特明斯特大教堂中, 享有艺术家最高的荣誉,而巴赫的墓却无人理会,有一时期竟不知其在何处,这似乎正说明他当时的声望如何了. 享德尔的作品多为歌剧和清唱剧音乐,在器乐作品中也含有强烈的声乐因素,这是受了意大利的影响,同时也和过去有关系.而巴赫的音乐在声乐作品中也含有强烈的器乐因素,这就予示了以后的古典主义时代的到来.格奥尔格·弗雷德里克·亨德尔生于公元1685年2月23日,其父为萨克森的奥古斯特公爵的理发师.亨德尔自幼显示了天才,据说因为他的父亲反对他成为音乐家 ,他半夜里从床上爬起,躲在阁楼里凭借着月光弹奏古钢琴.这一传说与巴赫因怕被哥哥发现,而躲在阁楼里在月光下偷着抄写乐谱这一情况相似,这可能与二人晚年的失明不无关系. 亨德尔在十八岁时,到了汉堡,在当地的歌剧院演奏第二小提琴,同时写作歌剧并将它上演.1706年.他为了碰碰运气,前往意大利,受到佛罗伦萨的迪南德公爵的接待,住了半年,翌年到了罗马,以后又短期旅居威尼斯、那波里等地,在1710年离开意大利之前,他曾多次去过罗马. 他由于在罗马人的汉诺威宫廷乐长的推荐,于1710年获得汉诺威宫廷乐长的职务,每年拿到一万塔拉的优厚待遇.第二年他去伦敦旅行,受到非常热烈的欢迎, 而留下了一个良好的印象,虽返回汉诺威,由于他不喜欢这里的单调生活,再次赴英,成为安女王的皇家作曲家,每年收入二百英磅. 然而,这时发生了一件对亨德尔来说是很不妙的事情.安女王于1714年去世,汉诺威的侯选来英继承了英国王位,成为乔治一世.这使得厌恶汉诺威的工作而逃到伦敦的亨德尔完全陷入了窘境. 即使如此,亨德尔也并未感到恐慌,他没有祈求饶恕却继续谱写着优秀的音乐.流传的逸话之一是:英王在泰晤士河上泛舟畅游之际,亨德尔谱出了著名的《水上音乐》并加以演奏.国王为优美的音乐所感动,饶恕了他的不义,再次任他为汉诺威乐长. 后来判明,这是编造的故事,绝非事实,然而,每当论到他的《水上音乐》时,总要搬出来,已经无法取消.这一插话无非是要说明《水上音乐》是一部名作,而且事实上也丝毫未遇到麻烦就恢复了国王对他的信任,除安女王所给的报酬之外,又获得二百英镑的年金. 享德尔的作品收辑在多达一百卷的全集中,其中最有名的是<弥赛亚>.这部作品写于1742年,自1749年以来每年上演,据说最初二十八次的演出共收入一万英镑.这部乐曲在东京也于每年年末上演,已成为惯例.其中尤以合唱《哈莱路亚》最为著名,当演唱这部分时,听众都要起立.约翰·塞巴斯梯安·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生于爱森纳赫.他的家庭是音乐世家,家庭成员有的是附近城镇或都市的风琴师或合唱长,有的是市政府或宫廷的乐长或乐师,在三百年之间,经七、八代人,出自这一家族的音乐家,多达六十余人.至今在历史上有不少父子两代或兄弟二人都具有音乐才华的例子,但是,如巴赫一家那样,将这种才能持续几世纪之久的例子,在医学上、遗传学上都是罕见的. 巴赫的家族中,许多人都是多子女的,巴赫的父亲共有六男二女,然而长寿者仅有三男,塞巴斯梯安是其幼子.附带说说,巴赫本人前后有两位妻子,前妻生育了十三个孩子,后妻则生育了七名子女,共生育了子女二十人,但在他去世时,仅剩下九人,已不足其半数.
