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去休息了,留个问题给大家
论语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5
求中不求庸
楼主
为什么伐商的周文王和周武王会受到道德称颂,
但是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也受人称赞?
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讨论
2010年10月20日 16点10分
1
level 5
求中不求庸
楼主
唐尧是人人称颂的圣君,圣君是因为给天下人办了好事所以受到称颂;然而他所选的接班人却不愿为天下人办事,不愿办事却同样受到称赞,这又是为什么?
2010年10月20日 16点10分
2
level 5
求中不求庸
楼主
本题已经同步到老子吧,期望有价值的回答
2010年10月20日 16点10分
3
level 11
包头豫绥闲人
求中先生:
既“要去休息”了,还留这个“问题”干什么?
若先生已知而欲以交流,既“要去休息”了,岂不不能交流了么!
若先生尚未彻知而欲碰撞出知见之火花,既“要去休息”了,岂不不能碰撞了吗!
2010年10月21日 02点10分
4
level 1
六岳龙腾
武王伐纣,贵在除暴。伯夷叔齐,贵在忠、廉。
除暴可贵,忠廉亦可贵,但除暴是大道,忠廉是小道。故后人推崇武王,也推崇夷、齐,但更推崇武王。
2010年10月21日 03点10分
7
level 1
六岳龙腾
唐尧贵在勤政爱民,许由贵在洁身自好。
勤政爱民可贵,洁身自好亦可贵,但前者是大道,后者是小道。故后人推崇许由,更推崇唐尧。
2010年10月21日 04点10分
8
level 5
求中不求庸
楼主
回复:6楼
先生冒似窥出点东西了
2010年10月21日 04点10分
9
level 5
求中不求庸
楼主
回复:8楼
龙腾先生的答案不尽人意啊,而且有复制粘贴的迹象
2010年10月21日 04点10分
10
level 1
六岳龙腾
回复10楼:
没有复制黏贴。
2010年10月21日 04点10分
11
level 5
求中不求庸
楼主
回复:11楼
抱歉,我刚刚发现是我电脑有问题,和您无关,再次抱歉
2010年10月21日 04点10分
12
level 7
步云播雨
佛的眼中都是佛
礼敬不止赞叹不休
无有疲厌
德之自有,性之恒存
大小一如
无非是一大事,为人演说于须臾之间
2010年10月21日 05点10分
13
level 1
漠北狼少
呵呵,对于这个问题做两个有趣的假设,一、若周文王和周武王以道德笼人,却起义失败,被纣王镇压,会怎样?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二、若伯夷叔齐并不是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上,而是召集商朝遗民,起来反抗,直至被镇压,或者如方孝孺般大声斥责周武王乱臣贼子,不得好死,结果会如何,会不会也是十族尽没?
2010年10月21日 06点10分
14
level 11
leontau
不过武王和夷齐都是求仁而得仁,放在一起也可。
唐尧和许由,大家推崇的是因为侧重点有不同吧,对此二人的肯定,无论是表面和内在的,都不矛盾。
2010年10月21日 09点10分
15
level 7
夜中的花朵
被称颂的实质是道德,不是人,不是事件。
2010年10月21日 11点10分
16
level 7
夜中的花朵
13楼的回答一眼望去满心赞叹,二眼望去满眼繁花,三眼望去空空如也。
2010年10月21日 11点10分
17
level 8
擂疯大叔
回复:14楼
第一个假设没有价值,问题不在于文武真的道德不道德,正义非正义,而在于以有道伐无道,以义诛暴的合理性问题。第二个假设根本脱离了问题本身,问题不在于他们是积极抵抗还是消极抵制,而在于他们的价值观,在于他们对于无道,君子是否以下乱上,以暴易暴的看法上。称颂文武在于他们的德,称颂夷齐在于他们的义。武王吊民伐罪,解民于到悬,所以被称颂,夷齐坚守君子的节操,反对以下乱上,以暴易暴的做法,因为武王开了一个坏的先例,有了武王这个榜样,以后的伪君子便可以冠冕堂皇的效法武王,乃至于置礼法,万民于不顾,假借道德的名义以遂其私欲,其行为本身足以贻害后世,所以称颂夷齐在于他们对于义的坚守.
2010年10月21日 13点10分
18
level 1
漠北狼少
回复18,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使当时便身死,千古忠佞有谁知?什么叫有道伐无道,夺人江山,杀人妻子,有道否,纣王是无道昏君吗,商更大程度上亡于对东夷的战争,照你那样说,好大喜功,杀人盈城的汉武帝、杀兄弑弟的唐太宗有道否,成王败寇而已,可笑尔等为之涂脂抹粉,摇旗呐喊。伯夷叔齐为何不学方孝孺般忠烈,却以这种不抵抗的态度,这样的“忠义之士”,自然受人欢迎,他们眼中只有自己那点可怜的节操,置商朝遗民于何地,心中何有忠义两字,自私而已。人在江湖,岂能独善其身,自欺欺人而已。
2010年10月21日 16点10分
19
level 8
擂疯大叔
19楼 你要知道,这不是要追究历史事实的真相,而是要考察儒家的道德价值取向,如果是述历史,那固然要以史实的真实性可靠性为准,这里是评儒家,那就要以被“涂脂抹粉”文武来来判断儒家的道德价值观,否则,假如说考古让我们发现事实上纣王是个仁君,那岂不是说儒家反对仁道了?把文武定义为道德的化身是当时儒家学说理论依据的需要,所以要评历史中的文武,儒家应以客观史实为依据来对文武进行道德褒贬,而评价儒家经典中的文武,就应以儒家叙说中的形象来对他们进行评价。在这上面依据史实,最终只能得出虚妄的结论。夷齐抵不抵抗,以何种方式抵抗,这在儒家学说中,也要视他们当时所任的职责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2010年10月22日 00点10分
20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