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豫绥闲人 包头豫绥闲人
关注数: 220 粉丝数: 136 发帖数: 8,142 关注贴吧数: 10
儒家修身的“七步功夫”与佛家修身的“三观”何其相似 先说佛家的“三观”。所谓佛家修身的“三观”,就是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所谓观,就是统观的观;也有人说是“三关”,犹如闯关或守关的关,有一关过不去也不算成功。翻译出来:奢摩他就是止观的意思,三摩钵提就是幻观的意思,禅那就是禅虑的意思,简称为止观、幻观、禅观。 所谓儒家的“七步功夫”,就是《大学》中提出的“知、止、定、静、安、虑、得”。 这里的“知”,就是《楞严经》中所说的“觉了能知”。只要你找到了“觉了能知”就算是“知”了。 在“知”的基础上保持住此心而不散乱,就是“止”了;所谓“止”,就是止住一切妄念的意思。 一旦“止”的功夫保持住了,就会心如铁桶一样不使外部的干扰侵入进来,内心里一片清净而鸦雀无声,在这种情况下,心就能“定”下来。在未定时,心里总是不停地东想西想而妄想不停,一旦“定”了,就没有任何妄想了,所以叫作“定”。 不“定”之时,不是东想,就是西想,内心一刻也不得安静;“定”了之后,自然就没有东想西想的妄想而静了,这就是“静”。 所谓“安”,就是禅宗二祖回答禅宗老祖时所就的“我心不安”的“安”,也就是安稳的“安”。 所谓“虑”,就是禅虑的“虑”,也就是精思;此“虑”只有在“安”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否则内心妄想不断又怎能“虑”呢?只有经过“虑”,才能知道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于是内心里也就不会产生邪见或妄见了。 所谓“得”,就是彻底的得道了。什么是彻底的得道了?就是《庄子》中的庖丁解牛的最后之境界,也就是常说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到了杆头再怎么进一步呢?杆头又没有上天的梯子;更进一步,就是再下到地面上来,也就是外表上和老百性一模一样。 有人说,儒家不讲修心,实则大错也。只是儒家在修心上讲得不如佛家多而已。
天堂与地狱全由你的心行所决定 我们所说的天堂与地狱到底有没有?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原来,全是由你的心行决定的。 我们人及一切生合体,之所以会自动的趋吉敝凶,全是由其明了心所决定的。明了心有一个决定性的功能,那就是觉了能知,也叫作觉知心。这个觉知心能否应时而觉知,又是由其是否觉明所决定。如果觉知心当时没有觉明而黑洞洞的,或者是妄为明觉,就失去趋吉敝凶的能力。 如果你的觉知心的明觉非常明,就会全吉而无凶而上升为天人或跳出三界外而成大阿罗汉。 如果你的觉知心的明觉半明半暗,就会半吉半凶而降生人间。 如果你的觉知心的明觉三分明七分暗,就会少吉多凶而变成牛马等动物。 如果你的觉知心的明觉全黑无明,就会堕入地狱。 怎样才能使觉知心的明觉明亮起来呢?唯一的办法就是精研《楞严经》、《圆觉经》、《金刚经》等了义经,除此则没有第二条路。 如果你读透了上述经典,即使不会跳出三界,至少得到了“乾慧”而不会转成牛马等动物,更不会下地狱。 如果你再能按《圆觉经》、《金刚经》而实践之,少说会升到色界而为罗汉;实践得好,则会上升到无色界而为大罗汉;实践得彻底好,则会跳出三界外而成大阿罗汉。 有一个故事:一个秀才到庙里上香,问大和尚道“有地狱否”?大和尚答“有”。秀才曾做过一些坏事,担心自己将来会下地狱,所以才来上香问大和尚。既然有地狱,干脆破罐子破摔就算了。和尚见其色忧,又道“地狱会消的”。秀才一听大喜,问“怎么能消”?和尚道“心明则消,心暗则有,全在你的心”。秀才一心求问心明之法,于是住下来与和尚学习、且实践了义三经。
我们修的道是什么? 我们修的道是什么? 道是什么?我们修的道又是什么?为什么要修道?下面一一述之: 所谓道,就是《道德经》中说的:“道,可道,非常道”的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天地万物的总规律谓之道,只要你在身心行为上做得符合了这个总规律也就得道了,但万不可认为它就是茶道、或妇道之类的平常生中的小道。 它既不是平常生中的小道,那么它是个什么样的道呢?就是《道德经》中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这几句话是说:有个事相是多种因素合成的,这个事相的形成比天、地还还要早,虽然早但却寂然、寥然地存在那里,即合偶与他物混合而成终也会独立的存在,它就是这样地“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地存在于混成的过程而从不收变自己的因有物性,正是由于它的这种行为性所以才在天地万物地混成中没有一点物性的变迁。道心之吾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只好名字之叫作道, 怎么修它?