2005年11月12日 16点11分 16
level 8
-- 古典主义音乐音乐中的古典主义在维也纳开花也在维也纳结果.然而,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罗克时代的意大利.可是当维也纳乐派的艺术园地正在形成时,先此一步,在曼海姆已聚集了许多优秀的作曲家,后来由于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借此古典主义音乐便得以形成. 古典主义艺术首先发生在文艺领域中.它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为目的,它注重形式上的类型和谐调,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原词的"克拉西克"来自拉丁文的"Classis",原意是指罗马时代的上等阶层,现在这一词的含意已广为引伸,成为泛指古代艺术或严肃的艺术,另一方面也用于表现学校的班级或火车的等级等. 文艺史上兴起的古典主义,对同一时代的美术和音乐也产生了直接影响,在年代上限定于1800年为中心的前后数十年间,音乐上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其代表,地点发生在维也纳,因此把他们也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但是,在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中,表现出他强烈的个性,成为过渡到浪漫主义的先驱.虽说浪漫主义在概念上是古典主义的对立,但实际上是它的延伸,两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 古典主义音乐得以在维也纳兴盛,是因为适得天时,并且具备孕育其发展的一切条件.长期以来维也纳是欧洲的一大文化中心,不仅如此,王侯贵族们本身都具备音乐修养,拥有杰出的作曲家和乐队,并以在自己的沙龙中能演奏音乐为荣.有的国王曾自己写作歌剧,据说女王玛丽亚·特雷齐亚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女高音歌唱家.女王在位期间,曾发生过两次战争,即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即使在战争期间,格鲁克也继续为女王的王子和公主教授音乐,维也纳的贵族们非常爱好音乐,甚至在夏天去别墅避暑时,也要带乐队同往. 维也纳乐派初期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为数不少,最初出现一位大师是格鲁克.继而出现了海顿和莫扎特,之后贝多芬又来到此地,以维也纳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以上四人都不是维也纳出生的人.他们都是被维也纳的音乐气氛所吸引来到这里,创造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光辉传统,并在维也纳结束了自己的生涯.初期古典乐派文艺复兴以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主调形式的新音乐,以贵族社会为背景,在德意志和奥地利各地繁荣昌盛起来,其初期有三个主要乐派:第一,是以大巴赫的次子菲利浦·埃玛努埃尔·巴赫为中心的柏林乐派,他是腓特烈大帝的宫廷作曲家;第二,是以约翰·施塔密茨为中心的曼海姆乐派,他是法尔茨选侯卡尔·洋的宫廷作曲家;第三,是以瓦根扎伊尔及蒙恩为中心的早期维也纳乐派,这一派比前两派影响较小,但自从格鲁克和海顿在维人定居以后,便增加了新的光彩. 以上所列举的几位音乐家,其出生时间基本上相差不过两三年,他们都从属于贵族而进行活动,除格鲁克以外,都是器乐作曲家.在古典派音乐中,虽然歌剧也是一个重要部分,但从整体来看,古典派音乐的特色在于器乐,特别是奏鸣曲和交响曲形式的音乐. 至二十世纪初期以前的音乐史中,把完成奏鸣曲形式并将使用此形式的交响乐和室内乐发展为现代形式的功绩,主要归功于海顿.然而在本世纪初,从曼海姆的宫廷文库中,发现了在海顿之前曼海姆乐派已谱写了同一形式的音乐,因而对曼海姆乐派的作用给予了重新的评价.由此明确了曼海姆乐派的室内乐和交响乐不仅对维也纳乐派产生了影响,而且对波恩时代的少年贝多芬也给予了直接的影响. 奏鸣曲形式是古典乐派音乐中有代表性的形式.那就是在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题的对比,中间出现发展部, 以两个主题再现的再现部.曼海姆乐派当时已经具有了相当完整的这种形式,在交响乐形式中加入小步舞曲乐章的也是曼海姆乐派.在他们的交响乐配器中,木管乐器也采用了双管编制.莫扎特在自己的交响乐中加用单簧管这一乐器,也是在曼海姆听到他们的乐队的演奏之后学来的.此外,曼海姆乐派在演奏中运用了非常有效果的力度,采用了由最弱至最强的极大的力度变化,这就被称为"曼海姆式的渐强". 施塔密茨去世时,年仅四十岁,由他的后代和弟子们所继承的曼海姆乐队,由于选侯发生了财政困难而被解散,以后,交响乐音乐便以维也纳为中心,获得了辉煌的发展.
