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6
冷眼看元清
楼主
元代历史和元代文学史的最大特点,是元代相当独特的“文化政策”,即无为而治的文化政策,元代成为中国历史上诸统一朝代唯一没有文字狱的朝代。元人诗文对社会揭露之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说元朝将人分成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的说法出自元初人郑思肖的《心史》,可这是唯一的孤证,在元朝史籍和其他文献资料中目前还没有见到能够支持这一永城的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和研究,足以证明实际在元代,儒士(儒户)与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主要宗教的教士,都享有一定程度的优待。元有历史上代表性最广泛的文坛,就作家而言,不论民族、地域、宗教,都是前所示有的丰富。而大量母语并非汉语的各族作家使用汉语写作,在了中国文学史上仅见的情况。 元诗流传至今的有12万首以上,分属约5000位诗人,这个数字是《全唐诗》的四倍,是《全宋诗》的二分之一。唐宋八大家之后,古文------散文似乎是无山可靠,但新的社会因素与新的语言体系注入文坛,使元文自有特色,特别是诗文与代言体的小说戏曲出现了互相接近的倾向,具体说就是叙事成分增加,使元文不难与唐宋文并列。据《全元文》的资料,有作品传世的元文作者在3000人以上。大多数作者仅有一两篇文章传世,但虞集、马祖常、姚燧、黄溍等人,完全具备大家风范。据《全元词》统计,元代有词人212家,词作3721阕。当然元代文学的精华在元曲。元曲分为散曲与戏曲两部分。戏曲以杂剧为主,此外还有南戏,诸宫调等形式,元杂剧一直是元代文学阅读与研究的热点。元杂剧久负盛名,对元代社会生活产生过深刻影响,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元杂剧的兴盛,元曲才成为元代文学的标志性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并称。但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仅在此,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与近世的分水岭。中国的小说并非发端于元,但通俗小说成为气候,始自元代。中国古典戏剧成型于元杂剧。杂剧一词在唐朝就出现了,但唐人所谓的杂剧是一个泛称是一种戏曲,一般认为元杂剧直接来源于金代的院本。见于著录的元代杂剧有大约550种,其中50种是无名氏的作品,另外有187种无名氏的作品,归于元明之际,,难以具体断代。如果对元代文学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就会发现:元代并不是传统的文体诗文衰退的时期。元代,作家最多,作品最多,仍然是诗文。而元代诗文与前期相比,普及程度更高,涉及的范围更广,诗文成了不同各族的文人们凝聚力的体现。元代诗文有一个被忽略的特点,那就是叙事化倾向。元代的笔记小说是后人谈论得多,但具体研究较少的文学体裁。在笔记和小说之间的是文言传奇,白话通俗小说的出现,是元代文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元代白话小说今存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梁公九谏》、《大宋宣和遗事》、《新编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包括武王伐纣平话、乐毅图刘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三国志平话)》、《大宋宣和遗事》等。元代的水浒戏和西游戏也很多,为后来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成书打下了基础。三国演义的作者元人罗贯中还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杂剧。散曲是元代新的文学休裁,散曲与词都是诗歌的分支,一般主为散曲源于宋金时期市井歌谣俗谣传俚,形成于金元之际,元初很快就风靡一时,与词分庭抗礼,受到了南北雅俗等不同人群的欢迎。 元人以四作为最高水准的评定范围,元曲有四大家:关白马郑----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元“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劝夫》,元代绘画有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道德文间则有“儒林四杰”:黄溍、虞集(抗金名将虞允文的五世孙)、揭傒斯、柳贯,“四学士”是吴澄、虞集、欧阳玄、揭傒斯,元诗也有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悙、揭傒斯。 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元朝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使命,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割据,建立了疆域古今所无的大元,又以近一个世纪时间将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种不同内涵的文明,容纳在中华区域文明的整体范畴之中,如同金所经历过的,金代文学不是女真文学,也不是传统的汉族文学,而是以两山两河为主的北方文学,元代文学的特点,正是在将一个或几个民族的单一文化整合成为区域内所有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的这一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的。
2007年11月07日 13点11分
1