《道德经》中没有明说,只是形容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其中“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是说它的难得用其往往错过去认识它的机会。其中“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是形容修道时的心行之慎重,否则你还是不会修。 到试怎么修?《道德经》中并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只是在大的治国、用兵方面告诉了我们应该怎么做。 道家没有告诉我们具体怎么修,儒家也没有告诉我们具体怎么修,只是《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确实是修道的七步功夫,但却没有具体讲明白。《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也许他们经弟子们讲过,但没有留下文字,我们后人又怎么能知道呢!《中庸》中还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xià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它所告诉我们的只是“慎其独”,这却正是我们难做到甚直不会做的功夫,所以儒家文只是停留在学术文字上的原因。即使《论语》中颜渊喟(kuì)然叹曰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也只是形容了孔子的道,也可以说是形容了修道与得道之人的行为,但到底怎么修,也还有说。 儒道两家,都没有具体讲怎么修,倒是佛家讲得很明白。 我们修的道是什么?《楞严经》中讲得很明白:那就是觉了能知之心。为了讲清楚什么是觉了能知之心,佛讲了“七处征心”与“八还辨见”的事例,这此事例都证明了“觉了能知之心”的无处不在而又不沾著,这正于儒道两家所说的道相同。《圆觉经》中讲得最明白,那就止观、幻观、禅观之三观,也就是三观所组成的二十五轮。 我不是有意抬高释家,但释家的方法确实是好方法。 为什么要修道?目的是为了驾驭道,也就是容入道,只有如此,才能永远不在历史的长河里流浪生死。你大概不愿意在历史的长河里流浪生死,那就快点修道吧!
舍利子形成的猜想 舍利子到底是什么化学成份,一直没有标准的答案。 四于没见过老和尚专用的焚尸炉,既不知其构造,也不知其升温曲线,于是只能猜想之。 我见过耐火砖的烧制,一般都有升温曲线图;先是平缓的上升曲线,再是保温的平直线,最后才是急速的上升曲线。如果“老和尚专用的焚尸炉”也是同样的情况,那么舍利子的形成之迷就解开了。 耐火砖,之所耐火,就在于它的保温平直线段的保温;可能保温段是在600度时保温三到五天,经过600度的砖坯,化学成份出现了渗出体,此渗出体在保温段的时期就会变成耐火质,变成耐火质后再升温成耐火砖。如果没有经过保温段的保温,而直接升温烧成砖,砖就会变形、甚直变得脆硬。于是乎猜想,老和尚专用的焚尸炉也有一个保温的曲线,舍利子就是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 以上,只是舍利子形成的物理原理,其化学成份又是什么呢? 它肯定不骨骼,也不是结石,而是“精气神”的混合物。所谓“精”,就是肾精之精。所谓气,就是脾精之气。所谓神,就是心精之神。此三者,人活着时是全靠它维持身命;人死后,尸体若埋葬了,就是自行消散;人死后,尸体若是现在人的火葬化尸,则没有保温段的保温,就直变成骨灰了。 以上,纯是猜想。希望有能力者得之而实践之,以证明此猜想是否正确。
对不治之病患的思考 闲着没事,总爱动点小脑子,见周围的人多有不治之病患,于是就有下面的一些别思。 一、糖尿病:虽然死不人,但常年离不开吃药打针;翻诸医书,也只是称为“消渴”类,但到底得么治,皆没有真法。于是思考:这种病可能是福德不够的人群才会得;为什么呢?他(她)本该贫困而吃粗咽糙,但国家富裕了而人人吃精咽细,粗纤纤少了,于是不得糖尿病才怪哩! 二、肿瘤病:人人谈肿瘤而色变,何也?因其死亡而怕人也。肿瘤是现代之医说,早时不叫肿瘤,而分别叫作疽与痈,不知是现代医生不懂,还是科技发达了!癌者,阴分之疾也,常生于脏;痈者,阳之疾也,常生于腑;现在有肠癌、胃癌、种种癌名,不知是癌变得智能而生生在腑了,还是现在的医生的手术刀在杀人!不管是癌,还是痈,皆是气分偏致所致也。为什么是“气分偏致所致”呢?吃得又好则能量多,活动量又少则能量消耗的少,思虑又多则宜引起气分的的积聚,三者叠加则形成了癌。只有吃得好、活动量大、思虑少的人才会得痈。为什么孩子不会得癌而长疮疱的人很多,皆因此也。 三、脑血栓:脑血栓的人,也不少。究其原因,多是脑力过度而生活又好的人。脑力过度,则脑部供血量大,而生活又好则血液粘稠,于是血的流动必阻滞,阻滞的时间多了,必难免形成脑血栓。从没有听说过,傻子会得脑血栓的事。