2005年11月12日 16点11分 18
level 8
海顿的最大功绩在于交响乐方面,他的作品全集中收入了一百零四首交响曲,但实际上为数更多.其第一部是1759年(27岁)所作,最后一部写于1795 年,他的写作起点较晚,但其数量实在可观.交响乐这一形式是以海顿为代表而完成的,交响乐的最后定形也体现在他晚年的作品之中.初期的作品,多为过渡时期的作品,他对交响乐创作途径的开拓是和莫扎特同时进行的,而后又由继承他们遗产的贝多芬充实了内容,不仅在交响乐方面,,而且在室内乐的领域中也是如此, 他创造了八十余首弦乐四重奏,三十余首钢琴三重奏,五十余首钢琴奏鸣曲及其它乐曲,成为后人的楷模. 如此大量的作品,都是为了应付他眼前的需要而作曲的,他为埃斯泰尔哈齐侯爵的沙龙中的演奏而写作了交响乐,其教会音乐和室内乐也是受贵族的委托而创伤的.埃斯泰尔哈齐乐团解散后,海顿再也没有写过一部交响乐. 但他到伦敦后,因为有必要举行演出,兴致大发,写出了十二部优秀的伦敦交响乐.与此相关令人想起一件趣闻:有人问海顿为什么写作了八十余首四重奏曲,而五重奏曲一首也没有写呢?他的回答极为简单:"那是因为谁也没有向我予订." 海顿的交响乐全部都是明快的,无一不反映了他的幽默性格,在一百零四部交响曲中,使用小调调性的只有十二部.关于他的交响乐有许多逸话.有一年,埃斯泰尔哈齐侯爵要去避暑,与往年一样也想带领乐队同往,爱开玩笑的海顿没有向他直接请求休假,利用音乐施加了饶有风趣的一个对策.那就是著名的《告别》交响曲. 当第四乐章结束后,音乐仍未停止,又开始奏出了柔板,瞬间,乐队成员逐个熄灭了蜡烛而退席,最后在幽暗的一支烛光中,只剩下两名小提琴手,以疲惫的神态结束演奏,侯爵立即领会其中之意,笑嘻嘻地决定自第二天给予休假.海顿由于长寿和树立了伟大的功绩,晚年非常受人尊敬.1808年举行了庆祝他76寿辰的音乐会,在萨利埃里的指挥下,演出了《创世纪》,在这场盛大的演出后,于翌年海顿便离开了人世.与海顿大致相同的时候,世上出现了堪称神童的莫扎特,由此维人的古典乐派立即增添了光彩.包括贝多芬在内的这三人,都不是出生于维也纳,却聚集在维也纳,这可能有其必然的道理.三人虽各自走着不同的道路,但互相影响、协力合作,终于结下了不解之缘. 沃尔夫冈·阿马丢斯·莫扎特于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他虽然比海顿年轻24岁,但海顿于27岁时才创作他的第一部交响乐,而莫扎特的第一交响曲却是八岁时的作品,他们的创作活动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开始的.莫扎特于1791年完结了一生,海顿却比他多活生活了十八年.更加有趣的是,莫扎特在年轻时尊敬海顿并向他学习,而在莫扎特死后海顿所作的交响乐中出现了莫扎特风格的优美性和歌唱性,反而受到了莫扎特的影响. 莫扎特生在萨尔茨堡,这似乎对于形成其天才具有特别的意义.假如莫扎特生于萨尔茨堡以外的地方,则条件可能多少有些不同,这是因为萨尔茨堡的风景非常优美.自古以来与罗马有直接的交通来往,居于维也纳至意大利、德国、法国和英国的中间地带.莫扎特在成年之前,他足迹已遍及了这些地方,学到了各种知识和技能,完成了自己的艺术修养. 莫扎特的音乐才能,其异乎寻常的早熟史无前例的.据说他在三岁时,每坐在钢琴之前,就特别对找出的三度程的和弦长时间欣然自得.他四岁开始学习钢琴时,短曲只需30分钟,稍长的乐曲也只用一小时就能熟记,而且能准确地弹奏出来.他五岁时开始作曲,最初的一曲是他父亲把他即兴的弹奏谱写出来的,但不久他就开始自己谱曲.现在克歇尔编目的第一号小步舞曲就是他五岁时的作品. 莫扎特没有上过学校,他自从幼年便经常举行旅行演奏会,因此,欧洲全境成为他的学校和课堂.他除了受教于父亲之外,没有过正式的教师.从这一点来看,他的父亲莱奥波德当然可说是一位优秀的教师.而实际上莫扎特却是一位神童,根本就不需要学习.而且他遇事容易入迷,据说当他开始学算术时,用粉笔在墙上、桌上甚至在地板上都写得满满的数字.
2005年11月12日 16点11分 20
level 0
吧主,你真够强的....
2005年11月14日 10点11分 2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