佛法到底怎么修持 修习佛法,共有三种基本功夫,一种是止观,一种是幻观,一种是禅观。三种基本功夫,组合起来则有二十五种组合,用任一种组合皆能成功。现在不说二十五种组合的事,单说说三种基本功夫怎么做。 所谓“止观”,乃是讲止妄念的功夫而言。妄念怎么止?就是坐下来之后,先取至静,至净就是“不起思念”,只要不起思念,静极了也就感觉到了。到了“静极便觉”的境界,也只是初步的觉;还要“从于一身‘至一世界’”及“觉遍满一世界,乃至三千大千世”,还要觉世界中的所有众生,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众生,甚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的心里想什么;都觉得清清楚楚地了,就算成就。 所谓“幻观”,乃是用幻的方式去观。怎么幻观呢?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这还不算完,还要依佛菩萨的“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修三摩钵提’”,还要“广发大愿,自薰成种”。所谓“依种种门”,就是《楞严经》中的二十五位大菩萨所各自介绍的法门,乃到万千法门。所谓“勤苦三昧‘修三摩钵提’”,就是勤苦地修持息虑凝心的正心行处的功夫。之所以“勤苦三昧‘修三摩钵提’”,就是为了“自薰成种”。 所谓“禅那”,乃是禅虚的方式去观。怎么幻观?就是“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剂头数”,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还要“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所谓“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剂头数”,就是在二十五轮的修法中先择数轮修习之,在止、幻、禅三种功夫之单修与组合修之每一种修法中都要清楚。这一步虽然很难,但“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更难,这正是对幻观之功夫是否成就的纵合性检验,检验合格了才算成功。
生辰八字真的会影响人的命运 命相、星相以及风水地理起源很早,以星相家的传说可以推到太古以前、天地始成之时,也就是当宇宙存在的同时就已形成了他们的原理。 以佛教的观点看来,对于命相、风水之术既不否定也不肯定,因为他们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可信但不足以迷信,可不信,不信亦无大患;所以释迦世尊禁止弟子们从事星相、风水、卜筮等的行为,但也没有反对他们的存在。 星相,就是天体的运行和我们所处地球位置的关系,彼此间有其一定的轨道,而产生了气候季节的变化、地理位置的配置和人物居住的环境。若配合了出生的时日年分,予以相加、相乘和相除,便成了生辰八字的命理原则。比如马年生于冬天的北方命不会好,因为马在冬天的北方没有草吃;如果兔年生于春天的南方,在近山靠水之处,则命运一定会好。 可是从佛家的立场说,人的祸福吉凶是由于过去世的善恶业因而感得今生的果报,这是先天的;如果加上后天的努力或懈怠,就会改变或影响这生的命运,这是后天的因素加上先天的条件,而构成所谓命运的好坏。因为过去世所造不同的业因,所以感受到今生不同的环境。所谓环境,包括父母的遗传、文化和文明的背景、养育和教育乃至兄弟等亲戚、师长、朋友、同事、同学,都会影响一生的命运。如果前生的业因虽坏,感得今生的环境也坏,那也未必是决定的坏;只要注意内心的修养、身体的健康、知识的增长和智慧的开发,就会改变原有的命运。所以,仅仅根据生辰八字的命理来判断人一生的运道,对中下等人不无道理,对中上等人特别是上上等人是无法掌握的。 命理和相理应该分开来说:命理是到出生为止的所谓生辰八字,属于先天的。相理是从出生之后,一方面接收了父母遗传的身相,包括面相、骨相、声相、手相;另一方面由于后天的锻练或糟蹋,健康或残障以及心理的是否正常平衡,而会使得出生时的身相随着生命的过程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这才是相理的总和。所以,命理不能转,相理随时变、随心变,因此相无定相、命无定命,当然是可信可不信。 至于风水、地理是依据天体的方位和地理的形貌而决定它对于人的影响力的好坏利弊,这是属于自然,也是属于常识的。顺乎自然即可以得天时之正、获山川之利;背乎自然,则相反。这从哲学上讲,是属于形而下的应用哲学或自然科学。近代的人又以磁场、磁力的科学依据来说明风水、地理的原理;磁力集中点,磁场的顺方位,对于人体有益,也对于人的心情有助;否则,也是相反。 所谓风水,风是空气,是来自空中的活力;水是万物生长之必需,是来自地下的活力。有了这两种活力的配合,再加上能够吸收充分阳光的地理位置,那不等于近人所说的生命三要素:阳光、空气、水吗?可是我所熟识的名地理学家李易浓先生说:要有积功累德、生辰八字、地理风水,三个条件都配合得好,才能够富贵寿考。所谓生辰八字,就是先天的命理;所谓积功累德,就是后天的努力修养;地理、风水只占其中三分之一。如果命坏而又心恶、行为不正,不会找到好的风水;纵然已得好的风水,也会遭受水灾、地震等的自然灾变所破坏。而且他又说:“三分风水七分做。”也就是风水必须加上人为的努力,去改善环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